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跟踪加强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跟踪加强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跟踪加强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跟踪加强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跟踪加强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齐民要术》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地区。这表明A.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B.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均衡C.农业生产工具发生变革 D.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2.两汉之后,中华大地上一度政权变更频繁,战乱不断,素有“五胡十六国”之称。此时期(

)A.黄河流域得到开发 B.民族交融进程减慢C.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D.北人迁往南方发展3.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戊戌变法D.邓小平改革4.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样一个外部条件,都不会有江左百年门阀政治局面。”下列对该学者的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A.士族势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东晋皇权B.门阀政治阻碍了民族融合的进程C.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导致了门阀政治局面的出现D.门阀政治的形成有一定的必然5.陈寅恪先生指出:“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其强调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A.北轻南重文化格局形成 B.文化教育出现了倒退C.士族阶层影响文化发展 D.传承了汉代学术风气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建“四夷馆”接待各国归附之人;西魏宇文泰定都长安,建“六官”,仿儒家经籍书写公牍;北齐官修前朝历史《魏书》。上述材料反映了南北朝时(

)A.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 B.洛阳古都的地理优势明显C.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 D.少数民族政权已完成封建化7.史籍记载,公元495年,一位皇帝在与大臣对话时指出:“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此事发生于以下示意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8.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此次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江南经济发展 B.降低人民生活水平C.消除少数民族袭扰 D.导致南方文化落后9.《史记·货殖列传》描述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

)A.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C.说明江南的条件优越 D.源于北方移民南迁10.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三国时期的“布衣”的穿着最不可能是哪一种材料做成的A.毛 B.麻 C.丝 D.棉11.北魏至隋唐实行均田制,“均田”是指(

)A.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D.不侵犯地主阶级的土地12.东晋南朝时期,北方面食在南方非常流行,甚至为朝廷规定的祭品。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B.商品经济的发展C.民族融合的影响 D.南方社会相对安定13.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进行激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此役之后(

)A.东晋重新完成全国统一 B.南方继续维持割据局面C.民族间矛盾再次被激化 D.中原文化得以广泛传播14.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设有“谱局”“谱库”,由专门的谱官掌握各类家谱、族谱的编制情况,规定民间编纂的家谱必须到政府备案,与政府谱局存档簿状对照无误后,才能得到认可。这一做法(

)A.保证血缘正统传承 B.有助于维护士族特权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D.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15.西晋人鲁褒作文写道:“……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这说明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A.攀附门第 B.醉心功名 C.骄奢享乐 D.从业工商1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认为,南朝代表三国两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常状态。这反映了(

)A.江南地区经济开发 B.南方整体实力占优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土分民”,促进土地私分。其他各诸侯国的变法也有相类似的举措。商鞅还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荀子则从理论上论证了私分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荀子还提倡“分田而耕”(个体劳作方式)。——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等《中华文化史》材料二

西晋后期,庾衮为避战乱,曾“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他们相与誓约:“无谋非德,无犯非义,戮力一心,同恤危难。”他们积极进行备战与生产,“唆险厄,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考功庸”。坞民还是按旧有的邑、里标准划分为一个个小单元居住在坞壁内,并没有被分散,但这些坞民由重新推选的邑长、里贤管理,权力最后集中到坞主手中,由坞主总负责。后来,庾衮和妻子迁到林虑山,事新乡如其故乡。后赵的石勒攻打林虑山,又率父老迁到九州之绝险的大头山。——摘编自《晋书·庾衮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劳作方式形成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指出庾衮所建坞堡内劳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坞堡存在的影响。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记》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3)根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三、论述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拓跋鲜卑成“五胡”中最迟进入中原的北方民族,在其他民族已融舍入汉族的情况下,鲜卑面对的已不是如北方那样与自己语言、习性相似的人群,而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体。这个交融体迥异于自己,鲜卑完全成为交融体圈外的人。在这样一种统治压力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北魏政权只有采取汉化道路,才可能赢得汉族地主的支持,也更容易为比鲜卑更早进入中原的北方其他各族接受,民族矛盾也因此暂时会淡化,北魏政权或许可以维持下去。正基于此,北魏孝文帝在进行其他方面改革时,也以积极的态度,对北魏民族关系进行调整,促进了拓跋鲜卑的土建化过程,便利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摘编自赵野春《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ADBDCDBADD题号111213141516答案BCCBCA1.A【详解】由于大豆能够改良土壤,所以大豆的种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扩展到江南以及岭南地区,由此可知这一做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故选A;大豆种植区域的扩张不能说明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排除B;大豆种植区域的扩张和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无关,CD项的说法均无法体现,排除CD。2.D【详解】根据材料“两汉之后,中华大地上一度政权变更频繁,战乱不断,素有五胡十六国之称”,可知两汉之后,北方战乱频发,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往中原迁徙,而大量中原人被迫迁往南方发展,D项正确;从远古至西晋时期,黄河流域得到开发,黄河流域的开发无法体现北人南迁的原因,排除A项;这一时期民族交融进程加快而非减慢,排除B项;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3.B【详解】根据题干“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文化交流汇聚”结合所学可知,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和便于鲜卑政权学习、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推行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故B项符合题意。A项,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建立了集权体制,使秦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排除。C项,戊戌变法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跟民族融合无关,排除。D项,邓小平改革在国内主要是对经济体制的改革,跟民族融合无关,排除。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魏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门阀政治形成的条件包括“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等,这反映了门阀政治形成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士族势力同皇权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与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合理性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门阀政治对民族融合的影响,排除B项。故选D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等信息可知,材料中陈寅恪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中心移至家族,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门阀政治兴起,因此学术中心在家族,体现了士族阶层影响文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对比南北文化格局,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这一时期门阀政治兴起,因此学术中心在家族,不代表文化教育出现倒退,排除B项;根据材料“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强调了汉代与魏晋时期学术风气的不同,没有强调传承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据材料“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建‘四夷馆’接待各国归附之人;西魏宇文泰定都长安,建‘六官’,仿儒家经籍书写公牍;北齐官修前朝历史《魏书》”可知,材料体现了北魏、西魏、北齐等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以华夏自居,学习汉文化,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完成封建化进程,D项正确;文化隔阂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中设“四夷馆”和“六官”,可以说明南北朝政权仍与其他文化存在差异,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理形势,排除B项;材料不仅体现了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更主要的是强调少数民族统治者以华夏自居,C项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根据材料中皇帝与大臣的对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图中②为洛阳,B项正确;①为长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③为幽州,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④为会稽,排除D项。故选B项。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末年的中原。通过阅读李白的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动乱,引发了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民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A项正确;北民南迁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排除B项;人口南迁并不能消除少数民族的袭扰,排除C项;中原居民南迁加强了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南方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及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中期,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农业产量的大幅提高,其直接原因是农业生产方面的因素,而不是自然经济结构的突破,排除B项;《史记》所说的汉代和南朝时期,江南自然条件都优越,排除C项。故选D项。10.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丝、毛、麻等作为纺织原料在中国古代较早就出现了,毛较昂贵,普通百姓使用不普遍,排除A项;诸葛亮生活在东汉末、三国时期,这一时期纺织业已较为发达,诸葛亮以“布衣”自称,“布”应是麻,排除B项;丝较昂贵,普通百姓使用不普遍,排除C项。棉花在北宋时引入,明代时全国普及,D项符合题意,故选择D项。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纺织业11.B【详解】北魏实行均田令的内容之一是,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男子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女授露田二十亩,不受桑田。即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答案为B;北魏实行均田令的主要内容是,男子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女授露田二十亩不受桑田。平均分配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北魏实行均田令规定,男子15岁以下,不授予露田。因此,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不侵犯地主阶级的土地是均田制的一个特点,而不是“均田”的主旨,D错误。12.C【详解】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由于战乱,北民南迁,不仅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故C符合题意;“北方面食在南方非常流行”是因为北民大量南迁的结果,而不是面食的营养问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A、B错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是北民南迁的原因,而不是北方面食在南方盛行的原因,故D错误。13.C【详解】解读材料可知,这场战役指的是淝水之战,结合所学可知,淝水之战后,北方重新分裂,陷入战乱,民族间矛盾再次被激化,C项正确;东晋没有完成统一,排除A项;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特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士族制度盛行的时期,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更好地区分士族和庶族,维护士族的特权,B项正确;血缘的正统传承无法通过编制家谱和族谱来保证,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有助于维护士族特权,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1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根据材料““……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当时社会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的风气,C项正确;材料“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体现了对于金钱的追求,“攀附门第”在材料中没有有体现,排除A项;西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士族垄断官场,知识“醉心功名”的风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社会风气”,“从业工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南朝代表三国两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常状态”可知,钱穆认为南北朝是一个病的时代,而唐长孺认为南朝代表了三国两晋时期的正常状态,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推动历史回归正常,A项正确;这一阶段北方整体实力超过南方,排除B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安史之乱后,排除C项;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地区是在宋朝,排除D项。故选A项。17.(1)历史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各国变法运动的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思想家对私有制的推崇。(2)特点:宗族性;利益与共;耕守结合;统一组织生产;流动性强。影响:发展生产,安置民众,对社会稳定具有一定作用;但也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详解】(1)根据材料“促进土地私分、其他各诸侯国的变法也有相类似的举措”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各国变法运动的影响;依据材料“荀子则从理论上论证了私分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信息归纳如下:思想家鼓吹私有制;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可得出如下结论: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庾衮所建坞堡内劳作的特点是宗族性;利益与共;耕守结合;统一组织生产;流动性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坞堡存在的影响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安置民众,对社会稳定具有一定作用;但也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18.(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族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等。(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详解】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这些表明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而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结合所学,必然体现在其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汉服、汉话、汉姓、汉命、汉婚,认同汉文化,从而推动政权封建化。(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主要有:1)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加速了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典章制度)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