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开学模拟考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吕进《新诗的“变”与“常”》)材料二: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另外,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伎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吕进《诗歌的大众与小众》)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2.下列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的诗人生前知音少,如李贺、李商隐等,但不影响其诗作因隔世效应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即大众化。B.只要是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C.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D.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面的诗句不属于大众化的一项是()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4.材料二第五段例举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实践有什么作用?5.现代传播手段远比古代先进快捷得多,为什么作者却说“新诗实际上很小众”?【答案】1.A2.B3.D4.①通过白居易诗歌创作说明诗歌大众化的前提是“但伤民病痛”。②说明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追求,因而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5.因为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①新诗不成熟,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②新诗没有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③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④新诗与朗诵与音乐脱节,难以传播;⑤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错,选项强加因果,文章原句是“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这与前面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错。原文是“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文章说的是“用最浅显的语言”,而不是“用最清晰的语言”。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错误,原文是“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选项将前后两句的关系颠倒过来了。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只要是中国人,都能背出几首唐诗宋词”错。由“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可知,文中是“大多”,选项变成“都”。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不属于大众化,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可以推知的是,《静夜思》是大众化倾向作品,《蜀道难》是小众化倾向作品。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材料第四段提到“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故而第五段就重点以白居易的创作实践为例。白居易是怎样使自己创作的诗歌体现大众化倾向呢?大众化有什么要求呢?第五段就做出了很好的回答。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通过白居易诗歌创作说明诗歌大众化的前提是“但伤民病痛”。“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说明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追求,因而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找到文中相关信息段,概括归纳即可。本题的答案信息在倒数第二段。因为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即新诗不成熟,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即新诗没有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即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即新诗与朗诵与音乐脱节,难以传播;“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即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嫁妆契诃夫这是很小的平房,活像一个老太婆,矮小,佝偻,头上戴着包发帽。小房子以及它的白灰墙、瓦房顶和灰泥脱落的烟囱,全都隐藏在苍翠的材林里。这条街上从来也没有什么人坐着马车路过,行人也稀少。小房子的百叶窗经常关着,房子里面,夏天又热又闷,冬天像澡堂里那样热气腾腾,有煤气味,而且是那样孤苦寂寞,枯燥乏味……我头一次访问小房子是很久以前为办一件事而去的:房主人是契卡玛索夫上校,他托我到那儿去探望他的妻子和女儿。请您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个矮小虚胖、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带着恐慌和惊愕的神情瞧着您。“讲问,您贵姓?”上了年纪的女人用颤抖的声音问您说,而您认出她就是女主人契卡玛索娃。您说出您的姓名,讲明您的来意。惊愕和恐惧就换成尖细而快活的“啊”的一声喊。这“啊”的一声,像回声一样,从前堂传到大厅,从大厅传到客厅,从客厅传到厨房……传出大门,顺着莫斯科街响下去了。房间里弥漫着除虫粉和新羊皮鞋的气味。窗台上放着天竺葵,挂着细纱的布条帘子。地板上放着一件黑色女上衣,潦草地缝在一块纸样上。“请您原谅,这儿凌乱得很!”契卡玛索娃说,一边困窘地斜起眼睛看房门。不久房门开了,我看见一个又高又瘦的姑娘,年纪十九岁左右,身穿薄纱的长连衣裙,腰间系着金黄色皮带,她走进来,行个屈膝礼,脸红了。先是她那点缀着几颗碎麻子的长鼻子红起来,然后从鼻子红到眼睛那儿,再从眼睛红到鬓角那儿。“这是我的女儿!”契卡马索娃以唱歌般的声音说,“这个年轻人,玛涅其卡(玛丽雅的爱称),这位青年是……”我做了自我介绍,然后我对这里有那么多的纸样表示惊讶。母女俩都垂下眼睛。“每年耶稣升天节,我们这儿有一个大市集”,母亲说,“在市集上我们总是买些衣料,然后做整整一年的针线活,直到下个市集为止。”“可是谁要穿这么多的衣服呢?”“……这不是现在穿的!这是嫁妆!”“哎呀,妈妈,您在说些什么呀?!”女儿说着,脸上泛起红晕,“……我绝不出嫁!绝不!”地嘴上这么说,可是说到“出”两个字时,她的眼睛亮了起来。吃晚饭的时候,我听见有个男人在隔壁房间里大声打呵欠。“那是我丈夫的弟弟叶果尔・谢敏内奇……”契卡玛索娃解释说,“他从去年起就住在我们这儿。他不能出来见您。他是个不大懂礼貌的粗人……见着生人就难为情……他打算进修道院去……”晚饭后,母亲邀我跟她一起去储藏室。在那儿,我见到五口大箱子和许多小箱子、小盒子。“这……就是嫁妆!”母亲对我小声说,“这些衣服都是我们自己做的。”我看了看那些令人阴沉的箱子,就开始向两个殷勤好客的女主人告辞。她们要我答应日后有空再到她们家里来。这个诺言,一直到七年以后才履行,当时我作为法院调查员就一件诉讼案出差来到这里。我走进客厅里,看见母亲长得越发胖了,头发已经花白,正趴在地板上,裁一块蓝色衣料。女儿坐在长沙发上做针线活。这里仍旧有纸样,仍旧有除虫粉气味。不过两个女人都穿着丧服。上校是在提升为将军后过一个星期去世的。将军夫人哭了。“我和女儿成了孤儿寡母。叶果尔・谢敏内奇还活着,不过修道院不肯收他,他好唱酒。我打算到首席贵族那儿去告他的状。他不止一次地打开箱子,……拿走玛涅琪卡的嫁妆,施舍给各地来的朝圣者。有两口箱子已经拿空了!再这样下去,我的玛涅琪卡就一件嫁妆也不剩了……”“您在说什么呀,妈妈!”玛涅琪卡难为情地说,“……我绝不出嫁,绝不出嫁!”玛涅琪卡抬起眼睛来,兴奋而又带着希望地瞧着天花板。一个矮小的男人往前堂那边溜过去,他头顶秃一大块,穿着棕色上衣,脚上穿的是套鞋而不是皮靴。他像耗子那样窸窸窣窣地溜过去,不见了。“这人大概就是叶果尔・谢敏内奇吧。”我暗想。我瞧着她们母女俩:两个人都苍老消瘦,女儿萎靡不振,看样子母亲比女儿至多大五岁光景。老太婆对我说:“叶果尔・谢敏内奇把我们缝的衣服统统拿走,为拯救他的灵魂而不知送给什么人了。衣服我们只好重新再做,可上帝知道,我们不是阔人!我们是孤儿寡母啊!”“我们是孤儿寡母!”玛涅琪卡重复道。去年,命运又驱使我来到那所熟悉的小房子。我走进客厅,看见老太婆契卡玛索娃穿一身黑衣服,戴着丧章,坐在长沙发上做针线活。跟她并排坐着的,是个小老头,穿着棕色上衣,脚上登着套鞋而不是皮靴。小老头看见我,就跳起来,从客厅里一溜烟跑出去了……为了回答我的问候,老太婆微微一笑,说:“现在又见到您,我很高兴,先生。”“您在缝什么?”过了一会儿,我问。“这是女衬衫。等我做好,就送到神父那儿去,托他代我保管,要不然,叶果尔・谢敏内奇就会把它拿走。”她小声说。她面前的桌子上放着女儿的照片,她看一眼照片,叹口气说:“要知道我成了孤魂!”那么玛涅琪卡在哪儿呢?我不想问……一切都明明白白,我的心头感到沉重极了。(选自《契河夫小说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记录了“我”三次拜访小房子的经历,作者在叙事策略上采取相似的叙述方式和不同的叙事详略,使小说形成独特的叙事节奏。B.小说四到六段使用“您”与读者面对面交流,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同时引领读者带着想象进入故事情境,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C.契卡玛索娃母女深居简出,准备嫁妆占据了工人的全部生活,她们没有社交,没有其他追求,嫁妆仿佛“套子”,套住了她们的人生。D.女儿说“绝不出嫁”却积极参与制作嫁妆,说到“出嫁”时眼神发亮,她的言行不一不仅表现了她的羞涩,也表现出她对婚姻的渴望。7.关于文中人物外貌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女儿刚出场时身穿薄纱长裙,腰间系着金黄色皮带,可以看出她爱美、憧憬未来。B.“都穿着丧服”“穿一身黑衣服,戴着丧章”暗示契卡玛索娃家庭不断发生变故。C.“女儿萎靡不振,看样子母亲比女儿至多大五岁”为后文女儿去世埋下伏笔。D.反复描写小老头上衣是棕色的,脚上穿套鞋而不是皮靴,旨在肯定他的简朴。8.“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9.契诃夫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漫画式人物的塑造。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使人物具有漫画般的效果。【答案】6.B7.D8.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②“我”是线索人物,文章以“我”的三次所见所闻所感组织情节。③“我”的感受是作者情感观点的载体,写“我”的所思所想能彰显作者对人物的真实态度、看法。9.①夸张,契卡玛索娃见到“我”时的“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②比喻。描写小老头“像耗子那样窸窸窣窣地溜过去”,具有可笑的画面感。③反复,描写契卡玛索娃总在做针线活、女儿总说“绝不出嫁”、小老头总是快速溜走,强化人物的某一特征。【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与读者面对面交流,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错误,在这里使用“您”不是为了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而是为了更好地描述契卡玛索娃见到陌生人的反应。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D.“旨在肯定他的俭朴”错误,旨在说明他由表到里都一成不变,生活无比单调乏味。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本题考第一人称在文中的作用,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情节上来说,“我”是线索人物,小说中“我”三次走访契卡玛索娃,第一次详细交代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习惯和状况以及探访母女俩的情形,然后比较简略地写了七年以后和两年以前的两次拜访。所有人物、故事都是“我”的所见,所以有一种整体感、紧凑感。从抒发感情方面来说,“然后我对这里有那么多的纸样表示惊讶”“‘这人大概就是叶果尔・谢敏内奇吧。’我暗想”“一切都明明白白,我的心头感到沉重极了”,以“我”的角度来写,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手法、鉴赏作品审美特征的能力。“漫画式人物的塑造”是指作者通过夸张等手段来突出角色的某些特征而达到使读者一目了然的效果的人物塑造手法。本文中,人物的特征都一目了然。比如,母亲与女儿的生活单调无聊,总是在重复同样的事情;母亲和女儿深居简出、社交极少,因而见到陌生人一个大惊小怪,一个极度羞涩;而房子里唯一的男人“小老头”更是与世隔绝,见人就溜。解答此题时,首先找出表现人物特征最突出的相关描写,然后再针对性地判断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①夸张,“惊愕和恐惧就换成尖细而快活的‘啊’的一声喊”契卡玛索娃见到“我”时的“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其缺少社交,大惊小怪。②比喻。“他像耗子那样窸窸窣窣地溜过去,不见了”把小老头比作“耗子”,“像耗子那样窸窸窣窣地溜过去”,具有可笑的画面感。③反复,“在市集上我们总是买些衣料,然后做整整一年的针线活,直到下个市集为止”“头发已经花白,正趴在地板上,裁一块蓝色衣料。女儿坐在长沙发上做针线活”“……我绝不出嫁!绝不!”“他像耗子那样窸窸窣窣地溜过去,不见了”描写契卡玛索娃总在做针线活、女儿总说“绝不出嫁”、小老头总是快速溜走,强化人物的某一特征。二、文言文阅读甲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小猪),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乙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节选自《庄子·外物》)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君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节选自《庄子·秋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B.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对其一生做的概括性的评价,如惠王、宣王。C.“子”是中国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为官的立场。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困的言行的不满。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宁愿拖着尾巴生活在烂泥里,而不愿意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庙里以显示尊贵的神龟。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2)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答案】10.B11.D12.A13.(1)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2)(现在)我只要一点儿水就能活下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3)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4)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逊,所以我笑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我问它:“鲋鱼,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鲋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鲋鱼来/子何为者邪”是“问之曰”的内容,“曰”后面应该停顿,排除AD项。“波臣”是一个名词,指水族,中间不应该断开,且“也”作为虚词,其后要断开。“君”为后句主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比他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错误。比“侯”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都是空话”错误,结合“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分析可知,只有《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重点词语:(1)“污渎”,浅而小的水沟;“自快”,自寻快乐;“为……所”,表被动;“羁”,束缚;“快”,使……愉快,使动用法。(2)“斗升之水”,一斗或者一升的水(一点儿水);“乃”,却、竟然;“索我于枯鱼之肆”,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枯鱼之肆索我”;“肆”,店铺。(3)“因”,借助,依靠;“敝”,损害;“与”,结交;“易”,代替。(4)“以”,用;“让”,谦逊;“哂”,笑。参考译文:甲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类似于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说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著书分析词句,阐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话言恣肆纵横,以满足自己,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视他。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他让他出任卿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乙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到年终可以得到百姓交来的税粮,到时候借给你价值三百金的粮食,好吗?”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愤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鲫鱼。我问它:‘鲫鱼,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引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所依赖的水,没有安身的地方。(现在,)我只要一点儿水就能活下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店里去找我!’”(选自《庄子•外物》)丙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两个大夫先去(想请庄子出仕):“希望把楚国的政务托付给先生!”庄子拿着渔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布把它包起来装进竹器里,然后放在庙堂里供奉。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让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呢?”两个大夫回答说:“它更愿意活着在烂泥里拖着它的尾巴爬行。”庄子说:“请回吧!我将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节选自《庄子•秋水》)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晏坐①闲吟白居易昔为京洛声华客,今作江湖潦倒翁。意气销磨群动②里,形骸变化百年中。霜侵残鬓无多黑,酒伴衰颜只暂红。愿学禅门非想定③,千愁万念一时空。【注】①晏坐:闲坐。②群动:泛指众人。③非想定:佛家修行的境界。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今昔对比,诗人曾意气风发,而如今飘零潦倒,前后形成强烈反差。B.颔联承接首联的“今”字,写出诗人如今壮志磨灭、年华逝去的人生状态。C.颈联对诗人的外貌进行描写,“暂红”表明诗人借酒消愁,获得暂时的愉悦。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在历经沧桑后希望投身禅门、避世脱俗的感慨。15.校园“唐韵”诗社在为白居易的诗歌进行分类汇编时产生分歧,有同学认为本诗应归入“闲适诗”,也有同学认为应归入“感伤诗”,你赞成哪个观点?请结合全诗说明理由。【答案】14.C15.示例一:闲适诗:①标题“晏坐闲吟”中的“晏”与“闲”都点出“闲适”。②中间两联中诗人所寄寓的意志沉沦、时光蹉跎、年华老去的感慨是为尾联情感的转变、抒发对闲适之情的向往张本。③尾联诗人抒发了希望能够摒除“千愁万念”,对心灵空明的闲适之情的向往。示例二:感伤诗:①首联诗人曾经名动京华,如今却羁旅飘零、穷困潦倒,今昔对比,感伤人世沧桑。②颔联诗人当年的壮志渐渐消磨,感伤自己意志沉沦、时光蹉跎。③颈联诗人鬓间斑白、容颜衰老,感伤自己年华老去。④尾联写出了诗人无法排遣现实中的感伤,只能借禅门来修行避世。【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获得暂时的愉悦”表述错误,“酒伴衰颜只暂红”意为衰老的容颜只有在饮酒之后才会暂时红润,并没有提到因喝酒而获得了愉悦。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闲适诗:“晏坐”是一种悠闲的坐姿,表示闲适的状态,而“闲吟”则是指随意的吟咏。题目中的“晏坐”和“闲吟”反复强调了“闲适”之意,表现出一种放松、自在的生活态度。在中间两联中,诗人所表达的意志沉沦、时光蹉跎、年华老去的感慨,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他以生动的语言鲜明的描绘、揭示出人生的无奈和苍凉。在这里,他笔下的“意气销磨”“人事已非”,无不是在叹息时光荏苒,物是人非。这种情感深处的共鸣,无疑为尾联的情感转变抒发对闲适之情的向往打下了坚实的基石。尾联中,诗人情感发生了转变,他开始向往那种闲适之情。这种转变并不是突兀的,而是在前两联的铺垫下自然而然地发生。“愿学禅门非想定,千愁万念一时空”意思是,我学习禅理并不是想成为禅宗大师那样入定,只要内心清静,即使身处黑暗之中,眼前人也会一片光明,千愁万念也慢慢地融化了。在尾联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希望能够摒除“千愁万念”,直接表达出对心灵空明的闲适之情的向往。综上所述,本诗是诗人表达自己对闲适的向往,故应归入“闲适诗”。感伤诗:“昔为京洛声华客,今作江湖潦倒翁”首联今昔对比,作者将昔日里自己意气风发名动京师是洛阳风云人物的得意之形与现如今羁旅飘零、穷困潦倒流落江湖街头潦倒老翁的失意之态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无尽感慨。颔联承接首联的“今”字,写出诗人如今壮志磨灭、年华逝去的人生状态。凌志壮志已然消磨了尽,时光荏苒蹉跎身体却步入年老体衰老态龙钟之时。壮志磨灭青春消失,怎能不让人伤感如斯。颈联描绘出诗人白发俏俏地入侵双鬓,剩下的黑发也没有多少了,衰皱的脸庞只能靠酒刺激,才能暂时保持些许润红。头发斑白、衰老的容颜再也没有了青春时自然的红润,年老体衰必然会让人伤感再三。在尾联中,诗人表现出无法排遣现实中的感伤,他深知人世间苦难重重,无法逃脱。为了慢慢地融化自己心中的千愁万念、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他选择借禅门修行来避世。但诗人提出的仅仅一个小小的愿望——不是想成为禅宗大师那样入定,只要内心清静。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的选择,所期望的心中的片刻安静在现实中也是无法实现的,只能空有这个小小的愿望,心中伤感无法排遣这种无奈怎能不会让人感伤万千。综上所述,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内心伤感,故应归入“感伤诗”。四、名篇名句默写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的角度和手法多样,其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动态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用“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大军阀、大官僚的蔑视。(4)越陌度阡,枉用相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鹰击长空②.鱼翔浅底

③.书生意气④.挥斥方遒⑤.粪土当年万户侯⑥.契阔谈讌⑦.心念旧恩⑧.暧暧远人村⑨.依依墟里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鹰、击、翔、浅、斥、遒、粪、侯、契、阔、讌、暧、墟。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说来就来的寒潮,让那些正在盘点一年减肥大计的人们找回了一点自尊。只是,“囤肉”真的能抗寒吗?人体的脂肪组织①,两者区别在于棕色脂肪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当机体进食或遇寒冷刺激时能大量产热,快速供能,有利于抗寒。除此之外,脂肪组织还具有缓冲和隔热功能。较厚的皮下脂肪能把热量包裹在体内,可以阻止体热散失,有助于保暖。而且,脂肪还是储存能量的最主要物质,也是供能系数最高的营养素。这样看来,御寒抗冻,②。可事实果真如此吗?虽说棕色脂肪自带“发热器”,但这跟“胖人抗冻”没关系。因为我们常说的超重和肥胖,囤的几乎都是不产热的白色脂肪。而且棕色脂肪的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新生儿一般比较多,而成人体内很少。另外,白色脂肪细胞中含线粒体极少,而肌肉细胞中③,可以说,肌肉是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脂肪就像是裹在身上的衣服和被子,能够挡风和阻止体热散失,但不能让身体产生热量。而肌肉就像体内一个自带充电功能的暖宝宝或电热毯,能持续产生热量,为身体供能。看来,秋天贴的膘、冬天囤的肉,“终究还是错付了”!化被动为主动,论抗寒的正确打开方式,那当然是:增肌!增肌!增肌!17.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云青青兮”像要下雨,“水澹澹兮”生出烟雾,眼前的景象使李白大为震惊。B.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C.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词语不断涌现,像“高铁”“刷屏”“供给侧”等。D.他真像他的父亲啊!那么有骨气,绝不作孬种,永远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7.B18.①分为棕色脂肪组织和白色脂肪组织

②非脂肪莫属了

③线粒体含量丰富【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脂肪就像是裹在身上的衣服和被子”中的“像”为比喻词。A.“像要下雨”中“像”表推测。B.“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中的“像”是比喻词,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C.“像……等”中的“像”表列举。D.“他真像他的父亲啊”中的“像”表示比较后得出共同点。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两者区别在于棕色脂肪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线粒”可知,此处应为脂肪组织的分类,其中一类是棕色脂肪组织;再结合“白色脂肪细胞中含线粒体极少”可知,是分为棕色和白色两类,据此可写“分为棕色脂肪组织和白色脂肪组织”;第二空,根据“较厚的皮下脂肪能把热量包裹在体内,可以阻止体热散失,有助于保暖”“虽说棕色脂肪自带‘发热器’”,可知,脂肪具御寒抗冻的作用,据此可写“非脂肪莫属了”;第三空,由“白色脂肪细胞中含线粒体极少”,再根据所填句中的“而肌肉细胞中……”可知,前后是转折关系,据此可写“线粒体含量丰富”。六、作文60分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一期如期上演,节目围绕《永乐大典》的都总裁陈济立志、悟道、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