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黑龙江省绥化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黑龙江省绥化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黑龙江省绥化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黑龙江省绥化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黑龙江省绥化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黑龙江省绥化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普选权在此以前一直被滥用,或者被当作议会批准神圣国家政权的工具,或者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只是让人民每隔几年行使一次,来选举议会制下的阶级统治的工具;而现在,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由各公社选举他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务员。”这里马克思充分肯定了A.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B.巴黎公社的普选制C.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D.巴黎公社的限薪制2.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A.美国政府践行凯恩斯主义B.美国实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混合经济C.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美元贬值加剧D.美国经济进入“滞涨”阶段3.有学者指出,在古代雅典,“个人实际上不受保护,并且任由集体摆布。……因为它不允许一个公民比其他公民更优秀,在这种制度下,个人的地位总是危在旦夕,一夜之间可能从最高自由堕入苛酷的奴隶状态”。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代雅典A.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精神B.公民个体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C.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D.公民参政议政范围不断扩大4.利用表格整理和归纳历史知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表格中的国家领导人与其相关活动对应错误的一组是总的背景帝王改革任务历史地位证据理由①明治天皇②日本历史的转折点③甘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光绪皇帝20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④①工业革命的影响②摆脱民族危机,向近代社会迈进③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④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5.下面是某学者对古代中国主要朝代耕地、粮食及人口的信息统计表。对表中信息合理的解释是A.抑商政策阻碍了农业商品化发展B.耕地增多推动人口增长C.明清时南北方经济发展严重失衡D.人地矛盾逐渐得以缓解6.下面是唐朝前期、中期和后期明确记载郡望和年份的士族科举入仕人数简表。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郡望唐初期唐中期唐末期陇西李氏3144清河崔氏142博陵崔氏045京兆韦氏053范阳卢氏097荥阳郑氏065彭城刘氏103A.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形式B.士族在科举考试中占据较大比例C.门阀大族对科举制由抵制到接受D.科举中能否入仕与出身没有关系7.鲁迅在《关于“舒愤懑”》里写道:“……我从此可以昂头露顶,慢慢地在街上走,再不听到嘲骂。几个也是没有辫子的老朋友从乡下来,一见面就摩着自己的光头,从心底里笑了出来道:哈哈,终于也有这一天了。”“这一天”的变化与以下哪一事件紧密相关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8.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指A.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B.借鉴苏联管理经济模式C.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 D.渴望扩大政府职能9.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正式颁行,从编制上规定了军官职务等级相应的编制军衔和基准军衔,师级以上干部可以一职三衔,如正师职编制军衔为少将至上校,基准军衔为大校。一职三衔的实行A.推动了军队年轻干部的培养 B.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C.反映了周边政治局势的紧张 D.顺应了信息化作战的新需要10.法国1793年宪法规定国民议会的会议应当是公开的,允许民众旁听,导致实践中旁听者通过鼓掌或呐喊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允许群众举着武器在议会大厅内列队游行示威,直接左右了议员们的意志。这反映出当时法国A.主权在民的原则得到有效执行 B.温和保守的政治主张备受推崇C.代议制民主保障广大民众利益 D.君主立宪制政体在渐进中完善11.美国史学家威尔杜兰在其著作《卢梭与法国》中写道:“卢梭所指的民主一词的意义,很难归入政治或历史所指的范围。……实际上他所喜好的‘选举的贵族政治’,就是我们所称的代议制民主政治。”这主要表明A.西方代议制蕴含着卢梭思想 B.卢梭的民主思想具有时代性C.卢梭推崇的民主背离其本意 D.民主政治是卢梭研究的对象12.“我不要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要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为此,“我”能做的是A.解放农奴,不给土地 B.解放农奴,分给份地C.强化农奴制巩固统治 D.效法西欧,发展工业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到自觉联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期齐、鲁、晋、郑等文化先进的中原诸侯自称为“中国”、“诸华”或“华夏”,居住在中原外缘的秦、楚、吴、越乃至于燕等,则被称或自称为“夷狄”。随着秦、楚、吴、越等参与中原的争霸,不断交融,至战国,七雄并称“诸夏”,同列“中国”。与春秋时代以前“夏夷之防”、华夷贵贱尊卑的的观念不同,当梁襄王问孟子何以安定天下时,孟子答曰:“定于一”。荀子也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史记》“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十二本纪”记载的是从五帝(黄帝——华夏始祖、颛顼、帝喾、尧、舜)夏商周秦到汉武帝。司马迁将原属戎狄之秦纳入“本纪”,让蛮夷之楚、吴、越进入“世家”,为蛮夷之“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等立传。《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材料二甲午战后,华夏中心主义衰落。维新派号召保国、保种、保教,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1902年,梁启超首次引入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现代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希望“仿效美利坚民族的规模,把汉、满、蒙、藏、回五族同化成一个‘中华民族’,组成一个民族的国家”“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940年,毛泽东提出“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中国各民族间的平等”。(1)依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华夷观”的内容,分析其“华夷观”形成的背景。(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的特点。14.(20分)材料汉文帝即位之时“汉兴二十余年”,拥立大臣们如周勃、陈平等人对汉文帝既存期待之心,又有考察之意,随时可以废立皇帝。决策层一方面,“多质(朴实、粗野)少文(文化)”,缺乏“为国远虑”的谋略,另一方面,“皆日天下已安已治矣”,看不到当时社会出现的新矛盾,反对“纷乱诸事”。汉文帝首先废除“诽谤妖言之罪”。他认为,“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闻河南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吴公荐洛阳少年贾谊,“帝召以为博士,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即使贾谊触讳,也不予怪罪。袁盎其父“故为群盗”,其本人曾“为吕禄舍人”,“遇孝文初立,资适逢世”官至中郎将。文帝二年、十五年两次下诏,“举方正贤良能直言极谏者”。纳言与求才并重,成为选才与决策的一种制度。——摘编自邵金凯《再论汉文帝的“因循”与“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人权宣言》主要体现了法国人民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意愿,而且法国大革命时期普选权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运用,故排除A项;根据“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由各公社选举他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务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克思主要是肯定了巴黎公社的普选制,故选B项;1875年巴黎公社已经失败,1875年宪法不符合题意中“由各公社选举他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务员”的内容,故排除C项;题意主要体现了巴黎公社对普选权的应用,没有体现其限薪制,故排除D项。2、A【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美国政府通过官方采购及制定计划的措施对经济进行有效干预,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主张,A项正确;美国并未实行混合经济模式,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对外贸易,不能反映对黄金储备的影响,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涨”阶段,排除D项。故选A。3、B【解析】

依据材料中“个人实际上不受保护,并且任由集体摆布。”、“个人的地位总是危在旦夕”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古代雅典民主的实质是,民主制度就是一种进行集体决策的统治体系。这就意味着社会不允许给独立性留出余地,也不允许个人得到保护,它完全吞没了个人。其主要依据是古代雅典公民个体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少数服从多数,因此B选项正确。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精神、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和公民参政议政范围不断扩大都不能说明古代雅典牺牲个人利益,推崇公民集体利益至上,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4、D【解析】

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印度的独立解放奋斗一生,③不符合对甘地历史功绩的评价;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光绪帝支持的戊戌变法最终失败,④不符合对光绪帝的评价。③④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这些国家领导人开展的活动均受到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都是为了完成摆脱民族危机、向近代社会迈进的历史任务,①②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①或②的A、B、C项。5、B【解析】题干中的表格是关于“古代中国主要朝代耕地、粮食及人口的信息统计表”的内容,与农业商品化无关,故A项排除;结合表格中全国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以及全国总人口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随着全国土地面积的不断增多,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人口也在不断增多,据此可以得出耕地增多推动了人口的不断增长,故B项正确;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北方与南方耕地面积有差距,但也不至于严重失衡,故C项排除;材料中数据无法得出人地矛盾的缓解,故D项排除。6、C【解析】“郡望”指郡中(地方)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据题目的表格信息可知,士族即门阀大族、门第望族在唐朝初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而其家族在科举中入仕的人数很少,随着科举制的推行与发展,到唐朝中期、后期在科举入仕中的人数比较多,反映了他们由抵制到逐步接受、参与科举制的过程,故选择C项。题干只列举了选拔官员的形式科举制,没有与其他形式进行比较,排除A;题干只列举了士族科举入仕人数,没有与其他阶层进行比较,排除B;D项题干没有体现。点睛:图表型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解答这类题目,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思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7、D【解析】

根据“我从此可以昂头露顶,慢慢地在街上走,再不听到嘲骂”“没有辫子的老朋友从乡下来”可以看出这指的是剪辫,根据所学可知,这与辛亥革命后的剪辫易服有关,故D项正确;ABC三项所处的时间都是在清朝,辫子不能剪,故排除ABC项。8、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美国遭受的打击最为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胡佛一度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等待经济形势的好转,致使危机更加严重。人民的不满情绪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力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而当时意大利、德国建立了法西斯集权统治,政府权力集中,以应对经济危机。故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未体现人们想改变民主代议制度,故排除。B项,苏联为斯大林模式,美国没有借鉴斯大林模式,故排除。C项,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为法西斯体制,为侵略扩张作准备,并非失业工人所期盼的,故排除。9、A【解析】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一职三衔”的规定,为破格提拔军队中的年轻干部,使其迅速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军队年轻干部的培养,A项正确;“一职三衔”的实行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无关,B项错误;当时周边政治局势并不紧张,C项错误;1988年一职三衔的实行不是为了适应20世纪90年代出现“信息化”战争,D项不符合题意。10、A【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近代法国民主政治的相关史实。依据材料中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举着武器……游行示威,直接左右了议员们的意志”等处可以看出在实践中公民的权力得到执行,故A项说法正确;材料中体现了较为充分的民主权力,而不是保守的主张,故B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近代法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所以代议制保障资产阶级利益,故C项说法错误;当时的法国属于民主共和政体,不是君主立宪制,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11、B【解析】

在美国史学家威尔杜兰看来,卢梭追求的“民主”是“代议制民主政治”,但其喜好的“选举的贵族政治”,不能归入政治或历史所指的范围,表明其认为卢梭的民主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B项正确;西方代议制蕴含着卢梭思想与材料中对卢梭的评价不符,A项错误;卢梭推崇的民主与美国史学家威尔杜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C项错误;“民主政治”是卢梭研究的对象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12、B【解析】

材料中“我”认为将土地和农民割裂就会造成俄国的暴动,所以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结合所学可知“我”能做的应该是解放农奴,分给份地,故选B项;AC项与题意主旨相悖,排除;材料内容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是发展工业,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内容:华夷同等地位,视华夷各族为中国历史的共同创造者;华夷共祖,有共同血缘。背景:从春秋到战国,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认同于华夏民族。战国时期,原先“夷夏”对立观念逐渐消失,天下一家、四海如一的“大一统观念”形成。华夷一家、华夷共祖同源的观念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巩固(2)特点:受传统文化与西学共同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面对外来侵略时自觉形成);内涵不断丰富【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华夷观念。(1)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中的“同列‘中国’……‘四海之内若一家’”等处信息可知司马迁的观点是华夷同等地位,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