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所写,欣赏领悟《谈中国诗》的深度和温度,将是一

个愉快的精神桑拿的过程。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谈中国诗》教案,希望大家喜

欢。

《谈中国诗》教案1

知识目标

L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L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匕瞰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爰生活,热爱诗,热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L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

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

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

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

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

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

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

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

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_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

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

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

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

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

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

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

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

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

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

还参与《一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

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推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

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

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

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

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

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L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I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

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

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爰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

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

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

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

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

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

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

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

古今兼顾,目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

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

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

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

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

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

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餐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

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

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

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

文。……余下的只是静默——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

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

奇。

教师提示:

L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

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

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

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

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

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

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

者以此作喻就匕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彳主往脱离客观实际,

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

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

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

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

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五、课文总结

《谈中国诗》教案2

•教学目标

L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

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

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

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

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

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

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

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

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_or0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

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

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

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

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

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

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

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

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

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

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

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

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推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

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

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

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

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

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I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爰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

明贵国爰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

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

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

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

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

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

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

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

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

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

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

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

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

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爰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

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

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整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

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

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L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

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

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

文。……余下的只是静默——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

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

奇。

教师提示: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

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

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

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

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

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2.这句

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

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

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

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

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

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

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

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五、课文总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

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

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业

试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与中国古诗相比,中国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谈中国诗》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L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

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目标:L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

意。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

爰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

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

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2.对文中

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一、导入课文

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咬

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

的。《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

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

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略)(学生阅读,了解)

2、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分析,教师指导学生牢记)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3、拓展激发阅读兴趣:(教师介绍)

《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

来。

据说上个世纪_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

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闻名世界的学

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

“文化大家"。

4、背景资料: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

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

讲,后节译为中文。

设问: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你们是美国人,我给各位讲中国诗,大家最想

知道什么?(教学预设:生:中国诗有什么特点。生:中国诗和美国诗有什么不同。)

三、导引自学

1、设问:各位"美国人”的疑问正是钱先生要给大家解决的主要问题,也

是这篇讲演稿的主要内容。请各位自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话语,带有"中

国诗”字眼的句子是关键句。

学生埋头阅读,圈圈点点。

(教学预设:大多数学生可以找出以下句子:①中国诗是早熟的;②中国诗是

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③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性;④西洋

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个别学生可以找出⑤中国诗跟西洋诗在

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2、引导学生归纳,以上五条是从诗歌的发展、形式、技巧、语言、内容五

方面讲了中国诗的特点。

四、合作探究

(一)设计:细读课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

外诗歌的异同。

教学预设:

1、诗史

外国:史诗一戏剧一抒情诗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异)

2、篇幅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莺剪掠(同)

3、韵味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同)

4、风格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一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异)

5、内容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同)

(二)教师进一步概括: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二方案:抓住关键句,筛选出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所具有的特征。

明确: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三)品味语言

本文的说理,充满了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且这种幽默风趣,不是低俗

的插科打浑,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征博引,充满机智,充分体现了钱钟书语

言的幽默特色。

《围城》小说的开头讲一位鲍小姐,穿得很少,人家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局

部真理"。请大家想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有句名言说“真理"是赤裸

裸的"。鲍小姐穿得很少,几乎是赤裸裸的,所以叫她真理,但她并没有完全赤

裸裸,所以叫她为"局部的真理"。可见,钱的幽默是透着学者的智慧的幽默。

问题:请找出你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注意句不离篇)(讨

论)

示例: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

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理解:用西方的科学"地心引力”来写中国诗发展的特点,突出中国诗发展

的"早熟"与灵动。用印度经典故事来写中国人的聪明。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

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

把眉眼颦蹙。

理解:"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来比

喻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用生活中的看东西要看得远些、把眉眼颦蹙

来比喻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3.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

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理解:"压得腰弯背断"是一种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这里用来比喻思想内容

上的"厚重",化抽象为具体,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

4.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

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狂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

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理解:形象地进行中外诗歌风格的比较。说外国一些诗人的风格是"拔木转

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准确。以"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比

喻中国诗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准",妙趣横生中凸显出总体上"笔力

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5."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

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

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

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

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爰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而增添了甜蜜。”

理解:结尾引用的这两处比喻,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与研究者的关系。

切合听众实际,拉近与出门在外的美国士兵的距离,显得温馨亲切。

6.贵国爱伦♦坡(Poe)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

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理解:这里作者的用意在于衬托中国诗的超出想象的短小精练,而不是嘲笑

爱伦•坡的目光短浅。"太可惜了",给人以遗憾的感觉。这样说,也注意到了

听者的心理反映,让听者有亲切感。

参考答案:

例如,为了说明中国诗的发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

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

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然后联系印度的《百喻经》一语道破天机。

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借用了一西方的短语"轻莺剪掠",轻巧自

在,凭人去遐想。钱氏作比喻,重文采亦重哲理一"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

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

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

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餐蹙。"其中道理更

是相当深刻的。

其他如把中国诗中的狂放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

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一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妙”中凸现了一个"准"

字。

五、课堂小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

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

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业

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国古代诗人的诗句摘出,与篇名、作者、朝代——对应,

并熟记。

《谈中国诗》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为学贯中西的钱钟

书先生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内涵与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挖掘都会有收获的。总体

来说,本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组织紧密、严谨,

学生应该是有所收获的。当然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细化的地方。

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应具备"五实"标准,即:扎实、充实、

丰实、平实、真实。我在设计、处理《谈中国诗》这篇文章时,也力图向这五个

目标靠拢。

第一、扎实。"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对学生学习来讲,叶澜

教授认为有三级意义:初级意义学到东西;中级意义一一锻炼了能力;高级意

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我在本文的

教学目标的确立上秉承这一理念。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

作者及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国诗的特征,加深对中国诗诗创作和鉴赏

的认识。2、能力目标: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中国诗歌同类现象。

3、情感目标: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爰生活,热爰诗,

热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完成情况看,对照本课的三维目标,我认为学生了

解了钱钟书的生平及作品,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