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3公务员考试检察专业知识练习题(含答案)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检察官分为四等十三级。(
)
2.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程序包括制订侦查方案、采取侦查措施、依法适用强制措施、侦查终结和提起公诉。(
)
3.执行刑罚的监督主要方法之一是派驻检察室。(
)
4.人民检察院管辖的申诉是指对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刑事案件、
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裁定不服所提出的申诉。(
)
5.审查批捕部门和审查起诉部门都能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进行监督。(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所给选项中,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相应字母填入括号内。每题2分,共10分)
1.最高人民检察院(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A.
领导和监督
B.领导
C.
指导
D.
监督
2.人民检察院依法对(
)的立案活动实行监督。
A.审判机关
B.公安机关
C.税务机关
D.工商行政机关
3.人民检察院侦查活动监督的方法包括口头通知纠正、(
)和追究刑事责任。
A.电话通知纠正
B.派人通知纠正
C.书面通知纠正
D.三种方式都可以
4.下列情形中,属于刑事审判程序监督的内容是(
)。
A.法院通知出庭作证的鉴定人不具有鉴定资格的
B.法院宣判后没有按时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的
C.量刑畸轻畸重的
D.审判人员徇私舞弊的
5.下列情形中,国家不承担刑事赔偿责任的是(
)。
A.
检察机关对“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人作出不起诉决定,该被不起诉人被羁押的
B.
检察机关对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决定拘留的
C.
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使用武器造成公民身体伤害的
D.
检察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死亡的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相应字母填入括号内。每题3分,共15分)
1.根据检察官法规定,可以予以辞退的情形有(
)。
A.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确定为不称职的
B.
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另行安排的
C.
不履行检察官义务,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D.
旷工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一年内累计超过二十天的
2.
人民检察院对担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的犯罪嫌疑人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应当报请本级(
)许可。
A.人民代表大会
B.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C.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
D.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检察委员会是人民检察院的(
)。
A.
法定机构
B.
业务部门
C.
咨询机构
D.
工作指导和决策机构
4.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讯问犯罪嫌疑人应当(
)。
A.
允许犯罪嫌疑人的律师参加
B.
由侦查人员负责进行
C.
讯问的侦查人员不少于2人
D.
讯问笔录应当交由犯罪嫌疑人核对
5.县级人民检察院受(
)的领导。
A.上级人民法院
B.上一级人民检察院
C.所在省级人民检察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
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
2.受理审查起诉:
3、刑事立案监督
4、刑事抗诉:
5、民事、行政检察:
五、简答题(共15分)
1、简述刑事审判程序监督的内容?(8分)
2、简述审查批准、决定逮捕的条件?(7分)
六、论述题(共10分)
试述刑事抗诉的形式。
七、案例分析(20分)
1、某县公安局根据群众举报,以涉嫌非法行医罪对私开诊所的杨某立案侦查并依法将其拘留。拘留期限快届满时,杨某提出申请取保候审,公安局在杨某提出保证人并缴纳5000元保证金后为其办理了取保候审手续。在取保候审期间,发现杨某有伪造证据行为,经检察机关批准,县公安局逮捕了杨某。随后,县公安局依法对杨某的住所进行搜查。搜查过程中,发现杨某的卧室内藏有少量违禁品,但考虑到与案件无关,侦查人员在对杨的妻子进行批评教育后让她自行销毁掉。检察机关在对此案进行审查起诉时,发现公安机关侦查活动中有违法行为,专门就此向县公安局发出了检察建议书。
请指出本案在程序方面存在的错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2、某县人民检察院在立案侦查县土地管理局副局长高某受贿一案时,侦查员王某、谢某将高某传唤到检察院进行讯问。高某拒不供认曾收受过他人的钱财,王某便说,
“你没有收别人的钱,那你拿出证据来。”高某说:“你将我传唤来,你应当拿出我贪污的证据来,怎么还让我拿出无罪的证据呢?”王某认为高某态度不老实,叫法警周某治治高。周某遂用手铐将高某反铐在暖气管上达两小时之久。经报请院领导批准,王某宣布对高某拘留。对高某拘留三天后,法警周某将拘留通知书送到高某家,交给了高某的14岁的儿子。
问:检察人员在办理高某受贿案中有哪些违法之处?为什么?
公务员考试检察院专业知识练习题答案
2005年1月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错
2.错
3.对
4.错
5.对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B
2.B
3.C
4.B
5.A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ABC
2.BD
3.AD
4.BCD
5.BCD
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是指人民检察院对所管辖的刑事案件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2.受理审查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按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接受并初步审查侦查机关侦查终结和人民检察院自行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决定是否受理的过程。
3、刑事立案监督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的案件没有依法立案以及刑事立案活动是否合法所进行的法律监督。
4、刑事抗诉:在我国,刑事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通过诉讼程序要求人民法院对确有错误的刑事判决和裁定予以重新审理的一种法律监督活动,刑事抗诉是人民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有效法律手段。抗诉一经提出,必然引起人民法院对判决、裁定进行二审或再审,从而阻止判决、裁定的生效或执行。
5、民事、行政检察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监督职能的一部分,是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实行的法律监督。
五、简答题(共15分)
1、答:刑事审判程序监督的内容,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一切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包括:
1.对刑事案件的受理活动违法的;
2.对刑事案件的管辖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3.审理案件违反法定审理和送达期限的;
4.审判组织的组成违法的;
5.法庭审理案件违反法定程序的;
6.侵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的;
7.法庭审理中对有关程序问题所作的决定违反法律规定的;
8.审判人员徇私枉法的。(每1点1分,共8分)
2、答:
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批准、决定逮捕时,必须正确理解和掌握逮捕的法定条件:
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指同时具备下列情形:
(1)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
(2)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
(3)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经查证属实。(3分)
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即犯罪嫌疑人所犯罪行到一定的严重程度,侦查阶段初步分析判断其有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2分)
3.有逮捕必要。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较大,对其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2分)
六、论述题(共10分)
答:刑事抗诉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1.第二审程序的抗诉。即按照刑事诉讼法第181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的抗诉。也称为上诉程序的抗诉。(2分)
2.审判监督程序抗诉。即按照刑事诉讼法第205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确有错误,向人民法院提出对案件重新审理的诉讼活动。也称为再审程序的抗诉。(2分)
两种形式的抗诉有共同点,但也有区别。其主要区别是:
1.抗诉对象不同。
2.抗诉权限不同。
3.审理的程序不同。
4.提出抗诉的期限不同。
5.抗诉作用不同。(5分)(展开论述1分)
七、案例分析(20分)
1、答:(1)县公安局在对杨某取保候审的保证问题上存在错误。根据规定,取保候审不得同时使用保证人保证和保证金保证两种方式。(3分)
(2)公安机关在搜查过程中存在错误。根据规定,在搜查过程中发现违禁品的,无论是否与案件有关,都应当扣押。本案中侦查人员让杨妻自行销毁搜出的违禁品是错误的。(3分)
(3)检察机关实施侦查监督的方法存在错误。根据规定,检察机关纠正公安机关侦查违法行为使用的文书应为纠正违法通知书,而不能用检察建议书。(4分)
2、答(1)王某说,“你没有收别人的钱,那你拿出证据来。”这违反了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原则。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责任由司法机关承担,犯罪嫌疑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3分)
(2)法警周某将高某反铐在暖气管上,是变相刑讯逼供的行为。不能在讯问中适用警械达到让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目的。(3分)
(3)对高某拘留后三天才通知其家属,违反了刑事诉讼法关于拘留后24小时以内应通知家属的规定。(2分)
(4)法警周某将拘留通知书交给未成年人,违反了刑事诉讼法关于直接送达应交给犯罪嫌疑人成年家属的规定。(2分)《邓小平法制理论与依法治国》部分(含答案)一、判断题1.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2.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法治是我们的目标"。╳3.我们的民主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4.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5.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7.民主法制代替个人专断行政是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界碑。√8.人民政协是国家立法组织。╳9.邓小平提出了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并举的战略。√10.维护宪法、法律尊严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1.立法工作要坚持把调整政治活动的法律作为立法的重点。╳12.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决定于经济体制改革。╳13.遏制腐败,监督是关键。√14.坚持依法治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15.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伴随农业文明的兴起而出现的。╳16.社会主义法治的最基本价值原则是发展。╳17.法律是具有内在联系、协调统一的有机体。╳18.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发展生产力。╳19.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20.我国有权制定法律的是中共中央。╳21.配套法律是指有一个法律颁布以后,还需要一个或一些与之相关的法律的颁布,才能具体实施。√22.实施细则是指一个法律颁布以后,为了便于实施和具体操作,由国家行政机关和地方权力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此作出详细规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23.我国数量最大的法律渊源是法律。╳24.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是立法权统一。╳25.体现和维护人民民主就必须树立法律的权威。√26.党的政策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社会矛盾的调节器。╳27.法治的特征植根于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28.法治的核心部分是针对国家权力本身,要求权利监督与制约。╳29.程序公正是指法院正确地依据法律规定的具体次序、方式和手续来处理案件。√30.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的经济,即承认和尊重市场主体的意志自主性。√31.市场经济要求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也要求市场国际化。√32.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精髓。╳33.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办事的统一。√34.精神文明分为思想道德方面和教育科学文化方面。√35.精神文明是指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在精神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明成果。√36.社会主义法制的唯一要求是:违法必究。╳二、选择题1.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必然要求是(A)。A.民主法制B.无产阶级专政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政治协商制度2.发展民主政治,健全(C)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与前途。A.政策B.习惯C.法制D.伦理3.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出发点是确认和保障(C)A.中国共产党领导B.公民义务履行C.人民的民主权利D.改革开放4.社会主义法制要求的核心是(D)。A.制定法律B.公正审判C.强化仲裁的作用D.严格依法办事5.加强法制重点是进行(C)。A.制裁B.挽救C.教育D.改造6.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以(A)为突破口。A.精简机构B.高薪养廉C.强化监督D.重视服务7.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它的经济秩序是通过(B)来形成和维持的。A.法制B.法治C.民主D.道德8.只有在(C)条件下,才产生了对法治的社会需求。A.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C.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9.在法治国家中,法律要实现其社会功能就要首先形成独立合理的(B)。A.主体设计B.运行机制C.社会保障D.宏观调控10.军事法规的制定机关是(C)。A.全国人大B.国务院C.中央军委D.国防部11.树立法律的权威就必须首先树立(A)权威。A.宪法B.法律C.行政法规D.部门规章12.法治的功能在于(D)。A.强化统治基础B.发展国民经济C.建设精神文明D.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的13.我国国家的权力属于(B)。A.公民B.人民C.国家主席D.全国人大14.市场的法律原型是(B)。A.物权凭证B.契约C.侵权D.亲权15.市场经济的命脉是(D)。A.政治统一B.市场统一C.社会保障完善D.竞争16.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A)A.中国共产党B.政治协商会议C.全国人大D.人民17.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是(B)。A.社会主义法制B.社会主义民主C.人民民主专政D.无产阶级专政18.党的政策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C)A.守法上B.执法上C.立法上D.法律监督上19.社会主义制度是(ABCD)等方面构成的统一体。A.经济B.政治C.法律D.文化20.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应当有(ABC)A.高度的民主B.完备的法制C.安定的社会环境D.不断增长的经济的2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BCD)A.解放生产力B.发展生产力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D.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2.法律队伍建设要求法律工作者有较高的(CD)。A.经济素质B.道德素质C.政治素质D.法律业务素质23.按照国家权力运作形态,国家可以分为(AB)。A.人治国家B.法治国家C.民主国家D.独裁国家24.自治法规分为(CD)。A.法律B.行政规章C.自治条例D.单行条例25.司法公正包括(AB)。A.实体公正B.程序公正C.证据公正D.立法公正26.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BD)。A.公民委员会B.居民委员会C.乡民委员会D.村民委员会27.法律对市场经济的保障作用体现在(AB)。A.利益保障B.秩序保障C.义务保障D.社会保障28.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以培育(ABCD)公民为目标。A.有理想B.有道德C.有文化D.有纪律29.我国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分为(CD)。A.资产阶级道德B.地主阶级道德C.社会主义道德D.共产主义道德30.我国要发展面向(ABC)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A.现代化B.世界C.未来D.传统31.法律与党的政策的区别在于:(ABCD)。A.制定的机关和程序B.实施的方式和手段C.表现形式与基本要求D.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对人的效力的32.法律是(ABC)党的政策。A.定型化B.规范化C.条文化D.教条化33.党的政策可以分为:(ABD)。A.总政策B.基本政策C.分政策D.具体政策34.党的领导包括:(ABC)。A.政治领导B.思想领导C.组织领导D.经济领导35.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处理上坚持(ABCD)方针。A.长期共存B.互相监督C.肝胆相照D.荣辱与共36.法律权威的特征包括:(ABCD)。A.法律的至高无上性B.普遍实施性C.本源性D.崇高威望性37.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考虑的因素有:(ABCD)A.层次分明B.体系完整C.结构合理D.规范协调《中国刑事法律制度》部分一、判断题1.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和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2.没收财产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分期缴纳,期满不缴纳的,分期缴纳。╳3.判处死缓的,在二年的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且有立功表现的,二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4.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至二天,参加劳动的,应当酌量发给报酬。√5.对于犯罪分子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6.死缓是我国刑罚中主刑的一种。╳7.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如果未犯新罪,考验期满,视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8.对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和累犯不适用缓刑。√9.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比照共同犯罪论处。╳10.犯罪既遂和犯罪未遂的区别在于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是否发生了预期的犯罪结果。╳11.首要分子肯定是主犯,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12.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运输中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13.犯罪的追溯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14.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对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15.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16.假释考验期内没有犯罪,就认为原判刑罚已执行完毕。√17.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适用刑法的规定的,可以由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刑法的基本原则制定变通或补充的规定。╳18.我国现行刑法是在1997年修订的。√19.减轻处罚是由司法机关根据刑法的规定,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20.犯罪后自首又有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21.刑法是有关犯罪和刑事责任的法律。╳22.只有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才适用我国刑法。╳23.刑法的属人管辖是指外国人在外国对中国国家或中国公民犯罪,中国刑法有权管辖。√24.刑法的保护管辖是指中国人在中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适用中国刑法。╳25.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旧原则。╳26.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新兼从轻原则。╳[NextPage]27.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新原则。╳28.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29.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30.犯罪的客体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和物。╳31.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方法、时间、地点是所有犯罪必备的构成要件。╳32.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是犯罪主体、犯罪对象、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33.犯罪的直接客体是一切犯罪共同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34.犯罪主体只包括实施危害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不包括单位。╳35.犯罪的对象在犯罪中必然会受到损害。╳36.犯罪对象决定着犯罪的性质。╳37.刑事责任能力是行为人构成犯罪并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38.单位可以成为所有犯罪的主体。╳39.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共同点为都预见到了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40.正当防卫在限度上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41.紧急避险在限度上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42.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43.刑事责任能力中控制能力是基础,辨认能力是关键。√44.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年满18周岁。╳45.故意分为疏忽大意的故意和过于自信的故意。╳46.犯罪的着手前和着手后都可能发生未遂。╳47.犯罪的预备只能发生在着手以后。╳48.对于预备犯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49.对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50.共同犯罪既包括故意也包括过失。╳51.刑法的三个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罪责自负反对株连原则。╳52.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53.犯罪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54.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是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特定资格地位和状态,刑法中对自然人和单位都有特殊身份规定。╳55.正当防卫过当的,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56.紧急避险过当的,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57.犯罪的停止形态,既存在于直接故意也存在于间接故意犯罪中。╳58.犯罪的停止形态既存在于故意也存在于过失犯罪之中。╳59.对从犯应当比照主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60.对胁从犯应当比照从犯减轻或免除处罚。╳61.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缓和死刑。╳62.附加刑包括罚款、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63.管制判决前先期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64.拘役判决前先期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65.管制是剥夺犯罪分子短期自由,就近关押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66.管制的刑期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能超过1年。╳67.拘役的刑期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能超过3年。╳68.附加刑只能独立适用。╳69.在我国刑罚是由政法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判处。╳70.刑罚的适用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71.刑罚的适用机关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72.刑法的适用机关只包括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73.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在缓期执行的2年期间,如果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74.剥夺政治权利期间,不享有担任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职务的权利。√75.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可以剥夺政治权利终身。√76.判处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有期徒刑执行完毕或从假释之日起计算,有期徒刑执行期间,享有部分政治权利。╳77.一般缓刑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拘役和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78.假释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79.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审理。√80.无期徒刑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20年。╳81.一般累犯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3年内再犯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82.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对象,但不是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客体。╳83.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84.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是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85.胁从犯是被胁迫和被诱骗参加犯罪的人。╳86.对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期间,应当同工同酬。╳87.被判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期间,未发生撤销缓刑的法定事由,缓刑期满,刑罚视为执行完毕。╳88.刑罚执行期间发现有漏罪的,采用先减后并原则进行数罪并罚。╳89.刑罚执行期间又犯新罪的,采用先并后减原则进行数罪并罚。╳90.被判缓刑的犯罪分子,由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负责考察。╳91.在受贿罪的客观要件中,索取或收受贿赂都必须为他人谋利益。√92.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和纪检监察部门。╳93.在我国,经济犯罪中提起公诉的机关包括人民检察院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94.纪检监察部门有权批准或决定逮捕。╳95.贪污贿赂犯罪由公安机关负责侦查,由人民检察院提起诉讼。╳96.律师在侦查阶段可以为犯罪嫌疑人辩护。╳97.传唤和拘传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98.取保候审的时间最长不能超过6个月。╳99.监视居住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100.我国法院的组织体系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101.对一审判决不服,被告人和检察机关都可依法提起上诉。╳102.对一审判决不服,只有被告人提起上诉的,二审法院可以加重原判的刑罚。╳二、选择题1.我国刑法规定,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A)。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B.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或免除处罚2.我国刑法对效力范围的规定以(A)为基础。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原则3.犯罪未得逞是指(ACD)。A.未完成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B.未发生任何结果C.未发生行为追求的结果D.未达到犯罪目的的4.管制适用于那些(BD)犯罪分子。A.罪行不必关押B.罪行较轻不需要关押C.罪行不重,需要惩办D.罪行较轻,但需要判处刑罚5.我国刑法规定的时效是指(B)。A.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期限B.司法机关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的C.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期限D.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期限的6.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追溯时效的计算从(B)计算。A.犯罪行为停止之日B.犯罪终了之日C.犯罪完成之日D.危害结果产生之日7.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同时被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B)。A.免于执行B.仍须执行C.暂缓执行D.可以执行8.依照刑法的规定,故意犯罪(B)。A.可以负刑事责任B.应当负刑事责任C.刑法分则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D.必然负刑事责任9.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经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B)。A.20年B.10年C.15年D.15年以上20年以下10.对预备犯比照既遂犯(B)。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B.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D.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11.拘役的期限为(C)。A.6个月以上1年以下B.3个月以上2年以下C.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D.3个月以上1年以下12.我国刑法第13条的"但书"中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B)。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B.不构成犯罪C.是犯罪不判处刑罚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刑罚策略的13.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是(B)。A.犯罪工具B.危害行为C.危害结果D.犯罪手段14.刑法规定,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对教唆犯(B)。A.不以犯罪论B.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D.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15.我国现行刑法是(D)。A.79年刑法B.79年刑法以及以后制定的单行刑法的C.79年刑法以及以后的附属刑事法规D.97年修订后的刑法的16.犯罪分子被法院判处剥夺政治权利3年,执行机关是(B)。A.人民法院B.公安机关C.人民检察院D.劳改机关17.下列罪犯,依法应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是(C)。A.故意犯罪的罪犯B.故意犯罪的主犯的C.危害国家安全及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罪犯D.严重的经济犯罪的罪犯的18.教唆不满(C)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A.14周岁B.16周岁C.18周岁D.20周岁19.数罪并罚中的"限制加重"是指(D)。A.重刑吸收轻刑B.将所犯数罪分别宣告的刑罚合并执行的C.以数罪中最重的刑罚为基础,再加重一定的刑罚作为执行的刑罚的D.一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在总和刑以下处罚20.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B)。A.原判刑期以上,3年以下不得少于1个月B.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不得少于2个月C.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不得少于2个月D.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不得少于6个月21.不属于犯罪客体种类的是(C)。A.直接客体B.同类客体C.间接客体D.一般客体22.刑法规定,下列人员不适用死刑(CD)。A.审判时已满16岁不满18岁的人B.犯罪时怀孕的妇女C.审判时怀孕的妇女D.羁押期间怀孕而审判时自然流产的妇女的23.刑法上的减刑指(C)。A.减轻处罚B.对原判刑罚改判C.减轻原判刑罚D.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24.(C)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A.聋人B.哑巴C.盲人D.14-18岁的人的
29
检察知识ABC
★人民检察院诉讼法律监督范围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都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通过参与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活动,依法对有关机关和人员的行为是否合法实行监督。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是检察机关的基本性质和根本职能。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侦查监督;
(2)刑事审判监督;
(3)刑罚执行监督;(4)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活动监督。★侦查监督侦查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所实行的专门法律监督。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第7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批捕工作中,如果发现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有违法情况,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纠正,公安机关应当将纠正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第87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第13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的时候,必须查明:……;(五)侦查活动是否合法。”此外,刑事诉讼法对于刑事办案程序作了一系列详细的规定。检察机关如果发现侦查机关在侦查活动中违反法定程序,应当通知侦查机关予以纠正。★刑事审判监督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刑事审判监督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对审判活动的监督。《刑事诉讼法》
第16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5条第4项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人民法院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9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2)对审判结果的监督。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81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时候,应当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第182条规定,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自收到判决书后五日以内,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试行)
(2009年9月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正确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检察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第三条检察官应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在履行职责、行使检察权的各个方面和职务外活动中恪守职业道德要求。第四条对模范践行检察官职业道德,品德高尚,业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予以批评谴责,构成违法违纪的,依照法律和检察人员纪律规定予以惩戒。第二章忠诚第五条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第六条尊崇宪法和法律,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统一、尊严和权威。第七条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民生,服务群众,亲民、为民、利民、便民。第八条热爱人民检察事业,珍惜检察官荣誉,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自觉接受监督制约,维护检察机关的形象和检察权的公信力。第九条坚持“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坚持检察工作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的统一,努力实现执法办案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第十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严守国家秘密和检察工作秘密。第十一条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严守政治纪律,不参加危害国家安全、带有封建迷信、邪教性质等非法组织及其活动。第十二条初任检察官、检察官晋升,应当进行宣誓,牢记誓词,弘扬职业精神,践行从业誓言。第十三条勤勉敬业,尽心竭力,不因个人事务及其他非公事由而影响职责的正常履行。第三章公正第十四条树立忠于职守、秉公办案的观念,坚守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良知,保持客观公正、维护人权的立场,养成正直善良、谦抑平和的品格,培育刚正不阿、严谨细致的作风。第十五条依法履行检察职责,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不为金钱所诱惑,不为人情所动摇,不为权势所屈服。第十六条自觉遵守法定回避制度,对法定回避事由以外可能引起公众对办案公正产生合理怀疑的,应当主动请求回避。第十七条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偏不倚,不滥用职权和漠视法律,正确行使检察裁量权。第十八条树立证据意识,依法客观全面地收集、审查证据,不伪造、隐瞒、毁损证据,不先入为主、主观臆断,严格把好事实关、证据关。第十九条树立程序意识,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维护程序正义。第二十条树立人权保护意识,尊重诉讼当事人、参与人及其他有关人员的人格,保障和维护其合法权益。第二十一条尊重律师的职业尊严,支持律师履行法定职责,依法保障和维护律师参与诉讼活动的权利。第二十二条出席法庭审理活动,应当尊重庭审法官,遵守法庭规则,维护法庭审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第二十三条严格遵守检察纪律,不违反规定过问、干预其他检察官、其他人民检察院或者其他司法机关正在办理的案件,不私自探询其他检察官、其他人民检察院或者其他司法机关正在办理的案件情况和有关信息,不泄露案件的办理情况及案件承办人的有关信息,不违反规定会见案件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及其他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员。第二十四条努力提高案件质量和办案水平,严守法定办案时限,提高办案效率,节约司法资源。第二十五条严格执行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执法过错行为,要实事求是,敢于及时纠正,勇于承担责任。第四章清廉第二十六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的职业价值取向,遵纪守法,严格自律,并教育近亲属或者其他关系密切的人员模范执行有关廉政规定,秉持清正廉洁的情操。第二十七条不以权谋私,以案谋利,借办案插手经济纠纷。第二十八条不利用职务便利或者检察官的身份、声誉及影响,为自己、家人或者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不从事、参与经商办企业、违法违规营利活动,以及其他可能有损检察官廉洁形象的商业、经营活动;不参加营利性或者可能借检察官影响力营利的社团组织。第二十九条不收受案件当事人及其亲友、案件利害关系人或者单位及其所委托的人以任何名义馈赠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购物凭证以及干股等;不参加其安排的宴请、娱乐休闲、旅游度假等可能影响公正办案的活动;不接受其提供的各种费用报销,出借的钱款、交通通讯工具、贵重物品及其他利益。第三十条不兼任律师、法律顾问等职务,不私下为所办案件的当事人介绍辩护人或者诉讼代理人。第三十一条在职务外活动中,不披露或者使用未公开的检察工作信息,以及在履职过程中获得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非公开的信息。第三十二条妥善处理个人事务,按照有关规定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如实申报收入;保持与合法收入、财产相当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的生活情趣。第三十三条退休检察官应当继续保持良好操守,不再延用原检察官身份、职务,不利用原地位、身份形成的影响和便利条件,过问、干预执法办案活动,为承揽律师业务或者其他请托事宜打招呼、行便利,避免因不当言行给检察机关带来不良影响。第五章文明第三十四条注重学习,精研法律,精通检察业务,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养,增强法律监督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本领。第三十五条坚持打击与保护并重、惩罚与教育并重、惩治与预防并重,宽严相济,以人为本。第三十六条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做到执法理念文明,执法行为文明,执法作风文明,执法语言文明。第三十七条遵守各项检察礼仪规范,注重职业礼仪约束,仪表庄重、举止大方、态度公允、用语文明,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风范,维护检察官的良好形象。第三十八条执行公务、参加政务活动时,按照检察人员着装规定穿着检察制服,佩戴检察标识徽章,严格守时,遵守活动纪律。第三十九条在公共场合及新闻媒体上,不发表有损法律严肃性、权威性,有损检察机关形象的言论。未经批准,不对正在办理的案件发表个人意见或者进行评论。第四十条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力戒独断专行,共同营造健康、有序、和谐的工作环境。第四十一条明礼诚信,在社会交往中尊重、理解、关心他人,讲诚实、守信用、践承诺,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第四十二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恪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慎独慎微,行为检点,培养高尚的道德操守。第四十三条不穿着检察正装、佩戴检察标识到营业性娱乐场所进行娱乐、休闲活动或者在公共场所饮酒,不参与赌博、色情、封建迷信活动。第四十四条不耍特权、逞威风、蛮横无理。本人或者亲属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应当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解决,不应以检察官身份寻求特殊照顾,不要恶化事态酿成事端。第四十五条在职务外活动中应当约束言行,避免公众对检察官公正执法和清正廉洁产生合理怀疑,避免对履行职责产生负面作用,避免对检察机关的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第六章附则第四十六条人民检察院的其他工作人员参照执行本准则。第四十七条本准则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解释。第四十八条本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检察队伍建设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试行)》解读2009年9月,经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审议通过,正式发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试行)》(以下简称《准则》)。这标志着中国检察队伍建设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该准则共分6章48条,细化了原有《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涵括了检察官履行职责的全过程以及职务以外的活动,清晰地将有关“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官职业道德要求落实到检察官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有力地把检察官职业道德和执法规范化建设、纪律作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忠诚:彰显中国检察队伍政治本色“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
《准则》明确指出检察官在履行职责时必须做到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的统一,努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结合。为此,《准则》要求初任检察官、检察官晋升,应当进行宣誓,牢记誓词,弘扬职业精神,践行从业誓言。公正:弘扬中国检察队伍法治精神“树立忠于职守、秉公办案的观念,坚守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良知,保持客观公正、维护人权的立场,养成正直善良、谦抑平和的品格,培育刚正不阿、严谨细致的作风……”。根据社会的新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准则》明确要求检察官在履行职责时必须树立证据意识、程序意识、人权保护意识。为更进一步突出公正的法治精神,《规则》还明确提出,检察官除了自觉遵守法定回避制度外,对法定回避事由以外可能引起公众对办案公正产生合理怀疑的,应当主动请求回避。清廉:秉持中国检察队伍浩然正气“不利用职务便利或者检察官的身份、声誉及影响,为自己、家人或者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不从事、参与经商办企业、违法违规营利活动,以及其他可能有损检察官廉洁形象的商业、经营活动;不参加营利性或者可能借检察官影响力营利的社团组织……”。《准则》明确要求检察官在履行职责时必须严格自律、清正廉洁。不但在职检察官必须遵守,而且退休的检察官也不能利用原地位、身份形成的影响和便利条件,过问、干预执法办案。文明:树立中国检察队伍良好形象“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做到执法理念文明,执法行为文明,执法作风文明,执法语言文明……”。《准则》将检察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纪律观念、职业形象塑造等一一细化为条文,使中国检察队伍文明办案的要求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准则》还明确要求检察官在职务以外活动中也应当约束言行,避免公众对检察官公正执法和清正廉洁产生合理怀疑,避免对履行职责产生负面作用,避免对检察机关的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条文摘录]第十六条自觉遵守法定回避制度,对法定回避事由以外可能引起公众对办案公正产生合理怀疑的,应当主动请求回避。第二十六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的职业价值取向,遵纪守法,严格自律,并教育近亲属或者其他关系密切的人员模范执行有关廉政规定,秉持清正廉洁的情操。第三十三条退休检察官应当继续保持良好操守,不再延用原检察官身份、职务,不利用原地位、身份形成的影响和便利条件,过问、干预执法办案活动,为承揽律师业务或者其他请托事宜打招呼、行便利,避免因不当言行给检察机关带来不良影响。第三十四条注重学习,精研法律,精通检察业务,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养,增强法律监督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本领。第四十五条在职务外活动中应当约束言行,避免公众对检察官公正执法和清正廉洁产生合理怀疑,避免对履行职责产生负面作用,避免对检察机关的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民事检察监督之系统定位与理念变迁[陈桂明]——(2000-12-19)/已阅9451次
民事检察监督之系统定位与理念变迁
陈桂明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检察监督制度,这一制度在具体运作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一项工程的具体实施需要首先领会设计意图,同样,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实施也需要首先明确这一制度的设计思想,确定其作用和功能定位。本文拟考察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在民事诉讼制约监督系统中的定位,并对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国家立法者设计这一制度的理念变迁进行探讨,笔者认为这是完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宏观认识前提。
一、民事诉讼之制约监督系统与民事检察监督之定位
民事诉讼中的制约与监督系统作为一种制衡与约束机制,旨在通过相关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合理分配与相互作用,建立科学的诉讼结构,防止和纠正诉讼上的各种偏失与错误,从而实现诉讼公正。制约与监督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即制约与监督的途径、方式和内容不应当限定于某一个方面,否则这一机制的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
(一)民事诉讼中制约监督之内系统与外系统
民事诉讼中的制约与监督系统首先区分为内系统与外系统。所谓内系统即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各主体之间的制约与监督系统。制约与监督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之一包含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的制约与监督系统体现了法院与当事人、其它诉讼参与人相互之间的制约与监督,它包括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制约与监督关系,法院与检察院之间的制约与监督关系,以及法院与证人、鉴定人、翻译人之间的制约与监督关系等方面。民事诉讼中制约与监督的外系统即来自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外的组织和人员对诉讼活动的制约与监督系统,通常被称为社会监督系统,此种监督系统,主要包含党政监督、新闻监督、法学家监督和公众监督等方面。
需要特别指出,外系统作为来自社会并对诉讼形成的制约与监督,不应当仅仅理解为对法官的制约和监督,而应当理解为对诉讼中各主体活动的全面制约与监督。因为法官的行为在诉讼中尽管是主导的方面,但不能代表诉讼活动之全部,影响诉讼公正之因素除了法官的行为外,还包括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为因素。
(二)民事诉讼中制约监督之自系统与他系统
民事诉讼中的制约与监督机制从法院组织的角度可以分为自系统与他系统。法院组织内部的制约与监督机制称为制约与监督之内系统,包括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制约与监督,以及法院自身各部分之间和不同人员之间的制约与监督。研究民事诉讼中制约与监督的自系统,实质上就是从民事诉讼制约与监督的视角,研究法院组织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研究法院组织各级别、各部分之间的工作关系。狭义来说,自系统是法院组织法方面的研究内容,但与诉讼关系极为紧密,以致我们研究民事诉讼中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决不可忽视这一重要内容。民事诉讼中制约与监督的他系统是指法院组织及其人员与诉讼的其它主体之间的制约与监督。
(三)民事诉讼中制约监督机制之职能化、程序化系统与非职能化、非程序化
系统
民事诉讼中各种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民事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在一些方面规定了特定主体在诉讼上制约与监督其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由此建立了法定化的制约与监督关系,可称之为制约与监督的职能化。这种职能化的制约与监督多被赋予程序操作的规定,以便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可称之为制约与监督的程序化。法院组织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制约与监督(自系统)以及法院与其它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制约监督(内系统),是职能化、程序化的制约与监督机制,除在法院组织法上和民事诉讼法上有职能化规定外,还在民事诉讼法上实现了程序化。民事诉讼中制约与监督的外系统,通常在法律上未作规定,但是这种社会监督机制的实际存在却是诉讼程序民主化乃至法律制度民主化的重要体现,其非职能化、非程序化的特点不仅不影响它存在,反而成为其生存的基础。
首先,职能性、程序性规定具有难以避免的盲区。其法定化、规范性的特点,决定了不同角色之间必须依据法律的规定(如时间、方式、效力等)实施制约和监督,这就产生两个问题:其一,法律规定失当,决定了职能化、程序化制约、监督系统的失当,法律规定虽然可以不断完善,但永远不可能达到至善至美。其二,法律规定即使是完善的,依据这种规定所实施的制约与监督同样也不会是万能的。举例来讲,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可以在15日内提出上诉,这无疑为当事人提供了一种制约法院的法定手段,时限的规定确是必要的,但是,超出时限这种制约手段便不复存在,如果判决确有失当,上述这种制约手段就难以发挥作用。由此两点可以看出,职能化、程序化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具有必然的“盲区”。而非职能化、非程序化的制约与监督不受法律规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自身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对诉讼中的各主体进行监督,并对将来的诉讼发生影响。
其次,主体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了职能化、程序化制约监督功能也具有局限性。民事诉讼中一个主体对另一主体的职能化、程序化制约与监督是通过特定的人员来实施的,因此其功能的发挥,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个人价值取向、认识能力乃至情绪、偏好的影响,其偏差可能导致制约与监督本身失之公正。另外,职能化、程序化制约与监督机制的评价角度具有单一性,其依据只能是现行立法,职能化、程序化制约、监督机制的功能也只能是保证诉讼中各主体、角色的行为符合现行法律的要求。这固然可以起到保障诉讼公正的作用,但是,符合现行法律所意味的公正与社会所需要的公正,是不能划等号的,因为法律具有局限性,法律并不同于正义,有时甚至可以说法律是不正义的,即使如此,职能化、程序化制约监督主体也只能据此去“矫正”被制约、监督者的行为,这是一种缺陷。而非职能化、非程序化的制约、监督机制,是通过非特定的主体即多途径的社会方面来实施的,广泛的社会监督具有多元的评价角度,不受个人认识能力和偏好的限制,因此这种制约与监督总体上反映和实现社会所需要的公正。
综上所述,诉讼中的职能化、程序化制约与监督系统,虽然为诉讼公正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常规化的保障机制,但这种机制并非十全十美,非职能化、非程序化的制约、监督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不足,因而成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民事诉讼中制约监督系统的分析,可以大体上确定民事检察监督机制的地位与作用。从民事法律关系的角度看,民事检察监督方式属于民事诉讼中制约监督之内系统,因此,它通过赋予检察机关一定的诉讼上的权利去实现监督功能;从法院组织的角度看,民事检察监督属于民事诉讼制约监督之他系统,因此,这种监督是在法院之外设置一种平衡器,约束法院;民事检察监督属于职能化、程序化的制约监督系统,法律首先赋予了检察机关民事诉讼进行监督的专门职能,同时也对这一职能的行使规定了一定的程序,这种监督尽管不能取代非职能化,非程序化的制约监督系统,但是其运作却由于具有法律上的保证而更能直接地发挥作用。二、维护竞争和垄断利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
讼的宗旨
西方国家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建立和演变的。在资本主义法制史上,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制度最早建立于刚刚经历资产阶级革命洗礼之后的法国。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把参与民事诉讼作为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在此之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仿效,普遍建立了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制度。
西方国家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制度,在创建的早期,其适用是有较大局限的。在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上,各国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制定法律政策的基础。在民法方面,确立了契约自由的原则,法家们还从“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自由”等理念出发,以抽象的个人自由作为法律的具体标准,极端地奉行“个人本位主义”。与此相适应,在民事诉讼法方面肯定了民事权利处分自由,国家不加干预的原则,即处分原则,以此作为实体法的“生命形式”、“内部生命的表现”(马克思语)。当时出现了很多反映这种法律政策的法谚和口号,例如:“当事人是诉讼的主人”、“没有原告就没有被告”、“法律禁止法院超越原告人请求限度”、“个人最大限度自由,国家最小限度干涉”等等。在这种情形下,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自然只限于法律规定的很小的范围。法国民事诉讼法典第1条就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形以外,唯有当事人可以提起诉讼。”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民事诉讼中以当事人处分排斥国家干预,使检察机关只能发挥微小的作用,这种状况反映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要求,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如果不赋予当事人充分的私法自由,便不利于形成自由竞争的经济秩序。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立,又反映了资产阶级同时认识到上述自由也不能毫无限制。检察机关作为专门的法律监督者,必要时需要代表公益对民事诉讼进行参与、监督乃至适度的干预。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那样:“资产者不允许国家干预他们的私人利益,资产者赋予国家权力的多少只限于为保证他们自身的安全和维持竞争所必需的范围之内。”[①]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在中世纪封建统治时期,国家专制的阴影笼罩着审判制度,在诉讼上实现极端强化的国家干预,这种干预不惜以牺牲个人的权利为代价,当事人在诉讼上实际上所能享受的权利微不足道,从而充分反映了封建纠问式诉讼的恐怖与黑暗。资本主义经济在萌芽阶段,深受这种诉讼制度的摧残。尝够纠问式诉讼苦头的资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充分注重个人自由,限制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代表对民事诉讼进行干预,实际上也反映了刚刚摆脱诉讼上国家专制压抑的新兴资产阶级的逆反心理。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资产阶级要求强化国家职能,从而加强对经济关系的控制。在此背景下,符合垄断资产阶级胃口的以美国庞德为代表的社会法学派理论应运而生,并风靡于世,为资产阶级新的法律要求奠立了理论基础,对西方各国立法影响很深。这时传统的民法三大原则发生了变化,“个人本位主义”的法律精神已为“国家本位主义”所取代。与其相伴随,在民事诉讼领域,传统的处分原则受到冲击,其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释明权”、“真实陈述义务”的运用,使个人处分权相对缩小,国家干预权相对扩大[②],检察机关作为“最高法律秩序和道德的代表者”,更多地提起或参加民事诉讼,特别是对涉及所谓“集体性利益”或“扩散性利益”的民事案件进行干预。以美国为例,1969年的环境保护法、1970年的防止空气污染条例和防止水流污染条例、1972年的防止港口和河流污染条例和噪声控制条例、危险货物运输条例等,均授权检察官提起相应的诉讼,或者支持主管机关和私人提出的请求。[③]在法国和日本,参与民事案件的审判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权之一;在英国,代表政府参与民事案件的诉讼,被列为总检察长各项职权之首。[④]具有长期统治经验的资产阶级十分懂得,随着经济关系的国际化、垄断化,基于对本阶级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追求,必须牺牲一些暂时的、局部的利益,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制度此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强调,正是基于上述认识。
必须注意,在剥削阶级社会中,“国家纯粹是作为私人生活的对立物而存在的”,“国家是建筑在社会生活和私人生活的矛盾上,建筑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矛盾上。”[⑤]现阶段西方各国检察官在民事诉讼中作用不大,远远没有充分利用一些规范性文件正式赋予它的权力,[⑥]这表明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尽管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动摇私法自治的根基。
三、干预私法关系以保护公有制——前苏联、东欧检察机关参与民事
诉讼的立足点
在社会主义国家,率先实行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制度的是前苏联,1923年制定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典》第2条明文规定:“……检察长认为对保护国家或者劳动人民利益有必要的时候,可以提起诉讼或者随时参加诉讼。”之后,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典也都做了同样的规定。前苏联总检察长还通过指示信的形式,具体列举了几类案件的名称,责成各级检察院检察长对其提起诉讼并参加诉讼。这些案件包括:(1)因国家或合作社组织特别是集体农庄中发生侵用和亏空公款行为而提起的追索款额的案件。(2)为集体农庄追索债务人欠款的案件。(3)集体农民不纳税或不履行国家交售义务而强制征收其财产的案件。(4)对非法解雇员工应负责任的人追索损失赔偿的案件。(5)向造成企业物质损失的工作人员追索损失赔偿的案件。(6)要求那些破坏住宅,以住宅投机或恶意不履行租赁宅地义务以及不付房租的人迁出国家房屋的案件。(7)向父母强行索取子女送交教养的案件,以及在妇女不能适当保护自己子女权利时的确认父子关系的案件。[⑦]
继前苏联之后,保加利亚、波兰、前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民事诉讼法典都仿效前苏联的模式,对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作了规定。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相比,前苏联、东欧各国,显然加大了检察机关干预民事诉讼的力度。民事检察制度得到了偏激的强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模式。
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立,是同列宁关于干预“私法”关系的思想分不开的。列宁曾经指出:“我们不承认任何‘私人’的东西,在我们看来,经济领域中的一切都属于公法范围,而不是什么私人的东西。…由此必须扩大国家对‘私法’关系的干预;扩大国家废除‘私人’契约的权力;不是把罗马法典,而是把我们的革命的法律意识运用到‘民事法律关系’上去。”[⑧]以列宁的思想为指导,他们认为,基于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基于人民是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政治关系,在民事诉讼中既要赋予当事人一定的处分权,同时又必须实行国家干预,因为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个人的行为如果损害了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国家就要加以干预。前苏联法学家指出:“检察长根据法律提起民事案件,并把案件移送法院审判。检察长的这一职权乃是苏维埃的处分原则的表现。”检察长不仅可以提起案件,而且可以参加法院所审理的任何案件。“检察长在参加诉讼的同时,乃是苏维埃国家的代表人和苏维埃法律的维护者。检察长提起诉讼也好,在诉讼中提出意见也好,对法院判决或裁定提出抗议也好,他参加审理民事案件的唯一目的不是别的,正是帮助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审判的任务。”[⑨]
四、保障司法公正——我国民事检察监督之目标
(一)既往的认识
我国法律对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认识是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发展的。
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问题,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提出并付诸立法和司法实践了。1941年《陕西宁边区高等法院组织条例》中就有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规定。1947年《关东高等法院通知》中也曾指出:“凡民刑两庭诉讼案件,由民刑庭长秉承院长和检察长的意图处理之。”建国以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医治了战争留给国民经济的创伤,随后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与此相应,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对于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制度,也仿效苏联的模式,在法律上做了明确规定。1949年12月颁布的《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试行组织条例》规定,最高人民检察署直接行使并领导下级检察署行使的职权包括“对于全国社会与劳动人民利益有关之民事案件及一切行政诉讼,均得代表国家公益参与之。”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组织通则》、《各级地方人民检察署组织通则》及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均有类似的规定。这些规定尽管只是原则性的,但是由于当时的法制工作以苏联为样板,因此,有的地方人民检察院有组织地学习了苏维埃民事诉讼法,着手摸索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范围、程序和工作方法,少数人民检察院经过参与民事诉讼的摸索,还及时做了总结。[⑩]当时对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制度的认识,与苏联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当然,限于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和检察机关自身的条件,从全国来看,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业务开展得很少。50年代后期“左”的思想干扰和法律虚无主义的影响,法制建设遭到了破坏,检察机关就更少开展参与民事诉讼的活动。到“文革”期间,检察机关名存实亡,甚至干脆被取消了。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法制进入了恢复和发展的新时期。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9条以及198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条都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1982年3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12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该法在制定的过程中,对于人民检察院是否参与民事诉讼的问题存在分歧意见,最后采纳了否定意见,主要理由有二,一是检察机关不参与民事诉讼与实现法律监督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职能,不能混为一谈;二是如果规定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实际上行不通,因为检察机关同刑事犯罪作斗争的任务很重,事实上也没有力量来参与民事诉讼。[①①]
民事诉讼法试行法典在施行的过程中,理论界以及司法界不断有人主张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其主要理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是维护正常民事秩序,保护公有制的需要。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性质决定它除了担负侦查监督、审判监督、监所监督等任务之外,还担负着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以及公民个人的行为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的任务。事实上,双方或多方违法进行民事活动,损害国家、集体和其它公民利益的情况屡有发生,其中有的属于故意串通的行为,有的属于非故意的违法行为。也有些单位在其权益遭到侵害时不敢起诉,顾虑重重。也有的单位慷国家公有制之慨宁可财产遭受损失也不愿起诉。这些行为都有损于国家的经济利益,必须由检察机关提起或参与诉讼,维护正常的民事秩序,保护公有制。
2.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实行民事审判监督,是防止和纠正诉讼中的违法行为,保证审判质量的需要。民事经济纠纷纷繁复杂,有的牵涉面广,有的在法律适用上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处理的难度大。在我国,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人民检察院参与民事诉讼,进行审判监督从积极的意义上看,是对人民法院的配合与帮助,便于同人民法院通力合作,互相支持,提高工作效率和办案质量,有利于复杂案件的解决。另外,从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相互制约的一端来说,人民检察院参与民事诉讼,有利于消除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与改进审判作风,防止可能发生的错误。
3.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一方面,检察机关不参与民事诉讼,致使“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无法贯彻落实,并因此使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成为事实上的“独家经营”,由此滋生了种种弊端。另一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4条第3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8条第1款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这些规定不仅应当适用于刑事诉讼,而且应当适用于民事诉讼,由于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裁判进行抗诉的程序,从而也就使人民检察院的这一职能无法得到发挥,因此民事诉讼法与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不相协调。要消除上述法制上的不完备之处,可行的途径就是在各级人民检察院内部设立民事检察机构,根据必要和可能,参与民事诉讼。
主张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者还认为,检察机关同刑事犯罪作斗争的任务虽然很重,但如果因此认为检察机关只能参与刑事诉讼,仍是“重刑轻民”的错误观念作崇。
1991年颁布了新民事诉讼法典,该法已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发现错误者,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在立法讨论的过程中,“人民检察院提起和参加民事诉讼的问题,之所以被否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种做法与民事诉讼法的性质、特点不符,违背了民事诉讼程序的发生是因为有当事人提起诉讼,以及民事诉讼应当采取不告不理的原则,没有必要在原告不愿意打官司的情况下,强行代为起诉,尤其是没有必要由人民检察机关去代替原告‘打官司’。而且检察机关参加诉讼支持一方当事人,也必然造成当事人诉讼权利和诉讼地位不平等。……所以,只能是‘事后监督’,即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时提出抗诉,但不能提起诉讼和参加诉讼。”[①②]
(二)反思与管见
从总体上看,对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制度,我国法学界给予了足够的甚至过份的强调,而两部民事诉讼法典在这一方面的规定则显得过于谨慎,甚至有些保守。反思强调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的既往认识,首先应当看到其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基础,盲目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背景以及强调刑、民一致的法律观。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一种集权式的体制,为国家干预民事诉讼提供了基础,前苏联在这一方面的经验也正如此,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代表,它不允许“私法”上的行为损害公有制、损害计划体制,而这种损害行为不仅是拟制性的,也确实存在,检察机关当然必须以参加民事诉讼作为手段而加以干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旗帜下,公法与私法、公法权与私法权的差别似乎已不复存在,自然强调刑、民一致,宪法及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既然检察院应当参与刑事诉讼,当然也就应当参与民事诉讼,否则就是“重刑轻民”。
笔者认为,关于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诉讼制度的既往的认识基础已经有所改变,我国正在培育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下必须强调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和民事行为自由,减少和弱化国家在民事领域的干预,以便形成平等和自由的市场环境。前苏联、东欧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在经济领域的高度政府集权的政治氛围中形成的检察机关广泛干预民事诉讼的“经验”已不值得吸取。民事诉讼作为保护私法权利的司法形式,具有自身特殊的规律,不应与刑事诉讼简单地加以对比和强求划一。进一步讲,民事检察监督的目标应置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诉讼公正的保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民事检察监督应当立足于以下三点:其一,民事检察监督应当强调对法院审判的制约,而非对当事人自治行为的干预,应通过对法院审判的制约保障当事人民事领域自由意志的实现;其二,民事检察监督应当强调公益监督的概念,而非一般性的谈加强和扩大对民事诉讼的参与与监督,保护公益是诉讼公正的题中之义,在保障当事人民事领域意思自治的同时,必须注意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词卡印刷品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个人用纸香皂产品供应链分析
- 商业评估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用户可编程的未配置拟人机器人细分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 发掘领域的研究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基金投资咨询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大米抛光机产品供应链分析
- 冷热饮料机出租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移动无线电话细分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 家用电动水果榨汁机产品供应链分析
- 2024年艾滋病防治知识竞赛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HG-T 2006-2022 热固性和热塑性粉末涂料
- 新《主体结构及装饰装修》考试习题库大全-中(多选题)
- 排舞理论知识课件
- 四年级上册英语沪教牛津版Module2测试题
- 抖音美食赛道数据分析报告
- 食安员抽考必备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发热病人的处理》PPT课件.ppt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工程问题”课件.ppt
- 二极管双平衡混频器(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 《水电安装施工组织设计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