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26张)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26张)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26张)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26张)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26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咱们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月未圆,花开半,总是令人着迷,几千年的熏陶造就了中国人对含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如此,在古诗中更是如此,美就美在若隐若现,欲语还休之间。这是美的“至境”,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李益,再回大唐,去回味一首因蕴藉含蓄而流传千古的七绝。激趣导入自学目标1、感知作者李益,借助工具书,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味诗的意境。3、学习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语言的含蓄美。4、体会戍边将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美好感情。知人论世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诗风豪放明快。知人论世李益与霍小玉的故事唐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记载了李益负心薄幸,辜负妓女霍小玉的故事。是唐朝传奇的名篇。蒋防是唐宪宗时期的人,当时李益还活在世上,造谣的可能性不大。霍小玉原是霍王府上的婢女的女儿,十五岁时,霍王死了,霍小玉和她母亲都被赶出王府,沦为娼妓。十六岁时遇到李益。当时李益二十岁出头。应该是在大历六年(771)参加制科考试之前。霍小玉明白自己的地位无法和李益真正在一起,于是她和李益约定:“妾始年十八,君才二十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霍小玉希望和李益一起相爱八年,之后任由李益选取名门闺秀为妻,自己出家为尼。但是,李益自授官郑县(今陕西华县)主簿之后,立即与高门卢氏女子成婚,并且躲避霍小玉不肯相见。霍小玉相思成疾而死。李益因为这等负心行径受到当时舆论的普遍谴责,自己的内心也留下了阴影。背景链接建中元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初读,晓诗意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初读,晓诗意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这里指西受降城。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⑵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⑶芦管:笛子。⑷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重点词语提示初读,晓诗意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韵译品读,赏诗味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品读,赏诗味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2、前两句中的“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亘古苍茫,给人孤独、凄清之感。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品读,赏诗味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3、前两句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而把“月”(光)比喻成“霜”呢?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情景交融,生发出思乡情愫。品读,赏诗味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4、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品读,赏诗味5、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阵阵笛声,引发了诗人怎样的遐思呢?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品读,赏诗味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6、“不知何处吹芦管”这一句诗有什么写得好的地方?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品读,赏诗味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7、“一夜征人尽望乡”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该句。“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品读,赏诗味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8、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悟读,感诗情1、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悟读,感诗情2、本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 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两句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悟读,感诗情3、这一首诗算得上是一首悲伤的诗吗?为什么?我们认为这不是一首悲伤的诗。“一夜征人尽望乡”算得上是情绪最深沉的一句,但是还是没有到悲伤的程度。诗的情绪可以称之为惆怅,可以称之为彷徨,但算不上是悲伤。悟读,感诗情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4、你认为这首诗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悟读,感诗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前两句:  (写景)              月下景色,凄凉萧瑟。 后两句: (抒情)             静夜闻笛,征人思乡。当堂检测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芦笛声唤醒征人思乡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当堂检测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