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_第1页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_第2页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_第3页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_第4页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

——以“学术超男”易中天为例

摘要文化资本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旨在对文化现象进行全新诠释和批判。市场经济的到来,文化走向市场,文化活动展现全新面貌,文化传播方式发生改变,与此同时,参与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文化资本的运行轨道。文章旨在以“学术超男”易中天为例,阐释文化与资本遭遇时两者间的关系,考察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的转化,透视当代社会文化活动“非超功利性”的真面目。

关键词:布迪厄;文化资本;“学术超男”易中天

AnalysestheCulturalcapitalofPierreBourdieu

——as“theacademicsupermale”YiZhongtianforexample

Name:DingQiuyunStudentID:200740110210GuidingTeacher:HuangLili

Abstract:TheCulturalCapitalisanimportantsociologicaltheoryproposedbyFrenchsociologistBourdieu,aimingatthisnewinterpretationandcriticism.Thearrivalofthemarketeconomy,culturegotothemarket,culturalactivitiesnewface,thespeardofcultureinthenewagehasalreadychanged,mean-while,culturalactivitiesofintellectualsinevitableevolvedintotheculturalcapital.Thisarticleaimstoas"theacademicsupermale"YiZhongtianforexampletoexplai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ulturalandthecapitalwhentheyencountertoeachother,toseethetransformationwithinculturalcapital、economiccapitalandsocialcapital,andtrytofindoutthesocialandculturalactivities’"thesuperutilitarian"face.

Keywords:PierreBourdieuCulturalcapital“Academicsupermale”YiZhongtian

前言文化资本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Bourdieu,1930—2002)提出的重要的理论,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种种社会现象进行诠释和批判。由于全球市场经济的冲击、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等因素,使资本和经济,成为强大的力量,渗入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文化领域亦不能幸免,而我国社会文化领域的种种现状,也适宜用文化资本理论进行解读。文章旨在运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当今走势的文化节目《百家讲坛》与其走红学者易中天等进行分析,探究当文化遭遇资本,到底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2006年,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股学术热潮,以易中天为首的一批学者受到了万千观众的追捧,其走红程度不亚于娱乐界的明星大腕们。而他们的走红是借助于当时中央电视台的一档文化节目《百家讲坛》,当中的绝大多数凭借他们的学术文化底蕴以与个人的独特魅力,结合中国最强势的媒体网络——中央电视台,“一朝成名天下知”。这种通过媒体传播的文化解读让易中天等学者具有了史无前例的“学术明星”身份(易中天从一个普通的大学中文系教授变成了一个“超级教授”,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学者变成了一个“明星学者”),颇能与湖南电视台打造的“超男”、“超女”们相媲美,而其文化产品《品三国》的销售量也能与这些娱乐明星的个人专辑争锋,俨然成了一位“学术超男”。一档文化节目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反响,做学术研究的学者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与探讨,究其原因,不只是当前媒体的介入与自身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无形双手的操纵——资本。

一、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一)文化与资本的概念考究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首先要清楚文化与资本的概念

在传统意义上,资本包括三种类型:①物质资本,它主要指的是像工厂、机器、建筑之类能够产生新的产品的具体物品的集合;②社会资本,以社会声望、社会头衔为符号,以社会制约为制度化形式;③经济资本,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意义上的“钱”,具体而言,是指能够生成钱的钱。布迪厄打破了这一传统划分,他认为资本还有第四种,即文化资本。这是他在深入学习和了解马克思的资本理论的前提下提出的对资本的非经济解读,并将它运用于文化分析,对文化意识形态以与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化资本从字面上看,囊括两个方面,即文化与资本。“文化”从不同角度来诠释,可以得出不同的定义,据统计,对文化的定义已经超过200个。依狭义上理解,是指精神财富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从广义来看,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将文化看做一系列的活动,包括所谓的“文化产业”活动;二是从社会学或人类学的角度将其视为一系列的态度、实践和信念。归而言之,文化的本质在于人化,是精神创造,是人类通过劳动将精神生产中沉淀着的科技知识、思维方式、抒情方式、价值观念等转化为物质形式或物质形式的对象。所以,我们不仅仅只将学术座谈会或是为弘扬传统文化二举办的文化活动视为文化范畴,而将花卉盆景、中央电视台大楼、埃菲尔铁塔以与一切心物结合的产品排在文化范畴之外。

对于资本的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一种积累的劳动。布迪厄丰富了他的观点,在布迪厄看来,“资本”是以“物化的”形式或“具体化的”、“肉身化的”形式积累起来的劳动,“是一种铭写在客体或主体结构中的力量,也是一条强调社会世界的内在规律性的原则”[①]。最本质最宽泛的定义是费雪(又译费歇尔、费沙)给出的,他认为:“资本,就是资本价值的意义讲,只不过是将来收入折现,或者说是将来收入的资本化。任何财产的价值,或财富权利的价值,是它作为收入源泉的价值,是由这一预期收入与折现来求得的。如果我们高兴的话,为了逻辑上的方便起见,也可将对我们自身的所有权包括财产之内,但也可依照习惯,把人类看作单独的范畴。”[②]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将资本理解为一种能够获取收益的资源。

(二)文化与资本间的关系

那么,文化作为一种属于公共领域的东西,为何会由一种无形的东西演变成能够运行的资本?布迪厄认为,任何资本的形成,其背后都是一种制度的对应,劳动的积累,在财产制度的安排下,才能成为资本,即经济主体的排他性占有以与由此带来的可预期的效益。文化资本亦然,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财产制度的安排。文化成为资本正是依赖财产的分配,成为一种排他性的财产进行投入、产出以与占有时,它才能才来经济效益。易中天走上《百家讲坛》进行学术讲解,向大众传播文化知识,他所从事的是一种文化活动,属于“文化”范畴。但是这种文化或知识是他个人占有的,作为一种私人资产,具有排他性,别人侵吞不了,别人也不能觊觎得了,将“资本”套上“文化”的帽子进行运转。当他的著作《品三国》的著作权被上海文艺出版社以天价成功买断后,易中天获得了不可小视的经济收入,这也正是将文化以作为一种财产占有,同时以法律做后盾具有排他性,获得的经济效益与其它。

于是,易中天迅速蹿红,走红为他带来了无可厚非的经济收入;一时间他也成为各家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有关他的各种新闻接踵而至,甚至像吃“苍蝇面馆”这样的生活隐私也被曝光在大众眼里;与此同时,易中天也成为很多青年眼中的偶像,更有甚者,把他当成了自己的“梦中情人”、“白马王子”。对于这种学者与明星相隔一线的现象,社会各界砭褒不一:一部分人认为,做学术研究的比明星更让人青睐,有利于学术的传播;另一部分的人则感叹世风日下,文化学者置传到授业解惑于不顾,向“钱”看齐,拥抱孔方兄,有辱学者身份,有辱斯文。而更多的疑问是一个做学术研究的怎么会有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又为何会将一个默默无闻的学者推向他的人生巅峰?

二、文化资本的运作——易中天案例分析

(一)文化资本的表现形式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泛指任何与文化与文化活动有关的无形与有形资产。他对文化资本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具体包括①身体化形态②客观形态③体制化形态

1.身体化形态

文化资本的身体化形态是指行动者通过家庭环境与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技能、趣味与感性等文化产物,我们又可以将它成为“文化能力”。身体化形态是一种将文化内在化的过程,这种内在化决定了这种文化资本对于持有者的固有性,它会成为一个人的固有财产,成为人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人素质中的一部分,变“实存”为“实有”,所以文化能力具有以下特性:(1)它紧密的嵌入在持有者的身体内或肉身内,不能被分隔开(2)它不能被直接传递或者是通过继承的方式来持有(3)这种资本的积累不可能超越个别行动者与其表现能力,而是随着占有着个体的生物能力、记忆等一起衰落和消亡。

易中天等其他学术研究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大都大器晚成,几乎都是在四、五十岁后占有了较高的出镜率。前半生的生活磨练,无论是学业上,还是人性品质上,都有了较稳定的特性。文化学识已经构成了他们身体的一部分,谈吐仪态是他们惯常外现,幽默风趣或是古板严肃已成为他们的秉性之一……所以当易中天以风趣搞笑的谈吐,温文尔雅的仪态,渊博精深的学识展现在大众的面前时,更多的是被征服和倾羡。这些文化能力一旦被持有者拥有,就成为了他身体的一部分。就像健康一旦拥有,就成为了身体内的一部分。而文化能力是个人通过学习或实践来拥有的,它通过外部的学习进而转化为“实存”,是不能像客观物品一样通过直接传递来实现。这种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亦不同于财产权等可以通过继承来完成。文化能力的实现只能是持有者在生活中的日渐积累。易中天等人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他们的父母老师优良品质的继承,而是他们日积月累的成就。但文化能力不似酿酒,酒愈陈,香愈浓,价愈高,资本愈大,它一旦脱离文化持有者本身,或者是因身体功能的衰退,它的“生命”亦会衰竭。

2.客观形态

客观形态是指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书、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等,体现出文化遗产或理论色彩。文化商品又分为三个层面:(1)正统的范围,包括高雅的音乐、绘画、雕刻、文学、戏剧等;(2)准正统范围,包括爵士乐、电影、摄影等;(3)任意的范围,包括时尚、食物、家具等等。从这个划分来看,布迪厄对于文化的理解是相当广泛的,他将文化扩展到人类学的基础之上,他认为的文化商品是物质与精神、高雅与流行的混合物。易中天踏上《百家讲坛》,看似是一项以传播文化知识为主的活动,但实则是穿着“文化”的外衣制造假象,以经济为内囊作为目的。中央电视台创设《百家讲坛》栏目,《百家讲坛》为易中天、于丹等学者提供了展现的舞台,学者为读者写作他们的“代言人”——书籍。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电视台,文化栏目还是书本,他们都带有文化商品的色彩,终极目的都是在于获取关注点和经济收益。观看易中天的节目,我们会被他的独特魅力所倾倒,他用一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大众进行交流,还不乏幽默、搞笑。易先生进行讲解的是中国文化精粹之一《三国演义》,用口头表达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将以前只有高层知识分子才能看懂的文学作品叙向大众,这也正符合了布迪厄对文化商品的理解。易中天所创造的正是集物质与精神、高雅与流行于一身,符合广大观众的口味,同时又不失文化内涵的文化商品。

3.体制化形态

体制化形态又可称为制度形态。它是把行动者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某种形式(通常是以考试的形式)正式予以承认并通过授予合格者文凭和资格认证书等社会公认的方式将其制度化。体制化形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这种形式赋予文化资本是一种原始性财产的性质,而文化资本正是受到了这笔财产的保护。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资本的体制化形态是一种将个体层面的文化资本转换成集体层面的客观形态文化资本的方式。文凭是制度化形态的典型方式,它保证了一个文化身份的“合法化”,即在学术上可以认可的文化资本。“整个现代社会是一个证书和学历的社会,学术资格和文化能力的证书是个体价值标榜的符号,是其文化资本的合法保障”,[③]所以,官方认可的体制化的文化资本,成为大众力求的目标和动力,因为这是身份合法化的不证自明。易中天是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他是社会文化管理部门承认的学者,在体制化形态上已经取得了认可,为他的学说做了保障。易中天通过电视的介入,改变了他的学者与学术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了大众文化的代言人。他借历史人物,靠表述能力,讲大众需求的人性善恶、人际关系,甚至是古人之间有趣的家长里短。这样的讲坛,不再是大学背景,也无需考虑大学传播所需的文化台阶。而大众,看到了主讲人的学识和身份,在提高自己文化修养的前提下,同时接受的又是主讲人身上的教授背景和身份。从易中天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持有的文化资本为他带来了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大幅度增长,同时还有社会地位,社会名望等上的利益。这足以看到,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经济资本间可以相互转化。

(二)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经济资本间的转化

1.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间的演变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和马克思一样,他将劳动视为资本间相互转换的标准。但是布迪厄的“劳动”概念要比马克思的范围要广,包括脑力劳作和体力劳作两个方面,所以,他认为,一个学生为学习钢琴付出的也属于劳动,也能够创造文化资本。那么学生劳动的付出时间与他习得的资本所花费的时间是等同的。因此,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在事先就已经预订了时间的投入(尤其是父母时间的投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惜大笔资金的投入,以图子女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进入更高的学府,接受更好的教育。

布迪厄称经济资本向文化资本的转化为“一种投资”,认为这种投资对下一代进入社会在社会立足是有利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正是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变的写照。易中天接受教育,汲取文化知识,他异于他人的生活阅历厚实了自身的修养、人生态度。在上个世纪末,易中天就已经活跃在市场边缘了,写就了不少的文学作品,将自己的文化资本兑换成经济收入。登上《百家讲坛》是易中天人生的转折点,此后,易中天的收入不仅是其出名前的几十倍,一改“穷酸文人”的生活窘迫,而且还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这种投资得到了可人的回报。文化资本的占有是获取经济回报的前提。

2.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的相互转化

社会资本以社会声望、社会头衔为符号,与文化资本间的转化是相互的。当个人所拥有的文化资本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同时它符合社会文化的总趋势,并借某种方式来进行展开,那么这种文化资本必然会给个人带来除经济上的其它利益。像易中天这些做学术研究的走红后,对社会的影响不可小觑,但于其本身而言,各种荣誉头衔接踵而至:“年度新锐人物奖”、“年度任务魅力奖”、“当代中国十大杰出人物奖”……t他的社会名望在他即将离任之际达到了巅峰状态。他成为媒体与大众眼中的宠儿,争相报道,争相评论,关注的焦点瞬间变大以至涉与个人的隐私。易中天也从一个学术者,跨身娱乐界或是以一个社会形象人物代表出席各种活动,在2011年的春节晚会前,赵本山就邀请易中天为他的小品节目做指导,甚有湖北随州市举办寻根文化节时,也邀请易中天作为讲解嘉宾。文化资本的拥有者掌握了社会话语权,在社会中担任着“长夜守更人”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动向影响这社会文化的流向与变动。在与不同资本间的转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布迪厄的理论打破了以往传统观念中文化的“纯文学性”,改写了这种神话。

(三)文化资本的“非超功利性”

文化,是所有生活方式的总和。在通常意义上的理解,对文化的认识只保留在精神层面上,因而,在更多人的意识里,文化是具有“纯文学性”的特征,但通过对布迪厄理论的认识,文化活动在实质上是具有功利性的。这一错觉(文化的“纯文学性”)主要是由文化资本的“隐蔽”功能造成的——文化资本本身具有一种掩盖其自身可以与经济资本进行相互转换的功能。布迪厄在他的书中说:“从物质性‘经济’资本转化演化而来并以一种虚假的面目出现的象征资本,按照它可以在何种程度上掩盖自身是一种源自‘物质’形态资本的事实,并且以后也能够继续掩盖这一事实,创造着一种固有的效用。”[④]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文化资本具有一种“伪文化面目”。中央电视台策划《百家讲坛》栏目,为学者提供表现的舞台,为大众学习搭设了平台,自身成为文化传播的纽带,这一活动也就具有文化性质;易中天学者踏上讲坛的路,扮演着文化传输的角色,这一行为也具有文化的性质。然而实质上,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这些登台演绎的学者,他们都是在以“文化”作为幌子,获取经济效益等,他们给自己的活动行为扣上了“文化”的帽子,使自己的行为名正言顺,为他们的服务在消费者中开辟的一条阳关大道。中国古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他们这种刻苦求学的精神历来被推崇,被视为榜样,或者我们可以说这种对文化的渴求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但我们知道“头悬梁”、“锥刺股”的最终目的还是:通过获取更多的文化资本来兑换金钱、利益、地位、名誉……易中天的出名,身价和出场价骤增。在网络上,曾经曝光过一张“文化名人出场费报价表”,易中天等名列其中。也有资料指出,易中天的财产突破800万元,而他这笔财富的主要来源是在他走上《百家讲台》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之后,他的文化资本转换成高额的经济收入。

(四)知识分子地位的转变

易中天走上央视《百家讲坛》,是学者走上电视,学术结缘传媒的力证,这为学术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学术知识也在大众中得到了普与。这是市场经济在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前提下,文化走向市场的必然结果。它一改以往文化传播方式,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知识分子的地位的变迁,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文字时代与后文字时代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变

“文字时代”是指以文字为媒介中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话语、信息和意愿等都是通过纸质文字传输,大众对于外界的认识和了解多也借助阅读文字获得。阅读者通过阅读汲取文化,提升文化水平,文化产品得以在市场中服务流通,书籍的主产人知识分子,在民众中具有空前的威望,不仅如此,他们的经济收入也是同时期普通人的几倍之上,譬如说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在民国时期靠文字产出,每月的经济收入不菲。文化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相辅相成的。文化的投入与产出,在一定的程度上带动了经济与政治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也影响文化与政治的变革。改革开放后,国家推动市场经济以来,文化逐步与经济同轨,披上了商品的外衣,知识被个体化、市场化、私有化和商品化,沦为一种逐利工具。而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电子媒介的催化。

我们称以电子媒介传播文化为主的时代为“后文字时代”。电子媒介的兴起向以纸质文字的一统天下发起了强劲的挑战,图像或形象取代了文字成为文化的主导形态。“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后文字时代里,文字退居次席,图像则僭越为文化主因,它以电影、广告、电视、摄影等多样化向大众铺天盖地袭来。后文字时代改变了文化资本的流向,文化资本开始广泛的流向大众文化领域,大众文化得以繁荣和发展,同时产生了一大批的“文化新贵”——影视音像制作者、各路艺人、明星、小报记者、通俗读物的自由撰稿人等,他们利用图像制品的平面性、娱乐性、消遣性,博得了大众的青睐,与此同时带来和满足了大众的文化消费狂欢——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虽然现代人的生活指数在升高,但是幸福指数的却在不断降低,以电视为主的图像制品为现代人提供了新的放松途径,同时在不经意间或有意识状态下接受了文化的输送——实现了双赢。《百家讲坛》栏目的火爆以与以易中天为首的“学术超男”的迅速走红,就是大众捧出的学术明星。他们特殊的讲解方式和节目本身所包含的文化活动性质,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也满足了他们在消遣和文化撒谎上双层面的需求。

2.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改变

在后文字时代里,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较文字时代里要低的多。“中国知识分子可能是现在最找不到自己位子的一群人,他们已习惯于受到尊重,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体面的生活一旦丧失,人也就跟着猥琐”,[⑤]这是“痞子文学”代表王朔在《王朔自白》里的话,这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地位的一落千丈。这可以归结于知识分子的文化产品——文字\书籍被图像制品的取代。在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宣称我们将会迎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不是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成图像,公众将出于声、光、电的语境中,生活在一个由图像堆积起来的社会里,由此带来的是知识分子知识产物的销售低迷。当知识分子失去了大众的购买支持,经济收入的减少是必不可少的,与之而来的还有是社会地位的降低,在大众心目中的分量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文化新贵”。易中天品三国,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搬上了媒体,并伴以绘声绘色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演,用一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摆脱了课堂原则的限制,这种可观性、生动性以与易懂性受到了大众的喜好。易中天是知识分子,但是严格意义上说,易中天更是具备了“文化新贵”的特点,身兼知识分子与明星的身份——学术明星。正是这种双重身份,让易中天等人享有纯知识分子所无法比拟的社会名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