《信息技术基础与应用》课件第12章_第1页
《信息技术基础与应用》课件第12章_第2页
《信息技术基础与应用》课件第12章_第3页
《信息技术基础与应用》课件第12章_第4页
《信息技术基础与应用》课件第12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物 联 网 技 术12.1物联网的基本概念 12.2物联网的发展变迁 12.3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12.4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12.5物联网的四大部署方式12.6物联网的四大支撑网络 12.7物联网的数据交换标准12.8物联网的相关技术与应用 12.9物联网的四大误区 12.10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12.11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动态与方向本篇结束语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of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里的物联网包含两层含义: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在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扩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有人曾风趣地说:连上互联网,我就是世界的中心,给我一个IP地址,我能漫游世界!接入物联网,我就是世界的眼睛,给我一个RFID,我能掌握世界!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即通过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着以下鲜明的特征。12.1物联网的基本概念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的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地采集环境信息,并不断更新数据,因此数据具有实时性。

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再者,物联网不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了其应用领域。我们可以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以及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1.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物联网技术被称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物联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有线的长距离/短距离通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修、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2.物联网欧盟定义

2009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物联网与企业环境中欧研讨会”上,欧盟委员会信息和社会媒体司RFID部门负责人LorentFerderix博士给出了欧盟对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的互联网。

物联网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生产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CokeMachine)。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首先提出了物联网这个概念(图12.1给出了一种物联网应用示意图),它提出了结合物品编码、RFID和互联网技术的解决方案。当时,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简称物联网),这也是2003年掀起第一轮华夏物联网热潮的基础。12.2物联网的发展变迁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杂志提出了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图12.1物联网应用示意图根据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即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物联网概念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以物联网为标题的年度互联网报告。然而,ITU的报告对物联网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

2008年,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国政府开始重视下一代的技术规划,即将目光放在了物联网上。2008年11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移动政务“知识社会与创新2.0”研讨会上提出了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代表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形成,并带动了经济社会形态、创新形态的变革,推动了面向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下一代创新(创新2.0)形态的形成。创新与发展更加关注用户、注重以人为本,而创新2.0形态的形成又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

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IBM前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当年,美国便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时,对于物联网应用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要求。自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并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

物联网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外来概念,不如说它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它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截至2010年,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等部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一些新政策措施,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按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分类。

1.从技术架构上分

目前,物联网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体系结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物联网对信息感知、传输、处理的过程将其划分为三层结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其技术架构如图12.2所示。12.3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图12.2物联网技术架构图

(1)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2)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3)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及时地对海量的数据进行信息控制,真正达到了人与物的沟通、物与物的沟通。图12.3给出了物联网应用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12.3物联网应用拓扑结构示意图

2.从体系结构分

从体系结构分,还可将物联网分为四个层面,即编码层、信息采集层、网络层和应

用层。

(1)编码层主要包括设备编码、协议、数据编码与规范等。

(2)信息采集层主要由各类传感器、RFID等数据采集设备采集相关信息。

(3)网络层完成网络认证、内容管理、文档建模管理、空间信息管理和泛在网络服务等。

(4)应用层主要是各类物联网应用,如物流管理、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等。图12.4给出了物联网络的体系结构图。

图12.4物联网络的体系结构图

3.从应用层面分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传感和传输手段,将现实世界的信息进行自动化、实时性、大范围、全天候的标记、采集、传输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信息运营平台、构建应用体系,从而增强社会生产生活中信息互通性和决策智能化的综合性网络系统。因此可将物联网划分为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运营和整合应用四个层级,如图12.5所示。

图12.5物联网应用四个层次结构示意图

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和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一样,永远都会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由于物联网连接和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机器或物以及相关的数据,其“所有权”特性导致物联网信息安全要求比以处理“文本”为主的互联网要高,12.4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对“隐私权”(Privacy)保护的要求也更高(如ITU物联网报告中指出的),此外还有可信度(Trust)问题,包括“防伪”和DoS(DenialofServices)(即用伪造的末端冒充替换(eavesdropping等手段)侵入系统,造成真正的末端无法使用等),由此有很多人呼吁要特别关注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系统的安全要求和一般IT系统的安全要求基本一样,主要有八个尺度:读取控制、隐私保护、用户认证、不可抵赖性、数据保密性、通信层安全、数据完整性以及随时可用性。前四项主要处在物联网DCM三层架构的应用层,后四项主要位于传输层和感知层。其中,“隐私权”和“可信度”(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问题在物联网体系中尤其受关注。如果我们从物联网系统体系架构的各个层面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现有的安全体系基本上可以满足物联网应用的需求,尤其在其初级和中级发展阶段。

物联网应用中特有(比一般IT系统更易受侵扰)的安全问题有如下几种:

(1)

Skimming:在末端设备或RFID持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被读取;

(2)

Eavesdropping:在一个通信通道的中间,信息被中途截取;

(3)

Spoofing:伪造复制设备数据,冒名输入到系统中;

(4)

Cloning:克隆末端设备,冒名顶替;

(5)

Killing:损坏或盗走末端设备;

(6)

Jamming:伪造数据造成设备阻塞不可用;

(7)

Shielding:用机械手段屏蔽电信号让末端无法连接。

针对上述问题,在物联网发展的中、高级阶段将会面临以下五大特有(在一般IT安全问题之上)的信息安全挑战:

(1)

4大类(有线长、短距离和无线长、短距离)网络相互连接组成的异构(heterogeneous)、多级(multi-hop)、分布式网络导致统一的安全体系难以实现“桥接”和过渡;

(2)设备大小不一,存储和处理能力的不一致导致安全信息(如PKICredentials等)的传递和处理难以统一;

(3)设备可能无人值守、丢失、处于运动状态,连接可能时断时续,可信度差,种种这些因素增加了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复杂度;

(4)在保证一个智能物件要被数量庞大、甚至未知的其他设备识别和接受的同时,又要同时保证其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和隐私权;

(5)多租户单一Instance服务器SaaS模式对安全框架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以上问题的研究和开发,目前国内外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WSN和RFID领域虽有针对性的研发,但统一标准的物联网安全体系的问题目前还没提上议事日程,比物联网统一数据标准的问题更滞后。

1.私有物联网(PrivateIoT)

私有物联网一般面向单一机构内部提供服务,可能由机构或其委托的第三方实施和维护,主要存在于机构内部(OnPremise)内网(Intranet)中,也可存在于机构外部(OffPremise)。12.5物联网的四大部署方式

2.公有物联网(PublicIoT)

公有物联网基于互联网(Internet)向公众或大型用户群体提供服务,一般由机构(或其委托的第三方,少数情况)运行维护。

3.社区物联网(CommunityIoT)

社区物联网向一个关联的“社区”或机构群体(如一个城市政府下属的各委办局,如公安局、交通局、环保局、城管局等)提供服务,可能由两个或以上的机构协同运行维护,主要存在于内网和专网(Extranet/VPN)中。

4.混合物联网(HybridIoT)

混合物联网是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联网的组合,但后台有统一运维实体。

图12.6给出了物联网四大部署方式示意图。

图12.6物联网四大部署方式示意图总之,从部署上看,私有物联网一般存在于内网和专网中,为单一机构服务;社区物联网一般存在于物联网内网和专网以及VPN网络中,为多家关联机构服务;公有物联网面向互联网,服务于大众;混合物联网是上述两种或三种物联网的组合。

因“物”的所有权特性,物联网应用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主要将运行于内网(Intranet)和专网(Extranet)中,分散的众多“物联网”最终会走向互联网(Internet),从而形成真正的“物联网”,如GooglePowerMeter。物联网的四大支撑网络如下所述。12.6物联网的四大支撑网络

(1)短距离无线通信网:包括10多种已存在的短距离无线通信(如zigbee、蓝牙、RFID等)标准网络以及组合形成的无线网状网(MeshNetworks)。

(2)长距离无线通信网:包括GPRS/CDMA、3G、4G、5G等蜂窝(伪长距离通信)网以及真正的长距离GPS卫星移动通信网。

(3)短距离有线通信网:主要依赖10多种现场总线(如ModBus、DeviceNet等)标准,以及PLC电力线载波等网络。

(4)长距离有线通信网:支持IP协议的网络,包括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三网融合)以及国家电网的通信网。

图12.7物联网四大支撑网络示意图

物联网的最大瓶颈既不是IP地址不够,也不是一定要攻克下什么关键技术才能发展,而是没有统一的HTML式的数据交换标准。寻址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包括三网合一后发放统一的UID等方式。IPv6或IPv9固然重要,但传感网的很多底层通信介质可能很难运行IPStack。一些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的攻关也很重要,但那是“点”的问题,不是“面”的问题。大“面”的问题还是数据表达、交换,与处理的标准以及应用支撑的中间件架构问题。12.7物联网的数据交换标准同方公司从2004年起就推出了ezM2M物联网业务基础中间件产品和oMIX数据交换标准(产品中还实现了中国移动的WMMP标准),中国电信也推出了MDMP标准,但是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既然物联网产业已经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如果以国家层面的高度来推物联网数据交换标准和中间件标准,一定能够发挥整体效果,而且要比制定其他通信层和传感器的技术攻关见效快。数据交换标准主要落地在物联网DCM三层体系的应用层和感知层,配合传输层通道。目前国外已提出了很多标准,如EPCGlobal的ONS/PML标准体系,还有Telematics行业推出的NGTP标准协议及其软件体系架构,以及EDDL、M2MXML、BITXML、oBIX等,传感层的数据格式和模型也有TransducerML、SensorML、IRIG、CBRN、EXDL、TEDS,等等。目前的挑战是把这些现有标准融合,实现一个统一的HTML式物联网数据应用标准。如果国家能够整合资源,这个标准的建立则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不过由于其涉及面广、整体协调难度大,只有受到监管层和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委托国家级的综合性物联网标准委员会(目前的一些标准组织多半还是更多地关注于传输层标准或行业应用标准,如RFID和WSN无线通信标准等,其统筹能力不够,视野不够宽)具体实施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

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排头兵,射频识别技术成为了市场最为关注的技术。RFID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非接触识别技术。12.8物联网的相关技术与应用物联网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网络,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RFID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RFID市场规模已从2007年的49.3亿美元上升到52.9亿美元,这个数字覆盖了RFID市场包括标签、阅读器、其他基础设施、软件和服务等方面。RFID卡和卡相关基础设施将占市场的57.3%,达30.3亿美元。来自金融、安防行业的应用将推动RFID卡类市场的增长。易观国际(AnalysysInternation)公司预测,2009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其中电子标签超过38亿元,读写器接近7亿元,软件和服务达到5亿元。

MEMS是微机电系统的缩写,MEMS技术建立在微米/纳米基础之上,其市场前景广阔。MEMS传感器的主要优势在于体积小、大规模生产后成本下降快,目前主要应用在汽车和消费电子两大领域。

物联网的四大关键领域包括:RFID、传感网、M2M和两化融合。根据其实际用途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基本应用模式:

(1)对象的智能标签。通过二维码、RFID等技术标识特定的对象,用于区分对象个体,例如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各种智能卡、条码标签的基本用途就是用来获得对象的识别信息;此外,通过智能标签还可以用于获得对象物品所包含的扩展信息,例如智能卡上的金额余额,二维码中所包含的网址和名称等。

(2)环境监控和对象跟踪。利用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和分布广泛的传感器网络,可以实现对某个对象的实时状态的获取和特定对象行为的监控,如使用分布在市区的各个噪音探头监测噪声污染,通过二氧化碳传感器监控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通过GPS标签跟踪车辆位置,通过交通路口的摄像头捕捉实时交通流程等。

(3)对象的智能控制。物联网基于云计算平台和智能网络,可以依据传感器网络用获取的数据进行决策,改变对象的行为进行控制和反馈。例如,根据光线的强弱调整路灯的亮度,根据车辆的流量自动调整红绿灯间隔等。

对于物联网的理解,人们经常存在以下四大误区:

(1)把传感网与RFID网等同于物联网。事实上,不论是传感技术,还是RFID技术,都只是信息采集技术,除传感技术和RFID技术外,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所有能够实现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因此,传感网或RFID网只是物联网的一种应用,不是物联网的全部。12.9物联网的四大误区

(2)把物联网当成互联网的无限延伸,把物联网当成所有物的完全开放、全部互联、全部共享的互联网平台。实际上,物联网不是简单的全球共享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即使互联网也不仅仅指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也有广域网和局域网之分。

(3)认为物联网是空中楼阁,是目前很难实现的技术。事实上,物联网是实实在在的,很多初级物联网应用早已为我们服务,物联网理念就是在很多现实应用基础上所推出的聚合型集成的创新,是对早就存在的具有物物互联的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系统的概括与提升,它从更高的角度升级了我们的认识。

(4)把物联网当做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即基于自身认识,把仅仅能够互动、通信的产品都当做物联网应用,例如:仅仅嵌入了传感器,就成了物联网家电;贴上了RFID标签,就成了物联网应用;等等。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这些行业又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要发展物联网这种以传感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应用,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以开放的心态展开通力合作,打破行业、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体制优化改革,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图12.8给出了物联网部分应用示意图。12.10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图12.8物联网部分应用示意图目前,全国各地正在进行的“物联XX”、“感知XX”、“智慧XX”等物联网建设、规划及示范工程,往往都是前期各地规划的“数字城市二期工程”建设的延续和提升。

传统的数字城市建设一般包括智能建筑、楼宇自控、安防消防、市政热网、轨道交通(TCC)、节能管理(EPC/EMC)、智能交通、城市一卡通、市政网格管理、环境监测、应急指挥、质监安检、各类园区综合管理,等等。这些都属于核心的物联网应用领域,因此我们认为数字(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应用的靶心,如图12.9所示。

图12.9物联网行业应用示意图

1.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物联网在我国迅速崛起得益于我们在物联网方面的几大优势。

第一,我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的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第二,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12.11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动态与方向第三,我国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第四,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第五,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无线通信网络已经覆盖了城乡,从繁华的城市到偏僻的农村,从海岛到珠穆朗玛峰,到处都有无线网络的覆盖。无线网络是实现“物联网”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安置在动物、植物、机器和物品上的电子介质产生的数字信号可随时随地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传送出去。“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使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成为可能。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该院组成了2000多人的团队,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业内专家表示,掌握“物联网”的世界话语权,不仅仅体现在技术领先,更在于我国是世界上少数能实现产业化的国家之一。这使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迎头赶上甚至占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成为可能。

1)高校研究

当前,物联网在中国高校研究的聚焦点在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作为“感知中国”的中心,无锡市在2009年9月与北京邮电大学就传感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签署了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国的“物联网”进入了实际建设阶段。协议声明,无锡市将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建设研究院,内容主要围绕传感网,涉及光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控制、多媒体、网络、软件、电子、自动化等技术领域,此外,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工作也纳入了议程。同时,为积极参与“感知中国”中心及物联网建设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保持及扩大学校在物联网研究领域的优势,2009年9月10日,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研究院在南京邮电大学正式成立。2010年6月10日,为进一步整合相关学科资源,推动相关学科跨越式发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物联网产业发展,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江南大学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成立“物联网工程学院”,也是全国第一个物联网工程学院。

2)开源项目

开源软件无线电技术对无线电行业影响颇深,对物联网的研究也不例外。GNURadio是免费的软件开发工具套件。它提供信号运行和处理模块,用它可以在易制作的低成本的射频(RF)硬件和通用微处理器上实现软件定义无线电。这套套件广泛被业余爱好者、学术机构和商业机构用来研究和构建无线通信系统。GNURadio的应用主要是用Python编程语言来编写的,但是其核心信号处理模块是利用C++

在带浮点运算的微处理器上构建的。因此,开发者能够简单快速地构建一个实时、高容量的无线通信系统。尽管GNURadio主要功用不是仿真器,在没有射频RF硬件部件的境况下,GNURadio仍支持对预先存储和(信号发生器)生成的数据进行信号处理的算法的研究。

3)政府措施

中国将采取四大措施支持电信运营企业开展物联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1)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创新。

(2)制定中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全面布局。

(3)推动典型物联网应用示范,带动发展。

(4)加强物联网国际国内标准,保障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满足产业需要,形成技术创新、标准和知识产权协调互动机制。

目前,财政部物联网基金申报工作已启动,共有600多家企业申报,工信部已筛选出100多家符合条件的企业。物联网专项基金总计50亿元,预计5年内发放完毕。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出台物联网专项基金相关管理办法。该基金将重点支持技术研发类、产业化类、应用示范与推广类和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四大项目。我国目前已形成了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虽然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但传感器、RFID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与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目前,我国大陆共有450余家从事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生产厂家,但外资企业占67%。据透露,申请首批物联网专项基金的企业多为中资企业。通过物联网专项基金引导,有关部门希望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加快产业培育和发展。

4)机构建设

作为首个全国性物联网产业社团组织——中国电子商会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物专委”,英文缩写为IOTCC),于2010年6月经过国家民政部初审,8月通过工信部核准,9月26日通过民政部最终审批正式成立。IOTCC的主要任务:在企业和政府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协助政府对行业进行指导、协调、咨询和服务,帮助会员向政府反映企业要求;协调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加强技术合作、产品流通,消除恶性竞争;监督会员正确执行国家的法规制度,规范行业发展;通过会员单位间的信息沟通交流、技术产品合作、资源共享、资本运作等,推进物联网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推动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协同化发展。

2.我国物联网的知识产权

在物联网技术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