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_第1页
旅游景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_第2页
旅游景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_第3页
旅游景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_第4页
旅游景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景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TOC\o"1-2"\h\u27300第一章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总则 3288261.1编制依据 3239921.2编制目的 3151831.3编制原则 33560第二章应急组织体系 413942.1应急指挥部 4318712.2应急办公室 4151782.3各级应急组织 47238第三章预警与预防 5178333.1预警信息来源 5141293.2预警信息发布 5249483.3预防措施 620039第四章应急响应 6195644.1应急响应级别 6117304.2应急响应程序 7146114.2.1信息报告 7364.2.2预警发布 7191744.2.3应急响应启动 7152184.2.4现场救援 795424.2.5应急处置 7275394.2.6恢复重建 7109454.2.7总结评估 778444.3应急响应措施 8142434.3.1一级应急响应措施 8132814.3.2二级应急响应措施 8148264.3.3三级应急响应措施 815864.3.4四级应急响应措施 823070第五章现场救援 8307855.1救援队伍 8173015.1.1专业救援队伍 8220315.1.2志愿救援队伍 9205245.1.3社会救援队伍 9246765.2救援设备 9149785.2.1通信设备 9144775.2.2侦察设备 9212895.2.3救援工具 9223455.3救援措施 9226545.3.1现场评估 9204325.3.2救援方案制定 9199595.3.3救援行动实施 9267115.3.4救援物资调度 10223165.3.5救援信息发布 1070435.3.6救援队伍培训与演练 1031721第六章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 10293536.1医疗救护 1097336.1.1医疗救护体系概述 10263136.1.2医疗救护设施与设备 10283836.1.3医疗救护人员培训 1098976.1.4医疗救护流程与规范 10167986.2卫生防疫 11211116.2.1卫生防疫体系概述 11165626.2.2卫生防疫措施 114806.2.3卫生防疫队伍建设 1141376.2.4卫生防疫法规与政策 1120352第七章信息报告与新闻发布 11296507.1信息报告程序 12156287.2信息发布要求 12264317.3新闻报道协调 137601第八章应急物资与资金保障 13182218.1应急物资储备 13246918.2应急资金保障 137901第九章培训与演练 1488629.1培训内容 143399.2培训对象 14293049.3演练计划 1521932第十章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 151148410.1修订程序 153042410.1.1预案评估 152980410.1.2制定修订计划 151907710.1.3组织修订 163057610.1.4审核审批 162047410.1.5发布实施 16861410.2更新要求 162846810.2.1定期更新 1639210.2.2动态更新 162086810.2.3更新内容 16943010.2.4更新程序 166268第十一章法律责任与奖励 17368911.1法律责任 171150711.1.1民事责任 171423011.1.2行政责任 172850811.1.3刑事责任 172500111.2奖励措施 17712611.2.1国家奖励 172464211.2.2省部级奖励 17193711.2.3市厅级奖励 18297411.2.4县处级奖励 1819067第十二章应急预案的组织实施 181690612.1组织实施要求 181622012.2实施步骤 182306212.3监督与评估 19第一章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总则1.1编制依据本预案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地质灾害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2)国家和地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急预案及相关技术规范;(3)荣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相关部门的应急预案;(4)国内外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5)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1.2编制目的本预案的编制目的在于:(1)提高我县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保证在突发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2)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3)维护社会稳定,为突发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提供有力保障。1.3编制原则本预案的编制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优先;(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地质灾害风险防范;(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同配合,形成合力;(4)科学决策,快速响应,有效处置,保证应急工作有序开展;(5)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设施,合理配置应急资源,提高应急效率;(6)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意识和能力。第二章应急组织体系2.1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是应急组织体系的核心机构,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应急工作。应急指挥部由以下成员组成:总指挥: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或相关领导担任,负责全面领导应急工作。副总指挥:由企业相关负责人或部门负责人担任,协助总指挥开展应急工作。成员:由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外部救援机构代表组成,共同参与应急指挥决策。应急指挥部的主要职责包括:(1)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响应流程和应急资源保障;(2)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组织协同作战能力;(3)启动应急响应,指挥协调应急资源,组织救援队伍进行应急处置;(4)向上级领导报告应急情况,协调外部救援力量;(5)总结应急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应急预案。2.2应急办公室应急办公室是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应急工作的具体实施。应急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包括:(1)组织实施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和演练;(2)收集、整理、分析应急信息,为应急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3)组织应急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4)协调应急资源,保障应急响应期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5)监督、检查应急准备工作,保证应急预案的有效性。2.3各级应急组织各级应急组织是指企业内部各层级、各部门建立的应急组织机构,负责本部门、本区域的应急管理工作。各级应急组织主要包括:(1)企业应急组织:由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负责企业内部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2)部门应急组织:由各部门负责人领导,负责本部门应急工作的具体实施。(3)班组应急组织:由班组长领导,负责班组内部应急工作的落实。各级应急组织的主要职责包括:(1)制定本部门、本区域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应急资源保障;(2)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组织协同作战能力;(3)开展应急培训,提高员工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4)参与企业应急指挥部组织的应急响应工作,协助开展救援行动;(5)总结应急工作经验,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第三章预警与预防3.1预警信息来源预警信息的来源是预警与预防工作的基础。以下是几个主要的预警信息来源:(1)气象部门:气象部门通过气象观测、预报和分析,提供关于气象灾害的预警信息,如台风、暴雨、暴雪等。(2)地震部门:地震部门通过地震监测、地震前兆观测等手段,提供关于地震灾害的预警信息。(3)水利部门:水利部门通过水文观测、洪水预报等手段,提供关于洪水灾害的预警信息。(4)自然资源部门:自然资源部门通过地质观测、地质灾害防治等手段,提供关于地质灾害的预警信息。(5)生态环境部门:生态环境部门通过环境监测、污染源调查等手段,提供关于环境污染的预警信息。(6)公共卫生部门:公共卫生部门通过疫情监测、疫情报告等手段,提供关于疫情暴发的预警信息。(7)其他部门:除上述部门外,还有其他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提供关于火灾、交通、恐怖袭击等预警信息。3.2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的发布是保证预警信息及时传递至公众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预警信息发布方式:(1)媒体发布: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发布预警信息,使广大公众及时了解灾害风险。(2)短信发布:通过手机短信向特定人群发布预警信息,提高预警信息的覆盖面。(3)社交媒体发布: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力,扩大预警信息的受众范围。(4)社区发布: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等,向社区居民发布预警信息,保证预警信息传递至基层。(5)警报系统发布:通过城市警报系统、农村大喇叭等,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高预警信息的传递速度。3.3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预警与预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普及灾害防范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2)完善应急预案:制定针对不同灾害的应急预案,明确应对措施、救援力量和物资保障。(3)开展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灾害的实战能力。(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5)加强监测预警:完善预警系统,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6)落实防范措施:针对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降低灾害风险。(7)加强部门协作: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灾害风险。(8)保障救援物资:提前储备救援物资,保证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投入使用。(9)强化救援力量: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能力。(10)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灾害风险。第四章应急响应4.1应急响应级别应急响应级别是针对突发事件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紧急程度等因素,对应急响应行动进行分级的管理制度。应急响应级别一般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对应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突发事件。一级应急响应:特别重大突发事件,需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面开展应急响应工作。二级应急响应:重大突发事件,应在24小时内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响应工作。三级应急响应:较大突发事件,应在48小时内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响应工作。四级应急响应:一般突发事件,应在72小时内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响应工作。4.2应急响应程序应急响应程序是指应急响应行动的步骤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4.2.1信息报告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有关部门应立即向上一级和相关部门报告,同时启动应急预案。信息报告应做到及时、准确、全面。4.2.2预警发布根据突发事件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发布相应级别的预警,提醒公众采取预防措施。4.2.3应急响应启动根据预警级别和应急预案,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4.2.4现场救援组织救援队伍,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工作,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4.2.5应急处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减轻灾害损失。4.2.6恢复重建在应急处置结束后,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帮助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活。4.2.7总结评估对应急响应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应急响应工作提供借鉴。4.3应急响应措施针对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采取以下措施:4.3.1一级应急响应措施(1)成立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应急响应行动;(2)启动应急物资储备,保证救援物资供应;(3)组织救援队伍,全力开展救援工作;(4)加强信息发布,保证公众及时了解应急响应情况;(5)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秩序。4.3.2二级应急响应措施(1)成立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应急响应行动;(2)启动应急物资储备,保证救援物资供应;(3)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救援工作;(4)加强信息发布,保证公众及时了解应急响应情况;(5)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秩序。4.3.3三级应急响应措施(1)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响应工作;(2)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救援工作;(3)加强信息发布,保证公众及时了解应急响应情况;(4)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秩序。4.3.4四级应急响应措施(1)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响应工作;(2)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救援工作;(3)加强信息发布,保证公众及时了解应急响应情况。第五章现场救援5.1救援队伍救援队伍是现场救援工作的核心力量,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5.1.1专业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地震、矿山、水上等专业救援队伍,他们具备丰富的救援经验和专业技能,能在各种复杂环境下迅速展开救援行动。5.1.2志愿救援队伍志愿救援队伍由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组成,他们积极参与救援行动,为救援工作提供人力和物资支持。5.1.3社会救援队伍社会救援队伍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等,他们具备一定的救援能力,能在救援行动中发挥积极作用。5.2救援设备救援设备是现场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类:5.2.1通信设备通信设备包括无线电、卫星电话、移动通信等,用于保持救援现场与指挥中心的联系,保证救援指令的及时传达。5.2.2侦察设备侦察设备包括无人机、红外热像仪、生命探测仪等,用于快速了解现场情况,确定救援方向。5.2.3救援工具救援工具包括破拆器材、救生器材、医疗设备等,用于现场救援行动的实际操作。5.3救援措施5.3.1现场评估在救援行动开始前,首先要对现场进行评估,了解灾害类型、范围、影响程度等信息,为救援工作提供依据。5.3.2救援方案制定根据现场评估结果,制定救援方案,明确救援目标、任务分工、救援路线等。5.3.3救援行动实施在救援方案指导下,各救援队伍协同作战,采取以下措施:(1)搜救失踪人员,救治伤员;(2)疏散受困群众,保证安全;(3)排除安全隐患,防止次生灾害发生;(4)恢复基础设施,保障基本生活需求。5.3.4救援物资调度根据救援需求,及时调度救援物资,包括食品、药品、帐篷等,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5.3.5救援信息发布及时发布救援进展、伤亡情况、物资需求等信息,提高救援工作的透明度,为社会各界提供支持。5.3.6救援队伍培训与演练加强救援队伍的培训与演练,提高救援能力,保证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有效地展开救援行动。第六章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6.1医疗救护6.1.1医疗救护体系概述医疗救护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救治病患、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任务。我国已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医疗救护体系,包括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急救网络。6.1.2医疗救护设施与设备医疗救护设施主要包括急救车、急救站、急救设备等。急救车配备有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先进设备,能够为患者提供及时的现场急救。急救站则承担着院前急救和紧急转运任务。医院急诊科设有急诊病房、抢救室、观察室等,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急救服务。6.1.3医疗救护人员培训医疗救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急救员等,他们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才能胜任急救工作。我国对医疗救护人员的培训内容涵盖急救技能、急救知识、急救设备使用等方面,保证他们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救治患者。6.1.4医疗救护流程与规范医疗救护流程包括现场评估、病情评估、紧急处理、转运等环节。在医疗救护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遵循相关规范,保证患者安全。如:现场评估时,要迅速判断患者病情,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病情评估时,要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制定合理的救治方案;紧急处理时,要迅速实施救治措施,保证患者生命安全;转运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保证安全到达医院。6.2卫生防疫6.2.1卫生防疫体系概述卫生防疫是预防疾病、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措施。我国已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卫生防疫体系,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部门、医疗机构等,共同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6.2.2卫生防疫措施卫生防疫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疾病监测与报告:建立疫情监测网络,及时发觉和报告传染病疫情,为防控疫情提供科学依据。(2)疫苗接种:普及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3)卫生宣传与教育: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4)环境卫生治理: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消除病媒生物滋生地,降低疾病传播风险。(5)食品安全监管: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监管,保证食品安全。6.2.3卫生防疫队伍建设卫生防疫队伍包括疾控人员、卫生监督员、社区医生等。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的卫生防疫知识,能够迅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人民群众提供有效的卫生防疫服务。6.2.4卫生防疫法规与政策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卫生防疫法规与政策,如《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等,为卫生防疫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各级和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保证卫生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七章信息报告与新闻发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报告与新闻发布在组织管理和公共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介绍信息报告程序、信息发布要求以及新闻报道协调等方面的内容。7.1信息报告程序信息报告是组织内部信息传递的重要环节,以下为信息报告的基本程序:(1)信息收集: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组织相关的信息,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信息。(2)信息筛选: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去除无关或重复的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3)信息整理:将筛选后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结构进行整理,便于理解和传达。(4)信息审核:对整理后的信息进行审核,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5)信息报告:将审核通过的信息按照既定的报告程序向上级或相关部门报告。(6)信息反馈:及时关注信息接收方的反馈,了解信息传达的效果,为下一次信息报告提供改进方向。7.2信息发布要求信息发布是组织与公众沟通的重要方式,以下为信息发布的基本要求:(1)信息准确性:发布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不得含有虚假或误导性内容。(2)信息及时性:发布的信息应保证及时,保证公众能够及时了解组织的最新动态。(3)信息权威性:发布的信息应具有权威性,来源可靠,避免引用未经证实的信息。(4)信息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受众需求,发布有针对性的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果。(5)信息安全性:保证信息发布过程中不泄露组织内部敏感信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6)信息可读性:发布的信息应具有良好的可读性,使用简洁、明了的文字,便于公众理解和接受。7.3新闻报道协调新闻报道协调是组织与媒体之间沟通的重要环节,以下为新闻报道协调的基本内容:(1)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新闻报道创造有利条件。(2)提供新闻素材:主动提供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协助媒体完成报道。(3)接受媒体采访:积极参与媒体采访,传达组织的声音,回应公众关切。(4)新闻发布会的组织:根据需要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媒体参加,发布重要信息。(5)跟踪新闻报道:关注媒体报道,了解报道效果,为组织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6)处理负面报道:面对负面报道,积极应对,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第八章应急物资与资金保障8.1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物资储备是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的物资保障能力,我国已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应急救援物资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规划,明确储备品种、规模和布局,保证储备物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2)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形成和地方两级储备体系,提高应急物资的调度和配送效率。(3)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保证储备物资的质量和安全,定期开展检查、维护和更新工作。(4)推动应急物资储备与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8.2应急资金保障应急资金保障是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的重要支撑。为了保证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应急资金保障。(1)设立和地方两级救灾资金,根据灾害程度和受灾地区需求,及时下达救灾资金。(2)完善救灾资金分配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的公平、公正、透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受灾地区提供紧急信贷支持,缓解灾后重建的资金压力。(4)建立健全救灾资金监管制度,加强对救灾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保证资金安全。(5)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救灾资金和物资,形成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应急资金保障体系。通过以上措施,我国应急物资与资金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九章培训与演练9.1培训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培训内容,旨在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保证工作的高效顺利进行。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司文化及价值观:让员工了解公司的历史、愿景、使命以及价值观,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2)岗位职责与技能:针对不同岗位,明确员工的职责范围,培训相应的专业技能,提高工作效率。(3)安全生产知识: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强化安全意识,预防发生。(4)质量管理:培训员工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客户需求。(5)团队协作与沟通技巧:培养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促进团队和谐发展。(6)职业素养: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心态、职业形象等方面。9.2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新员工:为了让新员工尽快熟悉公司环境,了解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对新员工进行系统培训。(2)在职员工:针对在职员工的工作需求,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3)中高层管理人员:加强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提高管理水平。(4)特殊岗位人员:对特殊岗位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保证其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素质。9.3演练计划为保证培训效果,制定以下演练计划:(1)制定演练方案:根据培训内容,制定详细的演练方案,包括演练时间、地点、人员、道具等。(2)分阶段实施:将培训内容分为若干阶段,每阶段进行一次演练,保证培训效果。(3)演练评估:每次演练结束后,组织评估小组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阶段培训提供参考。(4)反馈与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对培训内容和方法进行反馈与改进,提高培训效果。(5)定期复训:对已培训过的员工进行定期复训,巩固培训成果,保证员工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第十章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10.1修订程序10.1.1预案评估在应急预案修订前,应当对现有预案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预案内容的适应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评估工作应由专业团队负责,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10.1.2制定修订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修订计划,明确修订目标、修订内容、修订时间表等。修订计划应报请相关部门或单位批准。10.1.3组织修订按照修订计划,组织专业人员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修订过程中,应充分征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意见,保证预案的全面性和针对性。10.1.4审核审批修订完成后,应急预案应提交给相关部门或单位进行审核审批。审批通过后,应急预案方可正式发布实施。10.1.5发布实施发布应急预案时,应保证预案传达至各相关单位和人员,并组织培训,提高应急预案的执行力。10.2更新要求10.2.1定期更新应急预案应定期进行更新,以保证其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更新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10.2.2动态更新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应急预案应进行动态更新:(1)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发生变化;(2)组织机构、职责分工调整;(3)应急预案涉及的设备、设施发生变化;(4)应急预案演练、案例分析发觉的问题;(5)其他需要更新的情况。10.2.3更新内容应急预案更新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预案目标、任务和策略;(2)组织机构、职责分工;(3)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4)应急资源配备;(5)预案演练和培训要求。10.2.4更新程序应急预案更新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收集更新信息,分析更新需求;(2)制定更新方案,明确更新内容;(3)组织专业人员对预案进行更新;(4)提交相关部门或单位审核审批;(5)发布实施更新后的应急预案。第十一章法律责任与奖励11.1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在我国,法律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11.1.1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因违法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民事责任主要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等。11.1.2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应承担的行政制裁。行政责任主要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等。11.1.3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因犯罪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刑事责任包括: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11.2奖励措施奖励措施是指对在各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给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