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手册·新【白玉双主编黄河排3陶海香校对3】_第1页
毕业论文手册·新【白玉双主编黄河排3陶海香校对3】_第2页
毕业论文手册·新【白玉双主编黄河排3陶海香校对3】_第3页
毕业论文手册·新【白玉双主编黄河排3陶海香校对3】_第4页
毕业论文手册·新【白玉双主编黄河排3陶海香校对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论文指导手册主编:白玉双排版:黄河校对:黄河、陶海香PAGEPAGE41目录历史文化学院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教育论文工作实施细则 1一、《历史文化学院实行“本科生论文写四年的论文指导模式”》 1二、《历史文化学院指导本科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有关规定》 1历史文化学院专业毕业论文评审标准 5历史文化学院学年论文评定表 6附录1:一年级学年论文示例 7附录2:二年级学年论文示例 12附录3:三年级学年论文示例 18附录4:专业类毕业论文示例 25附录5:教育类毕业论文示例 34历史文化学院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教育论文工作实施细则一、《历史文化学院实行“本科生论文写四年的论文指导模式”》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十一五”教学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强实践教学和加强过程教学管理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历史文化学院论文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探索新形势下本科论文指导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全面提高论文指导工作的水平和学生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历史文化学院结合历史学的学科特点,在总结本科论文指导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实行论文指导导师制─—“本科生论文写四年的论文指导模式”。论文指导导师制─—“本科生论文写四年的论文指导模式”的含义是指学生从入学后的第一篇学年论文到毕业时的专业毕业论文由一位指导教师在四年中相对稳定地进行指导。第一篇学年论文:做好索引。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学生共同选定研究方向,并指导学生做好索引工作。第二篇学年论文:撰写研究综述。在做好索引的前提下,通过阅读材料撰写研究综述。第三篇学年论文:选定题目撰写专题论文。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选定学年论文题目,撰写专题论文。第四篇专业毕业论文:把三年级的专题论文深化成专业毕业论文。在第三篇学年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资料充实内容深化成专业毕业论文。通过“本科生论文写四年的论文指导模式”,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二、《历史文化学院指导本科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有关规定》历史文化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由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三个环节组成:一是以讲授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为目的的课程教学;二是以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为目的的论文写作;三是以训练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专业实习。论文写作是一种综合训练,要求学生不仅理解、记忆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还必须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和理论,独立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还需要具备很强的书面表达能力。根据观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强的学生,在专业实习和工作实践中一般都会有出色的表现。因此,论文写作是历史文化学院极其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给以高度的重视。为保证论文的写作质量,对本科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工作做以下规定,请指导教师和学生参照执行。(一)论文的写作时间根据历史学专业论文的写作特点,决定实行“本科生论文写四年的论文指导模式”。从大学一年级即可以按指导教师的要求着手论文写作,大学四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只组织论文答辩,不再规定专门的论文写作时间。实行“本科生论文写四年的论文指导模式”的目的有二:一是给学生充裕的论文准备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收集资料,有利于保证论文的质量;二是避免学生在大学四年级时找工作或备考研究生时与论文写作冲突。(二)指导教师的选择历史文化学院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均有资格、有义务指导本科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办公室从大学一年级公布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名单和研究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研究方向,并报院办公室以便安排指导教师。(三)学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程序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从第二学期第一篇学年论文开始至毕业完成三篇学年论文、一篇专业毕业论文。具体如下:第一篇学年论文:做好索引。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学生共同选定研究方向,并指导学生做好该选题的文献索引。第二篇学年论文:撰写研究综述。在做好索引的前提下,通过阅读材料撰写研究综述。第三篇学年论文:选定题目撰写专题论文。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选定论文题目,撰写专题论文。第四篇专业毕业论文:专题论文深化成毕业论文。在第三篇学年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资料充实内容深化成专业毕业论文。在第八学期开学后六周时间内,完成专业毕业论文并打印装订成册,一式六份,一份送办公室存档(含电子文档),五份分送答辩委员预审。(四)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1.选题新颖,有意义。2.了解并表述该问题的研究状况。3.查阅了相关问题的基本资料。4.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逻辑性强。5.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能够自圆其说。6.用语准确、表述简捷、文笔流畅。7.注意掌握并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8.符合学术论文的规范。9.专业毕业论文评审标准(附表一)(五)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格式1.论文依次由论文题目、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内容组成。2.正文标题统一使用黑体小三号居中,文中小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居中,摘要、关键词用黑体五号,摘要、关键词内容用宋体五号。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行距1.5倍,注释、参考文献用黑体五号,注释、参考文献内容用宋体五号。3.注释及参考文献均列于文章的末尾。4.文中注释号使用阿拉伯数字①②③注释方式,参考文献号使用阿拉伯数字并以中括号括之,上标。(六)专业毕业论文答辩1.专业毕业论文答辩时间为每年的5月1日至5月10日。2.各系组织论文答辩委员会,负责本专业论文答辩工作。3.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包括指导教师),1人为主席(指导教师不得任主席)。4.答辩委员会设秘书2人,负责记录并填写成绩,整理、报送相关材料。5.答辩委员会规定答辩程序并按程序组织答辩。6.答辩委员会须在答辩结束时给定评语并公布答辩成绩。(七)专业毕业论文答辩程序1.主席宣布答辩开始。2.主席介绍答辩委员。3.指导教师介绍论文指导情况。4.答辩人阐述论文内容。5.答辩委员提问。6.答辩人准备。7.答辩人回答问题。8.答辩委员会商定论文评语和成绩。9.主席宣布论文评语和成绩。10.答辩结束。(八)专业毕业论文成绩1.专业毕业论文成绩由论文评阅成绩(40%)和答辩成绩(60%)两部分组成。2.论文成绩由各答辩委员会根据毕业论文的质量和答辩情况分别给定,并填写毕业论文成绩表。3.秘书汇总毕业论文成绩。(九)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存档材料1.定稿的学年论文2.学年论文评定表(附表二)3.定稿的毕业论文4.毕业论文电子文档5.毕业论文修改稿6.答辩委员会组成名单7.答辩记录8.毕业论文成绩登记表(3—5份)9.毕业论文评语及总成绩单

表一历史文化学院专业毕业论文评审标准论文题目: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类别序号评价项目选题质量1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符合综合训练基本要求2选题的难易度3选题的工作量4选题的学术价值5选题的现实意义论文质量6对研究动态的了解程度7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8运用资料的能力9论文的逻辑性10研究方法的科学性11论点与论据12创新点13写作水平14论文的规范程度总成绩:

表二历史文化学院学年论文评定表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题目教师评语成绩签字年月日附录1:一年级学年论文示例××年度学年论文统一用A4纸,“××年度学年论文统一用A4纸,“××年度学年论文”空三行,用黑体四号。《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雪灾对经济的影响》文献索引论文题目用黑体小三号居中论文题目用黑体小三号居中院系:历史文化学院院系: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级历史学汉班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ד院系“院系”空三行。“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等均用黑体四号居中。××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空两行,用黑体四号居中。

《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雪灾对经济的影响》文献索引黑体小三号居中,上下各空一行。黑体小三号居中,上下各空一行。相关书籍:黑体五号黑体五号1.《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编辑组编:《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1982年。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编:《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续辑》,1988年。3.吴鸿宾:《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年。4.邢野:《内蒙古十通.自然灾害通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5.高文学:《中国自然灾害史》,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年。宋体五号,1.5倍行距。页边距用标准格式,即上、下各2.54cm,左、右各3.17cm。6.宋正海:《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宋体五号,1.5倍行距。页边距用标准格式,即上、下各2.54cm,左、右各3.17cm。7.邱国珍:《三千年天灾》,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8.张水良:《中国灾荒史(1927-1937)》,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9.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10.陈高庸:《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1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候灾害分布图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年。12.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自然灾害与中国历史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3.王劲峰:《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灾害区划、影响评价、减灾对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4.王劲峰:《中国自然灾害影响评价方法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15.(美)WilliamJ.petak,ArthurA.Atkisson《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政策》,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年。16.施雅风:《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与减灾对策》,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7.陆亚龙:《减灾知识系列之一: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年。18.耿怀英:《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年。19.高庆华:《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年。20.裴铁潘:《面对大自然的报复》,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21.亦邻真:《内蒙古历史地理》,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22.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3.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考队:《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毗邻地区气候与农牧业的关系》,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年。24.王文辉:《内蒙古气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25.赵松乔:《内蒙古自治区地理文献目录》,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26.孙金铸:《内蒙古地理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27.陈业新:《\o"查看该书详细信息"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28.曹子阳:《\o"查看该书详细信息"炼石补天:共和国历次天灾纪实》,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4年。29.沈建国:《信息技术与内蒙古气象减灾应用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年。30.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修志编纂委员会:《内蒙古畜牧业大事记》,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31.布赫:《今日内蒙古畜牧业》,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32.牛玉儒:《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概要》,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5年。33.林蔚然:《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34.胡鞍钢:《中国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35.郑功成:《灾害经济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36.郭来喜:《呼伦贝尔盟经济地理》,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37.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内蒙古地方志》,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38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呼伦贝尔盟志》,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相关论文:1.李辉:《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国家与民间救灾措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年。2.吴彤、包红梅:《清后期内蒙古地区灾荒史研究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03期。3.天莹:《内蒙古农牧业自然灾害特征与减灾对策》,《前沿》2001年12期。4.包红梅、杜建蓉:《减灾与内蒙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北方经济》2004年07期。5.刘德才、戚家新:《雪灾对新疆畜牧业的影响及对策》,《干旱区研究》1997年02期。6.银山、香宝、雷军、阿拉腾图雅、包玉海:《内蒙古自然灾害综合分区与评价》,《资源科学》2002年03期。7.徐羹慧、陆帼英:《\o"我国牧区雪灾灾害学研究进展的综合评述"我国牧区雪灾灾害学研究进展的综合评述》,《新疆气象》1997年02期。8.包红梅:《内蒙古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特征分析》,《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9.于永:《内蒙古牧区雪灾的特点与抗灾的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4期。10.吕红峰、郝璐、刘目兴:《\o"中国雪灾灾害系统和救灾模式初探"中国雪灾灾害系统和救灾模式初探》,认识地理过程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2003年。11.李海红、李锡福、张海珍、丁海芳、肖宏斌:《\o"牧区雪灾等级标准研究"牧区雪灾等级标准研究》,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2005年。12.郝璐、王静爱、史培军、范一大:《\o"草地畜牧业雪灾脆弱性评价——以内蒙古牧区为例"草地畜牧业雪灾脆弱性评价——以内蒙古牧区为例》,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年。13.刘兴元、梁天刚、郭正刚:《雪灾对草地畜牧业影响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为例》,《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01期。14.郝璐、王静爱、满苏尔、杨春燕:《\o"中国雪灾时空变化及畜牧业脆弱性分析"中国雪灾时空变化及畜牧业脆弱性分析》,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2年。15.张殿发、张祥华:《\o"中国北方草原雪灾的致灾机制探讨"中国北方草原雪灾的致灾机制探讨》,《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02期。16.郝璐、王静爱、石少宏、黄玲玲:《基于GIS的北方草地畜牧业雪灾评估信息系统》,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2005年。17.徐羹慧:《牧区雪灾防御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展望》,《新疆气象》2005年03期。18.王兴:《西藏牧区雪灾防御研究的进展及其展望》,《西藏科技》2006年10期。19.庞万才:《\o"牧业气象灾害——大白灾的气象指标及发生特点"牧业气象灾害——大白灾的气象指标及发生特点》,《中国农业气象》1989年02期。20.卿清涛、徐裕华、钟晓平:《高原牧区雪灾的数值模拟》,《四川气象》1999年02期。21.方钧:《白灾及其防御》,《民防苑》2007年02期。22.秦海蓉:《青南牧区雪灾危害的防御》,《青海草业》2000年02期。23.张凌:《\o"呼伦贝尔草原的白灾及其防治"呼伦贝尔草原的白灾及其防治》,《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年02期。24.江毅、钱维宏:《内蒙古大(暴)雪的区域特征》,《地理学报》2003年S1期。25.宫德吉、李彰俊:《\o"内蒙古大(暴)雪与白灾的气候学特征"内蒙古大(暴)雪与白灾的气候学特征》,《气象》2000年12期。26.黄芸玛:《雪灾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以青南高原为例》,《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03期。27.黄晓明:《浅谈内蒙古雪灾的成因》,《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年22期。28.陈爱玉、李存龙、陈新育:《春、冬季暴雪成因对比分析》,《气象》1999年11期。29.康玲:《内蒙古地区雪灾分析》,《内蒙古气象》2007年01期。30.宫德吉、李彰俊:《内蒙古暴雪灾害的成因与减灾对策》,《气候与环境研究》2001年01期。31.湖涛:《\o"内蒙古白(雪)灾及减轻其损失的对策"内蒙古白(雪)灾及减轻其损失的对策》,《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年03期。32.丁铭:《风雪草原行——内蒙古自治区雪灾采访纪实》,《中国记者》2001年01期。33.《\o"1992年以来中国重大雪灾记录"1992年以来中国重大雪灾记录》,《中国减灾》2005年01期。34.商立今:《内蒙古畜牧生产挺过大灾之年》,《中国牧业通讯》2001年9期。35.卿清涛:《\o"雪灾漫谈"雪灾漫谈》,《四川气象》2000年01期。36.任锁成:《\o"雪灾后的较量"雪灾后的较量》,《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2001年03期。37.苗宜:《\o"关注雪灾后的草原"关注雪灾后的草原》,《中国民族》2001年04期。38.王卫国、林占军:《\o"雪灾后的反思"雪灾后的反思》,《中国牧业通讯》2000年06期。39.东戈:《雪旱灾害后的反思》,《内蒙古宣传》2001年06期。40.刘新玲:《雪灾带给我们的思考》,《中国茶叶》1988年04期。41.西藏自治区党校《特大雪灾后的反思》,《西藏研究》1998年04期。42.顾玲、杨寿德:《雪灾后牧民的生存考验》,《中国牧业通讯》2006年03期。

附录2:二年级学年论文示例××年度学年论文统一用A4纸,“××年度学年论文统一用A4纸,“××年度学年论文”空三行,用黑体四号。近二十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雪灾研究综述论文题目用黑体小三号居中。论文题目用黑体小三号居中。院系:历史文化学院院系: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级历史学汉班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ד院系“院系”空三行。“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等均用黑体四号居中。××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空两行,用黑体四号居中。

《近二十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雪灾研究综述黑体小三号居中,上下各空一行。》黑体小三号居中,上下各空一行。摘要: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雪灾研究属于历史地理范畴的自然灾害史研究,由于地方志和边疆地区灾荒史料不完善,而且对雪灾研究开展不够,所以涉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雪灾专著和论文较少,大多只是概括性的研究或只言片语。这是一门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所以将从历史、地理视角对此做进一步分析。摘要、关键词内容用宋体五号,各关键词间空二格。摘要、关键词内容用宋体五号,各关键词间空二格。关键词摘要、关键词,黑体五号;:内蒙古呼伦贝尔雪灾摘要、关键词,黑体五号;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存在,且具有加剧态势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问题之一。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决议,为自然灾害的理论研究和减灾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氛围。理论界对自然灾害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灾荒问题越来越重视,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和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与探索,已经产生了一大批重要成果,然而由于地方史料不完善,雪灾研究开展不够,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雪灾研究尚有大量空间。引言上下各空一行。引言上下各空一行。一、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雪灾研究成果一级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居中一级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居中由于主客观因素限制,笔关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雪灾研究,笔者共搜集近二十年来相关著作38本,通过中国CNKI期刊网搜集相关论文46篇(大部分论文为地理学角度)。(一)历史角度看雪灾二级标题用黑体五号。二级标题用黑体五号。自然灾害一直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内蒙古地区是自然灾害频发区。愈演愈烈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生态环境优化。人们开始关注自然灾害史,研究其影响,从而以史为鉴防灾抗灾。有关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雪灾研究共有20本,8篇论文,五篇重点介绍影响、两篇重点介绍抗灾措施、一篇重点介绍特点。引言与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行距1.5倍,页边距用标准格式,即上、下各2.54cm,左、右各3.17cm。引言与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行距1.5倍,页边距用标准格式,即上、下各2.54cm,左、右各3.17cm。其中著作是《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编辑组编:《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198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编:《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续辑》(1988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内蒙古地方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呼伦贝尔盟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是以编年和地方志的形式记载内蒙古地区包括雪灾在内的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受灾范围及程度和救灾措施。高文学的《中国自然灾害史》(地震出版社,1997年)、张水良的《中国灾荒史(1927-1937)》(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孟昭华的《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是从整体上介绍中国自然灾害发生的历史。还有邢野的《内蒙古十通.自然灾害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宋正海的《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邱国珍的《三千年天灾》(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陈高庸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上海书店,1986年)、陈业新的《\o"查看该书详细信息"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曹子阳《\o"查看该书详细信息"炼石补天:共和国历次天灾纪实》(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4年)。相关著作有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修志编纂委员会:《内蒙古畜牧业大事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布赫的《今日内蒙古畜牧业》(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牛玉儒的《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概要》(远方出版社,1995年)林蔚然的《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胡鞍钢的《中国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郑功成的《灾害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郭来喜的《呼伦贝尔盟经济地理》(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年)。论文观点如下:1.关于影响:李辉综合运用文献和考古资料,阐述了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农业生产的巨大破坏及对军事战争、北魏迁都、六镇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1。吴彤和包红梅以《清实录》为据,整理1800-1911年间内蒙古灾荒记载,对内蒙古地区清代后期灾荒情状况进行分析,提出灾荒导致内蒙古人民生活生产资料不同程度的匮乏程度,干扰了正常的生产秩序,束缚了农牧业经济的发展2。鞠明库以邓云特先生的《救荒史》为依据发现明代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朝代,自然灾害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口减少和大规模迁徙,为政治演进提供契机,影响明代一些地区社会风俗的形成和流传3。陈业新和马晓琼分别从两汉和北朝时期的历史得出灾害对经济发展具有消极影响:打击小农经济,导致农作作物歉收、土地废弃;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支出增加,从而制约当时经济发展,导致经济出现反复出现4。陈业新还提出灾害对两汉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消极的平衡作用5。康沛竹通过新中国以来史料分析认为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从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一方面,灾害破坏经济发展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灾害又促进经济发展,但从总体上说,灾害对经济发展具有破坏性6。2.关于措施:李辉综合运用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北朝时期的国家和民间救灾措施做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即赈恤、借贷、减免租税徭役、安辑流民、倡导节约、劝勉农桑、组织民生、祭祀、号召社会力量等。于永以《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续辑》为基础,提出了建立以防灾为主,以救灾为辅的雪灾抗御系统,减少牧业人口,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加大传媒宣传力度等具体措施7。3.关于特点:于永和包红梅都是以《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续辑》为依据,于永提出内蒙古牧区雪灾具有灾情重、救济难度大的特点侧重人文方面,而包红梅提出内蒙古地区自然灾害具有频发性、多样性,时空表现上有季节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侧重地理学方面8。(二)从地理视角看雪灾雪灾是一种气象灾害,历史地理学科特征要求此方面学者同样了解一些地理知识,有时也会为自己的观点做论据。从地理视角看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雪灾共有18本相关论著,39篇相关论文。其中介绍雪灾的减灾对策、防御措施8篇,特征6篇,成因5篇,脆弱性分析评价9篇,纪实与思考11篇。论著有亦邻真的《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蓝勇的《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吴鸿宾的《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气象灾害分析》(气象出版社,1990)、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宁夏综考队《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毗邻地区气候与农牧业的关系》(科学出版社,1976年)赵松乔的《内蒙古自治区地理文献目录》(科学出版社,1959年)、孙金铸的《内蒙古地理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施雅风的《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与减灾对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美)WilliamJ.petak,ArthurA.Atkisson《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政策》(地震出版社,1993年)等。论文有以下观点:1.张殿发、张祥华、黄芸玛都认为雪灾的成因除了气象因素的影响,还与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草场与牲畜之间矛盾、草场承受能力有关9;陈爱玉,李存龙,陈新育主要是从水汽条件、动力条件、温度条件等物理成因方面分析春、冬季暴雪成因=(10)\*Arabic10;黄晓明、康玲提出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对雪灾有重要影响=(11)11;黄芸玛对雪灾产生的气象因子作了重点阐述,分析了冷空气活动、北极冰雪、厄尔尼诺等气象成因=(12)12。2.包红梅以《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续辑》为依据提出内蒙古地区自然灾害具有频发性、多样性,时空表现上有季节性和区域性、社会财富损失大的特点,与天莹的观点相似;宫德吉和李彰俊认为雪灾除了时空分布特征还有环流特征13。3.郝璐、王静爱、满苏尔、杨春燕从雪灾的时空变化、格局分析雪灾脆弱性14。郝璐、王静爱、史培军、范一大从雪灾区域孕灾环境敏感性以及区域畜牧业承灾体、对雪灾的适应性对雪灾脆弱性进行评价15。4.徐羹慧、陆帼英、郝璐等提出GIS等高新技术建立的草地畜牧业雪灾评估信息系统和对雪灾预测的现代技术16。5.银山、香宝、雷军、阿拉腾图雅、包玉海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内蒙古灾区划分为极重、重、中、轻、微五大区17。李海红、李锡福、张海珍、丁海芳、肖宏斌以积雪掩盖牧草程度的百分比、积雪持续时间和受灾面积三项指标,将灾情分为轻、中、重、特大四级18。6.东戈和袁寅辰、秦海蓉等都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各项抗灾措施、确立战略方针与目标、控制草地载畜量、增加商品意识等防灾措施19。二、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雪灾研究不足首先,应建构自然灾害史研究的理论体系,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力度。自然灾害史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自然灾害是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它的发生具有不以人们的思想为转移的根本属性,但其形成与危害程度却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诸因素密不可分,因此,一方面我们不可能用一些直接的历史现象的分析模式来套自然灾害史研究;也要求人们理性地认识灾荒对社会历史进程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我们要借鉴社会学、灾害学、气候地理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拓宽研究者的思路和理论视野,不无裨益。其次,应进一步加强史料的编辑出版工作。目前一些灾荒史料虽已面世,但还不够,地方志和边疆地区的灾荒史料有待进一步开发。再次,拓宽研究领域,加强薄弱环节。目前近代灾荒史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旱等灾害,其他灾种如雪灾、火灾等研究有待展开。参考文献:注释、参考文献用黑体五号。注释、参考文献用黑体五号。1.李辉:《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国家与民间救灾措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年。2.吴彤、包红梅:《清后期内蒙古地区灾荒史研究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03期。3.鞠明库:《明代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7期。4.马晓琼:《北朝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5.陈业新:《两汉时期的灾害对经济影响的分析》,《江海学刊》2002年05期。6.康沛竹:《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7.于永:《内蒙古牧区雪灾的特点与抗灾的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4期。8.包红梅:《内蒙古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特征分析》,《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9.张殿发、张祥华:《\o"中国北方草原雪灾的致灾机制探讨"中国北方草原雪灾的致灾机制探讨》,《自然灾害学报》2002年02期。10.陈爱玉、李存龙、陈新育:《\o"春、冬季暴雪成因对比分析"春、冬季暴雪成因对比分析》,《气象》1999年11期。11.黄晓明:《\o"浅谈内蒙古雪灾的成因"浅谈内蒙古雪灾的成因》,《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年Z2期。注释、参考文献内容用宋体五号。12.黄芸玛:《雪灾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以青南高原为例》,《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03期。注释、参考文献内容用宋体五号。13.宫德吉、李彰俊:《\o"内蒙古大(暴)雪与白灾的气候学特征"内蒙古大(暴)雪与白灾的气候学特征》,《气象》2000年12期。14.郝璐、王静爱、满苏尔、杨春燕:《\o"中国雪灾时空变化及畜牧业脆弱性分析"中国雪灾时空变化及畜牧业脆弱性分析》,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2年。15.郝璐、王静爱、史培军、范一大:《\o"草地畜牧业雪灾脆弱性评价——以内蒙古牧区为例"草地畜牧业雪灾脆弱性评价——以内蒙古牧区为例》,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年。16.徐羹慧、陆帼英:《\o"我国牧区雪灾灾害学研究进展的综合评述"我国牧区雪灾灾害学研究进展的综合评述》,《新疆气象》1997年02期。17.银山、香宝、雷军、阿拉腾图雅、包玉海:《内蒙古自然灾害综合分区与评价》,《资源科学》2002年03期。18.李海红、李锡福、张海珍、丁海芳、肖宏斌:《\o"牧区雪灾等级标准研究"牧区雪灾等级标准研究》,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2005年。19.东戈:《雪旱灾害后的反思》,《内蒙古宣传》2001年06期。

附录3:三年级学年论文示例××年度学年论文统一用A4纸,“××年度学年论文统一用A4纸,“××年度学年论文”空三行,用黑体四号。1947-1987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及其对畜牧业经济的影响论文题目用黑体小三号居中。论文题目用黑体小三号居中。院系:历史文化学院院系: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级历史学汉班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ד院系“院系”空三行。“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等均用黑体四号居中。××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空两行,用黑体四号居中。

1947-1987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及其对畜牧业经济的影响正文标题用黑体小三号居中,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标题用黑体小三号居中,上下各空一行。摘要: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是雪灾的重灾区,长期以来一直受暴风雪和白灾的危害。通过分析1947—1987年雪灾,可得出呼盟雪灾具有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特点。而正是由于这两大特点给呼伦贝尔盟的畜牧业经济造成巨大影响。雪灾的危害使人们采取抗灾防灾的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又促使了畜牧业由游牧向定居放牧的转变,促进了经济发展。摘要、关键词内容用宋体五号,各关键词间空二格。摘要、关键词内容用宋体五号,各关键词间空二格。关键词:摘要、关键词用黑体五号,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畜牧业经济摘要、关键词用黑体五号,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存在,且具有加剧态势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问题之一。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决议,为自然灾害的理论研究和减灾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氛围。理论界对自然灾害和由此带来的社会灾荒问题越来越重视,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和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与探索,已经产生了一大批重要成果,然而由于地方史料不完善,雪灾研究开展不够,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雪灾研究尚有大量空间。呼伦贝尔盟是我的家乡,我能深切感受到雪灾的危害,分析1947年1987年呼伦贝尔盟发生的雪灾,希望能以史为鉴并继续推广有效的抗灾防灾措施。引言上下各空一行。引言上下各空一行。一、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概况一级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居中一级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居中(一)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类型、规律二级标题用黑体五号。二级标题用黑体五号。雪灾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暴风雪,二是白灾。暴风雪气象上称为雪暴,俗称白毛风,是指在降雪时伴随强风,或在冬季无降雪而因风势过大将地面积雪刮起飞扬空中。其特点是能见度低(<1公里),天气寒冷。[1](p45)强白毛风袭击时,易迷失方向受冻,对人畜均有危害。而狂风卷着大雪,常常伴有剧烈降温,对牧业生产危害极大,是内蒙古牧区的主要灾害之一。呼伦贝尔盟西部牧区是暴风雪多发区,暴风雪日数4--5天。暴风雪主要出现在10月至翌年5月的冬、春季节,其中以4—5月出现的次数最多,发生频率为60%,因时值冷暖转换季节,突发性强,危害性较重。[2](p45-p46)引言与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行距1.5倍,页边距用标准格式,即上、下各2.54cm,左、右各3.17cm。白灾即牧区的雪灾。漫长的冬季与翌年春季前期天然草场上降雪量过多,或因冰壳封住草场,致使牲畜觅食困难而挨饿受冻,造成牲畜掉膘,怀孕母畜流产和死亡。[3](p46)严重的白灾可使牧区与外界隔绝,威胁灾区人畜生命安全。白灾主要发生在初冬(10月末至11月)至翌年2—5月,与内蒙古地区冬、春降雪规律相符,而初冬降雪量大小对白灾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即使不直接形成白灾也会造成座冬雪,随着以后陆续降雪进而形成白灾。[4](p47)当白天积雪表面融化,夜间冻结时常形成冰壳,牲畜不易破冰雪觅食,危害严重,有“十月雪(农历)寒如铁”之说。引言与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行距1.5倍,页边距用标准格式,即上、下各2.54cm,左、右各3.17cm。呼伦贝尔盟雪灾多发生在11月至翌年4月,个别年份延展为10月至翌年5月上旬。[5](p51)每遇当年11月的座冬雪不融化,翌年复降春雪,则往往形成白灾。白灾5—6年一遇,大白灾10—11年一遇。暴风雪常使雪积如山,堵塞交通,雪埋畜圈,牲畜冻、饿而死,曾发生过冻死路人现象。(二)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特点根据《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续辑》、《呼伦贝尔盟志》所记载史料、数据,可以列出1947年—1987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发生时间分布及程度表。参见此表,可以看出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具有发生频繁和损失严重的特点。1947年—1987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发生时间分布及程度表1、2时间程度1950年5月—6月轻度白灾1953年冬—1954年春重度白灾暴风雪1956年冬—1957年春重度白灾1957年冬—1958年春轻度白灾1958年冬—1959年春轻度白灾1959年冬—1960年春轻度白灾1960年冬—1961年春轻度白灾1964年冬—1965年春重度白灾1965年11月—1966年春重度白灾暴风雪1966年10月—1967年春轻度白灾暴风雪1968年冬—1969年春重度白灾1969年冬—1970年春重度白灾1970年冬—1971年春轻度白灾暴风雪1971年冬—1972年春轻度白灾1975年冬—1976年4月轻度白灾暴风雪1977年冬—1978年春重度白灾暴风雪1979年9月—11月重度白灾1979年11月—1980年春重度白灾1980年冬—1981年春重度白灾暴风雪1982年5月暴风雪1982年冬—1983年春重度白灾暴风雪1983年冬—1984年春重度白灾1986年春暴风雪1987年11月—1988年1月重度白灾1.雪灾发生频繁。呼伦贝尔盟是雪灾多发区,在这四十年里呼盟几乎每年都发生雪灾,其中1962年冬—1963年春、1973年冬—1974年春、1974年冬—1975年春、1978年冬—1979年春、1981年冬—1982年春都是轻度白灾,因为现在缺少具体的损失数据,所以没有列入上表。而从1947年到1987年内蒙古牧区发生重大雪灾4次,分别是1960—1962年、1968—1970年、1975—1978年1982—1987年。[6]在这4次重大雪灾中,呼盟就占了3次,可参见上表。2.雪灾损失严重。每次雪灾都使牧民损失惨重,少则几千头牲畜死亡,多则几十万头。如1982年5月14—16日,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发生40年来从未有的暴风雪袭击,风力8—10级,积雪30厘米,气温突然下降200c,3人被冻死亡,几十人冻伤,这场暴风雪中全盟共死亡牲畜7万头(只),加之其他损失,两旗损失1341万元。[7](p46)正文序列号用宋体五号,使用手动排版,不用自动排版。二、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对畜牧业经济的影响正文序列号用宋体五号,使用手动排版,不用自动排版。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从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一方面,灾害破坏经济发展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灾害又促进经济发展,但从总体上说,灾害对经济发展具有破坏性。[8]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对畜牧业经济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如造成大量牲畜死亡,造成畜牧业规模缩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又促使了畜牧业由游牧向定居放牧的转变。(一)消极影响内蒙古地区自然条件差,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经营方式落后,自然灾害频繁,使畜牧业生产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几乎成为畜牧业生产的一种规律。[9](p138)在这种情况下,雪灾对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畜牧业经济产生许多消极影响。造成大量牲畜死亡,导致巨大经济损失。(可参见下表)每次雪灾都会造成大量牲畜死亡,折合成当年价都是巨大经济损失。如参见1952—1990年内蒙古地区白灾损失统计表,1965年呼盟雪灾死亡牲畜17.45万头(只),死亡牲畜化算成经济损失当年价880.31万元;1969年呼盟雪灾死亡牲畜14.78万头(只),死亡牲畜化算成经济损失当年价830.31万元.[10](p49)1947年—1987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发生时间分布及损失表1、2时间损失程度头(只)1950年5月—6月损失牲畜4.15万1953年冬—1954年春损失牲畜34万1956年冬—1957年春损失牲畜12余万1957年冬—1958年春损失牲畜7余万1958年冬—1959年春损失牲畜3.3万1959年冬—1960年春损失牲畜7.4万1960年冬—1961年春损失牲畜6.6万1964年冬—1965年春损失牲畜9.5万1965年11月—1966年春损失牲畜9.5万受灾牲畜20万1966年10月—1967年春损失牲畜2.86万1968年冬—1969年春死亡牲畜31.25万1969年冬—1970年春损失牲畜21.36万1970年冬—1971年春死亡牲畜26.6万1971年冬—1972年春死亡马匹1万多匹1975年冬—1976年4月死亡牲畜11.2万1977年冬—1978年春大量牲畜死亡1979年9月—11月损失牲畜23.44万1979年11月—1980年春死亡牲畜33万1980年冬—1981年春死亡牲畜1.8万失散6000多头转场放牧30余万1982年5月死亡牲畜7万冻死3人冻伤几十人1982年冬—1983年春重灾受灾牲畜67.2万轻灾受灾牲畜43.7万1983年冬—1984年春死亡牲畜41.03万1986年春死亡牲畜37761987年11月—1988年1月受灾牲畜85万造成畜牧业规模缩小。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较频繁,灾情时间长,除了导致大量牲畜死亡,幸存下来的牲畜往往会掉膘、怀孕母畜会流产和死亡,严重限制、缩小畜牧业规模。如参见1952—1990年内蒙古地区白灾损失统计表,1965年呼盟雪灾受灾牲畜410.9万只,平均掉膘成数为1成,牲畜掉膘化算成经济损失当年价96.2万元;1969年呼盟雪灾受灾牲畜385.2万只,平均掉膘成数为2成,牲畜掉膘化算成经济损失当年价180.3万元。[11](p49)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造成间接经济损失。每当遇到雪灾时,中央、自治区政府都会给予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帮助灾区人民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如果这些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正常的生产投资将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增长。如1953年呼盟、锡盟、乌盟雪灾,中共中央蒙绥分局和蒙绥两级政府派人深入灾区,领导群众抢救,下拨抗灾保蓄费300万元。1986—1987年呼盟、锡盟、乌盟、巴盟等地均受灾,两年间国家用于抗灾保蓄的资金2007.5万元。[12](p140)(二)某种意义上的积极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必然会对当地经济产生影响,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灾害经济学中“负负得正”这一概念,“负负得正中第一个负是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社会财富、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等的损失);第二个负则是为避免或缩小这种损失而发生的经济投入(包括人力、资金、技术投入等)。[13](p124)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前一个负是难以避免的,后一个负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上后一个负,才可能实现前一个负分缩小,并可能创造出正的效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对畜牧业经济产生许多消极影响,促使人们增强抗灾防灾意识,加快牲畜、牧草改良,促进草库伦和棚圈建设。在某种意义上说,又促使了畜牧业由游牧向定居放牧的转变,创造出了正的效益。促使人们增强抗灾防灾意识。随着灾害频发,人们开始深思,人们不再在灾害来临后简单抵抗而是要采取措施防止灾害来临或把灾害的损失程度降至最低。1981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批转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关于全区畜牧处(局)长会议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改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防灾。[14](p148)1987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局发出《关于做好畜牧业防灾基地与商品基地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畜牧业防灾基地与商品基地建设是自治区畜牧业“七五”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由被动抗灾转为主动防灾,稳定畜牧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的重大措施。[15](p149)加快牲畜、牧草改良步伐。雪灾来临“冻”和“饿”是雪灾致灾的直接原因。[16]针对“冻”,人们应改良牲畜品种,增强其防寒抗冻的能力,“饿”主要是由于草被深雪或冰壳覆盖,牲畜无法觅食,因此人们应改良草种,增加草的高度和密度,进行人工种草。至1987年,全盟共有良种和改良种牲畜54.8万头(只),占大小牲畜总数的27.9%。【17】(P191)至1987年,全盟人工种草和天然牧场改良面积首次突破10万亩,创历年最高水平。【18】(P189)促进草库伦和棚圈建设。针对“冻”和“饿”,人们也可以满足牲畜的“温饱”。棚圈既防风又挡雪,保证了牲畜温暖。至1987年全盟牲畜棚圈数达到18.2万间(座),总面积为586.3万平方米,呼盟牧区已有80%以上的牧民户有了比较好的牲畜棚圈。【19】(190)草库伦是围栏草场的一种形式,把一定范围或面积的草场围圈起来,进行封闭培育,或采取补播、灌溉、耙耱、施肥等各种综合性改良措施,保持牧草的稳产高产,以利有计划地在草库伦内轮流进行放牧或割草,可保证雪灾时牲畜的牧草供应。1986年6—9月进行了呼盟第二次草库伦调查,1985年底全盟共有草库伦280处103万亩。【20】(P813)草库伦和棚圈与过去的游牧生活相比比较固定,因此呼盟粗放的游牧逐渐向定居放牧转化,并在1986年动员牧民走联合生产道路,逐步向专业化过度。【21】(P203)至1995年,自治区95%以上的牧户实现了定居轮牧或定居移场放牧。[22](p152)这样不仅在雪灾来临时方便救援,也是游牧粗放经济的一种质的转变。在1995年基本上实现了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由于呼盟乃至全区范围内防灾一系列措施的采取,生产条件的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增强,在近些年的雪灾中,呼盟并未造成牲畜大批死亡,基本上实现了“大灾少减产,中、小灾害不减产”的目标。分析雪灾的规律、特点、影响,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史为鉴,促进畜牧业经济稳定发展。注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编《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续辑》1988年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呼伦贝尔盟志》,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参考文献:注释、参考文献用黑体五号,注释、参考文献用黑体五号,[1][2][3][4][5][7][10][11]邢野:《内蒙古十通.自然灾害通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6][16]于永:《内蒙古牧区雪灾的特点与抗灾的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4期。[8]康沛竹:《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9][12][14][15][22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修志编史委员会编:《内蒙古自治区志·畜牧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13]郑功成:《灾害经济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7][18][19]呼伦贝尔盟史志编辑办公室:《呼伦贝尔盟年鉴》,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20]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21]呼伦贝尔盟地方志办公室:《呼伦贝尔盟情》,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注释、参考文献内容用宋体五号。注释、参考文献内容用宋体五号。

附录4:专业类毕业论文示例××年度毕业论文统一用A4纸,“××年度毕业论文统一用A4纸,“××年度毕业论文”空三行,用黑体四号。浅析1947-2008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对畜牧业经济的影响论文题目用黑体小三号居中。论文题目用黑体小三号居中。院系:历史文化学院院系: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级历史学汉班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ד院系“院系”空三行。“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姓名”等均用黑体四号居中。××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空两行,用黑体四号居中。

浅析1947-2008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对畜牧业经济的影响正文标题用黑体小三号居中,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标题用黑体小三号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历史学汉班:陈婷婷指导教师:于永“历史文化学院2003级历史学汉班“历史文化学院2003级历史学汉班××、指导教师××”上下各空一行,用宋体五号居中。摘要: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是雪灾的重灾区,长期以来一直受暴风雪和白灾的威胁。通过分析1947—2008年雪灾,可以看出频繁发生的雪灾对呼伦贝尔盟的畜牧业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雪灾的危害使人们采取抗灾防灾的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又促使了畜牧业由游牧向定居放牧的转变,促进了经济发展。摘要、关键词内容用宋体五号,各关键词间空二格。摘要、关键词内容用宋体五号,各关键词间空二格。关键词:摘要、关键词用黑体五号.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畜牧业经济摘要、关键词用黑体五号.雪灾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暴风雪,二是白灾。暴风雪气象上称为雪暴,俗称白毛风,是指在降雪时伴随强风,或在冬季无降雪而因风势过大将地面积雪刮起飞扬空中。其特点是能见度低(<1公里),天气寒冷。[1](p45)白灾即牧区的雪灾。漫长的冬季与翌年春季前期天然草场上降雪量过多,或因冰壳封住草场,致使牲畜觅食困难而挨饿受冻,造成牲畜掉膘,怀孕母畜流产和死亡。[2](p46)呼伦贝尔盟雪灾多发生在11月至翌年4月,个别年份延展为10月至翌年5月上旬。[3](p51)每遇当年11月的座冬雪不融化,翌年复降春雪,则往往形成白灾。白灾5—6年一遇,大白灾10—11年一遇。暴风雪常使雪积如山,堵塞交通,雪埋畜圈,牲畜冻、饿而死,曾发生过冻死路人现象。由于地方史料不完善,雪灾研究开展不够,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雪灾研究尚有大量空间。呼伦贝尔盟是我的家乡,我能深切感受到雪灾的危害,分析1947年2008年呼伦贝尔盟发生的雪灾,可以看出频繁发生的雪灾对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畜牧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希望能以史为鉴并继续推广有效的抗灾防灾措施。引言上下各空一行。页边距用标准格式,即上、下各2.54cm,左、右各3.17cm。引言上下各空一行。页边距用标准格式,即上、下各2.54cm,左、右各3.17cm。“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从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一方面,灾害破坏经济发展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灾害又促进经济发展,但从总体上说,灾害对经济发展具有破坏性。”[4]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频繁发生,对畜牧业经济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如造成大量牲畜死亡,造成畜牧业规模缩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又促使了畜牧业由游牧向定居放牧的转变。一、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对畜牧业经济的消极影响一级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居中一级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居中内蒙古地区自然条件差,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经营方式落后,自然灾害频繁,使畜牧业生产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几乎成为畜牧业生产的一种规律。[5](p138)在这种情况下,雪灾对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畜牧业经济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引言与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行距1.5倍,页边距用标准格式,即上、下各2.54cm,左、右各3.17cm。引言与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行距1.5倍,页边距用标准格式,即上、下各2.54cm,左、右各3.17cm。造成大量牲畜死亡,导致巨大经济损失。(可参见下表)每次雪灾都使牧民损失惨重,少则几千头牲畜死亡,多则几十万头。如1982年5月14—16日,“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发生40年来从未有的暴风雪袭击,风力8—10级,积雪30厘米,气温突然下降200c,3人被冻死亡,几十人冻伤,这场暴风雪中全盟共死亡牲畜7万头(只),加之其他损失,两旗损失1341万元。”[6](p46)每次雪灾所造成的牲畜大量死亡,折合成当年价都是巨大经济损失。如参见1952—1990年内蒙古地区白灾损失统计表,“1965年呼盟雪灾死亡牲畜17.45万头(只),死亡牲畜化算成经济损失当年价880.31万元;1969年呼盟雪灾死亡牲畜14.78万头(只),死亡牲畜化算成经济损失当年价830.31万元.”[7](p49)1947年—2008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时间地点分布及损失表①时间程度地点损失程度头(只)1950年5月—6月轻度白灾损失牲畜4.15万1953年冬—1954年春重度白灾暴风雪新巴右、新巴左、鄂损失牲畜34万1956年冬—1957年春重度白灾新巴右、陈巴损失牲畜12余万1957年冬—1958年春轻度白灾新巴左损失牲畜7余万1958年冬—1959年春轻度白灾损失牲畜3.3万1959年冬—1960年春轻度白灾损失牲畜7.4万1960年冬—1961年春轻度白灾损失牲畜6.6万1964年冬—1965年春重度白灾新巴右、新巴左、鄂损失牲畜9.5万1965年11月—1966年春重度白灾暴风雪新巴右、新巴左、鄂损失牲畜9.5万受灾牲畜20万1966年10月—1967年春轻度白灾暴风雪新巴右、新巴左损失牲畜2.86万1968年冬—1969年春重度白灾新巴右、新巴左、鄂、陈巴死亡牲畜31.25万1969年冬—1970年春重度白灾新巴右、新巴左、鄂损失牲畜21.36万1970年冬—1971年春轻度白灾暴风雪鄂、陈巴、海拉尔死亡牲畜26.6万1971年冬—1972年春轻度白灾新巴左死亡马匹1万多匹1975年冬—1976年4月轻度白灾暴风雪新巴右死亡牲畜11.2万1977年冬—1978年春重度白灾暴风雪新巴右、新巴左、陈巴大量牲畜死亡1979年9月—11月重度白灾新巴左、陈巴损失牲畜23.44万1979年11月—1980年春重度白灾新巴右、新巴左、鄂、陈巴死亡牲畜33万1980年冬—1981年春重度白灾暴风雪新巴右、鄂、陈巴死亡牲畜1.8万失散6000多头转场放牧30余万1982年5月暴风雪新巴右、新巴左、鄂、陈巴、满洲里死亡牲畜7万冻死3人冻伤几十人1982年冬—1983年春重度白灾暴风雪新巴右、新巴左、鄂、陈巴重灾受灾牲畜67.2万轻灾受灾牲畜43.7万1983年冬—1984年春重度白灾新巴左、陈巴、额尔古纳死亡牲畜41.03万1986年春暴风雪新巴右、新巴左、鄂、陈巴死亡牲畜37761987年11月—1988年1月重度白灾新巴左、鄂、陈巴受灾牲畜85万1989年1月—3月轻度白灾陈巴未损失1996年重度白灾新巴左牲畜被迫转移至新右旗境内1998年11月—1999年4月重度白灾新巴右、新巴左、鄂、陈巴死亡牲畜15万1999年10月暴风雪新巴右、鄂、陈巴死亡1人死亡牲畜72001999年10月—2000年4月轻度白灾新巴右、鄂、陈巴受灾牲畜101万损失54002001年1月—2月轻度白灾新巴右2个苏木(乡)百户牧民被困2002年11月—12月重度白灾暴风雪新巴右、新巴左、鄂、陈巴受灾牲畜161万2003年3月重度白灾新巴右、新巴左、鄂、陈巴受灾牲畜135万死亡牲畜1万2004年3月暴风雪新巴右、新巴左、鄂、陈巴道路受阻2006年2月暴风雪新巴左受灾牲畜90万道路受阻2007年3月重度白灾暴风雪新巴右、新巴左、鄂、陈巴道路受阻2008年10月—11月暴风雪新巴右海拉尔道路受阻造成畜牧业规模缩小。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较频繁,灾情时间长,除了导致大量牲畜死亡,幸存下来的牲畜往往会掉膘、怀孕母畜会流产和死亡,严重限制、缩小畜牧业规模。如参见1952—1990年内蒙古地区白灾损失统计表,“1965年呼盟雪灾受灾牲畜410.9万只,平均掉膘成数为1成,牲畜掉膘化算成经济损失当年价96.2万元;1969年呼盟雪灾受灾牲畜385.2万只,平均掉膘成数为2成,牲畜掉膘化算成经济损失当年价180.3万元。”[8](p49)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造成间接经济损失。每当遇到雪灾时,中央、自治区政府都会给予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帮助灾区人民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如果这些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正常的生产投资将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增长。如1953年呼盟、锡盟、乌盟雪灾,“中共中央蒙绥分局和蒙绥两级政府派人深入灾区,领导群众抢救,下拨抗灾保蓄费300万元。1986—1987年呼盟、锡盟、乌盟、巴盟等地均受灾,两年间国家用于抗灾保蓄的资金2007.5万元。”[9](p140)二、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对畜牧业经济的某种意义上的积极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必然会对当地经济产生影响,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灾害经济学中“负负得正”这一概念,“‘负负得正’中第一个负是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社会财富、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等的损失);第二个负则是为避免或缩小这种损失而发生的经济投入(包括人力、资金、技术投入等)。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前一个负是难以避免的,后一个负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上后一个负,才可能实现前一个负分缩小,并可能创造出正的效益。”[10](p124)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对畜牧业经济产生许多消极影响,促使人们增强抗灾防灾意识,加快牲畜、牧草改良,促进草库伦和棚圈建设,维持生态平衡。在某种意义上说,又促使了畜牧业由游牧向定居放牧的转变,创造出了正的效益。促使人们增强抗灾防灾意识。随着灾害频发,人们开始深思,人们不再在灾害来临后简单抵抗而是要采取措施防止灾害来临或把灾害的损失程度降至最低。1981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批转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关于全区畜牧处(局)长会议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改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防灾。[11](p148)1987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局发出《关于做好畜牧业防灾基地与商品基地建设项目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畜牧业防灾基地与商品基地建设是自治区畜牧业‘七五’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由被动抗灾转为主动防灾,稳定畜牧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的重大措施。”[12](p149)加快牲畜、牧草改良步伐。雪灾来临“冻”和“饿”是雪灾致灾的直接原因。[13]针对“冻”,人们应改良牲畜品种,增强其防寒抗冻的能力,“饿”主要是由于草被深雪或冰壳覆盖,牲畜无法觅食,因此人们应改良草种,增加草的高度和密度,进行人工种草。至1987年,全盟共有良种和改良种牲畜54.8万头(只),占大小牲畜总数的27.9%。【14】(P191)至1987年,全盟人工种草和天然牧场改良面积首次突破10万亩,创历年最高水平。【15(P189)促进草库伦和棚圈建设。针对“冻”和“饿”,人们也可以满足牲畜的“温饱”。棚圈既防风又挡雪,保证了牲畜温暖。至1987年全盟牲畜棚圈数达到18.2万间(座),总面积为586.3万平方米,呼盟牧区已有80%以上的牧民户有了比较好的牲畜棚圈。【16】(190)草库伦是围栏草场的一种形式,把一定范围或面积的草场围圈起来,进行封闭培育,或采取补播、灌溉、耙耱、施肥等各种综合性改良措施,保持牧草的稳产高产,以利有计划地在草库伦内轮流进行放牧或割草,可保证雪灾时牲畜的牧草供应。1986年6—9月进行了呼盟第二次草库伦调查,1985年底全盟共有草库伦280处103万亩。【27】(P813)草库伦和棚圈与过去的游牧生活相比比较固定,因此呼盟粗放的游牧逐渐向定居放牧转化,并在1986年动员牧民走联合生产道路,逐步向专业化过度。【18】(P203)至1995年,自治区95%以上的牧户实现了定居轮牧或定居移场放牧。[19](p152)这样不仅在雪灾来临时方便救援,也是游牧粗放经济的一种质的转变。在1995年基本上实现了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维持生态平衡。每次雪灾发生后,都会损失大量牲畜,但同时也使存活下来的牲畜数量远远小于草原的牲畜载重量,这样第二年的畜牧业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1983年冬—1984年春,呼盟遭受重度雪灾袭击,死亡牲畜41.03万头(只)。1985年没有发生雪灾,全盟大小牲畜共计1633808头(只),比上年增长10.9%。[20](p199)1986年春呼盟遭受暴风雪袭击,使本年牲畜增长下降到了10%。[21](p205)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雪灾很好地控制着牲畜饲养量与草原上的牲畜载重量之间的关系,维持了草原上的生态平衡。由于呼盟乃至全区范围内防灾一系列措施的采取,生产条件的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增强,我们可以看到在近些年的雪灾中,呼盟并未造成牲畜大批死亡,基本上实现了“大灾少减产,中、小灾害不减产”的目标。所以更应该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增强牧民防灾意识,以史为鉴,促进呼盟畜牧业经济稳定发展。致谢:感谢于永老师悉心的指导。注释:注释、参考文献用黑体五号,注释、参考文献用黑体五号,1947年—2008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时间地点分布及损失表参考了以下资料: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编:《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续辑》,1988年,第276—306页。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呼伦贝尔盟志》,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147—149页。注释、参考文献内容用宋体五号。新巴尔虎左旗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巴尔虎左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59—61页。注释、参考文献内容用宋体五号。新巴尔虎右旗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新巴尔虎右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63—64、66页。陈巴尔虎旗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陈巴尔虎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95—96页。鄂温克族自治旗志编纂委员会编:《鄂温克族自治旗志》,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1997年,第73页。內蒙古年鉴编纂委员会:《內蒙古年鉴》1999-2000,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478—479页。內蒙古年鉴编纂委员会:《內蒙古年鉴》2001,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第304、703、714页。《全国各地踊跃向内蒙古雪灾区捐赠款物》,《人民日报》2001年1月22日,综合报道版。《呼伦贝尔市牧业4旗遭受严重雪灾》,《人民日报》2002年12月09日,综合报道版。《内蒙古呼伦贝尔发生严重雪灾牧民全力抗灾》,2003年03月19日,CCTV新闻网,/news/china/20030319/100591.shtml,2003年03月19日。《首批捐赠物资运内蒙古抵呼伦贝尔雪灾灾区》,2004年03月16日,CCTV新闻网,/news/china/20040316/101677.shtml,2004年03月16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遭受严重雪灾》,2006年3月1日,国家民政部减灾中心,/article/chcg/cgyyytg/yjfw/gnsj/zrzh/200901/20090100047716.shtml,2006年3月1日。《内蒙古呼伦贝尔雪灾严重》(视频),2007年3月26日,新华网,/video/2007-03/26/content_5896960.htm,2007年3月26日。《呼伦贝尔局雪灾中保邮路畅通》,《中国邮政报》2008年11月11日,综合新闻版。参考文献:[1][2][3][6][7][8]邢野:《内蒙古十通.自然灾害通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13]于永:《内蒙古牧区雪灾的特点与抗灾的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4期。[4]康沛竹:《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06期。[5][9][11][12][19]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修志编史委员会编:《内蒙古自治区志·畜牧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10]郑功成:《灾害经济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4][15][16]呼伦贝尔盟史志编辑办公室:《呼伦贝尔盟年鉴》,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17]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呼伦贝尔盟志》,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年。[18]呼伦贝尔盟地方志办公室:《呼伦贝尔盟情》,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20]呼伦贝尔盟地方志办公室:《呼伦贝尔盟年鉴》,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21]呼伦贝尔盟地方志办公室:《呼伦贝尔盟年鉴》,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备注:1.正文标题用黑体小三号居中,上下各空一行。2.“历史文化学院2003级历史学汉班××、指导教师××”上下各空一行,用宋体五号居中。3.摘要、关键词用黑体五号,摘要、关键词内容用宋体五号,各关键词间空二格。4.引言上下各空一行。5.一级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居中;二级标题用黑体五号。6.正文序列号用宋体五号,使用手动排版,不用自动排版。7.引言与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行距1.5倍,页边距用标准格式,即上、下各2.54cm,左、右各3.17cm。8.注释、参考文献用黑体五号,注释、参考文献内容用宋体五号。9.外文内容一律使用TimesNewRoman,标题用小三号加粗居中,单位、姓名、指导教师及其姓名等用四号居中,摘要、关键词用四号加粗,正文内容用四号。

Onthe1947-2008snowdisaster’simpactonanimalhusbandryeconomyinHulunbeierinInnerMongoliaTimesNewRoman,标题用小三号加粗居中,TimesNewRoman,标题用小三号加粗居中,Object:HistoryName:ChenTingtingNumber:200605027D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