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本治则
(-)早治防变
早治防变,是指在既病之后,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与治疗,截断疾病的传变,扭转病势,
以防止其深入传变或恶化。早治防变,既是基本治则,又是治未病观念的具体体现。
1.早期诊治
大多数疾病都有由轻浅到重笃,从较单纯到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在疾病的初期阶段,
一般病位较浅,病情多轻,病邪伤正程度轻浅,正气抗邪、抗损伤和康复能力均较强,疾病
易于治疗、康复;若疾病发展到后期,则对机体损害程度较重,不仅不易治疗,恢复健康缓
慢,甚至会丧失治疗时机而留下后遗症,甚或死亡。因此,尽可能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对
于疾病的早日瘁愈就至关重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
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即强调对于外感病,要根据其发生、发展规律,及早做出诊断和治疗,以驱邪外出而治愈疾
病。不仅外感病如此,对于内伤杂病,包括许多棘手重病、难病,也是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如中风病,若能防治于眩晕、手指麻木等先兆症状出现之际,则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要
做到早期诊治,一方面要求医者应掌握各种疾病的临床征兆及其发生、发展规律,认真观察,
善于发现病变苗头;另一方面,还需普及医学知识,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和完善的保健体制,
促使患者及早就医。正如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所说:“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
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此则凡人所当深省,
而医者亦必询明其得病之故,更加意体察也
2.截断病传
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预为之防,无使结
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患病后,疾病常会发生传变,而且多数
情况下会使病证趋于深重复杂。因此,应掌握各种疾病的传变规律,采取相应措施,以截断
病传,扶助正气,调整邪正比势和病体动态,扭转病势,迅速纠正病理状态,恢复正常的生
理功能。
(1)祛邪截断:清•吴师机说:“凡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
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祛邪截断,即指采用果断措施和有特殊
功效的方药,直捣病所,迅速祛除病原,杜绝疾病的自然发展和迁延;若不能迅速祛除病因,
也要断然救危截变,防止病邪深入,尽可能遏制疾病恶化。如针对温病,应根据其传变规律
及特点,做到“客邪贵乎早逐”(明•吴又可《温疫论》),疫症不待大便秘结,早期即用大
黄攻下,所谓“温邪以祛邪为急,逐邪不拘急粪”。清•余师愚《疫疹一得》提出疫疹无论
轻重,有无恶寒,皆以清瘟败毒饮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化瘀,重用石膏清泄阳明淫热。杨
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中强调清泄截断之作用也说:“凡见表证,皆里证郁结,浮越于外
也。虽有表证,实无表邪,断无再发汗之理。”现代温病学家则将卫气营血辨证和截断病原、
辨病用药有机结合起来,提出温病治疗中早用苦寒攻下,重用清热解毒,及时凉血化瘀,迅
速去除病因,救危截传,扭转病势。这种“先证而治”,是在征象尚未表露时,预先使用下
一阶段的药物,遏止病情的发展,而收祛邪退热,保阴生津之效,对于传变迅速的温病,尤
有特殊的应用价值。在伤寒六经病证的治疗中,张仲景亦常用截传之法,如《伤寒论》第8
条言:“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经者,针足阳明,令经
不传则愈。”此即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所说:“传经之邪,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
也又如《伤寒论》第103条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即在太阳欲传少阳,仅有征兆时,就采用小柴胡汤治疗,力争将疾病的传变消除在萌芽状态。
(2)扶正截断:《难经•七十七难》说:“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
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即根据五行生克的病传规律,
肝有病,其进一步发展必然要乘脾,所以在肝病未乘脾时,先安其脾土,可以预防肝病传脾,
达到阻止病情发展变化的目的。又如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邪灼伤胃津后必劫烁肾液,
主张在甘寒益胃中加入咸寒滋肾之品,并提出治疗疾病,“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否则正虚
一分,邪陷一分。由此可见,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扶助正气,也是杜绝疾
病发展和传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综上所述,截断病传的法则,是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从病因病机角度对治疗规律认识
的深化,是融合防治理论的主动性治疗模式。这种发于机先的超前治疗,弥补了宏观表象认
识落后于实质病理变化所造成的缺陷,也是对辨证论治理论的补充与发展。在应用截断病传
的治则时,应注意明辨病种、病势、病理及患者体质差异等,掌握病情变化规律,把握最佳
治疗时机及补泻之力度,切忌以病代证,反致诛伐无辜,呆滞留邪,遗生后患。诚如徐大椿
在《医学源流论•劫剂论》所言:“药猛厉则邪气暂伏,而正气亦伤;药峻补则正气骤发而
邪气内陷,-时似乎有效,乃至药力尽,而邪复来,元气已大坏矣。”
(二)正治反治
正治与反治,是就病证的本质与表象关系不同而采用的治疗原则,是治病求本和知常达
变等治疗观的具体贯彻。
1.正治
正治,是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逆着病证表象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适用于病情
单纯,表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逆者正治」故亦称之为“逆
治”。正治法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均属于正治之列。常用的正治之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为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进行治疗,即以温热药治疗
寒证。如采用辛温解表的方药治疗表寒证,使用辛热温里散寒的方药治疗里寒证等。
(2)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为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进行治疗,即以寒凉药治疗
热证。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的方药,里热证用苫寒清热或泄热的方药等。
(3)虚则补之:虚损的病证表现为虚象,用补益类方药进行治疗,即以补益药治疗虚
证。如阳气虚衰用温阳益气的方药,阴血不足用滋阴养血的方药等。
(4)实则泻之:邪实的病证表现为实象,用攻邪泻实类方药进行治疗,即以祛邪法治
疗实证。如采用消食导滞的方药治疗食滞,采用活血化瘀的方药消除瘀血,采用祛痰除湿的
方药化解痰湿等。
2.反治
反治,是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顺从病证的某些表象而治的•种治则,适用于病
情复杂、表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从者反治故亦称之
为“从治”。正由于表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顺从病证的表象则逆其本质,故反治亦是治病
求本精神的贯彻运用,其中又包含着知常达变的观念。常用的反治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热因热用:指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其表象为热的病证。张仲景《伤寒论》说: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
汤主之。”此病证以阴寒内盛为本,由于阴盛格阳,而见“面色赤”、“身反不恶寒”等假热
之象,治疗用温热的通脉四逆汤顺从表热之象而逆其阴寒之本。又如气虚发热之证,因脾胃
阳气虚损,水谷精气当升不升,反下流于下焦,化为阴火,阴火上扰而发热,治用甘温之补
中益气汤,升发脾阳,升举下陷精气,即甘温除热法,亦属热因热用之例。
(2)寒因寒用:指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表象为寒的病证。此法适用于里热极盛,阻
遏阳气不能外达,外有若干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如热厥证,阳热内盛,热邪深伏于里,
常表现出壮热、恶热、烦渴饮冷、漫赤脉数等里热征象;同时,由于里热盛极,阻遏阳气不
能外达,而见手足逆冷、脉沉等假寒之象。治疗须用寒凉之药清其内热以治本,则假寒之象
自可愈。
(3)塞因塞用:指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性病证,亦称之为“以补
开塞”。适用于脏腑气血阴阳不足,功能低下所致的闭塞不通之证。如精气不足,冲任亏损
的闭经,治当填补下元,滋养肝肾,养血益气以调其经。大便虚秘,因于血虚者宜养血润燥;
因于气虚传导无力者当益气健脾;阳虚便秘治以温阳:津亏便秘治宜养津补阴,增水行舟。
又如小便不利,或因于肺气不足,通调无权;或因于中气下陷,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或由
于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膀胱气化无权;治疗当分别予以补益肺气,复其通调水道之权;或
补益中气,使脾气升运,浊阴自降;或温补肾阳,化气行水。凡此数种,均属塞因塞用之例。
(4)通因通用:指用通利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性病证,亦称之为“以通治通”。
适用于实邪内阻所致的通泻之证。如燥热内结,泄利粪水的“热结旁流”证,急用承气汤类
方攻下燥实。《伤寒论》说:“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
宜大承气汤。”宿食内停,阻滞肠胃,致腹痛、肠鸣、泄泻,泻下物臭如腐卵,治以消食导
滞攻下,荡涤积滞;瘀血所致崩漏,夹有血块,腹痛拒按,或产后瘀血内阻,恶露不尽,治
宜活血化瘀;湿热蕴结膀胱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淋证,治以清热利湿通淋。另如湿热
蕴结大肠之下痢,虽日下十数行,治疗仍不宜止涩,当清热通肠,调气行血。张洁古所创芍
药汤治疗早期痢疾,药用大黄,亦取“通因通用”之义。
反治法的运用,尚有真反、假反之分。假反即上述顺从疾病表象而治的方法,真反则指
治疗用药性质与病证性质-致。清•何梦瑶《医编》说:''假反者,如热邪内陷,阳气不达
于外,故身冷,肢厥,战栗,恶寒,以大承气汤下之而愈。不识者见其外证似寒用寒,讶其
相反;识者谓其内证真热用寒,实为正治,乃假反而非真反也。真反者,如风火暴盛,痰涎
上涌,闭塞咽喉,非辛热之品不能升散,不得已暂用星、半、乌、附、巴豆等热药,是则真
反也。”王冰亦指出:“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则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
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
此即《丹溪心法》所言:“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兼温散。”可见真反之用,均针对火热
而言,乃属《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的治疗方法,是指火热郁伏不出,用发泄
之法以治疗。且只可暂用,或与清泄火热之寒凉药配伍应用。
(三)治标与治本
治标与治本是针对复杂多变的病证中诸因素区分主次、本末、轻重、缓急,并分析其关
系之演变,以确定治疗措施的一种治则。标本概念源自《内经》,其本义分别指草木的末梢
与根干,可引申为主次的关系。所以,标与本是一相对的概念,在不同场合,可以有不同的
具体涵义。就疾病过程中的正与邪而言,则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就病因与症状而言,则病
因为本,症状为标;就发病之先后而言,则先病、原发病为本,后病、继发病为标;从病变
部位来说,则内部脏腑为本,外部体表是标。在复杂的病证中,运用标本理论找出主要矛盾
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次关系,区别轻重缓急,从容施治,有纲举目张的指导性作用。
故《素问•标本病传论》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标本治则的具
体运用,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病症急重时标本治则的运用
(1)标急则先治其标:《素问•标本病传论》言:“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
大不利,治其标。”认为中满胀闷、二便不利是腑气不通,如此,则水谷难入,药食难纳,
邪无去路,为比较急重之标病,应先治之。如肝硬化患者,常常有脱腹胀满之症,甚则发生
腹水,在腹水严重时,可上犯心肺,出现喘促、心悸、烦闷不安等症;下及于肾,使其蒸腾
气化功能失司,而致二便不通。此时,应先用攻下逐水之法,以利二便,解除腹水胀满之标,
待腹水稍有缓解后,再用养肝健脾以治本。其他如大出血、高热、心痛、神昏、厥脱等,都
可视为标病,乃危急之候,无疑均应先预救治。又如旧疾复添新病,新病较急,就当先治其
新病,除去枝蔓,为其治本创造有利条件。如《金匮要略》说:“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
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2)本急宜先治其本:《伤寒论》93条说:“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
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就表
里同病而言,表病为标,里病为本,伤寒身痛不治其表而先治其里,是因误下伤及脾肾阳气,
本急于标,本当急治;待阳复里和,与邪抗争于外,再顺势解表,标从缓治。另外,病势急
骤,但影响全局的病机很清楚,即应单刀直入以治本。如肠道浊热攻肺,喘急胸满,用承气
汤峻下通腑,浊热既泻,则喘满可平。
(3)标本俱急应标本同治:《伤寒论》168条说:“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
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太阳表邪未解,复因
数下虚其脾胃,痞利兼作,此时治表则遗里,治里则遗表,故当标本兼治。又如热病过程中,
大便燥热不解,热结阴亏,实热内结为邪盛标急,阴液已伤为正虚本急,因此治疗应当用增
液承气汤以泻热攻下与滋阴养液标本同治。另外,小儿高热惊厥,标本俱急,治疗既要清热
降温,又要息风止痉,亦属此例。
2.病症缓和时标本治则的运用
临床许多疾病的慢性迁延阶段,或一旦起病就表现为慢性经过,或在急性病的恢复期,
或处于后遗症阶段,病势多较缓和,其标本治则的运用,应视具体情况而分别对待。如肺痔
咳嗽,瘙虫感染致机体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为本,咳嗽、低热、痰中带血等症为标,在治疗
上,除施用抗瘗药外,多采用滋补肺肾之阴,或气阴双补以治其本,则其标病可随之消失,
此亦被称为缓则治其本。脾虚失运,导致食滞,可先予理气消导,然后调补脾气,此为先治
其标。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如属气虚血瘀,木虚标实者,治当补气以治本,活血化瘀以
治标,标本兼顾。
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与演变性,标本所标示的矛盾主次关系常可转化。明•盛启东《医经
秘旨》说:“治病当知标本矣。然犹不可不知标中之标、本中之本。如脾胃虚而生湿热,是
虚为本,湿热为标也。至湿热下流,膀胱之气化不利,是湿热为标,气化不利为标中之标。
至气化不利,逆而上行,噬寒喘逆,又标中之标也。推此逆求之,则本中之本亦可得矣。”
所以,治标与治本,当掌握病机立体网络的标本层次及纵横关系,理清因果关系、病机与症
状的相互关系等,分清主次缓急,灵活运用标本治则,以提高治疗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四)扶正祛邪
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斗争的过程,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
及其转归。因此,扶助正气、祛除邪气就是治疗疾病,帮助患者康复的重要治则。
扶正,指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和康复能力的治疗法则。扶正适用于“精
气夺则虚”的各种虚性病理变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填精,以及补益脏腑之法等,
均是隶属于这一治则的具体治法。其具体措施与手段,除内服汤药外,还包括针灸、推拿、
气功、食疗、精神疗法、形体锻炼等有关祛病强身的方法和措施。
祛邪,指祛除病邪,消解内生有害之物,抑制亢奋的病理反应,减少病理损伤的治疗法
则。祛邪适用于“邪气盛则实”的各种实性病理变化。发汗、涌吐、攻下、清热、消导、祛
风、利湿、化痰、活血化瘀等,都是隶属于这一治则的具体方法。
扶正与祛邪分别针对疾病过程中邪正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
加强机体的正气,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正胜则邪去;祛邪可免除邪气对机体的伤害
和对正气的削弱,邪去正自安,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扶正祛邪治则的具体运用,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单独使用
单用扶正,只适合于正气虚损、邪气不盛的虚性病证或衰老状态。为使治疗有针对性,
扶正的应用,首先要分辨虚的属性,如属气虚、阳虚者,应采用补气、温阳的方法治疗;阴
虚、血虚的患者,则采用滋阴、养血的方法治疗。其次,要分清虚损的部位,是一脏一腑之
虚,还是数脏数腑之虚,分别采用单补或兼补之法治之。若不明病位而滥补,则如清•韦协
梦《医论三十篇》所说:“病在于此,而药补于彼,甚至金虚而误补其火,火炼金而金益破:
水虚而误补其土,土塞水而水益涸。”其三,要权衡虚损程度、新久,以确定采取峻补、缓
补、重补、轻补或平补之法。如极虚之人,垂危之病,非大剂汤液峻补,不能挽回;而一般
性的虚证,只须平和之品以缓补;此外,尚有虚不受补者,更宜以轻淡之品先和胃醒脾,须
待胃气旺盛,方可峻补。
单用祛邪,只适宜于邪气盛、正气不虚的实性病证。祛邪的运用,首先要辨清病邪的性
质,六淫、疫气、水湿痰饮、气滞瘀血、食积、虫积,均属于祛邪的对象,只有分清上述病
邪的性质,掌握其特性,才能使祛邪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药到病除之效。其次,要分辨病邪
所在部位,结合正气抗邪之势,因势利导,就近祛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
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
而发之。”指出根据病邪所在部位之上、中、下、表之不同,应分别采用涌吐、消导理气、
泻下、发汗之法以治疗。其三,要权衡病邪的程度,以确定方药的轻重缓急。如《景岳全书•攻
略》说:“但诸病之实有微甚,用攻之法分轻重。大实者攻之未及,可以再加;微实者攻之
太过,每因致害,所当慎也。”最后,祛邪应中病即止,有时邪去七、八,即宜兼顾正气,
免得过剂伤正,徒生不测。
2.综合运用
扶正与祛邪同时应用,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夹杂的病证。由于邪实与正虚并存,若单
纯扶正,则易恋邪;单纯祛邪,又常伤正,故当攻补兼施。诚如顾靖远《顾氏医镜》所言:
“善用兵者,必先屯粮;善治邪者,必先养正。其有邪实正虚之证,不去邪正不得复,不养
正邪不能解。妙在去邪不伤正,扶正不助邪,斯得法矣。”如气虚感冒,症见发热恶寒,精
神疲乏,少气懒言,可用益气解表法攻补兼施。
对于正虚为主,或正虚较急重的虚实夹杂证,当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补中兼攻,缓
攻其邪。如《金匮要略》用于治疗血虚寒疝腹痛和妇人产后血虚内寒腹痛的当归生姜羊肉汤,
即体现补虚为主兼顾祛邪的原则。对于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或邪实而正虽未虚,预计用
祛邪泻实法可能损伤正气的病证,当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如《金匮要略》之大黄蜿虫丸,
以活血化瘀为主,以补虚缓中为辅,使之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瘀。又如《金匮要略》的皂
荚丸,治疗痰浊壅肺的邪实之证,在宣壅导滞、利窍涤痰的同时,以酥炙、蜜丸,枣膏调服,
兼顾脾胃,使痰除而不伤正。
3.先后运用
根据邪正盛衰的轻重缓急先后施用补泻之法,这是综合运用的种变法。
(1)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为主,虽有实邪,但机体不能耐受攻伐
者。故先行扶正,待正气稍稍复旺后,再行祛邪,以免祛邪导致正气虚脱之虞。如虫积病证,
一般情况应以驱虫为治,但若患者正气已虚而不耐攻伐,则可先健脾扶正,以增强对攻下驱
虫方药的承受能力,然后再议驱虫消积。又如患者既有下利清谷不止的里虚证,又有身体疼
痛等表证,表里同病,虚实错杂,但以里虚为主,治当急就其里,以扶助正气。如先解表或
兼以解表,则有阳气更耗之虞,于病不利。诚如《景岳全书》所指出:“若正气既虚,则邪
气虽盛,亦不可攻。盖恐邪未去而正先脱,呼吸变生,则措手不及。故治虚邪者,当先顾正
气,正气存则不致于害。”
(2)先祛邪后扶正:即先攻后补,适用于邪实为主,兼扶正反会助邪;或正虚不甚,
邪势方张,机体尚能耐受攻伐者。此时可先行祛邪,邪气速去则正气易复。如在外感热病过
程中,因热结肠胃,化燥伤阴,见腹满胀痛,便闭不通,口燥咽干,舌红无津,舌苔焦黑且
糙等。此时若内结之邪热不去,阴液将更加损伤;若纯用养阴之剂,犹杯水车薪,又于事无
补。只有先攻后补,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热结一去,继之养阴,则更有利于疾病的痊愈。
在应用先攻后补的治则时,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可以贯穿于病人的一个疗程之中,也
可以采取早攻暮补,或今攻明补等交替使用的方式。
总之,攻补的先后,主要取决于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是以正虚为主,抑或以邪实为主,
均以保存正气,更有效地祛除病邪为最终目的。
(五)调整阴阳
调整阴阳,是指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和重
建人体的阴阳有序稳态。在中医学中阴阳的含义有属性与本体的区别。就属性角度而言,阴
阳的失调可谓是对病变机理的高度概括,可涵盖各种病理情况,如表里出入、寒热转化、邪
正盛衰、营卫不和、气血失调等。因此,调整阴阳就成了中医治疗的最高原则,可以涵纳扶
正祛邪、调整脏腑、调理气血、调和营卫、协调升降等。诚如《景岳全书•传忠录》所说: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就本体阴阳而言,阴阳失调主要是指机
体阴阳之间的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变化,而其基本病机为偏盛或偏衰。因此,
调整阴阳是指针对阴阳盛衰变化的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和损益兼用等治则。这里所介绍的调
整阴阳即是指后者而言。
1.损其有余
损其有余,又称为损其偏盛,是指针对阴或阳某一方偏盛的实证,采用“实则泻之”的
方法以抑其有余的治疗原则。由于阳偏盛表现为实热证,治以寒凉清热,称为“热者寒之”
或“阳病治阳”;阴偏盛表现为实寒证,治以温热散寒,称为“寒者热之”或“阴病治阴”。
阳盛可抑制阴,导致阴伤而不足;阴盛可制约阳,致使阳伤而虚损。此即《素问•阴阳成象
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所以,在损其有余时,必须注意细辨有无阳盛伤
阴、阴盛伤阳的情况存在,而给予必要的兼顾。
2.补其不足
补其不足,又称补其偏衰,是指针对阴或阳某一方偏衰的虚证,采用“虚则补之”的方
法以助其不足的治疗原则。补虚的具体方法,根据阴阳之间的不同关系,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情况:
(1)阴阳互制补虚法:由于阴阳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在一方偏衰时,常可导致
另一方出现相对的亢盛。如阴虚则不能制阳,阳即相对亢盛,而出现一系列虚热的征象;阳
虚则不能制阴,阴即相对偏盛,而出现•系列虚寒的征象。对于虚热证,治当滋阴以制阳,
又称为滋阴清热、阳病治阴,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
对于虚寒证,治当补阳以制阴,又称为温阳散寒、阴病治阳,或“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素
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
(2)阴阳互济补虚法:由于阴阳之间也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故在治疗阴阳某一方
偏衰的病证时,组方用药可利用此关系以阴中求阳,或阳中求阴。所谓阴中求阳,是指治疗
阳偏衰时,在补阳剂中适当佐用滋阴药,如右归丸的组方;阳中求阴,是指治疗阴偏衰时,
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补阳药,如左归丸的组方。此即《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所说:“故善
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
泉源不竭。”
(3)阴阳并补:对于阴阳互损所致的阴阳两虚证,采用补阴与补阳兼顾的方法治疗。
《医贯彼•阴阳论》说:“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
阴则阳无以化。”阐明了阴阳互根的原理,提示阴不足到一定程度将会损及阳,阳不足到•
定程度也会累及阴,最终出现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对此,当采用阴阳并补的方法以治之•
运用阴阳并补之法,首先要分清阴阳虚损之主次,或补阳配合滋阴,或滋阴配合补阳;其次
要注意调理脾胃以健中气,中气健则化源足,使气血旺盛,阴阳调和则虚损易于恢复。故明缪
希雍指出:“治阴阳诸虚,皆当以保护为急。”
至于亡阴、亡阳,可视为阴阳偏衰之极,治疗亡阳者,重在益气回阳固脱;救治亡阴者,
急当益气救阴固脱,均属于补其不足的范畴。
3.损益兼用
在阴阳偏盛的病变中,由于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常会引起对方的偏衰,因此,在治疗
中应在损其有余的同时,兼补其不足。如阴胜则阳病,治宜温散阴寒,同时佐以扶阳;阳胜
则阴病,则宜清泻阳热,同时佐以滋阴。反之,若在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中,由于阴阳偏衰,
导致另一方亢盛明显,治宜以补其不足为主,兼损其有余。如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在滋
阴同时加用清热的药物,以治疗阴虚而内热较明显的病证,即属损益兼用之例。
(六)调理气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至真要
大论》说:“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素问•调经论》则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因此,调理气血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治则,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王清任《医林改错》即明言:
“治病之要诀,在明气血。”虽然气血对人而言都很重要,但由于气为血帅,“故人之一身,
调气为上,调血为次,先阳后阴也”(明•龚廷贤《寿世保元》)。调理气血,具体可分为以
下几种情况:
1.补益气血
李中梓《医宗必读》说:“气血虚损,则诸邪辐犊,百病丛集。”所以,补益气血当为临
床之要法。
(1)补气:单纯的气虚证治宜补气。补气首先应注意调补脏腑,资其化源,调补脾胃
尤为治理气虚证的关键。其次,应分清气虚的脏腑病位,使治疗具有针对性。其三,清•韦
协梦《医论三十篇》指出:“气不虚不阻,病中满者,皆由气虚之故,……譬如江河之水,
浩浩荡荡,岂能阻塞,惟沟汾溪谷水浅泥淤,遂至壅遏。”所以,补气之中宜配以行气之品,
使气虚得补且运行通畅,补而不滞。另外,补气还应注意药补、食疗、气功等措施的综合应
用。
(2)补血:单纯的血虚证治宜补血。补血应重视调补心肝脾肾等脏,调补脾胃尤为重
要。其次,补血常佐以补气之药,使气旺而能生血,正如李东垣所说:“血虚以人参补之,
阳旺则能生阴血。”其三,血虚之时,经脉不能滑利畅通,常使血行涩滞而成瘀,而瘀血又
可影响新血的化生,所谓“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故补血之中宜配活血之品,一方面祛瘀
生新,促进、协同补血药发挥作用;同时,使阴柔补血之品,补而不腻不滞。诚如张元素《脏
腑标本药式》所说:“血宜流通而恶壅滞,补血之中兼以活血,乃善用补者也
(3)气血双补:气血两虚证治宜气血双补。气血双补首当分清主次,•般而言,气与
血哪一方虚甚则以补虚甚之方为主;但因气能生血,且补气易于见效,补血虽疗效缓和持久,
但难奏速效,故可先侧重补气,见效后再加强补血,使气血相须而疗效稳固。另外,气血双
补也要根据病证的需要和药物的特性,适当配用理气及活血之品。
(4)益气固脱:大出血所致的血脱或气随血脱之证,治当以益气固脱为首务。其机理
如明•绮石《理虚元鉴》所说:“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亟固。”即血有形主
静,难以速生,在血脱的生死存亡关头,急于补血,则缓不济急,反会贻误病机,危及生命;
气无形主动,易补易固,故当速投大剂参、我之辈以益气固脱,只要元气尚存,生命就不至
于丧失。
2.调理气血运行
气血具有贵以流通的生理特性,也只有在正常的运行中方能更好地发挥其生理作用。气
血壅滞、紊乱常与疾病互为因果,成为诸多疾病的病机所在,亦是衰老的原由之一,故《素
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治疗疾病应“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1)调理气机:气机的失调,主要表现为气机郁滞及升降出入的异常。调理气机,首
先须分辨气机失调的不同病理状态而予以纠正。何梦瑶《医碉》所言:“结者散之,郁者达
之,闭者开之,陷者举之,高者抑之,浮越者镇坠之,脱者固之,散者收之。”可以说是对
气机失调治法的归纳。其次,要顺应脏腑气机的升降规律。如肺主乎宣而宜于降,脾宜升则
健,胃宜降则和,故治肺病宜宣散病邪,降气宽胸,治脾病宜益气升提,治胃病宜降逆和胃
等。其三,调理气机要注意消除其他病理因素的影响。如湿浊痰饮、寒热邪毒、食积、虫积、
瘀血阻滞等,均可导致或加重气的流通障碍,故须采取针对性的治法予以消除,此亦是调理
气机、促其畅达的要法。
(2)调理血的运行:血行失常主要表现为血瘀与出血。血瘀者,重在活血化瘀,由于
气能行血,故常配以行气之品;同时,尚须结合引起血瘀的原因,分别佐以温经散寒、清泄
郁热、利湿化痰、滋阴养血、补气等法。出血病证,应根据导致出血的不同病因病机,施以
相宜的治法,如清热止血、养阴止血、益气止血、温阳止血、化瘀止血、收涩止血等。
3.调理气血关系
气与血在生理上互根互用,病理上相互影响,或气病及血,或血病及气,最终形成气血
同病,其中有因果、先后及主次的不同,须根据不同情况予以气血双调。
(1)气病及血的调理方法:气虚可导致血虚、血瘀或出血,气滞可引起血瘀,气逆所
致的血随气逆等证,均属于气病及血。气病为基础,故治疗以调气为主,在补气、行气、降
气的基础上,分别佐以养血、活血、止血、降逆和血等法。
另外,由于气为血帅,临床上气的逆乱常可导致气血失和,血证从生。清•马文植《马
培之医案论精要》说:“气和则血调,气滞则血滞,气逆则血溢,气陷则血泄,气热则血沸,
气寒则血不能流。”故在调理气血关系上,常通过调气以和血宁血。如吴鞠通《温病条辨》
所说:“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
(2)血病及气的调理方法:血虚可导致气虚,血瘀可引起气滞,血脱常导致气脱等,
均属于血病及气。血病为基础,故治疗以理血为主,佐以调气。血虚所致气虚,血虚为主,
当养血辅以益气;血瘀而致气滞,治宜活血化瘀为主,辅以行气;血脱引起气脱者,则宜益
气固脱,力挽行将亡失之阳气。
(七)调理脏腑
脏腑是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证治是中医诊疗体系的基础,故调理脏腑的内容非常丰富。
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当某一
脏腑发生病变,往往会影响其他脏腑功能,甚至同时发生病变。因此,调理脏腑,执其纲要,
可概括为调理某一脏或腑功能的失常,以及调整脏腑关系失调两个方面。
1.调理脏腑功能
脏腑功能的失常,一般表现为亢进、障碍或衰退的实或虚证,其生理之性常受阻遏。所
以,调理脏腑功能,亦当从补虚泻实、畅顺其性着手。
(1)损益脏腑虚实:脏腑的精气血阴阳不足和相应的功能减弱,表现为虚证;湿浊痰
饮、积食、滞气、瘀血、结石等滞留于脏腑,或六淫邪气侵犯,导致脏腑功能障碍或亢进,
则表现为实证。虚则补之,脏腑虚损应治以扶正,针对脏腑精气血阴阳的具体亏虚情况,选
择益肾填精、补气养血.、燮理阴阳等法。由于五脏以藏精气为主,而精气难成易亏,故脏病
多虚。因此,治疗脏病时,补益之法运用较为普遍。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脏
腑虚损中见气血不足者,常须扶助脾胃;肾主藏精,内舍元阴元阳,故脏腑虚损表现为阴虚、
阳虚者,多着眼于从肾调理;补益精气则总与肾有关。
实则泻之,脏腑实证当以祛邪为主,即祛除六淫外邪,以及水湿、痰饮、食积、滞气、
瘀血、结石等有形实邪,抑制脏腑机能的病理性亢奋。六腑主受盛、传化水谷,其传化失常,
则水谷糟粕常留滞于体内而形成实证,故腑病多实,治疗六腑病证,祛邪方法较为常用。五
脏虽以藏精气为主,但要把精气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正常的作用,气机通畅乃是必不可少的前
提条件,流通受阻则会出现气滞、血瘀、痰凝、湿阻等病变,治疗亦应注意邪实当泻的一面,
以恢复脏气畅行的生理特性。
(2)顺畅脏腑特性:五脏六腑多有自己的生理特性,当其生理特性受到阻遏时,亦常
表现为病态。因此,顺畅脏腑之性,也是调理脏腑功能的重要环节。就脏腑气机而言,肝喜
条达而恶抑郁,故治疗肝病,重在疏肝解郁以畅其性,兼柔其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其病变多表现为升降反作,故脾病之治,重在益气升提,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强调:
“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遂脾升之性;而胃病之
治,当以和胃降逆为主。再如六腑之特性,大多以通为顺、以降为和,通降受阻,则成病态。
顺畅其性,重在促其通降,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反复强调:''六腑以通为补”,“以宣
通为宜”。
就脏腑苦欲喜恶之性而言,脾喜燥恶湿,故对脾病的治疗,无论温阳益气、芳香化湿及
燥湿、淡渗等,用药均宜温燥以顺其性;即使阴虚之证,补阴亦须甘润气轻之品,阴柔滋腻
的药物宜慎用。胃喜润恶燥,故对胃病的治疗,宜用甘润之品以顺畅其性,忌过用温燥之剂,
以免有碍其性。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脾阳宜动,动则能运;肾阳宜静,静则能藏。”
脾阳不足,湿浊易生,动则阳运,湿浊易消,故温脾以干姜、白术等守中主运;肾中元阳,
静则归宅而旺,生生不息,最忌躁动,上僭则虚火上盛,浮越则易耗散衰亡,故温肾以肉桂、
附子常配熟地、山茱萸等柔药相制,阴中求阳,引火归元以静藏,这正是顺畅脏腑特性的治
疗思想。
2.调理脏腑关系
脏腑之间,在生理上互济、互用、互制,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和传变。因此,调理脏腑
之间的关系,也是调理脏腑的重要原则。
(1)调理脏与脏的关系:脏与脏的关系,中医学常借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预以说明,
所以,在治疗上,可以依据五行的生克规律来调理五脏的病变。如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
土生金、金水相生等,是根据五脏相生规律而制定的治法,重在调理相生关系中两脏之间的
虚损病证;对于实性病证,则可采用肝实泻心、肾实泻肝等“实则泻其子”的方法予以治疗。
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等,则是根据相克规律制定的治法,重在调理相
克关系中两脏间或乘或侮的病理情况。此外,不仅“虚则补其母”,也可助其子,如肺阴虚
治肾,心气虚助脾等。另一方面,人体许多生理功能是多脏协调完成的,因此,可以根据各
脏生理上的协同性,以调理脏与脏的关系。如水液代谢涉及肺、脾、肾、肝四脏,故治疗水
肿、痰饮等水液代谢障碍的病证,当协调肺、脾、肾、肝诸脏的功能,这正如清•吴澄《不
居集•痰证扼要》所说:“盖肺主气,肺金受伤则气滞而为痰;脾主湿,脾土不运则湿动而
为痰;肾主水,肾水不足,则水泛而为痰。故痰之来也,无不在于肺;而痰之化也,无不在
于脾;若论痰之本,又无不在于肾。故主此三法,以统痰之要也。”再如性与生殖机能主要
取决于肝的疏泄与肾的闭藏之间的协调,故治疗其障碍当主要从协调肝肾功能着手
(2)调理脏与腑的关系:其一,根据脏腑表里关系调理:五脏与六腑之间有特定的表
里相合关系,即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脾合胃、肝合胆、肾合膀胱。表里相关的脏腑,大多
具有某一功能方面的协同性,生理病理联系密切,故在治疗上,除了“脏腑同治”的方式外,
还可根据这一理论施行间接治疗。
脏病治腑:如心经有热,用导赤散治之。吴谦等认为:“导赤者,导心经之热从小肠而
出,以心与小肠为表里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又如《金匮要略》治疗痰浊阻肺,
而“见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者,用皂荚丸泻大肠以肃降肺气。他如肝实泻胆、
脾实泻胃等,均为脏病治腑之法。
腑病治脏: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肠痹便秘,以紫苑、篓皮、郁金、黑山桅、桔
梗,“开降上焦肺气,上窍开泄,下窍自通」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明确指出:“大肠司燥
金,喜润恶燥。寒则滑脱,热则秘结,泄痢后重,痔漏下血。与肺相表里,故病多以治肺之
法治之。”他如胆病疏肝、胃病调脾等,均为腑病治脏之法。
其二,根据脏腑间功能隶属关系调理:腑的功能常受脏的调节与控制,如大肠的传导功
能除是胃的降浊延续外,还受脾的运化、肺的宣肃、肝的疏泄、肾的气化等调控,因此,调
治大肠病证常须从脾、肾、肺、肝、胃等脏腑着手。又如肺与胃为子母脏腑,生理上相互依
赖,相辅相成,肺主宣发肃降,输布气液以养胃,从气机升降角度而言,肺胃之气均以降为
顺,况且肺金能制约肝木,以防肝旺乘脾犯胃,故胃病亦可从肺调治,如泻肺气以降胃气、
滋肺阴以养胃阴、补肺气以益胃气、温肺化痰以蠲饮和胃、清肺活血以利胃与咽等;而且,
通调肺金可疏肝达脾以安胃土。
其三,实则泻腑,虚则补脏:由于六腑主受盛、传化水谷并排泄糟粕,实邪常滞留于六
腑,亦易从六腑排出;同时,邪客五脏常须借腑给邪以出路,故不仅腑实之证要泻腑,脏实
之证也常借助泻腑而逐邪。如肝经湿热所致之黄疸,可借清泄肠道、渗利小便的治疗,使二
便通利,湿热有出路,黄疸常可明显减轻或消退。又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所说:“小便
不通,由膀胱与肾俱有热也。”对此膀胱与肾的湿热病证,治疗多着眼于清利膀胱。由于五
脏主藏精气,以藏为贵,虚证多关乎五脏,故虚证常可治脏,借助补脏以扶正。如小肠泌别
清浊功能低下可从健脾治疗;膀胱气虚不固,可从补肾固摄以治;胆气虚怯,可从补肝而治
等。由于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因而,脏腑虚证的重点在于补益脾肾。
(3)调理腑与腑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在生理上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
化、吸收和糟粕的排泄,而体现出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特性。故调理腑与腑的关系,关键
在于通降,当着眼于六腑之间生理功能上的协同联系,以维持其正常的通降之性。如针对小
肠的泌别清浊与大肠的传导糟粕关系失调,提出“利小便所以实大便”。又如胆有邪浊结石
瘀滞,疏肝利胆的同时,可借通利肠道以促其排出。
(A)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山于疾病是受季节气候、时空差异、个体禀赋等
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变动过程。因此,治疗疾病除须针对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予以处
理外,还要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在选择疗法、调整方药上,趋利避害,灵活变通,以提
高临床效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素
问•气交变大论》则强调:''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1.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是指考虑时相因素所造成的生理病理变化,以确定治疗方案的方法。《灵枢•岁
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外界的各种时相变化,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
的生理病理,故治疗时当兼顾岁时季节、月及日节律等所造成的某些变化,采用相应的措施。
(1)四时阴阳制宜:随着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人体之阴阳消长、气机浮沉亦会有相
应的变化。就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而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用寒远寒,用凉远
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即冬季阴盛阳弱,病易化寒伤阳,当慎用寒药,以
免更伤其阳;夏月阳盛阴弱,病易化热伤阴,当慎用热药,以免助邪热燔灼之势。李东垣治
疗脾胃元气虚弱,提出夏月补益脾胃元气,宜用甘温柔润的黄黄人参汤、清暑益气汤;冬月
补益脾胃元气,则宜用甘温刚燥的草豆蔻丸、神圣复气汤。清•程杏轩《杏轩医案》在虚损
病的治疗中也说:“肾虚常服补肾丸药,亦应分别时令气候,夏月炎热,远刚近柔,以防金
水之伤;冬令严寒,远柔近刚,以遂就温之意。”均反映了用药之性与四时寒热相逆的思想。
一般而言,春夏不宜过于温热,秋冬理应慎用寒凉。但临床应用尚需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
因人制宜,知常达变。如阳虚春夏补阳,以时助药,事半功倍;阴虚火旺,秋冬补阴,时气
助药,疗效更好。
就四时气机升降而言,又当顺应其势。李东垣《脾胃论•用药宜忌论》说:“夫时禁者,
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认为春夏气机升浮,秋冬气机沉降,故春宜吐,
夏宜汗,秋宜下,冬固密。对于某些疾病,如外感病等,尽管发病于秋冬阳气沉降之时,却
不可不汗;火势升浮,发作于春夏阳气升浮之际,亦不能不降,舍此别无他法可图,此时则
当舍时从病,不得已而从权用之。但必须因时选药,中病即止,药后及时采用调护的补救措
施。不仅攻邪,虚证的调补也要顺应四时气机升降之势,例如补阴方药的选用,春夏宜用无
碍气机升浮的甘润气轻类药物,如天门冬、麦门冬、百合、玉竹、淮山药等;秋冬可用滋腻
质重的填养类药物,如熟地、阿胶、鹿角胶、龟版、鳖甲等。李东垣从药物五味的角度总结
云:“凡辛甘味薄,诸风药者,皆助春夏之升浮也;酸苦味厚,淡味渗泄者,皆助秋冬之降
沉也,选药宜用此法度。”
(2)天时五行制宜:自然界不仅有四时阴阳消长,气机升降之变化,而且有五行休王
的节律。人体脏腑之气也会法于自然界五行运行规律,而呈现出衰旺的变化,故《素问•脏
气法时论》很早就提出了“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的脏气法时治则。具体方法可分为:
其一,对有明显时令特征的病证,可直接从主时之脏求治,如唐容川《血证论》对血证''时
复”的辨治,即提出血家病逢春月发者,乃肝经血虚火旺,春木之气内通于肝,肝经感木旺
之气而风动火发,治宜清肝泄火,凉血止血;夏月复发者,乃心经火旺,治宜清心降火,凉
血止血;秋时复发者,乃秋燥火动,治宜清热润肺,凉血止血;冬月复发者,乃肾阴亏损,
火迫血动,治宜滋肾降火,凉血止血。其二,据证立法用药,兼调主时之脏,如刘完素治中
风,用羌活愈风汤为主方,而配以应时调脏之品,以春季为例,春为风木主令,肝胆气旺,
宜加柴胡、半夏、人参、木通,应时令变化以枢转少阳,畅达风木。其三,随病变时令,根
据五脏相克关系,以抑强扶弱。一般认为,春月宜抑木培土,夏月宜抑火固金,秋月宜泻肺
保肝,冬月宜避寒益火以强心,以顺应时令五行之气。
(3)月节律制宜:随着月球、地球、太阳三个天体的相对位移,月相表现出朔、上弦、
望、下弦、晦的朔望节律,人体的气血及功能活动受此影响,也呈现出同步变化。《素问•八
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
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故治疗疾病,也要考虑月相盈亏,气血盛衰的变化。
《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即月
生时用针少泻多补,以顺应人体气血逐渐生旺的趋势;月满时用针多泻少补,以顺应人体气
血充溢之势,而不使其过度;月空经络空虚,气血衰少,针感及信息传递差,疗效相对欠佳,
故不宜针刺。否则,“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
月廓空而治,是谓乱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月经周期亦受月相盈亏变化的明显影响,
有研究表明,气血从开始旺盛到充盛时期,月相从始生到廓满的时限内,是多数女性月经来
潮的时间。故可以考虑结合月相规律以调治妇科病,即上弦调经,以温养补益为主;月望调
经,以温经活血,理气化痰,祛瘀通经为法;下弦安胎,固摄安保为重;朔时止带,补肾健
脾除湿为治。
(4)日节律制宜:日节律包括一日昼夜节律、一日四时节律、一日五时节律以及十二
时辰节律等。因时制宜反映在日节律上,主要在于指导组方用药、确定服药时间以及针灸治
疗等方面。人体昼夜阴阳衰旺节律以子、午、卯、酉四个时辰为关键。《灵枢•卫气行》说:
“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子午为经”反映了自然界阳气的升降状态,子时
阳始升,至午而升至极;午时一阴生,阳气始降,至子则阳气沉降于下。病邪升降、病势逆
陷及阳气之暴脱与此有关。“卯酉为纬”是根据阴阳消长、营卫运行,以太阳出没为标志的
时区划分,疾病的阴阳盛衰常受此规律的影响。治疗疾病应考虑昼夜阴阳的衰旺节律,以选
择用药的时间。•般凡治阳分、气分病变,具有温阳、益气、健脾等作用的方药宜清晨、上
午服,可借助阳气渐旺欲盛之势,以提高疗效;凡治阴分、血分病变,具有滋阴养血、滋养
肝肾作用的方药宜下午、黄昏服,可乘阴气渐生欲盛之势,以助药效。
一H五时节律对应于人体五脏,则肝气旺于寅卯,心气旺于巳午,肺气旺于申酉,肾气
旺于亥子,脾气旺于辰、戌、丑、未。如此,则可仿照上述天时五行制宜以指导治疗。如五
更泄,其发病特点是每至寅时,脐周作痛而泻,寅为肝旺之时,故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认为用四神丸治疗五更泄,一方面用二神丸(肉豆蔻、补骨脂)温脾暖肾,针对久泄脾肾阳
虚而治;另一方面用五味子散(五味子、吴茱萸)酸收之性可抑肝之强,敛肝之气,是着眼
于泄泻发生于五更,从肝论治。
一11十二时辰节律是以十二经脉配十二时辰,手太阴肺经配寅时•,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
序,以次类推。因此,人体经脉之气的运行,不仅具有方向性,而且具有时间性。在不同时
展内,人体不同经脉的经气有盛衰涨落的规律性变化,故治疗疾病亦应考虑此节律变化。就
药物治疗而言,一般认为祛邪宜在经脉脏腑气血旺盛时服药,以利用正气抗邪之力,因势利
导,充分发挥药物的泻实作用;补益宜在经脉脏腑气血衰落时服药,有利于虚证的缓解。针
灸治疗与一日十二时辰节律关系更为密切。《灵枢•卫气行》早已指出:“谨候其时,病可与
期;失时反候,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后世则在此经脉
气血因时涨落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子午流注等更多的时间针灸方法。
2.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考虑空间地域因素所造成的生理病理变化,以确定治疗方案的方法。不
同地理环境,地势有高下,气候有寒温湿燥,水质、土质等不尽相同,人们的生活习性各异,
从而造成不同地域人群体质和疾病的差异。故治疗疾病,应考虑地理环境差异以选方用药。
《素问•异法方宜论》即指出:“医之治病也,•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日:地
势使然也。”因地制宜,首先要考虑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如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
少雨,其病多燥寒,治宜辛润;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湿热多雨,其病多湿热,治宜清化。即
或同一病证,受地域气候之影响,用药亦当有所差异,如同为外感风寒之证,治宜辛温解表,
西北寒冷地区用药量较重,且常用麻黄、桂枝之属;东南热带地区,则用药量宜轻,且多用
荆芥、防风之类。诚如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所说:“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
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凡受风寒,难于疏泄,宜用疏通重剂;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凡
遇风寒,易于疏泄,宜用疏通轻剂;……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话销售策略总结
- 旅游行业导游服务技巧总结
- 冷链物流保安工作总结
- 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1年吉林省白山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2年辽宁省鞍山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4年四川省绵阳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阶段练习(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年楼梯配件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梅毒诊断抗原项目申请报告
- 中建一局质量考核评价办法
- 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报表(会民非表010203)
- 口腔颌面系统解剖骨
- 川骨香-川古香手撕鸭配方及制作方法
- 深圳市排水管网维护管理质量
- 变电站二次设计规范
- 能见度不良时船舶航行须知
- 软胶囊的制备
- 实习证明、实习证明表(模板)2页
- 目视化管理实施计划方案
- 晋城煤业集团寺河矿井东区开采设计(学校要求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