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辛亥革命+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8课+辛亥革命+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8课+辛亥革命+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8课+辛亥革命+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8课+辛亥革命+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辛亥革命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2.孙中山认为,掌握武器,训练军队,举行武装起义,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首要条件。因此,他不遗余力地为此奔走,并在1907—1908年间,先后组织会党人员在西南边境举行了六次反清武装起义。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孙中山()A.决定走苏俄式革命道路 B.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倾向C.努力践行民主革命纲领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3.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皇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4.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这四个月中,没有发生特别重大的战役,清廷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状况说明()A.地方实力派全部背离清政府 B.列强在辛亥革命时期严守中立C.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早已松散 D.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十分强大5.《纽约时报》是一家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5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达500余篇;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检索,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判断该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6.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直接催化了中国近代国家形态与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的成功转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辛亥革命()A.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发展 B.促进了广大民众思想解放C.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进程7.下图所示是发表于1907年9月的漫画《实行立宪》,漫画的构图以唱片机和人耳为主题。下图是作者风夫的画外之音:“有音无形,有调无人。虽可娱人,究属愚人。其故维何,徒以虚声。”该漫画表明当时()A.光绪帝未采纳立宪主张 B.民众反对西方娱乐方式C.预备立宪实为虚张声势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8.1910年,资政院议员以军机大臣副署制度为据连续质问其行政责任,要求军机处对资政院负责,军机大臣答复“不负责任“后,议员们掀起弹劾风潮,要求明定军机大臣责任,速设责任内阁,并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但这一弹劾因清廷反对而搁置。该事件()A.动摇了清廷的统治基础 B.加深了清政府的认同危机C.加快了清末新政的步伐 D.反映了立宪与改良的分歧9.1907年清末官制改革的方案出台后,各省督抚意见纷纭,请求级行改革者居多,且多以财力不足等借口推脱。这反映出当时()A.改革引发骚乱 B.集权体制松动C.改革几经曲折 D.基层机构瘫痪10.辛亥革命爆发前,革命派人士的口号主要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武昌起义后,革命派在南京建立的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文规定民族平等。这一变化在当时有利于()A.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宣扬共和与维护统一C.防止列强瓜分中国 D.调动群众反清积极性11.“武昌起义一举大获成功,很大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党人意外地撞上了一个有钱有枪的宝库,喊了一嗓子'芝麻开门’,门就真的开了。”材料主要表明()A.起义地点的正确性 B.起义成功的偶然性C.起义过程的容易性 D.起义时机选择的恰当性12.武昌起义后,鄂、湘、赣用十八星旗,粤、桂、闽、滇、黔用红、蓝、白三色旗、江、浙、皖等省多用五色旗。此外,还有引申天下大同的井字旗,光复旧物的白旗。这表明()A.南北方都成为革命中心 B.民族国家观念增强C.革命发动了大多数群众 D.五族共和局面形成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材料一:辛亥革命爆发数天后,在汉口一家外国商行任职的美国人鲍布写给母亲的家书:“亲爱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会看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据【美】鲍布《辛亥首义目睹记》材料二: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材料三: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在为《民报》所写的复刊词中说:“余维默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旧民族、日民权、日民生。”这是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孙中山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最进步的思想体系,“民族”、“民权”、“民生”这三大问题的提出,帮助人们从千头万绪的复杂社会现象中抓住了要点。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命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么遥远,于是慢慢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此路不通,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中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摘自林伯渠:《证再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0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在当时的中国为什么是“一种最进步的思想体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统计情况表时间民主发生次数1836-1845年246次1846-1855年933次1856-1865年2332次1865-1875年909次1876-1885年385次1886-1895年314次1896-1911年635次——摘编自杨庆堃《十九世纪中国民众运动的若干初步统计模式》材料二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适今仍是本来面目”。“此度改革,不屡吾侪之望,田无待言”。立宪派一般要求在2—3年内开国会,如预备立宪公会电请“以二年为限”。立党派的努力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他们慨叹:“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呜呼,其何望矣!”革命派则始终对清廷立宪持反对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纷纷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先”“伪立宪”,认为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是真正立宪,实在拿立宪骗人”;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器做出坚决彻底的批判。——改编自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社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立宪派与革命派对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态度。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2.【答案】C3.【答案】C4.【答案】C5.【答案】D6.【答案】A7.【答案】C8.【答案】B9.【答案】B10.【答案】B11.【答案】B12.【答案】B13.【答案】示例:美国人鲍布和布朗都高度肯定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英国人莫理循认为辛亥革命是历史必然,但是中国不宜直接进入共和制。他们对辛亥革命有不同的认识,首先是基于不同国情和历史,美国人看重革命的彻底性,英国人更注重政治变革的渐进性。另外,个人立场、认识方法的差异等也是他们观点不同的原因。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处于积贫积弱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革命还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辛亥革命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对待任何历史事件,我们都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辩证地分析认识。14.【答案】(1)说明:三民主义确实是当时的中国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代表着当时最进步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发生新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局限性: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缺乏一个提出科学革命纲领、发动广大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15.【答案】(1)问题:民变频繁发生;社会矛盾尖锐;清廷统治危机加深。原因:社会性质转变;列强侵略加深;传统经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民族主义高涨;清廷封建统治腐朽;封建剥削沉重(赋税沉重)。(2)示例评析:立宪派:认为清政府对立宪搞拖延战术,认识到清政府无立宪诚意;内阁筹建不符合宪政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