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课件 第八章 学前儿童的思维_第1页
《学前心理学》课件 第八章 学前儿童的思维_第2页
《学前心理学》课件 第八章 学前儿童的思维_第3页
《学前心理学》课件 第八章 学前儿童的思维_第4页
《学前心理学》课件 第八章 学前儿童的思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学前儿童的思维CONTENTS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思维12目录第一节思维的概述CONTENTS什么是思维思维的种类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形式1234目录5思维的品质思考1.当你早晨醒来,推开窗门一看,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天夜里已经下过雨的结论。

请问为什么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呢?间接、概括的反映2.人类至今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但是为什么可以知道地球已经存在了46亿年之久?3.(脑筋急转弯)

什么样的轮子只转不走?问题:1.以上活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活动呢?2.这种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和想象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思维一、什么是思维(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联系: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感知觉是思维的基础,有思维活动参与会提高感知活动的质量。区别:(感知-思维)(1)认识阶段:低级阶段—高级阶段(2)反映内容:具体事物与外部联系-一类事物、本质、规律性联系(3)反映特性:直接性、具体性-间接性、概括性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语言的密不可分的区别:

1.思维是心理现象,语言是符号系统。

2.思维的器官是大脑,语言还需声带、耳、口腔等器官联系:

1.语言离不开思维:语言中的词都是对事物一般属性和联系的概括。2.思维离不开语言:词是思维活动必不可少的材料,思维的表达与交流是借助言语活动实现的。010203间接性概括性社会性

(二)思维的特性思维的间接性就是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如预知天气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如液体是流动的;第二,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与语言、知识密不可分。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小试牛刀1.“天上鱼鳞云,地上雨淋淋”反映了思维的()A.概括性

B.间接性

C.直接性

D.具体性2.“所有的灯都是照明的工具”反映了思维的()

A.概括性B.间接性C.直接性D.具体性3.“乌云遮月,有雨不到半夜”这一论断反映思维的()。

A.间接性

B.概括性

C.灵活性

D.独立性4.“液体是有一定体积,没有一定形状,可以流动的物体”这一论断是思维()的反映。

A.间接性

B.概括性

C.灵活性

D.稳定性5.“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思维的(

)。

A.概括性

B.灵活性

C.间接性

D.社会性BAABC二、思维的分类思维有多种形式,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思维进行分类。

(一)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可将思维分为:1.直觉行动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1.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又称直观行动思维、动作思维,是指依靠直接感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感知和动作)其特点:一是思维在直接感知中进行,思维不能离开直观的事物;二是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离开了动作,思维也就终止。案例1:儿童作画常常事先没有目的,即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只有画出来之后才知道画的是什么。案例2: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在

2~3岁儿童身上最突出。2.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或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是具体形象或表象)形象思维具有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幼儿的思维,它只能反映同类事物中的一些直观的本质的东西。第二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成人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第三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主要表现在3~7岁的学前儿童身上3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工具是概念)思维有多种形式,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思维进行分类。

(一)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可将思维分为:1.直觉行动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成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将三种思维相互联系、综合运用。

(二)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来分1.聚合思维(求同)2.发散思维(求异):(三)根据思维的逻辑性来分1.直觉思维——非逻辑思维2.分析思维——逻辑思维(四)根据思维的创造性来分1.常规思维: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2.创造性思维: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进行。如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均需要高水平的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过程基本上包括准备、酝酿、豁朗、验证四个阶段。三、思维的过程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分析和综合是其基本过程。分析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例如,把一棵树分为树根、树干、树枝、树叶等部分。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例如,把文章中的各个段落综合起来,把握其中心思想。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和综合的不同运用,表现为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一)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过程。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二)抽象与概括抽象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而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比如:鸡、鸭、鹅、燕子四种动物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概括就是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三)具体化具体化:指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理论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

四、思维形式

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一)概念概念是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反映。如:“玩具”、“交通工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指概念所反映事物全部的共同本质的属性。外延:指具有这些本质特性的全体对象。如:“三角形”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三条直线围绕而成的封闭图形。外延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内涵和外延呈反比的关系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日益深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如“武器”(二)判断1、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性质的思维形式。如“实践出真知”这是肯定判断;

“蝴蝶不是鸟”这是否定的判断判断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它表现为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是学生”判断可以分为两大类: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感知形式的直接判断和抽象形式的间接判断(因果关系)推理: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前提)推测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推理分类:转导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1.转导推理:从一个特殊事例到另一个特殊事例的推理(如孩子种糖果)2.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事物推出一般原理的推理。(三)推理3.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物的推理。

它是由普遍性的前提而进行的代入性推理,演绎推理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形式。4.类比推理:类比推理简称类推、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某些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练一练:1.由“麻雀会飞、燕子会飞、乌鸦会飞”推出“鸟会飞”是什么推理?(

)2.由“三角形有三条边,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推出“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条边”是什么推理?(

)3三岁的孩子知道“种豆得豆,种葵花得葵花”,于是自己抓住了几颗爱吃的糖来种,希望长出几棵结满糖果的“糖树”。(

)4.雨天走在被车轮碾过的泥泞路上,晓雪问:“爸爸,地上一道一道的是什么呀?”爸爸说:“是车轮压过的泥地儿,叫做车道沟。“晓雪说:“爸爸脑门上也有车道沟。”(指皱纹),晓雪的说法体现的幼儿思维特点是(

)。

A演绎推理 B类比推理 C归纳推理D转导推理CADB0102030405思维的广度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敏捷性

五、思维的品质06思维的逻辑性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的思维一、学前儿童思维的发生在运用工具和表达意愿的基础上,儿童开始能够用“试误”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手段。一岁左右,儿童手的动作开始出现了新的功能——运用工具和表达意愿,这是思维萌芽的直接前提。2岁左右,是儿童思维的发生时期。最初的词语概括的形成,是儿童思维的标志。学前儿童概括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直观的概括。学前儿童最初对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进行概括。(感知水平的概括)第二阶段:动作概括阶段。学前儿童学会用物体做各种动作,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表象水平的概括)第三阶段:语词的概括。2岁左右学前儿童出现了语词的概括,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舍弃那此可变的次要特征。(思维水平的概括)二、思维的发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学前儿童心理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二)思维的发生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三)思维的发生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四)思维的发生标志着自我意识的出现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一).思维方式变化(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直觉行动性思维→具体形象性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二).思维工具变化:感知和动作→具体形象或表象→概念(三).思维反映内容的变化:1、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事物内在联系、本质;

2、当前事物→未来事物直觉行动思维(借助动作)具体形象思维(借助表象)抽象逻辑思维(借助概念)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学前儿童思维结构中,三种思维方式并存,占优势的是具体形象思维。发展顺序固定,不可逆转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及一般特点直觉行动性思维→具体形象性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一)学前早期儿童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定义: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思维依靠感知和动作,思维不能调节和支配行动是只有直觉行动思维才有的特点。

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例:

如,看到水就要玩水,看到别人玩球又要玩球。一旦动作停止,对该动作的思维也就停止了。

如,请一个2岁的小朋友把放在桌子中央的玩具拿下来?儿童没有任何“想”的表现,而是马上去“拿”。他伸长胳臂、踮起脚尖,拿不到;偶尔扯动桌布,桌子上的玩具移动了一点,儿童马上用力拉,玩具就到手边。儿童最早的思维就是这样依靠动作进行的。

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边做边想)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思维的狭隘性具体形象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随着学前儿童活动的发展,表象日益丰富,且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具体形象思维就在直观行动思维中孕育起来,并逐渐分化出来,以致成为幼儿期思维的主要形式。(二)学前中期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动作的内隐性形象性具体性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特点表面性固定性自我中心性不可逆性不守恒拟人性(泛灵论)经验性近视性表面性学前儿童的思维往往只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学前儿童听妈妈说:“看那个女孩长得多甜啊!”他问:“妈妈,你舔过她吗?”固定性由于思维的具体性和直观性,使幼儿思维缺乏灵活性,能把握的往往是事物的静态而很难把握那种稍纵即逝的动态和中间状态,缺乏相对的观点。幼儿很难回答“小明比小乐高,小强比小乐矮,谁最高?谁最矮?”的问题。自我中心性所谓的自我中心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皮亚杰设计的“三山实验”不可逆

即单向性,不能转换思维的角度。例如,问学前儿童:“你有姐姐吗?”“有,我姐姐是小红。”过了一会儿问她:“小红有妹妹吗?”儿童摇头。不守恒

由于缺乏逆向思维的能力,使得儿童很难获得物质守恒的概念。给学前儿童出示两个一样大小的橡皮泥球让学前儿童确认它们是一样大小的。然后,老师将其中一个橡皮泥球捏成长条形的。这时,学前儿童就认为这两块橡皮泥不是一样大。拟人性

自我中心的特点常常使儿童由已推人。自己有意识、有情感、有言语,便以为万事万物也应和自己一样有灵性。星星在眨眼睛;送图形宝宝回家;弄坏了椅子,椅子会哭的等等。经验性学前儿童的思维常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学前儿童喜欢吃糖果,就收集了很多很多的糖果纸,将它们埋在土里,还每天用水浇,希望来年可以长出一颗结满许多糖果的糖果树。近视性思维的具体性还表现在幼儿只能考虑到事物眼前的关系,而不会更多地去思考事情的后果。一个男孩摔破了头,左右额上都缝了针。父母感到很不安,担心将来留下疤痕。可是孩子特别高兴,他说:“我这样就像汽车了,两个车灯。”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保教知识与能力选择题的高频考点。(1)具体性--幼儿比较容易掌握“警车”“消防车”“公交车”等概念,不容易掌握“公共交通”这个概念。(2)形象性--幼儿知道2个苹果加3个苹果是5个苹果,却不知道2+3=5。(3)经验性--幼儿知道花儿成长需要有人给它浇水,所以幼儿也会将玩具小熊埋入土中,给小熊也浇点水。(4)拟人性--阴天的时候,幼儿会说:“太阳公公今天好像生气了,他怎么躲起来了?”(5)表面性--妈妈对幼儿说:如果你再不睡觉,老虎就要来吃你了。”幼儿可能会信以为真,乖乖地上床睡觉,过一会儿可能还会问妈妈:“老虎什么时候来啊,我想看老虎。”(6)片面性--把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形状不同的两个杯子里,其中一个杯子比另一个杯子高而窄或矮而宽,幼儿就认为水变多了或少了。幼儿还认为一个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不守恒)(7)固定性--幼儿难以理解“小华比小元高,小东比小元矮,谁最高?谁最矮?”这一类问题。(8)近视性--幼儿不能忍受延迟满足,总想马上得到已经看到的玩具或美食,即使忍耐一会儿会得到更多,也不会选择忍耐。(9)自我中心性(三)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严格地说,学前儿童尚不具备这种思维方式,但在学前晚期,学前儿童思维开始出现这种思维的萌芽。

例:

如,有的幼儿知道“见到女的叫阿姨,男的叫叔叔伯伯”。如,早期看电视时,可以说出好人、坏人,这时已经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如,孩子懂得了“5”、“8”这些数字可以是任何事物的数目,“5”既可以是5个苹果,也可以是5张桌子或5把椅子。拓展: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主要观点:(1)儿童的发展既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而是起源于动作,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作用的中介。(2)皮亚杰认为儿童是积极主动的环境探索者,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适应是儿童发展的真正原因,他们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历程达成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从而获得经验,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使智力得到发展。(3)皮亚杰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即在遗传基础上经过学习获得的认知结构同化:同化使图式得到量变顺应:顺应使图式得到质变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皮亚杰认为个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动态的平衡)(二)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年龄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是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儿童依靠感知和动作(直觉行动思维萌芽)来适应外界环境。这阶段儿童思维活动有以下特点:(1)获得客体永久性(8-12个月)(2)因果性认识的萌芽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分为两个小阶段:1.前概念阶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拟人化、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转导推理)2.直觉思维阶段(4-7岁):是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的中间阶段。整个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活动有以下特点:(1)具体形象性(2)不可逆性(3)泛灵论(4)刻板性(5)没有守恒概念(6)自我中心性(三山实验证实)(7)表面性(8)片面性(9)近视性第三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出现“守恒”、“可逆”,“去自我中心”,“进行群集运算”,开始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如分类等),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第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不断发展.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1.成熟: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长。成熟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为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性。2.物理环境:物理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理经验,另一方面是逻辑数理经验,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语言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4.平衡化:平衡化是指通过自我调节作用,使同化和顺应之间达到相互平衡的过程。(一)学前儿童分析与综合的发展(二)学前儿童比较的发展学前儿童对物体进行比较,有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一,逐渐学会找出事物的相应部分。儿童起先不善于寻找物体的相应部分,他们常常按照物体的颜色进行比较。4~5岁幼儿逐渐能够找出物体的相应部分,并进行比较,但他们只能找出两三个相应部分。第二,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五、学前儿童思维过程的发展(三)学前儿童分类的发展1.学前儿童分类的类型学前儿童对客观事物的分类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种,不能分类。把性质上毫无联系的一些图片,按排列顺序或按数量平均地放入各个木格里,不能说明分类原因;或任意把图片分成若干类,也不能说明分类原因。第二种,依感知特点分类,即依颜色、形状、大小或其他特点分类。例如,把桌子和椅子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有四条腿。第三种,依生活情境分类。把日常生活情境中经常在一起的东西归为一类。例如,把鸡蛋归入蔬菜类,因为它们都是餐桌上常见的。第四种,依功用分类。如桌、椅是“写字用的”,碗、筷是“吃饭用的”,车、船是“运人用的”等。儿童只能说出物体的个别功能,而不能加以概括。第五种,依概念分类。如按桌、椅、纸、笔以及交通工具、玩具、家具等分类,并能给这些概念下定义,说明分类原因,如说车船都是载人、运东西的交通工具等。2.学前儿童分类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儿童分类情况有所不同,随着年龄增长,从第一类到第五类依次变化。其特点如下。4岁以下儿童基本上不能分类。5~6岁儿童处于由不会分类向发展初步分类能力过渡的时期。

该年龄段儿童不能分类的情况已大大减少。5.5~6.5岁儿童发生了从依靠外部特点进行分类到依靠内部隐蔽特点进行分类的显著转变。6岁以后,儿童开始逐渐摆脱具体感知和情境的束缚,能够依物体的功用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分类,这说明他们的概括水平开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四)学前儿童概括的发展一般都认为,学前儿童概括的发展可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的概括、形象水平的概括和抽象水平的概括,它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学前儿童的概括水平是从表面的、具体的、感知经验的概括发展到某些内部的、接近本质的概括。六、学前儿童思维的基本形式的发展(概念、判断和推理)(一)学前儿童概念的发展1.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1)通过实例获得概念(2)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1)大多通过实例的方式获得。让2岁的孩子看白兔、黄兔、灰兔等。问:这些兔子一样吗?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呢?让幼儿找出了长耳朵、红眼睛、短尾巴等特征。幼儿知道了“兔子”这一概念,这个概念已舍弃了具体兔子的个性(白、黑、黄、灰等)。

用同样的方法帮助认识了“狗”,“猫”。帮助幼儿从“兔子”、“狗”、“猫”中抽象出更为一般的概念——“动物”。(2)、别通过语言理解获得什么是小鸟?身上长着羽毛,在天中飞的动物。什么是人?

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2.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学前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学前儿童的概括能力的发展分三种水平:动作水平的概括、形象水平的概括、抽象水平的概括(对应三种思维方式)因此掌握概念呈现以下特点:(1)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学前儿童晚期,开始能够掌握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抽象概念幼儿掌握的概念大多是实物概念。研究表明:小班

多是熟悉事物

下定义多属直指型;中班

比较突出特征

列举型

;大班

初步本质特征加功用特征或若干特征总和

多属功用型。(2)掌握概念的名称容易,掌握概念的内涵困难学前儿童最先掌握的是基本概念,依次掌握上级概念或下级概念3.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1)学前儿童数概念的萌芽:幼儿数概念的发生可分为辨数阶段、认数阶段和点数阶段。辨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