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中战争题材小说关联阅读_第1页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中战争题材小说关联阅读_第2页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中战争题材小说关联阅读_第3页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中战争题材小说关联阅读_第4页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中战争题材小说关联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中战争题材小说关联阅读【篇目】必修上册百合花/茹志鹃选择性必修中册荷花淀/孙犁党费/王愿坚【关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百合花茹志鹃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主攻团的团长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支援。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儿向前走了。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很久没有赶上他,我的双脚胀痛得像火烧。我向他提出休息一会儿后,自己便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地方坐下,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因为我是个女同志。我着恼地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他立即张皇起来,局促不安,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我们到了包扎所,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不一会儿,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我们走进院子里,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她拿出来的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斯”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

①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半夜,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为了救我们,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一张熟悉的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②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小战士的脸。(1958年3月,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小说选材颇具匠心。它是战争小说,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而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故事。B.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先前插了几根树枝,后来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小战士的天真、乐观、热爱生活。C.这篇小说人物刻画都从外貌描写开始,通讯员“高挑挑的个子”,新媳妇“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D.这篇小说结构细致紧密,前后照应,浑然一体;描写紧扣人物,个性鲜明;文字繁简适当,浓淡合度,有节奏感和韵律感。2.文中两处划线句分别表现了新媳妇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3.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历史的天空(节选)徐贵祥东方闻音对宋上大①说:“这次任务特殊,敌人数倍于我,只有硬顶。主力部队在此构筑工事,陈墨涵②的部队不过这道防钱,就不能撤出战斗。”宋上大说:“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是班长。”东方闻音又说:“我带一个连,前出接应。”宋上大坚决不同意,说:“这不行。陈墨涵能不能回来,全看他的造化了。你不能去冒那个险。”东方闻音说:“这个时候我出现在他的队伍里,感召力强,意义重大。人是我们动员过来的,我们要负责到底。”宋上大见东方闻音态度不容置疑,也觉得只好这样了,便不再阻拦。陈墨涵此时真有四面楚歌的感觉,枪声炮声喊杀声,声声入耳。后有追兵,前途漫长,左有包抄,右有拦截。绝境哀兵纵横冲突,浴血奋战拼死陷阵。无奈孤军作战势单力薄,加上少量军官动摇,大有崩溃之势。陈墨涵的脑海里,在这一瞬间闪过了无数的念头,一个不容置喙的声音在命令着他,拼吧,天意如此,只有一死作答了,拼光了三团,自己也就清净了,自己的灵魂也就可以无愧于老长官们的亡灵了。正在绝望之际,迎头扑来一彪人马,为首的竟是个气喘吁吁一脸潮红的女子。三团的士兵嗷的一声叫喊,血就烫了,就连一度动摇的几个军官也热泪盈眶。当真是哀兵无敌,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待赵无妨率领的最后一个连队撤出之后,陈墨涵指挥他的临时机枪连和东方闻音带来的一个连,将张嘉毓一团先头部队放近了打,一阵密如瓢泼的弹雨倾注过去,对方黑压压的人群就像割韭菜一样,转眼之间就被削平了一片。余敌四处逃窜,各保其身,不敢再追。刘汉英坐镇在寿春指挥部里,痛心疾首,他没有想到他这个深谋远虑的国军黄埔出身的军官,竟然被一个半路出家的一介书生耍弄了,就在他的眼皮底下,不动声色地不显山不露水地把动作做得密不透风,在要害时期,临阵倒戈,一举拉走了一个齐装满员的建制团,如此,杨庭辉部如虎添翼还在其次,对于军心撼动的损失难以估计。于是乎,一道道指令便从刘汉英的嘴里咬牙切齿地发出,雪片一般落到张嘉毓、马梓威、齐格飞的手上——不惜一切代价,摆脱梁必达,全力围歼叛逆陈墨涵。本来,东方闻音已经完成了对陈墨涵的接应任务,也接受了宋上大强硬的要求,随陈墨涵的三团继续向解放区腹地转移,但是,就在转移途中,又遇上张嘉毓部从右翼穿插上来的一个营,双方再次展开激战,仓促之中,一颗汤姆式卡宾枪子弹打中了东方闻音年仅二十五岁的心房。东方闻音在陈墨涵的怀里留下了最后一句话:“请告诉梁必达③,我是爱他的,我爱梁必达,也……包括梁……大……牙。”梁必达伏在东方闻音的灵前,足足有两个小时没有起身。没有人能够看见这个山峦一样雄壮的汉子是怎样一副睚劈眦裂的表情,也没有人知道这个身经百战的男人在长时间无声无息的状态里,是否倾泻过滔滔泪雨。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人哭起来会是个什么样子。梁必达对张普景同样不理不睬,独自进入一个旁人无法窥探的境界,坐在旅部的作战室里,手里惦着一个国民党的军用水壶——那里面装的是凹凸山的稻谷酒,过上三五分钟,便喃喃自语一番:“刘汉英,你等着,有那一天,我活剥了你。”经过一个下午浑浑噩噩的情感波澜的反复洗刷,梁必达渐渐从巨大的悲愤中脱出身来。经同张普景等人商量,决定将东方闻音的遗体送到凹凸山区梅岭南麓,选择一片视野辽阔的向阳山坡下葬。陈墨涵提出来,由新解放过来的三团一百名军官作为护灵队伍,由他和几名团级军官亲自抬柩。这项提议被梁必达无声地拒绝了。梁必达命令朱预道从一团挑选四个战士,抬着从陈埠县一个士绅家临时征来的紫漆楠木棺材,由自己带着上了梅岭。选中位置,梁必达黑着脸,一言不发,径自拎了一把铁锹,旁若无人地挖坑。张普景见状,给朱预道和陈墨涵等人递了个眼色,大家也都上前帮忙。张普景动手挖土的时候,梁必达没有反应,朱预道走过去的时候,梁必达也没有吭气,但是等陈墨涵下锹的时候,梁必达却住手了,冷冷地面向黄土说:“都走开,我的人我自己埋。”直到这时,陈墨涵的心才紧紧地揪在了一起,一种莫名的疼痛像万根钢针扎在心灵深处最敏感的地方。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才意识到,他的心里正在被一种新的东西冰冻。安葬完毕,朱预道让他的四个战士鸣枪致哀,又被梁必达制止了。梁必达红着眼睛,嘶哑着嗓门,平静地说:“走吧,你们先走一步,我留在这里,再跟她说一会儿话。”大家就知趣地离开了。自然不会走远,就在几十公尺以外的毛竹林子里无声地等待。等待一场痛哭,等待一场雷鸣电闪般的宣泄。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只有梁必达伏在那座新坟的前面,几乎是毫无动静地沉默了两个多钟头。他说了些什么,她又说了些什么,只有梅岭和梅岭的夜风知道。(有删改)【注】①宋上大,和下文的朱预道均为我军江淮野战军团长。②陈墨涵,国民党军刘汉英师某团团长,经我江淮野战军二旅政委东方闻音地下工作的策动,率部战时起义。③梁必达,原名梁大牙,江淮野战军二旅旅长。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迎头扑来一彪人马,为首的竟是个气喘吁吁脸潮红的女子”这一句看似简单,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给处于绝境之中的起义部队巨大的精神鼓舞。B.“陈墨涵的心才紧紧地揪在了一起,一种莫名的疼痛像万根钢针扎在心灵深处最敏感的地方”生动地表现了陈墨涵对东方闻音牺牲的悲痛之情。C.“他说了些什么,她又说了些什么,只有梅岭和梅岭的夜风知道”以留白的方式,艺术地表达了两人深厚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D.本文和《百合花》都展现了战争中的人情美,《百合花》主要通过战士之间、军民之间的情感来表现,本文主要通过革命战士之间的情感来表现。2.下列关于文中几个人物的赏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关于梁必达的语言描写并不多,但从话语间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做事直率、有情有义、富有个人魅力的我军高级指挥官。B.东方闻音说“人是我们动员过来的,我们要负责到底。”并且不顾一切地援救陈墨涵,形象地表现了共产党人言出必行、重情重义的崇高品质。C.不动声色地临阵倒戈,“一举拉走了一个齐装满员的建制团”,不怕牺牲拼死抵抗,说明陈墨涵明时务,有策略,意志坚强。D.张普景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一个次要人物,在小说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深刻揭示小说主题。3.同样表现战争的残酷,本文和《百合花》在描写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历史的天空》“纵向而又曲折地演绎了梁必达从一介草莽到高级将领的性格史与心灵史”,选文中梁必达在东方闻音牺牲后的表现与一个普通人无异,这样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火光在前①刘白羽①部队到达了前线的指挥位置,准备黎明的攻击。大家都又忙碌又兴奋,这是指挥部空前所特有一种非常可爱的气氛。除此之外,师指挥部还有一种不同的空气,就是愈经过艰难跋涉,愈渴望这即将赢得的战争,从人们心理上叫作——“像样的战争”②师长陈兴才恶性疟疾害得正厉害,卫生员计算了时间进来叫他吃“奎宁”,他却满面绯红,两眼干枯而发亮,还叫一个年轻的参谋把作战部署图第七次展开在他面前。直到最后,由于高烧而昏迷了,但他头脑还是清醒的,他还在构思某一个火力点重新配备的方案,但他说不出来,大粒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沁出。③这时,政治委员梁宾正从突击团往回走,脑子里还响着战士们动人的战前誓言,他顺便去视察了两处主要炮兵阵地,今天他特别仔细,因为师长病了无法指挥了。他走到指挥部,部署接下来的安排。④天黑了,一切都准备得异常周到,时间一到,胜利就会出现了。⑤师长的疟疾引发的高烧使他完全昏迷了。他在朦胧中只看见无数火焰飞舞、跳荡。他模糊地记起——在悬崖绝壁上,他决心点起火把,无数火把——他突然紧张地坐起来又昏倒过去,他在呓语着:“火……火……”⑥经过这二十几个日夜的艰苦作战,他眼窝深陷,脸色苍白,不过嘴旁两条纹显得更刚毅了。⑦战争就要开始了,梁宾望着师长,想着这十几日的经历。⑧啊!不简单的经历,有的人说比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艰苦,可是,这究竟是在胜利中前进。他记起从东北一下江南到三下江南,二十几年里经历过多少这样的困难,都过来了。他眼前出现了他的老母亲,她枯瘦如柴,她伏在他胸前耸着肩膀哭过,可是——她眼睛里那样炯炯闪光,坚决地指着父亲牺牲的地方。他又记起不少牺牲了的同志,神情紧张坚毅起来。⑨无数回忆又新鲜地出现了,他记起,他从中央苏区走到西北,又从松花江走到长江,他曾经看见多少老百姓流离失所,多少村庄烧毁,多少桥梁崩炸,多少车站变成可怕的废墟。这二十年间,敌人是怎样摧毁了这个国家,可是人们坚强地站起来创造了自己的一切。他深沉地自语:“这就是新中国,我们的!只有现在才是我们的,这国家是受过很深的创伤,很深的创伤,可是我们爱这个国家,因为它是我们人民拿血换来的。现在,它是我们的,第一次是我们的了!”他两眼闪闪发亮,觉得“我们”这个词在这时竟包含了他一时说不出来的无限丰富的意义。他又自语:“同志!只要属于我们,荒地上就会出金子啊!”⑩突然,他看见师长一下坐起来,睁着红红的两眼,一下又睡下去,昏迷不省地大声呓语着:“火!火!”这时他脑际闪过一句与这一切似不相干的话!“火,烧不长了,同志!”他指的是,敌人还占领的最后一块中国国土,如同一个火池。人们在那里,不就像在火池里一样吗!?⑪天已黎明,东方朝霞红得有如灿烂的金光。⑫远处有机枪声,第一批炮弹“嗡——嗡——”地横空而过,向敌人阵地打去,一阵火光,然后传来巨大的轰隆、轰隆声,爆炸了,爆炸了,火光,火光,一条线的熊熊火光。人民的无敌炮兵,经过四平、锦州、辽西、平津各战役之后,第一次在这遥远的江南重重打击敌人了。⑬师政委梁宾笑嘻嘻地昂头用望远镜观望着。⑭六连奉团的命令在一片高地登陆。连长秦得贵和指导员李春合因为突破任务给了七连而有些不愉快。可是一登陆后,他们马上鼓舞战士们说:“只要七连撕开裂口,六连就勇猛地冲进去!”他们站在黎明露水中,看到六盏照明弹“哗”的一下高高冲上天空,照得天空熠熠发亮。这时他们立刻听到远方正面阵地上天崩地裂般地响起一片轰隆声。他们马上看到黑黑的夜里有了火光,这里,那里,开始像无数蜡烛点燃,忽然扩大了,许多蜡烛又会合起来,变成熊熊大火。当他们向一块高地冲锋时,战士王春第一个跳入敌人的战壕,他的战友杨天豹看见有敌人举着刺刀向他刺去,杨天豹来不及拨转枪,就急着一跳挡上去,和那个敌人抱在一起。这时一声巨响震动在空中。王春只听见脚边有人像把鼻子堵塞喷不出气来,呼呼吼着,他蹲下身,摸到杨天豹的脸,手上立刻粘了黏湿的血液,恰好这时火光一闪,他看见杨天豹面色惨白,仰天倒下,杨天豹英勇地牺牲了。王春把杨天豹抱到一棵树底下,心里记下这棵树的位置,而后含着眼泪往上跑。顺着突破口,他看见一个人举着一面旗子在奔跑,那是指导员李春合。李春合胸膛给炮弹炸破了,鲜血满身,他还向前面举着手喊叫:“共产党员!上前面去呀!我们胜利了,上前面去呀!”这时王春热泪盈眶,他从指导员手里接过红旗冲了上去。从弹火激烈程度来看,火线上显然正在对敌人进行最后歼灭。⑮这时天已破晓。一九四九年九月十八日,北京【注】①《火光在前》写的是解放战争中渡江作战的故事,本文节选自第11章,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样的战争”表明在渡江战役打响之后,师指挥部成员信心满满,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形势感到十分乐观。B.第⑨段“我们”一词反复出现,凸显了政委对即将到来的胜利的欣喜,对即将获得新生的国家充满自豪与憧憬。C.小说描写了刀枪相对、敌我相向的战斗场面,描写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个体在战争中的突出行为上,充斥着战争的血腥残酷。D.小说取材于真实发生的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故事,融入了作者虚构的情节、人物和细节,将真实与虚构融为一炉。2.小说中关于“火”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是本文线索,贯穿从战地指挥部到战争前线的进程,并以此营造一种战火连天的紧张气氛,增强文学效果。B.“火”在师长陈兴才口中多次出现,通过师长因疟疾发作时的呓语,意在表现战争给人内心带来无法磨灭的创伤。C.“火”在小说中具有丰富的意蕴,“人们在那里,不就像在火池里一样吗!?”就侧面写出敌占区人们的生活惨状。D.“火”是常用的意象,普罗米修斯盗火,使人间有了火;而小说中的“火”,则是消除灾难之火,升起胜利之火。3.小说在叙述紧张的作战部署的过程中,插入了梁宾政委大量的回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火光在前》与《百合花》都属于战争题材作品,但两者风格迥异。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两篇小说在选材、人物刻画和语言上的不同。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汉

血【注】叶雨蒙直到后半夜冯子恩苏醒了,那时寒风刮得更紧了。向荒坡四周寻望,只见灌丛的暗影在疾风中索索抖动,不见一丝人迹。敌人早已不见了;那么掩护自己的古建禄呢?他怎么样了?狂风的间歇中,他微微抬起头来,忽见距他十几公尺外地面上有一团暗影,好似一个倒伏的人,他一怔,便挪动着向前爬……真的是古建禄!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他走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与战友说一声再见……冯子恩向四周望了一下,之后爬到一处土质稍显松软的地段,用手抠挖地面,却有如摸到一块满是锈砂的生铁。他发愁了。但是必须尽快办好这件事呵,他回转头眺望茫茫的汉江,汉江灰蒙蒙的,岸边蒿草在寒风中刷刷抖动着干枯的茎叶。要是把战友的遗体沉到江里倒不错,等于是水葬了。天蒙蒙亮的时候,冯子恩终于将古建禄运到了封冻的汉江冰面上。他趴在冰上喘息了一阵,之后从右肩取下冲锋枪,检查了一下准星和击发处,还行。好啦,这一回成功在枪!先安葬战友,再为他复仇!他望了望江岸开阔地,那条灰白的道路以及那条路后面向坡上缓缓升起的稀疏的灌木丛,此刻显得静悄悄的。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奇怪,那些兔崽子们都缩到哪儿去了?他愤愤地想。好吧,现在先不管他们,一会他们会来的,一定会叫他们来!他从后腰上取下那颗手榴弹,小心翼翼地拧开弹柄后的盖帽,几秒钟后,手榴弹咝咝冒着青烟划一个弧形落到不远处的江面上。随即便轰然一响,碎冰块和弹片一阵雨似地哗哗落下来。爆炸过后,前方冰面上出现一个窟窿,好像有缕缕水气向天空升浮着。冯子恩盯着那袅袅飘升的水气,一点点把战友的遗体推到冰窟前。水很洁净,呈钢蓝色,汩汩地从冰层下流过。他伸手向冰窟里撩了些江水,擦拭着死者脸上的血迹,同时感到冰凉的江水渐渐浸透了自己的衣服。然后他将古建禄遗体头朝下,一点点送往水中……白蒙蒙的晨雾里,那帮端着卡宾枪的美国兵一路跑步奔到江边,一个瘦高个儿的士兵向江面指了指,大概是发现了卧倒的冯子恩吧,唿啦一下,全部卧倒了。冯子恩没有开枪。他纹丝不动地卧在冰面上,脸贴冰面,忍受着极度的虚弱和伤痛以及冰面上浸漫过来的冰凉的江水。这样过去好一阵,双方都没有动静。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是个志愿军,刚才的手榴弹爆炸又是怎么一回事?谁投的?志愿军不会自己炸自己吧?后来,那个瘦高个子敌兵试探着朝冯子恩打过来一梭子弹,“叭叭叭……”却不见反应。他们放心了,可能是具死尸。敌兵接着又乱放一阵枪,估计即便是活的也让这一阵乱枪打死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从地上爬起来,小心翼翼地走到江面上。冯子恩右肩中了一弹,大概锁骨被击碎了,鲜血急速流淌下来,在冰面上聚了一滩。其余的子弹都打在他四周的冰面上,打得冰屑四溅。他很瞧不起这帮美国兵,枪法大差啦!他依旧一动不动地趴在冰上,双手在怀里抱紧冲锋枪。其实不用他装死,他也差不多就要死了,血液将要流尽,体力早已耗完,唯有一颗心脏还在跳动……敌人成散兵线向他走来,皮靴踩踏着冰面,发出橐橐的响声……近些,再近些……冯子恩用顽强的毅力又坚持了最后几秒钟,之后他缓缓地从怀中向前伸出冲锋枪。“哒哒哒……”一梭子复仇的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敌兵们惊叫着翻滚倒地。冯子恩痛楚地闭上双眼,知道自己没有射中一个敌人,他的右肩负了伤,几乎无法握枪瞄准了,手指也冻得僵硬难以弯曲。冲锋枪在他的怀中乱跳,一串子弹打飞了。一颗子弹也没有了,他拖过冲锋枪在冰上一推,送入冰窟窿,之后他挣扎着翻了两个滚,到了冰窟窿前。敌人开始还击了,子弹刮风似地从他四周掠过,他先将双脚和两条小腿探入江水中,上半身留在冰面上,顿时他感到江流向下拽动他双腿的力量,刺骨的江水浸透了他的腿骨……他知道,这已是他最后的痛苦了,再过一小会儿,他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他两手按着冰面,使自己的身体继续向江水里下沉。江水浸过了他的臀部,接着又浸过他的腰腹……就在他的头颅入水的一霎间,他抬头向天空望了最后一眼。那时初升的阳光已从东山泻过来,碧蓝而辽阔的天空中有一只雄鹰在静静地盘旋。江岸高耸的山峰上,树林被阳光照亮了……【注】节选自叶雨蒙长篇纪实小说《汉江血》,作品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的第三、第四次战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在冯子恩埋葬战友、报仇杀敌的叙述中,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冯子恩的形象。B.“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既渲染了战场上看似平静、迷蒙的环境,也为后文惨烈的战斗埋下伏笔。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对事件的描述不做作、不矫情,使小说的叙述客观、直白、真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D.小说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按照故事发生的自然顺序组织情节,刻画志愿军战士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关于小说结尾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结尾处“阳光”“山峰”等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B.优美、恬静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的愿景。C.景物描写烘托出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风貌,推动情节的发展。D.结尾笔意突转、与前文惨烈战斗形成反差,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3.小说题目“汉江血”的“血”字,内涵丰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同样是战争题材的小说,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有哪些不同。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文本一

西北风钻进了晋西北的群山,在山峰和沟谷间尖厉地呼啸着,似乎把裸露的岩石都冻裂了。路边几棵孤零零的槐树在严寒的侵袭下,时而传来树枝的折裂声,偶尔一截粗大的树枝被寒风刮落到地上,砸在潜伏的战士们的背上。战士们一动不动地趴在公路两侧的土沟里,他们身上盖着枯草,既能御寒又能隐蔽。李云龙看见路边的草都在微微颤动,他知道这是身穿单衣的战士们在寒风中被冻得发抖。部队已经进入潜伏位置三个小时了,李云龙也冻得两排牙在不停地撞击,他隔着单衣摸摸肚皮,手感有些不对,肚皮怎么硬邦邦的?好像五脏六腑全冻结在一起了,他自嘲地想:穿上铠甲啦,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日军的汽车队出现了,头车的驾驶棚顶上架着两挺歪把子机枪。车厢里满载着荷枪实弹穿着黄色粗呢大衣戴着皮帽的日本士兵,而卡车竟有几十辆。这时,随风传来了日军士兵的歌声。懂些日语的政委赵刚脸色倏变,轻声道:这是关东军军歌,老李,情况有变,这不是日本驻山西的部队,是刚调进关的关东军。兵力得有两个中队,和咱们的兵力对比差不多是一比一,干不干?李云龙注视着开近的车队,牙一咬发狠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干!敌人把胸脯送到咱们的刺刀尖前,咋能把刺刀缩回来?”李云龙一挥手,警卫员拉响了预先埋好的地雷。轰的一声,第一辆车被炸得粉碎,汽车的碎片、日军士兵破碎的肢体纷纷扬扬从天上落下。路边的枯草在一瞬间被掀开,一排排雪亮的刺刀出现了。部队潮水般冲上公路,顷刻间,刺刀相交的铿锵声,枪托击中肉体发出的闷响声,濒死者的惨叫声,杀得兴起的吼声响成一片……按照战前团党委的决定:团长、政委应坚守指挥位置,绝不允许参加白刃战。可战斗一打响,李云龙三两下就把单军装脱下来,抄起鬼头刀赤膊冲上去。赵刚制止不及,一时也按捺不住,拎着驳壳枪冲出去。李云龙的第一个对手是个日本军曹,两人对视着兜了几个圈子。李云龙双手握刀,刀身下垂到左腿前,刀背对着敌人,而刀锋却向着自己,几乎贴近了左腿。鬼子怎么也想象不出以这种姿势迎敌有什么奥妙,他不耐烦了,“呀”的一声倾其全力向李云龙左肋来个突刺,李云龙身形未动,手中的刀迅速上扬,“咔嚓”一声,沉重的刀背磕开了敌人手中的步枪,刀锋从右至左,从上而下斜着抡出了一个180度的杀伤半径,军曹的身子飞出了两米开外。赵刚虽然参加过不少次战斗,但这种硬碰硬的白刃战还是第一次碰上,眼前这种血淋淋的场面使他感到震惊。在他看来,日军士兵的身高虽普遍矮小,但每个士兵都长得粗壮敦实,肌肉发达,脸上都泛着营养良好的油光。相比之下,八路军战士身材单薄,脸上也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菜色,两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悬殊,体现在单兵素质上,使赵刚感到痛心。但赵刚也同时发现,独立团的战士身上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就是出手凶狠果断,有种敢和敌人拼命的劲头,一出刺刀就痛下杀手,很少使用格挡等以求自保的方式,招招都要和对手同归于尽。搏斗中,有的战士腹部已被刺刀豁开,肠子已挂在体外,但仍然发着狠地将刺刀向敌人捅去。一个身中十几刀、浑身血肉模糊的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双手握着砍刀卧在地上,只要见到穿翻毛皮鞋的脚就狠命地砍,有两个正在对刺的日本兵都在猝不及防中被他砍断脚腕,一头栽倒,看得赵刚眼眶发热、血脉愤张。赵刚拎着驳壳枪,望见二连长张大彪正和日军中尉对峙,举枪就要打,被李云龙拦住了:“老赵,千万别开枪,咱们今天玩儿的是冷兵器,我李云龙不能让鬼子笑话咱不讲规矩。”赵刚不屑地说:“和鬼子讲什么规矩?我看你脑子有病,时间紧迫,快开枪打死这个鬼子,赶快打扫战场……”李云龙固执地说:“不行,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我李云龙往后还要在这一带混呢,不能让鬼子笑话我的部队没拼刺刀的本事,这有损我的名誉。现在是单打独斗,大彪要不行我再上。”张大彪和日军中尉转眼间已过了五六招,两人身上的军装都被刀锋划得稀烂,鲜血把军装都浸透了。

李云龙两腿叉开,双手拄着鬼头刀在旁边若无其事地观战,嘴里还啧啧评论着:“我说大彪,你还行吗?不行就换人,别他娘的占着茅坑不屙屎。”张大彪把砍刀抡出一片白光,嘴里说着:“团长,你先歇着,不劳你大驾了,我先逗这小子玩会儿,总得让人家临死前露几手嘛。”只见他一侧身躲开了对方的突刺,身子扑倒在地,砍刀贴着地皮呈扇面掠过,日军中尉突然惨叫一声,他呈弓箭步的左脚被锋利的砍刀齐脚腕砍断,顿时失去支撑点,一头栽倒在地上。张大彪闪电般翻腕就是一刀,日军中尉的脑袋和身子分了家。白刃战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是役,独立团一营阵亡358人,仅存30多人。日军阵亡371人,两个中队全军覆没。日军驻山西第一军司令官筱冢义男得到消息时正下围棋,他先是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随后又暴怒地抽出军刀将围棋盘砍成碎片,他愤怒的是,穷得像叫花子一样的八路军竟敢率先攻击一流的关东军部队………(选自都梁《亮剑》第三章,有删改)文本二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

对着荷花淀吆喝:“出来吧,你们!”好像带着很大的气。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得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你们干什么去来呀?”水生的女人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选自孙犁《荷花淀》,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文本二开篇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水乡的特点,为下文的战斗埋下伏笔。B.“五脏六腑”仿佛“冻结在一起”的李云龙,自嘲穿上了鬼子的刺刀也捅不进去的铠甲,表现了他作为八路军将领的乐观与幽默。C.文本一以赵刚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震惊”“痛心”“血脉愤张”等复杂心理变化侧面塑造了八路军战士们撼人心魄的英雄群像。D.两篇小说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李云龙张嘴就骂的“土匪式语言”,和文本二中战后人物的对话描写均富有生活气息。2.对文本一中李云龙和赵刚关于白刃战中是否用枪的争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紧张战斗描写中插入争论,使情节陡生波澜,为下文两个日军中队全军覆没作铺垫。B.李云龙不赞成用枪,白刃战有白刃战的规矩,只有用实力打垮敌人,才能震撼侵略者。C.赵刚认为,敌我实力悬殊,开枪打死敌人,快速结束战斗,保存实力,不用讲什么规矩。D.张大彪与日军中尉决斗的结果,印证了李云龙的主张,凸显了中国军人英勇无畏的形象。3.“亮剑精神”在文本一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4.同样是写伏击战,文本一体现了革命的现实主义,文本二体现了革命的浪漫主义,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6分)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黎明的河边(节选)峻

青河面上,风很大,满河里都翻着白色的浪花。一群群大浪,扶着惊人的吼声,一次又一次地向大提上扑来。几分钟之后,敌人就会从三面围攻上来。好,来吧!——只要老杨能到河东,河东武工队就垮不了。我掏了掏衣袋,袋里有几张已经被雨水淋得模糊了的机密文件,我把它撕得稀烂。小陈用孩子似的惊讶的眼光看了看我。“小陈,你会凫水,快下河去!”①小陈吃惊地看了看我,生气地把头转向一边。“你懂不懂服从命令!”我有些火了。“懂得,”他说:“我服从的是把你送过河去的命令,不是自己逃跑的命令。”何!真想不到这个一向沉默的小家仗,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我禁不住笑了起来。“好吧,小陈,别生我的气。”我说,“咱们就准备战斗吧!”突然,敌人停止射击了,接着沙丘后面推出了两个人。小陈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雪一样苍白。②虎子忽地跳起来,撒着欢向它的女主人奔去。一个又黑又胖的匪捷喊,“小陈,眼前有两条路;第一条,和你娘你兄弟一起死在这里!第二条,放下枪和你娘回家去过日子,你带的那几个八路,我们也保证宽大他们。两条大路任你拣,要死要活一句话。”小陈的苍白的脸色,突然变得火红,忽地端起枪来瞄准。可是,他的全身都在发料,怎么也瞄不准。这时,老大娘说话了:“孩子!”声音是那样爽朗而安静,“作在哪里?我怎么看不见你?”“在这里,娘!”小陈在蓬蒿丛里大声地答道。③“孩子,你站起来我看一看你。——哦,不,不!你别站起来,孩子,你千万别站起来。”小陈的眼泪刷刷地满下来了。“好孩子,这就行了。打吧!”老大娘突然提高了声音说,“打!打死这些强盗,打吧!孩子,朝我这里开枪!”“哥哥,打呀!打呀!快打呀!”小住也急促地喊起来了。沙丘上一混乱,匪捷们都兔子似的缩到沙丘后面去了。就在这时,小陈的冲锋枪响了。那个挥红布的匪捷,就应着枪声,跌倒在老大娘的脚下了。“好,打得好,我的好孩子。”老大娘站在沙丘上面,连连地点着头。突然沙丘后面响了一枪,老大娘身子晃了一下,接着,④就慢慢地,慢慢地,向前扑倒下来了……“娘啊!”小陈大叫了一声。我的全身一阵颤抖,眼泪热辣辣地顺着脸颊直满下来。沙丘上一个人头出现了,我正要举起枪来,那人头就啪的一声爆炸了,是小陈放的枪。我们两个人都在默默地盯着沙丘,一有人影出现我们就打,敌人始终不敢从沙丘后面冲上来。“别打枪!别打枪!”敌人又喊起来。随着喊声,小佳又被推出了沙丘,四五个匪捷,尾随在小佳的身后,向着堤下冲来。我一下子惊住了,端起的枪不自觉地放了下来。“哥哥!你怎么停着?打呀!打呀!快朝着我打呀!”我的全身一震,血液沸腾起来了。小陈的呼吸也急促起来了,他端起了枪。但是,我拉了他一把。“打!打!”小佳急速地喊道,“给娘报仇!快打呀!哥,我身后就是陈老五,朝着我开枪吧!打!龄坡……"小佳的话突然停住了,虎子飞也似的从刺料里扑上来,咬住了一个匪捷的腿。那匪徒痛叫一声倒下去,小住趁这机会,一转身扑在匪徙身上,夺下一个手榴弹,高高地擎在头上。我用力地闭上了眼睛。手榴弹焘然一声炸了。堤下涌起了一片白蒙蒙的烟寡……紧张而激烈的战斗,我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可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激动过。可是,我似乎发觉小陈并不像我一样的痰狂。他很节省弹药,而且老是回头向河里张望。突然,他喊道:“姚队长,我爹回来了。”我回头一看,老头子像箭似的向着堤下凫过来。小陈狂喜地站起身来喊;“爹,快呀……”他突然停住了,频然地坐倒下去,鲜血从他胸前涌了出来。“小陈,小陈!”他没有答应,头软软地垂在壕沟沿上,我的心里一阵难思的刺痛。陈老头抓住儿子的手,喊道;“孩子!孩子!”小陈徽微睁开眼,看见老爹,嘴一咧笑了,沙哑着声音说:“爹,快,快带他下河。”老头子没有吭气,脸雪一样的苍白。他看见了堤下大娘和小住的尸身,大胡子剧烈地抖动了一下,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了。但他立刻狠狠地擦了擦眼睛,紧紧地抓着我的胳膊,扑通一声跳进了河里………风吹卷着汹涌的浪涛,四面都响着风浪的吼声。我回头向提上望去,虎子在堤上跳跃、咆哮。太阳从重重的云海中升起来了,突然,一个惊人的场面把我怔住了:西面大堤上的冲锋怆声停止了,淡蓝色的硝烟被风吹散了,在已经晴期了的西方天空的碧蓝色的背景的烘托下,迎着金色的阳光,出现了一个人形。啊!是小陈,只见他从壕沟里忽地站了起来,把冲锋枪往河里一丢,返回身去,抱着一个冲到他面前的匪徒,向着浊浪滚滚的准河里魂了下去……我们到了河东岸的时候,陈老头已经昏速不醒了。……一个月后,他出院找到我,什么话也没说,就问我要枪。我把我的二十响送了他。从此以后,我们武工队里,就出现一个勇敢的老队员,整天价默默地不说一句。打起仗来的时候,却总是跑在前头,风吹着他的苍白的大胡须,眼睛里冒着骇人的火星……(有删改)[注]峻青,18岁投身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随军记者、武工队小队长。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小陈沉着、勇敢,但也写他纯朴、稚气的一面,形象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典型的、有着清晰时代特征的英雄形象。B.小说把人物置于尖锐矛盾中,讲述悲剧故事。这样的写法虽难以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展开充分、细腻的描叙,却更凸显人物崇高的精神。C.小说末尾设计了老陈继续儿子未完事业的情节,既写出了老陈的家仇国恨,又暗示了人心所向,这是革命必胜的一个重要原因。D.这是一篇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作者描写那些他最熟悉、最难忘的英雄人物,为中国青年一代提供了一部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材。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小陈“吃惊”是不明白“我”为什么撕文件,生气是因为被下令先过河。B.句子②虎子跳起来、奔去,暗示了被抓的两人的身份,为后文虎子撕咬敌人做铺垫。C.句子③中母亲喊儿子“站起来”“不要站起来”,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挂念和保护。D.句子④中两个“慢慢地”既写出了母亲的动作,更写出小陈和“我”的震惊和痛苦。3.《黎明的河边(节选)》读来如身临其境,作者是如何达到这样艺术效果的?(4分)4.简要比较《黎明的河边(节选)》和课本中《荷花淀》艺术风格的不同。(6分)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芦花深处是老家走过那弯弯的河堤,在芦花村六组的路口下坡,是一条两边长满白杨树的小路。小路的尽头,有一条静静流淌的松滋河;白杨树林尽头,小河边上,有一间破旧的瓦房。这瓦房,据说是当年在这块种地的老李头留下的,老李头无儿无女,他过世后,这房子就一直废弃着。现在这瓦房里住着我的婆婆——杨玉兰。婆婆原先不是这边的人,是河那边杨家垴的姑娘。年轻时在河边洗衣服,识得芦花村的打渔郎曾哲友,眉目传情,芳心暗许。因为河两岸长久以来的土地之争,遗留下来的一些历史问题,有一个大家默许的“潜规则”——不可通婚。那曾哲友,也是血气方刚少年郎,拒了家里安排好的亲事,撑着一只小渔舟,随波而去……后来有人说,他的渔船翻了,五大三粗的个头被大鱼给吞了。还有人说,他撑着小渔船,搭上了人家的大船,到了上海,做起了买卖,成了有钱的大老板。且不说他,这人再也没出现过了。河那边的杨玉兰,家境不错,读过几年私塾,不说是大家闺秀,也算得上是小家碧玉,偏偏心随那打渔郎去了。杨玉兰有点小性子.过了适婚年龄,不想给家里添堵,卷了几件衣裳几本诗书,在冬季河水枯竭的时候,半摸半趟地过了那条河,到了河这边,过了大半辈子。这些故事,也是我零零星星从别人那儿听来的,婆婆从未对我提过。婆婆其实也不是我的婆婆,我是婆婆捡来的孩子。不知是生来瘦弱难养,还是女孩遭嫌弃。婆婆把我捡来的时候,是深秋,河边芦花开得最盛的时候。当时婆婆正在砍芦苇杆子,准备回家扎晒花帘子。听见我嘤嘤的哭声,先是一惊,随后慢慢扒开深深的芦苇丛,在芦花深处发现了我。我躺在一只旧的竹编篮子里,身下垫着一件红被褥,小脸已经皴得很难看。婆婆丢下镰刀,在裤子上拍拍双手,小心翼翼地把我搂起来,亲我,抚摸我,像是在芦花地里捡起了一颗珍珠,我笑了。婆婆养了两头羊,我是喝羊奶长大的,婆婆还有一亩七分地,种点杂粮和棉花。我们住在村子的最远处,好像与世隔绝,好像世外桃源,无非是日子艰苦一些。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也是上不起学的,婆婆便教我读诗写字。竟然不是从一二三写起,而是先学写名字“玲珑”,太难了,学了很久很久。春天的时候,我与婆婆一起种棉籽。三月底的时候便开始培土,小河边有很多好的土,用小板车拉到我们的田当头,堆好。婆婆便用一种叫“栽钵器”的东西,插到土堆里,再提起来,用脚一蹬,一个圆圆的实心土筒子就掉了出来,顶上还有一个窝窝,那儿专门用来放棉籽,这个圆土筒子叫“营养钵”。婆婆年纪大了,一天蹬不了多少个,好在我们的田也不多。婆婆蹬,我就摆,把营养钵们摆成小方阵,然后将买来的棉籽一粒粒放进窝窝里。直到每一个窝窝里有了一颗棉籽,婆婆就用一些碎土,在小方阵上铺上薄薄的一层,为了保暖,最后还要给它们架起塑料薄膜,夜晚的时候密封起来,边上用土或者砖压住,早上气温升了后,掀开塑料薄膜,让它们呼吸。我每天蹲在田边等那些棉籽发芽,它们发芽了,就可以移栽到大田里,再慢慢长高,再开花,结棉桃。等棉桃相继炸开成雪白的棉花,便已经是金秋十月了。婆婆说攒够了钱就送我去学校,而那时候我已经快十岁了。但上不上学的,对我来说真没多要紧。那些在土地里学到的东西,夯实了我一生的力量。我小的时候,婆婆总说一些我听不懂的话。比如她说大青虫和蛾子是庄稼的攻击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春天,守护好了春天,米缸才能满满的。她说棉花是天上掉下来的星星,我们采集星星去卖钱是很有趣的事。寒风刺骨的时候,她推开我们那吱吱呀呀的木门出去搬柴火进来,还要说一句:“好尖好尖的风啊,辣得脸疼!”我就不明白了:风是看得见的吗?是有形状有味道的吗?为何不仅是尖的,还是辣的?长大后,我发现,她真是天生的诗人啊!她的诗意,她不切实际的浪漫,在悲苦的一生里竟然越活越浓烈,继而影响了我。深秋的时候,地里没什么活了,婆婆便在河边静坐,抽叶子烟,时不时敲一下烟锅。望着小河流去的方向,河对岸是她的老家,她却一生没有再跨过去。那岸边的芦花都开了,轻轻盈盈的,随风摇摆,沙沙沙。我越来越大,她越来越老。我用采集星星挣的钱去上了学,由于她教我的很多字,还有许多的生活基础,追到同龄人竟也没有那么难。等我念到大学,不用她种地供我了,我做家教,勤工俭学,寒暑假打工,我可以养活婆婆了。但彼时的她也是八十有余,已到暮年。开始耳背,与她说话要用吼的才能勉强听得见。“婆婆,你说我是你捡来的,真的假的哦?”“你是芦花变的,小妖怪夹的。”她又开始胡说八道。“婆婆,他们都说你在等一个人,他是谁呀?”我不止一次打探她年轻时候的秘密。婆婆好像没听见,呆呆地望着小河流去的方向,吧嗒了一口叶子烟。她的脸已经皱得像当年被遗弃在芦花地里的我了,但眼里还有光,大概便是那一丝光,支撑着她这一生的浪漫,这一生的诗意,这一生的等待吧!不然她为何为我取名“玲珑”呢?玲珑骰子安红豆,这是入骨的相思啊!我们都没有说话,风吹芦苇,沙……沙……沙……(节选自农视网)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大家默许的“潜规则”毁掉了一桩本该美好的姻缘,也从一个侧面暗示了两岸土地之争的激烈,矛盾的不可调和。B.“杨玉兰有点小性子”,这“小性子”写出了婆婆的任性与执拗,也是导致她爱情悲剧的原因。C.“在土地里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劳动的本领,也不乏直面生活艰难的信心与勇气。D.“我”称婆婆是“天生的诗人”,指生活中的婆婆在有意无意间表现出的诗人素养,如婆婆口中的风有形状还有味道。当然,还有不切合实际的浪漫。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讲述婆婆的故事,娓娓道来,不徐不疾,亲切自然。B.小说充分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等手法,成功刻画了婆婆这一大胆追求爱情、执着坚守的鲜明形象,感人至深。C.曾哲友撑小舟随波而去,人们的传言以及这个人再未出现过,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也给读者留下了足够想象的空间。D.小说里画横线句子中的“老家”,婆婆却一生都没有再跨过去,在表现婆婆决绝的同时,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些许的悲凉。3.小说两次写到婆婆为“我”取名“玲珑”,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其作用。4.与孙犁的“诗化小说”《荷花淀》相比,《芦花深处是老家》同样注重诗化意境的营造,请结合小说进行赏析(至少两处)。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党费(节选)王愿坚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别屈了孩子!”她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困难。”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地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门!”拉开门,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悄悄地走了。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走?快想法隐蔽起来!”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为了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这时,街上乱成了一团,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上了阁楼,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白匪敲门了。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四五个白鬼闻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她摇摇头:“不知道!”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忽然一个家伙儿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菜是哪来的!”那家伙儿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氢中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他写不下去了。他停住了笔。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端交代有一两个村的党组织受了些损失,这为后面“白匪”来搜捕作了很好的铺垫。B.黄新孩子沾盐水、抓腌豆角,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C.“我”进门后,她望“我”和孩子等动作,重点表现出她感叹生活艰难和有愧孩子的心理。D.结尾处魏政委脸上严肃的神情,是因为他被黄新对党的忠诚和英勇献身精神所感动。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紧紧围绕交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着重描写“我”和黄新的会面。B.小说采用上帝视角的叙述形式,让“我”参与和见证故事过程,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C.小说从阶级情与母女情的理智抉择中凸现黄新对党和革命的一颗红心,人物性格发展貌似平面单线条,而实际上已呈现出丰满厚实的立体状。D.孩子在小说中有象征意义,让“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3.在黄新被捕的情节中,她拉长声音喊道“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请简要分析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4.很多评论认为黄新这个人物刻画得感人至深,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黄新这一形象的?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党费王愿坚①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并且利用个别动摇分子破坏我们,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②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什么都买!咱不要,咱不要!”③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她妈的身上,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④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一进门我就说:“阿嫂,你这就不对了,要卖嘛,自己的孩子吃根菜也算不了啥,别屈了孩子!”⑤她看我来了,又提到孩子吃菜的事,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哪里有咸菜卖啊!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困难。这刚刚凑齐,等着你来哪!”⑥我想起来了,第一次接头时碰到她们在摘青菜,就是这咸菜啊!⑦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地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⑧我看看孩子,孩子不哭了,可是还围着个空坛子转。我随手抓起一把豆角递到孩子手里,说:“千难万难也不差这一点点,我宁愿十天不吃啥,也不能让孩子受苦!……”⑨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门!”⑩拉开门一看,原来就是第一次来时见到的摘菜的一个妇女。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现在,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人去。”说罢,悄悄地走了。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走?快想法隐蔽起来!”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为了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这时,街上乱成了一团,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上了阁楼,从楼板缝里往下看,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既然敌人已经发觉了,看样子是逃不脱这一关了,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八角坳的党组织还在,反‘夺田’已经布置好了,我们能搞起来!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就是刚才来的那个女同志。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或者带到外地去养着,将来咱们的红军打回来,把她交给卢进勇同志。”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选自《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1.王愿坚《党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白匪的破坏活动,使当地党组织遭受了损失,揭斗争环境的险恶,由此展开了故事的叙述。B.灯影里,主人公忙着整理腌好的各种各色的蔬菜,可见,为了给山上的同志解决缺盐的困难,黄新等人倾其所有。C.黄新看到女儿偷吃的一根腌豆角,很生气地“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她宁可委屈孩子也要把咸菜作党费上交党。D.文章正是在“我”叙述的故事中,随着情节的推进,一步步揭示出黄新这名女共产党员内在精神的崇高与壮美。2.对文中三个文段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段的首句,通过环境描写,描述了当时白匪来抓人时嘈杂混乱的情况,渲染了紧张气氛,也推动了情节发展。B.段中画线部分,黄新盖菜筐子,抱、亲、放孩子,转身说,这些动作描写,真实表现了她面对危险时的忙乱。C.段的画线句,用“连忙”“慢条斯理”词语来修饰动作,在快慢动作转换中表现黄新的冷静淡定、从容不迫。D.三段中描写黄新身处险境时的表现,作者抓住神情、语气、心情等前后的“变”,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3.原小说结尾写到:“是的,一筐咸菜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算呢?一个党员献身的精神怎么能够计算呢?”请简述这样结尾的作用。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个关键词:选择。请加入小组,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九、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借

条王愿坚1934年的秋天,老根据地的红军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了,国民党反动派像一群黑老鸦一样,来到了根据地。这一来,程元吉和当地的人民又过起了胆汁拌黄连的苦日子。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