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季新版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2024)_第1页
2024秋季新版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2024)_第2页
2024秋季新版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2024)_第3页
2024秋季新版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2024)_第4页
2024秋季新版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202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目标】①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意义。(历史解释)②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通过两者对比认识到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③认识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原始居民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大家认识这些农作物分别是什么吗?答案提示:小麦、水稻、高粱、粟教师指导: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出现农业,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我国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什么是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遗址?答案提示:新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仰韶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教师指导:距今1万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出现原始农业,早期先民由渔猎走向定居,中华文明开始奠基。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黄河中上游进入仰韶文化时期,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自主学习:(1)【温故知新】原始人类主要靠什么生活?答案提示:采集、渔猎;仅靠采集和渔猎可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么?答案提示:不可以;教师指导:受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影响,采集狩猎这种方式食物来源不稳定,不利于生存。后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掌握了动植物生长知识。先民们开始从采集渔猎生活向农业生活过渡。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答案提示:管理;1万;人工栽培。2、教师指导:【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水稻遗存且表现出明显的驯化特征;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由此可见,中国南方先民成功驯化水稻的同时,北方先民也成功开始粟和黍的驯化。答案提示:①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②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③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粟和黍为主。3、教师指导:【史料实证】这一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提示:磨制石器、饲养家畜、制作陶器、定居生活。教师指导: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事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比较稳定的获得食物来源,陶器的发明,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些都有利于人类定居生活,同时生产工具的进步,促使了生产力的提高,能够产出超过日常所需的食物,进而产生贫富差别,催生社会变革,促进社会文明的产生,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问题探究:【空间定位】观察地图,归纳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遗址的分布特点。答案提示:分布范围广泛,多集中于长江、黄河流域;(2)【唯物史观】这些遗址为何会集中分布在江河流域呢?答案提示: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利于原始农业的发展。5、教师指导:【空间定位】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基本是南稻北粟的并立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黄河中上游进入仰韶文化时期,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二)目标导学二:稻作农业的繁荣1、自主学习:【史料实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你可以了解河姆渡人的哪些信息?答案提示:长江中下游,7000;住干栏式房屋、建造木结构水井、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骨耜。会饲养家畜、懂得使用天然漆、制作陶器、制作玉器、制作简单的乐器、会象牙雕刻。教师指导:时间易出现错误说法,如7000年,正确表达应为7000年前或距今约7000年,注意错别字“干栏”2、问题探究:【历史解释】结合视频说一说河姆渡人房子的构造,思考为什么他们要建造这个样式的房屋?答案提示:①干栏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家禽家畜。②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采取干栏式可通风防潮;防虫蛇猛兽。教师指导: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主要流行于中国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国家也有干栏式建筑。3、问题探究:【史料实证】猜一猜它的用途?与以往工具相比,它有何优点答案提示:①挖土铲土的工具;②有利于深翻土地,改变以往刀耕火种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教师指导:耒耜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农具,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又将耒耜发展成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耒耜的发明证明我国古代对于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农学水平的提高。4、自主学习:【史料实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答案提示:淮河上游、9000—7500、种植水稻、饲养家畜、会制造乐器、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契刻符号。教师指导:1961年,首次发现贾湖遗址。2023年度贾湖遗址第九次考古发掘的发掘面积为320平方米。截至2023年2月25日,贾湖遗址历经8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近6000件及大量人类骨骼、动物遗骸和植物标本。其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可吹奏管乐器、最早的酿酒材料、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契刻符号等11项世界之最。2021年10月18日,贾湖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1]。目标导学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自主学习:【史料实证】结合视频,依据下列考古发现你可以了解半坡人的哪些信息?答案提示:黄河中游、6000;住半地穴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黍饲养家畜;渔猎、会制作乐器、会制作陶器(彩陶最具特色)、会纺织制衣。教师指导:2018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对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的考古工作持续开展。发现各类遗迹现象有灰沟2条、灰坑56座(包括仰韶时期的7座房址)、灶址2个,出土陶范、陶器、玉器、石器、骨器、小铜器、铜炼渣、贝类等,共计1585件。最重要的发现是在编号为H50的半地穴式袋形房屋中,出土了1枚仰韶时期石雕蚕蛹。其螺旋状的花纹简洁地勾勒出蛹的头、腹和尾部,形态逼真、造型精美。专家根据出土的陶片推测,这座房屋属于仰韶晚期偏早阶段,距今约5200年。蚕茧的发现说明山西南部涑水河流域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已经养蚕,为丝绸起源与传播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2、问题探究:【历史解释】小组讨论,半坡人这样建造房屋的原因是什么?为何与河姆渡人的房屋形式不同?这能够体现出先人们怎样的智慧?答案提示:①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暖地②南北方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会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影响③适应自然,因地制宜。3、自主学习:【归纳对比】填充表格,对比南北方文化遗址的异同。答案提示:教师指导:通过南北文化遗址对比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物质生产水平有相似之处,如都是用磨制石器,都会制作陶器,都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都定居生活。4、自主学习: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将内容补充完整答案提示:黄河、淮河、6300-4500教师指导:堡头村,作为大汶口文化的发源地,它在大汶口文化所有发掘的遗址中面积最大,文化特征最典型。其社会组织结构在同类遗址中发展水平最高。对中国乃至全世界文化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尤其是对泰山文化、儒家文化、东夷文化、夏商周文化影响更为突出。好多中华民族有代表性的文明符号,如禅让、汉字、陶瓷、中医、丝绸、历法、茶叶等,追根求源,都与大汶口文化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形成众多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5、教师指导:大汶口文化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出土陶器均匀规整,纹饰较少。多数为手制,晚期出现轮制。晚期陶器,相当精美。典型器物有陶背壶、鬹、杯、大镂孔豆等。装饰技法有彩绘、镂孔、刻划、压点和附加堆纹等,其中以彩绘和镂孔最具特色。彩陶大多施以红色陶衣,颜色丰富,早期用色主要是黑彩,中期常见红赭和白色等,晚期黑白兼用。早期纹饰运线较粗,布局不甚严格、协调,晚期线条匀称,作风趋向工细。以几何形纹为主,花瓣纹、勾连回旋纹与庙底沟型的很近似。早期多红陶,中期灰陶增多,晚期仍以灰陶为主,同时出现白陶。6、问题探究:【唯物史观】从以上相关史事的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答案提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贫富分化。教师指导: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社会贫富差距已逐渐拉大,在墓葬规模和随葬器物数量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焦家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型墓面积大、器物多,其中最大的墓葬面积有8平方米,最富裕的墓葬出土器物70余件;而小型墓大小仅能容身,没有葬具,仅随葬几件甚至不放器物。7、知识拓展:石器时代:【唯物史观】根据提示将表格补充完整,对比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你有何认识?答案提示:生产工具的改进有利于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教师指导: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当劳动成果有了剩余,一些人开始占有他人劳动成果,于是,出现贫富差别,私有财产开始萌芽,阶级开始形成,氏族社会走向瓦解,早期国家开始产生。8、知识拓展:氏族社会教师指导:氏族社会又称为氏族公社,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基本贯穿于新石器时代始终。大约在距今1万年开始,人类进入母系氏族社会,他们是以母系血缘为纽带联结在一起的,财产归公社所有,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前期、半坡文化等都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大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新时代晚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他们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联结在一起。后期随着劳动成果的剩余,一些人利用公共职位占有他人劳动成果,于是出现贫富差别,私有财产萌芽,阶级开始产生。仰韶文化后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都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代表。【课堂小结】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巩固练习】1.(2024·重庆·中考真题)下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遗址名称时间遗存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1000—9000年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浙江浦江桥头遗址距今11000—8500年炭化的稻米、稻壳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距今7500—3000年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2.(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有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