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古风新韵
教学目标:
1、聆听两首古诗词歌(乐)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
人长久》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与情感。
2、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益《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并
能说出两段不同
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
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之间
的紧密关系。
4、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
音色。
5、学习坚笛双吐音与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与同伴合奏竖笛曲《大鹿》。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与学唱,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
2、让学生感受古琴所表现的“安静悠远”的意境,体会古琴独特的“天
地之音”与空灵感,并记住古琴的音色特点。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聆听乐曲《关山月》,认识古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从主题“古风新韵”直接进入。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片段,教师从
演奏乐器的音色上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古风”,设问:您认为乐曲中的什么
因素让您有“古风”之感?听到这首音乐,您好像瞧到了什么情景?
2、认识古琴导入。
3、初听乐曲,感受古琴曲的意境。让学生边听边闭着眼睛,随音乐用手
模拟古琴的演奏动作,如同身在其中。
4、随音乐默诵古诗《关山月》,体会古琴曲的意境。先让学生诵读古
诗《关山月》,谈谈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景与情感。在默诵时,教师借助相关的
图片展示,将乐、诗与画结合,引起学生的联想,帮助她们更好地体会其中的
意境。
5、自选一首与古琴曲《关山月》的意境相配的古诗,进行配乐诗朗诵,
体会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三、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收获与感受。
教学反思:古琴曲《关山月》就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表达了守边战士
在马上吹奏的军乐,乐曲表现了征人思乡报国的情感。琴曲《关山月》为本
世纪梅庵琴派著名代表曲目之一。音韵刚健而质朴,气魄宏大,抒壮士之情
怀,真挚感人,富有浓厚的北地音乐风味。
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韵律与情感,孩子们很聪
明,乐感也不错,第一遍聆听就听出这首曲子就是思念家乡的,略带忧伤的,
然后我让学生随音乐默诵这首李白的唐诗《关山月》,提示学生要把诗词朗
诵出乐曲的韵律来,六年级的孩子对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朗诵诗词
也有一定的韵律。然后我又让学生用桌子当古琴,模仿古琴的演奏姿势进一
步感受乐曲的意境。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学唱歌曲《游子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一)、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
1、用师生“对诗”的形式,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手,如:教
师出上句“人有悲欢离合”,学生对下旬“月有阴晴圆缺”;教师吟上句“但
愿人长久”,学生诵“千里共婵娟”。o
2、简单赏析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及创作背景,知道诗词所表达的
情感。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水调歌头》。选用古琴曲《关山月》与歌曲《但
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音乐,朗诵后,请学生谈谈不同的配乐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感知“古风”与“新韵”。
4、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的特点。让
学生边听边跟着唱,熟悉歌曲.在感受歌曲特点时,师生接唱的方式.如教师唱
“明月几时”,学生唱“有”.帮助学生感知结束音基本运用长音这一特点。
5、安排对比聆听邓丽君与王菲演唱的版本,比较她们在演绎这首歌曲
中的不同韵味、鼓励学生尝试打破歌词原有的节奏,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
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语调来吟诵歌词,给诗词赋予“新韵”。
(二)、演唱歌曲《游子吟》。
1、复习学过的《咏鹅》《春晓》与《静夜思》等古诗歌曲导入。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请学生朗诵唐诗《游子吟》,体
会诗中的情感。
3、再听歌曲,听出两段旋律在情绪上的变化。启发学生:这首唐诗呈现
了两遍,在情绪上给您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4、用歌曲的伴奏音乐做背景音乐,请学生诵读唐诗《游子吟》两遍。
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情感。
5、学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1)视唱旋律。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视唱歌曲前八小节的旋律,视唱时不
带装饰音。熟练后跟教师的琴声、用模唱的方法唱一唱前八小节旋律(带装
饰音)。
(2)跟音乐哼唱歌曲的旋律,体会两段旋律在音区、旋律进行方面的不
同。请学生用“M”哼唱第一段旋律用“wU”来哼唱第二段旋律,感受两
段旋律的变化。引导学生从音区、旋律的走向比较它们的不同。
(3)学唱歌词,演唱歌曲。这首歌曲深受学生喜爱,且容易学唱,在演唱时,
教师从旋律的走向、音区的变化上,引导学生通过力度的变化、唱法上的不
同来唱好歌曲,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全课小结。
齐唱歌曲,谈谈感受。
教学反思:《游子吟》一首诗就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这首诗语
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通俗易懂,历来被人们所广泛传诵。这首歌曲
曲调婉转,无不深深拨动着天下儿女的心弦,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音乐与诗句
珠联璧合所描绘出的情境,体现了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创设一个充满爱的教学情境!形象生动的
解决了教学难点:前倚音,也从而使学生体会爱,明白爱,更好地体会歌曲中
的感情。在充分理解古诗含义的基础上,结合画面、旋律中的附点、前倚音
这些音乐符号,学生能自然流露出对妈妈的感情,感受到在演唱这些句子就
是应用温与的声音与较慢的速度表现歌曲,这在体会歌曲感情上很有帮助。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花非花》,学吹竖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复习学过的歌曲《西风的话》。唱完后,请学生回顾歌曲的曲作者
就是谁,引入本课的学习。
2、用“WU”哼唱旋律,边唱边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线条美。同样考虑
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请部分学生用竖笛吹奏,熟悉歌曲的旋律。教师用C调
为学生伴奏,适当降低音高。
指导学生学吹竖笛。
3、聆听歌曲范唱,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请学生用轻而高位置的声音
来朗读歌词,用高位置的发声感觉帮助学生感受这首“朦胧诗”的意境。朗
读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教师还抓住歌词中“花非花,雾非雾”
与“夜半来,天明去”,启发学生理解诗词所比喻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的含义。
4、有情感地吟诵歌词,体会词曲音调的紧密结合。请学生根据诗中每
个字的声调,适当地放慢速度、延长韵母来吟诵。然后请一组同学吟诵一句
歌词,一组同学哼唱一句旋律,其她同学对照、感知词的声调与旋律的音调之
间的联系。
5、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在学唱时,引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
音来演唱,每个字的字头唱得稍为“虚幻”而“柔美”些,体现“朦胧诗”的
意境。唱好歌中的力度变化,注意气息的运用,尤其就是最后一句“去似朝云
无觅处”的渐慢与渐弱的处理,气息要控制好。
6,复习与交流学生已掌握的有关诗词歌曲,个人或设计小组演唱等多
种表演形式,与同伴分享与分组展示。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唱歌曲《花非花》。
教学反思:情境设计导入反响热烈在课堂初始即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
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掌握技能,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
讲解技巧、仪态、肢体示范动作等,让学生学到技能方法;练习效果突出根据
对学生不同方式的发声训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
习;学生分小组学习、互动设计反馈较好在气息练习、发声练习、找重难点、
解决重难点时,学生的团队合作、互动的环节,不仅让学生真正体验了唱歌的
技巧,学习的方法,更懂得了合作的快乐,培养了学生日后工作中所需具备的
技能。学生互评效果好,学生上台表演完,都要进行学生互相评价,老师最终
点评,既可以锻
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点评能力,共同学习。但学生
自己发挥的机会太少,不能充分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仍然有些被动。
第二课月下踏歌
教学目标
1、能感受乐曲《阿细跳月》与《火把节》片段热烈欢快的情绪,在聆
听中知道云南少数民族的相关音乐文化与风俗人情。
2、能说出《阿细跳月》的主题就是由4个乐句组成,听出主题重复了
几次。并能用动作表现弹拨乐器演奏与速度、力度变化的段落。
3、能听出《火把节》片段中演奏的乐器音色,并能用动作、节奏拍击
与打击乐器表现旋律的特点及音乐中的独特效果。
4、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转圆圈》与《我抱着月光,月
光抱着我》,表现彝族儿童嬉戏的情景与欢快的情绪。
5、背唱歌曲《转圆圈》,并能用“do、mi、sol”三个音编创短小旋律。
6、能根据乐器的形状、构造特点、演奏方式及音色特点,分辨民族乐
器中“拉弦乐器组”与“弹拨乐器组”的分类。
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转圆圈》与《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感受浓厚的儿
童情趣与鲜明的彝族风格特点。
2、认识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组与弹拨乐器组,并配合实践聆听,加强
对乐器音色类别的听辨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阿细跳月》,认识民族乐器分类(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1)聆听《快乐的罗嗦》或演唱《赶坪归来啊哩哩》人手,请学生回顾彝
族的
艮族风俗风情,然后进入乐曲主题的聆听。
2、聆听主题,熟悉主题。通过唱、奏、跳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主题
的记忆,然后说一说:主题就是由几个乐句组成的?(4个乐句,1小节为1个乐
句)
(2)跟老师学一学“跳月”的舞蹈基本舞步,边听边跳,感受乐曲的韵律。
动作为:前三拍走三步,后两拍空中蹬脚两下,蹬脚时边拍手边喊“嗨嗨”。走
的方向为:左右、前后。
3、多次聆听乐曲,听出主题重复的次数与变化。引导学生从音色、速
度、力度与音区等要素中,听出主题重复时的变化。
4、再次聆听乐曲,用动作表现弹拨乐器演奏的乐段与情绪越来越热烈
的尾声。
启发学生:当听到弹拨乐器出现时,随音乐模仿弹奏的动作;当听到乐曲速度
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时,随音乐的节拍用拍手、摇手腕等动作表现越来
越热烈的情绪。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就是什么?
教学反思:火把节就是我国少数民族彝族所特有的节日,在欣赏音乐前首先
让学生通过欣赏介绍火把节的视频资料,来熟悉与了解彝族人民的节日。彝
族人民在过火把节时跳舞蹈时唱的歌曲就就是《阿细跳月》,运用这个视频
资料来引出今天将要学习的新歌。
音乐表现了一种热闹的场景,但不就是从头到尾乐曲始终就是热烈的。为
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在这里教师问至乐曲热烈的地方力
度、速度就是什么?往往低年级学生会答:声音很大之类的答案。音乐学科
需要用专业术语来描述乐曲等特点,所以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速度与力
度与乐曲热烈、舒缓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教师的讲解,速度用快与慢来表
示,力度用强与弱来表示,来纠正学生以往错误的语言描述。那么今后学生在
回答教师诸如速度、力度之类的分析音乐特点的问题时,学生们就会运用今
天所学到的专业术语来表达了。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转圆圈》,发声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导入:
(1)复习演唱歌曲导入歌曲的学习。
(2)从本课的发声练习入手,把学生带入歌曲的意境之中。
2、播放歌曲,听后谈谈歌曲的意境与前后部分不同的情绪。
3、学唱前八小节,表现与体会歌曲的意境之美。此部分在演唱时要注
意音量不宜太大,唱好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以及延长音记号的地方,通过教
师的指挥手势,帮助学生准确掌握与表现。
4、学唱歌谱,感受歌曲的特点。歌曲主要由“do、mi、sol”三个音组
成,音型重复多,
识读乐谱较为容易。因此,在识读乐谱时,教师稍加分析与引导,以便学生能
更好地掌握。
(1)听教师唱旋律,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歌曲主要由哪几个音组成?每一
个乐句所表现
的意境就是不就是一样的?在分析时,结合歌曲的三个组成音“do、mi、sol”,
介绍彝族歌曲的特点。
(2)分乐句视唱歌谱,边唱边请学生划出乐句的旋律线,感知旋律的走向。
简谱版做复习变换拍子,请学生出现的小节左上角标出相应的拍号,帮助学
生准确掌握拍子的变换。
(3)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先把高声部掌握,并用有趣的象声词帮助读节
拍的办法,先把变拍子的强弱规律掌握,注意突出强拍。把歌曲变拍子的节奏
练好,再换成旋律唱一唱。由于歌曲变拍子的难度,二声部不唱,以降低难度。
用分组与分声部自学的办法学唱。
5、学唱歌曲,处理歌曲。学唱歌曲应着重于歌曲的意境表现,要把撒尼
儿童在银色的月光下欢快的歌舞场景表现出来,以表达她们对生活的热爱。
唱好这首歌曲,请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按歌曲提示的力度与速度记号来演唱。在演唱时与学生一
起复习旋律中出现的音乐记号,如:反复跳越记号、力度记号(渐强、渐弱)等。
(2)用徐缓的速度、柔与的声音与小快板的速度、轻巧的声音来表现两
个不同情绪的乐段。
(3)歌曲除变拍子外,多用听唱与模唱的方法唱好倚音。
(4)由于速度的变化与延长音记号的运用,指挥将就是统一歌声的重要
手段。
6、熟唱歌曲后,请学生手拉手站成排,随乐句的进行,摆动双手边唱边做
律动,体验撒尼人民月下踏歌时的意境。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就是什么?
教学反思:《转圆圈》就是一首撒尼族民歌,歌曲前两个乐句节奏自由、速
度缓慢,勾勒了明月初升的宁静夜色,我让学生边听录音范唱边瞧多媒体播
放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被带进了歌曲的意境中来了,不自觉地跟录音唱起来,
而且学得又快又好;后面的乐句转为小快板,力度加强,表现了孩子们在皎
洁如银的月光下嬉游玩耍的场面。我放一段孩子在做游戏的画面给学生瞧,
然后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自学歌曲,找出较难唱的乐句反复练唱,学生的积极
性非常高,很快就学会了整首歌曲。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歌曲,我让学
生自找伙伴做转圆圈的游戏,让她们感受曲中欢快的情绪。
这节课通过让学生感受音乐,自学歌曲,小组做游戏的方法来教唱歌曲,
学生不仅在轻松愉快中学好歌曲,又提高了学生的歌唱积极性,还培养了她
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火把节》,学唱歌曲《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管弦乐《火把节》。
1、从民族风情导人。课前请学生查找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相
关资料,如:火把节、泼水节、三月三等,课上进行交流分享。教师设问:您认
为要表现“火把节''上热闹欢腾的场景的音乐,在速度、力度、节奏等音
乐要素上会怎样的表现?
2、初听乐曲,感受乐曲热烈欢腾的情绪。听后让学生谈谈所想象的热
闹场面。
3、重点聆听第1段。
(1)第1遍,请学生边听边用节奏拍击,为音乐伴奏,感受与体验音乐的情
绪。
(2)第2遍,听出此乐段演奏的乐器有弦乐组与木管组。引导学生听出轻
快、灵巧的中间部分就是由短笛主奏与铃鼓伴奏的,启发她们仔细聆听铃鼓
的音色,并合着“x0|0x”,节奏型拍击。
(3)第3遍,要求学生当听到重音出现时,做擂鼓的动作;当铃鼓音色出现
时,与着节奏拍击。分男女生做,如:男生做擂鼓的动作,女生做拍击铃鼓的动
作。
4、聆听第2段,感受乐曲抒情优美的情绪。聆听时,请学生听出此乐段
由双簧管主奏,想象音乐表现的场景,然后再哼唱或吹奏主题,熟悉旋律;引导
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
器,如三角铁,在乐段的长音处上奏一奏。
5、完整聆听乐曲,表现乐曲热烈欢腾的情绪。启发学生边听边用乐器
伴奏、身体律动与哼唱主题等形式来表现。
(二)演唱歌曲《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
1、复习演唱《转圆圈》导入,聆听歌曲《我抱着月光,月光抱着我》的
范唱,引导学生谈谈这两首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2、初听歌曲范唱,说出歌曲演唱的顺序。聆听前先复习一下反复记号,
然后请学生边听边在歌曲中找找反复记号。
3、多遍聆听,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学唱歌曲。
4、这首歌曲就是变换拍子,学生在演唱时不好掌握节拍的变化。在学
唱时,让学生在节拍变换的小节前标注拍号,边唱边为歌曲戈I」拍,以帮助学生
准确掌握。
5、启发学生从速度、力度与演唱形式上进行歌曲的处理。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就是什么?
教学反思:这就是一首以云南省少数民族的音调为素材创作的一首具有
萨尼民族风格的歌曲。曲调主要以do、mi、dol为主,歌词连串的衬词贯穿
全曲,酷有浓厚民族特色,歌曲以切分节奏贯穿整首歌曲的节奏,以前在教
类似民歌歌谣时,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比较枯燥没有乐趣。在组织教学时花
了好多功夫。教学方法不到位,并且对新课标理解不够,新课标:小学音乐课,
就是一节师生一起感受体验的审美的人文课,先感受到音乐的美,才会有继
续学下去的兴趣,这节课,我先从衬词着手,吸引学生兴趣,并解决了切分节
奏的演唱,一节课下来,学生学的非常轻松。我也上的比较轻松。
第三课银屏之声
教学目标
1、能听出歌曲《爱就是一首歌》中出现的人声音色与演唱形式,说说
最感动自己的就是哪一段。
2、用噫亮的歌声随音乐哼唱《两颗小星星》,唱出歌中主人公的自豪。
3、能视唱《滑雪歌》其中一句旋律,为歌曲划分乐句。并与同伴一起
设计表演形式来演唱歌曲。
4、能用明亮、自信的声音背唱歌曲CDOREMI》,并与同学分角色表
演。
5、能编创旋律短句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在学吹竖笛二声部练习曲中,
复习巩固双吐、三吐的吹奏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滑雪歌》与《DOREMI》。
2、初步体会到主题歌曲在塑造电影人物性格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
创造音乐与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歌曲《爱就是一首歌》与《两颗小星星》,编创旋律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歌曲《爱就是一首歌》
1、展示动画片《小鹿斑比》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瞧过这部动画片
的学生讲讲其
中的故事。
2、初听歌曲,听出歌曲中出现的人声音色与演唱形式。聆听前,教师与
学生一起回顾人声的分类与学过的演唱形式有哪些,并把这些知识写在黑
板上,便于学生在聆听时对照。歌曲先就是由男声领唱,接着就是男女声合
唱。
3、复听歌曲,听后让学生说说歌中的哪一段最能感动自己。引导学生
从歌名与歌词中谈谈对歌曲的理解,结合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与合唱”所
体现的效果,体会歌曲最令人感动的部分。
4、再次聆听,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甜美与温馨。
(二)聆听歌曲《两颗小星星》
1、从复习演唱歌曲《小小少年》人手,简单回忆德国影片《英俊少年》
的故事情节,并让学生谈谈对主人公海因切的印象。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教师引导学生从歌曲的节奏型与一字
一音中,感受主人公海因切的自信与自豪的性格特点。还请学生听出不同情
绪的两个乐段,为后面编创活动做铺垫。
3、再听歌曲,请学生随音乐哼唱,体会主人公海因切的自豪心情。让学
生边唱边用动作来表现。如:手握空拳随音乐的节奏来挥动,以更好地体会音
乐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与自信。抒情段落时,把握拳的手张开,随乐句划动。
4、鼓励学生尝试编创2—4小节的旋律短句来表现不同的情绪。教师
启发学生模仿歌曲的节奏型来编创旋律,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就是什么?
教学反思:生活中处处有节奏,只不过有一些我们要适当整理,有一些
却可以直接拿来用,而学生中有一些特别的“有心人”,她们对这些节奏就
非常敏感。xO节奏学生总唱不准,不能够把那种轻盈、利索表现出来,于
就是我就启发学生,谁瞧过小鸡吃米?来模仿一下它的声音?有好多学生
举手了,大家开始评价她们的模仿“她不象,小鸡吃米声音很轻,边吃还边抬
头呢……”“她最像,声音轻,还很干脆”。最后选出一位小老师,学生们跟
她一起学会了。
充分发挥“小老师”奖励机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滑雪歌》,学吹竖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从对比聆听动画片《雪孩子》中两首歌曲入手。先复习演唱歌曲
《堆雪人》,然后播放歌曲《滑雪歌》,请学生感受两首歌曲的不同情绪。
2、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意境。听后,请学生在歌曲的伴奏音乐下,有感
情地朗读歌词,体验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3、视唱歌啦旋律,为歌曲划分乐句。
(1)视唱“编创与活动”中的旋律,请学生唱后在歌曲中找出这一句旋律。
(2)请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用慢速、轻声地试唱歌曲的旋律,并为歌曲划
分乐句。抓住歌曲弱拍起唱的典型节奏、基本上就是四小节为一句这些特
点,启发学生说一说这首歌曲乐句划分的规律。
4、学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歌曲的旋律优美舒展,所表现的银色
世界让人感觉恬静甜美。在演唱时,注意气息与音量的控制,把歌曲的意境表
现出来。歌词中有不少的词语重复,教师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去演唱,给歌
曲的演绎赋予更多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与体会歌曲为影片渲染“雪
花飞舞的银色世界”所起的作用。
5、为歌曲设计情景想象、律动与造型等表演形式,边唱边表演。
6、表演唱歌曲《滑雪歌》。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就是什么?
教学反思:在整个教学,我以“雪孩子”的生活为主线,充分运
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与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将音响效果与
视觉形象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层层深入,循序
渐进,用优美的图片、短小的诗歌、动人的故事、动听的歌曲让
学生去感受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科学、艺术与情感的关联。激发
了她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并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DOREMI》,分组与分角色表演歌曲;复习歌曲《滑雪
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导入:这就是一首经典英文歌曲,很多学生对歌曲旋律并不陌生,本节
课我们一起学唱歌曲《DOREMI》。
2、鼓励学生视唱或用竖笛吹奏歌曲的旋律。采用分组、分句自学,或者师生接龙
的形式来唱(奏),带有变化音的乐句教师要多做示范,让学生先聆听后模唱。
3、复习巩固“dO、re、mi、fa、sol、la、si”柯尔文手势,引导学生从
音阶的排列中,感知歌曲采用旋律模进上行的创作特点。
4、用饱满、明亮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并尝试用英文来演唱。
5、观瞧影片中的片段,鼓励她们模仿片中的演唱形式及简单的合唱效
果。
6、分小组合角色进行表演唱,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表演更精彩。
7、复习聆听过的影片中的另一首插曲《孤独的牧羊人》,并请学生分
享自己会唱的其她插曲。
8、全班分角色表演《DOREMI》,复习歌曲《滑雪歌》。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就是什么?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欣赏并学唱歌曲《DoReMi》,让学生从
中体验并表现学习音乐的快乐,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初步了解音
乐剧。在授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节拍、呼吸、发声、音准、二声
部的课堂常规有效训练。通过节奏训练让学生感受到节奏的稳定在
音乐中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发声训练,调整唱歌的正确姿势,这种
方法在唱歌课上作课前准备就是很有必要的;在呼吸的常规训练中
运用生活中的闻花香或者打哈欠掌握缓吸缓呼的方法,学生没有枯
燥的感觉彳艮有兴趣很放松很快乐。通过表演《DoReMi》让学生
观察了解音阶,从中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唱歌
曲,结合简单分析歌曲的旋律,引导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形象与情绪。
在学唱中我运用不同演唱形式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歌曲练习;在歌曲
中感受音乐剧的魅力,师生合作歌唱表演,感受角色的不同音高与学
习的无限快乐。欣赏音乐剧《音乐之声》片段,让学生思考音乐剧
就是靠什么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初步了解音乐剧的有关知识,
通过了解《音乐之声》剧中的主要人物与故事情节,促进学生思维
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对老师的喜爱,同时拓展学生的
音乐视野。
第四课美好祝愿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龙腾虎跃》热烈欢腾的情绪,听出乐曲主要演奏的乐器。
2、能用热情、活泼的情绪背唱歌曲《拍手拍手》,并编创拍手的节奏
与新歌词,以增加歌曲的气氛,表达对文明友爱的美好祝愿。
3、学唱歌曲《明天会更好》,并能根据歌曲内容设计表演形式,与同伴
一起表现。
4、认识“民族乐器分类(二)”,能听辨并说出乐器的名字与所属的乐器
组别;会自制小乐器。
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明天会更好》表达了人们对与平、友谊与未来的美好
祝愿;学唱歌曲《拍手拍手》唱出了少年儿童对文明新风的热情赞美。
2、使学生在多种节奏的复习与歌词的编创活动,进一步提高合作能力
与歌曲表现能力,在歌声中情感世界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龙腾虎跃》,认识民族乐器分类(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由于乐曲较长,采用先分段后整体的欣赏方式进行。
2、从曲名入手,如设问:“龙腾虎跃”这首乐曲就是用西洋乐器演奏的
还就是民族乐器演奏的?让学生结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的角度来
谈谈,从而进入对乐曲的聆听。
3、初听乐曲片段,感受乐曲的情绪并听出演奏的乐器。截取乐曲第一
部分的片段,听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对“龙腾虎跃”的理解,谈谈乐曲所表现的
喜庆、欢乐的情景。学生基本能听出乐曲主要的演奏乐器有:鼓、喷呐、镣
以及二胡后,请学生边听边模仿乐器演奏。有条件的学校,听后提供相关的演
奏视频给学生观瞧,直观了解演奏的乐器。
4、聆听乐曲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对比聆听主题1与主题2的不同情
绪,熟悉主题旋律。聆听中,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如:(1)鼓励学生分组编
创短小的节奏,拍手或敲鼓为主题1伴奏。由于乐曲的速度较快,因此,节奏
型不宜过于密集。(2)请学生哼唱或用竖笛吹奏主题1与2o
5、聆听乐曲第二部分。此乐段就是鼓的独奏,也就是鼓的多种奏法的
展现,聆听时,教师引导学生从鼓的不同奏法、鼓点的变化以及速度与力度的
变化中,去感受与想象乐曲所表现的场面。
6、聆听乐曲的第三部分,听出就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旋律。
7、完整聆听全曲,简单介绍作者。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
教学反思:这首曲子比较短,便于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我的设计思路也
就是依据我校学生实际进行的,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比较差,所以从入学开
始,我就从最基础的抓起,一点点一步步,使学生有了一些对音乐的新的认知,
水平也有了提高,一些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龙
腾虎跃》这首曲子,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
如果顺利应该就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拍手拍手》,发声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知识与技能”中的发声练习,然后从重音记号与“拍手”进入本歌
的学习。
2、初听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听后,请学生从歌名与歌词内容中,谈谈
歌曲对“文明友爱就是每个公民的道德素养”等思想内涵的理解。
3、再听歌曲范唱,边听边随音乐在“XX”的处用拍手表达对文明
友爱的赞美,并引导学生编创出不同的拍击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的
“XX”还以作怎样的节奏变化?
4、学唱歌曲。歌曲节奏感强,拍手的掌声贯穿全曲,充满活力,学生爱唱
也容易掌握。在学唱时注意:
(1)齐唱部分采用分组分句自学曲调的方法,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发现歌
曲的特点。
(2)合唱部分借助课堂乐器竖笛或口风琴把握音准,注意两声部的与谐。
5、完整地、充满热情地演唱歌曲,加入打击乐器伴奏,为歌曲增添热烈
的气氛。
6、鼓励学生为歌曲编创歌词,并唱一唱。引导学生从文明礼仪、赞颂
美好事物等方面进行编创。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
教学反思:《拍手拍手》这就是一首颂扬与倡导精神文明风尚为题材的
儿童歌曲,其速度适中,节奏性强,孩子们喜欢这样的歌曲类型。歌曲吸取r
少年儿童生活中的几段情景,反映了少年儿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歌曲为
分节歌,由主题与副歌构成。主歌部分包含两个平行乐句。两句旋律均自上
而下作与弦分解进行,在句末的八度上行跳进,使曲调显得生气勃勃,充满活
力。副歌部分也就是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的乐段。乐句的前半句就是由两
个四分音符在高音区形成的节奏性音调,简洁而有力,富有形象地表现了孩
子们响亮的掌声与兴高采烈的神态;后半句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唱出了她们
对文明新风的热情赞美。歌曲的句中及句子之间频频穿插了伴以掌声的间
奏,既突出了主题,也增添了欢乐的情趣。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明天会更好》,复习《拍手拍手》,做“活页习题一自
制小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通过展示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的图片或视频导入本课的学习,简单介
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曲作者罗大佑。
2、聆听歌曲,让会唱的学生随着音乐哼唱,听后请学生谈谈歌曲所表达
的情感内容。
3、启发学生发现与找出歌曲多次出现的节奏,并复习回顾学过的知识,
说一说这些节奏的名称,拍一拍、唱一唱。引导学生运用几个节奏,用拍手或
拍腿等为歌曲伴奏。
4、反复聆听歌曲,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学唱歌词时,除了要注意歌曲中
出现以上节奏的地方外,还要唱准、唱好一字多音、连音线以及变换拍子的
地方。
6、跟着教师的琴声视唱歌曲前四小节的旋律。
7、提供群星演唱的与童声演唱的两个不同版本给学生聆听,感受不同
人声演唱的效果与歌曲的处理,为下一环节的活动做感性的体验。
8、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设计表演的方案,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
处理歌曲,并完整地表现。演唱形式设计为:第一乐段的第1、2段歌词分别
由男、女生齐唱,第3段领唱,第4段全班齐唱;第二乐段采用齐唱、轮唱或
合唱。
9、全班表演唱《明天会更好》。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五课快乐的阳光
教学目标:
1、体会歌曲《守住这一片阳光》的情绪,能说出歌曲旋律进行的方式。
2、感受埃及民歌《光辉的太阳》的情绪,并在聆听中回顾学过的外国
民歌,感受与比较外国民歌的不同风格与情趣。
3、能用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一把雨伞圆溜溜》,表现歌曲欢
快、诙谐的情绪,并设计表演形式随音乐表演。
4、能边划拍边用柔与的声音演唱《榕树爷爷》,并能说说二声部合唱
的特点。
5、能用不同的音色、速度与力度表现编创的旋律短句。
6、懂得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学会吹奏竖笛曲《沂蒙山小调》。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的情感在音乐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培养她们积极向上、充满
阳光的生活态度。
2、使学生感受与体验不同的音乐要素所造成的不同音乐效果,进一步
提高学生编创旋律的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歌曲《守住这一片阳光》,学唱歌曲《一把雨伞圆溜溜》,发
声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歌曲《守住这一片阳光》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与情感内容。聆听前,设问:歌名中的“一
片阳光”指的就是什么?听后,教师从歌词中“充满生机,充满希望”、“新的
冲击,新的色彩”等词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2、再听歌曲,听出歌曲的演唱形式与高潮部分。请学生带着问题聆听:
您认为歌曲分为几个乐段?歌曲的高潮部分在哪儿?歌曲的演唱形式有哪
些?听后,学生交流回答。歌曲的第一乐段采用领唱与齐唱(第1遍领唱,第2
遍齐唱),高潮部分就是第二乐段“守住这一片阳光……”,采用了合唱的演
唱形式,突出了歌曲的主题。
3、跟着音乐哼唱,分析歌曲旋律的进行方式。与学生回顾旋律进行的
三种方式:上行、下行与波浪式进行,然后请学生分别用“Lu”与“La”哼唱
第一、二乐段,边唱边用手随旋律的走向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进行方式。歌
曲的旋律走向,基本上就是第一乐段上行与波浪式相结合,第二乐段以乐句
下行为主。
4、跟着音乐唱一唱歌词,体会歌曲的情绪与表达的情感。请学生采用
领唱、小组齐唱与全班齐唱来演唱,加深对歌曲的体会。
(二)演唱歌曲《一把雨伞圆溜溜》
1、教师通过多种聆听法,帮助学生熟悉歌曲,加深对歌曲的整体感知.
为唱准、唱好歌曲作铺垫。如: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与描写的情景;听歌
曲,说出并唱唱歌曲中表现嬉戏快乐的心情的歌词(衬词“啦”)等。从容易
唱准、唱好的地方人手。
2、学唱歌曲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整体韵律,并从歌曲的意境
与情感中,引导学生用明亮的、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出歌曲所表现的雨中欢笑
之情趣,以及同伴风雨共伞、一往无前的情感。另外,还请注意以下几个地方:
(1)这首歌曲的歌词演唱重音与平时演唱的歌曲不同,多个重音出现在
弱拍、弱拍中的强拍或跨小节弱拍上,不容易掌握。教师先请学生有节奏地
朗读歌词,突出个别弱拍上的字,帮助学生掌握好歌词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在
学唱时,教师多作示范与带唱,以帮助学生唱好、唱准。
(2)歌曲中出现跨小节与连续切分的地方,让学生用边划拍边唱的方法
辅助解决。多用模仿的办法唱出节奏特点。
(3)歌曲中多处出现六度、七度、八度的大跳,教师多用琴声与范唱辅助
学生唱准音程。
3、歌曲轻快活泼,诙谐有趣,学生学会歌曲后,教师启发学生在歌曲中
休止符出现的地方,做拍手或跺脚(踩雨)的动作,完整地演唱歌曲,以增添歌
曲的情趣。
4、鼓励学生分角色设计表演形式或创设情景,随音乐表演。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一把雨伞圆溜溜》就是一首反映同学间友谊的一首歌曲,
体现了互相帮助的同学之情。歌曲的情绪欢快,很容易打动学生。因此在导
入部分,我创设了情景,并用这首歌曲的伴奏乐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这样
的氛围中思考:我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就是怎样的。学生此时的情绪很高涨,
她们都说了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接受大家帮助的事情。虽然此时
我并没有指出这就就是对您们的思品教育,但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也学生都
会被打动,而“相互帮助、热爱同学,关心她人”自然而然的从学生自己的口中
说出,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也尽显。
教育,特别就是德育,要让学生接受,并从内心产生感动,必须有做到“润
物细无声“,一味的”大道理“并不能让学生的内心信服。所以,教师,音乐教师,
可以充分挖掘教材本身,通过音乐的魅力,来达到这个目的。如”听赏民族音
乐,就可以像学生介绍我国优美动听的民族音乐,民族乐器,让学生由了解自
己国家的音乐文化,而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等等。总之,只要教师用心,我们
的教材,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成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阵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榕树爷爷》,变声期嗓音保护;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演唱歌曲《榕树爷爷》
1、歌曲的旋律抒情优美,节奏简单,易学好唱。学唱前,先请学生聆听歌
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并听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部分。
2、歌曲的引子部分与尾声部分就是相同的,只就是引子部分的主旋律
在低声部,而尾声部分再现时主旋律在高声部。先学唱此部分,请学生跟着教
师的琴声哼唱旋律,学唱歌词。教师要抓住这一部分的特点,从乐句的长音节
奏与衬词“喝”中,引导学生用连贯、圆润的声音来演唱,把歌曲生动地模拟
孩子们热情呼唤榕树爷爷与榕树爷爷轻柔“回答”的意境表现出来。
3、歌曲的主要乐段曲调流畅,节奏规整,采取学生分组、分声部自学的
方法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边唱边为歌曲划拍。学唱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
跳跃、活泼的声音演唱低声部的补充音衬词“啦”,唱出孩子的稚气与俏皮;
从歌词“虽然您老啦,却总喜欢与青藤一样攀崖”、“虽然您老啦,却总喜欢与
小鸟一起玩耍”中,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精神内涵。各声部熟练后,再两个声
部合成,要注意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声音的与谐。启发学生用领唱或小组齐唱
的形式来演唱前两个乐句,突出与榕树爷爷的对话。
4、尾声部分用渐弱的力度与渐慢的速度来演唱,表达即将毕业的学生对
榕树爷爷的依依不舍。
5、完整演唱歌曲,请学生边唱边为歌曲划拍。鼓励学生争当小小指挥家,
比一比谁划拍最准确。在划拍的练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思考与分享:
二声部合唱有什么特点?(用拟人化手法,描绘了孩子们深情呼唤榕树爷爷、
向榕树爷爷表达即将毕业要离开榕树爷爷依依不舍的情感,二声部用模拟
榕树爷爷轻柔地应答的效果。)
(二)变声期嗓音保护教学
1、发声练习此条发声练习就是歌曲《不老的爸爸》中的一句,主要就
是配合歌曲《一把雨伞圆溜溜》的学习,训练学生用短促而有弹性的声音,
来演唱歌曲中一连串的衬词“啦……'练习时提示学生注意唇、口的肌肉
不要紧张,发“ba”音时要放松、灵活;练习从“ba”音过渡到“La”。
练习的音域建议在l=bE至1=B之间进行。
2、变声期嗓音保护
教师结合人体喉部解剖图向学生简单介绍变声期的相关知识,指导学
生懂得基本生理常识,明白保护嗓音的重要性。
(1)变声期就是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要因为歌唱困难而产生自卑心
理,也不要嘲笑因处于变声期而歌唱困难的同学;
(2)要避免在各种场合大声喊唱、喊叫;
(3)在生活中注意对嗓音的保护,避免过冷、过热或刺激、辛辣的饮食,
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睡眠等等。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歌曲《光辉的太阳》,编创旋律短句,学吹竖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歌曲《光辉的太阳》'
1、从复习聆听学过的外国歌(乐)曲导人,如:播放《樱花》、《噢,苏珊
娜!》、《迪克西岛》等片段,请学生说出就是哪个国家的作品。然后进入本
课的学习一一聆听一首埃及民歌,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人文知识,简单谈谈对
埃及的印象。
2、聆听歌曲《光辉的太阳》,感受歌曲所描绘的情景。聆听时,启发学
生想象:当太阳光芒照耀埃及这片土地时,您好像瞧到了什么情景?教师补
充介绍:歌曲描写的就是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埃及人民,用歌声唱出美好的
希望,用汗水换来丰收好时光。
3、再次聆听歌曲,结合音乐中特有的鼓点,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风格。
请学生听出歌曲中的伴奏音型,并用拍手、拍腿或击鼓,边听歌曲边伴奏。
4、回顾学过的外国民歌,请学生听一听、唱一唱,感受它们不同的风格
与情趣。
(二)学吹竖笛
教师从复习聆听柳琴曲《春到沂河》导入,让学生唱一唱民歌《沂蒙山
小调》,熟悉歌曲的旋律。主旋律分别在第一声部与第二声部呈现了两次。
在学习吹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突出主旋律的声部以及旋律的歌唱性,
第一声部中超八度大跳的地方要注意指法的转换与高音急吹的气息控
制。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六课神奇的印象
教学目标:
1、聆听民族管弦乐曲《瀑布》片段,听出表现瀑布飞泻的乐器。在聆
听中认识民族管弦乐队的排列。
2、聆听电影音乐《海德薇格主题》,感受乐曲魔幻、神秘的气氛,懂得
音乐要素在乐曲表现以及电影表现中所起的作用。
3、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准确演唱变换拍子歌曲《火车来了》,并自
制简易乐器与同伴合作表演歌曲。
4、能富有激情地演唱歌曲《飞天曲》,表达“豪迈与自豪”的歌曲情
感,独立视唱歌中四小节旋律。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学唱与表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发挥想象与联想,
从而提高她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丰富其音乐体验,体现音乐的人文性与审美
性。
2、让学生在音乐的感受与体验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丰富其情感体验,
同时激起她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海德薇格主题》,学唱歌曲《飞天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电影音乐《海德薇格主题》
1、导入:
从介绍《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电影及电影配乐的影响力作为话
题来引入。
2、简单介绍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故事梗概与配乐大师约翰•威
廉姆斯。
3、初听乐曲片段,感受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聆听后师生交流、思考:音乐对影片起到什么作用?教师启发学生把音
乐所表现的意境与影片的名字与故事内容相联系来谈谈。
小结后,再次播放此片段,让学生闭目聆听,想象音乐所表现的电影画
面。
4、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听出主题重复时的变化。
(1)第一遍听,听出主题出现的次数。(3次)
(2)第二遍听,听出主题在音色与力度上的变化。引导学生听出主题由钟
琴奏出,后加人弦乐嚣、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在力度上不断加强。也许学生
对钟琴的音色记忆不深,教师与学生回顾《糖果仙人舞曲》当中的片段,帮助
学生加深记忆。
(3)第三遍听,边听边哼唱主题,感受与体验主题在音乐要素上的变化。请
学生在钟琴与铜管演奏主题出现时,分别用“ding”与“du”或“beng”来
哼唱。
5、完整地聆听乐曲,整体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魔幻、神秘的印象与气氛。
6、再次聆听全曲,听后请学生谈谈乐曲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并引导学生总
结、归纳出乐曲就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来营造这种气氛的。
(二)演唱歌曲《飞天曲》。
1、导人:
从复习聆听《木星一一欢乐使者》片段人手,回顾乐曲所表现的意境,
然后导人本课的学习。
2、学唱歌谱。结合“编创与活动”中的识读乐谱活动进行。
(1)出示两条节奏,听辨出老师拍击的就是哪一条。
(2)学生练习拍击以上两条节奏,熟悉掌握歌曲的节奏。第一条节奏就是
歌曲的引子部分,第二条节奏就是歌曲第二乐段的第三句,歌中的三连音节
奏改成学生容易拍打的节奏。
(3)播放歌曲《飞天曲》,请学生边听边找出这两条节奏在歌曲中的位置。
教师边弹奏这两句旋律,让学生边听边拍击,同时用“啊”哼唱旋律。
(4)分组独立视唱下面的旋律,提示学生注意唱准两处八度大跳。
(5)完整地跟教师的琴声哼唱歌曲的旋律。自于歌曲采用的节奏较多,
如:附点八分节奏、切分音、跨小节切分以及三连音、后半拍起等,学生不易
掌握其节奏与时值,
教师要求学生边划拍边哼唱旋律,换气记号的地方提示学生换气要快,旋律
中标有延长音记号“冬”的地方先不要作延长,待唱熟练或学唱歌词时再作
处理。
3、学唱歌词。学唱时,教师应结合歌词内容与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
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她们用自信、豪迈的歌声来表达。另外,注
意以下几个地方:
⑴唱准几个八度大跳的音准与三连音的时值;唱好带“一”的地方,此处
时值很短且又在弱拍上,不要为了唱出装饰音而加重音、拖长时值,要唱得短
促、灵巧。
(2)第二乐段的第三乐句较长,旋律一气呵成,乐句中间换气记号的地方、
跨小节切分音延长以及其后半拍进入就是歌曲演唱的难点,演唱时要注意
保持其乐句的连贯性。
(3)歌曲中延长音的地方,其时值根据演唱的需要,做适当的时值延长,演
唱时瞧老师的指挥或边唱边划拍来掌握。
4、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根据旋律的走向,选择合适
的力度变化,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表现。
第一乐段,领唱或男女生小组唱;第二乐段,全班齐唱,按歌谱中标记的力
度记号演唱;第三乐句的扩充句在反复时,旋律上行至歌曲的最高音,此处用
渐强的力度,唱得坚定、有力,表现出中华儿女”为人类创造新文明”的豪情
壮志。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火车来了》,做自制乐器的“编创与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演唱歌曲《火车来了》
1、从复习聆听乐曲《火车托卡塔》人手,回顾乐曲中模拟火车的汽笛
声与车轮的滚动声,以火车的印象引入本课的学习。
2、初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聆听前,教师简单地介
绍一下歌曲的时,代背景。
3、歌曲速度较快,情绪欢快热烈,就是一首四二、四三拍反复变换的变
拍子歌曲,不易掌握。在学唱前,教师采取多听范唱来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
律与节拍,通过一些感受变换拍子的小游戏来辅助学习。
(1)听范唱,听出歌曲中模拟火车行进时的隆隆声。歌曲在前奏与间奏同
音反复的地方都模拟了火车的隆隆声,让人身临其境。
(2)听范唱,随音乐用人声模拟火车的声音。
(3)听范唱,分析歌词部分开始的十小节旋律,并请学生在每小节的左上
角标出相应的拍号。复习变拍子的知识。
4、学唱歌曲:
(1)根据各班学生的识读乐谱的能力,采取先识谱再唱词或直接学唱歌
词的方式进行,视唱旋律时,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划拍视唱,把握好拍子的变换;
要引导学生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感,注意启发她们以情带声,把握好演唱的
速度与力度的变化,表现出歌曲欢快、兴奋的情绪。
(2)歌曲中出现了许多表情符号,如保持音、装饰音(上滑音、下滑音)、
速度变化(渐快、稍慢)以及力度变化(<、_、s、mf、pp)等,对于这些知识的
学习及应用,应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如请学生先瞧谱听范唱,提示她们关注
这些记号;请她们说说这些记号怎样演唱,为什么要这样演唱;它们表达了什
么样的感情等。
(3)学唱歌词时,从歌词中启发学生理解“铁路修到新疆,火车开进新疆,
新疆人们载歌载舞,从此幸福生活万年长”的喜悦心情,唱出歌曲欢快、兴奋
的情绪。
(4)衬词及上滑音、下滑音要唱得自然而富有民族风味。教师介绍新疆
柯尔克孜族的民俗风情,以及歌词中提到的本民族特有的乐器一一“库木
孜”;学唱时,指导学生多听范唱、多模唱。
5、自制几个小型弹拨乐器与打击乐器,与同伴一起合作表演歌曲。用
橡皮筋、纸盒等身边材料,自制简易乐器,参与到前奏、间奏的伴奏中;也用
人声模拟火车前进的声音,以烘托演唱的效果。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瀑布》片段,认识民族管弦乐队演奏图,复习两首歌曲,
做“活页习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聆听民族管弦乐《瀑布》片段
1、先复习聆听乐曲《晨景》或《雪花飞舞》等描绘大自然景象的音乐
片段。
2、初听乐曲,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意境。聆听前设问:听到这首音乐,您会
联想到什么样的大自然景象?学生听后自由回答,然后教师再揭示曲名,简
单介绍:乐曲就是指挥家阎惠昌创作的交响音画《水之声》的第一乐章,描绘
了山泉由少到多、最后终于汇成瀑布一泻千里的壮观情景。
3、再听乐曲,听出表现瀑布飞泻的音乐与演奏的乐器。(先就是弹拨乐
组与打击乐组以极弱至极强的力度,奏出犹如泉水暗涌的音调。随后,拉弦乐
器与吹管乐器组也运用此音调加入其中,伴随着这些音调的出现,定音鼓、小
鼓、钱、锣等打击乐器由弱至强的演奏。
聆听前,教师借助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或图片,激发学生的联想与
想象。设计一些活动,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如:
(1)当听到瀑布飞泻的景象时,请学生用动作来表现。
(2)听后,请学生说出有哪些乐器表现了瀑布飞泻的景象。
(3)再听时,请学生用人声模拟瀑布飞泻的声音,或用模仿乐器演奏来
表现。
(4)鼓励学生用图谱或连环简笔画,画出所听到的“瀑布印象”。
4、复听乐曲,请学生谈谈:哪一部分的音乐给您印象最深?您能说出这
一部分的音乐就是用了哪些乐器演奏的不?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七课放飞梦想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与平颂》,能说出主题多次出现时的变化,并为主题旋律
编创歌词,表达对与平的赞颂。
2、感受《欢乐颂》热情饱满的情绪,听出主题出现的次数与演唱的形
式,以及在重唱时依次进入的人声。
3、学唱两首歌曲《永远就是朋友》与《我们就是朋友》,与好友一起
用歌声与动作表达彼此的友谊;背唱《永远就是朋友》。
4、认识音乐家贝多芬;做改变旋律的节奏与节拍的练习,在唱唱、奏奏
与比较中,感知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唱,激起学生回忆这六年中与同伴一起度过难忘的学习生活,
感受友情的可贵。
2、让学生在音乐中受到心灵的洗礼,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好题材,同时
也就是对人声的分类、演唱形式以及民族管弦乐队等相关知识的复习与巩
固。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与平颂》,学唱歌曲《永远就是朋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管弦乐《与平颂》片段
1、播放一组“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同胞的图片,然后
提问学生:您知道这一惨痛的历史不?您知道“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什么时
候不?接着,教师揭示本课的学习内容,简单介绍作品《与平颂》的创作背景。
2、初听乐曲,熟悉主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