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及解析(解析版)古诗文阅读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及解析(解析版)古诗文阅读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及解析(解析版)古诗文阅读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及解析(解析版)古诗文阅读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及解析(解析版)古诗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文阅读(测试)-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满分:120分时间:90分钟

■小组/:奇索察赏

(2023•陕西•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请说说这几句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2分)

2.刘禹锡《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结庐在人境”与本诗中“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都写到了“庐请简要说明三位作者分别借“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1,议论、抒情。2.示例:刘禹锡借“庐”自比古代圣贤,突显洁身自好的品性;陶渊明借“庐”

表达自己虽身处闹市,但心灵远离尘俗的宁静淡泊之志;杜甫借“庐''抒发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

怀。

【解析】1.本题考查表达方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议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如何能得

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

像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抒情,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

以及两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

打扰。为何处入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

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本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作者推己及人、

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3•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一模)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寒,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崎,都护在燕然。

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C.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D.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4.诗歌的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耐人寻味,请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3.B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表达了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也

隐含着被排挤出朝廷内心的激愤抑郁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B.全诗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大漠的雄浑景色。“归雁”

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的内心感受。“候骑”指骑兵,

不属于自然景物。

故选Bo

4.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思是:像随风而去的蓬草•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蓬草成熟后

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诗人以"蓬”、"雁”自比,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说自己像随

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

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023•湖北•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甲】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②,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①隙中驹:“隙”指墙壁缝隙,“驹”指日影。这里形容时间飞逝。②石中火:击石发出的火星。③

陶陶:欢乐的样子。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首联中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

风的赞赏。

B.甲诗颈联写出了山西村的乡俗民事,“简朴”二字写出了这里的人们生活艰难,只能用古老的方式祈

求神灵的保佑。

C.乙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两个世界,从中能看出苏轼对

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

D.乙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传神精妙,如"一溪云''中的"溪",比"一朵

云,,“一团云,,,都更有意境。

6.乙词的首句“清夜无尘,月色如银”有什么作用?(2分)

7.甲诗“从今若许闲乘月”和乙词“几时归去,作个闲人”,两句中的“闲”字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2分)

【答案】5.B6.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夜气清新、月光皎洁的美景,营造幽静的氛围,引发

对人生的思索。7.两句中的“闲”字,都流露出诗人对清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乙词中的“闲''字,还流

露出诗人虽有才华,但不被赏识的苦闷心情,产生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之意。

【解析】5.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与分析。

B.苏轼用“衣冠简朴占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简朴”表明村民的朴

实,不事奢华,”写出了这里的人们生活艰难,只能用古老的方式祈求神灵的保佑”是错误的;

故选B。

6.本题考查词句作用赏析。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的意思是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月夜的空阔神秘,阊寂无人,正好

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因此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中能看出苏轼对争名夺利的俗世的厌弃,

自然地引起下文的抒情议论,引发出词人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考。

7.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分析。

“从今若许闲乘月'’的意思是: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闲,闲游之义。“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可以隐居起来,做个闲散清净之人。闲,闲散清净之义。

因此,两句中的"闲''字,都流露出诗人对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结合乙词中的“不如归去”还可以看出,

此中的"闲''字,还流露出诗人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之意。

(2023•陕西咸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有人认为文天祥是英雄人物,但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请你

结合甲诗内容批驳这一观点。(2分)

9.甲乙两诗都写到了“死”,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8.“说惶恐”是诗人追忆自己江西兵败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感慨眼前被俘的孤苦

(或“惶恐”"零丁''是诗人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体现)。强化r内心的悲愤,为后面情绪转为激昂蓄势。

9.甲诗先反问,后直抒胸臆,用“死”表达了慷慨赴死的爱国热情(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舍生取义的人生

观);乙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遗憾、悲哀之情。

【解析】8.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的分析。

“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惶恐”和“零丁”既指地名又指诗人的心情,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对个人际遇和国家命运的惶恐忧虑,暗示了诗人处境的艰危。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消沉、退缩。

联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见诗人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慷慨激昂的

爱国热情。所以这两句诗追忆往事,表现了内心的悲愤,为后文抒写自己强烈的爱国热情蓄势。

9.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陆诗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万事皆空只是为没有亲

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悲痛。反映了诗人内心对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的遗憾、悲哀之情;

文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

丹心映照史册。这两句诗先运用反问,后直抒胸臆,借“死”表达了诗人慷慨赴死的爱国热情(视死如归的

高风亮节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软组2:果由阅法

(2023•吉林长春•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喉,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本文许多词语沿用至今,但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请参照示例再从文中找出这样的两个词语并解释其

在文中的意思。(2分)

示例:鲜美:新鲜美好。

(1)

(2)

11.以下关于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头的小溪、桃花林,山洞等均是为桃花源的出现作层层的渲染铺垫。

B.“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都是缘自本文的成语。

C.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了他们对渔人的不信任。

D.渔人“遂迷”和刘子骥“规往”,给桃源罩上了似真而幻的神秘色彩。

12.有人说,作者分别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民生活,社会风气等方面展示了一个人人向往的桃花源;

也有人认为桃花源还有更多的美,比如它的神秘,它的封闭等等。假如按吸引力排序,你认为在陶渊明心

中排第一位的是什么呢?请结合相关内容阐释你的理由。(4分)

【答案】10.答案示例: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交通:交错相通;妻子:妻子儿女;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不足:不值得,不必……

11.C12.答案不唯一,学生只要围绕桃源某一方面的美,结合写作背景、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题干中的分类仅作参考,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

答案示例:我认为于陶渊明而言,美好的人民生活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结

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体现了他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不满而又无可奈何,只好选择隐居来逃避这一切。

而他笔下的桃源男耕女织,老少安乐,人人平等,这正是他所向往的社会关系。

【解析】10.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1)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3)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5)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6)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7)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8)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9)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10)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11.本题考查文章理解。

C.有误。“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破坏。并非是对渔人

的不信任:

故选C。

12.本题考查拓展延伸。

结合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人生经历和其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的高洁品质,从其中某一个方面阐述,理由

合理充分即可。

示例:我认为社会风气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陶渊明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

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桃花源中的社会风

气纯正、美好,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这正是他所眷恋的。

【点睛】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

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

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

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

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

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

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

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

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

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

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

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

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

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

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

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2023•吉林延边•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

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像戋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锻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

劲不能动,膝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

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则缁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

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③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

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④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赘。辞甚

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

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弗之后(懈怠,放松)B.同舍生皆被绮绣(穿,现写作"披”)

C.腰白玉之环(腰上系着)D.非天质之卑(卑鄙)

14.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言和而色夷B.康肃笑而遣之C.杂然而前陈者D.面山而居

1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从借书,从师,衣食等方面讲述了作者年少时求学的艰难经历。

B.作者采用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劝勉马生更加刻苦向学。

C.文中描写作者向“先达”求教的场面,语言夸张,暗讽当时读书人热衷功名。

D.除宋濂之外,古人还有许多勤奋学习的事例,如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苦读等。

16.请将“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7.作者多次将自己与“太学生”进行对比,请任意找出两组,并简析其作用。(4分)

【答案】13.D14.A15.C16.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

17.示例:(1)太学生“日有禀销之供”“岁有裘葛之遗”,与作者“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编袍敝衣”对

比。(2)太学生“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与作者求教时“未尝稍降辞色”常遇“叱咄”对比。(3)太学

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作者”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作用:突出作者求学的艰难和太

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解析】13.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

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

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D.句意: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卑:低下;

故选D。

14.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的辨析能力。

A.句意: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而:表示并列;

B.句意:康肃公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而:表示修饰;

C.句意: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而:表示修饰:

D.句意:面对着大山居住;而:表示修饰;

故选A»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

C.错误;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艰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与诚心;

故选C。

16.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以,因为;口体之奉,吃的穿的;若,如。

17.本题考查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文章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

找出文章中对比的内容分析作答。

太学生,,日有縻稍之供,,,,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与作者的“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缢袍敝衣”“行深

山巨谷……四支僵劲不能动”,生活条件之苦对比;“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与作者的“无硕师名人与游''的求

师之难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作者的“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书之难对比。通过对比,可以

清楚地看出太学生在读书、求师、生活等儿个方面,都比作者当年的求学条件优越得多。目的是突出自己

“卒获有所闻“靠的是主观努力,进而强调勤奋的重要性,从而对马生进行勉励。

【点睛】参考译文:

①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

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

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己经成年之后,更

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

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

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

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②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跋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

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

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

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

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

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③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

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

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

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

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④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己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

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

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

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

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2023•吉林白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

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

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之者得我而为之:是亦

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同“避”,躲避)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C.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义)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

19.用7”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2分)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0.作者是怎样提出观点的?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主张?(4分)

2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2.请根据选文内容对出下联。(2分)

上联:杀身成仁孔丘仁爱情怀不朽;

下联:o

【答案】18.B19.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20.本文开篇运用比喻

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

见利忘义的人。21.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

避的时候。22.参考上联:杀身成仁孔丘仁爱情怀不朽;下联:舍生取义孟轲民本思想永恒。

【解析】1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B.有误,句意: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力口:名词,益处;

故选B。

1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

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

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呼尔而与之''和"蹴尔而与之”是两种不礼貌的表现,这句话写的是“行道之人”和“乞

人”对待嗟来之食的态度,正确的停顿应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鱼我所欲也》,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孟子认为

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结合“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

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

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

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

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2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同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恶:厌恶。故:所以,因此。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22.本题考查对联。

上联”杀身成仁孔丘仁爱情怀不朽”,结构为“思想核心+人名+精神品质+动词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孟子从三个方面

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

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

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据此下联可拟写为:舍生取义孟轲仁义精神永存.

【点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

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

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

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

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

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

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

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

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

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

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

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

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题组2:对比阅读

(2023•甘肃定西•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题目。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日:“有。人不得,则非其上②矣。不得而

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③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

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②非其上:非难他们的君王(认为他们的君王不对)。③为民

上: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君王)。

23.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予尝枣古仁人之心(2)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_____(4)然而不下者

2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更异二者之为尊王命急宣

B.然则何时而乐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求二石兽于水中

D.未考有也两狼之并驱如故

2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26.完成下列题目。(4分)

(1)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可知,范仲淹和孟子思想的相同之处

是。

(2)他们二人思想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答案】23.探求如果没有不对的,错误的称王24.C25.(1)不因外界

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2)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26.(1)心系天下,重视百姓的忧乐。

(2)孟子强调君主要施行仁政,与百姓同乐同忧;范仲淹有先忧后乐的远大抱负,强调超越个人的快乐,

比孟子更有担当。(意对即可)

【解析】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

(2)句意: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

(3)句意: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非:不对的,错误的。

(4)句意: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他。王:称王。

2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副词,或许/副词,有时;

B.代词,那么/副词,就;

C.都是介词,在;

D.代词,这种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

故选Co

2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重点词语有:

(1)以,因为。

(2)以,把。乐:以……为乐。

26.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第一问:依据对乙文中“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意思可知,这表现了君主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才会

以君主的快乐为快乐。君主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愁为忧愁。依据甲文中“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可知,这表现了作者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

乐的思想。这是范仲淹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进一步借鉴和发扬。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心系

天下,重视百姓的忧乐。

第二问:甲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

之后才快乐的思想。强调天下的忧乐超越个人的快乐。乙文中“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表现了君主以百姓的

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强调的是与民同乐。可见,范仲淹比孟子更有担当。

【点睛】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

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

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

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

一道呢?

(乙)齐宣王在别里雪宫里接见孟子。齐宜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塞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

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

作为人民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

国君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人民也会以国界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

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他,是没有过的。”

(2023•山西临汾•统考一模)诵读古代诗文,学习人生智慧。启慧小组以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

习古诗文。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富贵不能淫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而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甚爱牡丹,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

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7.辨其音•走进文本:与“陶后鲜有闻"中“鲜''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等为人知B.屡见不等

28.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4分)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__________

29.悟其情.丰富思想:以上两文都蕴含着古人的抉择,《爱莲说》中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请摘抄下面诗

中表现诗人“爱菊”的诗句,并做简要批注。(4分)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批注: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0.取其精•学以致用: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

不少志士仁人,成为激励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请阅读下面句子,联系课文•谈谈你对“大丈

夫”的理解。(4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答案】27.A28.独走自己的道路。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批注示例:“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情的自得、

闲适、恬淡;"见''字写出了诗人的随意、自然,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和惬意。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浑然

天成、物我合一的诗境。30.示例:大丈夫就是有志气或有作为的人。大丈夫心怀仁德,践行礼仪;

通达时,施行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不因外界因素如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理想。

【解析】27.本题考查字音字义。陶后鲜有闻: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ximn,少;

A.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鲜:xiSn,少;

B.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鲜:xian,新鲜;

故选Ao

2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

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

(I)得:实现。志:志向。由:遵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

(2)莲之爱:倒装句,喜爱莲花的人。予:我。

2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及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为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表现出陶渊明对

菊花的喜爱;“南山之景”非作者”有意求之”,而是在心之“悠然”中"悠然”而见,写出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用语精妙。作者所见是悠然而得,并非世俗之人的刻意而为,似乎随处可见,写出了作者返归自然后的自

娱和自足,;用“见'’字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这样突

出作者的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

3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

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知,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

德;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把善发扬光大,有惩恶扬善之意;

综上所述,大丈夫是有志气有作为的人,他不因外物而改变自己的理想,心怀仁德,践行礼仪,在不得志

时能够独善其身,得志时兼济天下,惩恶扬善。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

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

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

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

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

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

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

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

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

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时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

多人了!

(2023•辽宁葫芦岛•统考一模)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

鲁人烧积泽久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久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教,乃召

问仲尼。仲尼日:“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教也。”哀公日:“善。”仲尼

日:“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

令日:“不救火者比降北④之罪。”逐兽者比入禁⑤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积泽:草木丛生的沼泽。②国:都城。③趣:同“促”,督促。④降北:投降败北。⑤禁:禁区。

3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舜卷:于吠亩之中朝层白帝,暮到江陵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自将众趣救火

C.尽逐兽地火不救人不知顶不愠

D.△则无法家拂士逐兽者比△禁之罪

3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

33.请用“尸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

34.阅读语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事件。(2分)

35.两文同样讲到治国问题,【甲】文孟子主张治国要,【乙1文孔子建议当权者要。

(4分)

【答案】31.C32.①(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

干。

②(假如)救火的人都要给予奖赏,那么国库财产(国家财力)都不够用来奖赏他们。33.天北风

/火南倚/恐烧国。34.孔子献计救火。35.有忧患意识;赏罚得当(赏罚分明)。

【解析】3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被选举/动词,出发;

B.不同,副词,将要/动词,率领;

C.相同,连词,表转折,但、去口;

D.不同,状语,在国内/动词,进入;

故选C。

3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

词的使动用法,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