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地理专业面试》真题汇编六_第1页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地理专业面试》真题汇编六_第2页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地理专业面试》真题汇编六_第3页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地理专业面试》真题汇编六_第4页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地理专业面试》真题汇编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地理专业面试》真题汇编六16.【简答题】1.题目: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2.内容:印度绝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一年明显地分为旱、雨两季(图7.38)。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为印度的旱季,盛行东北季风。东北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降水稀少。6—9月为印度的雨季,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从印度洋上带来了丰富的水汽,降水丰沛(图7.39)。西南季风很不稳定,有的年份来得早、退得晚,有的年份来得晚、退得早;有的年份风力强盛,有的年份势力不足。因此,印度降水量是时间分配很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图7.40、图7.41)水稻和小麦是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图7.42),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频发的水旱灾害使印度的粮食产量很不稳定。阅读材料两次“绿色革命”20世纪60年代,印度进行了第一次“绿色革命”,引进并培育新品种,使用化肥,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机械化生产。这些措施使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大量抽取地下水,土地退化严重,粮食增产潜力减弱。2004年开始,印度进行了第二次“绿色革命”,利用生物技术的进步改良品种,推广高效无毒农药,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运用等。这次“绿色革命”不仅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活动运用材料,分析印度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小麦喜温凉气候,比较耐旱。水稻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给。1.对照图7.42与图7.43,指出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主要地形。2.推测水稻和小麦分布区的气温差异。3.对照图7.42与图7.43,说出印度水稻和小麦主要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差异。3.基本要求:(1)要有学生犯错以及纠错环节。(2)课堂评价的多样性和有效性。(3)请在10分钟之内完成试讲内容。(4)印度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答辩题目1.简述印度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2.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什么?在设计导入时需要注意什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和多媒体导入。回顾印度存在的人口问题,展示印度水旱灾害的图片,提问印度还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印度水旱频发呢?由此引出课题。环节二:新课讲授1.印度的季风气候(1)探究气候特点教师在PPT上出示“孟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提出相应问题:孟买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进行巡视,适当点拨这种类型图的技巧和方法)教师总结:从图中可以看出孟买的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这也是印度的主要气候类型。该气候类型的特点为全年高温,降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其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雨季(6—9月)。教师出示“南亚每年1月、7月盛行风向”图,学生结合教材先分组讨论后进行回答。(2)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创设情境:同学们,图片中是印度女孩韦沙利的家,新年时她还是自己走路去学校,可六一儿童节过后,她爸爸每天划船接送她。这是为什么呢?合作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季风的成因,思考这种气候给印度带来了什么影响?教师总结:在雨季,影响印度的西南季风非常不稳定,有的年份来得早,退得晚,有的年份来得晚,退得早;有的年份风力强盛,有的年份势力不足。所以,印度的降水量时间分配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而这也影响了印度农业生产的稳定。2.印度的粮食生产(1)主要粮食作物教师介绍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小麦,展示素材:小麦喜温凉气候,比较耐旱。水稻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给。介绍水稻和小麦的相关习性。(2)探究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展示印度的地形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学生活动:阅读图片,4人一组讨论、猜测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区,说说该作物分布与该地地形、气候的关系并填入表格。验证猜想:呈现“印度主要农作物分布图”,验证学生猜想,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农作物对地形、降水、温度的要求都不同,所以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环节三:巩固提高结合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旱涝灾害产生的原因。环节四:小结作业作业: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而该国由于气候等原因,粮食生产不稳定,印度该采取哪些措施保障粮食生产呢?大家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板书设计】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1.季风气候(1)特点: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有明显旱、雨两季(2)水旱灾害频繁2.粮食生产(1)粮食作物:水稻、小麦(2)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印度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参考答案】2.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什么?在设计导入时需要注意什么?【参考答案】常用的导入方法有设悬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生活实例导入法、视频导入法等。在导入的时候,需要注意如下几个要点:(1)科学性。地理学科是一个很严谨的学科,所以我们在不管是在内容上的组织还是语言上的组织都要注意科学性。(2)启发性。地理导入是通过提供学生已知或者未知的事物或者现象,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3)趣味性。能够让学生一听就能够把注意力长久的锁定在课堂上。像一些方法比如设悬法、生活实例法、视频法等在地理学科里面是很容易出彩的一些导入技巧。17.【简答题】1.题目:黄河及其治理2.内容: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曾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现在看来,这“天上”当是指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许多支流,流入渤海。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图2.41)。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水量较小,年径流量只有60多亿立方米,约为长江的1/15,而且70%~80%集中在夏秋季。与长江相比,黄河的含沙量大,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时节往往形成凌汛。在上游干旱的宁夏、内蒙古境内,黄河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到了下游,黄河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之一。黄河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之利。早在两千年前,宁夏平原的人们就揭开了引黄灌溉的历史。现在黄河两岸修建了许多引黄工程,提供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黄河上中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已陆续建成了多座大型的水电站,促进了流域的经济发展。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上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图2.42),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形象地反映了黄河中下游河段含沙量之大。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成为“地上河”。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决堤改道,形成方圆25万平方千米的泛滥区(图2.43),每遇洪灾,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半个多世纪以来,黄河安全度过多次大的洪峰,避免了洪水的灾害。3.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2)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讲清楚黄河的忧患和治理措施。(4)配合教学内容要有适当的板书设计。答辩题目1.请简单介绍黄河出现的凌汛和地上河现象。2.你认为地理教学中展示相关视频的作用有哪些?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设疑导入法。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提问学生对黄河的认识,顺势提出:黄河除了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外,还有哪些消极影响呢?又应该如何减少这些影响呢?引发学生思考,顺势走进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1.黄河的特征【教师活动】展示“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及“中国气候类型图”组织学生自主读图,概括黄河的特征。【学生活动】读图得出: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呈“几”字形;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桃花峪为界;黄河流域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气候类型主要有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教师活动】补充:黄河的支流包括汾河、渭河、湟水等。展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相关资料,介绍黄河的母亲河的由来。2.黄河的忧患【教师活动】出示:凌汛、水土流失、地上河等词,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概括黄河出现的忧患。【学生活动】同桌合作得出:上游:气候干旱,部分河段初春时易形成凌汛。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成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下游:流速缓慢、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教师活动】总结概括上游的凌汛出现在宁夏、内蒙古等地区并介绍凌汛的危害。播放视频片段《地上河的危害》。3.黄河的治理措施【教师活动】提问:你能否针对黄河的忧患给出具体可行的治理措施呢?【学生活动】以地理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教师活动】总结黄河治理的措施,展示我国目前对黄河治理的相关新闻。环节三:巩固提高组织学生谈谈如何从个人角度去爱护黄河呢?从而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画黄河流域图。【板书设计】黄河及其治理一、特征发源地、分段、流经地区二、忧患及治理上游:凌汛——水利工程中游:水土流失——保持水土下游:地上河——大堤、工程【答辩题目解析】1.请简单介绍黄河出现的凌汛和地上河现象。【参考答案】凌汛:是由于下段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黄河在我国宁夏、内蒙古河段和下游河段容易发生凌汛。黄河在该河段,都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地区,每年封冻、开河存在时间差,当低纬度地区未封冻河段的河水流向高纬度地区封冻河段时,受河中冰坝阻挡,易发生漫滩、甚至决口。地上河:由于上游来水量小等原因,河床条件发生变化,呈现出宽、浅、散、乱的特点,河势摆动频繁,滩岸坍塌严重。河道泥沙大量淤积,部分河段淤泥高达2米多,河槽萎缩,河床过水断面不断缩小,致使同流量情况下水位大幅度抬升。我国黄河的下游容易形成地上河,由于携带了来自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黄河干流进入比降平缓的下游平原地区后,径流动能不足以输送携带的大量泥沙。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以上,成为地上河的代表。2.你认为地理教学中展示相关视频的作用有哪些?【参考答案】地理教学是兼具自然科学属性和社会科学属性的一门学科,其中涉及非常多的地理概念、原理、现象、成因等。在地理教学中展示相关视频很有必要。我认为在教学中展示相关视频的作用以下几点:(1)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教师呈现相关的视频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直接调动他们的视觉和听觉,加深对于知识的印象;另外一方面,学生对于视频的内容往往会充满好奇心,对视频中的内容有较强的猎奇心理,所以播放视频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2)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地理教学中,部分地理知识是比较抽象的,适当地展示相关视频可以化抽象为具象,方面学生理解;同时,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可以调节学生绷紧的神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作为地理教师,应充分发挥视频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合理利用教学视频。18.【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谜语导入法。教师出示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地在眼前。学生猜出是地图,进而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地图的概念【教师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说出地图的概念及其要素。【学生活动】地图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像。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过渡】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学习地图三要素。(二)地图三要素1.比例尺【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的比例尺,并让学生阅读课本,得出比例尺的概念。【学生活动】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教师补充】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在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教师活动】比例尺有几种表现形式呢?【学生活动】线段式、数字式。【教师总结补充】(1)线段式:即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注明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2)数字式:例如1:500000,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000厘米,即5千米。(3)文字式:在地图上用文字直接写出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米,如:图上1厘米相当于地面距离5000米,或五十万分之一。2.方向【教师活动】教师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的指向标,引导学生进行在地图上方向的辨别。并提问,如果没有指向标,该如何判别?(分组讨论)【学生活动】思考,并派代表回答。【教师补充】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再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按照指向标判读方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3.图例【教师活动】教师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的图例,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图例,并进行补充常见的图例。【学生活动】识别不同的图例和注记。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地图,询问: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在我国的方位。【学生活动】抢答,巩固对地图的掌握。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简单绘制学校平面图,下节课进行展示。【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说出地图三要素的内容。【参考答案】地图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像。地图三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等于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表现形式有文字式、线段式和数字式。(2)方向:通常的地图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按照指向标判读方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3)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的符号和文字反映的是图例和注记,它们都表示一定的地理事物。读图时要根据图例和注记识别不同地图上不同的地理事物。2.请谈谈地理教师该如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参考答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知识,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以下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要想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掘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并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地理知识。例如,在讲解区域地理时,教师可以利用经纬线的空间定位,快速确定某一区域位于哪一个大洲或哪一个国家,然后引导学生注意特殊地理界线,从空间定位和地面状况分析出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气候的形成原因、自然带、水文状况、资源分布、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交通等,以此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使其有效应用地理知识。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帮助学生活学活用地理知识,教师则要鼓励学生走出地理课堂,通过参观自然博物馆、进行地理实地观测、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社会访问等,既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19.【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情境导入法,播放《马达加斯加的企鹅》动画片段,并提问:企鹅生活的地区有什么特点?由此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1.南极地区地理位置【教师活动】展示南极地区地图,要求学生找出南极洲周围的大洲、大洋的位置和名称。【学生活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教师讲解】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和周围的岛屿,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跨大洲大洋最多的大洲。【教师活动】展示地图并提问:在这张经纬线呈现放射状的南极俯视图上如何判断南北方向?【学生活动】南极点在图的中间,上下左右是北。【教师讲解】极地俯视图不适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南极点,任何方向都是北。2.南极地区气候特征【教师活动】提问:如果去南极旅游,应该穿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穿厚厚的棉袄和防寒服,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问题】播放南极地区气候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南极地区气候还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学生四人为一小组,结合视频资料和教材知识,尝试进行总结。得出:酷寒、干燥、烈风。【教师总结】酷寒、干燥、烈风是最典型的气候特征。纬度高、海拔高、终年冰雪覆盖是气候严寒的原因。环节三:巩固提高引导学生结合南极自然条件思考:南极的主要动物——企鹅,是如何在严酷环境下生存的。进一步介绍磷虾等南极生物。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搜集资料,了解南极的自然资源特点。【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南极地区气候的特点及成因。【参考答案】南极洲的气候主要为酷寒、干燥、烈风的冰原气候。其成因主要为:(1)从纬度位置看:纬度位置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经过的路线长,大气对其削弱作用强,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因此气候严寒,降水以降雪为主,日积月累,形成了今日的冰雪大陆。(2)从海拔高度看:海拔高,空气稀薄,加上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大气的保温效果差,气温低。(3)从地表状况看:南极洲被巨厚冰层覆盖,冰雪一方面可以反射掉大部分太阳辐射,同时使地势增高,又进一步使气温降低。(4)从气压状况看:南极大陆被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增温,降水稀少;地表相对平坦,因此风速较大。(5)洋流——南纬40°~60°持续西风漂流,造成一种特殊的“风壁”。它阻碍了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也是造成该地区气候酷寒的原因之一。2.你认为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备课?【参考答案】地理课堂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在我的课堂中我会充分考虑每一个因素并不断进行磨课来保证课堂的生动性。首先,我会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以及教材,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此外我还会多搜集资料,尽量使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向其他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会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量设计的课堂,并进行不断修改。其次,在课堂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适时的调整,并且充分关注学生的反应,将收集到的反馈进行整理,以便在下次备课的时候做出正确的指导。因此我认为实践加反思可以帮助进行有效的备课。20.【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法。教师展示课前给学生准备的“五谷”照片,请学生进行辨认并进行快速抢答,活跃课堂气氛。引出“五谷杂粮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其中的水稻、小麦又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呢?”进而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感知特点【教师活动】展示视频资料《舌尖上的中国——主食的故事》相关片段,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材料并结合自身谈一谈:南方和北方的主食有什么不同之处,其与当地种植的粮食作物又有何关系?【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进行总结概括:北方地区的主食主要是面食,而南方地区的主食主要是米饭。【师生共同总结】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等;南方属水稻集中产区,北方属小麦集中产区,玉米、豆类薯类的种植则相对分散。我国粮食作物分布主要呈现“北麦南稻”的特点。(二)探究成因1.“北麦南稻”成因【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四个人为一小组,结合小麦、水稻生长习性科普资料、我国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进行探究“北麦南稻”的成因。【学生活动】学生分别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和点拨。【教师总结讲解】我国农业生产呈“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条件和气温,南方降水多,热量足,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北方降水少,热量较少,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2.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区别【教师讲解】在我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种植的小麦播种期和生长期不太一致,它们又有什么区别呢?【学生活动】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尝试着列出表格对比出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区别。【师生总结】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抗寒的能力极强,其幼苗能够过冬,在春天来临时,幼苗分穗很快。春小麦的抗旱能力极强,株矮穗大,生长期短,适于春天播种。(三)商品粮基地分布【教师活动】请学生再次观察《我国小麦、水稻分布示意图》,找出其主要分布集中区。【学生活动】将我国七大商品粮基地①三江平原、②松嫩平原、③洞庭湖平原、④鄱阳湖平原、⑤成都平原、⑥江汉平原、⑦江淮平原序号标注在课本图4-7中,并进行识记。【教师总结】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历史悠久,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在一些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粮食产品率较高的地区,国家建立了商品粮基地。环节三:巩固提高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南北方不同的特色菜谱有什么不同?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课后搜集经济作物的相关资料,找到一种自己最感兴趣的经济作物,了解其生产习性。【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三江平原成为商品粮基地的原因。【参考答案】三江平原,又称三江低地,即东北平原东北部,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低平的沃土。三江平原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原因包括:(1)平原地形平坦,“黑土地”土壤肥沃,土地面积广阔。(2)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条件能够满足一年一熟耕作制度的农业生产。(3)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较高,人口少,粮食的商品率高。2.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考答案】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可以从如下方面实现学生的主体性。(1)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意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已被大多数教师所认可,但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没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以自己的教学为中心,让学生围绕着自己转,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参与讨论或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主体。(2)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自身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3)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对此,作为教师应该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要教学生这样,还不如教学生为什么这样。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快乐学”。21.【简答题】1.题目:西欧大国2.内容:活动读图8-30,完成下列任务。①找出法国濒临的海、海湾、海峡以及陆上邻国,说一说其陆地轮廓的大致形状。②找出巴黎盆地、中央高原、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脉,归纳法国地势的基本特征。③找出罗纳河、塞纳河,说出它们大致的流向以及注入的水域。法国位于欧洲西部,大陆轮廓略呈六边形。法国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南部和东部边境分别为比利牛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法国西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向东海洋性减弱,南部属地中海气候。法国工农业都很发达,服务业地位突出。工业以汽车、飞机制造、医药、服装、化妆品为支柱产业。核电占总发电量的70%以上。法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小麦、玉米、葡萄和牛肉等产量均居欧洲西部各国之首,畜牧业和园艺业发达,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巴黎盆地是主要的农业区。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盛产葡萄,葡萄酒产量居世界首位。3.基本要求:(1)结合地图进行讲解。(2)试讲控制在十分钟之内。(3)板书设计突出重难点。(4)讲清楚法国的自然条件与工农业发展。答辩题目1.简述法国两种气候类型的特点。2.地理学科常用的教学媒体有哪些呢,举例说明?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播放法国风光视频,最后出示埃菲尔铁塔图片,提问学生:这是哪个国家的著名建筑?(法国),从而引出本节课题《西欧大国》。环节二:新课教学1.概况【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图8-30《法国地形分布》,学生结合图片,完成活动一任务。(1)找出法国濒临的海、海湾、海峡以及陆上邻国,说一说其陆地轮廓的大致形状。(2)找出巴黎盆地、中央高原、阿尔卑斯山脉和比利牛斯山脉,归纳法国地势的基本特征。(3)找出罗纳河、塞纳河,说出它们大致的流向以及注入的水域。【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读图,获取信息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法国大陆轮廓略呈六边形,法国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因此罗纳河向南流入地中海,塞纳河向西流入英吉利海峡。2.气候与农业【活动探究】学生以地理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法国的气候与农业。【教师活动】大屏幕投影《世界的气候类型图》,学生观察地图,找出温带海洋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范围。【问题】观察它们的特点,是否能总结出两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学生回答】巴黎盆地和卢瓦尔平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年较差小,雨日多,日照少。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问题】在不同的气候类型下,农作物生长也不一样,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农作物是什么?【学生回答】小麦和葡萄。【问题】小麦适合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对生长的环境有什么要求,葡萄适合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对生长的环境的要求又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巴黎盆地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冬季气候温和,适宜种植小麦;而降水适中,日照充足,在具有温暖、干燥或炎热漫长的夏季及温凉冬季的地区,最适宜葡萄的种植。【教师总结】法国是一个工农业都非常发达的国家,法国农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欧洲出口小麦最多的国家,葡萄酒畅销世界。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活动】播放法国葡萄种植园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对法国葡萄酒的深入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结合法国地形和气候条件说明法国葡萄酒畅销世界的原因。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作业:让学生分组收集法国的有关资料,比如酒文化组、建筑艺术组、时装与香水组、历史任务组,举办展览或墙报。【板书设计】西欧大国一、概况二、气候与农业1.法国是欧洲出口小麦最多的国家2.葡萄酒畅销世界【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法国两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参考答案】巴黎盆地和卢瓦尔平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年较差小,雨日多,日照少。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2.地理学科常用的教学媒体有哪些呢,举例说明。【参考答案】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地理教学媒体有多种分类,我们依据地理教学媒体物质属性及其分类功能分为语言、图像、实验、电教、系统五大类媒体。媒体大类亚类举例语言媒体——讲授、朗读图像媒体地图地图册、教科书中的地图、挂图、地球仪图像媒体照片与绘画实物照片、板图、地理略图示意图地理图画、地理关系图统计图统计图、统计表实验媒体实验中涉及的媒体模型器材等电教媒体电声类媒体广播、录音带光学投影类投影、幻灯片电视类电影、录像、电视系统媒体计算机辅助类地理教学系统多媒体22.【简答题】1.题目:亚马孙平原与亚马孙河2.内容:亚马孙平原西起安第斯山脉东麓,东到大西洋,南北介于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之间,面积约560万千米2,由亚马孙河长期冲积而成,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大部分在巴西境内。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这里森林茂密,林中幽暗潮湿,人烟稀少,通行困难,但动植物种类繁多,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亚马孙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亚马孙水系跨越高温多雨的赤道南北,向东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其长度仅次于非洲尼罗河,居世界第2位。亚马孙河支流众多,水流平缓,航运便利。河口为喇叭形海湾,宽达300多千米,洪水季节一片汪洋,号称“河海。3.基本要求:(1)要有板书。(2)条理清晰,重点突出。(3)说出亚马孙平原的地形、气候与亚马孙河流量之间的关系。答辩题目:1.亚马孙平原的气候的成因是什么?2.区域地理的教学思路是什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引出新课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什么吗?——亚马孙平原。平原处一般都会有大规模的城市和人口,而在这个地区却人迹罕至,这和它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有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亚马孙平原。(二)新课讲授1.亚马孙河平原的位置【教师活动】出示巴西地形分布图。【学生活动】观察巴西地形分布图,分析亚马孙河平原的地理位置。【师生共同总结】经纬度位置:0°到10°S之间,45°W到75°W之间。海陆位置位:西起安第斯山脉东麓,东到大西洋;南北介于巴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之间。2.亚马孙河平原的自然特征(1)地形特征【教师活动】出示亚马孙平原分层设色地形图。【问题】分析亚马孙平原的地形特征。【学生回答】亚马孙平原大部分地区海拔位于150米以下,以平原地形为主。(2)气候特征【教师活动】出示亚马孙河气候分布图。【问题】分析该地区气候特征。【学生回答】该地区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3)植被和水文特征【教师活动】展示巴西地区热带雨林和亚马孙河的介绍资料。【问题】总结该地区的植被和水文特征。【学生回答】亚马孙河平原形成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这里森林茂密,林中幽暗潮湿,动植物种类繁多。这里水系众多,形成了世界上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孙河。【师生总结】亚马孙河平原由亚马孙河长期冲积而成,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这里终年高温多雨,分布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另外这里还发育出了亚马孙河。3.亚马孙河的水文特征【教师活动】展示亚马孙河流域分布图。【问题】分析亚马孙河的水文特征。【师生共同总结】流量大、流域面积广、长度长、支流众多、水流平缓。【教师活动】出示亚马孙河河口流量的柱状图。【问题】分析亚马孙平原的地形和气候对亚马孙河流量的影响。【师生共同总结】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得年降水量大,西部以高大山系为主,南北都为高原,有利于降水向中部的亚马孙平原汇集,导致亚马孙河流径流量大。再加上由于平原地形排水不畅,所以洪水季易在河口处形成“河海”。(三)小结作业小结:教师引导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作业:亚马孙河流域的雨林近些年遭遇着破坏,写一篇与保护热带雨林有关的小短文。【板书设计】亚马孙河平原与亚马孙河一、亚马孙河平原的位置二、亚马孙河平原的自然特征三、亚马孙河的水文特征【答辩题目解析】1.亚马孙河平原的气候的成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亚马孙平原的气候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为地带性气候,主要是因为位于赤道低气压带附近,盛行上升气流,降水量大,全年高温多雨。2.区域地理的教学思路是什么?【参考答案】在认识一个区域时,应该参照以下思路:第一步,感知位置,包括该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第二步,深入学习该地区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第三步,探究各地理特征的联系,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地区。第四步,对比差异,对比该地区和其他同纬度或同经度等地区的差异。23.【简答题】1.题目: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2.内容:3.基本要求:(1)讲清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2)采用地图法进行教学。(3)试讲时间控制在10分钟。答辩题目: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2.请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展示世界灯光图,教师世界灯光分布图引起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以此让学生知道灯光亮的地方和暗的地方代表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它们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并提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还有哪些差异?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呢?”进而导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教师活动】教师PPT展示如下材料。材料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农业生产图。材料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比较。材料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儿童生活场景和受教育场景图。【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哪些方面的差异?并概括如下表格。【学生活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工农业发展、人均收入、生活环境及教育等方面均有所差异。【师生总结】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高低教育状况先进落后科学技术状况高低生活环境状况优越差医疗卫生状况完善差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差异的原因【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所学知识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差异的原因。【学生活动】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师生总结】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加工制造业发达,从世界各地进口原材料,大量出口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加之现代服务业发达,因而经济发展水平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上长期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剥削,技术落后,使得经济发展落后。3.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教师活动】展示现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图片,如中国、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及巴西等。【问题】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个感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否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学生回答】发展中国家也抓住机遇,不断发展自己,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教师总结】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与南美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抓住了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契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甚至赶上并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三)巩固提高展示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及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四)小结作业小结:通过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作业:通过询问父母及亲人,思考和总结我们的生活在20年前、10年前和现在的差别。【板书设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差异的原因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答辩题目解析】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发达国家利用其掌握的高技术和从发展中国家购买的廉价原材料,制造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品,并销往世界各地,获取高额利润。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上长期受殖民的掠夺和剥削,资源遭侵占,技术落后,产品单一,导致经济发展落后。2.请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参考答案】【知识与技能】能够结合图文资料及数据,说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差异。【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学会阅读和分析图表,提高读图和析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虽然存在差异,但地位都是平等的,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4.【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多媒体播放《小河公主》的考古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小河公主的尸体为什么历经四千年仍保存完好,且面部笑容清晰可见美丽无比?这和气候有关系吗?从而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教师活动】教师PPT展示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图。【问题】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学生活动】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追问】哪个大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学生活动】亚洲。2.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教师活动】展示莫斯科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问题】结合莫斯科说出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何特点?【学生活动】全年降水较平均,气温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教师活动】展示乌鲁木齐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问题】乌鲁木齐和莫斯科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有何区别?为什么?【学生活动】以前后4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乌鲁木齐的降水量小于莫斯科,降水量的变率大。【教师总结】其实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地区非常广,因此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内部,不同地区的降水量是不同的,越往内陆地区,降水越少。因此呈现的自然景观也有区别。3.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的景观【教师活动】展示世界主要自然带分布图。【问题】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的地区有什么景观?其中,分布最广的是什么?【学生活动】分布有温带森林、温带森林草原、温带草原、温带半荒漠和温带荒漠景观。【教师补充】除了以上景观之外,还有针叶林景观。(三)巩固提高展示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的不同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将图片与文字进行一一对应。(四)小结作业小结:通过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作业:我国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哪些地区?【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总结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参考答案】据气候特征图和气温、降水资料判断——“三步判断法”第一步:判断所属南北半球。根据气温曲线图判断该地是在南半球还是在北半球。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因此气温的变化也是相反的。七月左右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北半球;反之一月左右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南半球。第二步: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值(指北半球),确定热量带。第三步:根据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雨季)确定降水类型,最后确定气候类型。判断指标如下:2.请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参考答案】【重点】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征差异及景观差异。【难点】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征差异及景观差异。25.【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火车图片,教师:“俗话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个俗语告诉我们,交通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二)新课讲授1.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学生活动】结合课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问题】什么是交通运输业?【学生回答】交通运输业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促使客、货沿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生产部门。【教师活动】展示我国公路、铁路、民航里程变化示意图。【问题】在这三种交通方式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哪一个,据图说明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情况。【学生回答】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民航,可以看出中国交通线路总长度大幅增加。2.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教师活动】出示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问题】我国铁路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分别有哪些?【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南北向的有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等;东西向的有:滨州—滨绥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昆线等。【教师活动】继续出示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学生活动】在中国铁路分布图上找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并用不同颜色的铅笔描画出来,并且找出主要铁路干线交会的铁路枢纽名称。【师生共同总结】京广线与陇海线——郑州;京沪线与陇海线——徐州;包兰线、兰新线、陇海线——兰州;京沪线与沪昆线——上海;京哈线与哈大线——沈阳、哈尔滨;成昆线与宝成线——成都;京沪线与京广线——株洲。(三)小结作业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作业:写出你寒假想要去旅游的地方,并为自己制定一套铁路的出行方案。【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公路运输机动灵活,速度较快,适应性强。水路运输运量大、投资省、运价低、速度慢。航空运输速度快、运量低、运价高。铁路运输运量大、运价低、速度较快。管道运输损耗少、连续性强、运量大、运价低。2.用另一种方式设置本课时的导入。【参考答案】多媒体视频导入:原创DV《我的高铁之旅》在观赏视频时,提示学生思考乘坐高铁需注意哪些方面,步骤是怎样的,以及选择高铁的原因等。观赏完了视频,我们也简单了解了如何乘坐高铁。在现代社会,交通运输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本节课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交通运输业,了解它的发展和特点。26.【简答题】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北方传统民居和南方传统民居图,问:“为什么我国北方地区房屋以平房为主,而南方以尖顶为主呢?”学生:“因为南方降水比较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降水分布是不均匀的,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降水的特点。(二)新课讲授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问题】根据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学生回答】空间分布不均,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教师活动】出示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量柱状图。【问题】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时间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于夏季,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3.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师活动】出示中国干湿状况分布图。【问题】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将我国各地区进行分类。【学生回答】我国东南部以湿润、半湿润为主,西北部以干旱、半干旱为主。4.降水的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师活动】出示甘肃夏河县的土墙平顶屋和浙江绍兴市的砖墙斜顶屋的景观图。【学生活动】结合生活实例,小组间进行讨论,分析降水的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师生共同总结】(1)影响房屋构造(北方降水少,以平顶为主,南方降水多,以尖顶为主)。(2)影响植被(湿润区林木繁茂,干旱区主要适合草本植物生长)。(3)影响农业类型和农作物分布(湿润、半湿润地区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干旱、半干旱地区以畜牧业为主。(4)半湿润地区,主要种植较耐旱的小麦、玉米。(三)小结作业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作业:还有哪些案例可以反映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请查阅资料进行补充。【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呈现什么规律?【参考答案】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1)大致四、五月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登陆,我国的雨季开始;(2)六月份,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时间,形成江淮准静止锋;(3)七、八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4)九月份,锋面雨带南撤;(5)十月份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2.简答《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教学的建议。【参考答案】(1)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2)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3)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4)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7.【简答题】1.题目:美国领土组成2.内容:3.基本要求:(1)要有板书;(2)试讲十分钟左右;(3)讲明美国的国土组成和美国本土地形分布特点。答辩题目1.请简单介绍一下北美的五大湖区。2.本节课的导入方式是什么?这样的导入有怎样的好处?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导入,引出新课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美国国旗,并播放美国自然景观的视频,提问学生:这是哪个国家?学生回答:美国。进而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二)新课讲授1.位置【教师活动】在多媒体上展示“美国在世界的位置图”,请学生读图归纳总结美国的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学生回答】美国位于北美洲的中南部;美国的东面濒临大西洋、西面濒临太平洋,南面濒临墨西哥湾,北与加拿大接壤,西南与墨西哥毗邻。2.范围【教师活动】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美国在世界的位置图”,请学生看图说出美国的国土组成。【学生回答】美国的本土和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教师补充】美国的领土组成除了大家所说的本土和阿拉斯加外,还有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3.地形【教师活动】展示“图8-39美国地形分布”,请学生前后4人为一个小组,在图中找出落基山脉、大平原、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和阿巴拉契亚山脉,说一说美国本土地形分布特点。【学生回答】落基山脉分布在美国的西部,中部分布着大平原、密西西比河,西部分布着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形特点是东部和西部高,中部低。【教师总结】美国本土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高大的山脉,中部大平原,东部古老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三)巩固提高请同学们在空白的美国地图上标出落基山脉、中央大平原、五大湖、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位置。(四)小结作业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课下搜集资料,找到美国两个海外领土的形成原因,下节课一起分享。【板书设计】美国领土组成1.位置2.范围本土、阿拉斯加、夏威夷群岛3.地形(1)西部:高大山脉(2)中部:中央大平原(3)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答辩题目解析】1.请简单介绍一下北美的五大湖区。【参考答案】北美的五大湖是指北美洲中东部的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该大陆也是地球上的最大自然景观之一,冰川作用形成的。除密歇根湖外,其余四大湖均为加拿大与美国之间的天然国界。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密歇根湖全在美国境内,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位于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间。2.本节课的导入方式是什么?这样的导入有怎样的好处?【参考答案】本节课所采用的导入方式是多媒体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美国的国旗和美国自然风光的视频。这样导入的好处是:(1)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呈现对应的视频资料,能够吸引初中学生的兴趣。(2)激发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视频,看图片,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来思考视频呈现的地方属于哪里。(3)明确目的: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教师就要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进入课堂,提高课堂效率。(4)进入课堂:学生各方面都已做好准备,而且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教师趁此时机,导入新课,自然水到渠成。28.【简答题】1.题目:人口分布东多西少2.内容:3.基本要求:(2)试讲十分钟左右;(3)要有适当的板书设计;(4)引导学生探究人口东西分布的特点。答辩题目1.谈一谈你对黑河—腾冲线的认识?2.谈一下你对讲解—接受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解。参考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经常可以从电视里看到,沿海地区的城市人口特别多,导致整个城市压力很大,但是西部地区的人口却很稀少,那么我国的人口分布有什么规律呢?(二)新课讲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1-2-4“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下列问题:(1)说出京、津、沪、苏、鲁、豫、皖等省级行政区域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多少人每平方千米以上?(2)说说人口密度在10人每平方千米以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些省级行政区域?结合图例引导学生得出:京、津、沪、苏、鲁、豫、皖等省级行政区域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基本在>400以上;而人口密度在10人每平方千米以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甘肃、内蒙古等区域。(3)找出黑河—腾冲线,说说该线两侧人口密度的差异。我国的人口分布,大致以黑龙江省的黑河至云南省的腾冲一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人口密度大,人口最为稠密;该线西北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人口最为稀疏。教师组织小组活动研究东西部人口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提示可从地形、气候、交通、资源等方面分析。活动探究得出:(1)自然条件差异:东部地区地形平坦,降水丰富,西部多高山、高原,气候干旱。(2)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西部经济欠发达。(3)从交通上看:东部交通便利;西部交通不便。教师总结:中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地形平坦,交通方便,经济发展吸引大量人群。(三)巩固提高展示中国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比重图,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城乡人口的分布变化。师生交流得出: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新变化突出表现在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特别是东部地区大中城市集中。(四)小结作业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通过相互交流分享观点。作业:有人认为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应该把东部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到人口比较稀疏的西部地区,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为什么?【板书设计】人口分布东多西少1.人口分布特点:东多西少2.分布原因:(1)自然条件:(2)经济发展水平:(3)交通:【答辩题目解析】1.谈一谈你对黑河—腾冲线的认识?【参考答案】黑河-腾冲线也叫做胡焕庸线。1933年,胡焕庸绘制了我国第一幅按县统计的人口密度围。1935年,他根据中国人口密度图,提出了著名的黑龙江省瑷珲县(今黑河市)——云南省腾冲县人口地理界线,总结出中国人口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分布格局。时至今日,胡焕庸提出的这条人口地理分界线及其所揭示的中国人口分布基本格局,仍然具有现实意义。2.谈一下你对讲解—接受地理教学模式的理解。【参考答案】(1)优点:①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群体学习效应,比较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果。②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教学更具有弹性和针对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促进其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考。(2)缺点:对教师要求更高,组织不好,自学很有可能流于形式。29.【简答题】1.题目:世界屋脊2.内容:3.基本要求:(1)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2)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地图教学;(3)要有提问互动环节;(4)讲解青藏地区地形和气候的特点。答辩题目1.简述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成因。2.采用地理探究法进行教学有哪些意义?参考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来自威海的大学生“蓝猫”同学利用去年暑假期间外出旅游,大屏幕展示的是他拍摄的一组图片,请学生先欣赏图片,之后判断一下他去哪个地区旅游了。多媒体播放图片(伴随《青藏高原》伴奏曲)并出示思考问题:根据哪些特色景观来判别青藏地区?青藏铁路沿线主要旅游景点有哪些?你最想去看哪个旅游景点?为什么?学生组内合作交流。青藏地区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神往;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三极,以其地球之巅的美誉,成为世界各国(地区)探险家、登山家心目中的“圣殿”,也成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宝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地区,揭开她神秘的面纱。环节二:新课讲授【教师活动】提问: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首先要了解这个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