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
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
财富。
德育目标
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
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
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
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
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
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一一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
吗(学生齐背这首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
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一一李白的《渡荆门送
别》。
二、教学新课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
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
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
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
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
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
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
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
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
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思考下列问题:
A、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
之外。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
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
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
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B、《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C、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
怎样的心境?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
是远景。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D、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
E、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F、“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G、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三、写作方法
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
“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
额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
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
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
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四、课外拓展
学生自学李白的《送友人》一诗,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中间二联切
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
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
意。写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全诗写得新
颖别致、丰采殊异。)
五、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
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
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六、作业:
1、学生自由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预习下一首诗《游山西村》。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二」
小鸟
一、导入新课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诗词五首》,都是唐、宋两代的
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五首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二、扫除生字障碍
寥liao霄xiao戟jiWrqi浣huan三、学
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听录音
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一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
目的。
3、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一描写渡过
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
景。
4、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一“随”字将群山语原
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一“月下
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
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
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
受。
6、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
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
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7、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
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
念之情。
8、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学习《秋词》
1、指名朗读
2、中国古代咏秋之作很多,但大多是以悲秋为其基调。这首《秋词》有没有
悲秋之意?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分析。一一、二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自古人们是逢
秋悲寂寞,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明媚美丽、万物意新的春天更美好。开头便奠定了
乐观明快的风格。第三句描写的豪迈高旷的图画,写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其
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所以第四句就和白鹤一样直达碧霄了。因此无悲
秋之意。
3、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怀?一开阔的视野和乐观的情怀。
4、写出字面上有“秋”字的诗词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君问归
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天凉似个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
登台”,“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
5、齐读、背诵作者邮箱: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
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
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
居士。
K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
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
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
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
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
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
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
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
原时欣喜的感受。
K延伸D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
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
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
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
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
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
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
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R拓展1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橘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
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
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四」
诗四首教案示例:《归田园居》《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
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
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
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
《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
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
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
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
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归田园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各学习他们
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的风格、思想感情。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
平事迹呢?
先和学生交流,之后通过教学媒体资源给学生呈现他们的生平。
二、课文讲解。
1.了解课文背景
2.欣赏、跟读
教师指导学生跟随媒体资源朗读: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
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
读或齐读)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3.学一学: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解词析句,教师和学生一起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
(-)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
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
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二)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
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三)你觉得陶诗的语言怎样,你能说说吗?
语言“自然、通俗”
(四)《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
内容吗?
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
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
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
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五)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
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六)你能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成为名句的理由吗?
1.对仗自然工整,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2.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蕴含着希望。
四、问题研讨
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1.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
2.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
3.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
4.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
5.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五、课后作业
1.学生模仿古人朗读表演。
2.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3.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1.介绍生平
谁能够说说王维的的生平呢?先和学生交流,之后通过教学媒体资源给学生呈
现他们的生平。
2.解释引读:
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
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
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一首边塞诗一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又是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通过教学媒体资源播放诗歌朗读《使至塞上》,学生跟读。
2.说一说:
学生对照课本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
说说理由。
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
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
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
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
吗?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大漠茫
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
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
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
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
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送别诗歌,感受李白。《渡荆门送别》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
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一《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那么谁
能够说说李白的生平和这一首诗的背景呢?
五、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通过教学媒体资源播放诗歌朗读《渡荆门送别》,学生跟读。
2.说一说:
学生对照课本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
说说理由。
六、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
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
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
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
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
气。
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
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
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
的欣喜和新鲜。
4.本诗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
思。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
序写的。
七、课后作业
1.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
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2.背诵这两首诗;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
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渡荆门送别》。
2.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
壮丽山河的诗篇。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
程的憧憬。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
的情思及对“送别”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放录音,营造气氛。
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写的是远景。
4.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
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
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云彩,
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
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6.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
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
但不说破。从对方来写,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
人到楚地。
7.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
8.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探讨:
(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
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
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
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
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
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象。“云生结海
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象。“海楼”即“海市蜃楼”。
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
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
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
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
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
觉。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
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
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送别”有几种理解?
课本提示中说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沈德潜《唐诗别裁》
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到底哪种理解更合适?
这首诗的确写的是送别,不过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诗人李白已经上岸了。
诗人与朋友在长江千里舟中相伴来到荆门,现在李白离舟上岸,在告别的时候说
“可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因为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托意于江水,只有
它能代为送客,江水滔滔,朋友继续推舟前进,自己上岸,更代为舟中朋友感到寂
寞,以后,只有故乡江水依然相送,凭这寄托彼此的乡情友谊。至于课本提示和沈
德潜评价的理解,当然也有它的道理。
9.小结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
离情别绪。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
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
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象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
势飞腾。“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
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
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
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在“故乡水”送
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这种奇想,言尽意远,
韵致清扬。
(三)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结束课程。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首联交代旅程;
颔联喜悦开朗;
颈联新奇景色;
尾联思念故乡。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六」
《渡荆门送别》课文原文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朝代】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
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
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
居士。
K拓展U: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
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一一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一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
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
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一“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
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
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一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
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
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
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K延伸2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
出现在夏天海边或沙漠中。
在崭新的环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会产生敏锐的感觉,如李白在荆门以
东见到的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景象,在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
这饿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我们见到的
则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在山地,我没就只能见到:山高月小。
7、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一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
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
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
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9、K拓展》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橘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齐读,背诵这首诗,指名学生背诵。
11、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
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12、发放课堂练习。
《渡荆门送别》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人,是屈原之后个性特色、最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或称“大李
杜”。有《李太白集》传世。
二、问题探究
1、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
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平中见奇,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
情景,又展现了作者激越、乐观开朗的胸怀。
2、简要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月映入江水,好像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聚,形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和赞美。
3、赏析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
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
之情。
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
之情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或抒
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三、诗歌主旨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
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
情。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七」
【设计理念】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情况,因此我在授
课的同时注重名句的引入及新诗的背诵,所以在设计课堂导入这一部分时我特意以
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让他们能够身
临其境。
2.诗歌重在诵读。因此运用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
感。着重讲解第一首诗,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
生自主学习第二首诗。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
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理解、赏析文中佳句,
积累名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或用笔把诗词中的
画面画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感受到诗词文化的源远流长和
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1.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文;2.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3.理解并积累
古诗词中的名句。
【教学难点】
诗词中有关名句的理解、赏析;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活动准备】
熟读两首诗,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教师准备录音机、课件、投
影仪及适合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授以方法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出本课所要学习的课文,并提示方法:吟读诗句,感知内
容;品读诗句,感悟意境;说读诗句,感受思想。让学生带着方法先来学习王维的
边塞诗。
二、听读诗文,插入背景
(-)播放录音。请学生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轻重、语气、语调及情
感。特别提示:塞、骑、都、燕这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二)了解作家作品。让学生说说作者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这么优美的
诗篇的,引出诗人及其创作背景。通过预习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王维和李白。然
后用多媒体展示王维及李白的资料及创作背景。
三、吟读诗句,感知内容
(-)自由读。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朗读方式来诵读全诗。如,个人朗读、集体
合诵、男女配读、配乐朗读等。
(二)个别读。请个别学生或小组内的学生以不同方式在同学面前展示朗读才
能。
(三)感知内容。1.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2.思考《使至
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写了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出使塞外
的自豪,也流露出遭受排挤的幽微难言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
四、品读诗句,感悟意境
问学生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试和小组同学品析交流。
(-)“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引导学生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含
义及蕴涵作者怎样的感情。
比喻,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
塞”,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
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
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10个字轻轻
带过。
(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引导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这幅图画,也可用笔简单地勾勒一下。
可从画面、线条、色彩方面点拨学生。如:
画面上: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
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景物虽少,但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线条上:一望无际的大漠,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勾
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色彩上: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照映着波澜不惊的闪
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色彩丰富,雄浑辽阔的边
塞风光如在眼前。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境吗?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
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
“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
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
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
中,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可结合课后练习三来谈,意思正确即可,
不要求统一。)
(设计意图:掌握对名句的理解赏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
能力。)
五、说读诗句,感受思想
(-)你们的描绘让我身临其境,仿佛看到那幅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那你是
否想过能描绘出这样开阔壮美画面的人,会拥有怎样的胸怀呢?(豁达开朗。)
(二)仅仅是豁达开朗吗?能否结合诗中的字、词、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预设:可引导学生抓住“单”、“孤”、“征蓬”等字、词体会作者当时的
感情,能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三)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出使塞外的自豪,也流露出遭受排挤
的幽微难言的情感。)
(四)让学生带着对诗歌的体会再次诵读此诗。并选择喜欢的语句背诵,提示
学生注意字形的书写。
六、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教师把学生从王维诗之宏大、诗画一体的风格特点引到李白的诗上。让学生运
用上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渡荆门送别》,点拨如下:
(-)一组学生可从朗读方面来学习。谈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感知内
容,引导回答《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样的景?
(预设: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
平旷的景色。)
(二)二组学生可从语言品析方面入手。
1.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
感受。
(预设: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
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
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
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
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2.引导学生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预设:“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
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
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
(三)三组学生可从情感上把握。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长江两岸的景时,他的感受是什么?那么他想抒发怎样
的情感?
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本诗抒发乡愁的是哪一句?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
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出作者浓浓的
乡思。“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
序写的。)
七、拓展延伸,积累名句
通过李白这首送别诗,提问学生还知道哪些与月相关的诗句,或者还知道那些
送别诗。
(预设:如:明月几时有、举头望明月、月下一壶酒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
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八、自主选择,书写作业
喜欢文学的你,可以挥动手中的笔,用优美的语言,描写这两首诗中你认为最
美的景色;喜欢绘画的你,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你心中最美的图画;喜欢背诵书
写的你,还可用最直接的方法背诵默写这两首诗;喜欢交流的你,可把你的想法发
送到老师的邮箱里,我们继续畅谈。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八」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
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
财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
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
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
对“送别”的理解。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今
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一一《渡荆门送别》。
2、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
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
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
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
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
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是现实主义诗人。他与
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3、背景介绍: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
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
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
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
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3、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4、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
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
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
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
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把握。
教师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可以分为几联:
明确:四联一一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研习首联。
⑴问: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楚地在湖北、湖南一带。
(2)手法是什么?
明确:叙事。
3、研习颔联和颈联。
(1)全班齐背诵。
(2)颔联写了哪些景?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明确:高山、平野、江流;白天;远景,俯视动感。
(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点。
明确: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4)颈联写了什么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
么?
明确:江月、云霞;比喻;傍晚;近景,仰视。
(5)哪两个字写得好?
明确:飞(动感)和结(动感、联想:彩云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
4、研习尾联。
(1)问:此段抒情,抒发的是什么情?
明确: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从5岁至25岁一直生活在蜀地,
对蜀中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初次离别,难舍难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
说家乡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万里送行舟,和常人抒发情感的角度不一
样。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水送人,人思乡”。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赏析这首诗歌:
1、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楚国,
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
离川之际。此时李白才二十五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
迹天涯的一生游历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平第一次走这么
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到达荆门山下时,蜀
中家乡的山川已不复在望,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家乡已
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字就是“渡远”,他感到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
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通
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明了
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酌、中规
中矩的。
2、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
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
野。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
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危险品仓储的紧急情况应急预案制定考核试卷
- 搪瓷制品的节能效果与环保意义考核试卷
- DB11T 270-2014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管理规范
- 筑堡工程课件教学课件
- 法国概述课件教学课件
- 兵团精神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工学院《工程项目管理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届黑龙江省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下册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高性能玻璃微珠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本
- 风力发电机组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范本
- 机械设备:低空经济系列报告(一):他山之石-Joby的前世今生
- 信息化作战平台
-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管理制度及相关表格
- 【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人类对太空的不懈探索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下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
- 环境测评行业分析
- 贷款业务三查培训课件
- 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 员工法律意识培训课件
- 风湿热护理查房
- 2024年北方华锦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