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件1第5章_第1页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件1第5章_第2页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件1第5章_第3页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件1第5章_第4页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件1第5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1信息系统总体规划概述5.2信息系统总体规划阶段的主要工作5.3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方法5.4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过程思考与练习题第5章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

5.1信息系统总体规划概述

5.1.1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和作用

1.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必要性

建立信息系统必须根据系统的方法,把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系统,全面综合地去考虑在组织中建立信息系统的问题。而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正是站在组织的战略层次,把组织作为一种有机的系统,全面考虑组织所处的环境、组织本身的潜力、具备的条件以及组织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勾画出组织在一定的时期内所需开发的各类信息系统的应用项目,最终达到建立全面的信息系统的目标。总之,对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规划是非常必要的,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信息系统由许多子系统组成,为了对它们的组成和关系有初步了解,以便于进一步的分析工作,就必须先从总体上提出方案。

(2)为了使领导对系统的开发与否作出决策,同时为了筹集相关的费用,需要有一个概略的投资方案。

(3)在实际进行系统分析之前,应有一个有说服力的系统可行性说明,对系统的效果作出论证。

(4)由于财力限制,用户往往需要分期分批地实现子系统,因此需要事先作出分批开发计划。因此,有效地进行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可以增进系统和用户的关系,做到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可以促进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可以作为一个标准,考核信息系统人员的工作,明确他们的方向,调动其积极性;使企业领导回顾过去的工作,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总之,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是系统开发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一阶段的工作。

2.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作用

信息系统规划的好坏是信息系统建设成败的关键,制定信息系统规划的作用在于:

(1)使信息系统与信息用户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是信息系统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生产者),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

(3)促进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化,为组织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通过制定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更正确地识别出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信息系统所必须完成的任务。

(5)信息系统规划还可以作为一种标准,明确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工作方向,并作为对他们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的依据。例如,存在产品质量问题的某企业在战略规划中确定的战略是“为新产品建立全面质量管理控制规程”,由此导出的信息系统的战略为“建立新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控制数据库系统”。

信息系统规划过程本身是促使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对过去的工作进行回顾和对未来发展进行思考的过程,也是对信息系统所涉及知识的学习过程。从信息系统应用失败的案例分析,往往是由于重视了信息系统的开发,而忽视信息系统规划所造成的。信息系统规划的成果——《系统规划报告》是指导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份纲领性文件。5.1.2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目标

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主要目标在于描述公司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系统前景、指明信息系统的方向和目标,提出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案,广义的说,就是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1)解决为什么实施信息系统规划的问题。即研究集团的管理现状和管理水平,分析集团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竞争力,依据集团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解决为什么要实施信息系统规划的问题。解决此问题应以实现集团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为出发点。

(2)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即从公司的现状出发,规划公司信息系统应该做什么。也即从决策层决策支持、产品设计、生产管理、采购和销售各方面,规划公司信息系统的远景目标和蓝图,为公司信息系统勾画框架。

此外,信息系统总体规划还需要从管理的角度分析目前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是否适合信息化建设,指出信息系统建设的管理瓶颈和需要改造的地方,并给出努力的方向。

(3)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即信息系统总体规划需要对公司信息化工程进行分析,解决如何实施信息系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和组织结构。

具体地讲,通过规划工作,要达成下述几个主要的目标:

(1)在信息化战略层面,使得IT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

IT技术如何与企业业务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是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统计数据表明,在导致信息化项目失败的原因中,技术与业务需求的分离占到了70%的比例,成为最主要的原因。

(2)在应用系统层面,定义具备战略意义的信息应用系统。

利用结构化方法和过程对一个企业进行快速、战略层面的评估;发现IT能力诸领域中的“快赢”点;利用IT取得竞争优势,发挥信息技术对企业战略的使能作用;通过一系列战略性项目的实施使公司信息化水平获得稳步提升。

(3)在信息的组织与利用层面,更加有效地组织和利用数据“未来的企业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其信息的组织方式不同,除此以外,没有什么不同”。信息技术的目标就是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利用的过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信息是极其宝贵的资产。因此,规划要为集团未来信息的组织方式提出建设性意见。

(4)在技术方向层面,创建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通过规划提出“企业级技术架构”,体现信息技术的先进理念,运用企业级技术架构有效解决“信息孤岛”等问题,使得公司信息管理系统成为一个集成、共享、灵活、智能的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的建设进入一贯性的、理性的发展轨道。

(5)在信息化组织机构与管理层面,对于如何建立与公司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信息化组织机构和信息化管理体系提出建议。

信息化组织与管理流程的设立目标是为了保障信息系统能够为企业提供一致性优质服务(政策)、战略制订、项目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管理和信息资源五个功能。5.1.3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工作的组织

信息系统规划的制定,决定着信息系统最终能否成功开发,因此,制定信息系统规划需要一个领导小组,并进行有关人员的培训,同时明确规划工作的进度。

1.规划领导小组

规划领导小组应由组织的主要决策者之一负责。在用户方面,领导小组的其他成员应该是组织中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系统分析人员完成有关业务的调研、分析工作及数据准备工作;在开发队伍方面,应有系统分析人员、系统设计人员。此外,可以聘请一些有关方面的顾问或专家参与规划领导小组,为信息系统规划提供建议、意见,提供咨询服务。在规划领导小组中之所以强调要由组织的决策人员和中层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信息系统规划的重要性和权威性,确保信息系统规划在工作中能够得到落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组织和协调组织内部对信息系统的不同要求,统一使用有限资源,保证各部门对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有效支持。规划领导小组在完成规划任务后,一般转换成为信息系统领导小组,领导和监督信息系统开发工作按照信息系统规划所确定的系统建设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进度来进行。

2.人员培训

制定规划需要掌握一套科学的方法,为此,需要对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和规划领导小组的成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正确掌握制定信息系统战略规化的方法,学会识别和分析组织中的业务过程,保证信息系统规划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3.规定进度

在明确和掌握制定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后,在进一步为规划工作的各个阶段提出一个大致的时间安排和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便于对规划过程进行严格管理,避免因过分拖延而丧失信誉或被迫放弃,给用户和开发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引起一些纠纷。5.1.4制订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实施方法与技术路线

目前,已有多种方法用于信息系统的规划工作,虽然各种方法在规划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各不相同,但是,总的原则是不变的。制定信息系统规划的一般步骤如下:

(1)确定规划的性质:检查并充分理解组织的战略规划,明确信息系统规划的年限及具体的规划方法。

(2)收集相关信息:收集来自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与组织战略规划有关的各种信息。

(3)进行战略分析:对信息系统的目标、开发方法、功能结构、计划活动、信息部门的情况、财务情况、所担风险度和政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4)定义约束条件:根据组织的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及信息设备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定义信息系统的约束条件和政策。

(5)明确战略目标:根据分析结果和约束条件,确定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即明确信息系统应具有的功能、服务范围和质量等。

(6)提出未来的框架:选择所要建设的信息系统的思想,勾画出信息系统产生各子系统的划分表等。

(7)选择开发方案: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根据资源的约束情况,选择一个适宜的项目优先开发,确定总体开发顺序。

(8)提出实施进度:在确定每个项目的优先权后,估计项目成本和人员要求等,列出开发进度表。

(9)通过信息系统规划:规划形成文档,经组织的决策人员批准后生效,并将其作为组织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在形成信息系统规划的文档过程中,需要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如组织的策划员、系统分析人员和有关方面的顾问或专家的意见,特别要注意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使信息系统的计划得到各方面的认可。

5.2信息系统总体规划阶段的主要工作

信息系统总体规划一般包括三年或更长的计划,也包括一年的短期计划。该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对当前系统进行初步调查。

◆分析与确定系统目标。

◆分析子系统的组成以及基本功能。

◆拟定系统的实现方案。

◆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编写可行性报告。

下面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讨论。5.2.1对当前系统的初步调查

系统开发人员在接受用户提出的开发任务后,应进行系统的初步调查。初步调查是对现行信息系统的总体情况及其环境的概略调查,其主要任务是论证建立新系统的必要性,在用户提出的开发任务和要求的基础上,初步明确新系统目标,提出新系统的几种设想和方案,为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根据。

初步调查一般由有经验的系统分析员、管理业务的骨干和有关部门的领导所组成的调查小组负责。初步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的目标和任务

企业目标是指企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奋斗目标以及发展方向、远景规划。企业任务一般是指为实现企业长远目标所规定的近期的生产经营内容。

2.企业概况

企业概况包括以下内容:

(1)总体情况,包括企业性质、隶属关系、企业简史、目前的规模以及人员、设备、资金、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状况。

(2)产、供、销概况,产品构成与特点;产品的加工工艺流程与特点;生产类型与特点;主要消耗材料的品种与数量、供应情况;用户的数量与分布,产品销售的现状与趋势等。

(3)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管理水平的概况。

3.企业外部环境

企业与外界的物质、资金、信息的往来关系对信息系统开发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了解企业的纵向领导关系、横向联合关系、同行业间的竞争情况以及对企业供应、销售情况有重大影响的协作单位的概况。

4.当前信息系统的概况

当前信息系统的概况指现行信息系统的职能、工作内容、人员的数量与素质;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效率、可靠性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这部分内容的调查对于判断开发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形成新系统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5.当前系统的业务流程和子系统的划分

这里指的是主要业务与数据的流程,其目的是合理划分子系统并确定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在调查业务流程的同时应初步估算各部门需存储的数据量,为新系统的设备配置选择作准备。

6.新系统的开发条件

初步调查不仅要为论证新系统的必要性收集材料,还要为论证新系统的可能性提供充分的依据,这方面的调查包括:

(1)企业领导、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广大管理人员对开发新系统的态度。

(2)目前的管理基础工作,即管理部门的机构是否健全、职责与分工是否明确和合理、规章制度是否齐备、各项主要管理业务是否科学合理等。在管理的基础工作中,特别要注意企业的各种基础数据(如产品目录、材料目录、工时与材料消耗定额、设备档案等)是否完整和准确。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对新系统的可行性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3)可提供的资源,包括可投入系统开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4)约束条件,指一些不以系统开发人员的主观努力为转移、对系统开发起限定作用的某些情况。例如,必须在企业已经购买的计算机系统上来开发新系统,新系统必须使用某个已经开发好并已在实际运行的子系统等。

总之,上述调查侧重于当前系统的概况和总体功能,以及新系统的必要性、开发条件与约束条件,是对现行系统的一次粗略的、概貌的调查,因此称为初步调查。5.2.2确定新系统的目标与开发策略

在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规划时,必须确定新系统的目标。新系统目标是新系统建成后要求达到的运行指标,即新系统的目的,包括新系统的范围与边界、系统总体目标、系统主要功能和其他系统的接口等具体内容。

在对当前系统进行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系统的目标、功能的具体情况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用户在系统开发任务书中所提出的任务和要求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并和用户共同讨论就可以确定新系统的目标了。需要说明的是,初步调查阶段所确定的、最终反映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新系统目标,仅仅是初步的,还必须经过系统分析阶段的详细调查和各种更具体的分析后,才能形成最终的新系统目标,并在系统分析报告中明确规定下来。

在确定新系统目标时,要考虑下述几个原则:

(1)目标的总体战略性。

(2)目标的先进性。

(3)目标的依附性。

(4)目标的适应性。

(5)目标的长期性。

新系统目标明确以后,就可以考虑系统开发的策略了。通常有三种开发策略,即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综合开发策略(这已经在第4章中进行了讨论)。5.2.3可行性研究

1)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所谓可行性研究,就是按照各种有效的方法和工作程序,对拟建项目在技术上的先进性、适用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盈利性,以及项目的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目标,提出问题,制订方案和项目评估,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可行性研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理解项目中原有的问题及需要,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和满足这些要求的可行方案。

(2)可行性研究至少包含两个以上的解决方案。

(3)可行性研究一定要包括具体研究对象所涉及到的各种特殊及一般情况。

(4)可行性研究应有一个流畅、清晰、易懂的研究报告,即可行性报告。

2)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可行性研究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它是确定项目开发的依据。

(2)它是划定下阶段工作范围、编制工作计划、协调各部门活动的依据。

(3)它是分配资源的依据。

(4)它是系统开发的准则。

可行性研究可以分三步进行:可行性调查、可行性分析和可行性报告。

1.可行性调查

可行性调查可以结合初步调查的结果,其内容包括:组织机构、现行系统总体情况、组织与外部的关系、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各方面对现行系统及新系统研制的态度、研制新系统的主要情况、各方面对系统目标的看法等。

2.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分析建立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分析建立信息系统的可能性。必要性又可根据可见程度分显见必要性、预见必要性和隐见必要性。可能性主要从技术可能性、经济可能性以及实现可能性等方面研究。

1)必要性分析

(1)显见的必要性。比如企业的发展使得数据量越来越多;或者由于精确度要求的提高;或者是由于技术本身的复杂性,非计算机不能解决问题,等等,从而自然地提出要建立一个手工无法比拟的新的信息系统——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这种情况的必要性很容易分析,结论也容易得到。

(2)预见的必要性。企业的发展及技术的进步,使得一些企业领导者预见未来不久,信息处理手段必须更新,否则不能适应未来信息处理的需要,不能适应竞争的环境,于是,企业领导者提前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新的信息系统。

(3)隐见的必要性。有些系统,如社会服务系统,其服务效率很低,明显地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这种影响不是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是隐见的。因此,必须重视这些隐见的必要性,应毫不犹豫地摒弃效率低下、隐含着许多浪费和消耗的旧系统,建立一个高效的、全新的信息系统。

2)可能性分析

◆经济可能性

对拟建新系统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比较,就可以初步估算出系统投入产出效果系数和投资回收期,进而综合评价建立新系统在经济上的可能性和盈利性。通常,这种分析比较是基于两个方面的估算的:

(1)投入费用的总估算,主要包括应用软件费,现场实施指导费,人员培训费,系统软、硬件费和计算机房建(改)造费。

(2)系统产出总估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经济效益,如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库存量、减少流动资金的积压等;另一类是间接经济效益,如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和竞争能力、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和准确率、减少劳动强度等。

总之,经济可能性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

(1)能否得到所需要的资金。

(2)开发这个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合算。◆技术可能性

技术可能性是从技术条件和技术力量两个方面来分析新系统实现的可能性。在进行可行性分析时,应论证新系统所需的各种技术要求在当前条件下是否能达到。

例如,各种数学模型是否完善和已达到实用程度,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数据精度、内存容量、汉字处理技术等是否能满足新系统的要求,数据的传输与通信、计算机联网、数据库实现的可能性如何等。

除分析新系统开发所需的各种技术条件是否具备外,还应考察新系统开发与运行维护所需的技术力量是否具备。◆操作可能性

操作可能性也称为社会可能性,即建立的系统能否在组织内实现,并高效率地执行预期的功能,组织内、外是否具备接受和使用新系统的条件。

经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系统分析员就可以提出自己的结论性意见。结论一般是下列几种之一:

(1)可以立即开始进行。

(2)需对系统目标进行某些修改后才能进行。

(3)需等待某些条件具备后才能进行。

(4)不必要或不可能。

当可行性分析的意见为(1)、(2)时,系统分析员就应着手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供用户进行讨论和审核,并就新系统开发是否立即进行和新系统的初步方案进行决策。5.2.4可行性报告

根据初步调查了解的情况,系统分析员用系统的观点,对建立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将分析的结果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它是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第一个正式文档。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提出设想的新系统初步方案(一般应有几个),从各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比较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并应提出倾向性的意见及理由,供用户在可行性审核时进行抉择。

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尚无统一的格式,报告的内容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引言

引言的主要内容包括:

(1)摘要:说明新系统的名称、目标和功能。

(2)背景:新系统的用户、开发者以及本系统与其他系统或机构的关系。

(3)参考资料:下达本系统可行性研究的文件、合同或批文本报告引用的专门术语说明。

2.当前系统的初步调查与分析

当前系统的初步调查与分析包括:

(1)初步调查:企业的目标和任务、企业概况、企业外部环境、当前信息系统的概况、当前系统的业务流程和子系统的划分、新系统的开发条件等。

(2)初步分析:当前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对用户提出的开发任务和要求的分析。

3.新系统初步方案

新系统初步方案包括:

(1)新系统的目标:系统的范围与边界、系统总体目标、系统主要功能、与其他系统的接口等。

(2)新系统的规模。

(3)投资方案:数量、来源和时间安排。

(4)其他:可供选择的其他方案。

4.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包括:

(1)新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2)新系统的可能性分析:经济可能性、技术可能性和操作可能性。

(3)几个方案的比较、分析。

5.可行性分析结论

由于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新系统是否上马和新系统的总体方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需要提交到正式会议上进行认真的讨论和审查,即进行可行性审核。这种会议由用户单位、开发单位和上级部门的有关领导以及管理人员、系统分析人员参加,还应该邀请一些有经验的系统分析专家参加,充分估计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尽可能符合实际的判断。审核的结果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各方面同意所提出的报告,按照报告所提建议立即开始进行;另一种情况是,对报告有不同意见,对某些问题的判断有不同看法。如果不同点不影响整个问题的结论,那么可以把问题留待详细调查时解决,系统开发工作可以照常进行,如果影响整个问题的结论,那就要对存在不同意见的问题重新进行调查分析。

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旦审核通过,就成为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正式文件和下面各阶段工作的依据,同时,宣告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阶段结束,而进入系统分析阶段。

5.3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方法

虽然计算机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就已在企业中少量应用,但其应用推广却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的。20世纪60~70年代强调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当时主要是主机和小型机,成本昂贵,信息系统大部分是数据处理系统(DataProcessing,DP),其主要职能是数据处理。通过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来提高工作效率,这就是该阶段系统规划理论与实践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在这一时期,系统归划方法体系有了较大发展,涌现了一批非常有影响的方法论,如IMB的企业系统规划法、战略集合转移法、关键成功因素法,直到现在,这些方法还是大多数企业采取的系统总体规划方法。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微型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有了惊人的发展,计算机硬件成本大大降低,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企业的计算环境得到大大改善,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发展到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以及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edSystems,DSS)时期,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也从提高数据处理效率逐步转移到满足对信息的需求、支持决策、提高管理效率,满足职业群体的需求,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在这一时期,信息规划理论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一些学者也开始注意到企业战略规划与系统规划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企业外部环境与系统规划的相互影响问题,战略规划逐渐被重视。同时,在系统规划方法论体系实施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Mcfarlan的应用系统组合法(ApplicationPortflioApproach,APA),ArthurAndersen和Co-Method/l-Martin的信息工程法(InformationEngineering,IE)。用于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SuccessFactors,CSF)和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SystemPlanning,BSP)、战略数据规划法(StrategycalData-Planning,SDP),其他还有企业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BIAIT)、产出/方法分析(E/MA)、投资回收法(ROI)、征费法(Chargeout)、零线预算法、阶石法等。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前面三种,后面的几种用于特殊情况,或者作为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使用。5.3.1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SystemPlanning,BSP)是一种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的结构化方法,它由美国的IBM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末创造,之后逐步发展起来。

这里所说的企业,也可以是非盈利性的单位或部门。BSP主要基于用信息支持企业运行的思想,把企业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的全过程。BSP所支持的目标是企业各层次的目标,实现这种支持需要许多子系统。我们可以将BSP看成是一个转化过程,即把企业的战略转化成MIS的战略,如图5-1所示。图5-1由企业战略到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的转化

1.目标

BSP的主要目标是提供一个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用以支持企业短期的和长期的信息需要,而且作为整个企业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具体目标可归纳如下:

(1)为管理者提供一种形式化的、客观的方法,明确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先顺序。

(2)为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系统建设、保护系统的投资作准备。

(3)为了以最高效率和有效地支持企业目标,提供数据处理资源的管理。

(4)通过提供响应用户需求的系统,以改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部门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5)将数据作为一种企业资源加以确定。

2.作用

企业系统规划法是一种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信息系统规划的结构化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做到: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企业系统规划法的优点在于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也就是能够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变更的适应性,即使将来企业的组织机构或管理体制发生变化,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3.基本原则

一个信息系统必须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基于这种思想,可以将企业系统规划法看成是一个转化过程,即企业战略目标转化为信息规划。

一个信息系统规划应当表达出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由于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活动对信息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框架,并以此来定义信息系统。一个信息系统应该向整个企业提供一致信息。由于在应用计算机时,各种数据处理单项开发所形成的信息存在不一致性,包括信息形式上的不一致、定义上的不一致和时间上的不一致,因此为了保证信息的一致性,有必要制定关于信息一致性的定义、技术实现以及安全性的策略与规程。

一个信息系统规划应该经得起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变化。信息系统应具有可变更或对环境的适应性,有能力在组织的变化和发展中经受起各种冲击。为此,企业系统规划法采用了定义企业过程的概念和技术,这种技术使信息系统独立,与组织机构中的各种因素,即具体的组织系统和具体的管理职责无关。一个信息系统应是先“自上而下”识别和设计,再“自下而上”设计。企业系统规划法对于大型信息系统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上而下”地识别系统目标、企业过程、数据和“自下而上”地分步设计系统,这样既可以解决大型企业信息系统难以一次设计完成的困难,也可以避免自下而上分散设计可能出现的数据不一致问题、重新系统化问题和相互无关的系统设计问题。

4.企业系统规划法的研究步骤

BSP方法可分成多项主要活动,它们的工作流程如图5-2

所示。

下面分别对图中的各项活动做简单介绍。

1)研究项目的确定

BSP的研究必须在企业最高领导和最高管理部门参与下开始,并对研究的范围、目标和研究将交付的成果取得一致意见。图5-2BSP方法的工作流程

2)研究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对研究组成员进行培训,介绍BSP方法,并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的工作计划、调查计划、工作日程表、研究要形成报告的大纲。

3)研究的开始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活动是召开全体研究组成员均参加的企业情况介绍会。

4)定义企业过程

定义企业过程又称为企业的过程识别,指的是对企业信息系统环境的了解。通过对企业过程的研究,可以了解企业的功能、任务、信息需求与关联等,从而进一步形成系统信息模型。

5)定义数据类

定义数据类也称为数据类的识别,即是对企业数据需求的了解,目的在于了解企业目前的数据状况和数据需求、查明数据共享关系、画出过程/数据类矩阵,为设计出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提供基本依据。

6)分析现存的系统支持

分析现存的系统支持即对目前的组织、企业过程、信息系统和数据文件进行仔细分析,发现不足和冗余之处,以便对将来的工作提出建议。

7)确定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要求

即通过面谈、调查等方式获得管理人员对系统的要求。

8)提出判断和结论

对前期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并作出判断和结论。

9)定义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利用已建立的过程/数据类矩阵确定主要系统间的数据流,从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10)确定子系统开发的优先顺序

建立子系统和数据库的开发优先顺序,确定哪些子系统应当优先设计和开发。

11)评价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为了实现更完善的信息体系,使信息总体结构能有效地和高效率地开发、实施和运行,必须建立一个可控的环境,信息系统的管理需作必要的改变,管理过程必须加以优化,使其不断地随着技术和业务战略的变化而改变。

12)制订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开发计划是帮助管理部门对所建议的项目作出决策,这些项目由总体结构优先顺序和信息管理部门的建议来决定。开发计划要确定具体的资源、日程和其他项目间的关系,并需估计工作规模,以便管理部门进行调度。

13)研究成果报告

研究成果报告是最后在汇报会上向最高管理部门提交BSP研究报告。5.3.2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关键成功因素法(CriticalSuccessFactors,CSF)是MIT教授JohnRockart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信息系统规划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法的关键是识别联系于系统目标的主要数据类及其关系。识别关键成功因素所用的工具是树枝因果图,如图5-3所示。例如,某企业有一个目标是提高产品竞争力,可以用树枝图画出影响它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该方法的步骤如图5-4所示。图5-3树枝图图5-4CSF法的步骤该方法的步骤是:首先通过与高级管理者的交流,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其相关的企业问题;然后识别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定义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最后定义企业的数据字典,根据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来确定信息资源分配的优先级别,并帮助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发掘新的机遇。

CSF方法能够直观地引导高级管理者纵观整个企业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是CSF方法的优点,但是,在进行较低一层次的信息需求分析时,效率却不是很高。事实上,一个组织能否取得成功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真正起作用的影响因素并不多,这些少数的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解决它们,就能够使组织的目标得以较好地实现,这些少数因素就是关键成功因素。通俗地讲,就是“抓主要矛盾”。由于信息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在解决了某一时期的关键成功因素后,又会出现一些新的关键成功因素,因此在信息系统新的生命周期内,又需继续去解决这些新的关键成功因素,以使组织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关键成功因素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其一般步骤是:

(1)了解组织或IS的战略目标。

(2)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主要是分析影响战略目标的各种因素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不同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行业的组织,由于各自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差异和内部条件的不同,其关键成功因素也不尽相同。

(3)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

(4)定义衡量关键成功因素指标的数据字典。关键成功因素法在高层应用时其效果较好,因为每一个高层领导人员日常总在考虑什么是关键因素,对中层领导来说一般不大适合,因为中层领导所面临的决策大多数是结构化的,其自由度较小,因此对他们最好应用其他方法。

关键成功因素法的优点是能够使所开发的系统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能够较快地取得收益。应用关键成功因素法需要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