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华侨中学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海南省海口市华侨中学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海南省海口市华侨中学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海南省海口市华侨中学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海南省海口市华侨中学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省海口市华侨中学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另外,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因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这意在说明雅典A.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B.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素质C.国家事务应由贵族最终决定D.公民教育有利于处理公务2.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统制经济”。具体内容有依靠外授、大量借债和发行国内公债、垄断金融扩增税收实行专卖制度、实行统购统销等。这一政策A.有利于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C.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D.是应对持久抗战所做出的政策调整3.20世纪50-70年代,受益于冷战而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国家是A.南斯拉夫 B.日本 C.中国 D.俄罗斯4.王守仁是这样阐述他的“良知”概念的:“夫人者,天地之心;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据此可知,心学A.衍生出一定的思想解放倾向 B.体现出浓厚的客观唯心主义C.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 D.形成了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5.“在帝国的鼎盛时期,‘罗马人’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认同,所有公民,甚至包括像西塞罗(C.icero)所说的‘来自粗俗和野蛮地区的人’,都能参加政治活动,分享帝国的权力和荣耀。”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罗马帝国A.加强军事统治B.重视法律制定C.进行文化同化D.力图经济扩张6.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一再提醒光绪帝对国会、议院等不可操之过急。至1901年,流亡海外的康有为屡批清政府新政未抓住“行立宪法、开设议院”的“本原”,并不断呼吁立宪。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维新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清王朝的统治危机加深 D.清末新政重心开始转移7.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阻力,F2为动力,其中F1>F2的情况出现于A.甲午中日战争以后B.解放战争期间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8.明朝后期,中国九成的糖产于广东和福建;浙江北部绝大部分土地都种植喂蚕桑树;松江和苏州等地以盛产棉花而著称。这种现象A.促进了跨区域商业贸易发展 B.打破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C.不利于封建国家的粮食安全 D.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9.近代史专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的是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 D.改良更加有利于社会稳定10.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出现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国家委员会、西非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等经济组织。这些经济组织的出现反映了A.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B.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C.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经济民族化发展特点11.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A.变法深入人心B.法治代替人治C.变法违背民意D.变法最终失败12.下列最能证明商朝在我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是①殷墟中的甲骨文②小说《封神演义》③商朝的司母戊鼎④《史记·殷本纪》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①③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政府主要征收关税、消费税等间接税(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伦敦1%的人口拥有55%的国民财富,而3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采矿、纺织等行业失业率不断上升。为此,英国政府实施税制改革,规定对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采取累进征收原则,财产越多,税率越高。1909年,“人民预算案”提出,向富有者开征土地税等新税种以扶助贫者,上下两院对此分歧严重,一度引发宪政危机。预算案最终获得通过,政府得以应用征税和开支的权力,较平均地分配国民收入,这被视为“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上院财政权力丧失的标志”。1911-1912年政府财政盈余高达六百多万英镑,1913年英国直接税所占比重高达57.6%——摘编自滕淑娜、顾銮斋《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建设性税制”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税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税制改革的作用。14.(20分)晚清外交的变局材料一乾隆五十年,我为上国,率土皆臣,无所谓外交也,理藩而已……国朝尚遣使册封朝鲜、琉球、越南等国矣,此自抚其藩属,非外交也。——《清朝续文献通考》材料二南京条约之所以为不平等,主要是三项内容:一、割地(第三款);二、赔款(第四、六、七、十二款及第五款后半部分);三、赦免“汉奸”(第九款)。——《天朝的崩溃》材料三通商五口留驻外国领事后,1844年后清朝正式确立五口通商大臣,先后由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兼任,负责执行对西方的外交。1860年,外国公使正式入京。次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立,接管礼部和理藩院的夷务(改称洋务),这是清朝第一个正式外交机构。1866年,五口通商大臣改名南洋通商大臣,归属总理衙门。不久,在总理衙门下又设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摘编自《筹办夷务始末》《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材料四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各部之前,以全力应对列强要求。部门官佐逐渐专职,有品秩。关税、邮政、游学、机器、商务、军火、新军等事务,划归税务处、邮传部、学部、农工商部和海陆军等部门。外务部专注驻外使领馆的派设与管理。——摘编自《近代中国外交史》问题(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处理涉外事务的主要方式和观念。(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清朝外交发生的变化。(3)根据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晚清外交与时局变迁的关系?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承担国家公务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B选项符合题意。国家官员不履行管理职责的说法明显错误,A选项排除。梭伦改革时期通过财产等级制度就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国家事务最终由公民大会决定,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公民教育与处理公务之间的关系,D选项排除。2、D【解析】

依据材料时间“1939”并依据所学可知,“统制经济”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于与抗战有关的国民经济各部门按照统一的计划进行生产,这是应对持久抗战所作出的政策调整。D正确;依据所学可知,该政策并非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A排除;此时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排除;依据所学可知,该政策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排除。故选D。3、B【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在20世纪50-70年代利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发展外贸,故B正确;南斯拉夫在20世纪50-70年代,摆脱苏联控制,发展市场经济,与“冷战”无关,排除A;中国20世纪50-70年代由于“左”倾思想,没有快速发展,排除C;“冷战”结束,才称“俄罗斯”(1991-至今),排除D。故B。4、A【解析】

王守仁对良知的解释,强调每个人都有内在良知,还原本来面目,据此可知心学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衍生出了一定的思想解放倾向,A项正确;心学主张天理即是本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B项错误;心学维护封建伦理、致良知与适应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符,C项错误;实用主义与心学强调明心见性不符,D项错误。5、B【解析】从材料中的叙述来看“‘罗马人’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认同”,这说明此时罗马帝国内部所有自由人都具有公民权,这是万民法带来的结果,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不是主要原因;C选项“同化”的说法不正确;D选项与此无关。6、C【解析】

康有为从“不可操之过急”到不断呼吁立宪,反映出当时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需要通过改革来维护统治,故C正确;社会矛盾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成为主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新政的重心变化,排除D项。7、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解析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提取信息: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发展阻力大于发展动力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发展缓慢,同时受到国民党滥发纸币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影响。ACD三项时期内都有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均排除。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8、A【解析】

明中后期不同地区生产不同货物的区域分工,有利于促进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打破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粮食安全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明中后期不同地区生产不同的货物,有利于促进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故D选项错误。9、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料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由材料可以看出社会民众心理、法律两方面说明袁世凯上台的原因,表明袁世凯当时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当时形势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因此A符合题意。而B不合题干主旨,C、D与题意无关。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0、D【解析】

材料中的“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国家委员会、西非经济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体等”经济组织都是由新兴的民族国家组成的,是这些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加强区域联合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A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区域经济组织的出现,不是强调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体系,排除。11、A【解析】试题分析:B不对,古代“法治”与近代法治有本质区别,实质是维护君主专制即人治;C不对,变法符合时代潮流;D不对,变法最终成功。根据题干“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可知变法深入人心。选择A正确。点睛:中外历史上改革的共同启示1.从改革的背景来看,虽然历次改革所处的时代、国度和具体内容不同,但从实质上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改革就是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使之及时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社会经济关系的重新组合和各阶级利益的重新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制,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3.从改革的结果来看,改革有成有败。而其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是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改革成败与否主要不是看改革者的个人命运而是看改革的措施是否贯彻下去。12、D【解析】

遗迹和遗物是考古挖掘的文物,最具有史料价值。殷墟中的甲骨文是记载商朝社会生活的文字,商朝的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典型代表,故①③正确;《封神演义》属于神话小说,史料价值有限,不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排除②;《史记·殷本纪》包含有商朝历史,但属于二手史料,排除④。故选①③组合,排除ABC,选D。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特点:增开新税种;采用累进征收原则;以征收直接税悦为主;注重社会财富再分配。更趋公平公正。(2)作用:逐渐完善英国的税收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代议制发展。【解析】

(1)特点:从改革前的“主要征收关税、消费税等间接税”发展到“对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财产越多,税率越高”可知新税制追求再分配的公平公正;从间接税为主发展到了直接税为主;从“采取累进征收原则”“向富有者开征土地税等新税种以扶助贫者”可知累进征收;增加了新的税种;注重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2)作用:由“英国税制现代化的标志”;“上院财政权力丧失的标志”;“1911-1912年政府财政盈余高达六百多万英镑”,“1913年英国直接税所占比重高达57.6%”等可知新税制改革对英国的税制、两院制和财政收入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政府得以应用征税和开支的权力,较平均地分配国民收入”可以推出改革对英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14、(1)朝贡或理藩(册封、安抚藩属);天朝上国或华夷之别或歧视外国。(2)由朝贡体系变为条约体系;从自主的通商夷务转变为迎合列强的洋务;外交对象从周边邻国扩展到西方各国;外交事务从地方官员负责,转变为设置中央机构统管;外交机构从兼管到专管;人员从兼差到专职。(3)最高层次:能依据材料提取信息,将中国近代外交置于晚清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从东西方交往与冲突,博弈与交融视角诠释和提出较深刻的观点。在西方殖民侵略和工业化的双重冲击下,固守天朝上国的清廷被动调整与变革,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对外政策也要适应现实需要:既要满足列强侵略者的要求,也要不断调整以适应本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从清廷外交的调整中,透视出清廷逐步从闭关锁国向开放通商,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如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时的局部调整,向变革制度的清末新政的全面变化)。第二层次: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结合晚清具体的时代变迁与外交进展双向关系展开论述。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因为鸦片战争失败签署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被迫接受条约体系的西方外交,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处理外交,中国社会被迫开放,自然经济走向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清廷被迫创设总理衙门应对西方列强,也推进了洋务运动,西学东渐进一步展开。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服务洋务的外交无以应对。八国联军侵华后签署《辛丑条约》,适应侵略者要求,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扩大外交对象,外交人员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