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2025届高三历史仿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怀化市2025届高三历史仿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怀化市2025届高三历史仿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怀化市2025届高三历史仿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怀化市2025届高三历史仿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1-湖南省怀化市2025届高三历史仿真考试试题(含解析)第Ⅰ卷一、选择题1.周朝的宗法分封制,使得国王与诸侯之间形成一种以嫡庶姻亲为基础、处于统一王国版图之内、由封建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的大小封建领主之间的关系。据此可知,周代宗法分封制A.催生了君主专制制度 B.推动了血缘政治形成C.发展了国家治理模式 D.形成了大一统新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形成一种以嫡庶姻亲为基础、处于统一王国版图之内、由封建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的大小封建领主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西周以宗法分封制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国家治理模式,进一步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故C正确;周代没有君主专制,解除A项;血缘政治已经形成,解除B项;周代没有大一统,解除D项。2.西汉桑弘羊谈及盐铁专卖时说:“非独为利人也,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这一观点认为盐铁专卖A.事关国家经济命脉 B.利于巩固农业根本C.利于建立公序良俗 D.利于国家有效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桑弘羊认为盐铁官营能够抑制商业发展,离间朋党,抑制土地兼并,这些都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管理,故D项正确;“离朋党,禁淫侈”并不属于经济方面,解除A项;材料中只有“建本抑末”涉及到农业,不够全面,解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风俗方面的内容,解除C项。3.朱熹的伦理道德思想,追求“内圣”与“外王”合一,注意修身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求人们艰苦努力,长期不懈,使道德戒条内化为内心的道德自觉。这一思想A.体现了理学的思辨化趋势 B.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C.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 D.突出强调封建等级合理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艰苦努力,长期不懈,使道德戒条内化为内心道德自觉”等信息可得出理学强调人个的修养,强调主观意志的作用,这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坚毅刚毅的性格,故B正确;材料强调理学的修养论,而不是思辨性,解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关系,解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等级,解除D项。4.据统计,明朝时期贩运的大宗农副产品货物中,粮食约一千万石,约值银八百五十万两;棉布约二千万匹,约值银二百三十万两;丝织品达三十万匹左右,价值在三十万两左右。这说明当时A.经济结构出现根本变更 B.政府放弃抑商政策C.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商品经济接着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朝时期贩运的大宗农副产品货物价值较高,并以银两来折算其价值,反映出白银作为流通货币的重要性,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故体现了商品经济接着发展,故D项正确;“根本变更”不符合史实,解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政策的变更,解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解除C项。5.下表为1881—1901年间部分年份广州生丝出口数据(注:七里丝为手摇机缫制产品,厂丝为机制缫制产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广州是生丝出口核心区域 B.新生产方式冲击传统经济C.民间设厂获政府大力支持 D.自然经济遭破坏完全解体【答案】B【解析】【详解】1881—1901年间广州出口的生丝中,手摇机缫制产品数量急剧下降,机制缫制产品数量明显增加,说明新的生产方式冲击传统经济,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广州是生丝出口“核心区域”,A项错误;甲午斗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但生丝出口状况不能说明政府“大力支持民间设厂”,C项错误;20世纪初自然经济远未达到“完全解体”的程度,D项错误。6.1919年5月31日,孙中山在谈及巴黎和会山东问题时一再强调,外交形势“完全视我国民自助之实力如何以为断;我不自助,人亦无从助我也。”这一论述A.反映了孙中山思想的转变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C.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D.指导了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孙中山关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山东问题的言论说明其放弃了寻求帝国主义的支持,而着眼于发动本国国民的力气,这体现了其思想的转变,A正确;新文化运动发生时间是在1915年,而且题干本身和新文化运动无关,解除B;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是1921年,解除C;孙中山的言论并未明确支持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五四运动,解除D。7.1938年7月,毛泽东指出:“应把抗日斗争与争取民主制度结合起来,以民主制度的普遍实行去争取抗日斗争的成功。”这一论断A.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理论 B.强调了抗日斗争是一场长久战C.揭示了建立民主制度的现实意义 D.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1938年,毛泽东指出“把抗日斗争与争取民主制度结合”,通过普遍实行民主制度,促进抗日斗争的成功,揭示了建立民主制度在抗日斗争时期的现实意义,C项正确;材料没有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理论”,A项错误;“抗日斗争是一场长久战”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已经在1937年9月正式建立,D项错误。8.1950年国营企业的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68.4%,而私营企业只占31.6%,到1955年国营企业该数值上升到99.2%,私营企业进一步下降到0.8%。这从侧面反映了A.安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B.中国改革照搬苏联模式C.新的经济基础逐步建立 D.“一五安排”成效显著【答案】C【解析】【详解】国营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例不断上升,而私营企业占进出口总额比例不断下降,结合时间可知,1955年正值三大改造时期,通过公私合营,国有经济比例上升,因此占进出口总额比例上升,由此可以得出新的经济基础正在逐步建立,C正确;1955年正值安排经济建立时期,其弊端尚未显现,解除A;题干与苏联模式无关,解除B;“一五安排”完成时间是在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解除D。9.《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侵害行为之构成,不仅由于拳头或棍杖殴打,而且由于当众污蔑,如诬赖他人是债务人而占有他人的财产,而行为人明知他人对他不负任何债务。”该规定A.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 B.旨在爱护债务人C.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D.注意爱护人格权【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罗马法中明确了侵害行为不仅仅包含干脆的身体损害,还包括通过语言暴力侵害他人的行为,这说明罗马法注意爱护人格权,D正确;野蛮的习惯法指的是同态报仇,题干中并未体现,解除A;题干主旨是明确侵害行为的分类,并未特地爱护债务人,解除B;形式主义强调程序、过程和仪式,题干核心是界定侵害行为,与形式主义无关,解除C。10.伏尔泰在其作品《牛顿哲学原理》导言中提出智力同等的启蒙运动原则——自然科学是属于一切人的好东西。伏尔泰意在A.强调自然科学的理性精神 B.推崇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C.论证启蒙思想的物理来源 D.构建人文精神的哲学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伏尔泰认为自然科学是属于一切人的好东西,从这个角度看,其蕴含了人在智力方面的同等精神,因此伏尔泰将其作为启蒙运动的原则,意在强调自然科学的理性精神,A正确;伏尔泰推崇牛顿的科学成就是为了服务于自己的理论,B并不是其主观目的,解除;伏尔泰将自然科学作为启蒙运动的原则而非起源,C偷换概念,解除;题干并未呈现伏尔泰构建人文精神哲学体系的设想和意图,解除D。11.《大国兴衰》作者保罗·肯尼迪说:“国际力气对比渐渐变得不利于旧有的一流强国,而有利于那些既有资源,又擅长组织利用新生产工具和新技术的国家”。他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A.新兴国家更重视新科技运用 B.老牌强国缺乏持续发展资源C.新兴国家领先取得科技突破 D.老牌强国已经丢失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保罗·肯尼迪认为“那些既有资源,又擅长组织利用新生产工具和新技术的国家”在当前的国际力气对比中渐渐占有优势,其主要依据是新兴国家擅长组织利用新生产工具和新技术,A正确;在资源和科技方面,保罗更注意科技而非资源,而且从实际状况来看,传统强国在资源方面并未匮乏,解除B;传统强国在科技方面首先领先,C不符合史实,解除;题干描述的是一种趋势而非结果,D是对结果的描述,解除。12.如图是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漫画。该漫画从本质上说明经济全球化A.导致南北差距不断拉大 B.使发达国家获最大利益C.源于世界政治的多极化 D.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抵制【答案】B【解析】【详解】漫画中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和不平衡,从寓意来看,强调的是利益安排的不均衡,即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获得了最大利益,B正确;A只是表象,解除;漫画并未反映出政治多极化现象,解除C;从漫画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利益安排中并未占据主导,显得特别被动无力,而非抵制,解除D。第Ⅱ卷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战后,美国农业表面上特别旺盛,各种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但价格却下跌。为爱护国内市场,各国相继开征起新关税。美国的农场主们认为农业遭遇的打击最大,因此始终吵闹着要求提高农业关税。为了竞选,从民主党占优势的农村获得更多的选票,在1928年竞选期间胡佛答应要提高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大选中共和党人胡佛靠这项承诺赢得了不少本应属于民主党的选票,最最终1929年5月成功入主白宫。信守诺言的胡佛准备兑现他的承诺。1930年,在共和党议员霍利和斯穆特的主动推动下,被经济危机弄得晕头转向的胡佛不顾剧烈反对看法,签署了《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依据这项法案,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从40%升至48%,3200种外国商品(占总数60%)的关税上涨。引发了世界范围的贸易壁垒战。据统计,1928年时世界贸易总额已达到601亿美元,但到1938年仅为246亿美元,缩水超过60%。——摘编自刘戈《胡佛与〈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材料二1949年9月,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实行对外贸易管制,并实行爱护贸易政策”。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同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复原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10月,中心贸易部成立,下设国外贸易司。1950年,国外贸易司分别成立了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贸易公司,以及经营中国茶叶、油脂、蚕丝等特产的国营外贸公司。1953年,设立14个专业进口公司和2个专业运输公司。1956年完成对私营进出口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国营进出口公司完全驾驭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业务。——摘编自关嘉麟《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探讨》(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出台的背景。(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指出中美贸易政策不同影响及启示。【答案】(1)背景:旺盛背后隐藏危机(农业生产与消费存在冲突或农产品产量增加但价格下跌);贸易爱护主义兴起;经济危机爆发;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存在弊端。(言之有理酌情计分)(2)不同影响:美国——引起关税大战,使国内危机进一步恶化;推动罗斯福新政的实行;加剧了世界惊慌局势;导致世界贸易萎缩。中国——打破美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维护了国家独立和主权;形成了国家安排管理下贸易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国家经济建设(工业化)有主动作用;半封闭状态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市场空间。启示:顺应全球化潮流,建设开放型经济;坚持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国家独立,平安发展。【解析】【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一中“美国农业表面上特别旺盛,各种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但价格却下跌”可知,美国经济旺盛背后隐藏危机;依据“大选中共和党人胡佛靠(提高农产品的进口关税的)承诺赢得了不少本应属于民主党的选票”可知,《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出台之前,美国兴起了贸易爱护主义;依据“1930年,在共和党议员霍利和斯穆特的主动推动下”,“被经济危机弄得晕头转向的胡佛不顾剧烈反对看法”等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美国两党制存在弊端,当时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已经等。(2)不同影响:美国——依据材料一中“引发了世界范围的贸易壁垒战”,“1928年时世界贸易总额已达到601亿美元,但到1938年仅为246亿美元,缩水超过60%”,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美国推行贸易爱护主义政策,使美国国内危机进一步恶化,推动罗斯福新政的实行;国际上,引发了关税大战,导致世界贸易萎缩,加剧了世界局势惊慌。中国——依据材料二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同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复原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1956年完成对私营进出口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国营进出口公司完全驾驭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业务”等信息,用辩证方法,结合所学学问,从打破美帝国主义包围封锁、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形成国家安排管理的贸易体系等方面,说明特定的历史时期,推行贸易爱护政策对我国的国家经济建设(工业化)产生了主动作用;同时说明这一半封闭状态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市场空间。启示:综合材料一、二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学问,从中美贸易政策的阅历教训入手,可以得到“顺应全球化潮流,建设开放型经济”,“坚持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国家独立,平安发展”等启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葛剑雄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运用中国史的史实,对上述相识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一个或多个因素进行论证;也可以修改、补充、否定因素,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精确。)【答案】示例一:文化认同和因地制宜的制度有利于国家统一。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使中国人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认同国家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观念。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心集权国家,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大一统”的中原儒家文化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成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只要认同儒家文化,必定就认同国家的统一,如鲜卑开国之初即以儒学思想为政治指导,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族封建统治方式,促进鲜卑族的汉化,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大一统”的制度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幅员宽阔的中国,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不尽相同,因地制宜的制度有时更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比如汉朝时期的都护制,唐朝时期的羁縻制度、元代的宣慰司和明清的土司制度,它们运用得当,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由此可见,文化认同和因地制度的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示例二:个人与阶级、阶层在推动和维护国家统一中发挥主动作用。春秋战国,诸侯混战,秦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在秦始皇的领导下,逐步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心集权国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巩固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唐太宗同等对待各族人民,被尊为“天可汗”,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左宗棠收复新疆,宏大的历史人物在推动和维护国家统一中发挥主动作用。在儒家思想渐渐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后,学问分子认同国家统一的价值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政权的学问分子均以实现国家统一为奋斗目标,最终实现国家的大一统。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统治阶级和民众共同的愿望。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可见,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宏大人物与各阶层的民众在推动和维护国家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示例三:人口迁徙、生产方式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统一。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均在北方,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多未开发,生产方式,有的以渔猎为主,有的从事农业,但较为原始。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有的甚至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不利于中心对地方的管理,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秦朝南征百越,开凿灵渠,大量北方人口驻留岭南,促进南北经济文化沟通,促进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多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江南得到开发,南北经济文化交往更加频繁,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清朝以前,大量人口南迁,开发南方,稳定了中国在南方的疆域。清朝时期,大量人口迁往西北、东北和台湾,使这些地区在短期内完成了初步开垦和设置行政机构的过程,增加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尽管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但移民和内地的血肉联系和文化认同,是维护祖国统一的稳固保障。由此可见,人口迁徙、生产方式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统一。【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文化和制度的一样有利于产生比较一样的国民心理……有时因地制宜的制度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可以“化认同和因地制宜的制度有利于国家统一”进行立论,文化认同结合所学从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对家国一体政治特征的形成、汉代儒家思想推动大一统局面、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对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作用进行分析阐述;因地制宜的制度结合汉朝时期的都护制、唐朝羁縻制度、元代宣慰司和明清土司制进行分析阐述。依据材料“个人与阶级、阶层在推动国家统一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立论,个人作用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汉武帝巩固了汉朝大一统、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郑成功收复台湾,左宗棠收复新疆进行分析阐述;阶级阶层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学问分子对国家统一的作用、南宋政权统一国家的愿望进行阐述。依据材料“大量人口的迁徙,文化认同和血肉关系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越分别,统一的因素越大”可以“人口迁徙、生产方式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统一”进行立论,结合所学学问,可从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政治差异、秦朝南征百越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清朝时期人口迁往西北、东北和台湾对边疆稳定及维护祖国统一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15.材料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需相应分开……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把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逐步建立经济组织。二、……在建乡中,要重视集镇的建设……可以成立镇政府,以促进农村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四、乡人民政府建立后……应着重抓好社会治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发动群众制订乡规民约,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促进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七、……村民委员会要主动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帮助乡人民政府搞好本村的行政工作和生产建设工作。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要由村民选举产生。——《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10月12日)(1)依据材料,概括我国政社分开的背景。(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我国政社分开的意义。【答案】(1)背景:“政社合一”体制的严峻弊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绽开;宪法的有关规定。(2)意义:推动农村上层建筑变革和基层民主政治发展;巩固基层政权,加强基层治理;促进了农村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解析】【详解】(1)背景:依据“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得出“政社合一”体制的严峻弊端;依据“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绽开;依据“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需相应分开”得出宪法的有关规定。(2)意义:依据“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要由村民选举产生”得出推动农村上层建筑变革和基层民主政治发展,加强基层治理;依据“促进农村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得出促进了农村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依据“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促进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得出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6.材料1585年,英国与荷兰结盟,同时派远征军远航攻击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并大获全胜。1587年,英国议会处死了苏格兰女王玛丽,玛丽曾被英格兰软禁,后涉嫌参加天主教徒谋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阴谋活动。西班牙将英国人处决玛丽视为对天主教世界的挑衅。1588年,西班牙派出“无敌舰队”讨伐英国。当时,西班牙战舰数量超过英国,且船体巨大。但英国船快速敏捷,且装备远程大炮。英国人变更登上敌舰作战的传统打法,而是进行纯粹的海战,干脆击沉敌舰。西班牙高大而笨拙的船满载着士兵和短程火炮,用缆绳联成横列队形缓缓前进。英军派出火攻船攻击,西班牙船争相砍断缆绳,乱成一团,连锚也丢失了。此时,风向变更,失去锚的西班牙船随风向北逃跑。随后,大西洋的飓风给逃散的西班牙军舰带来了更大的灾难。——摘编自钱乘旦《大国通史:英国通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英西斗争爆发的背景及英国获胜的缘由。(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评英西斗争。【答案】(1)背景:英荷结盟;英西两国因殖民争夺冲突激化;英国人处决苏格兰女王玛丽。缘由:英国武器先进;英国战术运用得当;天气条件利于英国。(2)简评:英西斗争的实质是两国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的殖民斗争;使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为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1)背景:依据“1585年,英国与荷兰结盟”得出英荷结盟;依据“西班牙将英国人处决玛丽视为对天主教世界的挑衅。1588年,西班牙派出“无敌舰队”讨伐英国。”得出英西两国因殖民争夺冲突激化、英国人处决苏格兰女王玛丽。缘由:依据“但英国船快速敏捷,且装备远程大炮。英国人变更登上敌舰作战的传统打法,而是进行纯粹的海战,干脆击沉敌舰。”得出英国武器先进、英国战术运用得当;依据“此时,风向变更,失去锚的西班牙船随风向北逃跑”得出天气条件利于英国。(2)简评:依据所学可从英西斗争的实质是两国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的殖民斗争;使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为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基础等角度概括。17.材料沈括,杭州钱塘人。他从小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