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学习效果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学习效果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学习效果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学习效果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学习效果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学习效果检测-生物试题难度系数:0.6时长:75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选题(30×2=60分)1.下列关于“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可用蝗虫精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装片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B.用桃花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更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C.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有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D.用洋葱根尖制成的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分裂实验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详解】A、蝗虫精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都可以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可用蝗虫精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A正确;B、由于雄蕊中精母细胞数量远多于雌蕊中的卵母细胞,所以用桃花的雄蕊观察减数分裂更好,B正确;C、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所以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C正确;D、洋葱根尖中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不会出现减数分裂特有的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因此用洋葱根尖制成的装片,不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错误。故选D。2.下列关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的建立,正确的是()A.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时应将代表着丝粒的铁丝解开B.将大小不同、颜色相同的染色体的着丝粒放在赤道板上表示减数分裂I中期C.把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染色单体扎在一起表示染色体复制D.四分体时期,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拼接可表示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互换【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时染色单体没有分开,不能将代表着丝粒的铁丝解开,A错误;B、将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染色体的着丝粒放在赤道板上表示减数分裂Ⅰ中期,B错误;C、将大小相同、颜色相同的染色单体扎在一起表示染色体复制,C错误;D、交叉互换是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的交换,故四分体时期,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拼接可表示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互换,D正确。故选D。3.下图中果蝇(2n)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c细胞取自精巢且没有同源染色体,则c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B.图示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a和bC.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的bde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d→b→eD.若要观察某哺乳动物减数分裂的图像,最好选睾丸作为实验材料【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柱形图:a是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详解】A、若c细胞取自精巢,没有同源染色体,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此时染色体数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相等,且染色体数与DNA相等,那么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A正确;B、5种细胞类型中,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a、b,B正确;C、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d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第二)极体,若三者都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则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d→e,C错误;D、在动物卵巢内的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排出的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继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因此观察某哺乳动物减数分裂具体的图象,最好使选睾丸作为实验材料,D正确。故选C。4.如图为某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中DNA含量只能代表有丝分裂,不能代表减数分裂B.a→b段的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与e→f段可能相等C.秋水仙素发挥作用的时间段为de段D.e→j段含有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细胞中DNA含量变化曲线,从起点到c点可以看做一个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其中斜线段表示DNA复制过程中细胞中DNA含量加倍,ab段包含一个细胞分裂期中前期、中期和后期等;由于c点开始使用秋水仙素,导致细胞中DNA完成复制后,细胞在ef段该一分为二却没有分开,所以f点时细胞中染色体和DNA与起点细胞相比,都增加一倍;之后经过fg段的DNA复制,细胞中DNA再次加倍(达到40),经过gh段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细胞一分为二,细胞在ij段DNA含量为20,此过程是在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基础上再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详解】A、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细胞从起点到c点是依次有丝分裂,c点到f点受秋水仙素作用,细胞未完成这次有丝分裂,再从f到j,细胞再一次进行了有丝分裂,A正确;B、图中a→b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10变为20,细胞在e→f段染色体数目仍然可能由10变为20,B正确;C、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即有丝分裂的前期发挥作用,应对应图中ef段,C错误;D、由于e→j段包含了细胞进行一次完整有丝分裂的过程,所以应包含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D正确;故选C。【点睛】熟悉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1)斜线段代表细胞中DNA复制过程,导致细胞内DNA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此时没有加倍;(2)细胞中DNA加倍后的保持阶段,如图中ab、ef、gh等应包含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等时期,染色体在此过程中应着丝点的分裂而加倍。5.甲、乙为某哺乳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且图示两细胞均已发生变异;丙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动物性别为雌性,体细胞中一定含有4个DNA分子B.乙图处于丙图BC段,且不含有同源染色体C.丙图能表示甲图所示细胞分裂过程,不能表示乙图所示细胞分裂过程D.甲图中的变异可发生于丙图AB段,乙图中的变异可发生于丙图BC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甲:细胞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且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分析图乙:图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由图乙不均等分裂可以看出,该哺乳动物为雌性。分析图丙:图丙中AB段表示DNA的复制,CD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详解】A、图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由图乙不均等分裂可以看出,该哺乳动物为雌性,体细胞中含有4或者8个DNA分子,A错误;B、处于丙图BC段时,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而乙图中不含染色单体,B错误;C、丙图能表示甲图所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也能代表乙图所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C错误;D、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其变异可发生于丙图AB段DNA复制时,乙细胞中的变异属于交叉互换,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对应丙图BC段,D正确。故选D。6.下图甲是某雄性果蝇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图乙是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注:细胞中仅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一般发生在图甲中的AB段B.图乙细胞③中1号和2号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C.减数分裂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图甲的CD段,DE段代表受精作用D.图乙细胞②是次级精母细胞,其中共有4条形态大小不同的染色体【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甲图:AC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CD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DE表示受精作用,EI表示有丝分裂。分析乙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甲中的AB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A正确;B、图乙细胞③中1号和2号染色体是通过复制而来的,不是同源染色体,B错误;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图甲中CD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因此减数分裂中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图甲的CD段,图甲中DE段又出现了同源染色体,代表受精作用,C正确;D、图乙细胞②是次级精母细胞,果蝇共有8条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已经减半,则其中共有4条形态大小不同的染色体,D正确。故选B。7.如图为果蝇(2n=8)体内的一个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一段时期内某种物质或结构的数量变化,变化顺序为C→D→E。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a代表2个染色体组,则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B.若a代表4个核DNA分子,则该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C.若a代表4条染色体,则该细胞在CD段不能形成四分体D.若a代表8条染色单体,则该细胞在CD段可能发生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答案】D【解析】【分析】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详解】A、若a代表2个染色体组,则CD段细胞中出现4个染色体组,说明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且处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A错误;B、若a代表4个核DNA分子,则CD段细胞中出现8个核DNA分子,果蝇体内的一个细胞中核DNA分子有8个,说明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因为有丝分裂的后期核DNA分子数会变成16个,B错误;C、若a代表4条染色体,则CD段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说明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可能形成四分体,C错误;D、若a代表8条染色单体,则CD段细胞有16条染色单体,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可能发生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D正确。故选D。(课堂达标检测18讲改编)8.甲乙丙丁为某二倍体动物体内正在分裂的4个细胞,其染色体组数与核DNA数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细胞丁中染色体数为n,且细胞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B.若细胞乙在进行减数分裂,则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C.细胞丙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数∶核DNA数=1∶2D.细胞甲在进行有丝分裂,同源染色体对数为4n【答案】D【解析】【分析】①有丝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②有丝分裂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③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④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⑤有丝分裂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细胞丁中染色体数为n,细胞中核DNA分子数目为2n,一定含有姐妹染色单体,A正确;B、若细胞乙在进行减数分裂,细胞中核DNA分子数目为2n,说明其处于减数分裂Ⅱ,染色体组有2个,因此是减数分裂Ⅱ的后期,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正确;C、细胞丙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组数目为2,可以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分裂Ⅰ,细胞中都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染色体数:核DNA数=1:2,C正确;D、细胞甲中染色体组数为4,说明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对数为2n,D错误。故选D。9.图中a是某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b是该生物的五个精细胞。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A.①和② B.②和④ C.③和⑤ D.①和④【答案】B【解析】【分析】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成为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成为精细胞。正常情况下,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获得的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是相同的。【详解】A、细胞①与细胞②中,较短的染色体颜色完全不同,故不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B、细胞②和细胞④的染色体组成无明显的差异,但细胞②的大的染色体绝大部分为白色,极少部分为黑色,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这对较长的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细胞②和细胞④最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B正确;C、细胞③与细胞⑤的较长染色体颜色完全不同,故不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C错误;D、细胞①和细胞④中,较短的染色体颜色完全不同,故不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D错误。故选B。(2022山东改编)10.如图表示小鼠的精原细胞(仅表示部分染色体),其分裂过程中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其中的3种基因(即A、a、R)。观察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不考虑变异情况,不能观察到的现象是()A.处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中有3种不同颜色的8个荧光点B.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移向同一极的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C.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的细胞中,移向同一极的有1种颜色的2个荧光点D.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中,移向同一极的有2种颜色的2个荧光点【答案】C【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如果在有丝分裂前期观察,由于DNA复制,基因数目加倍,所以会看到3种颜色8个荧光点,A正确;B、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着丝点分裂,移向同一极的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B正确;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A与a分离,R与R分离,而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移向同一极的有2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C错误;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移向同一极的是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A和R,或a和R,有2种不同颜色的2个荧光点,D正确。故选C。11.某二倍体动物(2n=8)从初级精母细胞到精细胞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依次发生的变化是2组(甲)→1组(乙)→2组(丙)→1组(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时期有的细胞刚开始染色体复制B.甲、乙时期的细胞中均含有姐妹染色单体C.丙→丁过程中可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丁时期的细胞有4种不同的染色体组合类型【答案】B【解析】【分析】据染色体组数分析,甲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期,其细胞名称是初级精母细胞;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其细胞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细胞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其细胞名称是精细胞。【详解】A、甲时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期,该时期的细胞均已完成染色体复制,A错误;B、从初级精母细胞到精细胞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依次发生的变化是2组(甲)→1组(乙)→2组(丙)→1组(丁),则甲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期,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两种细胞中均含有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C、丙→丁过程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不可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错误;D、该动物为二倍体(2n=8),丁时期的细胞有24=16种不同的染色体组合类型,D错误。故选B。12.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6)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将精原细胞放入含32p的培养液中离体培养,分裂过程中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该细胞中DNA和染色体比值等于2B.形成该细胞过程中最多可有6个四分体C.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所占的比例为100%D.若该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了3种精子,则最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没有分裂,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是次级精母细胞。【详解】A、该细胞中有姐妹染色单体,故核DNA和染色体比值等于2,A错误;B、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此时细胞内有3条染色体,故精原细胞含有6条染色体,形成该细胞过程中最多可有3个四分体,B错误;C、由于DNA分子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将精原细胞放入含32P的培养液中离体培养,产生的子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所占的比例为100%,C正确;D、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且第一条染色体上含有A、a基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经过减数分裂只能产生2种精子,D错误。故选C。13.雄性果蝇体内含有一对决定性别的染色体,记为X和Y,某同学观察了雄性果蝇精巢中的下列4个细胞:①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精原细胞②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③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在正常分裂的情况下,上述4个细胞中一定含有两条Y染色体的细胞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答案】A【解析】【分析】雄性果蝇的性染色体为XY,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只有当复制的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时,才会形成两个Y染色体。【详解】①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精原细胞,着丝点没有分裂,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只有1个Y染色体;②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一定含有两条Y染色体;③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只含有一条Y染色体;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可能含有0条、1条或2条Y染色体,故A正确。(2021重庆改编)14.下列几种基因型个体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异常配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选项个体基因型配子基因型染色体异常移动发生时期ADdD、D、dd、无D和d减数第一次分裂BAaBbAaB、AaB、b、b减数第二次分裂CXaYXaY、XaY、无性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DAaXBXbAAXBXb、XBXb、a、a减数第一次和减数第二次分裂A.A B.B C.C D.D【答案】D【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基因型为Dd的个体,产生了dd和无D和d的配子,说明d和d没有分离,则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的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造成的,A错误;B、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为AaB、AaB、b、b,说明等位基因A、a没有分离,则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含A、a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B错误;C、基因型为XaY的个体,产生的配子为XaY、XaY,说明X、Y染色体没有分离,则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X、Y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C错误;D、基因型为AaXBX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为AAXBXb、XBXb、a、a,说明XB、Xb没有分离,则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因为AA没有分离,则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后,含有A基因的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D正确。故选D。15.已知某种小鼠(2n=40)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图甲、乙、丙、丁、戊代表某只小鼠体内的细胞分裂图像,图像中仅呈现了部分染色体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上图染色体中存在性染色体,则图丙所示细胞一定是次级卵母细胞B.上图细胞中都发生过互换,这是小鼠后代遗传性状多样性的主要原因C.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体现与图丁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有关D.小鼠原始生殖细胞中有20对染色体,经减数分裂,成熟生殖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答案】C【解析】【分析】图示分析:甲表示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左侧染色体发生过互换;乙表示同源染色体之间联会后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两侧;丙表示细胞中存在非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整齐的排列在细胞中央;丁表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戊表示染色体着丝粒分裂。【详解】A、若图示染色体中存在性染色体,则图丙所示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的中期,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也可能是极体,也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B、由图可知,图示同源染色体并非都发生过互换,小鼠后代遗传多样性主要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形成的,B错误;C、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体现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图丁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就是减数分裂Ⅰ后期,C正确;D、小鼠体细胞中有20对染色体,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中有20条非同源染色体,D错误。故选C。16.“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四个基本环节,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为遗传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B.孟德尔假设的核心内容是“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配子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C.F2出现“3:1”分离比,原因是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的过程【答案】C【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观察现象,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以假说为依据,预期测交实验结果的过程。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那么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就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后代。④实验验证:比较测交实验的实际结果与演绎推理的预期结果,如果一致,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否则假说是错误的。⑤得出结论。【详解】A、孟德尔通过观察纯合豌豆亲本杂交和F1自交子代的表现,提出了有关问题,A正确;B、孟德尔所做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在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B正确;C、孟德尔根据F2出现3:1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彼此分离,配子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导致F2出现3:1的分离比,C错误;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属于“演绎推理”的过程,且此后进行了测交实验进一步证明,D正确。故选C。17.为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性和显隐性关系,下列交配方案的选择,错误的是()A.判定某豌豆品种是否为纯合子,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B.确定两纯合亲本的显隐性关系可采用二者杂交的方法C.要鉴定某显性栗色公马是否为纯合子,可与一匹隐性棕色母马测交D.为提高高茎豌豆纯合的概率,可采取连续自交、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方法【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型AA、aa为纯合子,Aa为杂合子。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关系,可以用杂交法或自交法。【详解】A、豌豆是严格闭花自花授粉植物,因此判定某豌豆品种是否为纯合子,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A正确;B、两纯合亲本杂交,子代出现的表型即为显性性状,B正确;C、与一匹隐性棕色母马测交产生的子代数量有限,无法判断是否是纯合子,应该与多匹隐性棕色母马测交,统计足够数量的子代,以此来判断某显性栗色公马是否为纯合子,C错误;D、为提高高茎豌豆纯合的概率,可采取连续自交,并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方法,D正确。故选C。18.遗传是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下列现象与遗传学基本概念联系正确的一组是()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肥”与“红瘦”描述的是海棠花的相对性状B.小麦的抗倒伏和抗条锈病属于优良性状,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称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C.白毛兔与白毛兔杂交后代中出现了灰毛兔和白毛兔,属于性状分离现象D.纯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答案】C【解析】【分析】1、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即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2、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隐性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隐性性状,显性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显性性状。【详解】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肥”与“红瘦”描述的是海棠花的不同性状,因而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B、小麦的抗倒伏和抗条锈病都属于优良性状,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可称为非等位基因,因为它们控制的不是同一性状,B错误;C、白毛兔与白毛兔杂交后代中出现了灰毛兔,属于性状分离现象,同时说明白兔对灰兔为显性,C正确;D、纯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为Dd,其自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有DD、Dd、dd,D错误。故选C。19.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老师准备了①~⑤五个小桶,在每个小桶中放置了10个小球,小球颜色表示不同遗传因子类型的配子,若某同学在进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模拟F1雌、雄个体产生配子的随机结合时,他选择的组合应该为()A.雌①、雄② B.雌④、雄⑤C.雌③、雄⑤ D.雌⑤、雄⑤【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①中只有A、②中只有a,③中A∶a=6∶4,④中B∶b=7∶3;⑤中A∶a=5∶5,由于F1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故模拟F1雌、雄个体产生配子的随机结合时,他选择的组合应该为雌⑤和雄⑤,即小桶中含有两种配子,且两种配子的比例为1∶1.,即D正确。故选D。20.糖原沉积病Ⅰ型是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的遗传病。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糖原沉积病Ⅰ型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若这个儿子与一个糖原沉积病Ⅰ型携带者的女性结婚,他们所生子女中,理论上患糖原沉积病Ⅰ型女儿的可能性是()A. B. C. D.【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糖原沉积病Ⅰ型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据此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详解】根据题意,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糖原沉积病Ⅰ型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据此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设致病基因为a,则双亲均为Aa,他们的正常的儿子为AA、Aa,与一个糖原沉积病Ⅰ型携带者的女性即Aa结婚,则子代为aa的概率为×=,因此他们所生子女中,理论上患糖原沉积病Ⅰ型女儿的可能性是×=,A正确,BCD错误。故选A。21.有一种植物的花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红花基因对白花基因显性。现将该植物群体中的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子一代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值为5:1,如果将亲本红花植株自交,F1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值为()A3:1 B.5:1 C.5:3 D.11:1【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种植物的花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红花基因对白花基因显性,所以可设红花的基因型为AA和Aa,白花的基因型为aa。【详解】植物的花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将该植物群体中的白花植株(aa)与红花植株(A_)杂交,子一代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值为5:1,说明该植物群体中的红花植株为AA和Aa,比例为2:1,因此,将亲本红花植株自交,F1中白花植株的概率为1/3×1/4=1/12,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值为11:1,D正确;故选D。22.果蝇的腹部有斑与无斑是一对相对性状(其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表)。现用无斑雌蝇与有斑雄蝇进行杂交,产生的子代有①有斑雌蝇、②无斑雄蝇、③无斑雌蝇、④有斑雄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AAaaa雄性有斑有斑无斑雌性有斑无斑无斑A.有斑为显性性状B.①与有斑果蝇的杂交后代不可能有无斑果蝇C.亲本无斑雌蝇的基因型为AaD.②与③杂交产生有斑果蝇的概率为1/6【答案】B【解析】【分析】已知果蝇的腹部有斑与无斑是一对相对性状(其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表),根据亲本的表现型推测亲本的基因型:无斑雌蝇为_a,有斑雄蝇为A-;然后再根据子代的表现型来确定亲本的基因型。由于子代中出现无斑雄性个体(aa),故说明亲本有斑雄蝇为Aa,由于子代中出现有斑雌性个体(AA),故说明亲本无斑雌蝇为Aa。【详解】A、根据表格,有斑为显性,A正确;BC、无斑雌蝇与有斑雄蝇进行杂交,产生的子代有①有斑雌蝇AA、②无斑雄蝇aa、③无斑雌蝇Aa和aa、④有斑雄蝇AA和Aa,则亲本无斑雌蝇和有斑雄蝇基因型均为Aa,①有斑雌蝇基因型为AA,与有斑雄蝇AA、Aa杂交,后代可能出现无斑雌蝇(Aa),B错误、C正确;D、③无斑雌蝇的基因型为2/3Aa、1/3aa,②无斑雄蝇(aa)与③无斑雌蝇(Aa)杂交,后代Aa中雌蝇占一半,故有斑雄蝇概率为(2/3)×(1/2)×(1/2)=1/6,没有有斑雌蝇,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和遗传推断、遗传概率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23.研究发现,有一种“自私基因”能杀死不含该基因的配子,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后代分离比,如基因型为Aa的水稻,在产生花粉时,A能杀死一定比例不含A的花粉,某基因型为Aa的水稻自交,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AA:Aa:aa=3:4:1,F1随机传粉得F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基因会使2/3的不含A的花粉死亡B.F1产生的雌配子的比例为A:a=5:3C.F1产生的雄配子的比例为A:a=3:1D.F2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32【答案】D【解析】【分析】1、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2、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基因型为Aa的水稻自交,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AA:Aa:aa=3:4:1,aa=1/8=1/2×1/4,Aa型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判断亲代Aa的a花粉有2/3死亡,导致产生了a雄配子的比例变成1/4,A正确;B、A基因是水稻的一种“自私基因”,它编码的毒性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AA:Aa:aa=3:4:1,则AA=3/8,Aa=4/8,aa=1/8,故雌配子A=3/8+1/2×4/8=5/8,雌配子a=1/8+12×4/8=3/8,即A:a=5:3,B正确;C、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AA:Aa:aa=3:4:1,即AA=3/8,Aa=4/8,aa=1/8,且A基因会使同株水稻2/3的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故花粉A=3/8+1/2×4/8=5/8,花粉a=1/8+[(1/2)×4/8]×1/3=5/24,即A:a=(5/8)/(5/24)=3:1,C正确;D、基因型为Aa的水稻自交,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AA:Aa:aa=3:4:1,F1自由交配获得F2,雌配子A=5/8,雌配子a=3/8,Aa型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雄配子A=5/8=15/24,雄配子a=1/8+1/3×1/2×4/8=5/24,有a=2/3×1/2×4/8=4/24死亡,因此雄配子A=3/4,雄配子a=1/4,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8×1/4=3/32,D错误。故选D。(2018年江苏高考题改编)24.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g-基因决定雌株。G对g、g-是显性,g对g-是显性。例如,Gg是雄株,gg-是两性植株,g-g-是雌株。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两性植株自交可以产生雌株B.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C.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2种配子D.喷瓜种群中总共有6种基因型【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分析题意,G对g、g-是显性,g对g-是显性,两性植株自交可以产生雌株,如gg-自交可以产生雌株g-g-,A正确;B、两性植株群体内(有gg和gg-两种基因型)随机传粉,gg个体自交后代全部为纯合子,gg和gg-杂交的后代也有1/2的为纯合子,gg-个体自交后代有1/2的为纯合子,则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后群体内纯合子比例肯定会比杂合子高,B正确;C、两性植株可能有两种基因型gg-或gg:若基因型为gg-,根据分离定律会产生雄配子两种g或g-,雌配子两种g或g-;若基因型为gg,则能产生雄配子g,雌配子g,所以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两种配子,C正确;D、G_为雄性,雄性不可能与雄性杂交,因此不可能有GG的个体,因此该喷瓜群体中最多有Gg、Gg–、gg、gg–、g–g–5种组基因型,D错误。故选D。25.某植物果实有红色和白色两种类型,是由一对等位基因(E和e)控制,用一株红色果实植株和一株白色果实植株杂交,F1既有红色果实也有白色果实,让F1自交产生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F2中能稳定遗传的3/4B.F2中白色果实:红色果实=3:5C.F2代中EE的植株占1/4D.F2中白色果实和F1白色果实的基因型相同的占2/3【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F1白色果实植株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白色果实是显性性状,红色果实是隐性性状。【详解】A、白色果实是显性性状,红色果实是隐性性状,亲本基因型为Ee和ee,F1中基因型为ee:Ee=1:1,其自交得F2,F2中能稳定遗传的为ee+EE=1/2+1/2×1/2=3/4,A正确;B、F1中红色果实占1/2,白色果实占1/2,F1红色果实自交得到的F2全部是红果,F1白色果实自交得到F2中,红色果实∶白色果实=1∶3,所以F2中红色果实与白色果实的理论比例是(1/2+1/2×1/4):(1/2×3/4)=5:3,B正确;C、由题图可知,亲本白色果实和红色果实染交,F1既有红色果实,又有白色果实,说明亲本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是隐性纯合子,F1白色果实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红色果实是隐性性状,白色果实是显性性状,可知F1含有1/2ee、1/2Ee,各自自交后代中EE占1/2×1/4=1/8,C错误;D、F2中白色果实为EE:Ee=1:2,F1白色果实基因型为Ee,因此F2中白色果实和F1白色果实的基因型相同的占2/3,D正确。故选C。26.水稻存在雄性不育基因:其中R(雄性可育)对r(雄性不育)为显性,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对等位基因;N(雄性可育)与S(雄性不育)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基因;只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为雄性不育基因时,个体才表现为雄性不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R、r和N、S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水稻种群中雄性可育植株共有6种基因型C.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均为雄性不育D.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均为雄性可育【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雄性的育性由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控制,基因型包括:N(RR)、N(Rr)、N(rr)、S(RR)、S(Rr)、S(rr)。由于“只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为雄性不育基因时,个体才表现为雄性不育”,因此只有S(rr)表现雄性不育,其它均为可育。【详解】A、遗传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细胞质中基因(N和S)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雄性的育性由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控制,基因型包括:N(RR)、N(Rr)、N(rr)、S(RR)、S(Rr)、S(rr),由题干分析可知,只有S(rr)表现雄性不育,其他均为可育,即水稻种群中雄性可育植株共有5种基因型,B错误;C、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是所产生的后代细胞质基因均来自母本,而细胞核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因此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细胞质基因为S,细胞核基因为rr,即产生的后代S(rr)均为雄性不育,C正确;D、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S(Rr)、S(rr),即后代一半雄性可育,一半雄性不育,D错误。故选C。27.“母性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现型仅由母本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自身基因型的支配,也与母本的表现型无关。椎实螺是一种雌雄同体的动物,群养时一般异体受精,单独饲养时进行自体受精。椎实螺外壳的旋向由一对核基因控制,右旋(S)对左旋(s)是显性,外壳的旋向符合“母性效应”。以右旋椎实螺A(SS)和左旋椎实螺B(ss)作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得F1后全部单独饲养进行相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任一椎实螺单独饲养,子一代都不会发生性状分离B.椎实螺A、B正反交所得F1的螺壳旋向与各自母本相同C.F1单独饲养后,所得F2的螺壳旋向为右旋∶左旋=3∶1D.螺壳左旋的椎实螺基因型只有Ss、ss两种可能【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母性效应”现象是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母本的基因型来决定子代的表现型,所以要求哪一个个体的表现型,要看他母本的基因型。【详解】A、由于子代性状的表现型仅由母本的核基因型决定,椎实螺单独饲养时进行自体受精,子一代的表现型与亲本相同,不会发生性状分离,A正确;B、子代性状的表现型仅由母本的核基因型决定,椎实螺A、B正反交所得F1的螺壳旋向均与各自母本相同,B正确;C、右旋椎实螺A(SS)和左旋椎实螺B(ss)作为亲本进行正反交,F1的基因型为Ss,F1(Ss)单独饲养后进行自体受精,所得F2的螺壳旋向与母本的核基因型决定,即全部为右旋,C错误;D、由于旋向的遗传规律是子代旋向只由其母本核基因型决定而与其自身基因型无关,所以椎实螺螺壳表现为左旋的个体,其母本基因型为ss,而父本基因型可以是SS或Ss或ss,因此螺壳左旋的椎实螺的基因型可能为Ss或ss,不可能为SS,D正确。故选C【点睛】28.果蝇的等位基因(T、t)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对基因型为Tt的雌雄个体交配,子代雌蝇∶雄蝇=3∶5。下列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含有t的雌配子不能受精B.含有T的雄配子存活率显著降低C.TT的个体不能存活D.ttXX的受精卵发育为雄蝇【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昆虫的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基因型为Tt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理论值为♀∶♂=1∶1,基因组成有1TTXX、2TtXX、1ttXX、1TTXY、2TtXY、1ttXY。【详解】A、如果含t的雌配子不能受精,则雌性只能产生T的配子,雄性产生的配子T∶t=1∶1,子代雌蝇∶雄蝇=1∶1,A错误;B、含有T的雄配子存活率显著降低不影响子代性别比例,所以雌蝇∶雄蝇=1∶1,B错误;C、如果雌性和雄性中TT不能存活,则雌蝇∶雄蝇=1∶1,C错误;D、如果ttXX的受精卵发育为雄蝇,则雌果蝇和雄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雌性(1TTXX+2TtXX)∶雄性(1TTXY+2TtXY+1ttXY+1ttXX)=3∶5,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知识,需要考生结合选项和分离定律进行解答。29.如图是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图中8号个体是杂合子的概率是()A.11/18 B.4/9 C.5/6 D.3/5【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无中生有”是隐性,“无”指的是父母均不患病,“有”指的是子代中有患病个体;隐性遗传看女病,后代女儿患病而父亲正常则为常染色体遗传。因此,该单基因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系谱图显示,1号和2号正常,其女儿5号却是患者,据此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相关的基因用R和r表示,则1号和2号的基因型均为Rr,进而推知6号的基因型为1/3RR、2/3Rr,产生的配子为2/3R、1/3r。因4号患者的基因型为rr,7号正常,所以7号的基因型为Rr,产生的配子为1/2R、1/2r。综上分析,正常的8号可能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RR:Rr=(2/3R×1/2R):(2/3R×1/2r+1/2R×1/3r)=2:3,即8号是杂合子的概率是3/5,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系谱图的判断及概率的计算,根据遗传系谱图及题干中的条件,准确的判别患病类型是解题的关键。30.水稻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花粉的长形(B)对圆形(b)为显性,科学家利用水稻进行杂交实验,下列实验现象能直接体现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A.非糯性水稻与糯性水稻杂交,子代全部为非糯性水稻B.非糯性水稻与糯性水稻杂交,子代非糯性水稻:糯性水稻=1:1C.非糯性水稻与非糯性水稻杂交,子代非糯性水稻:糯性水稻=3:1D.某非糯性水稻产生的花粉比例为长形:圆形=1:1【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非糯性水稻与糯性水稻杂交,子代全部为非糯性水稻,说明非糯对糯性为显性,但不能说明分离定律的实质,A错误;B、非糯性水稻与糯性水稻杂交,子代非糯性水稻∶糯性水稻=1∶1,属于测交,测交能推知亲本产生的配置类型,因而可用于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但不能直接体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B错误;C、非糯性水稻与非糯性水稻杂交,子代非糯性水稻∶糯性水稻=3∶1,说明非糯对糯性为显性,且亲本为杂合子,能说明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不能直接体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C错误;D、某非糯性水稻产生的花粉比例为长形∶圆形=1∶1,说明水稻能产生两种比例均等的配子,因而能直接体现基因分离定律,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40分)31.下图1表示该动物体内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图2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3表示该个体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段为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的区段为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2)图2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若图2表示减数分裂,则_____段(填字母)一定无同源染色体。(3)由图3乙分析可知,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图3中甲图______(有或无)同源染色体。(4)由图3可知,从染色体组成角度,一个该原始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可产生______种生殖细胞;该个体不考虑互换可产生______种生殖细胞,这是因为______。【答案】(1)①.I-K(I-L)②.C-D、O-Q(2)①.DNA复制②.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③.D-E(CE)(3)①.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②.有(4)①.1②.4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可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2为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AB段为DNA复制,BC段中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CD段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DE段每条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图3中甲细胞的每一极存在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排在细胞中央,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小问1详解】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故减数分裂Ⅱ及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都不含有同源染色体。图1中G-H表示减数分裂Ⅰ,I-K表示减数分裂Ⅱ,L-M表示受精作用,所以图1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段为I-K(或I-L)。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加倍,故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是有丝分裂后期。图1中A-E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规律和M-R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因此有丝分裂后期对应C-D段和O-Q段。故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的区段为C-D、O-Q。【小问2详解】据图2可知,AB段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1增加为2,因此,该区段形成的原因是完成了DNA复制。CD段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减少为1,原因是染色体上的着丝粒发生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CD段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若图2表示减数分裂,则CD段表示减数分裂Ⅱ后期,已经完成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则其后的D-E段(填字母)一定无同源染色体。【小问3详解】图3中乙细胞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其产生的子细胞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