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芣苢》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芣苢》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芣苢》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芣苢》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芣苢山野里沟埂渠洼上遍地生长的车前子,在上古农耕时代传给我们的画面里,是欢快舒畅的歌韵在它的小小的淡绿叶面上跳动的音符。不管《芣苢·周南》是农女劳作时自做的农事歌,还是婚嫁女在田间唱的祈子曲,那种人和自然的对唱,那种轻灵粗旷的音韵,在这样素净的诗里流淌。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走进作者《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背景简介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题目解说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写出发去采摘芣苢的样子。第二章:描写开始采摘芣苢时的样子:搬、捋。第三章:写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的情景:袺、襭。《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文本探究(1)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2)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文本探究诗中没有直接写采芣苢的人,但读来却让人眼前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她们于平原旷野、你追我赶、群歌互答的欢快劳动的场景。几个动词,把她们欢快的心情、收获的喜悦伴着音乐节奏传达了出来。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那么,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文本探究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文本探究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的“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文本探究前两联写欣慰、喜悦之情:有诸孙替老人收麦;多日阴雨,终有日出。后两联写疼爱、赞赏之情:为诸孙急炊大饼、多博村酤、赋诗足精神。综观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中心思想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芣苢的劳作过程。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通过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时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也从侧面烘托出了采芣苢的女子朴素、自然之美。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复沓的章法4、四言为主的句式5、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作特点当堂检测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___________、自强不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莫不___________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___________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___________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A.改弦易辙凝聚渗透包含 B.革故鼎新凝结渗透蕴含C.改弦易辙凝结浸透包含 D.革故鼎新凝聚浸透蕴含D当堂检测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先看第一空:“改弦易辙”指改换琴弦,变更行车道路,比喻改变计划或做法。“革故鼎新”指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结合语境中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等分析可知,应选用“革故鼎新”,据此排除A、C两项。再看第三空:“渗透”指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浸透”指泡在液体里以致湿透;液体渗透;比喻饱含(某种思想感情等)。结合“辛勤汗水”分析可知,应选用“浸透”,据此排除B项。故选D。当堂检测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学校举行的“我读《诗经》”比赛活动,使我们锻炼了组织能力,增强了集体意识,彰显了青春活力,提高了诗歌鉴赏水平。B.“两让两争取”这一办学思路的提出,目的就是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争取社会的广泛认可,使我们学校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名校。C.根据各种民调显示,人们高度钦佩中央的反腐勇气,坚决拥护中央对所有贪官开展调查的决定。D.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要求我们的政府努力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为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B当堂检测解析:A项,缺少主语,“通过”与“使”删去其一。C项,句式杂糅,删掉“根据”或“显示”。D项,搭配不当,不能说“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可改为“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当堂检测3.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项是()《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__________。因此说,__________。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是非常有限的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A.④③①⑤② B.②③①⑤④C.④③⑤①② D.②③①④⑤B当堂检测解析:由时间的逻辑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及“在当时”可知,②③是连在一起的;由“但”的转折,可确定其前应选①句;最后一个横线处的句子,是对“但”后内容进行小结的句子,故选④。故选B。当堂检测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