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镇河段山洪沟综合治理工程设计说明_第1页
谭家镇河段山洪沟综合治理工程设计说明_第2页
谭家镇河段山洪沟综合治理工程设计说明_第3页
谭家镇河段山洪沟综合治理工程设计说明_第4页
谭家镇河段山洪沟综合治理工程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1.1、综述项目名称:谭家镇河段山洪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地址: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内容及规模:开州区双胜河谭家镇河段山洪沟综合治理工程由3段组成,分别为双胜河、野猫洞河沟、明水河,治理河段总长1690.7m。其中:双胜河治理河段长973.3m,双胜河1#~4#桥之间的原940米破旧钢管栏杆换青石栏杆;双胜河2号至4号桥间建1个拦沙坎;双胜河K0+500~K0+823.4河段左右岸护岸工程,双胜河K0+823.4~K0+917.0河段原挡墙外浇砼保护层工程。野猫洞河段治理长245.9m,野猫洞河段由护岸整治工程始点K0+000,终点K0+245.9。明水河治理河段长471.5m,明水河1整治长150.0m,明水河2整治长321.5m,明水河2左岸设置青石栏杆长度321.5米。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其人口或耕地面积分为四个等级,防护区人口在20万人以下及保护耕地面积在30万亩以下,其防洪标准的重现期为20~10年。参照《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建设指导意见》,统筹考虑与下游河道的关系以及灾害造成的影响、经济损失等因素合理确定,工程河段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3.1.3条规定,堤防工程级别为5级,主要建筑物按5级设计。1.2、工程地理位置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属川东平行岭谷区到大巴山的过渡地带,地处长江三峡水库小江支流回水末端。地跨东经107°55′48″—108°54′,北纬30°49′30″—31°30′,东邻巫溪、云阳县,南与万州接壤,西与四川省开江、宣汉两县交界,北与城口县相连,幅员面积3959km2,辖40个镇乡街道、535个村(社区),总人口167万。开州区四面环山,疆界大多由山岭构成,中为小江(澎溪河)上、中流域小盆地,自然界线分明。形状象一片甜橙叶,由东北向西南斜置。长轴距离120km,最宽距离50km。区政府所在地汉丰街道距重庆主城330km、万州北站45km。开州区双胜河谭家镇河段山洪沟综合治理工程于开州区谭家镇,工程地理位置见下图: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

1.3、工程现状明水河现状野猫洞河上段现状野猫洞河下段现状双胜河上段现状双胜河下段现状1.4、兴建缘由谭家镇位于重庆市开州区北部,距开州城区49公里,面积125平方千米,辖8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2641人。谭家镇龙溪村面积15平方公里,距镇政府1公里,海拔高度为250—1250米,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1523户5069人,其中脱贫人口194户613人。同时,龙溪村位于集镇附近,吸纳了本镇其它地方人口3000多人居住和就业。双胜河是龙溪村主要河流,自上而下流经全村,常年流水不断,两岸土地肥沃,群众沿河而居,一直是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双胜河河堤损毁严重,河道淤堵,河水漫流,如遇大雨,极易形成泥石流,直接威胁到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沿河两岸耕地、滩地、林地等常年遭受山洪等自然灾害侵袭,原有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随着耕地、滩地的减少,增加了群众农业生产成本,严重影响龙溪村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该项目实施后,能有效避免山洪等自然灾害对双胜河沿岸耕地、滩地、林地的侵害,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利用好沿线耕地,大力发展油菜等经济作物(当地有种植油菜传统),分阶段推动农旅融合产业建设,既能落实好国家粮食战略,防止耕地撂荒,又能解决群众就地创业就业问题,持续增加收入。龙溪村在谭家镇人口最多,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龙溪村的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广大群众共享脱贫攻坚成果,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有利于全镇长远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该项目能够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改善村居环境,推进产业发展,努力增加群众收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典范,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水文2.1、流域概况开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长江小江支流,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流域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共计423条,河流总长度2244公里。形成以重点江河小江(澎溪河)为支撑,东河、南河、普里河等中小河流为骨干、纵横交错的乡村水系为纽带的农村水系网络。小江干流发源于重庆市开州区白泉乡钟鼓村,于云阳县双江镇汇入长江,全长约182.4km,流域面积5172.5km2。小江主要支流有南河和普里河二条。老关嘴以上的干流又称东里河,全长106km,流域面积1469km2,天然落差为214.9m,平均河道坡降2.03‰。双胜河是小江水系右岸一级支流。双胜河发源于开州区谭家镇龙溪村,流过谭家街道双胜桥,汇入小江。流域面积4.809km2,河长3.824km,平均比降80.723‰。野猫洞河是小江水系右岸一级支流。野猫洞河发源于开州区谭家镇何家湾,由西北转东南方向汇入小江。流域面积0.699km2,河长1.691km,平均比降67.434‰。明水河是小江水系右岸一级支流。明水河发源于开州区谭家镇杀牛坪,途径明水村,由西北转东南方向汇入小江。流域面积6.148km2,河长4.598km,平均比降70.487‰。2.2、气象小江流域受太平洋、印度洋季风环流和青藏高原气旋的影响,中部和南部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北部的大巴山南麓属暖温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具有冬暖春早,初夏多雨。盛夏炎热多伏旱,秋冬多阴雨,无霜期长,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0.8~18.5℃,月平均气温最低在1月,最高温度在8月;平均日照1460小时,无霜期108~306天。多年平均年降雨量自东北向西南可从1700mm递减至1200mm,显示出大巴山麓的东河最高。东河流域和南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总量各约占小江宝塔窝以上流域的50%,东河略大于南河,但面平均雨量东河为1454mm,是南河1203mm的1.2倍。根据流域邻近的开州区气象站1972年~2020年实测资料统计:雨季从4月延续至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7.4%,12月至2月是流域枯季,其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37%。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60.1mm,最大年降水量1716.4mm(1983年),最小年降水量795.7mm(1988年),相差达920.7mm。暴雨多发生在5~9月,一次大暴雨过程多为1~3d,其中大部份雨量集中在24h内。多年平均气温18.4℃,极端最高气温43.4℃,极端最低气温-3.6℃;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1093.0mm(20cm蒸发皿观测值);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0.4m/s。2.3、设计洪水本次工程河段设计洪水采用水文比拟法转换温泉水文站设计洪水成果,并采用开州气象站实测暴雨资料用《手册》中推理公式法和综合瞬时单位线法推求设计洪水,通过分析比较后,从工程偏于安全和不过分保守的角度考虑,推荐采用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作为工程河段设计洪水成果,洪水计算成果下表。表2.3-1工程河段控制断面处不同频率洪峰流量成果表断面位置计算方法设计洪峰流量(m³/s)P=1.0%P=2.0%P=3.33%P=5.0%P=10%P=20%CS0推理公式法126.0109.096.586.770.053.4CH0推理公式法10893.783.274.860.646.42.3.1分期洪水经点绘温泉站历年各月最大流量散布图,可以看出本地区洪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每年4月上旬开始,流域进入汛期,5~9月为主汛期,降雨量最丰沛,暴雨频繁,洪水也大,年最大流量基本上发生在该期。10月至11月上旬为汛后过渡期,随着降雨减少,洪水也小,11月中旬到次年3月是稳定退水期。根据洪枯水变化规律和施工设计安排,将全年划分为主汛期5~9月,汛前过渡期4月,汛后过渡期10月,非汛期2月、3月、11月及时段12月~次年1月、12月~次年2月、11月~次年3月、12月~次年3月等10个分期,以供施工设计选用。表2.3-2明水河工程河段分期设计洪水成果表项目分期各频率设计值(m3/s)P=5%P=10%P=20%P=33.3%P=50%2月2.511.690.970.530.283月6.974.642.591.400.724月23.6315.919.125.022.655~9月98.3984.3469.3857.7247.5510月47.2532.3018.8410.655.7411月16.8110.745.622.811.4012月~次年1月2.701.941.240.770.4512月~次年2月3.352.501.671.100.6912月~次年3月7.425.323.382.091.2211月~次年3月19.2312.626.913.621.85表2.3-3野猫洞河沟工程河段分期设计洪水成果表项目分期各频率设计值(m3/s)P=5%P=10%P=20%P=33.3%P=50%2月2.131.430.820.450.243月5.913.932.201.180.614月20.0413.507.744.262.255~9月83.4671.5458.8548.9640.3410月40.0827.4015.989.034.8711月14.269.114.772.381.1912月~次年1月2.291.651.050.650.3812月~次年2月2.842.121.420.940.5912月~次年3月6.294.522.871.771.0411月~次年3月16.3110.715.863.071.57表2.3-4双胜河工程河段分期设计洪水成果表项目分期各频率设计值(m3/s)P=5%P=10%P=20%P=33.3%P=50%2月0.580.390.230.120.073月1.621.080.600.330.174月5.503.712.131.170.625~9月22.9319.6516.1713.4511.0810月11.017.534.392.481.3411月3.922.501.310.650.3312月~次年1月0.630.450.290.180.1112月~次年2月0.780.580.390.260.1612月~次年3月1.731.240.790.490.2811月~次年3月4.482.941.610.840.432.4、泥沙根据工程地点的流域位置,查《四川省水文手册》得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模数,计算得设计流域的悬移质年输沙量为G=qsF。查《四川省水文手册》得,工程河段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模数为600t/km2。根据设计流域的地质、地貌等实际情况,推移质输沙量按悬移质输沙量的20%估算。工程地质3.1、区域地质条件3.1.1、地形地貌工程区属中山岩溶地貌区。河床枯水期谷宽8~30m,河床高程253.06-334.18m,河谷形态呈宽缓“U”型,两岸发育一级阶地,阶地平坦开阔。地形坡角一般5~15°,局部35°,城镇居民区段由浆砌条石或干砌条块石组成。本次开州区明水河谭家镇河段山洪沟综合治理工程由3段组成,分别为双胜河、野猫洞河沟、明水河,治理河段总长1690.7m。3.1.2、地层岩性据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揭露,场地内出露的土层主要为第四系素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红粘土(Q4el+dl)、冲洪积层砂卵石层(Q4al+pl),下伏岩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岩层,现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土层(Q4)1)素填土(Q4ml):杂色,松散~稍密,稍湿,主要成份为灰岩碎块石夹红粘土,碎块石块径一般在5~20cm,大者可达50cm,级配较差,土石比约6:4,该层主要分布于已建成区域,本次钻探未揭露。2)红粘土(Q4al+pl):黄褐色为主,可塑状,稍湿,主要为粘土矿物,刀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均高,无摇震反应,冲洪积成因。该层厚度1.2-1.5m,主要分布于河道两侧斜坡表层。3)砂卵石层(Q4al+pl):杂色,稍湿~湿。局部夹有细砂。卵石的母岩主要为石英砂岩,卵石呈强风化~中风化状态,磨圆较好,呈亚圆、圆状,表面光滑。卵石粒径一般为3~30cm,夹部分漂石,最大可达50cm。充填物主要为中砂、粘土等。卵石含量约占60~70%,卵石已部分接触。厚度约4.4-10.0m,主要分布于河道内。4)淤泥质土(Q4al+pl)根据现场调查结果,河道局部位置零星分布有淤泥,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淤泥呈软塑~流塑状,很湿,钻探未揭露,据调查厚度约0.2~2m。(2)、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灰岩:浅灰色、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强风化带岩芯较破碎,完整性较差。中等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岩芯呈短柱-柱状,岩质较硬,岩芯节长一般3-35cm不等。分布于整个场地。(3)、基岩面及强风化层特征经地面调查和钻探揭露,拟建场区的基岩面主要随原始地形起伏而起伏,基岩面埋深1.2-10.0m,场地中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为1.2-1.7m,其岩芯相对破碎,多呈碎块状、短柱状,岩石强度低。强风化层底界随基岩面起伏而起伏,岩土界面倾角一般5~15°。3.1.3、地质构造工程区位于麻柳向斜北东翼。岩层产状200°∠47°,无大型断层分布。受构造作用影响,主要发育两组裂隙:①300°∠25°,裂隙宽0.5~12cm,从风化面往深部呈“V”字型发育,裂隙面粗糙,泥质物充填,结合程度较差,延伸3~8m,硬性结构面。②20°∠781°,裂隙宽0.5~8cm,部分泥质充填,裂隙面粗糙,闭合,延伸3~5m,硬性结构面。3.1.4、水文地质条件(1)、拟建场地水文地质概况拟建场地中部为河流,为常年河流,除外拟建场地及周边未见地表水体。拟建场地周边地表水体分布较少。(2)、地下水工程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地表降水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排出工程区,部分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经钻探揭露,上覆素填土和砂卵石层,填土和砂卵石层属于含水层,为强透水层,下伏基岩多为灰岩,裂隙、岩溶微发育,灰岩为弱透水层,在地势低洼的沟谷,下伏基岩面较平缓,储水条件较好。因此,本场地的高填方地带第四系土体内赋存有一定的地下水。地下水随季节变化明显。根据地下水的赋存特征,拟建场地地下水,按含水岩组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和岩溶裂隙水三大类。①第四系孔隙水该类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系土层中,为上层滞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由于勘察区覆盖总体层厚度小,结构松散,透水性强,排泄条件好,松散岩类孔隙水贫乏。②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中等风化角灰岩裂隙中,主要由地表水下渗补给,通过地下径流排出工程区。根据对钻孔中地下水位的观测情况来看,拟建场区的部分钻孔中灰岩较破碎可能有地下水。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本次场地周边零星可见地下水以井的形式排泄,故在拟建场地局部有基岩裂隙水存在,勘察期间水量较一般。③岩溶裂隙水拟建场地下方基岩以灰岩为主,拟建场地岩溶中等发育,一般情况下岩溶溶沟、溶槽导通性一般,岩溶水水量较一般,但不排除局部岩溶裂隙导通性较好,地下水富集的情况发生。地下水露头以管道状暗河及大泉为主,地表未见地下水出露。综合分析,拟建场地遇久雨、长时间大雨、暴雨等强降雨天气,易汇集大量的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拟建场地基岩内存在少量裂隙水,灰岩岩体较破碎,可能产生地下水富集的情况发生。拟建场地岩溶微发育,一般情况下溶沟、溶槽导通性一般,岩溶水水量较一般,但不排除局部岩溶裂隙导通性较好,地下水富集的情况发生。施工时必须配置抽水设备加强排水工作。根据工程经验,素填土为强透水层,渗透系数为11m/d;粉质粘土为弱透水层,渗透系数为811.689×10-7cm/s,砂卵石层为强透水层,渗透系数取50m/d。灰岩为为微透水层,渗透系数为0.01m/d。3.1.5、岩体风化工程区岩体受地形、岩性、构造影响,坝区岩体风化形式以碎屑状风化和裂隙风化为主。工程区风化岩体呈与地形线一致的带状分布,强风化带厚度0.5~3.00m,弱风化带厚度10.0~25.0m。3.1.6、不良物理地质项目区位于浅丘平坝地带,由于河床切割浅,切割深度一般3~7m,系侧向侵蚀为主的淤积型河流,除河道两岸因冲刷而零星分布有小方量塌岸外,未见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3.2、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本次勘察对岩、土测试成果指标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有关公式进行数理统计计算。试验指标统计时,主要考虑各岩、土体分布特征,同时结合拟建道路基岩土分布情况进行统计,使提供的岩土参数建议值更符合各拟建物的地基承载力实际情况。统计公式如下: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值:修正系数:3.2.1砂卵石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根据重庆市地区经验,砂卵石层层稍密状,变异性较大。3.2.2弱风化岩石物理力学指标统计野外编号岩性单轴抗压强度天然密度天然饱和MPa(g/cm3)ZY2灰岩35.6223.5135.6923.5434.9822.95ZY7灰岩27.8617.092.7726.5918.082.7627.0219.462.76ZY9灰岩34.9123.0535.0123.1134.4322.74ZY11灰岩34.5722.832.7634.9823.152.7435.6323.592.76ZY14灰岩34.3822.6835.2723.3234.9823.07ZY18灰岩34.6722.922.7534.2122.612.7534.3822.742.77样本数18189最大值35.723.62.8最小值26.617.12.7平均值33.622.22.8标准差3.0151.9240.010变异系数0.0900.0860.004风险概率的修正系数0.9630.9640.998岩块标准值32.421.42.75据上表,本场地灰岩天然密度平均值为2.75g/cm³。天然抗压强度最小值为26.6Mpa,最大值为35.7Mpa,标准值为32.4Mpa,变异系数0.090,饱和抗压强度最小值为17.1Mpa,最大值为23.6Mpa,标准值为21.4Mpa,变异系数0.086,为低变异性岩石。3.3、结论与建议(1)本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与沉降带间,即四川沉降褶带东缘(川东褶带与川鄂湘黔隆起褶带西缘交接部位),又处于川黔南北构造带与筠连——赤水两构造带上。区内构造比较复杂。属于弱震环境。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2)勘察区地质构造位于满月冲断向斜的NW翼。土质岸坡多已垮塌、变形。(3)场区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场地为岸坡地段,地表水直接流入河道中,地下水通过裂隙与河水位存在一定水力联系。粉质粘土为弱透水层,砂卵石层为强透水层,灰岩为弱透水层。(4)场地全为土质岸坡主要为素填土、红粘土、卵石及砂土,岸坡多已出现垮塌、变形,冲洪积层红粘土易受流水冲刷掏蚀,岸坡抗冲能力差。(5)堤基地质条件分C一种类型。(6)本项目块石料在场镇碎石加工场购买。淤泥直接由渣土车外运至临时堆场,待淤泥晒干后运至当地指定弃渣场堆放。(7)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岩、土参数和天然建筑材料的现场检测、测试,以满足设计要求。(8)施工中应禁止大开大挖和全断面开挖,对人工边坡应注意监测并及时支护。(9)应加强施工地质工作,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地质问题及时解决,并与设计、施工、监理及业主会商解决有关地质问题。设计依据与技术规范1、主要规程规范(1)《防洪标准》(GB50201-2014)(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2020年版)(3)《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619-2021)(4)《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5)《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17)(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7)《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8)《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9)《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10)《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2007)(11)《河道整治设计规范》(GB50707-2011)(12)《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13)《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T171-2020)(14)《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SL744-2016)(15)《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1274-2018)(16)《取水输水建筑物丛书系列——涵洞》(17)《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SL654-2014)(18)《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19)《水工建筑物地基处理设计规范》(SL/T792-2020)2、其他主要依据(1)《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2)《开州区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5年)》;(3)《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州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复》;(4)《“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5)《重庆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6)《开州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7)《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建设指导意见》。五、工程设计1、明水河整治工程(1).护岸整治岸线布置明水河1整治长150.0m,明水河2整治长321.5m,全长471.5m。沿原河道岸线布设整治岸线,大弯顺弯、小弯取直设计岸边控制线(整治后砼挡墙顶外沿,见附表),宽13.2m,设计挡墙形式为砼挡墙,10%一遇年洪水在砼挡墙下通过,能起到保护两岸耕地与建筑的作用。建议枯水非雨季施工,开挖基础可不考虑围堰临时工程。(2).砼挡墙护岸设计a.砼挡墙挡墙设计用C20块石砼浇筑(块石含量25%),顶宽1.0m,底宽2.4m,墙高3.5m,外边坡1:0.0,内边坡1:0.4,基础高0.5m,前脚宽0.3m,后脚宽0.2m。b.挡墙后填土回填土填筑材料要求:(1)工程场地填筑土石料为开挖土石料回填,要求水溶盐含量小于8%,压实度不得低于0.93,碾压干密度不小于19.0KN/m3,最大粒径不超过30cm,填筑时应分层碾压,土石回填体要求不小于C=5kpa,φ=36°。(2)选用土料不得含有植物根茎、砖瓦垃圾等杂质,应符合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相关规程及水工施工规范的要求。(3)开工前、施工单位应对料场位置、开挖范围储量和开采条件进行现场核查,其指标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4)应按设计要求将填筑铺料到规定位置,严禁将淤泥质土、杂质土、建筑及生活垃圾等有机质用作填筑材料。(3).基础开挖基槽宽2.58m,放坡1:1,深1.8m,基础及前脚开挖部份换填块石,厚0.8m。(4).伸缩沉降缝伸缩沉降缝的施工,必须遵照《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的有关规定执行。(1)挡墙每隔15m设置一道伸缩沉降缝。另在地基岩性变化处、墙高突变处和与其他建筑物连接处应设沉降缝。(2)沉降缝宽度为20mm,缝内满填沥青杉木板。伸缩沉降缝间距15m,两岸各31处,共62处,每处沉降缝面积7.4m2。共458.8m2。(5).排水管a.C20块石砼挡墙内排水管,设计在离墙顶下1.3m、2.5m位置设置排水管,排水管用PVC材料,直径φ75,上排管长1.5米,下排管长2m,上、下排管间距2m错缝布置,反滤管前用土工布,土工布后用级配碎石,土工布长×宽=0.5m×0.5m,配碎石长×宽×厚=0.4m×0.4m×0.15m。b.明1K0+068处左岸设一排水管,钢筋砼管直径φ1000mm,长4.2m,管后扩散段4m,连接段3m,C20块石砼现浇,边墙高2m,顶宽0.5m,底宽1.3m,扩散段用宽×高=0.3m×0.5m台阶消力排水,底板厚0.2m。c.坡面排水沿墙顶每50米设直径φ300mm砼管,管下C15砼垫层厚0.15m,宽0.4m,每处管长4.5m/处。(6).下人梯下人梯设置在挡墙上,间距50m(根据实际需要可调整间距或加密),梯宽1.5m,踏步宽×高=25cm×20cm,C20砼现浇。(7).青石栏杆明水河2左岸设置青石栏杆长度321.5米。2、双胜河整治工程(1).青石栏杆双胜河1#~4#桥之间的原940米钢管栏杆,因年久失修,安全系数较低,在人口密集区美观性差,现全部钢管栏杆更换成青石栏杆。青石栏杆要选质优,搞风化能力强的青石料作为栏杆制作的原材料。栏杆柱间距3米,柱大小为15cm*15cm,柱高1.2m,柱伸入基础下0.25m,基孔0.25m*0.25m,周边用C30细石砼扎缝,孔离悬空边要≥10cm,桩顶高16cm,周边倒角1cm。在1.5米设一无头柱,其它要求同有头柱。栏杆扶手,宽12cm,厚5cm,下面板宽24cm,厚5cm,板间距15cm,上板与扶手间距20cm,下板与地面间距23cm。青石栏杆在下人梯只计划长度一半,主要是考虑洪水的影响。栏杆全长940米。(2).栏沙坎工程双胜河2号~4号桥间建1个拦沙坎,拦沙坎位置K0+200,长10.75m。①.拦沙坎拦沙坎顶宽1.5米,高出正常河床约1米,上游方垂直,下游方做成50cm*50cm的梯坎3级,基座宽2.6米,高1米。坎为C20块石砼(块石含量25%),纵向钢筋φ16@500,箍筋φ10@300,保护层10cm,垫层为C15砼20cm厚。基底下为块石回填区,深1.2米,底宽2.6米,两边放坡1:1,承载力>10kpa。②.坎前护坦坎前护坦长10米,厚30cm,布横向筋φ16@500,长向φ10@300,C20砼现浇。基底清底50cm厚,回填30cm厚。③.围堰围堰长15米,编织袋装填沙石料筑施工围堰,围堰顶宽1米,底宽2.5米,高1.5米,前后放坡1:0.5,中间隔一层土工膜。挡墙施工完毕后围堰的沙石料可作为施工段挡墙脚前的回填料。施工排水可用一φ300坡纹管排水,施工完毕再用大石阻塞起。④.施工时间及方法施工时间,为了在施工期避免上游来水对施工的影响,施工单位应选择在枯水期施工。拦沙坎因为高度不高,且在枯季施工,只要做好排水措施,可不分段施工。(3).K0+500~K0+823.4河段左右岸护岸工程初拟护岸断面,再通过洪水计算10%洪水确定河床底宽11.52m,顶宽18.39m,护岸顶下0.5m为10%洪水位,砼挡墙下为常年洪水通过位置,双岸整治全长323.4m。见双胜河护岸整治工程平面布置图。建议枯水非雨季施工,开挖基础可不考虑围堰临时工程。①.砼挡墙+土斜坡护岸设计a.砼挡墙挡墙设计用C20块石砼浇筑(块石含量25%),顶宽1.0m,底宽2.4m,墙高3.5m,外边坡1:0,内边坡1:0.4,基础高0.5m,前脚宽0.3m,后脚宽0.2m。b.回填土回填夯实土填筑材料要求:(1)工程场地填筑土石料为开挖土石料回填,要求水溶盐含量小于8%,压实度不得低于0.93,碾压干密度不小于19.0KN/m3,最大粒径不超过30cm,填筑时应分层碾压,土石回填体要求不小于C=5kpa,φ=36°。(2)选用土料不得含有植物根茎、砖瓦垃圾等杂质,应符合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相关规程及水工施工规范的要求。(3)开工前、施工单位应对料场位置、开挖范围储量和开采条件进行现场核查,其指标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4)应按设计要求将填筑铺料到规定位置,严禁将淤泥质土、杂质土、建筑及生活垃圾等有机质用作填筑材料。②.基础开挖基槽宽2.58m,放坡1:1,深1.8m,基础及前脚开挖部分换填块石,厚0.8m。③.伸缩沉降缝伸缩沉降缝的施工,必须遵照《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的有关规定执行。(1)挡墙每隔15m设置一道伸缩沉降缝。另在地基岩性变化处、墙高突变处和与其他建筑物连接处应设沉降缝。(2)沉降缝宽度为20mm,缝内满填沥青杉木板。伸缩沉降缝间距15m,两岸各31处,共62处,每处沉降缝面积7.4m2。共458.8m2。④排水管a.C20块石砼挡墙内排水管,设计在离墙顶下1.3m、2.5m位置设置排水管,排水管用PVC材料,直径φ75,上排管长1.5米,下排管长2m,上、下排管间距2m错缝布置,反滤管前用土工布,土工布后用级配碎石,土工布长×宽=0.5m×0.5m,配碎石长×宽×厚=0.4m×0.4m×0.15m。b.坡面排水沿墙顶每50米设直径φ300mm砼管,管下C15砼垫层厚0.15m,宽0.4m,每处管长4.5m/处。⑤下人梯下人梯设置在挡墙上,间距50m(根据实际需要可调整间距或加密),梯宽1.5m,踏步宽×高=25cm×20cm,C20砼现浇。(4).K0+823.4~K0+917.0河段原挡墙外浇砼保护层工程该段河长93.6m,两岸原有砼挡墙,年久河水冲蚀严重,造成表面多处蜂窝麻面,为延续该挡墙的使用寿命,现计划在原挡墙外现浇一层砼保护层,厚10cm。另在K0+850位置新建一过河涵洞,宽4.5m。①原挡墙外现浇砼保护层在原挡墙基下挖60cm,最下30cm回填砂卵石层,砂卵石层底宽30cm,外边放坡1:1,填至河床底。保护层基础厚30cm,宽30cm,C20砼与上边保护砼一起现浇。保护层厚10cm,高2.0m,内置钢筋5Φ10,上下层梅花布置,横向间距1.5m,伸入原挡墙内25cm。顶上新增30cm*30cm增高带和70cm*10cm人行道,C20砼与下保护层砼一起现浇。②新建涵洞在K0+850位置新建一过河涵洞,宽4.5m,净空5m。边墩为C25砼现浇,底宽2.98m,基高1.5m,边墙高2.5m,顶蒙山0.8m,板厚0.5m(其中铺装层厚0.1m)。板配筋:①Φ25@150;②Φ22@150;③Φ8@150;④Φ14@500;铺装层配筋:双向Φ8@200。(5).K0+917.0~K0+973.3河段左、右岸护岸整治工程在K0+917.0~K0+973.3河段计划左、右岸进行整治,河长56.3m,左+右护岸长112.6m,结构同K0+823.4~K0+917.0段护岸工程。在左、右岸砼挡墙顶上各设5个栓船桩,钢筋砼园形结构,桩下部直径200mm,高150mm,上部直径260mm,高50mm,外套一铁圈,厚3mm,顶上做成弧形园顶,主筋4Φ14伸入支座400mm,构造筋4Φ6。(6).双胜河与野猫洞河这间园弧梯步段双胜河与野猫洞河这间园弧梯步段弧长34.1m,半径16.2m,夹角121°。梯步为C20砼现浇,梯底下回填砂卵石,梯步宽30cm,高15cm,最下一步做一个基座,基座底宽70cm,厚30cm,基座上用50cm高,30cm厚C20现浇砼与梯步相连接,梯步后挡墙与双胜河左岸和野猫洞右岸挡墙相接,连接处做一沉降缝。3、野猫洞河段护岸整治工程野猫洞河段由护岸整治工程和一处涵洞与一处人行桥组成。①野猫洞河段由护岸整治工程野猫洞河段由护岸整治工程始点K0+000,终点K0+245.9,全长245.9m,河床宽3m,两岸护岸边墙为C20砼现浇,顶宽50cm,底宽130cm,总高230cm,墙前垂直子,墙后放坡1:0.22,前脚掌30cm×30cm。墙后回填平挡墙顶。沉降缝每15米设一处,做法与前面砼挡墙沉降缝一至。②新建涵洞在K0+850位置新建一过河涵洞,宽4.5m,净空5m。边墩为C25砼现浇,底宽2.98m,基高1.5m,边墙高2.5m,顶蒙山0.8m,板厚0.5m(其中铺装层厚0.1m)。板配筋:板配筋:①Φ25@150;②Φ22@150;③Φ8@150;④Φ14@500;铺装层配筋:双向Φ8@200。③新建小涵洞新建小涵洞位于野猫洞河首端K0+000靠上游方向,宽1.2m,C25砼做成弧形,中升高40cm,厚10cm,桥边端厚30cm。配筋,上下层各配筋6Φ10,伸入支座30cm,横向结构筋Φ8@300,钢筋保护层25mm。六、整治工程质量控制1.埋石砼工程质量要求:(1)埋石砼块石材料要求:块石石料必须新鲜、坚硬、完整、不易风化,且用高压水冲洗干净,石料天然密度不小于24KN/m3,饱和极限抗压强度标号不小于30MPa,最大吸水率不大于10%,软化系数不小于0.7。埋石率控制在20%以内。(2)大坝埋石砼块石尺寸以30~40cm为宜,最大尺寸不得大于砼浇筑块最小尺寸的1/4,长宽比大于2.5:1的长条状或片状块石不得采用。块石厚应大于20cm,上、下两面大致平整、无尖角。埋石砼容重大于24KN/m3。(3)浇筑前应将块石表面泥土清洗干净,浇筑时保持石料表面湿润,块石应均匀埋放在新浇筑的砼层中,不得抛扔。(4)块石与模板及结构边界的净距离不得小于50cm,在距坝基1.5m,距迎水面1.5m以内、距坝体沉降缝1m以内不得埋放块石。块石与块石之间的纵横距离应不影响对砼进行充分振捣为原则。(5)当最低气温在0℃以下或最高气温超过30℃时,应停止浇筑作业。当日平均气温在5℃以下和日最低气温在-3℃以下时仍需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必须采取低温浇筑施工措施,以确保浇筑质量。施工期应加强砼砌筑体养护,面层凝固后,应及时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小于14天,并经常保持外露面湿润,夏季施工宜加草袋等物遮盖,以防日晒。(6)墙体浇筑宜均衡上升,相邻段的浇筑高差和每日浇筑高度,不宜超过1.5m,浇注面大体水平。(7)卸料应有专人指挥,并随时检查石料质量。严禁不合格材料上坝。对于已运至填筑地点的不合格材料,应拒绝其卸料,已砌筑的不合格料必须挖除并运出坝外。2.土石方填筑质量控制(1)土料填筑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料种类、设计压实系数、施工条件和施工机具进行现场碾压试验,并确定含水量控制范围,确定铺土厚度、碾压速度和压实遍数等施工参数,以满足设计指标要求。本工程填筑材料为开挖砂卵砾石料,在进行现场碾压试验时,可采用重量大于13t振动碾,铺填层厚可取0.5m,最大粒径不得大于铺料层厚的2/3,并应根据料质、岩性适当洒水。碾压方式,可采用错距法或重叠法先静压,后振压。(2)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经碾压试验确定的压实参数,压实合格后才准铺筑上层填料。堤体填筑力求全断面平行上升,分段填筑时,每层接缝处应作成斜坡形,碾迹重叠≥1m。上下层分段位置应错开,错缝距离不小于1m。(3)填筑时每层外边坡必须按规定留足余量,填筑至设计高程后削坡到设计要求断面,各层预留压实超填宽度应由承包人根据自己的工芝水平和结合工程性质、填方高度、填料种类、压实系数及地基情况等与有关单位共同确定预留沉降量。(4)施工中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填筑,挡墙后填料振动碾压不得对挡墙造成影响。振动碾压实不到的岸边和边角部位,应填筑1.5m宽的细料,使用打夯机夯实。(5)地面高低不平时,应按水平分层由低向高逐层填筑,不得顺坡铺填。当基底有地下水时,需在基坑中拦截或排除地下水;当基耕地或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