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江门市历史初二上学期模拟试卷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兼并六国后,实行“书同文”,下令全国通用____文字。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文字改革。选项A,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和记事,与秦朝时期的“书同文”政策不符,故排除。选项B,金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为“铭文”或“钟鼎文”,与秦朝时期的文字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选项C,秦朝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秦始皇下令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即“书同文”政策,故C项正确。选项D,隶书是秦朝在推广小篆之后,为了书写方便而推广的一种文字,但不是“书同文”政策中最初规定全国通用的文字,故排除。2、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曹操在北方进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又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这些措施A.实现了北方的统一B.扩大了曹操的势力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D.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曹操在北方实行的措施及其影响。选项A,东汉末年,曹操通过官渡之战等战役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但真正实现北方统一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他建立了魏国,标志着北方正式进入三国时期,而非曹操,故A项错误。选项B,曹操在北方实行的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和抑制豪强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军粮问题,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扩大了曹操的势力,为其进一步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选项C,三国鼎立局面是在曹丕建立魏国、刘备建立蜀汉、孙权巩固东吴政权之后形成的,与曹操在北方的措施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选项D,三国分裂局面是在西晋统一全国之后才结束的,与曹操在北方的措施更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3、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A.太平洋沿岸B.大西洋沿岸C.印度洋沿岸D.北冰洋沿岸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选项A,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的主要活动范围仍然是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地区,太平洋沿岸并没有成为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故选项A错误。选项B,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这是因为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故选项B正确。选项C,印度洋沿岸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经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但并未成为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故选项C错误。选项D,北冰洋沿岸气候严寒,环境恶劣,并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活动,故选项D错误。4、下列战役中,标志着二战的转折点的是A.莫斯科保卫战B.斯大林格勒战役C.诺曼底登陆D.柏林战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二战的转折点。选项A,莫斯科保卫战是二战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它打破了德国法西斯“不可战胜”的神话,但并未标志着二战的转折点,故选项A错误。选项B,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红军和以纳粹德国为首,由意大利、日本等国组成的轴心国部队。这次会战从1942年8月持续到1943年2月,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故选项B正确。选项C,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它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了东西两面作战的困境,但并未标志着二战的转折点,故选项C错误。选项D,柏林战役是二战中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此役苏军共歼灭德军约100万人,俘虏德军统帅部成员及其参谋50万人,占领了德国首都柏林,迫使德国法西斯政府无条件投降,但它发生在二战的后期,并不标志着二战的转折点,故选项D错误。5、战国时期,各国都修筑了长城。秦、赵、燕三国的长城,大体上自西北趋向东南,互有连接,全长达五千余里,成为后来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基础。这说明战国时期()A.各国之间战争频繁B.秦国统一已成定局C.生产力水平提高D.军事防御能力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长城修筑的背景及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选项A,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确实存在战争,但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外族入侵,而非仅仅为了应对各国之间的战争。因此,选项A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选项B,虽然秦国最终统一了六国,但在战国时期,秦国统一并未成为定局,各国之间仍然处于激烈的竞争和对抗中。修筑长城并不能直接说明秦国统一已成定局,故选项B错误。选项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修筑长城的物质基础,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长城的修筑及其所反映的军事防御能力的增强,而非生产力水平本身。因此,选项C不是题干所强调的重点,排除。选项D,战国时期,各国都修筑了长城,这些长城在地理上相互连接,形成了一道强大的防御屏障。这明显反映了当时各国军事防御能力的增强,故选项D正确。6、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其中不包括()A.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B.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了社会阶层的变动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的影响,要求选出与之无关的选项。选项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选项A与史实相符,但不符合题意。选项B,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投入增加,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选项B与史实相符,但不符合题意。选项C,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衰微,诸侯争霸,周王室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与周王室的统治无关,故选项C与史实不符,但符合题意。选项D,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一些农民通过辛勤劳动逐渐富裕起来,而一些贵族和地主可能因为经营不善而衰落,从而引发了社会阶层的变动,故选项D与史实相符,但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7、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水利工程的兴修B.青铜器在日常生活中出现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D.冶铁业的兴起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选项A,水利工程的兴修确实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它更多是一个技术或管理方面的进步,而不是生产工具的变革,因此不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直接标志,故排除选项A。选项B,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不是战国时期的特有现象,且青铜器的使用并不能代表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故排除选项B。选项C,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这是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故选项C正确。选项D,冶铁业的兴起确实与铁制农具的推广有关,但它更多地是反映了手工业或冶炼业的发展,而不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故排除选项D。8、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之一。下列变法措施中,直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A.奖励耕织B.奖励军功C.确立县制D.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中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项A,奖励耕织主要是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增加国家粮食和布帛的储备,从而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加强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排除选项A。选项B,奖励军功主要是为了激励士兵的作战积极性,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同样与加强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排除选项B。选项C,确立县制是商鞅变法中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县制使得地方行政更加统一和规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项C正确。选项D,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主要是为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与加强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排除选项D。9、某博物馆收藏了古代的一些铁制农具,但到现在铁器表面大多腐蚀严重。下列对铁制品腐蚀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铁制品的腐蚀主要是电化学腐蚀B.未腐蚀的铁制品表面存在铁锈C.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D.铁锈疏松多孔,不能阻止里层的铁继续被氧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铁制品的腐蚀与防护。A.铁制品含有少量的碳、铁、电解质溶液水、空气,能形成原电池,所以铁制品的腐蚀主要是电化学腐蚀,故A正确;B.未腐蚀的铁制品表面不存在铁锈,铁锈是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或化学腐蚀生成的,故B错误;C.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D.铁锈疏松多孔,易吸水和容纳氧气,不能阻止里层的铁继续被氧化,故D正确;综上所述,对铁制品腐蚀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B。10、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答案:D解析: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也是电中性的,胶体粒子能吸附电荷,故A错误;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是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若溶质是非电解质不移向电极,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能吸附电荷,通电移向某一电极,故B错误;C.溶液中溶质微粒做无规则运动,胶体粒子的运动也是无规则的,即布朗运动,故C错误;D.光线通过胶体出现光亮的“通路”,发生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故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D。1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历史地位。选项A,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但它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也不是封建国家,而是奴隶制国家,故排除。选项B,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它继承了夏朝的奴隶制度,但同样没有实现中央集权,也不是封建国家,故排除。选项C,西周时期,中国进入了分封制时代,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国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这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排除。选项D,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了中央集权,故D符合题意。12、下列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无关的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夷陵之战D.牧野之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无关的战役。选项A,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有关,故排除A。选项B,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继阖闾破楚之后的又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此战后,曹军退守襄阳,曹、孙、刘三家各据一方,奠定三国鼎立之势,故排除B。选项C,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此战,刘备兵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故排除C。选项D,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先征西北的黎族,军队疲惫不堪,后平东南夷,大损兵力,最后又仓皇调回东夷之兵,以致军力大减,且大批俘虏兵阵前倒戈,众叛亲离,导致商军大败。牧野之战后,商朝灭亡,周朝建立,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无关,故D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部分有4大题,每大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材料:《史记》与司马迁的史学精神《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仅记录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还开创了以“纪传体”为主的史学体裁,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展现了卓越的史学精神。他坚持“实录”原则,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事实,不畏强权,敢于揭露统治者的过失。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剖析,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司马迁的笔触不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表面,更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此外,司马迁还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他通过《史记》的撰写,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他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得《史记》成为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史学巨著。问题:1、简述《史记》的史学地位及其主要内容。答案:《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记录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2、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体现了哪些史学精神?答案: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体现了卓越的史学精神。他坚持“实录”原则,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事实,不畏强权,敢于揭露统治者的过失。同时,他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此外,司马迁还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史记》的撰写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3、分析《史记》对后世史学产生的影响。答案:《史记》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开创了以“纪传体”为主的史学体裁,为后世史书的撰写提供了重要的范式。其次,《史记》中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深刻的历史见解,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最后,《史记》所展现的史学精神,如“实录”原则、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以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等,都深深影响了后世史学的发展。第二题阅读材料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不断融合与发展。汉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下是这一时期的部分历史资料摘录。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道路,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互市和友好往来。同时,西域的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胡麻、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籽等植物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材料二:唐朝时期,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设立专门机构管理边疆事务。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他的倡导下,唐朝与突厥、吐谷浑、回纥、靺鞨、南诏等民族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答案: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道路,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互市和友好往来,同时也推动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2、材料二中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现了怎样的思想?结合材料内容分析这一政策对唐朝的影响。答案: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思想。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这一政策增强了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与统一,为唐朝的繁荣与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融合”的理解。答案: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相互交往中,逐渐消除差异、形成共同特征的过程。在汉唐时期,中原与西域、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础。第三题阅读材料: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之间的争夺日益激烈,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等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得以建立,但这一体系内部充满了矛盾,为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问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但塞尔维亚等国的抵抗则带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这一格局内部存在哪些主要矛盾?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世界格局。这一体系内部存在的主要矛盾包括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其中,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德国等战败国对凡尔赛体系的不满和复仇情绪;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则包括英法与美国之间在争夺世界霸权上的矛盾,以及英法与意大利、日本在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上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微缩摄影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办公室的布局设计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人工日光浴晒黑服务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脚踏车辆用驮篮项目营销计划书
- 螺旋输送机产品供应链分析
- 出牙咬环产品供应链分析
- 乘机旅行手提包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临床诊断服务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古玩估价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化学品检测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GB 21258-2024燃煤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1.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 研发投入核算管理制度
- 新疆哈密地区(2024年-2025年小学四年级语文)人教版期中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SUV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3年广州市教育系统招聘优才计划笔试真题
- 24.1.2 垂直于弦的直径(1)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课件
- 新教材适用高中物理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测评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2022年度高端客户活动方案
- 统编版(2024新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5.1《走近老师》教案
- 智能化技术安全交底记录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