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交通应急预案_第1页
旅游交通应急预案_第2页
旅游交通应急预案_第3页
旅游交通应急预案_第4页
旅游交通应急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交通应急预案TOC\o"1-2"\h\u10382第一章旅游交通应急预案概述 3224821.1预案编制目的与依据 3295081.1.1编制目的 3201921.1.2编制依据 3299841.1.3适用范围 3200541.1.4工作原则 414664第二章旅游交通分类与等级 4177631.1.5财产损失:指在旅游过程中,由于交通造成的仅限于财产损失,未造成人员伤亡的。 4266671.1.6伤人:指在旅游过程中,交通导致人员受伤,但未造成死亡的。 4247621.1.7死亡:指在旅游过程中,交通导致人员死亡的。 4291231.1.8混合型:指在旅游过程中,交通同时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 4138771.1.9轻微:指一次造成轻伤1至2人,或者财产损失不足1000元的。 428551.1.10一般:指一次造成重伤1至2人,或者轻伤3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的。 4191151.1.11重大:指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财产损失3万元以上不足6万元的。 485781.1.12特大:指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伤11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时重伤8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6万元以上的。 411138第三章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5137991.1.13概述 5250211.1.14应急组织机构设置原则 5288251.1.15应急组织机构设置内容 5293391.1.16领导机构职责 6286091.1.17执行机构职责 65111.1.18协调机构职责 6134801.1.19支撑机构职责 63380第四章预警预防与信息报告 6276301.1.20预警预防的重要性 6104501.1.21预警预防措施 6287641.1.22信息报告的重要性 7171031.1.23信息报告流程 795231.1.24信息报告要求 812795第五章应急响应与处置 8277041.1.25等级划分 8262321.1.26等级划分依据 8237451.1.27预警与信息报告 8273821.1.28应急响应启动 8196051.1.29应急处置措施 993951.1.30应急处置结束 991第六章救援力量与资源保障 9288131.1.31概述 9186631.1.32救援力量配备措施 10280831.1.33概述 10152861.1.34资源保障措施 102730第七章调查与处理 11266911.1.35调查的启动 11204281.1.36调查组的成立 11146291.1.37调查的主要内容 11313381.1.38调查的实施 12263981.1.39定性 12220591.1.40处理措施 12218781.1.41整改 12282741.1.42报告和信息公开 1210840第八章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 12163251.1.43真实性原则 12192221.1.44及时性原则 1344861.1.45准确性原则 13254651.1.46权威性原则 1388451.1.47针对性原则 1362681.1.48互动性原则 13264561.1.49议程设置策略 13190021.1.50情感引导策略 13202021.1.51理性引导策略 1396691.1.52舆论监督策略 13275491.1.53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策略 1339111.1.54利用新媒体平台策略 1418961.1.55跨部门协作策略 14280601.1.56舆论引导与舆论回应相结合策略 1410086第九章应急演练与培训 14277151.1.57概述 14247501.1.58应急演练计划制定 14116131.1.59应急演练实施 14124621.1.60概述 15299641.1.61培训内容 15239841.1.62培训方式 15246981.1.63宣传教育 1518479第十章应急预案修订与更新 1636491.1.64预案修订的启动 1672051.1.65预案修订的编制 1628451.1.66预案修订的审批与发布 1624271.1.67更新周期 16115221.1.68更新内容 1695321.1.69更新程序 1761591.1.70更新记录与归档 1724903第十一章旅游交通应急预案实施与监督 17173991.1.71实施原则 17139621.1.72实施内容 17199281.1.73监管主体 18158821.1.74监管内容 184041.1.75监管措施 185959第十二章应急预案的终止与解除 1979761.1.76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 19119751.1.77医疗资源得到合理调配 19173071.1.78患者病情稳定 19198991.1.79上级指令 19231571.1.80评估与报告 19256381.1.81审批与通知 19255701.1.82恢复常规工作 19186751.1.83总结与改进 19319741.1.84资料归档 19第一章旅游交通应急预案概述1.1预案编制目的与依据1.1.1编制目的旅游交通应急预案的编制旨在建立健全旅游行业交通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交通的快速反应能力,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减少交通造成的损失,保证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1.1.2编制依据本预案的编制依据以下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4)国家旅游局及相关部门发布的旅游应急预案和相关规定。(5)各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制定的旅游应急预案和相关规定。(6)旅游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和规范。第二节预案适用范围与原则1.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旅游行业发生的交通的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和善后处置工作。包括旅行社、旅游车队、旅游景点、旅游饭店等旅游相关企业和单位。1.1.4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加强旅游交通安全管理,提高旅游者的交通安全意识,预防交通的发生。(2)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组织体系,明确各级领导和部门的职责,保证应急响应迅速、有序。(3)快速反应,科学处置。在交通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4)资源整合,协同作战。充分利用旅游行业内外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应急响应的整体效能。(5)加强宣传,提高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旅游交通安全宣传,提高旅游者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降低交通发生的风险。第二章旅游交通分类与等级第一节旅游交通分类旅游交通的分类主要基于的性质和后果,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1.5财产损失:指在旅游过程中,由于交通造成的仅限于财产损失,未造成人员伤亡的。1.1.6伤人:指在旅游过程中,交通导致人员受伤,但未造成死亡的。1.1.7死亡:指在旅游过程中,交通导致人员死亡的。1.1.8混合型:指在旅游过程中,交通同时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第二节旅游交通等级划分旅游交通等级的划分主要依据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程度。以下为旅游交通等级的划分标准:1.1.9轻微:指一次造成轻伤1至2人,或者财产损失不足1000元的。1.1.10一般:指一次造成重伤1至2人,或者轻伤3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的。1.1.11重大:指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财产损失3万元以上不足6万元的。1.1.12特大:指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伤11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时重伤8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6万元以上的。根据旅游交通的等级划分,有助于相关部门对进行快速、准确地处理,从而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提高旅游安全水平。第三章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一节应急组织机构设置1.1.13概述应急组织机构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和实施应急响应工作的组织体系。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旨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1.1.14应急组织机构设置原则(1)统一领导:应急组织机构应实行统一领导,明确指挥关系,保证应急响应工作的有序进行。(2)分级负责:应急组织机构应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各级职责,保证应急响应工作的有效实施。(3)协调配合:应急组织机构应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提高应急响应的整体效能。(4)灵活应对:应急组织机构应具备较强的灵活性,能够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影响,迅速调整应急响应策略。1.1.15应急组织机构设置内容(1)领导机构:应急组织机构的领导机构负责统一领导应急响应工作,制定应急响应策略,协调各部门资源,指挥调度应急力量。(2)执行机构:应急组织机构的执行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应急响应措施,包括应急监测、预警、救援、恢复等工作。(3)协调机构:应急组织机构的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保证应急响应工作的有序进行。(4)支撑机构:应急组织机构的支撑机构负责提供应急响应所需的技术、物资、资金等保障。第二节各部门职责划分1.1.16领导机构职责(1)制定应急响应政策和规划,指导应急响应工作的开展。(2)统一指挥应急响应工作,协调各部门资源和力量。(3)审批应急响应预案,组织应急演练。(4)发布应急响应指令,指导各级应急组织机构开展工作。1.1.17执行机构职责(1)负责应急监测,及时掌握突发事件动态。(2)负责预警发布,提醒公众采取应急措施。(3)负责组织救援力量,实施救援行动。(4)负责恢复重建,协助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活。1.1.18协调机构职责(1)负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应急响应工作。(2)负责信息收集、整理和上报,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3)负责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4)负责协调社会资源,参与应急响应工作。1.1.19支撑机构职责(1)提供应急响应所需的技术支持,包括通信、交通、遥感等。(2)负责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保证应急响应物资供应。(3)负责筹集应急响应资金,保障应急响应工作的顺利开展。(4)负责应急响应人员培训和选拔,提高应急响应队伍素质。第四章预警预防与信息报告第一节预警预防措施1.1.20预警预防的重要性预警预防是风险管理和预防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对潜在风险和隐患的及时发觉和预警,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或减少的发生和损失。在各类突发事件中,预警预防措施发挥着的作用。1.1.21预警预防措施(1)建立预警预防制度制定完善的预警预防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预警预防职责,保证预警预防工作的落实。(2)加强风险识别与评估对各类风险进行系统识别和评估,明确风险等级,为预警预防工作提供依据。(3)完善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处置措施和责任人。(4)强化监测预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进行实时监测,发觉异常情况立即预警。(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预警预防能力,形成全员参与预警预防的良好氛围。(6)开展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实际效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第二节信息报告流程1.1.22信息报告的重要性信息报告是预警预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的信息报告对于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具有重要意义。1.1.23信息报告流程(1)信息收集各部门、各岗位要密切关注安全生产情况,发觉异常情况立即收集相关信息。(2)信息整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信息报告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将整理好的信息报告给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4)信息反馈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对信息进行审核、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报告人。(5)跟踪监测对报告的信息进行持续跟踪监测,密切关注事件发展动态。(6)信息更新根据事件发展情况,及时更新信息报告,为预警预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1.1.24信息报告要求(1)及时性:信息报告要及时,保证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情况。(2)准确性:信息报告要准确,避免因误报、漏报导致决策失误。(3)完整性:信息报告要完整,全面反映事件的基本情况、发展动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4)规范性:信息报告要遵循规定的程序和格式,保证报告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第五章应急响应与处置第一节应急响应等级1.1.25等级划分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分为四级,分别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各级应急响应的具体标准,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应急预案的规定执行。1.1.26等级划分依据(1)事件性质:依据事件的严重程度、紧急程度和涉及范围进行划分。(2)危害程度:依据事件对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影响程度进行划分。(3)影响范围:依据事件对当地经济、社会、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划分。第二节应急处置流程1.1.27预警与信息报告(1)预警:相关部门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2)信息报告:事发单位或个人应立即向当地应急管理部门报告事件情况,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1.1.28应急响应启动(1)接到预警信息或事件报告后,应急管理部门应根据事件等级和应急预案,迅速启动应急响应。(2)应急响应启动后,各级应急指挥部应立即成立,组织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应急处置。1.1.29应急处置措施(1)人员疏散:迅速组织事发区域及周边人员有序疏散,保证人员安全。(2)现场救援: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进行现场救援,救治受伤人员,控制事态发展。(3)应急物资调度:根据事件需求,紧急调度应急物资,保障应急处置工作需要。(4)交通管制:根据事件影响范围,实行交通管制,保障救援车辆和人员快速到达现场。(5)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6)后期处置:事件得到控制后,组织开展善后处置工作,恢复生产生活秩序。1.1.30应急处置结束(1)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无新增伤亡和损失。(2)救援队伍撤离现场,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3)应急管理部门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4)各级及相关部门对事件责任人进行追责。第六章救援力量与资源保障第一节救援力量配备1.1.31概述救援力量配备是保证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在我国,救援力量主要包括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民间救援力量以及志愿者等。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救援力量的配备情况。(1)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我国灾害救援的主力军,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强大的救援能力。队伍成员经过严格选拔和培训,具备丰富的救援经验和技能。在灾害发生时,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能够迅速响应,全力投入救援工作。(2)专业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主要包括地质、水利、交通、医疗、通信等领域的救援力量。这些队伍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特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在灾害救援中,专业救援队伍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协同作战,共同应对各类险情。(3)民间救援力量民间救援力量是我国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间救援力量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救援队伍。这些队伍积极参与灾害救援,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4)志愿者志愿者是救援力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灾害发生时,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救援工作,为受灾群众提供生活援助、心理疏导等服务。1.1.32救援力量配备措施(1)完善救援队伍体系建立完善的救援队伍体系,明确各救援队伍的职责和任务,保证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调度和投入救援力量。(2)提高救援队伍素质加强救援队伍的培训,提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救援能力,保证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关键作用。(3)建立救援队伍协作机制建立各救援队伍之间的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提高救援效率。第二节资源保障措施1.1.33概述资源保障是保证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灾害救援涉及物资、设备、技术、人力等多方面资源。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资源保障措施。1.1.34资源保障措施(1)物资保障(1)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制度,保证救援物资的充足和及时供应。(2)加强物资调配,保证救援物资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送达现场。(2)设备保障(1)配备先进的救援设备,提高救援效率。(2)定期检查、维护救援设备,保证设备功能良好。(3)技术保障(1)加强救援技术研发,提高救援技术含量。(2)推广先进救援技术,提升救援效果。(4)人力保障(1)充实救援队伍,提高救援人员素质。(2)建立救援人员培训制度,保证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体能。(5)协作保障(1)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资源共享。(2)建立跨区域救援协作机制,提高救援效率。第七章调查与处理第一节调查程序1.1.35调查的启动(1)发生后,发生单位或相关责任单位应立即启动调查程序,并向有关部门报告。(2)部门根据的性质、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决定是否成立调查组。1.1.36调查组的成立(1)调查组由部门组织,成员应具有调查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所调查无直接利害关系。(2)调查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主持调查组的工作,并履行以下职责:a.组织编制并实施调查方案;b.协调决定调查工作中的重要问题;c.提出有关调查的结论性意见。1.1.37调查的主要内容(1)查明发生的经过、原因、损失和影响;(2)查明的性质和责任;(3)评估应急处置工作;(4)总结教训,提出整改措施;(5)对责任单位和人员提出处理建议。1.1.38调查的实施(1)调查组可以采取现场勘查、询问知情人员、技术鉴定、查阅资料等方式开展调查;(2)调查组应严格遵守调查纪律,保证调查工作的客观、公正、严谨;(3)调查组有权纠正违法行为和安全隐患,并要求相关单位整改。第二节处理规定1.1.39定性(1)根据调查结果,部门应对进行定性,明确的性质和级别;(2)级别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1.1.40处理措施(1)对责任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等;(2)对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等;(3)对涉嫌犯罪的线索,移交司法机关处理;(4)对涉及的其他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理。1.1.41整改(1)发生后,责任单位应按照调查组的整改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并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2)部门应加强对整改工作的监督,保证整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1.1.42报告和信息公开(1)调查结束后,调查组应向部门提交调查报告;(2)部门应在调查报告经审查批准后,向社会公开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第八章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第一节信息发布原则1.1.43真实性原则信息发布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即发布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不得歪曲、篡改事实。保证信息真实是树立形象、赢得公众信任的基础。1.1.44及时性原则信息发布要注重及时性,即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避免舆论真空。1.1.45准确性原则信息发布应注重准确性,即发布的信息要精确无误,避免因信息不准确导致公众误解。1.1.46权威性原则信息发布要具备权威性,即发布的信息要有权威来源,以增强信息的可信度。1.1.47针对性原则信息发布要有针对性,即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场合,发布适当的信息,满足公众需求。1.1.48互动性原则信息发布要注重互动性,即与公众保持互动,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解答疑问。第二节舆论引导策略1.1.49议程设置策略舆论引导要善于运用议程设置策略,即在信息发布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公众关注特定议题,形成社会共识。1.1.50情感引导策略舆论引导要注重情感引导,即在信息发布过程中,以情感人,引发公众共鸣,增强舆论引导力。1.1.51理性引导策略舆论引导要注重理性引导,即在信息发布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讲道理,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1.1.52舆论监督策略舆论引导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即对机关、官员的错误决策、腐败行为等进行揭露和批评,推动问题解决。1.1.53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策略舆论引导要与舆论监督相结合,即在舆论引导过程中,既要积极引导公众,又要敢于面对问题,接受舆论监督。1.1.54利用新媒体平台策略舆论引导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扩大舆论引导范围,提高舆论引导效果。1.1.55跨部门协作策略舆论引导要实现跨部门协作,即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舆论引导工作。1.1.56舆论引导与舆论回应相结合策略舆论引导要注重舆论回应,即对公众关切的问题及时回应,解答疑问,以赢得公众信任。第九章应急演练与培训第一节应急演练计划1.1.57概述应急演练是检验和提高组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检验应急预案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应急队伍的协同作战能力。本节主要介绍应急演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1.1.58应急演练计划制定(1)明确演练目的:根据组织特点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确定演练的主题和目标。(2)确定演练范围:根据演练目的,确定演练涉及的部门、岗位和人员。(3)制定演练方案:包括演练时间、地点、内容、流程、参演人员、道具、场地布置等。(4)设定演练情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演练场景,使演练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5)制定安全保障措施:保证演练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和设备完好。(6)制定评估标准: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价,为改进应急预案和应急队伍能力提供依据。1.1.59应急演练实施(1)宣传发动:通过会议、培训等形式,对参演人员进行宣传发动,提高参演人员的认识度和积极性。(2)演练培训:对参演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保证参演人员熟悉演练任务和流程。(3)演练准备:按照演练方案,做好场地、道具、设备等准备工作。(4)演练实施:按照演练流程,组织参演人员进行实际操作。(5)演练总结: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第二节培训与宣传教育1.1.60概述培训与宣传教育是提高组织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使员工掌握应急知识和技能;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员工的应急意识,提高应急响应能力。1.1.61培训内容(1)应急预案:使员工熟悉应急预案的内容,了解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2)应急知识和技能:包括突发事件识别、预警、应急响应、救援等知识和技能。(3)应急设备使用:使员工掌握应急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4)应急心理素质:培养员工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策略。1.1.62培训方式(1)理论培训: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使员工掌握应急知识和技能。(2)实践培训:通过模拟演练、实际操作等形式,提高员工应急能力。(3)在线培训: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在线培训课程,方便员工随时学习。1.1.63宣传教育(1)制作宣传材料:制作宣传册、海报、视频等,宣传应急知识。(2)开展主题活动:组织应急知识竞赛、应急演练等活动,提高员工应急意识。(3)利用媒体宣传: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普及应急知识。(4)建立应急文化:将应急知识融入企业文化,形成具有组织特色的应急文化。通过培训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组织应急能力,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力保障。第十章应急预案修订与更新第一节预案修订程序1.1.64预案修订的启动(1)预案修订的启动条件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变化;组织机构、职责分工的调整;生产技术、设备设施的改变;案例的总结与分析;以及其他影响预案有效性的因素。(2)启动预案修订时,应由应急预案管理部门提出修订申请,经单位负责人审批同意后,成立修订小组。1.1.65预案修订的编制(1)修订小组应结合实际情况,对预案进行全面的审查,分析现有预案的不足之处,提出修订意见。(2)修订预案时,应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保证预案的内容完整、合理、可行。(3)预案修订过程中,应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意见,保证预案的适用性和针对性。1.1.66预案修订的审批与发布(1)预案修订完成后,应由应急预案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形成评审报告。(2)评审通过的预案,应由单位负责人审批同意,并予以发布。(3)发布预案时,应明确预案的生效日期,并保证相关部门和人员了解、熟悉预案内容。第二节预案更新要求1.1.67更新周期(1)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更新,一般不超过3年。(2)在以下情况下,应立即启动预案更新: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变化;组织机构、职责分工的调整;生产技术、设备设施的改变;案例的总结与分析;以及其他影响预案有效性的因素。1.1.68更新内容(1)预案更新应包括以下内容:预案编制依据、组织机构及职责、预警与预防机制、应急响应流程、应急资源与保障、预案演练与培训等。(2)更新预案时,应对预案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完善,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1.1.69更新程序(1)预案更新应由应急预案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单位负责人审批同意后,成立更新小组。(2)更新小组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预案进行全面的审查,分析现有预案的不足之处,提出更新意见。(3)更新预案时,应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保证预案的内容完整、合理、可行。(4)预案更新完成后,应由应急预案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形成评审报告。(5)评审通过的预案,应由单位负责人审批同意,并予以发布。1.1.70更新记录与归档(1)预案更新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更新内容、时间、责任人等信息。(2)更新后的预案应进行归档管理,保证预案的连续性和可追溯性。第十一章旅游交通应急预案实施与监督第一节实施要求1.1.71实施原则(1)预案实施应遵循预防为主、快速反应、协同配合、科学救援的原则,保证旅游交通的应急处理工作有序、高效。(2)预案实施应充分发挥企业、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旅游交通。1.1.72实施内容(1)宣传培训:加强对旅游交通应急预案的宣传,提高从业人员和广大游客的安全意识。开展应急预案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应对旅游交通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