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一)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一)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一)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一)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一)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澜(-)

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竞上;如需

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巳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

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

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圉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

下方是一极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

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登,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

甲一样,都是南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

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

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

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

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

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

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

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

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

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

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

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

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

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

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

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

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

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

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

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

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

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

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浊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

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

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

大,我包罗万象。”

(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I.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

套”。

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

部都聚集着微生物。

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

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

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项,“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

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表述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

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

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可见,”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

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而不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故选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

目的C

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

极熊这两个例证八

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

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住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

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文章观点和论证结构、方式的能力。

(: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

观点”于文无据,作者并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的看法,而是通过对穿山

甲身上丰富微生物的描述,引出“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的论述,文中

从未提到日常生活人们对微生物和疾病的看法。

故选Co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

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

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

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

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

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B项,“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

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可

见,“我们死亡后”,微生物并不会立即消亡,而是会消化我们。

C项,“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错误,原文第四段说“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

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可见,遵循相同规律不一定就是“同一种微生物”;

D项,“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微生物也会

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

我们与世界相连”,并无“损害人体的健康”的说法.

故选A。

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

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

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

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

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为论点选择适当论据的能力。

第三四自然段的中心论点根据“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

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

物从未缺席”“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可见,

观点是我们与微生物关系十分密切;

A项,“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是认为细菌是生命的本体,

是主导,不符合该观点;

B项,“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体

现了微生物与动物关系密切的特点,符合该观点;

c项,y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

也将大大减少“,强调微生物的重要作用,不符合该观点;

D项,“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

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强调微生物作用于人体内部的有益作用被人们忽视,不符合该观点。

故选B。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作者借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表达了本文的核心观点:人体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

②作者引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并非想证明奥逊•威尔斯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想轻松幽默、兼具文

采地总结全文。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

“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呼应前文作者引用威尔斯诗句“我

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同时通过“忘记”前者,“听从”后者,巧妙地表达了我们“并

不孤独”,而是携带着无数微生物的聚合体的“包罗万象'’的生物的观点:

引用诗句让文章显得颇有文采,同时能够更幽默地表达本文的观点,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巧

妙地点出“人体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的观点,让人更印象深刻。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6~9题。

心灵的呼吸

音乐,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是沉重而苍凉的存在。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和歌声,强烈地感染

了我,像土地、阳光、露珠、微风那样地真实。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一些美好的声音使你无法忘却,它渗

透了你的生命,它沉重如种子落在你的心上,永远留在那里,生了根。

父亲屋里的墙上,挂着一管竹箫,我只听他吹过一次。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已近十岁光景,父亲独自

到房顶上,背靠着烟囱,手挂着箫。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我的心灵感到一片空茫,隙隐

地感觉出父亲是孤独而哀伤的。天渐渐地暗黑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我不是听见,是感觉到了

有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融成一气的声音,幽幽地,翻穆地,一缕一丝地降落到我的心上。吹的什么曲调,

我不知道,是从来未听过的声音。那箫声仿佛是从父亲军粤的体腔内部流泄出来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

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么也听不到。父亲什么时候不吹了,我不知道,我们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没有说一

句话c箫不吹了,但那个由声音显示的情境还在,人和箫声都不愿意分离。我觉得箫声是很神秘的,箫是

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回想起来,我当年学着写

诗,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遥远世界的箫,或与箫相似的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箫,只属于我父亲个人,他只为自己吹,不要听众。笙和管子,父亲经常吹,不是独自吹,是跟村里

的“自乐班”的人一块儿,总是在黄昏以后吹。深秋农闲以后,他们几乎天天在村里的广场上吹奏,全村

人都能听到。演奏的声音,如当空月亮,照遍了每个角落。

父亲有两船笙,一船是黄铜的,从我能记事时起,它就摆在父亲的桌上,竖立的竹管如张开的翅膀,

我觉得它很好看,知道它能发出奇异的声音,就更对它生出崇敬的感情。我十岁以后,父亲置买了一船白

铜的,他特别珍爱这白铜的。父亲用白铜的笙吹,我得到他的允许,怀抱着黄铜的笙坐在一边学着吹。父

亲在家里偶然对我说过几句:指头按眼,不能按得太死,声音都憋死了,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

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我从父亲吹笙前严肃的准备动作和神情,开始向他学习,他瘦削的双手端着笙

座,嘴唇跟笙的嘴一旦接触,笙跟他的生命就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整体:没有笙,就没有父亲;没有父亲,

也就没有笙。

“先得摸透每个笏管的个性”,父亲对我说。他让我一个音一个音地认识第。黄昏时,我坐在屋顶上

学着吹,如果父亲正好在家,他总认真地听我吹,很少指点,最多说一句“用心好好琢磨”。笙对我是一

个很大的诱惑,我吹奏时感到很振奋,整个的生命都感触到了美妙的节奏。可以说,我对节奏的理解,就

是从吹笙开始的。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

任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是孤立的。

父亲跟我一块儿吹,总要检查我的手和脸是否干净。仿佛不只是吹吹笙,是带我一起去一处远远的精

神境界,比走亲戚还要郑重几分。父亲和我端端地坐在坑上,面对面地吹,中间隔着一张坑桌。我当时觉

得这一切的细节确有必要,它表现了一种虔诚的气氛和心境。

父亲没有让我吹过管子,说我人还小,容易伤了心肺。笙主要起和声作用,是柔性子,它的声音是浑

圆的,而管子的声音是吸”的,像忽上忽下飞翔的鸟,在笙声的云雾中鸣唱。管子是用硬木镂空制作的,

握在手里很沉重,还镶着一圈圈的白铜。父亲吹管子时,脸憋得通红,胸间的气似乎聚集起来朝上冲,拼

命朝高高的顶峰飞跃。父亲的嘴异常灵活地吹奏着,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每个音节,稍一不慎,松

懈一下,就可能从高入云霄的顶峰摔了下来,把乐曲摔得粉身碎骨。

到现在我还有一种看法,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不可

分的c黄昏后,村里的“自乐班”在广场上演奏时,那情景,那气氛,表面上很混乱,尘土飞扬,还免不

了有孩子们的哭闹声,可是一旦演奏起来,杂乱的一切都吵个了。“自乐班”的人大都是从口外回来的,

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需要解阿,当他们在一起合奏的时候,似乎忘掉了一切。所有的曲调都是

很苍凉的,在苍茫之中,他们的心像雁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越过苦难的人生。如果我对音乐有一

点素春的话,主要就是从这些充满了热汗味和烟尘气的场合感受来的。

童年时半夜醒来,常听到沉郁的驼铃声在空旷的夜里一声声地响着,回恕.起来,我觉得那是一种生命

的音乐,一种长途跋涉的沉缓而坚毅的节奏。拉骆驼的老汉和一匹匹骆驼需要这苍凉而庄重的乐音伴随着。

我在童年少年时期受到的音乐熏陶,使我形成了对乡土音乐的迷恋,也使我这一辈子都无法背离深入

骨髓的乡土气,也影响了我的诗的气质。这也就是所有故乡的性格吧!

(取材于牛汉的同名散文)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可砸的一项是()(3分)

A.父亲学粤的体腔内部深奥:深邃神秘

B.心灵的心听需要节奏吐诉:吐露、倾诉

C.管子的声音是嵯毯的峻拔:尖而细

D.杂乱的一切都融和了融和:和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C.峻拔,本意是高而陡;此处根据“像忽上忽下飞翔的鸟”可见,不是指声音尖细,而是指声音陡起陡

落,In]几。

故选C。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哪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的父亲摸透了笙管的特点,当他吹笙时,笙就好像与他融为了一体。

B.硬木制作的管子握在手里很沉重,所以吹奏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

C.作者屡屡将音乐的记忆融于黄昏的情境中叙写,有效传达出苍凉的感受。

D.作者用“雁群飞过冬天”形象而生动地喻指了音乐具有超越苦难的力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握在手里很沉重,所以吹奏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强加因果,原文说“管子是用硬木镂空制作

的,握在手里很沉重,还镶着一圈圈的白铜“,并没有说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高低强弱难以控制。

故选B。

8.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5分)

【答案】①作者因偶然听到父亲吹箫,初步地感受到音乐对于生命的意义。

②作者学习吹笙时对不同乐器在音乐上的特点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③“自乐班”的演奏使作者的理解延伸到音乐背后的社会和人生。

④作者成年后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声响也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文章第2段写自己听父亲吹箫,感受到“我觉得箫声是很神秘的,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

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还引发出“我”对自己创作诗歌的思考。

第4到7段写父亲的笙与“我”学习吹笙时的感受,“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

而呼吸”“先得摸透每个笙管的个性我对节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开始的。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

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任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是孤立

的“,了解到不同乐器有不同的特点。

第8段写作者对自乐班的感受,“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

都是不可分的”“大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需要解闷,当他们在一起合奏的时

候,似乎忘掉了一切……他们的心像雁群••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越过苦难的人生”,不但感受到音乐,

而且感受到音乐背后的人生与社会。

第9段写成年后回想童年的驼铃声,感到那也是一种“生命的音乐”,作者对音乐的感悟从乐曲延伸到

现实,更加广阔、深沉。

9.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心灵的呼吸”包含了哪些涵义。(6分)

【答案】①文中写到的都是吹奏乐器,它们的演奏都有赖于呼吸的控制。

②音乐是接通心灵和遥远世界的通道,是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③心灵的吐诉如同呼吸要有节奏,节奏能把内心情感调动起来。

④技巧熟练的演奏会紧贴曲调的命脉,使音调像呼吸一样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标题名为“心灵的呼吸”,从内容上来说,因为文章写的是作者对吹奏乐器的感受,吹奏乐器需要控制

呼吸,故而有"呼吸''一词。

而乐器吹奏出的声音则是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这呼吸不仅仅是气息的控制,也是心灵的舒放,故而称

之为“心灵的呼吸”。

作者感触到“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心灵

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

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这些充分说明,音乐是人倾吐心灵的方式,通过呼吸控制的吹奏

乐器,便让心灵随着音乐自然呼吸,让人能够感受世间美好,超脱现实烦恼.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网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

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日:“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猿以为治内。其身

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日:“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

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

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

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盾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

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

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

不曰管仲,而曰的叔。及其乱也,吾不日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

彼固乱人国者,厚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

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浮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

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

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

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萦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

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

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间,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

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开方A为事B君C欲适D君之故E十五年F不归G见其父母H此非人情也。

【答案】CE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开方为了侍奉君主,为了想迎合君主缘故,十五年不回去看他的父母,这不合人之常情。

“为事君”是介宾结构,C处断开;

“欲适君之故”是动宾结构,后面E处断开;

“此非人情也”是判断句,其前断开,即H处断开。

故选CEHo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指执掌、管理,与《劝学》中“用心躁也”的“用”意思不同。

B.居,指过了(一段时间),与《周亚夫军细柳》中“居无何”的“居”意思相同。

C.顾,指看,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意思不同。

D.意,指料想,与《促织》中“岂意其至此哉”的“意”意思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执掌、管理:因为0句意: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因为它的心浮躁e

B.正确。句意:过了一年多。/过了没多久。

C.“顾,指看”错误,应是“不过、但是”。不过、但是;顾忌。句意:但是任用他们的,却是齐桓

公。/做大事不顾忌细枝末节。

D.正确。句意:我料想管仲将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回答齐桓公"难道能料想他落到这样的结局吗?

故选Co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仲年迈,居家养病,齐桓公向管仲询问管仲之后的人事安排,管仲认为君主最了解臣子,让齐桓公

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人选。

B.齐桓公询问竖刁、开方、易牙能否胜任国政,得到了管仲否定的答复,但在管仲死后,他就任用了竖

刁。三年之后竖刁等人作乱,齐桓公也因此死去。

C.苏洵指出一个国家的安定或者动荡都有源头,他把齐国强大安定的功劳不归于管仲,而归于鲍叔牙,

把齐国动荡的罪责不归于竖刁等人,而归于管仲。

D.材料二认为,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以斥退小人,否

则当他不在位时,这些人就会执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以斥退小人”错,根据材

料二”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可知,材料二

认为小人是去不尽的,并不主张杀死竖刁等人。故选Do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

(2)因桓公之间,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答案】(1)最终被臣下所杀,从而丧失了好名声,被天下人讥笑,为什么?

(2)(假如)趁着齐桓公问他的机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即使死了,齐国也不能算是

没有管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卒”,最终:“见……于”,被:“灭二丧失;“为天下笑”,被动句。

⑵“因”,趁着;“举”,推举;“自代”,宾语前置,代自;“虽”,即使。

14.齐桓公为什么在管仲死后重用竖刁等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3分)

【答案】①齐桓公沉溺于声色,只有竖刁等人才能满足他的欲望c

②在管仲生前,他们受到管仲的压制得不到重用。

③于是,在管仲死后,齐桓公就重用了竖刁等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可知,齐桓公沉溺于声色,只有竖刁

等人才能满足他的欲望。

由“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

可以索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可知,在管仲生前,他们受到管仲的压制得不到重

用。于是,在管仲死后,齐桓公就重用了竖刁等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桓公去问他说:“您在家病着,假若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

管仲说:“我老了,经不起问事了。虽然这样,我听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父亲。

您不妨试着按自己想法来决定吧。”

视公说:“竖刁怎样?”管仲说:“不行。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您忌妒而爱好女色,竖刁

把自己阉割了来管理宫内事务。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爱惜君主呢?"恒公说:“既然这样,

那么卫公子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不行。齐、卫之间不超过十天的路程,开方为了侍奉君主,为了想

迎合君主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去看他的父母,这不合人之常情。他连父母都不亲近,还能亲近君主吗?”

桓公说:“既然这样,那么易牙怎么样?”管仲说:“不行。易牙为您主管伙食。您不曾吃过的只有人肉,

易牙蒸了儿子的头进献给您,这是您知道的。人之常情没有不怜爱自己孩子的,现在蒸自己的儿子作为您

的饭食,他连儿子都不怜惜,又怎能怜惜君主呢?”

过了一年多,管仲死,桓公便任用竖刁。竖刁掌管政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领易牙、卫公子

开方以及大臣趁机作乱。桓公在南门寝宫守卫房屋里饥渴而死,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尸体上的蛆虫爬出

门外c所以,桓公的军队横行天下,桓公身为五霸之长,最终被臣下所杀,从而丧失了好名声,被天下人

讥笑,为什么?是不听管仲忠告的过错。

材料二: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而是一定有它成功的缘由;灾祸的发生,不是发生在发生之日,

也一定有它发生的征兆。所以,齐国的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牙。谈到那齐国的动乱,

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他们固然是

扰乱国家的人,但是任用他们的,却是齐桓公。有了虞舜,然后才知道要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

道要去掉少正卯C齐桓公义是什么样的人呢?住齐桓公得以任用这三个人的,却是管仲c管仲生病的时候,

齐桓公问他谁能继他为相。在这个时候,我以为管仲将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回答齐桓公。可是他在谈话

中只是说: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合人情,不可以亲近他们罢了。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果真能不任用这三个人了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多少年了,也应当知道齐桓公的为

人了吧?齐桓公每天沉湎于声色歌舞,如果不是这三个人,那么他的欲望就无法得到满足。这三个人当初

所以不被重用,只是因为有管仲在啊。一旦没有管仲了,这三个人就可以弹短相庆了。管仲以为他临死时

说的话,就可以束缚住齐桓公的手脚了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个人,而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这三个人不

过是三个普通人而已。如果不是这样,像这三个人一样的人天下难道还少吗?即使齐桓公侥幸听取了管仲

的意见,杀了这三个人,但是其余的那些人,管仲能全部点出来,把他们都去掉吗?唉!管仲其可以说得上

是一个不知道根本的人。(假如)趁着齐桓公问他的机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即使

死了,齐国也不能算是没有管仲。这三个人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是可以的。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15~16题。

渡易水陈子龙①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浪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塞上曲戴叔伦②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③。

【注释】①陈子龙:明末人,当时建州女兵已多次打败明军,对明王朝虎视眈眈。②戴叔伦:唐代中期著名

诗人c③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渡易水》是怀古诗,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

B.《塞上曲》语言质朴,吟咏壮士一去不须还的豪情壮志,语气坚决,很有气势。

C.两首诗尾句均化用典故,而《塞上曲》反用其意,这是戴叔伦这个唐代诗人基于班超爱国、思乡精神

的升华。

D.两首诗均语言深沉,苍凉悲切,见出诗人激荡的内心情感和饱满的爱国激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比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

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

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两首诗均语言深沉,苍凉悲切”错误,《塞上曲》通俗明晓,并不“深沉”,壮怀激烈,并不

“苍凉悲切”。D错误。故选D。

16.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相同之处:都表达了清除边患、抵御外侮、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

不同点:①《塞》诗整首诗都洋溢着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义无反顾、舍身保国的豪情。《渡》诗

则由易水故事,抒发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

②《渡》诗后两句对比,写物是人非,表达对国家危机四伏、强敌虎观眈眈的担忧,忧国伤时。

【解析】本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诗歌基调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其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

感情:还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相同之处:从诗歌的情感方面,都表达了清除边患、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渡》诗以并刀夜鸣,写

出报国志向,诗人途经“燕赵”旧地,想起荆轲,渴望效命疆场;《塞》诗写大唐军队敢叫胡儿有来无回,

士兵们以身报国,表达了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

不同之处:《渡》诗隐含忧国伤时之情,而《塞》诗昂扬向上。

《渡》诗后两句与前两句进行对比,感叹物是人非,山河破碎。抒情二句:“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

无处送荆卿。”情因景生,忧世忧时之情由所见易水景象引出。诗人借易水兴感,显然是为了说明那些统

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

其实,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在荆轲活着的年代,对强敌的怒火,可以“指冠”,

可以''嗔FI”;诗人却只能用“可怜”来表达英雄失路的悲哀,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由易水故事,想到

目前女真入侵,国家危机四伏,却无英雄挺身救国,触动胸中浓郁的懊丧与失望,从而产生报国无门、英

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

《塞》诗中“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候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

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

返,本无可咎。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

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是了。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返顾也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

例子上看,总觉得不是那么太近人情。知道了这个典故,全诗也就没啥费解的了。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

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而后就是方才说过的那个典故,不回玉门关了,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

国靖边以宁。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使用叠字,

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2)杜甫《蜀相》中“?"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诸葛武

侯祠所在的位置。

(3)古代京城百业兴旺,精英荟萃,又被称为“京华”,这一美称,在唐宋诗词里经常出现,如

【答案】(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3)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暧、墟、词、锦、薄、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白鹤舞金沙,再惊世界殊!2022年底,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白鹤滩水电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构

想、设计和建设终于―①―,全面投产。它成为继三峡工程开启中国水电恢弘篇聿之后的又一标志性工程。

回首过往,它的建设战胜了各种―②―:复杂的地质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难度极高的双曲特高拱坝……

伴随水电站建设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机电专家们冒严寒,顶酷暑,在建设工地上―③―,把青春理想融入

水电报国的实践,把论文写在机电安装的工地上,攻坚克难,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在团结

奋斗中追求制新和超越。“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白鹤滩水电站啊,你让高山低头,给河

水赋能,你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是中国水电引领全球的又一张“国爰划二x是人与自然和

谓送生的全新篇堂。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这一切,凝结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汗水。点

点星火,汇聚成炬,这就是中国力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大功告成/尘埃落定②艰难险阻/艰难困苦③栉风沐雨/热火朝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指白鹤滩水电站这一浩大工程完工,可用“大功告成/尘埃落定”。大功告成:指巨大工程

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

②处,语境有“战胜”,可见指困难险阻之类,可用“艰难险阻/艰难困苦"。艰难险阻/艰难困苦:指

道路行进中的危险、困难、障碍A亦借指所经历的艰险人

③处,语境形容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的艰辛、热烈,可用“栉风沐雨/热火朝天”。栉风沐雨:形容人经

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像炽热的火焰照天

燃烧一样。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3分)

【答案】构成:三个“是……”构成的句子字数相近、结构相似。

表达效果:

①排比句行文,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从“国家”到“全球”再到“自然”,由小到大,条理分明写出了白鹤滩水电站投产使用后,产生的影

响范围不断扩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排比句的构成,要指出构成排比的内容,“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是中国水电引领全球的

又一张“国家名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新篇章”,三个“是……”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相同,字

数相近。

排比句的表达效果,从形式看,三个“是……”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和节奏感;从内容看,“我国

“西电东送””“中国水电引领全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国家”到“全球”再到“自然”,语意递

进,层次清晰,突出白鹤滩水电站投产使用后,影响越来越大。

20.文中对白鹤滩水电站的称呼由“它”到“你”,人称的转换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它”是第三人称,此处水电站主要是叙述对象,有距离感,客观真实地陈述了白鹤滩水电站

壮美的特点和建设之路上面临的困难。

②“你”是第二人称,是抒情对象,是面对面的倾诉,没有距离,表达了作者对白鹤滩水电站产生的巨大

影响的礼赞。

③“它”到“你”情感逐渐融入,感情逐渐强烈,直至物我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使用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结合“它成为继三峡工程开启中国水电恢弘篇章之后的又一标志性工程”“它的建设战胜了各种……”

可知,在客观陈述性的语言中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它二指代白鹤滩水电站,体现语言冷静客观真实;

“白鹤滩水电站啊,你让高山低头,给河水赋能,你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可知,在

抒情性语言中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二指代白鹤滩水电站,拉近了与抒情市象的距离,如在眼前,体现

语言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人称的变化体现出情境的变化和感情的变化,体现作者语言的灵动变化.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①。可是最

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

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耸。那么,使用耳机②?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

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

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

事实上,③,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捱传到内耳,震

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

细胞,导致耳鸣。如果*时㈣暴窿荏过大的亶固史,、、金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吏宣妁值方,

彭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除。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c(6分)

【答案】①你只需要一副耳机②有什么限度③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

易”,可看出是在说明戴上耳机可以安静下来不被打扰,所以可填“你只需要一副耳机

第二空,根据后文“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

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可知是说使用耳机的限度,又联系语境“那么,使用耳机?“,此处应是一个问句,

所以可填“有什么限度

第三空,根据前文”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

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再结合语境”但事实上,,还可能逐渐升级”,可看

出是说过度使用耳机对耳朵有损伤,所以可填“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答案】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

永久性听力下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两处:

一是成分残缺,“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缺少主语,可去掉“会使”,让“听

觉毛细胞”作主语。

二是搭配不当,“形成”与“听力下降”不搭配,可改为“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故改为: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

永久性听力下降。

四.写作(60分)

23.请以“陪伴”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陪伴

妈妈对我的陪伴没有空缺,我和妈妈之间没有阔别的思念之苦,没有惊心动魄的生死相救,有的是日

日年年、简简单单,有的是从霞光到日暮的的彼此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妈妈陪伴我慢慢长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