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樊姓和胡姓的来源资料_第1页
百家姓中樊姓和胡姓的来源资料_第2页
百家姓中樊姓和胡姓的来源资料_第3页
百家姓中樊姓和胡姓的来源资料_第4页
百家姓中樊姓和胡姓的来源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家姓中樊姓和胡姓的来源资料中国幅员辽阔,关于姓氏的来源历史悠久,在百家姓中的姓氏你都了解哪些呢?对于姓氏的来源大家应该都会感爱好吧?下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樊姓和胡姓的来源资料”,欢迎阅读与借鉴!

樊姓的来源

一、姓氏溯源

一是上古汤王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王族的后代传到商纣王时,分成了七个大族,其中有一族姓樊。纣王残暴昏庸,被周武王打败。周武王就将商朝七大族都迁到山东、山西一带居住,井没有改变他们的姓氏。姓樊的继续相传姓樊;

二是源于周武王曾孙子,叫仲山甫,为国立功,被封为樊地(在今河南济源市)的首领,其子孙就以封地为姓,相传姓樊。

二、郡望堂号秦置上党郡,现在山西省长子县。望出上党、南阳。

三、历代名人

樊迟——名须,字子迟。春秋时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弟子。

樊哙——汉朝时沛人。少以屠狗为业。长成随刘邦起义。鸿门之宴,项羽欲杀刘邦,哙面责羽,邦得脱走。灭秦后,与张良谏刘邦不要贪图咸阳宫室安乐,遂封存重宝财物府库。以军功封舞阳侯。

樊氏祠堂对联资料

樊(Fán)姓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封他为樊(今河南济源县东)侯,他的子孙即以樊为姓。得姓始祖:仲山甫。他是鲁献公的第二个儿子,周宣王时之名臣,因食采于樊,故又称樊仲山甫,亦称樊仲山父、樊仲。

南阳世泽

营国家声。

——全联典指唐·樊兴,从太宗征战,积功封营国公。

彭城医圣擅针炙;

猗乐文魁属孝谦。

——上联典指三国时名医樊阿,彭城人。华佗的弟子,擅针炙。主张可深刺,一反当时胸、背、腹不可针过四分之二说。下联典指北朝北齐哲学家樊逊,字孝谦,河东猗乐人。幼时好学,专心典籍,时有“文章成就,莫过樊孝谦”之说。

刘室登仙成古典;

鸿门斥项解危机。

——上联典指《列仙传》载,刘纲与妻樊夫人,善道术,举室仙去。下联典指汉初将领樊哙。初随刘邦起兵反秦,为其部将,以军功赐爵,封贤成君。在鸿门宴上,范增欲杀刘邦,他不顾个人安危,直闯营帐,斥项羽背信弃义,使刘邦得以脱走。

附:

无遗行于乡里;

有令德在子孙。

——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不以荣华耀乡里;

常将道德养祥和。

——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

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壶山隐居,术灭风火;

杏堂高弟,学有师传。

——佚名撰樊姓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学者樊英。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名人樊迟。

薄稼圃而不为,宜善会先贤之意;

敬鬼神以仍远,当恪遵乃祖所闻。

——此联为吴信辰撰樊姓宗祠联

胡姓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胡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併了胡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周代有異姓諸侯「胡」國,在安徽阜陽縣。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胡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複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複姓,得姓于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複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複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複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複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還有兩個來源,其一為鮮卑族複姓所改。據《魏書.官氏誌》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胡骨氏」(為魏獻帝之兄的姓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胡」氏。另外,據《周書.李遠傳》所載,敕勒有胡姓。

二、遷徙分佈

至於胡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臺灣。臺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臺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三、郡望堂號

胡氏堂號主要是澹庵堂。得名是由於宋朝胡詮所著的《譚安集》。

胡氏的郡望,在唐朝元和年間以前主要有安定、新蔡(今屬河南)兩處,以後又有弋陽(郡治在今河南潢川)定城、義陽(郡治在今河南信陽市)中州、洛陽、戶縣(今屬陝西)、河東等地。

四、歷史名人

胡姓始祖,雖然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滿文公,可謂淵源久遠。但是胡氏在早期能夠名垂史冊的,卻並不多見。能數得上的,只有春秋時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義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於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然而到了秦漢,胡氏有極為出色的表現。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七章,稱為秦篆(即後來所稱的小篆);經學家胡母生,著《春秋公羊傳》。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經,司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胡烈,則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擔任襄陽太守時,築堤灌園,曾被老百姓歌頌為譬春之陽,如冬之日。

唐宋時期,是胡姓人氏才華橫益、人才輩出的興盛時期。唐代時有詩人胡曾,宋代教育家胡安定,經學家胡安國,學者胡直等。宋代教育家胡安定,開創宋代理學的先聲,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的主張,並且把講學分經義和治事兩齋,嚴立學規,以身示範。至於胡安國,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時候,曾廢棄先秦時期最為精闢的智慧結晶春秋三傳,將之摒諸學宮的大門之外。要不是胡安國的矢志搶救,今天呈現在國人面前的傳統文化的內容,很可能就是兩樣了。胡安國對於整個中華文而言,可謂是功高五嶽,難怪他身後會被從祀於孔子廟,千秋萬世受人瞻仰。

元代之後,史學家胡三省,明時文學家胡應麟、胡震亨,清時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軍事家胡林翼等,也是胡氏中名垂千秋的人物。

明代在文化領域較有成就的胡姓人物有學者胡居仁、胡直,伊斯蘭教學者和經師胡登洲。明末有胡正言,擅治印、繪畫,與刻工汪楷等合作,改進了彩色套版印刷術。

近現代的胡姓名人主要有:國民黨右派首領胡漢民,著名學者胡適,病理學家、醫學教育家胡正詳,小說家胡也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耀邦。

廣東潮陽縣著名人士胡萬洲,任國民政府海陸大元帥,孫中山總統咨政。

胡氏祠堂对联资料

胡(Hú)姓出自妫姓,以人名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得姓始祖:胡公满。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建立陈国。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胡姓是当今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五位,在台湾排名第三十八位。

古韵清新别致;

月光秀色宜人。

——此联为鹤顶格嵌胡姓的祈字联。

古来大千多奇彩;

月到十五格外明。

——此联为鹤顶格嵌胡姓的祈字联。

安定郡新蔡郡高楣共仰;

庐陵堂绩溪堂名字相承。

——全联典出胡姓的郡望和堂号。

沩汭流源,虞宾衍派;

系承公满,望出淮阳。

——全联典指胡姓的源流和郡望。“虞宾、沩汭”,均胡姓繁衍望地之一。

司马寿齐九老;

太常名列四真。

——上联典指唐代怀州司马胡杲,与白居易等人在各阳组织香山九老会。下联典指北宋太常博士、教育家胡瑗。曾任国子监侍讲,提倡“明体达用”之学,开宋代理学的先声。著作有《论语说》《春秋口叹》。当时人称富弼为真宰相、包拯为真御史、欧阳修为真学士、胡暖为真先生。

附:

苏湖世第;

淮海家声。

——全联典出自胡瑗事迹。

万恶淫为首;

百善孝为先。

——此联为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联。

舍己从人,大贤之量;

推心置腹,群彦所趋。

——此联为清代大臣曾国藩(1811-1872)书赠胡林翼联。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此联为明代文学家胡居仁(1434-1484)自题联。

遗爱在人,莲幕留图纪南啸;

藏书贻后,槐阴亲手植东园。

——此联为胡位咸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