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1.康、雍、乾三朝的几种官书中使用的“盛世”一词,在《万寿盛典初集》(康熙五十六年)中出现73次,在《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乾隆三年)中出现52次,在《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中出现39次,在《八旬万寿盛典》(乾隆五十七年)中出现62次。这说明清朝()A.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B.努力构建巩固统治的舆论C.康乾盛世的实至名归 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2.“密折”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表明()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利镇压3.清代以前,帝王构建的“大一统”疆域观未包括长城以外地区。而清朝皇帝反复强调长城以外是国家“大一统”疆域的组成部分,官方的《大清一统志》也以昭示“一统之盛”“一统无外之盛”为宗旨。清政府的这一观点()A.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管理 B.适应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C.反映出传统华夷观念已完全瓦解 D.直接促成了境内各民族的社会进步4.《皇清职贡图》是乾隆年间皇帝命沿边总督、巡抚将所辖境内不同民族的衣冠状貌,绘其图像,集结而成的古代大型民族志图册。图册绘图三百种,以男女别幅,共计六百数,并有文字题记,简要说明其分布地区、历史沿革、服饰饮食、社会生产及向清政府贡赋数额。这反映了清代()A.边疆治理有较大提升 B.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C.开放包容的帝国形象 D.“中华天下观”的最终形成5.从1730年到1911年,陆续有150人担任军机大臣之职,其中满族70人,占总数的46.7%:汉族69人,占总数的46%:蒙古族10人,占总数的6.7%:族籍不明者1人,占总数的0.6%。据此可知,清代()

A.笼络各族精英参与统治 B.贯彻民族平等政策

C.注重提高军机处的效率 D.加强皇权专制统治6.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统一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7.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访华使团成员约翰·巴罗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地相提并论。”这段描述()A.指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 B.彰显了工业化完成后的自信C.完全扭曲了清朝的真实情况 D.一定程度揭示了清朝的危机8.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下表中能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记述出处“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清史稿》“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军机大臣年表》A.因西北军务而设 B.设于雍正十年C.强化君主专制 D.设于雍正年间9.奏折在康雍两朝都是皇帝亲笔御批,从不假手于人。到乾隆朝,一些内容并不十分重要的奏折,通常先由乾隆帝进行简单的批示,然后再将其发交军机处,由军机处根据奏折内容草拟具体详细的处理意见。这种变化表明()A.军机处的职权有所扩大 B.军机处已成为中枢机构C.奏折制约官僚作用显著 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10.下表中所列的内容为军机处一日的日程,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11.土司是中央政权承认的少数民族世袭首领。1726年,云贵总臀鄂尔泰建议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对当地进行管理,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后来清廷批准了这些建议。这一做法有利于()A.完善中央官制 B.实现民族自治 C.消弭军事冲突 D.维护国家统一12.下图反映了清朝奏折制度的流程。它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A.减轻废除宰相后皇帝倍增的工作压力 B.降低决策效率,形成拖沓的工作作风C.强化对官僚的控制,权力向皇帝集中 D.禁锢士人思想,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13.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等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A.人军机处历经逐步演化得以成立 B.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C.历史研究难以形成统一的结论 D.军机处具有机密性的特点14.清代宫廷绘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达到鼎盛。宫廷绘画创作机构发展完善,画家群体人数众多。一些欧洲画家的作品与中国艺术传统融汇,从而形成规整、细腻、华丽的艺术特色。清代宫廷绘画的发展()A.体现了一定的盛世气象 B.是君主专制的必然产物C.主要受到程朱理学影响 D.得益于文化氛围的宽松15.清朝在统一蒙古族地区后,实行了盟旗制度。盟旗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旗的基本设置是呈金字塔的层级管理体制,位于金字塔上层的是旗札萨克,旗札萨克负责旗内一般行政、军事等事务,从本旗王公贵族中选择,经理藩院上报皇帝任命,并由理藩院监管。这一制度()A.完全仿照八旗制度创制而成 B.体现了独特创新的治边智慧C.激化了蒙古部族的利益冲突 D.扩大了民族地区自治的权限16.下表为康熙年年间苏州织造李煦奏折内容摘录。由此可知,奏折制度()上奏内容上奏时间苏州得雨并报米价折康熙三十二年七月贺亲征噶尔丹获胜折康熙三十五年七月闻太仓有人起事折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巡盐张应召居官情形折康熙六十年八月A.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B.赋予了中央机构决策权C.滋生了因循守旧风气 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控制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不懈努力,清廷完成了天山南北的统一大业,社会步入了和平建设阶段。与此同时,深受沙俄压迫的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众渴望重归故土。首领渥巴锡组成领导集体,精心策划,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正月出发东行,近17万人的队伍走过冬春夏三季,以牺牲过半人口的代价,在当年到达祖国西北边陲的伊犁河畔。获知消息后,乾隆皇帝当即决定让渥巴锡等人前往避暑山庄朝觐。经过妥善安排,渥巴锡等58人启程朝觐,途经乌鲁木齐、哈密、大同、张家口等地,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的热情款待。到达承德避暑山庄后,乾隆皇帝立即召见,他直接用蒙古语同渥巴锡等人交谈,并带着渥巴锡一行到新落成的佛教寺庙拈香。此次朝觐最重要的活动是封赏渥巴锡等人,册封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辅国公等爵位。封爵的成功,使以后清廷管理土尔扈特部众得到了有力支撑,也免除了土尔扈特人的内部消耗,为其社会的安定提供了保障。为纪念此事,乾隆帝谕令竖起两块巨大的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他亲自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摘编自郭美兰《东归土尔扈特首领赴避暑山庄朝觐凸显非凡意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尔扈特部得以回归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尔扈特首领赴避暑山庄朝觐的历史意义。18.【中国古代改革】材料一东汉光武帝即位以后,为了迅速稳定战乱后的社会秩序,即标榜中兴汉室,宣布废除王莽所订政策制度,也以黄老无为思想为依归。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遂“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因此选用贤良,重视吏治,与民休息。光武帝首先释放奴婢。自登位次年(建武二年)至十四年,曾六下诏令释放奴婢。包括因饥荒穷苦而“嫁妻卖子”者,王莽时没入官府者,战乱中劫略者等,如有抗命不释者,以“略人法从事”。建武十五年,实行“度田”,下令各州、郡清查人民占有田地数量和户口、年岁,目的为要限制豪强富民兼并土地和奴婢之人数。而且亦可便于征收赋税及力役。如建武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东汉初,因战费等支出浩大,田租征收十分之一后减轻赋税,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政策等。——摘编自钱穆讲授、叶龙整理《中国经济史》材料二班正皇帝为了使财政状况好转,为了“裕国”“安民”,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他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他反对在解决财政困难时,把“裕国”与“安民”对立起来的做法、他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能安民方能裕国”。雍正帝解决财政困难的基本方法是开源节流。其开源的主要措施是重本务农以增加田赋收入,解决民食;通商裕国,即使国课增加,又方便百姓。雍正皇帝反对“困商”“累商”,而主张“通商裕国”,“通商便民”。班正帝曾三令五申各税关不得多方勒索,分外苛求,以利商业的发展。他说:“国家之设关税,所以通商,而非以累商,所以便民,而非以病民也。”——摘编自马博《大清十二帝》第三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光武帝改革相比,雍正帝改革的不同之处。19.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区域的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蜀志》所说,秦灭六国,“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以致“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秦政权奉行法治,以实行严刑峻法而见称于史。少数民族伤了人,按情节轻重论处,杀人犯了死罪,可以用货、钱赎免。《巴志》记载,“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其意为一户可免交一顷田的租税,虽有十个妻子也不纳口算。——摘编自《从〈华阳国志〉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材料二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行省设置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囊中。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元朝以五事“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摘编自《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材料三布达拉宫由吐蕃时的藏王宫殿演化成后世达赖喇嘛驻憩的宫院,不仅继承了吐蕃的建筑传统,而且吸收了佛殿的建筑艺术……一座建筑的艺术感染力,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和组群关系。宫殿寺庙建筑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取法自然,依山舒展,建筑上下错落,前后参差,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艺术上的对比,随处可见,白宫、红宫和金殿、金塔的质感对比,华贵与朴实,细腻与粗拙,人工与自然的对比,强化了布达拉宫的崇高,也给人们带来艺术上的愉悦。——《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朝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2)阅读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有哪些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康熙帝在加强藏族地区民族团结方面的实践。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政府在政治统治、军事镇守、经济发展之外,通过儒学教化软实力的建构,在根基性的文化及信仰层面建构起西南边疆与内地一致的统一体:广设府州县地方官学和官办书院;提供科场优惠政策;建立乡贤名宦祠,供奉清朝政府提倡的儒家正统思想的代言人。清朝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宏伟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的为边疆和地方预留一定的自我表达空间,不仅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一统”政治思想的推行与渗透,还有力地促进了边疆和地方新秩序的稳定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主流文化和王朝国家的认同。——摘编自郎玉屏《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研究》(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在西南边疆治理的举措及目的。(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西南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效果。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盛世”一词主要出现在当时的官书之中,这是官方的舆论宣传,其目的是巩固统治,故选B项。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的是清朝的文字狱,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官书对盛世的舆论宣传,无法体现“实至名归”,排除C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根据“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等信息可以得出,通过密折制的推行,中央的政治权力以及君主的权力进一步加强,B项正确;开放性的说法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排除A项;C项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镇压与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清朝皇帝反复强调长城以外是国家‘大一统’疆域的组成部分,官方的《大清一统志》也以昭示‘一统之盛’‘一统无外之盛’为宗旨”可知,清朝长城以外地区在观念上被纳入国家疆域,而并非仅仅在实际管理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观念里将长城当作中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界,长城以外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相比其他朝代,清朝视内地与边疆一家的观念更加强烈,这适应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统一的观念,但没有具体设计边疆与内地管理措施,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华夷观念仍旧存在,没有“完全瓦解”,排除C项;这一观点有利于推动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民族的进步,但这种推动并非“直接促成”,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皇清职贡图》描绘疆域内不同民族的衣冠状貌,反映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边疆的具体管理措施,故不能得出边疆治理提升,排除A项;清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和闭关锁国,趋向封闭保守,排除C项;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华天下观”,但没有“最终形成”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从1730年到1911年,陆续有150人担任军机大臣之职,其中满族70人,占总数的46.7%;汉族69人,占总数的46%;蒙古族10人,占总数的6.7%;族籍不明者1人,占总数的0.6%。”可知清代任用不同民族的精英参与统治,进而更好的巩固统治,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提及了清朝任用不同民族的官员,与贯彻民族平等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军机处无关,排除C项;任用不同民族的精英是为了完善官僚体系,进而巩固统治,未涉及皇权专制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A。6.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中乾隆皇帝的谕旨是要求在文书中不得用“蒙古”、“汉人”称呼蒙古族和汉族,而应称“蒙古”“内地”,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其意在维护国家统一,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英国人的视角看“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反映出乾隆后期中国社会危机四伏、百姓贫困,而英国此时已经开始工业革命,材料较客观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清朝的危机,D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市场的举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英国要到1840年前后才完成工业革命,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排除C项。故选D项。8.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清史稿》中“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说明雍正十年设置的军机处,《军机大臣年表》中“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说明雍正七年设置的军机处,由此可知,两则材料相同的地方是军机处设于雍正年间,D项正确;《军机大臣年表》中没有体现因西北军务而设军机处,排除A项;《清史稿》记载军机处设于雍正十年,《军机大臣年表》中记载军机处设于雍正七年,排除B项;两则材料都没有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乾隆朝奏折的数量和涉及的内容远超前朝,所以乾隆帝在奏折处理过程中多借重军机处,让军机处给出处理意见,体现军机处可以辅助皇帝处理奏折相关事宜。据此可知,军机处从无权过问奏折,到处理一些奏折,体现其职权有所扩大,A项正确。在乾隆朝之前军机处就已成为中枢机构,排除B项;材料的核心不是奏折的作用,而是皇帝、军机处与奏折的关系,排除C项;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A项。10.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依据材料中“请皇帝旨”“拟皇帝旨意”和“下发旨意”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有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执行,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军事方面的信息,材料不能反映军机处谋划战事的职能,排除A项;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排除B项;陪读陪写,赋诗作画是南书房的职能,而军机处职能是跪奏笔录,上传下达,排除C项。故选D项。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清代边疆治理。选择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土司制度之下,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权限非常大,久而久之会对中央产生离心力,很容易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在改土归流之下,由中央派遣流官对当地进行治理,这种做法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排除A:在改土归流之下,中央派遣官员治理地方,这与完善中央官制无关。排除B:在土司制度之下,少数民族首领在当地有很大的管理权,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人民被直接纳入地方政府管辖之下,而非民族自治,且题干之意着重强调改土归流对国家统一的作用。排除C:材料中做法不会消弭军事冲突。12.答案:C解析:奏折需要皇帝亲手批阅,增加了皇帝的工作压力,但是皇帝能够迅速、机密地获取信息,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对官僚的掌控,有利于皇权的加强,C项正确。13.答案:A解析:“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说明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等时间点是军机处发展的重要节点,即军机处是不断发展演化的,故选A项;军机处只是君主集权走向高峰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不能体现整个过程,排除B项;“难以形成”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军机处的发展演变,并未涉及军机处的机密性,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代。据题干可知,清代康乾时期宫廷绘画达到鼎盛,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康乾盛世的大国气象,A项正确;君主专制与宫廷绘画鼎盛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排除B项;程朱理学自南宋后期,宋理宗端平更换时成为官方哲学,但是康乾时期之前也未出现宫廷画鼎盛的情况,可见程朱理学与宫廷画鼎盛关联不大,排除C项;清代康乾时期实行思想文化高压和专制政策,文化氛围并不宽松,排除D项。故选A项。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盟旗制度下盟旗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旗札萨克由皇帝任命,理藩院监管,完善了蒙古部族的治理体系,强化了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体现了独特创新的治边智慧,B项正确;A项错在“完全仿照”,盟旗制度具有创新性,排除A项;盟旗制度有利于缓解蒙古族的利益冲突,排除C项;盟旗制度不属于民族地区自治,排除D项。故选B项。16.答案:D解析:通过奏折制度,皇帝可以更好的知晓地方的事务,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D项正确;奏折制度并不是会降低效率,排除A项;奏折制度并不会赋予中央决策权,排除B项;C项与奏折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7.答案:(1)土尔扈特对中国的民族与文化认同;清朝统一发展,政局稳定,吸引力较强;清朝统治者欢迎土尔扈特部回归;首领渥巴锡合理规划;部众齐心协力,克服艰难险阻。(任答四点即可)(2)有利于土尔扈特部的生存与发展;便利了清廷对土尔扈特部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以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历史经验。(任答三点)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历史条件:根据材料“深受沙俄压迫的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众渴望重归故土。”可得出土尔扈特对中国的民族与文化认同;根据材料“经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不懈努力,清廷完成了天山南北的统一大业,社会步入了和平建设阶段。”可得出清朝统一发展,政局稳定,吸引力较强;根据材料“在当年到达祖国西北边陲的伊犁河畔。获知消息后,乾隆皇帝当即决定让渥巴锡等人前往避暑山庄朝觐。”可得出清朝统治者欢迎土尔扈特部回归;根据材料“首领渥巴锡组成领导集体,精心策划”可得出首领渥巴锡合理规划:根据材料“近17万人的队伍走过冬春夏三季,以牺牲过半人口的代价,在当年到达祖国西北边陲的伊犁河畔。”可得出部众齐心协力,克服艰难险阻。(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封爵的成功,使以后清廷管理土尔扈特部众得到了有力支撑,也免除了士尔扈特人的内部消耗,为其社会的安定提供了保障”并从对土尔扈特部、对清朝、对国家、对后世等角度回答可得出有利于土尔扈特部的生存与发展;便利了清廷对土尔扈特部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以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历史经验。18.答案:(1)背景:东汉政权建立,实现国家统一;王朝统治和后来的社会动荡导致经济残破,民生凋敝;东汉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民本”“仁政”思想的影响;光武帝刘秀个人的雄才大略。影响: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劳动力,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限制土地兼并,打击了豪强势力,稳定小农经济,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东汉的统治:清查土地和户口,便利了国家征收赋税和征调徭役,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2)不同之处:“富国”与“安民”相结合:“开源”和“节流”并重;注重发展工商业;简化税制,取消人头税。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东汉光武帝即位以后,为了迅速稳定战乱后的社会秩序”可知,东汉初年,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百废待兴;根据材料一“宣布废除王莽所订政策制度”可知,王莽新政失败的教训;根据材料一“建武十五年,实行‘度田’,下令各州、郡清查人民占有田地数量和户口、年岁,目的为要限制豪强富民兼并土地和奴婢之人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实力发展;根据材料一“以黄老无为思想为依归”可知,黄老思想的影响。第二小问影响,材料一“东汉光武帝即位以后,为了迅速稳定战乱后的社会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根据材料一“下令各州、郡清查人民占有田地数量和户口、年岁,目的为要限制豪强富民兼并土地和奴婢之人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目的为要限制豪强富民兼并土地和奴婢之人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势力;根据材料一“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社会文化发展。(2)不同:根据材料一“东汉光武帝即位以后,为了迅速稳定战乱后的社会秩序”与材料二“雍正皇帝为了使财政状况好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改革的主要目标是稳定社会秩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