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游客突发疾病应急预案_第1页
旅游景区游客突发疾病应急预案_第2页
旅游景区游客突发疾病应急预案_第3页
旅游景区游客突发疾病应急预案_第4页
旅游景区游客突发疾病应急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景区游客突发疾病应急预案TOC\o"1-2"\h\u27241第一章:总则 3319631.1编制目的 3301171.2编制依据 380271.3适用范围 3145061.4应急预案体系 329017第二章:组织架构与职责 486152.1应急组织架构 423332.2各部门职责 449412.3应急队伍组建 430194第三章:预警与预防 5167913.1预警信息来源 5241553.2预警信息处理 5147553.3预防措施 516642第四章:应急响应 654874.1疾病分类 6302054.2应急响应级别 688324.3应急响应流程 615200第五章:现场处置 7150335.1现场评估 7120825.2现场救援 7186685.3现场疏散 727200第六章:医疗救护 8324896.1院前急救 8190526.2院际转诊 8125716.3医疗资源协调 912376第七章:信息报告与发布 9112487.1信息报告流程 9214207.1.1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单位或个人应当立即启动信息报告流程,及时向上级部门和报告。 9147527.1.2信息报告应遵循以下流程: 9108187.2信息发布渠道 97827.2.1信息发布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95117.3信息发布要求 1032937.3.1信息发布应遵循以下要求: 1010786第八章:善后处理 10230168.1受害者救助 10123608.2保险理赔 11181108.3事件总结与改进 115768第九章:应急演练与培训 1235469.1演练计划 12213139.2演练组织 1288719.3培训与考核 1312440第十章:物资与设备保障 131678210.1物资储备 13428510.1.1储备计划与实施 131783410.1.2储备物资的种类与标准 13138410.1.3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 14635010.2设备维护 142360010.2.1设备维护制度 143097410.2.2维护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 14375310.2.3设备维护记录与分析 142626210.3保障措施 141547210.3.1完善应急预案 142679610.3.2加强部门协作 141805810.3.3优化供应链管理 1436610.3.4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147869第十一章:法律法规与政策 141498811.1法律法规 141301711.2政策指导 151279011.3监督管理 1523296第十二章: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更新 16446412.1修订程序 161111512.1.1预案评估: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分析其在实际应急工作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识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62861112.1.2收集意见: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在应急工作中的实际需求,为修订提供依据。 161979212.1.3拟订修订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和收集到的意见,制定具体的修订方案,明确修订内容和措施。 162063912.1.4审核审批:将修订方案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核,经批准后实施。 162451112.1.5修订实施:按照修订方案,对应急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保证修订内容符合实际需求。 162468112.1.6培训宣传:修订完成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保证他们熟悉新预案的内容和要求。 161042612.1.7预案发布:将修订后的应急预案正式发布,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161318912.2更新周期 162454212.2.1定期更新: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更新周期,一般为12年。 161967312.2.2特殊情况更新: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或政策调整时,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更新。 162643412.3修订依据 16349612.3.1法律法规: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应急预案的修订符合法律要求。 161139712.3.2政策文件:参考国家和地方政策文件,保证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政策导向一致。 1623812.3.3实际需求:根据实际应急工作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修订,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163152512.3.4先进经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应急预案制定和修订经验,不断提升预案质量。 161814212.3.5科研成果:关注应急领域的科研成果,将新技术、新方法纳入应急预案修订。 16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了加强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本预案旨在明确应急管理工作任务,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快速、有效的应对措施。1.2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地方相关政策、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编制。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包括自然灾害、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突发公共事件。具体包括:(1)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2)灾难:如火灾、爆炸、交通、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安全生产等。(3)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环境污染等。(4)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袭击、暴力犯罪、群体性事件等。1.4应急预案体系本预案分为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和企事业单位预案四个层次。(1)总体预案:主要包括本预案以及相关配套政策、规定和要求。(2)专项预案:针对特定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制定具体的应急响应措施和操作流程。(3)部门预案:各级及其有关部门根据本预案,结合本部门职责,制定的应急预案。(4)企事业单位预案:企事业单位根据本预案,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的应急预案。在应急预案体系中,各级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密切协作,保证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第二章:组织架构与职责2.1应急组织架构应急组织架构是保障应急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应急组织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级:(1)领导层:应急组织架构的领导层主要由相关领导担任,负责应急工作的总体部署、协调和指挥。(2)管理层:管理层负责应急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应急计划的制定、应急资源的调配、应急演练的组织等。(3)执行层:执行层主要包括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负责应急任务的执行和落实。(4)技术支持层:技术支持层主要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为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如信息收集、风险评估、救援设备研发等。2.2各部门职责各部门在应急组织架构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以下为各部门的主要职责:(1)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应急工作的总体协调、组织制定应急计划、指导应急演练、协调应急资源等。(2)救援队伍:负责现场救援、人员疏散、物资转运等具体救援工作。(3)信息与通信部门:负责应急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和发布,保证应急通信畅通。(4)医疗救护部门:负责现场伤员的救治和转运,保障伤员的生命安全。(5)物资保障部门:负责应急物资的储备、调配和供应,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6)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应急过程中的安全监管,预防发生,保证救援工作的安全有序。2.3应急队伍组建应急队伍是应急工作的关键力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专业救援队伍:包括消防、矿山救援、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具备较强的救援能力和专业素质。(2)志愿者救援队伍:由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组成,经过培训后,协助专业救援队伍进行救援工作。(3)企事业单位救援队伍: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组建的具备一定救援能力的队伍。(4)社区救援队伍:社区范围内,由社区居民组成的救援队伍,主要负责社区内的应急救援工作。通过以上应急组织架构和各部门职责的明确,可以为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不断优化应急队伍的组建和管理,提高应急能力,是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关键。第三章:预警与预防3.1预警信息来源预警信息来源是预防风险和应对危机的第一步。相关部门是预警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通过监测各种风险因素,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社会公众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科研机构和专业团队通过研究分析历史数据、环境变化等因素,为预警信息提供科学依据。媒体、企业、民间组织等也是预警信息的重要来源,他们在发觉风险迹象时,及时传递信息,提高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3.2预警信息处理预警信息处理是保证预警信息有效传递的关键环节。预警信息应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审核,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部门、专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预警信息的处理,形成预警信息共享机制。预警信息的传递渠道应多样化,包括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预警信息发布时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便于社会公众理解和执行。3.3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预警与预防工作的核心。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预防措施:(1)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预警与预防的责任主体和具体措施,为预警与预防工作提供法律依据。(2)加强监测和预警设施建设:提高预警设施的覆盖率和准确性,保证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社会公众。(3)增强公众防范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预警与预防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4)建立应急预案:针对各类风险,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救援力量和物资保障等。(5)加强部门协同:各级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预警与预防的合力。(6)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预警与预防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漏洞,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保证预警与预防工作的有效性。(7)推广先进技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预警与预防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以上预防措施的实施,有助于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轻危机带来的损失,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第四章:应急响应4.1疾病分类在应急响应中,疾病的分类是一项关键工作。根据疾病的性质、传播途径和影响范围,我们可以将疾病分为以下几类:(1)传染病:如新冠病毒、流感、手足口病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2)非传染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主要与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3)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程较长,需要长期治疗和干预。(4)急性病:如食物中毒、药物过敏等,病程较短,症状明显。4.2应急响应级别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分为以下四个级别:(1)一级响应:适用于特别重大的疫情,如新冠病毒疫情。(2)二级响应:适用于较大的疫情,如流感疫情。(3)三级响应:适用于一般的疫情,如手足口病疫情。(4)四级响应:适用于较小的疫情,如食物中毒事件。4.3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响应流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准备阶段: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应急预案,培训人员,准备物资等。(2)检测阶段:发觉疫情,进行病例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病因。(3)遏制阶段:采取隔离、消毒、疫苗接种等措施,阻止疫情传播。(4)根除阶段:针对病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消除疫情。(5)恢复阶段: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开展心理援助和健康宣教。(6)总结阶段:对应急响应过程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类似事件提供借鉴。第五章:现场处置5.1现场评估在现场处置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现场评估。现场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的性质、规模、影响范围以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为后续的救援和疏散工作提供依据。现场评估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类型:根据的性质,判断是火灾、爆炸、泄漏、有毒气体扩散等类型。(2)规模:评估影响的范围,如波及的建筑物、人员、设备等。(3)危险因素:分析可能导致次生灾害的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质、有毒有害气体、建筑物结构安全等。(4)人员伤亡:了解发生时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5)周边环境:评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空气质量、水源污染等。5.2现场救援现场救援是现场处置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尽快控制现场,减轻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现场救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紧急救治: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2)疏散人员:组织现场及周边人员有序疏散,避免因恐慌导致踩踏等。(3)消除危险:针对性质,采取相应措施消除危险,如切断电源、熄灭火灾、控制泄漏等。(4)物资调度:根据救援需求,合理调配救援物资,保证救援工作顺利进行。(5)信息上报: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信息,为上级决策提供依据。5.3现场疏散现场疏散是保证人员安全的重要措施。在现场疏散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迅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快疏散现场及周边人员。(2)有序:组织人员有序疏散,避免因恐慌导致踩踏等。(3)全面:保证所有受影响的人员均得到疏散,不遗漏任何人员。(4)预警:在疏散过程中,密切关注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5)协同:与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现场疏散任务。现场疏散的具体措施包括:(1)设立疏散通道:根据现场情况,设立安全、便捷的疏散通道。(2)明确疏散方向:指示人员按照预定路线进行疏散。(3)安排引导人员:在每个疏散通道安排引导人员,协助人员疏散。(4)宣传疏导:通过广播、喊话等方式,宣传疏导人员情绪,保证疏散顺利进行。(5)安抚家属:对家属进行安抚,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第六章:医疗救护6.1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是医疗救护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承担着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紧急处理和快速转运的重要任务。5G智慧医疗急救车的投入使用,院前急救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这些急救车中,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数可以实时传输回急救中心,医院专家可以提前介入抢救,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例如,山西的5G智慧医疗急救车已成功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的模式,使得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的无缝联动成为可能。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创伤处理、药物应用等。急救人员还需配备先进的急救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便携式呼吸机等,以应对各种紧急情况。6.2院际转诊院际转诊是指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进行患者的转送和治疗。这一过程要求各医疗机构之间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和协调体系,保证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佳的医疗资源。在转诊过程中,医生需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接收医院。院际转诊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通过建立区域性的医疗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对患者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提高转诊效率。同时院际转诊还需考虑到患者的意愿和家属的意见,保证转诊过程的人文关怀。6.3医疗资源协调医疗资源协调是指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这包括对急救车辆、医疗设备、医护人员等资源的有效管理。为了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各级和医疗机构需采取以下措施:增加急救车辆和医疗设备的数量,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急救服务质量。建立区域性的医疗资源调度中心,实现对医疗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5G、大数据等,提高医疗资源协调的智能化水平。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救护的整体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及时、高效的医疗服务。第七章:信息报告与发布7.1信息报告流程7.1.1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单位或个人应当立即启动信息报告流程,及时向上级部门和报告。7.1.2信息报告应遵循以下流程:(1)现场确认:确认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可能产生的影响。(2)初步报告:向上级部门和报告突发事件的初步情况,包括事件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涉及范围等。(3)详细报告:在初步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整理事件相关信息,形成详细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事件原因、发展趋势、可能产生的后果、已采取的应对措施等。(4)跟踪报告: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定期向上级部门和报告事件进展、应对措施及效果。7.2信息发布渠道7.2.1信息发布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官方网站:发布突发事件应对管理的政策、法规、预警信息等。(2)新闻媒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发布突发事件相关信息。(3)社交媒体:利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引导舆论。(4)现场公告:在突发事件发生地设立公告栏,发布相关信息。(5)移动应用:通过手机短信、移动应用等渠道,向公众发布突发事件相关信息。7.3信息发布要求7.3.1信息发布应遵循以下要求:(1)及时性:保证突发事件信息在最短时间内发布,减少信息传播的滞后性。(2)准确性:发布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不得歪曲、篡改事实。(3)完整性:全面、客观地发布突发事件相关信息,避免信息碎片化。(4)权威性:发布的信息应当来源于权威部门或专家,保证信息的可靠性。(5)连续性: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持续发布相关信息,保持信息更新的连续性。(6)针对性:针对不同受众,发布有针对性的信息,提高信息发布的有效性。(7)保密性:在发布信息时,注意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第八章:善后处理8.1受害者救助在发生后,善后处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受害者的救助工作。以下是受害者救助的具体措施:(1)保证受害者得到及时救治。发生后,应立即启动紧急救援机制,将受害者迅速送往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同时要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受害者得到最佳的医疗救治。(2)提供心理援助。发生后,受害者可能会出现心理创伤。为此,应组织专业心理援助团队,为受害者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3)生活救助。对于受害者家庭,应提供必要的生活救助,包括临时住宿、生活补贴等,保证他们度过难关。(4)法律援助。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帮助他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追究责任。8.2保险理赔保险理赔是善后处理的重要环节,以下为保险理赔的具体步骤:(1)受害者向保险公司报案。发生后,受害者应在第一时间向保险公司报案,说明情况。(2)保险公司调查核实。保险公司接到报案后,应立即展开调查,核实情况,确定理赔范围。(3)提交理赔资料。受害者需向保险公司提交相关理赔资料,如报告、医疗费用单据等。(4)保险公司审核理赔资料。保险公司对提交的理赔资料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理赔。(5)理赔款支付。保险公司将理赔款支付给受害者,保证受害者得到合理的赔偿。8.3事件总结与改进在善后处理过程中,对进行总结与改进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以下为事件总结与改进的具体内容:(1)分析原因。对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发生的根本原因,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2)制定改进措施。根据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包括技术改进、管理改进等。(3)落实改进措施。将改进措施具体化,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间,保证改进措施的落实。(4)建立长效机制。在改进过程中,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防止类似的再次发生。(5)持续跟踪与评估。对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持续跟踪与评估,及时发觉问题并加以解决。通过以上措施,善后处理工作将更加高效、有序,有助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为未来的预防提供有力保障。第九章:应急演练与培训9.1演练计划应急演练是提高组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保证演练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详细的演练计划。以下是演练计划的主要内容:(1)演练目的:明确演练的目的,包括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等。(2)演练范围:确定演练涉及的部门、岗位及人员,保证演练的全面性和针对性。(3)演练时间: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演练,避免影响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4)演练内容:根据应急预案,设定演练的具体场景和任务,包括类型、等级、应急响应程序等。(5)演练步骤:明确演练的各个阶段,如演练准备、演练实施、演练总结等。(6)演练组织:确定演练的领导机构、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7)演练评估:设立评估小组,对演练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9.2演练组织为保证演练的顺利进行,需要做好以下演练组织工作:(1)成立演练指挥部:负责演练的总体协调和指挥,保证演练按照预定计划进行。(2)设立演练分组:根据演练内容,设立相应的演练分组,如救援组、疏散组、通讯组等。(3)明确职责分工:为各个演练分组明确职责,保证演练过程中各项工作有序进行。(4)做好演练前的准备:检查演练场地、设备、物资等,保证演练条件具备。(5)开展演练培训:对参演人员进行演练培训,使其熟悉演练任务和流程。(6)宣传动员:通过会议、培训等形式,对参演人员进行宣传动员,提高其参与演练的积极性。9.3培训与考核培训与考核是提高员工应急能力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培训与考核的主要内容:(1)培训内容:a.应急预案:使员工熟悉应急预案的内容,了解应急响应程序。b.应急知识:培训员工掌握基本的应急知识,如火灾逃生、心肺复苏等。c.应急技能:培训员工具备一定的应急技能,如灭火器使用、救援器材操作等。(2)培训形式:a.理论培训: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使员工掌握应急知识和技能。b.实操培训:组织员工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其应急能力。c.情景模拟:设置模拟场景,让员工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应急演练。(3)考核与评价:a.定期考核:对员工进行定期考核,检验其应急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b.绩效评价:将员工的应急能力纳入绩效评价体系,激发其学习动力。c.奖惩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达标的员工进行约谈和培训。通过以上培训与考核,不断提高员工的应急能力,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力保障。第十章:物资与设备保障10.1物资储备10.1.1储备计划与实施为保证项目或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物资需求得到及时满足,我们制定了详细的物资储备计划。该计划包括物资种类、数量、储备周期等关键要素,以保证物资储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10.1.2储备物资的种类与标准储备物资主要包括原材料、辅料、备品备件等。我们根据生产需求、市场供应情况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对各类物资进行分类管理,并制定相应的储备标准。10.1.3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为提高物资储备的灵活性,我们实施动态管理,定期对储备物资进行检查、盘点,保证物资的完好无损和及时更新。10.2设备维护10.2.1设备维护制度我们制定了完善的设备维护制度,包括日常维护、定期检查、故障处理等内容,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10.2.2维护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为提高设备维护水平,我们定期组织维护人员参加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10.2.3设备维护记录与分析我们详细记录设备维护过程中的各项数据,通过分析,找出设备故障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10.3保障措施10.3.1完善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物资短缺和设备故障情况,我们制定了应急预案,包括应急采购、设备抢修等环节,以保证项目或企业运行不受影响。10.3.2加强部门协作我们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保证物资供应和设备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10.3.3优化供应链管理通过对供应链的优化,提高物资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保证物资供应的稳定性和经济性。10.3.4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我们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对物资储备和设备维护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以激励员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第十一章:法律法规与政策11.1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对于保障社会秩序、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在药物监管和铁路监管领域,法律法规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在药物监管方面,药物监督管理局承担着研究及评估药物监督管理范畴的政策,并建议制定相关计划及法规的职责。该机构还需执行药物注册管理制度,依法管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审批属其职责范围内的货物进口等。这些职责的履行,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撑。在铁路监管方面,兰州铁路监督管理局和武汉铁路监督管理局分别负责各自管界内的铁路监督管理工作。他们的主要职责包括监督管理铁路运输安全、铁路工程质量安全、铁路运输设备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相关铁路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等。这些职责的落实,同样需要依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11.2政策指导政策指导是在法律法规框架下,对特定领域进行引导和规范的重要手段。在药物监管和铁路监管领域,政策指导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药物监管领域,政策指导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