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一)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23/35/wKhkGWbOV5yAQr6OAAKmnHJlEk0921.jpg)
![中医各家学说(一)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23/35/wKhkGWbOV5yAQr6OAAKmnHJlEk09212.jpg)
![中医各家学说(一)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23/35/wKhkGWbOV5yAQr6OAAKmnHJlEk09213.jpg)
![中医各家学说(一)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23/35/wKhkGWbOV5yAQr6OAAKmnHJlEk09214.jpg)
![中医各家学说(一)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23/35/wKhkGWbOV5yAQr6OAAKmnHJlEk092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论
1.河间学派:刘完素、张从正、朱一亨、王纶、孙一奎
2.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薛己、张介宾
3.温病学派:叶桂、薛雪、吴鞠通、王士雄
4.汇通学派:唐宗海、张锡纯、辉树钮、朱沛文
5.《四库全书总目纲要》: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6.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四大经典
7.金元四大家
医家名字号代表作主要思想
字守真,自号通素问玄机原病式1卷、黄帝素问宣明论火热论(补充了燥的病机)、
刘完素
玄处士方15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3卷六气皆能化火说
攻邪论、血气说、补益观、情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仁《儒门事亲》、《张子和心镜别录》
志疗法
字明之,晚号东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
李东垣脾胃论、内伤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垣老人论、内伤论、甘温除大热
朱丹溪字彦修,《格致余论》阳芍余阴不足论、相火论
★亲炙:直接受到教诲或传授
★私淑: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其学术病尊之为师
刘完素提出六气皆能化火之说,侧重外感火热病的研究。完素之学传与荆山浮屠,再传于罗知悌,三传于朱震
亨。略早于朱震亨私淑完素之学的张从正。
传元素、李杲之学的是王好古(着重发挥三阴阳虚之证),罗天益师事李杲。
私淑易水学说最有成就的是薛己、赵献可、张介宾
第六章河间学派
河间学派的概念是什么?研究内容有哪些?创始医家是谁?
答: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以阐发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
而著称于世。以火热论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刘完素在运气学说的启发下,在潜心研究《内经》病机十九条的
基础上,形成了火热论的思想。大倡“六气皆能化火”说“五志过极皆为热甚”说,主张药用寒凉,成为河间
学派的创始医家。
★河间学派:阐发火热病机,及其辨证论治规律,临床善用寒凉,形成河间学派。
刘完素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间处士,章宗赐号“高尚先生”
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1卷,简称《原病式》、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5卷,原称《医方精要宣明论》,简称《宣明论方》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3卷,简称《保命集》
《素问要旨论》
《三消论》
主要思想:
◊在《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启示下,补入一条燥的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火热论(阳气怫郁论、六气皆能化火说,五志过极皆为热甚说)
1、阳气怫郁论(玄府气液说)
阳气郁结,气机阻滞,则玄府闭塞,就会产生的多种火热病机。六气、五志太过均可导致阳气怫郁,而化生火
热0反之,火热怫郁亦可导致六气、五志之病
2、六气皆能化火说
1.风与火热: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热则风动<主张以清凉之剂。热极生风开
创了论治中风由外风转向内风的先河
2.温与火热:积湿成热;湿病本不自生,区于大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
湿热相搏,则怫郁痞膈,小便不利而水肿也。提出以辛苦寒药为君的原则。
3.燥与火热:寒月甚而暑月衰;病寒吐利,亡液过及;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反燥;金燥虽属于秋阴,而其性
异于寒湿,而反同于风火热也。治疗上则“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慎毋服乌附之药
4.寒与火热:阳气怫郁,不能宣散,怫热内作,以成热证者,不可亦言为冷,当成证辨之。
上述可见,风寒湿燥为病,大多能化热与火热相兼同化。
3、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1.“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悲一作忧。若志过度则劳,劳生本胜,凡五志所伤皆热也」
2.五志化火生热的关键在于心。
◊火热病的治疗(从表证、里证两个方面)
1.表证
表证宜汗解,为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
表证兼有内热之证,采用表里双解法,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
若依上述诸法治之而调整不解,通用凉膈散散其热。
2.里证
只要有可下之证,应使用下法。以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下其里热。
对阳气怫郁的治疗则提出“随其深浅,察其微甚,适其所宜而治之”,主要使用宣、清、通三法和苦寒药
◊杂病
1.泄痢:宜补(白术黄芭汤)、宜泻(大黄汤)、宜和(芍药汤)、宜止(诃子散)。
2.消渴一阴虚燥热:开后世辨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之先河。
3.刘完素创制的地黄饮子用于治疗:暗琲。
4.刘完素用通腑法治疗中风的方剂是:三化汤。
5.刘完素认为中风预后较差的是:中脏
6.治疗中风常用的方剂是:加减小续命汤、三化汤、大秦九汤、地黄饮(多选)
7.预防中风常用的方剂是:八风散、愈风汤、天麻丸
◊代表方剂(单选)防风通圣散治疗表证兼有里热、三化汤治疗中风、双解散、三一承气汤通治里热郁结,
汗出而热不冷芍药汤开发郁红宣通气液、地黄饮子治疗其虚痰泛暗排
★同化;风湿燥起能同化转归为火;火热也可转归为风湿燥寒诸气,总体以7'E化火为土。
★兼化: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相兼为病。
★六气皆能化火说:风寒湿燥为病,大多能化热与火热相兼同化。
★刘完素影响的两位医家:张从正、朱震亨
★防风通圣散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方歌】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桅芍
翘,甘桔茸归寻滑石,薄荷苓术力偏饶,
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凉膈散
【功效】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方歌】凉膈硝黄桅子翘,黄苓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热,中焦燥实服之消。
★清燥救肺汤
【功效】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方歌】消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堪专。
张从正
字子和,号戴人,金代雎州考城人。有过太医院的经历。弟子麻知己
代表作:《儒门事亲》另有《张子和心镜别录》,提出“病山邪生,攻邪己病二
首先提出攻邪学说,并创立攻邪学派。
主要思想:
◊攻邪论
1.病由邪生,攻邪己病(邪气致病的观点)
2.攻邪之法,行汗吐下
张氏汗吐下三法涵义较广: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灸、蒸、薰、谍、洗、熨、烙、针
刺、硬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J
3.邪气致病脱(病邪理论部)
因邪致病;天、地、人三邪理论;认为“人邪”酸苦甘辛咸淡:论病重邪;祛邪安正
所论邪气包括:天邪地邪人邪七情所伤药邪
◊血气说:贵于血气流通
1.不是张子和出血疗法的适应证:腹满拒按
2.血气流通,祛邪正安;血实决之,急刺出血
◊补益观
虚者当补,药尽其用;虚实相间,攻补兼施;损其偏亢,以求其平
◊情志疗法(以情胜情)
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张子和对此法的运
用有其独特的经验。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药攻食养观(多选)
1.治病先攻邪,邪却而后言补
2.损有余即补不足,下中自有补
3.凡药皆毒,但可攻邪,邪去印J己
认为大黄功效有:泻热通腑凉血解毒逐淤通经止血
4.倡导食补食疗
饮食调补内容包括:五谷养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五果助之
54张净生当论食心心或当论药攻二
★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张子
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圣人只有三法/张介宾、论述题?
张戴人论病非人身素有之物,或自外入,或自内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身,速攻之可也。立汗吐下三法以攻邪,
邪去则元气自复。故曰圣人止有三法,无第四法。其论颇卓。故丹溪初阅子和书,惟务攻击,亦谓医之法尽是。
后读《内经》云:虚者,精气虚;实者,邪气实。实则泻,虚则补。何云圣人无第四法?于是不能不疑。子和
之书,非子和之笔,而麻征君伪为之者也。圣人之言,垂诸《灵》、《素》,其主补虚、泻实者不一,而子和敢为
非圣之书?凡治病如权衡,高下轻重,随时变通,若偏矫一说,祸人不浅。
请简述汗吐下三法。
汗法:凡解表者,皆汗法也。除辛温、辛凉解表发汗外,灸、蒸、熏、潦、洗,熨、烙、针刺、硬射、引导、
按摩,凡能疏散外邪的方法,都属于汗法
吐法:凡上行者,皆吐法也。引泄、漉涎、嚏气、追泪。凡能使邪气涌而出之的方法,均属于吐法
下法:凡下行者,皆下法也。药物泻下通便外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等具下行作用的方法
朱震亨
朱震亨,宁彦修,学者尊称之为丹溪翁。
代表作:1《格致余论》2《局方发挥》3《金匮钩玄》4《本草衍义补遗》5《丹溪心法》
罗知梯将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等医家的学术思想传给了朱震亨。
对朱震亭学术思想影响较大的学者有: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徐谦
主要思想:
◊阳有余阴不足论
1.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2.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
3.提出养阴抑阳,以保持“阴平阳秘”一首先宜收心养心,使心不乱,通过修身养性以驱除非分之念;其次应
劳逸结合,工作生活张弛有度,使心君不为所动,相火自然守位禀命,阴精以奉其人寿。
(收心养心、护阴摄养、顺时避虚和节食5E淡)
4.所谓“阴不足”,是指肾所藏的阴精难成易亏;所谓“阳有余”,是指肝肾之中的相火易于妄动。
◊相火论
1.相火:相火之常,为人身之动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相火之变,相火妄功为病理之火,耗损真阴,
损伤元气,为元气之贼;造成众多疾病,为众病之源。
2.火的特性是内阴而外阳,悟出“凡动皆属于火”。观点源于《素问》“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3.相火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以肝肾精血为其物质基础;分属于胆、膀胱、心包络、三焦等。
◊火热证的辨治
1.原则:实火可泻(黄连解毒之类),虚火可补(小便降火极速),郁火当发。
2.郁火当发:升阳散火汤、泻阴火升阳汤
3.虚火可补:阴精虚相火旺(大补阴丸);阴血虚相火旺(四物汤加知柏)
◊杂病
1.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治郁用越鞠丸。
2.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3.朱丹溪如何认识痰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
关键在于脾虚和气郁,治疗原则包括:实牌燥湿、痰瘀同治、治痰先治气。
《丹溪心法》论述痰病病机不包括:阴虚;二陈汤,治一身之痰
4.《丹溪心法》如何论述郁证的病因病机?
郁证病位在中焦,以气郁为关键,治疗方药选用越鞠丸。越鞠丸(六郁汤)通治诸郁
外感不里内伤情当饮食失节合久病失调受导致人体气血怫郁,传化失常,郁冬三可化举空火
★二陈汤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廿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越鞠丸
【功效】行气解郁
【方歌】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食湿废,苛苍香附桅子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丹溪如何论述阳有余阴不足论?
(1)天地日月,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2)人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
(3)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
(4)养阴抑阳的摄生观
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与张介宾“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论有何异同?P85
答:朱震亨主要是从阴阳相对的关系论述柞火妄动与精血耗伤的因果关系,其“阳常有余”指妄动的相火,阴
是指人体的精血。张介宾则从阴阳互根论述了阳气与真阴的相互依存关系,张介宾指阳为人体之真阳,阴是人
体之真阳,两人对人体真阴的难成易亏有共同的认识。不同者朱震亨重在强调阳气亢盛为害,张介宾则从阳气
虚衰致病论述。
第七章易水学派
易水学派:金代刘完素以脏腑的虚实寒热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创立脏腑病机学说,称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李呆继承发展元素学说,创立脾胃内伤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张元素
字洁古,其弟子有李杲,王好古。
代表作:《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
“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张元素制方重视气味配伍法。
学术成就:
1.脏腑辨证理论(内容是)
◊脏腑辨证理论渊源于:《内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备急千金方》《小儿药证直决》
D天人相应论藏象(生理)2)根据脉象辨病症(病理)急、缓、大、小、滑、涩(微甚)
3)虚实寒热辨病性(证候)4)确立治则定方药(治疗)5)综合分析判吉凶(预后)
◊治疗脏腑疾病用药的依据是:寒热虚实,治疗肝病方法不包括:本寒温之。
◊五脏苦欲补泻: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
食苦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2.阐发中药理论
对中药学的贡献是:阐发升降浮沉、创引经归经说、创中药分类法、发展气味补泄
1)药物升降浮沉:气薄为阳中之阴,味厚为阴中之阴,气厚为阳中之阳,味薄为阴中之阳。
2)气味补泻理论的阐发
根据五脏苦欲理论,结合气味功效特点,提出常规用药
张元素认为附子乃阳中之阳,是因附子为:气度
甘草缓肝急,五味子收心缓,白术燥脾湿,黄苓泄肺气,黄柏、知母润肾燥
3)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说
◊黄连(入心经)一泻心火;黄苓(入肺经)一泻肺火;白芍(入肝经)一泻肝火;知母(入肾经)一泻肾火;
石膏(入胃经)一一泻胃火;木通(入小肠经)一一泻小肠火;黄孝(入大肠经)一一泻大肠火
◊柴胡佐黄连泻肝、胆火;柴胡佐黄苓泻三焦火,黄柏泻膀胱火。
◊太阳经病(小肠膀胱):在上一羌活;在下一黄柏
◊阳明经病(胃与大肠):在上一一升麻、白芷;在下——石膏
◊少阳经病(胆与三焦):在上一柴胡;在下一青皮。太阴经病(脾与肺):上下一一白芍。◊厥阴经病(肝心包
络):在上一青皮;在下一柴胡。少阴经病(心与肾):上下一知母
4)中药分类: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
5)制方大法(简答):风制法、暑制法、湿制法、燥制法、寒制法
3.代表方剂:九味羌活汤(分经论治思想的新方)、枳术丸(重视扶养脾胃、养正积自)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味羌活汤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耳,黄苓生地同甘草,发汗祛湿可见功。
★归经学说:
★药物归经:是遣用每味药物的专司,即取药物性用之长,使之各归其经,临证遣药才能有的放矢,力专效宏。
张元素的枳术丸与张仲景枳术汤的区别?
答:针对老幼虚弱、脾胃不足、饮食不消之证,张元素把仲景枳术汤化裁为枳术丸治之。原方枳实用量重于白
术,以消化水饮为主,兼顾脾胃;而张氏的枳术丸中白术用量重于枳实,补养脾胃为主,兼治痞消食。即“先
补其虚,而后化其所伤”。“白术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气强实,不复伤也二方中配荷叶芬芳升清,
以之裹烧,又用米饭为丸,与白术协力,贝!更增强滋养胃气之功,枳术丸充分体现了张氏养正积自除的主导思
想。
谈谈张元素的临床用药经验:深识药性,随性用药,依病性用药,创制新方。
简述张元素归经学说内容
以脏象学说、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临床疗效,并结合中药形、色、气、味等特性,以判断中药归属
何经,指导临床用药。
李杲
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弟子有:王好古,罗天益。(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代表作:《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东恒试效方》
学术成就:
1.脾胃论(脾胃的生理功能)
①脾胃为元气之本②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
③重视脾阳升发④擅用升麻、柴胡升发脾阳之气
3.内伤论
1)脾胃内伤病因:①饮食不节②劳役过度③情志所伤
2)脾胃内伤病机:①气火失调:元气虚弱、阴火失约;②升降失常
4.治疗特点与遣药制方法度
临证经验:甘温除热,升阳散火,升阳除湿,清泻实火
临证用药特色:注重配伍,轻药愈病,喜用风药,用药宜忌.
补脾胃升元气降阴火
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升阳散火:升阳散火汤;
升阳除湿:升阳除湿汤
5.内伤外感鉴别:
辩阴证阳证(鉴别外感内伤之总纲)、辩寒热、辩手心手背、辩头痛
6.创制的方
普济消毒饮、清胃散、升阳散火汤、升阳除湿汤、当归补、当归六黄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中益气汤
【功效】
【方歌】补中益气芭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参苓白术散
【功效】补脾肾,益肺气。主之脾虚湿盛
【方歌】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廿莲砂慈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黄芭、人参、甘草,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
★甘温除大热:李氏认为,治疗内伤热中证,“惟当以辛甘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
日“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故用甘温之品补益脾胃,升其阳
气,从而达到阴火敛藏的目的,此即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就是补中益气汤。
★阴火:由内伤引的一切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包括相火、心火、肾中之火等。
补中益气汤的创制反映了李杲的学术思想是:
(1)脾胃是元气之本,是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
方中用黄英(重用)、人参、炙甘草、白术等甘温之品,以健脾益气,元气旺盛,脾阳升发,
阴火下潜,燥热自去:
(2)内伤热中证的病理为气火失调和升降失常。
方中用升麻、柴胡二药升提脾胃之清阳,阳升而阴降,阴火自去。
简述李杲对脾胃内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脾胃内伤病临床特征(内伤两大症候群)一肺胃气虚症候群、火热亢盛症候群
内伤(脾胃内伤)热中(热于中)证
认为情志内伤在脾胃内伤的发病过程中起先导作用
肾之脾胃虚:沉香温胃丸;肺之脾胃虚的方剂是:升阳益脾汤
①脾胃气虚②火热亢盛③升降失常
温补学派:以研究脾肾及命门水火的生理特点及病理变化为中心学术内容,治疗上以主张温养补虚而称著的医
学流派称之。
薛己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曾做过太医院院长
代表作:《内科摘要》、《明医杂著》其认为“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口齿类要》、
《过秦新录》、《正体类要》、《女科摘要》、《历疡机要》、《外科经验方》等。
其擅长用温补脾胃,补养肾命法治疗疾病。
薛己学派:温补派、整体派、平补治伤派、薛己学派
◊简述薛己治学主张
博览群书,吸取诸家之长,借鉴前人经验,总结自己经验,详细记录各科临证医案,甚至是死亡医案。
◊主要思想:学术特点是脾肾并重
1.治病求本,务滋化源
①治病求本
治病须抓住疾病本质
治病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肾
脾胃肾同治不包括:脾肾阴虚
②务滋化源理论:补脾士、补肾命
2.重视脾胃
继承李东垣的脾胃学说,认为“人之胃气受伤,则属虚证蜂起。”擅用温补脾胃,补养肾命法治疗疾病。
3.阐发肾命:承王冰、钱乙之说而滋养肾命水火
重视命门的医家是:薛已赵献可张景岳吴有性
4.温补特色
朝夕互补法:六君子汤、加减肾气丸、补中益气汤、六味丸(不包括左归丸、大补阴丸)
急证骤补法:八味丸(危急虚证,温补肾阳)
偏虚纯补法
5.治伤科特色:童便的应用
6.治妇产科特色:补中益气汤的引入
7.温补脾胃生阴血的常用方剂:四物汤、八味丸、六君子汤
8.脾肾同治的方剂是:八味丸四神丸六君子加姜,桂
★四神丸
【功效】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方歌】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共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试述薛己应用补中益气汤的经验。(论述)
补益元气,重视举升;升补阳气,据情而用;合方灵巧,脾肾并重;朝夕用药,治各有宜;药物加减,审
机而用;择时服药,助脾增效;经验治病,可资借鉴。
简述薛己“人以胃气为本”的主要思想
胃为五脏之本,人身之根蒂;脾胃化生气血;胃气受伤,诸证蜂起
张介宾(熟地)
注意辨别师承关系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又称“张熟地”(熟地:守聚重降甘缓镇静)
代表作;《类经》《景岳全书》
与张介宾无关的内容是:御医
主要思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
1.阳非有余
(D立论依据:①形气之辩②寒热之辩③水火之辩
(2)阳气为人之大宝(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3)天癸的来迟去早皆决定于阳气生机的未至或先衰
2.真阴论(论述)
真阴之象:阴精;真阴之脏:仔、命门;真阴之用:命门水火
真阴之病:水亏、火衰;真阴之治:补命门水火(八味、右归;六味、左归)
3.命门学说:两肾之间,人身之太极兼具水火
4.方药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5.治疗经验
①重视辨证:二纲六变
二纲一一阴阳,且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
六变----表里、寒热、虚实
②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药物四维:人参、熟地、附子、大黄
“阴阳相济”治虚损的方法: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气血互生
“阴阳互济”的思想方剂:左归丸右归丸
③养阴治形,填补精血
善用熟地,认为配合当归、芍药两味药]可?入血分(填空)
★左归丸
【功效】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方歌】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右归丸
【功效】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方歌】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英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左右归丸体现什么思想一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十问欧: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
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拓怨。
1.张介宾阴阳学说内容不包括阴阳平衡
2.与张介宾无关的内容是:倒医
3.张介宾治形的核心是:填精
4.张介宾指出命门为:真阴之脏
提出“阳阳者,一分为二”的医家是:张介宾
简述张介宾的治疗虚损的特色:特色有阴阳相济,填补精血。长于温补。
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亦不足”论和张介宾的“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论是否相互悖逆,请试述之。
答案一:不悖逆。朱氏认为,天大运于地之外,日实运于月之外,均属阳:地小含于天之内,月缺漂日光始
明,皆属阴。从天地而言,为阳常有余,阴余不足。张认为在阴阳二者之中,阳气居于重导地位。强调
“用以阳为主,阳以阴为根”但“阴阳之婴。阳密乃固”“人是一小乾坤,得阳则生无阳则死
答案二:不悖逆。
阳常有余阴亦不足的论述:
1、从天象的观测上,得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2、从人的生理上看,阴精难成而易亡。
3、从人的病理上看,相火妄动,烧灼阴精。
阳非有余阴常不足;
1、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有阳则生。先阳则死
2、阳来则生,阳去则死。
3、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万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
4、阳气为人之人宝
5、天癸的来迟去早皆决定于阳气生机的未至或先衰。
第八章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由专门研究外感热病的病因、病理发展变化规律及辨证论治的医家所形成的一个学术流
派。
温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温热论》
病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湿热条辨》
叩
吴墉字配布,号鞠通《温病条辨》
大
家王士雄字孟英,号潜斋《温热经纬》
吴有性,字又可,号淡斋。著《温疫论》二卷。不属于清代温病四大家。创立三甲散。学说主张重视实践,勇
创新说。将瘟疫传变方式分为四大类,九种。认为“杂气”无象可见,无声无臭。
叶桂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上津老人。
代表作:《医痴叶天士》《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学术成就:
1.温病学的贡献
阐明温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大法: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创立卫气营血的辨治纲领
对中医诊断学的其他贡献:察舌、验齿、辨斑疹
2.杂病辨治的成就
◊创立胃阴学说:
脾为脏,宜藏/升,喜刚燥,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
胃为腑,宜通/降,喜柔润,为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阳化内风说:
肝阳化风: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气血衰惫,阳浮风动;木横土衰,缓纵不收;怒劳忧思,五志化火(病机)
治法:“缓肝之急以息风,滋肾之液以驱热”
甘味以益精培元、补益人体正气,结合镇阳、和阳、潜阳之品以熄风,
介类潜阳、名方化裁:仲景复脉汤、完素地黄饮子、丹溪虎潜丸、景岳震院煎
◊论虚损证经验: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静养节欲、饮食调养
◊奇经辨治:奇经虚证多选用血肉有情之品,奇经实证“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奇经虚损和阴阳不足这
证,主张补益任督二脉,补任脉之阴首选龟甲,补督脉之阳首选鹿类壮阳之品,
◊久病人络说(首倡)
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观点;
治疗络病以通药均提出“久病入络,气血皆窒,产辛香缓通。
★麦门冬汤
【功效】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方歌】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清养肺胃此方珍。
简述叶桂的胃阴学说。
叶桂认为,脾胃应当分论,胃属阳土,脾属阴土,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
阴则安。若见阳盛之体,胃内燥热,或病后肺胃津亏者,叶氏主张用降胃之法,强调不宜苦降或苦寒下夺,而
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使津液来复,通降自成。
第九章汇通学派
★汇通学派:汇通,即将西方医学与中医学汇聚而沟通。自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后,由开始接受西说诸家,逐渐
发展为持中西医学汇通观点的著名医家所形成的医学流派,称为中西医汇通学派。
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医家是:唐宗海(《血证论》)
张锡纯(石膏)
张锡纯,字寿甫。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才有大建树
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
1.力主衷中参西
生理:盖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也
病理:硝石矶石散治疗内伤黄疸
用药:石膏阿司匹林(善用生石膏)
2.大气论
☆大气积于胸中,为后天全身之桢干,《内经》所谓宗气也。
☆大气下陷,责在心肺;
J创制升陷汤以治大陷胸汤;又创制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及醒脾升陷汤三方。
J中气下陷原在于脾,应与大气下陷相鉴别。(大气下陷以心肺证候为主,兼见脾胃证候;中气下陷以脾胃证候
为主,无心肺证候,重者可发展于大气下陷)
☆元气之脱,皆脱在肝
“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脱证具体可见上脱、下脱、外脱、内脱等证。
J参赭镇气汤一阴阳两虚所致喘逆迫促的上脱之证
J急救回阳汤一霍乱吐泻已极而致精神昏昏,气息奄奄、至危之候的下脱
J既济汤一大病后阴阳不相维系而见羊脱于上、阴脱于下之证
J来复汤一寒温外感等大病痛后不能自复所见寒热往来、虚汗淋漓、目睛上窜、喘逆、怔忡、气虚不足以息的
外脱之证
J救脱重用山茱萸
☆冲气上逆,肝激肺胃
治疗冲气上逆之证以敛冲、镇冲为主,治疗冲气上逆之证非重用赭石而不能奏效,对以呕吐为主症者则倡用半
夏与山药。
3.中风论:将中风分为脑充血和脑贫血两大类。
☆实责木火,镇肝息风
脑充血者用镇肝熄风汤、起痿汤、养脑利肢汤等
☆虚责大气,补气活血
脑贫血者用加味补血汤、干颓汤、补脑振痿汤等。
创制预防中风的方剂是:建新汤
4.临证用药特色:精研药性、擅用小方、重视药对、善用生药、中西药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镇肝熄风汤
【功效】用于气血逆乱见有脑中风时常作疼发热
【方歌】镇肝息风芍天冬,玄参牡蛎赭茵供,麦龟膝草龙川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大气:大气即《内经》所言之宗气,源于元气,依靠水谷精微滋养,藏于胸中,为诸气之纲领,主司呼吸,
撑持全身,振作精神。
第十章其他医家
钱乙
字仲阳。精通内科、外科和儿科
代表作:《小儿药证真诀》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誉为幼科之鼻祖的儿科专著3卷、《医者童心》。
学术成就:
1.阐发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不包括:易寒易热)
小儿为纯阳之体;脏腑柔弱,血气未实;易实易虚、易热易寒
2.创立小儿五脏辨证纲领
学术渊源是:《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
对后世张元素创立脏腑辩证影响最大
内容:
心主惊:实热用泻心汤或导赤散;心虚热用生犀散;心虚肝热用安神丸
肝主风:实热者用泻青丸;肝肾俱虚用地黄丸以滋水涵木
脾主困:脾实热用泻黄散;伤热吐泻用玉露散;脾气虚用益黄散
肺主喘:实证用泻白散或甘桔汤;痰盛身热用草荡丸;肺气虚用阿胶散
肾主虚:肾虚唯以地黄丸补肾
3.创立儿科简易诊法
◊归纳儿科脉象:察小儿指纹、一指定三关
◊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冷,沉细
◊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须为肾。赤者,热也。
◊目内证: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虚;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
4.制方用药特色
认为损伤脾胃的原因不包括:情志所伤
◊顾护脾胃:“不可有泻无补,攻伐生生之气”.
(1)先下,后和胃(2)先补脾和胃,后攻下⑶重视脾胃气机升降:白术教、垄香散.
◊用药柔润
◊化裁古方:异攻散、地黄丸(治疗肾虚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幼儿园转让协议参考
- 2025年度宝马车辆转让及车辆交易税费减免协议
- 中央空调维保合同范例
- 个人结算建筑工资合同范本
- 农业滴灌安装合同范本
- 农村老宅出售合同范本
- 买车借款合同范本
- 买卖运货汽车合同范例
- 企业承包合同范本
- 公司租赁土地合同范本
- 17J008挡土墙(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图示图集
- 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与维护完整版课件(全)
- 道教系统诸神仙位宝诰全谱
- 统计过程控制SPC培训资料
- 食品经营操作流程图
-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第三版 Book 2 unit 8 教案 讲稿
-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硬笔书法字帖
-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课堂PPT)
- X52K铣床参数
- 村务公开表格
- 人教精通五年级英语下册译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