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重难讲义)(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1页
文言文阅读(重难讲义)(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2页
文言文阅读(重难讲义)(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3页
文言文阅读(重难讲义)(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4页
文言文阅读(重难讲义)(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十一文言文阅读

栏目设置:考点解读一考点剖析一备考整合

考赢读I.

■课标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

品位。

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

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考情分析

考点分值题型

①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③文言断句

文言文阅读8-16④理解并翻译句子

⑤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

⑥分析文章主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⑦理解文章所蕴含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命题趋势

①文言文阅读整体上难度提高,考查的文段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②从选材上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外比较阅读近年一路飘红。

③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④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考彘析'.

[考点一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X【经典考题回放】

(2023•四川甘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学一首示子侄出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

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

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

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谓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

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

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

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屏弃而不用屏:同“摒”,排除

B.贫者平于富者曰语:告诉

C.西蜀之寺南海去:距离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鄙:浅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辨析。D.句意: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鄙:边境;故选D。

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

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

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

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

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

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

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什么去!”到

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

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

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

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X【技巧方法指导T

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方面,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1.字形分析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

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2.语境推断法。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

境理解。

3.结构分析法。对实词所在的句子进行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进行结构分析,同样可以帮助我

们确认该词的意义。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所处位置相同,且都作宾语,那么就

可断定“奔”也是名词,意思是“飞奔的马”。

4.成语助解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

处逢生”。

5.联想推断法。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

词词义。如“辍耕之垄上”中对“之”字的理解,联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之”当“去、往”讲,

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此处的“之”也是“去、往”的意思。

6.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

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的即为正确答案。

派【即时跟踪训Q

终军,字子云。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甚奇之,与交结。元鼎中,博士徐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

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

偃穷谢。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区需②。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弃^而去。

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日生也。”适值发使匈奴,军自请曰:“边境时有

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启前行。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

臣年少材下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选自《汉书》,有删节)

【注】①矫制:假借帝王的命令。②氐需:xtl,古时出入关卡的凭证,用帛制成。③传:zhuan,凭证。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甚奇之()

(2)港至死()

(3)适值发使匈奴()

(4)臣宜被坚执第()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可处)

臣年少材下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3.翻译句子。

(1)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

(2)此使者乃前弃精生也。

4.简要说说终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以……为奇(认为……奇异)。按照法律遇到锐利的武器

2.臣年少材下/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3.(1)可是(你)却用安定国家保存万民为托辞,为什么?

(2)这位使者就是之前丢弃符信的儒生。

4.能言善辩,秉公执法,忠君爱国。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实词的理解。(1)句意是:认为他很奇异。奇:以……为奇(认为……奇异);

(2)句意是:按照法律应当处死。法:按照法律;(3)句意是:正赶上朝廷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值:

遇到;(4)句意是:臣子应当披上战甲,拿起武器,冲锋陷阵。锐:锐利的武器。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臣年少材下”的意思是:我年纪轻,才能低,这是终军对自己的评价,是自谦之词,表达完整的意思,

需要断开;“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的意思是:不能担当一方重任,此句是承接前一句内容,进一步表明上

句产生的结果,表达完整的意思,需要断开;“窃不胜愤懑”的意思是:私下很怨恨自己,此句表达对前

文结果的感受。因此断句为:臣年少材下/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3.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1)而:去h以:用。安:安定。社稷:国家。存:保存。万民:百姓。辞:托辞。何也:为

什么?(2)止匕:这位。乃:就是。前:之前。弃:丢弃。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①根据“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提炼概括为:能言善辩,会写文章。

②根据“军诘偃曰:'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

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穷讪”可知,终军博学善辩,使徐偃按法定死罪,

概括为:秉公执法。③根据“适值发使匈奴,军自请曰:'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启前行。

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可知,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

阐述了自己的情况,主动请求出使匈奴,可知,终军主动请缨,担当重任,建功报国,由此可概括为:忠

君爱国。

参考译文:

终军,字子云,年轻时喜好学习,凭着博言善辩、会写文章,在郡中闻名。十八岁时,选为博士弟子。

太守听说他有奇才,召见了终军,认为他确实奇异,与他结交。元鼎年间,博士徐偃假称受诏,让胶东、

鲁固煮盐铸铁。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称受诏的大危害,按法是死罪。徐偃认为,大夫出国境,如果有

可以安定国家保存万民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张。皇上有令让终军去审讯,终军反问徐偃说:“现在天下统

一,万里风俗相同,你在汉朝的国境内巡视,却说是出疆,什么道理?再说盐铁,各郡均有储蓄,国家不

值得当作大事,你却用安定国家保存万民为托辞,为什么?”徐偃理屈辞穷。当初,终军从济南出发,到

长安为博士弟子时,进入函谷关,守关官吏给终军一个帛边做的符信。官吏说:“作为返回时的符信,回

来要用这来合符的。”终军丢下符信离开。终军巡视郡国,守关的官吏认出了他,说:“这位使者就是之

前丢弃符信的儒生。”正赶上朝廷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终军主动请求出使说:“边境不时有警报,臣子

应当披上战甲,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在前面开路。现在听说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我希望竭尽智谋精力,

辅助使者,针对单于出谋划策,趋吉避凶。我年纪轻,才能低,不熟悉侍从官员以外的事,不能担当一方

重任,私下很怨恨自己。”皇帝下诏询问终军要求出使匈奴筹划吉凶的内容,认为终军的回答很出色,提

拔他为谏大夫。

[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派【经典考题回放i

(2023•四川德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后面小题。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②,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

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

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

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

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蒲松龄《地震》)

注释:①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②戌刻:晚七时至九时。③稷下:地名,现临淄。

链接文本:

炸炸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家举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

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后汉书•张衡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相顾失色顾野有麦场(《狼》)

B.坐地上,随地转侧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C.某家楼台南北易向虽千里不敢易也(《唐雎不辱使命》)

D.此京非常之奇变也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A.顾:都是动词,“看”的意思;B.转:动词,颠簸/量词,勋级每升一级叫

一转;C.易:都是动词,“交换”的意思;D.真:都是副词,“真的”的意思;故选B。

参考译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发生了大地震。当时,我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下喝酒。忽然

听见有种像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过来,向西北方向滚去。大家都很惊骇诧异,不知是什么缘故。

不一会儿,只见桌子摇晃起来,酒杯翻倒;屋梁房柱,发出一片咔咔的断裂声。众人大惊失色,面面相觑。

过了好久,才醒悟过来是地震,急忙冲出屋子。只见外面的楼阁房屋,一会儿斜倒在地上,一会儿又直立

起来;墙倒屋塌的声音,混合着孩子号哭的声音,一片鼎沸。

人头晕得站不住,只能坐在地上,随着地面颠簸。河水翻腾出岸边一丈多远;鸡叫狗吠,全城大乱。

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都光着身子聚在一起,争相讲着刚才的事情,

都忘了没穿衣服。后来,听说这次地震时,某处有口水井井筒倾斜了,不能再打水;某家楼台南北掉了个

方向;栖霞山裂了道缝;沂水陷下了一个有几亩大的地穴。这真是少有的奇异灾变啊!

链接文本:

雷电轰鸣又闪亮,天不安来地不宁。江河条条如沸腾,山峰座座尽坍崩。高岸竟然成深谷,深谷却又

变高峰。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曾经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

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

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派【技巧方法指导]

解释文言虚词的三种方法

L根据语境推断词义。即根据上下文,借助句子的大意进行推断。

2.组词代入推断词义。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组成若干个词语

或把它的常用义列举出来,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从而推断词语的含义。

3.迁移联想。初中阶段,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很浅显,需要考查的重点词一般都在课内见过。我们只

要能够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运用联想法,就能顺利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X【即时跟踪训雨"

王荐,福宁人。……母沈氏病渴,语荐曰:“得瓜以啖®我,渴可止。”时冬月,求于乡不得,行至深

奥岭,值大雪,荐避雪树下,思母病,仰天而哭。忽见岩石间青蔓离披,有二瓜焉,因摘归奉母。母食之,

渴顿止。兄孟特早世,嫂林氏更适②刘仲山。仲山尝以田鬻于荐,及死,不能葬,且无子,族以其贫,莫肯

为之后。荐即以田还之,使置后,且治葬焉。州禁民死不葬者,时民贫未葬者众,畏令,悉焚柩©,弃骨野

中。荐哀之,以地为义阡④收瘗之。有死不能敛者,复买棺以赠。人皆感焉。

(节选自《元史•孝友•王荐传》)

【注释】①啖:吃。②适:改嫁。③柩:装着尸体的棺材。④义阡:公墓。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军荐曰此中人谓云(《桃花源记》)

B.仲山茅以田鬻于荐学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C.荐即以田还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香焚柩香以咨之(《出师表》)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值大雪,荐避雪树下。

②族以其贫,莫肯为之后。

(3)选文中哪件事体现了王荐的“孝”?

(4)选文结尾说“人皆感焉",为什么?

【答案】(1)C

(2)①正赶上下大雪,王荐在树下躲避大雪。②族人因为他贫穷,没有人愿意为他安葬。

(3)王荐在冬天到深山里为母亲找瓜帮母亲缓解消渴症的事体现了王荐的“孝”。

(4)王荐把土地还给刘仲山让他安葬;王荐把自己的土地建成公墓;王荐买棺让死人安葬。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对……说/对……说;B.曾经/曾经;C.他(指逝去亲人的

人)/到;D.都,全/都,全;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

的准确理解与翻译。①值:适逢;正赶上;大雪:下大雪;避:躲避。②以:因为;贫:贫穷;莫:没有

谁;为:做;后:后代、子嗣。③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依据“时冬月,求于乡不得,行至深奥岭,值

大雪,荐避雪树下,思母病,仰天而哭。忽见岩石间青蔓离披,有二瓜焉,因摘归奉母。母食之,渴顿止”

的意思可知,可概括为:王荐在冬天到深山里为母亲找瓜帮母亲缓解消渴症。这表现了王荐的“孝”

(4)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依据“仲山尝以田鬻于荐,及死,不能葬,且无子,族以其贫,莫肯为之后。

荐即以田还之,使置后,且治葬焉。”可概括为:王荐把土地还给刘仲山让他安葬。依据“州禁民死不葬

者,时民贫未葬者众,畏令,悉焚柩,弃骨野中。荐哀之,以地为义阡收瘗之。有死不能敛者,复买棺以

赠。”可概括为:王荐把自己的土地建成公墓;王荐买棺让死人安葬。

参考译文:

王荐,是福宁人。……母沈氏生病口渴,对王荐说:“能不能买一个瓜让我吃,(这样)口渴能够停

止。”当时正值冬天,(王荐)去乡里寻找却没有得到,走到深深的山谷中,正赶上下大雪,王荐在树下

躲避大雪,想到母亲的病,仰起头仰对着天哭泣。忽然见到岩石间有青色的藤蔓,上面结着两个瓜。他摘

下来拿回家奉给母亲,母亲的渴疾顿时止住了。有一个叫孟超的人,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嫂子林氏

又改嫁给刘仲山。刘仲山曾经把田产都卖给了王荐,而刘仲山死时家中很穷,不能下葬,并且也没有儿子,

族人因为他家贫困,没人愿意做他的嗣子。王荐就将之前买的田产送还给他家,让他家能够立嗣子,并为

他办理丧事。当时州府禁止百姓死了以后不用土安葬,然而百姓贫穷,不能够(使亲人)下葬的人家有很

多,由于畏惧州府的命令,就都把装着尸体的棺材烧焚掉,然后丢弃到荒山野岭中。王荐非常同情他们,

就把自己的土地建成公墓,凡是有死去亲人不能入土为葬的人家,他就买来棺材赠送给他们(让他们在公

墓里安葬)。人们都非常感激他。

[考点三文言断句]

X[经典考题回放1

(2023•四川德阳•统考中考真题•原文见考点二)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B.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C.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D.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

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

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句意:过了好久,才醒悟过来是地震,急忙冲出

屋子。只见外面的楼阁房屋,一会儿斜倒在地上,一会儿又直立起来。“久之”表时间,单独断开。“方

知地震”句意完整,单独断开。“见”是动词,与前面断开。“仆而复起”表意完整,单独断开。故可断

句为: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故选C。

派【技巧方法指导1

如何把握文言断句

1.通过句意断句。

阅读文句,了解大意,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字词翻译以理解句意,然后

根据逻辑关系断句。

2.根据语法断句。

(1)主语、谓语之间要停顿。

(2)谓语动词与宾语、补语之间要停顿。

(3)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3.借助词语断句。

(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要停顿。

(2)时间状语在句首要停顿。

(3)句中表转折关系、并列关系、顺接关系的连词前要停顿。

(4)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中间要停顿。

(5)句中语气助词“也”后要停顿。

X【即时跟踪训练】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告六宫,以宋多贤

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或言宋过仁厚,后曰:“过仁厚,不尊于刻薄乎?”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

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康之,果枉。

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可信乎?”

帝遂己。文忠后卒有功。帝尝令重囚筑城。后日:“赎罪罚役,国家至恩。但疲因加役,恐仍不免死亡。”

帝乃悉赦之。帝尝怒责宫人,后亦样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帝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

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熏付宫正则的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

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

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

帝为饬光禄官。

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洪

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

不效,得无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

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选自《明史•马皇后传》,有删改)

1.解释加点词语。

(1)不窜于刻薄乎()(2)帝康之,果枉()

(3)轻易将不宜()(4)帝欲访后族人官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勤于内治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可译为“在”

B.俚疲囚加役但:通“旦”,解释为“一旦”

C.子书安否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疾亟,帝问所欲言所: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所欲言”即“想说的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通过马皇后的语言可以看出她的思想主张:主张宽厚仁慈,反对刻薄狭隘。

B.第二段举了实例来证明“马皇后善于劝谏”,因她的建议而减免刑罚或免遭杀戮的人很多,如郭景祥、

李文忠等。

C.第四段写马皇后临终时还劝谏皇帝要自始至终保持谨慎,勤勉贤德,让大臣百姓都能够各得其所。

D.马皇后知书明理,待人宽厚;又聪慧有智谋,能够对朱元璋进行劝谏。她死后,朱元璋不再立后,则从

侧面表现了马皇后的人品和成就。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的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

(2)使服药不效,得无以妾故而罪诸医乎?.

【答案】

1.胜过调查,查访更换使……为官

2.B

3.B

4.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5.(1)味道不好,就奏明皇帝说:“人主奉养自己应该差一些,奉养贤才应该丰厚。”

(2)假使吃药不能见效,该不会因为我的缘故就降罪各位医生吧?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难道不胜过刻薄吗?愈:胜过。(2)句意为:皇帝调查这件事

后,(发现郭景祥的儿子)果然是冤枉的。廉:调查,查访。(3)句意为:随便更换将领不合适。易:更

换。(4)句意为:皇帝想寻找皇后的族人分封官爵。官:使……为官。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B.该句意为:但是本来就疲惫的囚犯如果再加重劳役。“但”

在此处为连词,意为:但是。选项理解有误;故选B。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与赏析。B.根据第二段“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

之”“帝廉之,果枉”可知,皇帝听说郭景祥的儿子拿槊想杀父亲,所以想要杀掉郭景祥的儿子,后来在

马皇后的劝说下进行调查,果然发现郭景祥的儿子是被冤枉的。选项中认为郭景祥获得赦免是有误的,应

是赦免了其儿子;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

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该句意

为:帝王不因喜怒而随意的赏罚。当您生气的时候,恐怕处理有所偏重。交付到宫正司,就能判定的比较

公平合理了。也就是说陛下您定人罪也应该交付到有关的部门罢了。“帝王”是“不以喜怒加刑赏”的主

语,这句话也是马皇后整句话的中心观点,引出后面的话语;接着“恐有畸重”是在假设“当陛下怒时”

进行赏罚所可能造成的结果,对上一句话做出解释;然后“付宫正”一句提出正确的做法,“则的其平矣”

是这种做法的结果,与前面“陛下怒时”可能产生的结果形成对比;最后“即陛下论人罪”作“亦诏有司

耳”的主语成分,得出马皇后的最终结论,从而劝解朱元璋。据此可断句为: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

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

的翻译。(1)句重点词:弗:不;遂:就;薄:微少,微薄;宜:应该。(2)句重点词:使:假如,假

使;效:见效;以:因为;罪:降罪。

参考译文: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是宿州人,仁爱慈善且聪慧明辨,喜欢史书。勤心于内治,空闲时就讲求学习

古人风范。她经常告诫宫中嫔妃,因为宋朝贤后很多,便命女史抄写宋代宫中家法,朝夕阅览,以省察自

己。有人说宋代贤后过于仁厚,马皇后便道:“过于仁厚,难道不胜过刻薄吗?”

太祖皇帝在前殿处理事情,有时非常生气,马皇后等到皇帝回到后宫,常常依据事理委婉地劝解。皇

帝的性格虽然严苛,但马皇后劝阻而能够减免刑罚的人也有很多。参军郭景祥守卫和州,有人告发说郭景

祥的儿子拿着槊想杀郭景祥,皇帝想要杀了郭景祥的儿子。马皇后说:“郭景祥只有一个儿子,别人告发

的事也许不是实际情况,杀了他恐怕就会断绝郭景祥的后代。”皇帝调查这件事后,(发现郭景祥的儿子)

果然是冤枉的。李文忠守卫严州,杨宪诬告他不遵守法律,皇帝想召他回来。马皇后说:“严州,是面临

敌境的地方,随便更换将领不合适。况且李文忠向来贤明,杨宪的话可以相信吗?”皇帝于是停止了这件

事。皇帝曾经命重刑犯筑造城墙。马皇后说:“通过罚劳役来赎罪,这是国家对重罪囚犯最大的恩惠,但

是本来就疲惫的囚犯如果再加重劳役,恐怕仍免不了死亡。”皇帝于是全都赦免了他们。皇帝曾经非常生

气地责备宫人,马皇后也假装生气,让人拘捕宫人送到宫正司定罪。皇帝说:“为什么?”马皇后说:“帝

王不因喜怒而随意的赏罚。当您生气的时候,恐怕处理有所偏重。交付到宫正司,就能判定的比较公平合

理了。也就是说陛下您定人罪也应该交付到有关的部门罢了。”

一天,马皇后问皇帝说:“如今天下的百姓生活安定吗?”皇帝说:“这不是你应该过问的事。”马

皇后说:“陛下您是天下人的父亲,我有幸能成为天下人的母亲,孩子们安定与否,我怎么可以不过问!”

每当遇到灾年,马皇后就率领宫人吃粗茶淡饭,帮助百姓祈祷。皇帝有时把赈灾救济的事情告诉皇后。皇

后就说:“赈灾救济不如事先有积蓄准备好。”朝廷官员。上奏完事情,在宫廷中聚餐,马皇后就命令宦

官拿食物来自己先尝一尝。味道不好,就告诉皇帝说:“作为人主奉养自己应该差一些,奉养贤能应该丰

厚。”皇帝为此整饬了光禄官。

皇帝想寻找皇后的族人分封官爵,皇后拒绝说:“分封爵禄偏爱外戚之家,不合乎法度。”皇后坚决

拒绝才停止了这件事。然而有时谈到父母早亡,皇后常常痛哭流涕。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卧病在床。群

臣请求祈祷祭祀,访求良医。马皇后对皇帝说:“死生,是命运的安排,祈祷祭祀有什么用处呢!况且医

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各位医生吧?”病情加重时,皇帝问

他想说什么。马皇后说:“希望陛下能够寻访贤能的人,听取别人的意见,自始至终,认真对待,子孙都

能够贤能,大臣百姓都能够有所依靠罢了。”当月丙成日去世,享年五十一岁。皇帝非常伤心,于是从此

不再册立皇后。

[考点四理解并翻译句子]

X[经典考题回丽'

(2023•四川甘孜•统考中考真题•原文见考点一)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答案】(1)等到学成,也就不知道自己的糊涂与平庸了。

(2)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迄:至h等到;亦:也;昏与庸:糊涂和平庸。(2)

恃:依靠;聪与敏:聪明和敏捷;败:毁。

派【技巧方法指导T

1.文言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要忠实于原文意思;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要尽量做到言辞优美。

2.文言翻译的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意,用现代汉语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甚至在表

达方式上也要和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可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

助手段。

3.文言翻译的方法:对、换、留、册h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将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

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

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

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作用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过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如对“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的翻译,结合语境,应加

上表示假设的关联词“如果”。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

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如“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应翻译为:我同谁一道呢?

X【即时跟踪画菊"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藏,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

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

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谈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中的“名”,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取名”。

B.“而不知太守之乐基乐也”中,前一个乐字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使……,快乐”。

C.“但偻矍事”和“黄发垂髯”一样,是借代手法,意思是“老人和小孩”。

D.“野芳发”中的“芳”,本义指花草的香气,引申可指香草,也泛指花卉,所以这里翻译为“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文中先由远及近写出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再由景物写到人事。

B.“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是作者政治不得意、精神萎靡不振的表现。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D.21个“也”字,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形成一唱三叹、富有音乐美的独特语言风格。

4.《半山亭记》是张之洞11岁时仿照《醉翁亭记》所写,用来称颂自己父亲张镁。请只结合链接材料的

具体内容,分析张镁和欧阳修的“乐”,有哪些共同之处?

【链接材料】

太守之意,得之半山而志以亭也。夫柳岸晓风,芦花残月,云腾碧嶂,日落深林者,亭之朝暮也。水

绿波澄,莲红香远,月白风清,水落石出,亭之四时也。四时之景无穷,而亭之可乐,亦与为无穷也。题

诗励士,把酒劝农,四竟安恬,五谷垂颖者,则太守之真乐也。乐民之乐,而能与人、物同知者,太守也。

(节选清代张之洞《半山亭记》,有删改)

【答案】

1.B

2.(1)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2)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3.B

4.他们都寄情山水,因山水而乐;他们都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意: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乐:以……,快乐;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1)山水之乐:指欣赏山水美

景的乐趣;得:领会;寓:寄托;(2)述:记述;以:来。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B.“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意思是:醉醺醺地倒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

太守。“颓然”形容太守喝醉了的样子,表现了太守醉在其中,乐在其中;“是作者政治不得意、精神萎

靡不振的表现”有误;故选B。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①根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

之酒也”,【链接材料】“四时之景无穷,而亭之可乐,亦与为无穷也”可知,他们都醉于山水,因山水

美景而乐。②根据《醉翁亭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

之乐其乐也”可知,表面上太守因山水之乐,出游之乐,宴酣之乐而内心愉悦,实际上太守的快乐是建立

在游人之乐的基础上的,展现的是与民同乐的情怀。根据【链接材料】“题诗励士,把酒劝农,四竟安恬,

五谷垂颖者,则太守之真乐也。乐民之乐,而能与人、物同知者,太守也”可知,张铁因社会安定,百姓

安居乐业而开心,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表现的是“与民同乐”的思想。可见他们都心系天下、与民同乐,

在山水间寄托自己与民同乐的情怀,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

参考译文:

《醉翁亭记》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

丽的,是琅哪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

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

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

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

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

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

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

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

酿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

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

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倒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

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

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

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

【链接材料】

太守的意思,得之半山,所以取名为半山亭。垂柳在晨风中摇曳,芦花在月光下飘舞,晨雾在山林中

升腾,夕阳从树林中退去,这是半山亭早晚之景。春天湖水碧波荡漾清澈澄清,夏日荷花竞相绽放香远醉

人,秋夜皓月银辉洒地清风送爽,冬季湖水退去沙石隐现,这是半山亭四季之美景。四季的景色无穷无尽,

半山亭内的乐趣也是无穷无尽。大家赋诗共勉,借酒为百姓祈福。太守治理下的兴义府社会安定,五谷丰

登,人们安居乐业,这是太守真正的快乐。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同时又能和宾客、和禽鸟一同快乐的人,

是太守。

[考点五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1

派【经典考题回放i

(2023•四川德阳•统考中考真题•原文见考点二)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准确记载了一次地震发生的时间,作者当时所处位置和正在做的事情。

B.文章生动描述了地震发生时候的景象,还表现了人们面临未知危险的恐慌。

C.《诗经》中描述了当时的地震令山川河流都发生了极其明显的变化的情景。

D.从《后汉书》可知,从验证陇西地震之后开始设立史官对地震进行预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有误。“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句意是:从此以后,朝廷

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由“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可知

选项中“设立史官对地震进行预测”表述有误。故选D。

派【技巧方法指导1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由于这个考点突出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所以我们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对文章内容有整

体的把握,明确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物。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思考:文章写

了一些什么人的什么事;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

的。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得是否

正确。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经历等信息,结合学过

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

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

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X【即时]艮踪训菊-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

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2)里有嘉肴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学相长的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学学半。”句中前一个“学”读“xidto”,后一个“学”读“xu"。

C.《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

合称“四书”。

D.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战国末期鲁国人。中国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5.结合【甲】【乙】两文的主要内容将下面图表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6.【甲】【乙】两文都谈及了教(为师之道)与学(从师之道)的问题,请举例谈谈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

1.怨恨、生气虽然

2.D

3.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5.A.为人修养B.“温故而知新”或“学而时习之”或“博学而笃志”C.教学相长

6.《论语》中的“教”(为师之道)强调为师者自身的学习素养,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虽有嘉肴》中的“教”(为师之道)强调“教”与“学”的相互促进;《论语》中的“学”(从师之道)

强调谦虚好学,扬长避短。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虽有嘉肴》

中的“学”(从师之道)强调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启示:学习要有自觉主动的态度,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

法,要养成稳固良好的习惯等。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怨恨、生气。(2)句意:虽

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虽:虽然。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孔子是春秋时期人;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博学:博览群书广泛学习;笃志:坚定志向;切问:恳切地提

问;仁:仁德。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本句句意: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是故”为连词引出后文;“学”为主语,“然

后”为连词承接“知不足”;故断句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A.“人不知而不愠”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由此可知,本句是在

谈论为人修养;B.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博学而笃志”可知,孔子认为学习旧知识也能从

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时常复习,还要广泛学习坚定志向。可据此直接提炼作答。

C.结合“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可知,教与学的关系概括为:教学相长。

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结合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乙“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可知,《论语》中的为师之道强调为师者自身的学习素养;《虽有嘉肴》中的为师之道强调

“教”与“学”的相互促进。结合甲“三人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