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题-不明诗歌表达技巧范畴解析型(教师版新高考专用)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题-不明诗歌表达技巧范畴解析型(教师版新高考专用)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题-不明诗歌表达技巧范畴解析型(教师版新高考专用)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题-不明诗歌表达技巧范畴解析型(教师版新高考专用)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题-不明诗歌表达技巧范畴解析型(教师版新高考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错题23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题一一不明诗歌表达技巧范畴

★易错题型一一古代诗歌阅读之表达技巧题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包括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

选取的特殊手法。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

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起到的作用等。

★易错原因一一

i.不明诗歌表达技巧范畴

2.不会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筮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方法;②开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时,

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

【解析】题干先说明词作''表现词人闲适心情",设问涉及''如何表现",实际考查的是考生对具体抒情方式

的掌握。考生要能从整体和细节两方面进行思考。通观全词,以直抒胸臆为主,直接表达词人闲居中''身

闲心太平”的适意之情。具体而言,词人开篇言说志向,属于理性宣示自己告别过去;之后描写日常生活,

在着屐扶杖、登山穿林的生活中以〃真率”自在〃直接表达了个人内心情绪。另外,"苔纸题句'’的描写中着

一〃闲〃字,也是闲适心情的直白表达。

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在所给答案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2022年高考新高考n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涧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

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

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

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

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

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

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

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

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

1.准确界定表达技巧范畴不混淆。

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构思技巧等。这些大的技巧的下面,又

有许多小的表达技巧。答题时,应当熟记在心。

2.从表达方式角度分析表达技巧。

就诗歌而言,表达方式主要包括描写、抒情、议论、叙事。描写与抒情是重点。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应结合诗句,先留心查看是否有描写与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

描写方式主要有:

(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对象本身,包括细节描写和白描。细节描写。

可以称为“工笔”,就是精雕细刻;白描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二)虚实结合。“实”,通常是指眼前的、现实的景,“虚”,指过去的、想象的或梦中的景,二者

结合,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有广度、深度,更加丰富。

(三)动静结合。山川景物,有静态也有动态:静态是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动态是指

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声音;静态和动态包含了景物存在的全部态势和主要特征。因而,诗人往

往把静态与动态的景物描写构想在同一个意境中,使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四)视听结合。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景物,视听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所描写的

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五)点面结合。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了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

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抒情方式主要有:

(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诗人把自己的“情”移植到其他对象(景、物、人、事)上,也就是所谓的

“移情”。

(1)借景抒情。指的是借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的抒情方式,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

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2)触景生情。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3)寓情于景。诗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与所写的景物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寄寓自己的感

情。

3.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表达技巧。

考查修辞手法,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并结合内容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对形

象塑造、意境营造、情感主旨表达的作用)。常见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

修辞手法主要有:

(一)比喻

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主要作用:化平淡为神奇,化板滞为生

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二)比拟

(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使得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2)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它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

而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三)夸张

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

着意夸大或缩小,做艺术渲染的修辞手法,它能更突出、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四)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局部代整体,或整体代部

分,或特征代本体,或具体代抽象等。它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4.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常见的表现手法

有衬托、对比、象征、烘托、比兴、用典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

(一)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

可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

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二)对比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

具有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也是修辞手法)。具体有动静对比、

今昔对比、盛衰对比、哀乐对比、虚实对比等。

(三)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物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例如,龙

象征皇族最高权力,菊花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品格,石灰象征坚贞不渝的精神,莲花象征洁身自好的品

质,香草美人象征君子美好的品德,梅花象征高洁淡雅、不畏严寒,牡丹象征富贵,鸳鸯象征爱情等。

(四)比兴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

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或营造氛围,兼有“比”的意味。

(五)用典

典故,指诗文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诗歌

内容的丰富性,使诗歌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含蓄,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从而增强诗歌的表现

力和感染力。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体会

用典的精妙之处。

5.从构思技巧角度分析表达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

构思技巧主要有:

(一)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二)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恰当运用这种结

构方式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三)抑扬

抑扬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

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四)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诗人借助古代历史人物或事件来影射、讽刺现实,抒发其思想情感的手法。

(五)托物言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寄托

在描摹的事物上,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试题。

后庭花•怀古

吕止庵

其一

孤身万里游,寸心千古愁。霜落吴江冷,云高楚甸秋。认归舟。风帆无数,斜阳独倚楼。

其二

故园天一方,高城泪数行。芳草迷鹦鹉,晴川隔汉阳。暮山长。烟波江上,愁人几断肠。

1.下列对这两首散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曲从吴江、白云写到斜阳下孤独的楼台,借助深秋之景渲染了羁旅愁情。

B.从''芳草”"晴川”“烟波”等词语来看,第二首曲化用了崔颖《黄鹤楼》的诗句。

C.两首曲虽名为“怀古”,但不像苏轼的《赤壁怀古》那样有明确的感怀对象。

D.两首曲都营造了深邃旷远的意境,都抒发了孤独无依、欲归不得的乡思客愁。

【答案】A

【解析】A项,“孤独的楼台”说法错误,“独”修饰的是倚楼看景的作者。

2.第一首曲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请联系作品做具体赏析。(6分)

【答案】①“孤身”与“万里”,“寸心”与“千古”,“风帆无数”与“独倚楼”,都形成了形

象鲜明的对比映衬关系。②突出地表现了作者面对苍茫天地、悠远历史和纷纭世态的心境。③抒发了作者

远离家乡、愁绪万千、孤独难耐的悲凉情怀。

【解析】曲中“孤身万里游,寸心千古愁”,是说“我”一个人在万里之外孤独地游历,区区之心盛

满了千古之愁,这里,“孤身”与“万里”,“寸心”与“千古”的对比鲜明,突出地表现了作者面对苍

茫天地、悠远历史和纷纭世态的心境,以及远离家乡、愁绪万千的情怀;“风帆无数,斜阳独倚楼”,意

思是有无数的归舟,扬起了风帆,可惜啊,“我”却无法回家,只好一个人在夕阳中独倚高楼,“风帆无

数”与“独倚楼”形成对比,表达了孤独无依、欲归不得的乡思客愁。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试题。

广陵①

谈迁

南朝旧事一芜城②,故国飘零百感生。

柳影天涯随去辇,杨花江上变浮萍。

远山依旧横新黛,断岸还看散冷萤®。

今日广陵思往事,十年前亦号承平。

[注]①广陵:又称江都,今江苏扬州。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军渡过淮水至扬州,破城大肆屠

杀,持续十日,史称“扬州十日”。昔日金粉繁华的扬州顿成废墟。②芜城:即扬州故城。③《隋书•炀

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飘零故国,因南明王朝覆亡、扬州城一片荒芜而百感交集。

B.首联中作者触景生情,面对已成为废墟的扬州城,不禁生发兴亡之感。

C.颔联以柳影、杨花的多情反衬扬州的冷落,以景语出之,意清而致远。

D.此诗借咏叹广陵旧事,表达了对清兵屠杀的愤慨和对南明的悲悼之情。

【答案】C

【解析】C项,“杨花的多情”错误。“杨花江上变浮萍”是写杨花飘落江中的飘零之景,不是写其

多情。

2.颈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反衬:用“远山”“冷萤”依然还在,反衬南明的衰落,使亡国之痛表达得更为深切。②

用典:“断岸”句暗用隋炀帝求萤放之岩谷的典故,写出扬州城曾有的繁盛和现存的冷落。③对比:用冷

萤飞散的古今不同进行对比,凸显了扬州城昔盛今衰的巨大变化。④比喻:作者把“远山”比作“新黛”,

生动地表现出山之淡远。⑤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借远山新黛依旧、断岸冷萤散飞之景,

生动含蓄地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兴亡之叹。

【解析】解答此题,注意根据“远山”“冷萤”分析反衬的手法,根据“断岸”分析用典的手法,根

据“远山依旧横新黛”分析比喻的手法,根据“断岸还看散冷萤”“十年前亦号承平”分析对比的手法,

再根据颔联和颈联分析借景抒情的手法。“远山依旧横新黛,断岸还看散冷萤”由今日的衰联想昔日的盛。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五)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两句写谢雨道上所见之景,雨后的草碧绿清新、摇曳生姿,

薄薄的沙土路洁净无尘,骑马而过也不会扬起灰尘。

B.“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描绘了雨后天晴,生机蓬勃、风光宜人的田野景色,

感官结合的描写中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C.本词以诗的句法入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语言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

真淳。

D.整首词带有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写有乡村景色、乡村草木、乡村人物和劳动生活,用形象生动

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

【答案】D

【解析】D项,“乡村人物和劳动生活”错误,此词并未描写乡村人物和劳动生活,而是描写作者所

见的田园之景。

2.这首词是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上片写作者在道中所见雨后清新之景,引出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写作者所见田园蓬勃之景,

引出自己“元是此中人”的慨叹,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强化了情感,使全词情景浑然一体。

【解析】上片首二句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

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路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

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何时

收拾耦耕身”脱口而出,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自然引出作者希望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

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路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

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香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

上句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

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

“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以“使君元是此中人”结句,

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

情更进一步深化,使全词情景浑然一体。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王安石的妹妹,名文淑,封长安县君。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王安石出

使契丹前。

L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人生感悟开篇,写在年轻时就对离别看得很重,到了年老会面,引起心中的伤悲。

B.颈联写出自己和妹妹离别的时间之长和空间之远,也表达出自己身为逐臣的悲愁无奈。

C.尾联与“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异曲同工,都运用问话和景物来抒发情感。

D.本诗描摹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言浅情深,表达了真挚而又深沉的相逢之欢与离别之悲。

【答案】B

【解析】B项,”也表达出自己身为逐臣的悲愁无奈”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自怜湖海三年隔,又

作尘沙万里行”主要写的是兄妹刚刚久别重逢,又因为自己远赴契丹而分别,表现的是兄妹情深,没有体

现作为“逐臣的悲愁与无奈”。

2.本诗颔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叙事抒情。诗人抓住兄妹相逢的生活细节,且笑且语,亦悲亦喜,生动地表现了兄妹俩的

深挚感情。②白描手法。概括地叙写便饭笑语,掌灯夜谈,不着意雕琢,却显得温馨动人。③叠词生动。

“草草”家常便饭,形象地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兄妹俩感情至深;“昏昏”灯火,生动地写出了

两人的话语说也说不完,灯油渐枯也毫无倦意。

【解析】抒情的方式有直接与间接两种,但是这不适合本题。本题考查的是第二联,“草草杯盘供笑

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用词朴素,叠词方面都作为答题切入点。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秋日三首

秦观

霜落祁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月团新碾渝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L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需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B.第二首前两句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自有闲适情趣。

C.两诗都写秋日,时间都在秋夜,而地点有别:一为舟中,一在家里。

D.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观察都细致入微,语言清新动人。

【答案】C

【解析】C项,“时间都在秋夜”错误,前诗是夜间,后诗是白昼。注意“月团”是茶饼名,不是指

夜晚的月亮。末句“青虫相对吐秋丝”,也能佐证此为白昼所见。

2.两首诗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①第一首诗主要以声响之动衬托环境幽寂。诗人先勾勒有星无月的秋江夜景;接着妙用

“疑”“忽”,意外发现水草深处有人家,借人家笑语的声响效果,衬托夜色的宁静。②第二首诗主要以

生活场景之动衬托逸趣闲情。诗人先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之动,表现家庭闲适情趣;接着写在风停树静

之时观赏小虫对吐秋丝,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

【解析】第一首诗,以声衬静,“霜落邢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描写秋夜霜落,邪沟的水清澈

无比,天上寒星倒映水中,在船旁明亮地闪烁。这是静态描写,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景图。”菰蒲深处疑无

地,忽有人家笑语声”描写菰蒲深处突然传来人家笑语声声,这是动态描写。通过菰蒲深处的“笑语声”

侧面烘托了夜的寂静。第二首诗,“月团新碾滴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描写生活场景,碾好的月团用茶

碗泡着,喝完后,让孩子背诵楚辞。“新碾”“饮罢”“呼儿”等都是动态描写,通过生活中的动态场景

表现家庭生活的闲适。“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描写小轩风停,落叶不在,青虫默默,对吐

秋丝,是静态描写,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游金山寺®(节选)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⑧,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注]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②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

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宦游直送江入海”写“人送江水”,笔调新奇。江水波浪迭起,正是诗人经历的写照。

B.三至六句,描述了诗人登临所见的景象,诗人想到自己的仕途遭遇惊涛骇浪的冲击。

C.最后两句呼应首句中的“我家”,诗人登上山顶遥望家乡,看见青山密布,赞叹景色之美。

D.这首诗以“江”贯穿首尾,“乡思”是诗人极力渲染的内容,诗歌将写景、咏怀融为一体。

【答案】C

【解析】C项,“赞叹景色之美”说法有误。“江南江北”一句写青山密布,并非泛言景色之美,而

是哀叹望乡不见。青山挡住了诗人的视线,“山多”即愁多、苦多。

2.这首诗第三至六句,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三、四两句中,“潮头一丈高”是虚写,“沙痕在”是实写,前者乃是诗人看到现实中的

沙痕而产生的想象,表现了诗人对壮阔景象的想象与赞叹。②五、六两句中,“中泠南畔石盘陀”是诗人

眼前的现实景物,属于实写;而诗人由石盘陀联想到古往今来的潮涨潮落,联想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属于虚写。这四句虚实结合,非常巧妙,且转换自如。

【解析】第三到六句以丰富的想象描述登临所见的壮丽景色。“闻道”说明后面的内容是诗人听说的,

所以“潮头一丈高”乃是诗人意念中的形象。以“一丈高”画出江浪排空的奇景,巍巍壮观,给人留下了

鲜明的印象。由于天冷水涸,往时汹涌的潮头如今已经销声,但并未匿迹,即“沙痕在”。苏轼游金山寺

时,已是十一月初,季节入冬,故曰“天寒”。“天寒尚有沙痕在”,尽管时令变迁,可是巨浪卷起的沙

痕依然历历可见。这两句是前虚后实,极写江水之气势。妙在从沙痕引起联想,感叹大自然的无穷威力和

变化。正是由于诗人驰骋笔墨,不局限于眼前之所见,因而诗中景象扩大,意境雄奇。”中泠南畔石盘陀,

古来出没随涛波”两句,与前两句相反,是前实后虚。诗人谈到山水名盛,意在增强诗篇的艺术感染力。

“石盘陀”是堆垛在一起的巨大石头,是只有在江面上才能看到的奇景,它又引起了诗人“古来出没随涛

波”的遐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这一堆堆的巨石,水涨而“没”,水落而“出”,

依然故我,岂不是历史的见证?诗人心潮起伏,想到自己的仕宦生涯,就像潮涨潮落那样浮沉不定。在惊

涛骇浪的冲击下,巍然不动的“石盘陀”正象征着历尽磨难的诗人不愿顺乎上下而变其操守、变其品德。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赠女冠畅师0

秦观

瞳人剪水腰如束,一幅乌纱裹寒玉。

飘然自有姑射姿②,回看粉黛皆尘俗。

雾阁云窗人莫窥,门前车马任东西。

礼罢晓坛⑧春日静,落红满地乳鸦啼。

【注】①女冠:女道士。师:对道士的尊称。②姑射姿:神仙姿。③坛:祭祷的场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多角度写畅道姑的外貌,“乌纱”“寒玉”突出她的特别之处。

B.颔联“飘然”“姑射姿”切合道姑身份,“飘然”“回看”细腻传神。

C.尾联写春日落红满地、啼鸟鸣唠,道姑惆怅若失,以景结情,隽永有味。

D.全诗刻画人物形神兼备,匠心独运,格调高雅,风格清新,悦目赏心。

【答案】C

【解析】畅道姑并没有“惆怅若失”,而是做完斋戒功课后心境安宁,纵然落红满地,乳鸦鸣唠,也

不为所动,真诚奉道。

2.诗歌的颈联是怎样塑造畅道姑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环境烘托。“雾阁云窗”渲染畅道姑的住处如同仙境深幽寂静;“人莫窥”突出别人轻易

看不见她,表现了畅道姑深居简出、超凡脱俗、清俊高雅。②反衬(或对比)。用“门前车马”往返的喧

嚣与深院的宁静(作对比)反衬出畅道姑身处俗世,却宁静超脱的心境。③描写中融入议论。“莫”“任”

两字,一写外人喧者自喧,二写畅道姑寂者自寂,写出了畅道姑不为尘俗所动,潜心修道的形象。

【解析】诗歌的颈联运用环境烘托、反衬、描写中融入议论的手法塑造畅道姑的形象。“雾阁云窗人

莫窥”,这一句是从客观环境表现畅道姑不与红尘相接的一面。“门前”句则从其心境超脱上进一步写她

即使身近红尘,亦可心游其外。说“门前”,可见距离之近;说“东西”,可见往返之频。“门前车马”

“东西”往返,而畅道姑的反应却是“任东西”,表现了喧者自喧、寂者自寂,畅道姑不为所动。用“车

马”的喧嚣反衬畅道姑的宁静超脱。

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试题。

初罢中书舍人®

白居易

自惭拙宦叨清贵,还有痴心怕素餐。

或望君臣相献替②,可图妻子免饥寒。

性疏岂合承恩久,命薄元知济事难。

分寸宠光酬未得,不休更拟觅何官。

【注】①作于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上书言河北军事不被采用,自请去外地任职,于长庆二年七月

十四日被罢中书舍人,任命为杭州刺史。②对君主进谏,劝善规过。亦泛指议论国事兴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出于自谦,将自己的为官经历称为“拙宦”,并以“怕素餐”三个字表达自己为国为民的雄

心。

B.虽被罢免,但白居易仍对君臣共议国事的其乐融融、妻子孩子免于饥寒的安定生活有所渴望。

C.尾联表示,自己一点恩宠都没有得到过,不罢休的话还想寻得什么样的官来做呢,体现诗人的愤

懑不平。

D.本诗与《钱塘湖春行》写于同一年,但心情完全不同,分别体现了在朝为官的无奈和外任为官的

闲适。

【答案】A

【解析】诗人称“拙宦”不是因为自谦,由后文的“叨”(叨扰)来看,并结合全诗情感,体现的是一

种愤懑。

2.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歌诗合为事而作”,请结合诗句,谈谈此观点在本诗中是如

何体现的。(6分)

【答案】①“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是“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2分)②“自惭拙宦叨清贵”

意为“惭愧自己不善为官叨扰了高官贵人”,“不休更拟觅何官”意为“不罢休的话还想要寻得什么样的

官来做呢”,体现了白居易对“上书言河北军事不被采用”的愤懑。③“怕素餐”,意思为“怕自己无功

受禄,不劳而食”,体现了“自请去外地任职”的心理原因。④颈联写“我”性格疏放哪里能够久久承奉

皇上的恩德,命运不好本来就知道成事很艰难。体现了白居易“被罢中书舍人”的内在原因。(第①点2

分,②③④任写两点可得4分)

【解析】首先,应翻译“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个观点;其次,应根据注释梳理本诗到底针对何事;最

后,结合诗句思考诗句表达与事件之间的针对性。

九、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试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①韵

黄庭坚

万里黔中②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咒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高左藏使君:高左藏,作者友人;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尊称。②黔中:黔州。作者贬谪

所在地。③鬼门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④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二句下笔不凡,起调高昂。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写黔中气候,形象生动地

表明秋雨不止、让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

B.上片次三句一转,写重阳放晴。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

登高远眺,斟杯痛饮,醉意酣畅,表明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

C.下片首三句用“莫笑”一转,词情再扬,突出几分傲兀之气。又用杜牧“菊花须插满头归”的典

故,借这种老翁头上插花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

D.最后三句是高潮。此三句说自己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借晋诗

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将诗人的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答案】A

【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