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急诊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录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
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急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
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0
(1)有明确的感冒或有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2)咳嗽为主,或伴有咳痰,或咽干、咽痒。
(3)肺部可无阳性体征或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4)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2009年)。属于急性咳嗽(病程<3周)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
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1)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鼻部相关症状,如
流涕、打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伴或不伴发
热。
(2)急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呈自限性,全身症状可在数天
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有时
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病毒感染者,血中
淋巴细胞可增加。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加。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咳嗽、咳痰连续2年
以上,每年累积或持续至少3个月,并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
(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
时,可作出诊断。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
依据(如胸部X线片、呼吸功能等),亦可作出诊断。急性发作期:
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
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二)证候诊断
1.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
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
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
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
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
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
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或小数。
4.痰热郁肺证:咳嗽、气粗息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
爽,或挟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口干而黏,欲饮水,鼻塞流浊
涕,咽痛声哑,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寒袭肺证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
①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炙麻黄、杏仁、桔梗、白前、紫苑、
款冬、陈皮、炙百部、金沸草、甘草等。
②肺宁止咳方加减。麻黄、杏仁、桔梗、款冬花、瓜篓皮、前
胡、枇杷叶、甘草等。
中成药:止喘灵口服液、冬苑止咳颗粒等。
2.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
①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前胡、牛秀子、杏
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等。
②清肺消炎饮加减。麻黄、石膏、黄苓、黄连、鱼腥草、银花、
连翘、大青叶、甘草等。
③清热解毒片方加减。金银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黄苓、
甘草等。
中成药:急支糖浆、清宣止咳颗粒等。
3.风燥伤肺证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推荐方药:
①桑杏汤加减。桑叶、薄荷、豆豉、杏仁、前胡、牛蓍子、南
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等。
②杏苏散加减。苏叶、杏仁、前胡、紫布、款冬花、百部、甘
草等。
③清燥救肺汤加减。桑叶、石膏、阿胶、麦冬、胡麻仁、杏仁、
枇杷叶、半夏、北沙参等。
中成药:强力枇杷露、润肺止咳合剂等。
4.痰热郁肺证: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推荐方药:
①清金化痰汤加减。桑白皮、黄苓、桅子、瓜篓皮、浙贝母、
橘红、前胡、黛蛤散、桔梗、甘草等。
②复方瘫白汤加减。萩白、姜半夏、全梧篓、黄连等。
③黛苓化痰汤加减。黄苓、青黛、海浮石、连翘、川贝、射干、
天门冬、青果、橘红、香附、姜汁、风化硝、天花粉等。
④千金苇茎汤加味。苇茎、蔗及仁、冬瓜仁、桃仁、黄苓、桑
叶、前胡、射干、桑白皮、浙贝、桔梗、甘草等。
⑤痰热咳嗽方加减。黄苓、胆星、青黛、海蛤壳、鱼腥草、山
桅、骨碎补、厚朴、杏仁等。
中成药:金振口服液、复方鲜竹沥口服液等。
(二)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
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主穴:肺俞、中府、列缺、太渊。风寒袭肺证,加风门、合谷;
风热犯肺证,加大椎、曲池、尺泽;燥邪伤肺证,加太溪、照海;
痰湿蕴肺证,加足三里、丰隆;痰热郁肺证,加尺泽、天突;实证
针用泻法。
(四)拔罐、耳针治疗
拔火罐:一般在肺俞、大椎、命门穴处拔火罐。耳针:取肺、
气管、肾上腺等穴,可针刺,也可贴敷。
(五)其它疗法
根据临床情况选用雷火灸、热敏灸疗法,也可配合使用经络刺
激法,伴有咽痒、咽部不适等症状时,可配合雾化吸入治疗。
(六)内科基础治疗
急性咳嗽的感冒咳嗽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临床上通常可采用
减充血剂、退热药物、抗过敏药和止咳药物等,一般无需用抗菌药
物。对于急性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有明确细菌感染指征
者,可以考虑适当使用抗生素。
其他治疗可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
年)。
(七)护理
1.情志调护:多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给予耐心的开导,热心的
抚慰与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保持心情舒畅,了解治
疗的过程与方法,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起居护理: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尤其
在气候反常之时更要注意调摄。
3.饮食护理:咳嗽痰多,饮食不宜肥甘厚味,以免蕴湿生痰。
风热、风燥咳嗽,不宜食辛辣香燥之品及饮酒,以免伤阴化燥助热。
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以咳嗽症状计分为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降至0分)。
显效: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6~9分)。
有效:咳嗽症状减轻(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2〜5分)。
无效:咳嗽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二)评价方法
咳嗽症状计分:由患者每天根据自己前24小时的咳嗽症状,对
照计分表进行判断及记录:总分值=日间计分+夜间计分。
分值日间咳嗽症状积分夜间咳嗽症状积分
0无咳嗽无咳嗽
11〜2次短暂咳嗽仅在清晨或将要入睡时咳嗽
22次以上短暂咳嗽因咳嗽导致惊醒1次或早醒
3频繁咳嗽,但不影响日常因咳嗽导致夜间频繁惊醒
活动
4频繁咳嗽,影响日常活动夜间大部分时间咳嗽
5频繁咳嗽,不能进行日常严重咳嗽不能入睡
活动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
诊疗方案(试行)
方案说明:本方案适用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以
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有呼吸衰竭的轻症患者。
一、诊断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
疗指南》(ZYYXH/T11-2008)。
(1)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
卧,口唇发维。
(2)多有慢性咳嗽、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
界下移。两肺呼吸音低,可及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
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学组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
(1)具备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常见原因,如气管
-支气管感染,主要是病毒、细菌的感染。部分病例加重的原因难以
确定,环境理化因素改变可能有作用。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主要症状是气促加重,常伴
有喘息、胸闷、咳嗽加剧、痰量增加、痰液颜色和(或)黏度改变以
及发热等,此外亦可出现全身不适、失眠、嗜睡、疲乏抑郁和精神紊
乱等症状。
(3)出现运动耐力下降、发热和(或)胸部影像异常时可能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征兆。气促加重,咳嗽痰量增多及出现
脓性痰常提示细菌感染。
(4)与加重前的病史、症状、体征、肺功能测定、动脉血气检
测和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对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
重的严重程度甚为重要。
(二)证候诊断
1.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
气急,喉中痰声漉辘,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舌质淡,苔薄白,
脉滑,脉浮紧或弦紧。
2.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
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3.痰浊壅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灰白,胸胁
膨满,气短,不得平卧,心胸憋闷。苔白腻,脉弦滑。
4.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
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平素
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二、治疗方案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或静脉使用中药注射剂
1.外寒内饮证
治法: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推荐方药:小青龙汤加减。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制半夏、
白芍、五味子、炙甘草等。
中成药:小青龙合剂等。
2.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散风热,清肺平喘。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金银花、连翘、竹叶、
荆芥、牛芽子、淡豆豉、桔梗、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等。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橘红丸等。
中药注射剂:热毒宁注射液等。
3.痰浊壅肺证
治法:化痰宣肺:降浊平喘。
推荐方药:宽胸理肺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麻黄、杏仁、瓜篓
仁、瓜篓皮、半夏、萩白、地龙、苏子、白芥子、莱瓶子、草苗子、
橘红、法半夏、前胡、茯苓等。
中成药:猴枣散等。
4.肺气郁闭证
治法:开郁宣肺、理气通络。
推荐方药:五磨饮子加减。木香、沉香(后下)、槟榔、枳实、
台乌药等。
(二)针刺治疗
疏风解表,取风池、列缺、外关等穴;清热解表,取风池、大
椎、曲池、合谷等穴;平喘取定喘、大椎、天突、肺胸等穴;化痰取
丰隆、鱼际等穴;胸闷取内关、膻中等穴。
可选用针刺手法针疗仪刺激20分钟,每日1〜2次。
(三)穴位外敷
外寒内饮证、痰浊壅肺证可选用穴位敷贴:将白芥子、川椒目
各等份,全蝎适量共研末,用姜汁调拌后,掺入冰片适量,外敷双侧
肺俞、膏肓俞、四花穴、膻中穴,以皮肤灼痛难忍,发疱,溃烂为度。
每日1次。对皮肤过敏者慎用。
(四)超声雾化吸入
超声雾化仪内加入生理盐水10ml、痰热清10ml雾化吸入。每日
2次。
(五)护理
护理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合理氧疗、保持气道通畅、有效排痰、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生活指导。
三'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
1.证候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喘病”病症相关标准
拟定,证候积分率=(治疗前的证候积分-治疗后的证候积分)/治疗
前的积分义100%。
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率295%;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率2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率2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不足30%。
2.呼吸困难程度的评估
可用MRC呼吸困难量表进行评价。
。级:除非剧烈活动,无明显呼吸困难;
1级:当快走或上缓坡时有气短;
2级:由于呼吸困难比同龄人步行得慢,或者以自己的速度在平
地上行走时需要停下来呼吸;
3级:在平地上步行100m或数分钟后需要停下来呼吸;
4级:明显的呼吸困难而不能离开房屋或者当穿脱衣服时气短。
(―)评价方法
1.入院当天记录中医症候积分,按MRC呼吸困难量表评估患者
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评估患者意识障碍状态。
2.治疗后第1、3、7天重复对中医症候和呼吸困难程度进行评
估。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
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要点
发热,初起常伴恶寒、咳嗽、头身疼痛。有感受外邪病史。
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或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出现核左
移。
(2)主要症状:鼻和喉部烧灼感,咽痒或痛、鼻塞、打喷嚏、
流涕、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全身不适、肌肉酸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
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症状:恶寒发热,鼻咽部不适、疼痛。
主要体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充血。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
例升高。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
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舌苔薄白,
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
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
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濡滑。
4.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
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舌红苔
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寒束表证
治法: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
(1)麻黄汤加味:麻黄、杏仁、桂枝、生甘草、葛根。
(2)葛根汤加减:葛根、桔梗、杏仁、生石膏、桂枝、赤芍、
连翘、生甘草、生麻黄、柴胡。
(3)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号、枳壳、
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
中成药: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颗粒等。
2.风热犯表证
治法:解表清热。
推荐方药:
(1)银翘散加味:牛劳子、薄荷、生甘草、杏仁、淡豆豉、淡
竹叶、连翘、荆芥穗、银花、桔梗、桑叶。
(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桔梗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
大枣、生姜、桔梗、银花、生甘草。
中成药:疏风解毒胶囊、双黄连口服液、银黄颗粒等。
3.暑湿袭表证
治法:清暑祛湿。
推荐方药:
(1)蕾香正气散加减:着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
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甘草。
(2)新加香辅饮加减:香辅、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半
夏、六一散。
中成药:着香正气水(胶囊、软胶囊)、暑热感冒颗粒等。
4.卫气同病证
治法:透表清气。
推荐方药:柴胡、黄苓、青蒿、羌活、薄荷、石膏、大青叶、鸭
跖草、生甘草。
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小柴胡颗粒等。
(二)退热治疗
1.针刺退热:选穴,大椎,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
里;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手法均采用泻法。
2.刮痛退热:取大椎穴。由内向外、单一方向刮动,每一部位
刮20下左右,至局部皮肤出现微红或紫色充血瘀点为度。
3.药物擦浴退热:升降散药液(大黄、姜黄、僵蚕、蝉蜕)擦
浴,开媵理,泄邪热。
也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使用冰帽、冰袋、冰毯、灌肠、酒精擦浴
等其他方法。
(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辨证选用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
液、醒脑静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四)基础治疗
卧床休息,多饮水。必要时补液500〜1000ml。
(五)护理
1.风寒束表者,可服生姜汤,饮热稀饭等温散之品以助汗出。
2.风热犯表者,可给予清凉饮料,如西瓜汁、梨汁、甘蔗汁、
孽葬汁、鲜桔汁。
3.表证期,密切观察病情,对高热烦燥者,警惕邪犯心包之危证。
4.汤药煎煮时间不宜太长,沸后5-10分钟即可。
5.密切关注服药后汗出情况,以防厥脱之变。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解热时间:服药72h内(1个疗程内)体温下降到37.2C及
以下,并且其后体温不再上升超过37.2℃的时间。
2.即刻退热判断标准:服药后4h内体温下降0.5℃。
3.痊愈天数:首次服药至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所需天数。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痊愈标准:精神、食欲好、体温恢复正常
满12小时、鼻咽部症状消失、咽充血消失。
(二)评价方法
1.评价疗效性指标:体温,症状和体征。
2.体温观察时点:首诊体温、服药后lh、2h、3h和4h体温。
服药后第2天8:00、12:00、16:00和20:00体温,第3天8:
00、12:00、16:00和20:00体温,服药后72h体温及服药72h外
随诊体温。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ZYYXH/T29-2008)和《中医
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
(ZY/TOO1.1-94))进行诊断。
(1)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澹或成
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3)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
定标准”进行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上;大便呈稀
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
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
身不适等。
(3)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
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
亢进。
(5)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
胞、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呈阳性。
(二)证候诊断
1.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
有胃脱疼痛,得暖则舒,呕吐
物带有酸水,脱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
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苔薄白,脉浮。
2.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
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
有胸闷欲呕,暧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
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
脱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
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暧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腻,
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
1.寒湿证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蕾香正气散加减。大腹皮、白芷、紫苏、
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
厚朴、桔梗、蕾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蕾香正气丸(口服液)、理中丸、玄胡止痛
片等。
2.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葛根黄苓黄连汤加减。葛根、黄连、黄苓、
茯苓、绵茵陈、厚朴、银花、
甘草等。
中成药:保济丸(口服液)、葛根苓连片、炎可宁片
等。
3.食滞证
治法:消食导滞。
推荐方药:(1)保和丸加减(食积较重)。山楂、
神曲、莱瓶子、半夏、陈皮、
茯苓、连翘枳实、厚朴等。(2)枳实导滞丸加减(积滞
较重)。大黄、枳实、神曲、
茯苓、黄苓、黄连、白术、泽泻等。
中成药:保和丸、枳实消痞丸、金佛止痛片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和(或)凉血止痢作
用的中药注射液,如喜炎平注
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
(1)腹泻:选取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脱等穴位,
可使用平补平泻法。
(2)腹痛:选取足三里、中皖、天枢、三阴交、太
冲等穴位,其中太冲用泻法,
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法。
(3)呕吐:选取中月完、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其中
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其余穴
位用泻法。
2.平衡针:可选取胃痛穴、腹痛穴。
(1)胃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
中点旁开3厘米(1.5寸)。取
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手法:滞针手法。针感:以局限
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2)腹痛穴:定位:此穴位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
中。取穴原则:病变定位时采
用交叉取穴。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视病情
危重,采取双侧同时取穴。手
法: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
麻胀为主。
3.腹针:选取中脱、下脱、上风湿点(双侧)。留针20
分钟。
4.灸法:寒湿证选中脱、上月完温中止呕。
(四)其他疗法
1.中药外敷
(1)吴茱萸热奄包:吴茱萸200g加热,热度为患
者皮肤可以接受为准,用治疗巾
包裹后,外敷腹部,以寒湿证患者为宜。
(2)四黄水蜜外敷:大黄、黄连、黄柏、黄苓各200g,
研细末过筛备用,用时取
适量加蜂蜜调制成饼状,外敷腹部,以湿热证或食滞证患
者为宜。
2.中药穴位贴敷
(1)寒湿证:苍术、白术各20g,吴茱萸5g,赤石
脂15g,石榴皮20g,丁香5g,
肉桂5go上药晒干研细末过筛备用,取药粉1g,用生姜
汁调成糊状,纳脐中,纱布固
定,夜贴晨取,1次/d,3d为1个疗程。
(2)湿热证:用黄连5g、苦参10g、茯苓15go上
三味药粉碎为极细末,和匀取1g
用醋调成药饼,贴敷在神阙穴上,纱布固定,每次贴敷约
8h,1次/d,3d为1个疗程。
3.刮疫疗法
取位:患者采取仰卧位。
操作步骤:术者在患者的下腕、石门、天枢、天突穴
位上,将手指用清水湿润,五
指弯曲,用食指与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穴位,将皮肤挟起,
然后松开。这样一起一落,
反复进行,每点挟撮6-8次,直至被挟处成为橄榄状之
紫红色充血斑为度。每日2次。
(五)内科基础治疗
必要时可予对症处理,剧烈吐泻者注意维持水电解质
平衡。
(六)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证
睡眠。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避免腹部受凉,注意保暖,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加强护理,做好病情观察:注
意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大便次数、色、质、量的变
化,及时发现及处理并发症,
如脱水、酸中毒、休克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2.饮食调护
(1)疾病初期:在起病后8-12小时内,患者可吃
流质食物,如大米粥、藕粉,
鸡蛋面糊,细挂面,除薄面片等。如腹泻严重或出汗较多,
还应适当给病人多喝一些汤
水,如米汁、菜汤、果汁、淡盐开水等,以补充体内水,
维生素和电解质。
(2)疾病好转期:可给患者吃些容易消化及营养丰
富地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大
米粥,细面条,蒸蛋羹,咸饼干等。宜采用少食多餐的方
法,每日进食4〜5次。需要
注意的是,此时不宜喝牛奶和吃大量的糖,因这些食物进
入肠道后容易发酵产生大量气
体,引起腹胀腹痛,增加患者痛苦。另外,牛奶中含有较
多地脂肪,脂肪有润滑肠道、增强肠蠕动的作用,可加重
肠道负担,对病情不利。
(3)疾病恢复期:避免油腻,生冷不洁,及酒、浓
茶,咖啡等食物,避免暴饮暴食。
3.情志调摄:保持心情愉悦,避免不良情绪刺激。鼓
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
心理支持。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减轻身体痛
苦和精神压力。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考《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年)的疗效标准。
观察内容包括大便次数、性状、腹痛程度、发热、口
干、小便色量、恶心呕吐、腹
部压痛、肠鸣音等。所有症状都分为无、轻、中、重4级,
属主症则分别记0、2、4、
6分,属次症则分别记0、1、2、3分。
(二)评价方法
采用临床症状/体征评价方法。分别于入径第1天、第3
天对主要症状、次要症状、
体征积分进行评价。
(1)症状/体征分级标准:
—30—
症状无轻中重
计分0分2分4分6分
发热无体温小于38.0℃体温38.0-39.0℃体温39.0℃以上
恶寒无有,无须加衣被有,须加衣被有,寒战
呕吐无每日少于3次每日3-6次每日大于6次
主肠鸣无偶有肠鸣时有肠鸣肠鸣持续不己
大便
要无每日3-4次每日5-10次每日10次以上
次数
症
大便
状成形大便潺或不能成形大便稀薄大便如水样
性状
腹胀无偶有轻微腹胀腹胀较重,但能忍受剧烈腹胀,难以忍受
隐痛或胀痛,每日发剧痛或绞痛,反复发
腹痛无轻微,隐痛,偶发
作数次作
一分。分1分2分3分
次心烦无偶尔发生时有心烦心烦不己,难以睡眠
要尿短赤无尿色黄尿黄伴灼热感尿短赤,伴灼热疼痛感
症口干无饮水量有增加饮水量增加1/2以上饮水量增加1倍以上
状周身
无轻微身重倦怠身重倦怠较重身重倦怠重
和酸困
体腹部轻度压痛,中度压痛,患者尚能重度压痛,痛不可
无
征压痛患者称有痛忍受,皱眉不适等触、患者有抵抗动作
肠鸣音4-5次6-8次9-10次10次以上
(2)疗效评价:
①临床治愈:大便次数、量及性状恢复正常,伴随症
状及体征消失,积分减少N95%。
②显效:大便次数每天2〜3次,近似成形,或便澹
而每天仅1次,伴随症状及体
征总积分减少N70%。
③有效:大便不能成形每天2〜3次,或大便稀薄而每
日仅1次,伴随症状及体征总
积分减少N30%。
④无效:3天内未达到以上标准,积分减少不足30%。
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o
高热(脓毒症高热)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1.-2008)。
(1)体温在39c以上,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
又逐渐升高;
(2)伴有面赤,心烦口渴;或咽喉有腐烂白点,颈项肿胀;或咳喘
胸痛,痰多黄
稠;或小便黄赤、频急涩痛;或大便秘结或腹泻黄臭稀水,腹胀满,
腹痛拒按,烦躁澹
语;或斑疹隐隐。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陈潮珠、林果为主编,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9年)
及《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08年)。
(1)脓毒症诊断标准:原发感染灶的症状和体征;SIRS的表现;
脓毒症
进展后出现的休克及进行性多器官功能不全表现。
(2)SIRS的表现,指具有2项或2项以上的下述临床表现:体
温>38℃或V
36℃;心率>90次/分;呼吸频率>20次/分或PaCO2<32mmHg;
外周血白细胞
>12xlO9/L或V4X109/L或未成熟细胞>10%。
(二)证候诊断
1.卫气同病证:壮热、口渴、心烦、汗出,伴有恶寒、身痛。舌苔薄
白微黄或黄白
相兼。
2.气分实热证:高热不恶寒,口渴,汗出,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
秘结或腹泻黄
臭稀水,面赤,心烦,澹语,抽搐等。舌红苔黄燥或灰黑起刺,脉沉
数有力。
3.气分湿热证:身热不扬,身重胸闷,腹部胀痛,渴不欲饮,小便不
畅,大便不爽,
或伴腹泻。舌苔黄白而厚腻,脉濡缓。
4.气营两燔证:壮热、烦渴、神志昏迷、斑疹隐约可见。舌绛苔黄燥
等,脉数。如
斑疹较多,或有吐血、蚓血、便血,抽搐。
5.气虚发热证:发热日久,面色淡白或萎黄,乏力气促,腹胀泄泻,
下肢浮肿。舌
淡苔白,脉大无力。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中成药
1.卫气同病证
治法:清气透表。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
生甘草、芥穗、
淡豆豉、牛劳子、鲜苇根、知母、石膏、甘草、粳米等。
中成药:清开灵口服液、新雪颗粒剂等。
2.气分实热证
治法:清气泻热。
推荐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大柴胡汤加减。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
柴胡、黄
苓、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等。
中成药:清开灵口服液、新雪颗粒剂等。
3.气分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推荐方剂:甘露消毒丹加减。滑石、黄苓、茵陈、蕾香、连翘、石菖
蒲、白蔻仁、
薄荷、木通、射干、川贝母等。
4.气营两燔证
治法:清气凉血。
推荐方剂: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生地、犀角、生桅子、桔梗、
黄苓、知母、
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等。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散)等。
5.气虚发热证
治法:甘温除热。
推荐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黄黄、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
皮、升麻、
柴胡、生姜、大枣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气分实热证
选用清开灵注射液或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
2.气营两燔证
选用醒脑静注射液或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滴注。
(三)灌肠或结肠滴注
1.灌肠:由通腑泄热的药物,制成灌肠液,经直肠灌注而产生通便退
热效果。
2.结肠滴注:由清热解毒或通腑泄热的药物,制成灌肠液,经直肠缓
慢滴注而产生
退热的效果。
(四)针刺疗法
1.清泄营分之血热:取曲泽、中冲、少冲、血海等穴。
2.清泄气分之高热:取大椎、曲池、商阳、内庭、关冲、十宣。高热
不退可与三棱
针大椎放血。
3.神昏澹语者可加人中。
4.动风抽搐者加委中、行间等穴。
5.手法宜用泻法。亦可选用针疗仪,刺激20分钟,每日1〜2次。
(五)内科基础治疗: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陈潮珠、
林果为主编,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对高热患者应及时适当降温,以防惊厥及其他不良后果。对既往有
高热惊厥
史或烦躁不安者,在降温同时给予镇静药。可采用物理降温。
2.补液,口服有困难者给予静脉补液,并注意热量的供给,可适当予
以钾盐等,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感染严重者应根据病情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六)护理调摄
1.高热护理:卧床休息,观察体温变化,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
呼吸1次。体温
骤退时,予以保温,及时测血压、脉搏、体温,注意病情变化。
2.生活起居:提供患者合适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环
境安静,空气
新鲜,定时开窗通风。要注意高热病人口腔卫生、皮肤卫生,预防褥
疮,大量出汗者要
及时更换衣物,避直接吹风,避免受凉。对高热出现追妄、神志不清
者应用床栏,防止
坠床发生。
3.饮食调护:高热患者宜半流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
可选用芦根汤,
淡盐水养阴增液。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躁者可凉服。
4.情志调摄: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无恐惧、焦虑等,其发生可能
与体温上升期
患者突然寒颤、发冷等有关,应加强心理疏导,多做解释工作,保持
患者心情愉快,处
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动态观察中医
证候的改变。
2.疾病病情评价:通过退热时间和APACHEII评分评价治疗效果。
(1)治愈: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2)好转:体温降低,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消失。
(3)未愈:体温不降,症状未改善。
(二)评价方法
选用《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APACHEII评分等进行评价。必
要时评价病死率。
血脱(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呕血/便血》(中华中医药学会主编,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2008年)。
(1)呕血:呕吐液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
夹有食物残渣,
混有胃液;初起常有恶心,胃部不适或疼痛,脱腹有压痛,肠鸣音活
跃;出血量多者可
见头晕心慌,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甚或晕厥,以及心率增快,血压
下降。
(2)便血:血液随大便而下,或血与粪便夹杂,或下纯血;出血部
位偏下消化道
者,多见便下鲜血;出血部位偏上消化道者,血色污浊而暗,或色黑
呈柏油状;可伴有
畏寒、头晕、心慌、气短及腹痛等症;出血量过多,可有昏厥、肢冷
汗出、心率增快、
血压下降、腹部按痛。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中华消化杂志》
编委会主编,
中华内科杂志,2009年)。
(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
面色苍白、心
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
可成立。部分患者
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
征象,而无显性出
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
ANVUGIB诊断
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
病变出血被吞人
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钮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
便发黑。对可疑患
者可行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二)证候诊断
1.胃热炽盛证:月完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
残渣,口臭,
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脾不统血证: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
血色暗淡,神
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3.气随血脱证: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或昏迷或昏仆,汗出不止,面色
苍白,口开目
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舌淡白,苔白润,脉微欲绝。
二、治疗方法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胃热炽盛证
治法:清热泻火止血。
推荐方药:三黄泻心汤加减。黄连、黄苓、生大黄、白及、侧柏叶、
仙鹤草等。
中成药:云南白药、裸花紫珠片、一清胶囊等。
2.脾不统血证
治法:健脾益气止血。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白术、当归、茯苓、黄黄、龙眼肉、远志、
酸枣仁、木香、
炙甘草、人参等。
中成药:云南白药、归脾丸等。
3.气随血脱证
治法:益气止血固脱。
推荐方药:甘草人参汤加减。生甘草、人参等。
中成药:云南白药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三)针灸疗法
1.针刺主穴:足三里、中月完、胃俞、内关。
胃热炽盛:肝俞、内庭、行间;
脾不统血:关元、气海、隐白;
气随血脱:关元、命门、百会。
2.穴位敷贴
气随血脱证:神阙、涌泉。
(四)内科基础治疗
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等,参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
南》进行治疗。
(五)护理调摄
1.生活起居:卧床休息,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
出血量、出血
的严重程度等。建议患者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2.饮食调理:暂时禁食,出血减少后可予流质无渣饮食(牛奶、藕粉
等)。出血停
止24小时一,后逐步增加流质无渣饮食的量及次数,稳定72小时后
改为半流质饮食和软
食。
3.情志调摄:保持情绪安定,避免焦虑、恐惧等不良情志刺激。
三、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
1.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中药新药治
疗吐血、黑便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全国血证急症研究协作组
和全国中医内科学
会血证学组制订的《吐血、黑便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1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潜血试验连续3天阴性;出血
伴随症状明显改
善;
显效:1周内吐血或黑便停止,连续3天大便潜血试验(+);出血
伴随症状有所改
善;
有效:1周内出血减少,大便潜血试验由强阳性转为(++):出血伴
随症状略有改善;
无效:经治1周,出血不止,重度出血经治疗24h后无好转甚至
加重,出血伴随
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疾病病情评价:根据《血脱(上消化道大出血)病情评估表》进行
病情评估。
(二)评价方法
入院当天、入院第3天和出路径时,根据血脱(上消化道大出血)
病情评估表进行
评价。
乳蛾病(急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主编,中
国中医药出版
社,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
咽喉科学》第2版
(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要点:
(1)病史:可有受凉、疲劳、感冒病史。
(2)临床症状:起病急,咽痛,吞咽困难。全身可伴有恶寒、发热、
头痛、纳差、
乏力、周身不适等。
(3)局部检查:扁桃体红肿,表面可有黄白色脓点,重者腐脓成片,
但不超出扁
桃体范围。下颌角淋巴结可肿大。
(4)其他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白细胞增多。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第7版(田
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全身症状: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起病急,可有畏寒、高热、
头痛、食欲下
降、乏力、全身不适、便秘等。
局部症状:剧烈咽痛为主,常放射至耳部,伴有吞咽困难。下颌下淋
巴结肿大,有
时感到转头不便。葡萄球菌感染者,扁桃体肿大较显著。
体格检查:急性病容。咽部黏膜呈弥漫性充血,以扁桃体及两颗弓最
为严重。颗扁
桃体肿大,在其表面可显黄白色脓点,或在隐窝口处有黄白色或灰白
色点状豆渣样渗出
物,可连成一片形成假膜,下颌下淋巴结常肿大。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二)证候诊断
1.风热外犯证:咽痛逐渐加剧,灼热,吞咽时疼痛加剧;发热,微恶
风,头痛,
咳嗽,扁桃体红肿。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热毒炽盛证:咽痛较甚,吞咽困难。身壮热,口渴,大便秘结。咽
部及扁桃体
充血红肿,或已成脓,或未成脓。舌红,苔黄,脉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热外犯证
治法:疏散风热。
推荐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黄苓、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电商平台客户数据保密及隐私保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农业产业化合同管理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3篇
- 二零二五版智能广告终端设备投放与维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绿色环保抵押贷款合同范本分享3篇
- 二零二五版一期临床试验统计分析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辣椒种植与冷链物流运输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餐厅智能点餐系统维护与升级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企业承包经营与品牌升级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智能签约二手房购房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版新能源汽车电池购销合同样本3篇
- 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控
- 中介费合同范本(2025年)
- 《kdigo专家共识:补体系统在肾脏疾病的作用》解读
- 生产调度员岗位面试题及答案(经典版)
- 【物 理】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寒假作业人教版
-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规范
- 电力行业 电力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
- 《法制宣传之盗窃罪》课件
- 通信工程单位劳动合同
- 查对制度 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猪肉市场销售规模及竞争前景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