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B.由于产生大量乳酸,因此血浆的PH将由碱性变为酸性C.AB段上升过程中人体主要进行无氧呼吸,BC段下降过程中主要进行有氧呼吸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HCO3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BC段下降是由于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转化为其他物质。【详解】A、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加强所致,A错误;B、由于血浆中存在酸碱缓冲物质,故乳酸的产生不会导致血浆的pH有明显变化,B错误;C、AB段上升是由于此段时间内人体的无氧呼吸加强所致,此时细胞呼吸仍以有氧呼吸为主,C错误;D、AB段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BC段下降是由于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转化为其他物质,D正确。故选D。2.止痛药(如“杜冷丁”)能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但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同时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的量也不变。据此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A.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C.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D.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答案】A【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由题意可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受影响,其可能是阻断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则止痛药可能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神经递质失去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机会,A正确;B、如果是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改变,B错误;C、如果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C错误;D、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D错误。故选A。3.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对于治疗某些人畜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处理措施与实际相符的是()A.注射青霉素治疗疾病与注射血清的原理相同B.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长期定量注射促甲状腺激素C.给成年人注射生长激素可治疗侏儒症D.服用维生素D可治疗患儿的软骨病【答案】D【解析】【分析】抗生素是抵抗致病微生物的药物;激素是由生物体内某些细胞产生的具有调节生命活动的微量高效的有机物;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详解】A、注射青霉素治疗疾病属于药物治疗,不属于免疫的范畴;注射血清(抗体)治疗疾病属于免疫治疗,二者的原理不同,A错误;B、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其靶器官是甲状腺;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起不到疗效,而需要定量注射甲状腺激素来维持体内代谢的需要,B错误;C、成年人骨骼的发育已经停止,不能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治疗侏儒症,C错误;D、维生素D可促进细胞对钙、磷的吸收,提高血钙,以此达到治疗软骨病患儿的目的,D正确。故选D。4.2022年12月15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中山大学进行《新冠疫情动态及应对》的科普讲座。他强烈呼吁加速疫苗(特别是异种疫苗)的加强接种。近期疫情的阳性感染者情况表明,新冠病毒疫苗对预防重症和死亡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下列与接种疫苗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接种新冠疫苗既能用于免疫预防,又能用于免疫治疗B.接种新冠疫苗能有效应对新冠病毒和多种流感病毒C.接种新冠疫苗后,疫苗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D.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后,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免疫中,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详解】A、接种新冠疫苗能用于免疫预防,不能用于免疫治疗,A错误;B、接种新冠疫苗能引发特异性免疫,有效应对新冠病毒,但不能有效应对多种流感病毒,B错误;C、疫苗中含有抗原,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二信号,C正确;D、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其他细胞不能产生抗体,D错误。故选C。5.HA和NA是流感病毒(遗传物质为RNA)表面的两种糖蛋白,某研究小组研究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如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B.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D63C.因免疫过程产生的记忆细胞的作用,无需每年进行预防接种D.由图可知,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流感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随着抗体浓度的增加,与对照抗体组比较,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康复者的NA抗体的抑制率最高。【详解】A、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在体液免疫中,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从而产生特异性抗体,A正确;B、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根据曲线可知,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D63,因为D63的抑制率更高,B正确;C、虽然免疫过程中产生了记忆细胞,但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所以仍需每年再进行预防接种,C错误;D、由图可知,选用的对照抗体对病毒的抑制率几乎为0,说明其不能与流感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D正确。故选C。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合理的是()A.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B.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其调节作用都具有两重性C.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利等植物激素可以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D.缺氧条件不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答案】A【解析】【分析】1、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详解】A、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也能为正式实验摸索实验条件,A正确;B、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但其调节作用并不都具有两重性,其中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错误;C、乙烯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C错误;D、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该过程需要能量,故缺氧条件会影响能量供应进而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D错误。故选A。7.下图甲表示某植物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图乙表示该植物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从甲图可看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灵敏程度不同B.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具有两重性C.图乙中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10-8mol/LD.乙图表示的现象与重力作用有关,也可从图甲中找到原因【答案】C【解析】【分析】甲图中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说明了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乙图c、d都促进了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快,和植物向光性的作用机理相似。【详解】A、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A正确;B、甲图可看出植物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乙图根的向地生长说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B正确;C、图乙中由于重力作用影响,a侧的生长素浓度较b侧高,但是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高,a侧生长素浓度对反而抑制根的生长,b侧是促进根的生长,因此根体现出向地性,a点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10-8(mol/L)、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应小于10-8(mol/L),C错误;D、乙图表示的现象与重力作用有关,也可从甲图中找到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D正确。故选C。8.下列关于密闭环境下酵母菌纯培养,关于其种群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液中加入的酵母菌越多,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越大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C.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D.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后种群数量将维持不变【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描述种群在食物、空间有限、有天敌捕食条件下种群增长情况;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可能会下降;而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可能会上升。【详解】A、培养液中加入的酵母菌过多,会由于营养物质的相对缺乏导致增长速率降低,A错误;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B正确;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改变培养液的pH值会影响K值大小,C错误;D、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后种群数量将保持动态平衡,D错误。故选B。9.某农田中引入鸭子后,鸭子与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引入鸭子后该农田中蝗虫种群的K值为N3B.图甲中a→b→c段鸭子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鸭子是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图乙可知二者种群数量呈现同步性变化的趋势【答案】C【解析】【分析】由甲图可知,该曲线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因此蝗虫的K值为N2。【详解】A、由图可知,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因此蝗虫的K值为N2,A错误;B、鸭子种群数量在a→b→c的变化过程中,总数量在增加,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C、图乙分析,引入鸭子后蝗虫种群数量减少,因此鸭子是影响该农田中蝗虫种群数量变化主要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D、图乙中引入鸭子之后,鸭子数量增加,而蝗虫数量减少,两者种群数量变化不同步,D错误。故选C。10.研究人员在某湿地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甲、乙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已知乙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甲岛,且6到8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岛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所以针对两个社鼠的K值相同B.从9月到11月,乙岛社鼠的种群数量回升主要是没有了黄鼠狼活动C.两岛3月到4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D.黄鼠狼的捕食和青毛硕鼠的竞争是导致6月之后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主要因素【答案】D【解析】【分析】1、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由图可知,两岛社鼠数量超过最高点后均开始下降,不能维持在最高点上下波动。5~6月,甲岛社鼠的种群数量是增加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5~6月,乙岛社鼠的种群数量是降低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详解】A、依据题干信息,虽然甲、乙两岛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但是,乙岛上青毛硕鼠的数量明显多于甲岛,且6到8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所以针对甲、乙两岛的两个社鼠的K值不相同是,A错误;B、从9月到11月,针对甲、乙两岛的两个社鼠乙岛社鼠的种群数量回升规律一致,所以不能说乙岛社鼠的种群数量回升主要是没有了黄鼠狼活动,B错误;C、两岛社鼠的数量在3月到4月期间都是上升,两岛的社鼠基本不考虑迁入和迁出,可见两种社鼠的出生率均大于死亡率,C错误;D、6-8月B岛上有黄鼠狼活动,并且青毛硕鼠的数量明显多于甲岛,就是6月之后B岛社鼠数量比甲岛下降更快的主要原因,D正确。故选D。11.如图1、2、3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B.植物病毒与植物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种间关系如图2所示D.图3表示的是种间竞争关系,后期X的种内竞争加剧【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图2、图3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的种间关系。【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图1、图2、图3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的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如图1所示,A正确;B、植物病毒与植物间为寄生关系,不是图1互利共生关系,B错误;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是捕食关系,是如图2所示(捕食关系),C正确;D、图3表示种间竞争关系,后期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的限制,X的种内竞争会加剧,D正确。故选B。12.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下图所示的模型。请分析该图所示二者数量变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并不都符合该模型,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猎物B.该猎物种群有多种捕食者C.猎物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明显提高D.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猎物,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猎物的数量变化在先,捕食者的数量变化在后。【详解】A、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猎物,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变化变化不一定呈现周期性的波动,A正确;B、该猎物种群有多种捕食者,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变化不一定呈现周期性的波动,B正确;C、猎物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明显增强是进化的结果,这不会影响捕食者和猎物的数量关系,C错误;D、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捕食者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不一定呈现周期性的波动,D正确。故选C。13.山东沂蒙山区多地退耕还林、荒地造林卓有成效,下图是调查人员对鸟类丰富度的统计结果,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退耕还林、荒地造林后群落演替的速度改变 B.灌丛比农田生态系统对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C.调查各种鸟的种群密度时需要随机选取样方 D.图示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农田生态系统【答案】C【解析】【分析】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用标记重捕法法来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详解】A、退耕还林、荒地造林后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变,但由于人类的活动,速度改变,A正确;B、与农田相比,灌丛的空间结构更合理,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更充分,B正确;C、鸟类的活动能力强,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时,需要确定样方,但不需要随机选取样方,C错误;D、与其他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组分单一,营养结构简单,因此恢复力稳定性较强,D正确。故选C。14.如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②乙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甲复杂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分析】1、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2、演替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详解】①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较乙生态系统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且在气候条件骤变后,甲种群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乙种群数量变化较大,由此可见,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①正确;②群落是同一时间内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据图分析,两个区间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于乙,这样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不一定较乙复杂,②错误;③新的物种产生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③错误;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数量降到最低,而S点后种群类型数量又逐渐增加,可见S点后一定经历过一个次生演替的过程,④正确;所以①④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15.如图是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单位:J/(cm2·a)]。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为7.5×108J/(cm2·a)B.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4%C.初级消费者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1.11×108J/(cm2·a)D.A的能量还有一部分以遗体残骸的形式流入分解者【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A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B表示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详解】A、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1.05×109-3×108=7.5×108[J/(cm2·a)],A正确;B、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12.4×107-1.9×107=10.5×107[J/(cm2·a)],则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5×107)/(7.5×108)]×100%=14%,B正确;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7.5×108-5.15×108=2.35×108[J/(cm2·a)],C错误;D、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一部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D正确。故选C。16.焚烧和填埋是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极易造成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垃圾分类管理,对不同种类的垃圾采取不同方式的回收利用,下图为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相关方案。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无机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B.进行过程①、②、③时要充分考虑垃圾性质、引入的微生物种类等因素C.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答案】B【解析】【分析】垃圾分类管理,对不同种类的垃圾采取不同方式的回收利,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①②③优于④。【详解】A、无机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增加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A错误;B、不同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不同,为有利于垃圾中物质的分解,进行过程①、②、③时要充分考虑垃圾性质、引入的微生物种类等因素,B正确;C、有机肥料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后产生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但不能为农作物提供能量,C错误;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利用效率,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17.通过肿瘤免疫治疗,可恢复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消灭肿瘤细胞或抑制肿瘤发展的功能,科研人员对这一机制进行研究。(1)正常情况下,肿瘤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___________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后,分裂并分化,一部分新形成的细胞可以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接触并___________所识别的肿瘤细胞。但是某些肿瘤细胞通过表达一些引起免疫异常的蛋白,从而“伪装”自己,导致机体免疫很难清除这些肿瘤细胞。(2)研究发现,T细胞表面存在程序性死亡受体PD-1蛋白,肿瘤细胞表面存在大量PD-L1蛋白。科研人员从小鼠脾脏分离出T细胞,用不同浓度的PD-L1蛋白或非特异性蛋白处理,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如下图。①本实验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大小的直接指标是___________(选填下列字母)。A.抗体量变化B.3H胸苷掺入量C.PD-1蛋白的表达量变化②实验结果说明,PD-L1蛋白与PD-1蛋白结合从而抑制T细胞增殖,其依据是___________。抑制T细胞增殖可以减弱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___________。(3)传统上常用抑制细胞分裂的化学药物来治疗癌症,如紫杉醇等。基于上述研究,科研人员研制出PD-1抗体或PD-L1抗体作为癌症免疫治疗的药物。请与传统化疗相比,说出免疫治疗的主要优势或可能存在的不足(选择优势或不足,说其一即可)___________。【答案】(1)①.细胞毒性T②.裂解(2)①.B②.随着蛋白浓度升高,Ⅳ组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Ⅲ组,而Ⅱ组与Ⅰ组结果相近;Ⅳ组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Ⅱ组,而Ⅲ组与Ⅰ组结果相近③.监视和裂解(3)优势:免疫治疗可阻断肿瘤细胞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恢复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免疫治疗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不会对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不足:过度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能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抗体保存和用于治疗不如化学药物治疗方便;单克隆抗体生产成本更高【解析】【分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病原体侵入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小问1详解】正常情况下,肿瘤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会变成抗原,识别抗原的是细胞毒性T,该细胞识别到变化的信号后,分裂并分化,一部分新形成的细胞可以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接触裂解所识别的肿瘤细胞。【小问2详解】①细胞增殖需要DNA复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本实验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大小的直接指标是3H胸苷掺入量,B正确,AC错误。故选B。②随着蛋白浓度升高Ⅳ组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Ⅲ组,而Ⅱ组与Ⅰ组结果相近,Ⅳ组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Ⅱ组,而Ⅲ组与Ⅰ组结果相近,该结果说明PD-L1蛋白与PD-1蛋白结合从而抑制T细胞增殖。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降低T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监视和裂解。【小问3详解】免疫治疗的优势:免疫治疗可以阻断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恢复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免疫治疗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不会对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不足:过度阻断PD-L1和PD-1信号通路,可能引起过强的免疫反应,抗体保存和治疗不如化学药物方便,且单克隆抗体生产成本更高。18.图甲是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曲线的比较,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乙是种群的数量变化;图丙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回答以下问题:(1)家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是______(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一种S型增长曲线。(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______(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____________。(每空1分)(3)图乙曲线Ⅱ是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在调查草原鼠的种群密度时,得到的结果是N只/km2,鼠的记忆力较强,由此推测该调查结果与真实结果相比______(填“偏大”、“相等”或“偏小”)。(4)若图丙种群为长江流域的野生扬子鳄(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当种群数量在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Ⅲ、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野生扬子鳄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若图丙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K1/K2/0),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1)r对策(2)①.S②.环境容纳量(K值)(3)①.e-f②.偏大(4)①.就地保护②.K2【解析】【分析】1、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中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2、分析图甲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而数量低于X时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最终会消亡,r对策生物没有最低数量要求。图乙,曲线I表示J型曲线;曲线II中0e段表示S型曲线,其中b点表示K/2,种群增长率最大;d点表示K值;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e点种群数量减少。图丙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出“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大。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II,且种群数量为K2时,表示该种群环境阻力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小问1详解】已知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K值)。【小问3详解】图乙曲线Ⅱ表示是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为S型曲线,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缓解草原的鼠患,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ef段,鼠的数量明显减少。假设用a表示第一次捕获并作以标记量,b表示第二次捕获的带有标记的数量,c代表第二次捕获量,则:N=a×c/b,若鼠的记忆力较强,则第二次捕获的带有标记的数量减少,即b的值减小,可推知N的值比真实值偏大。【小问4详解】图丙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出“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大。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Ⅲ,且种群数量为K2时,表示该种群环境容纳量较低,故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改善其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就地保护为最有效措施。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K2以下,其增长缓慢,能够抑制其恢复到K值。如果控制在0,则以其为食物的生物缺少食物来源,控制在K和K1,则数量过高,不利生态系统稳定。【点睛】本题涉及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首先要曲线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进行对比,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19.为调查某自然保护区发生山体滑坡后第30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对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林群落(S1)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S2)进行了植被生物量(指某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的研究,得到下图所示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未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数量明显______________(填“多于”或“少于”)发生山体滑坡区域。发生山体滑坡区域所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该群落的演替过程是___________。(2)该自然保护区不可能是热带雨林地区,理由是____________。在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如果人为地进行植树造林,可以改变自然状态下的状况,这说明_________。(3)随着山体滑坡区域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__________,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布形成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有利于__________。【答案】(1)①.多于②.次生演替③.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2)①.热带雨林中乔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图中所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②.人类的活动往往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3)①.增加(变大)②.垂直③.充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解析】【分析】1、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3、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不同的植物适于生存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小问1详解】据图分析,在三类植被在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林群落中的生物量均大于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中的生物量,故未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数量明显大于发生山体滑坡区域;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中,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保留了一些植被,故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该群落的演替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小问2详解】热带森林地区中乔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少;而据图分析,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林群落中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多,乔本植物生物量最少,故该自然保护区不可能是热带森林地区;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通过人为进行植树造林,可以加快群落结构的恢复,可以加快自然演替的速度,故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小问3详解】随着山体滑坡区域演替的进行,生物类型越来越丰富,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结构逐渐变的复杂;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布,适于生存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这种分布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20.某浅海域的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残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其中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表示营养级。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某同学认为浅海域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2)图中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是_____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保留一位小数)。(3)碳在海洋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4)在海水立体养殖中加入大型肉食性的动物,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是否有利,并简要说明原因:_____。【答案】(1)浅海域是由各类海洋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①.3735②.6.3(3)①.(含碳)有机物②.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流动,大气中的CO2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4)不利,大型肉食动物捕食鱼类,增加了营养级,使流向人类的能量减少【解析】【分析】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小问1详解】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浅海域是由各类海洋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属于生态系统。【小问2详解】图中生产者同化能量的去向有三条途径:呼吸消耗(6553)、流入下一个营养级(3281+2826)和被分解者利用(6005-2102-168),其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是6005-2102-168=3735kJ/(m2•a),也即6561-2826=3735k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海南客运服务考试题
- 吉首大学《基础乐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首大学《操作系统原理实验》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艺术》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配器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行草临摹》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CG插画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大众保养套餐合同范本大全
- 2024年大楼车库出租合同范本
- 藏族民宿合伙人协议书范文
- 盐酸安全知识培训
- 万盛关于成立医疗设备公司组建方案(参考模板)
- 停线管理规定
-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阅读题及答案(一)
- 大型展会对城市会展业发展影响文献综述会展专业
- 乡镇结核病防治工作职责
- 机组启动试运行工作报告
- 礼仪队工作计划三篇
- 互补输出级介绍
- 中波广播发送系统概述
- (完整版)管道代号对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