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真题2015年下半年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真题2015年下半年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真题2015年下半年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真题2015年下半年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真题2015年下半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真题2015年下半年一、单项选择题1.

教学孟浩然《过故人庄》,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五言律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______A.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B.李商隐《夜雨寄北》(江南博哥)C.白居易《观刈麦》D.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正确答案:A[解析]B项,《夜雨寄北》是七言绝句。C项,《观刈麦》是五言古诗。D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七言绝句。

2.

期末考试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下列符合的是______A.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B.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正确答案:C[解析]“古今异义”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C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不管,不论。A项,期:约定,一词多义。B项,因:顺着,就着。D项,安:有“养”的意思,奉养,安身,一词多义。

3.

某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单元设置了《桃花源记》《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几篇文言文。从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来看,这些文言文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______A.知识系统B.练习系统C.助读系统D.范文系统正确答案:D[解析]范文即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是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范文系统主要有示例作用和凭借作用。这些文言文属于语文教科书的范文系统。

4.

学完古诗后,老师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整理,下列诗词全部表达离情别绪的是______A.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B.陶渊明《归园田居》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C.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和李贺《雁门太守行》D.崔颢《黄鹤楼》和李白《渡荆门送别》正确答案:A[解析]A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的是作者送别友人,《卜算子》写的是作者春末时节送别友人鲍浩然。B项,《归园田居》写的是诗人重归田同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没有表达离别情绪;《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描写的是走马川一带环境的恶劣与艰苦,以衬托将士的英勇无畏,没有表达离别情绪。C项,《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王维送别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雁门太守行》是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没有表达离别情绪。D项,《黄鹤楼》描写了作者在黄鹤楼上远眺美好景色,是吊古怀乡之作,没有表达离别情绪;《渡荆门送别》是诗人离乡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之作。

5.

教师指导学生练字时,向学生介绍不同字体的特点,下列字体中具有“点画替代”“笔画简省”“笔顺改变”“方圆兼备”等特征的是______A.篆书B.行书C.楷书D.隶书正确答案:B[解析]行书的特点是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以圆转代替方折。

6.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看法。”对编者的意图分析正确的是______A.明确论题B.梳理行文思路C.区分观点与材料D.把握论点及过程正确答案:D[解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论点,教师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讨论论证论点。

7.

作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______A.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B.说明条理清晰明了C.借用场景渲染气氛D.讲究语言精确并恰当正确答案:C[解析]C项,“借用场景渲染气氛”不是说明文的特点。

8.

老师向学生推荐几本传记作品,下列不合适的是______A.《骆驼祥子》(老舍)B.《童年》(高尔基)C.《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D.《忏悔录》(卢梭)正确答案:A[解析]A项,《骆驼祥子》是老舍的小说。B项,《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C项,《我生活的故事》记载了海伦·凯勒21岁以前的生活经历。D项,《忏悔录》记载了作者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

9.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文中有年龄的称谓的句子,下列解释正确的是______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垂髫:婴儿一两岁B.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束发:少年十七八岁C.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

豆蔻:女子十五岁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加冠:男子二十岁正确答案:D[解析]A项,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B项,束发:少年十五岁左右。C项,豆蔻:少女十三四岁。

10.

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围绕“课程评价建议”展开讨论,下列观点不恰当的是______A.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B.语文课程评价应以考查学科本身每个知识点落实情况为基准C.关注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D.课程评价应该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正确答案:B[解析]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而不是以考查学科本身每个知识点落实情况为基准。

11.

阅读一则有关写作的教学叙事(节选),按要求答题。

为了让学生尽快提高写作水平,我要求所有学生每人每周写篇500字以上的作文.可以摘抄,尽管如此,学生依然叫苦连天。第一次的作业情况是,有人抄作文选,有人抄名句名段,令我欣慰的是有一篇文章虽然稚嫩,但不乏对生活的感悟和优美的语段,只是字里行间流露出“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成熟”。这让我有意识地记住了他的名字,接着好几次作业我都留心观察,发现他每次的作文都非常认真,只是每篇依然透露出桀骜不驯的性情,为了鼓励他继续学好语文,尤其发展他显示出来的写作天赋,也为了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我决定在全班把他的几次作文作为范文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讨论评价。

对该教学叙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将练笔与摘抄相结合,缓解了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B.这个班的学生普遍存在“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C.教师关注个别学生发展,忽略了对多数同学的写作指导D.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敢于表达真实情感正确答案:C[解析]教师是“鼓励他继续学好语文”“为了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多写作,才“把他的几次作文作为范文朗读”,因此“忽略了对多数同学的写作指导”错误。

12.

阅读《散步》教学实录,按要求答题。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

生:这位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师:请你把写母亲的地方读一遍。(学生读第二段)

师:母亲尽管走远一点就觉得累,但体谅到儿子的一片孝心,就出来了。这是写母亲的行为。“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母亲十分依赖孩子。

师:哪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

生:倒数第二段。

师:请你读一下。(学生读)

师:“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

生:因为母亲知道了孙子要走小路的原因,“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孙子想去看看,奶奶应当满足孙子的要求。

师:很好,那么母亲的这句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学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是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才能表现这个转变过程呢?

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对该教学实录相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A.教师让学生读的太多,分析内容有些少B.教师无范读,且缺乏对学生朗读指导C.教师教学重点在于分析“母亲”形象D.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主线正确答案:D[解析]A项,实录中“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分析内容有些少”错。B项,“这是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才能表现这个转变过程呢?”表现了教师对朗读的指导,B错。C项,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母亲”对孙子的爱,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形象分析上,C错。

13.

阅读《语文学科学业质量及其中相关因素的研究报告》(节选),按要求答题。

阅卷结果显示:采用“学生自主勾画重点字词”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教师,其学生“识字与写字”得分率高于其他教师的学生。“强调汉字的规律,教给记忆方法”的教师,其学生“认准字音”得分率为77.4%,显著高于没有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学生;采用“让我们欣赏同学的好作文”的方法进行写作复习的教师,其学生写作领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学生。显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对该报告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学习策略的指导对提高学业水平有直接的促进作用B.学生采用自主勾画的学习方法,识字与写字的效果更好C.系统完整地讲解汉字知识能提升识字、写字的能力D.写作教学中让学生相互借鉴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正确答案:C[解析]“系统完整”并没有体现,“汉字知识”范围过于宽泛。

14.

阅读《马说》的教学目标,按要求答题。

(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______A.该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B.较好地体现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课程目标要求C.该目标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D.该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文本出发,深入探究作者的情感正确答案:D[解析]目标没有体现反复诵读。

15.

阅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一次特殊的教师节”,按要求答题。

(二)创设情境,尝试练习

1.创设情境

两个好朋友在教师节那天相约回母校看望小学班主任刘丛笑老师,来到学校后却得知老师生病住院的消息,于是她们决定购买礼物去医院探望老师,当她们来到礼品店时,面对琳琅满目的礼品却出现了分歧,(幻灯展示)该买什么礼物去看老师呢?我们一起来帮帮她们。

2.(幻灯展示:各种礼物)

请同学们认真想刚才这两个同学碰到的问题,然后说说自己的意见,不仅要说出买什么,还要说出为什么买,买多少,买什么样的等。

3.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向同伴表达看法时要注意把问题想清楚,要说清楚,说具体,理由要充分,让别人听得明白。在听别人说话时,专注于谈话对象的谈话,以诚恳的态度倾听。

同时,还要明确看望老师买东西,要根据老师的岁数、爱好、身份、年龄、性格等特点来考虑。

4.讨论好了买什么礼物,她们来到礼品店购买礼物,她们到底能不能顺利买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呢?(板书:与陌生人交流)

假设两位同学来到礼品店将遇到以下情况,她们该如何处理?

(1)如何向售货员询问关于上述礼品的情况。

(2)假如需要的某个礼物缺货怎么办?

(3)如与售货员出现分歧(比如颜色、数量、价钱等不合适)时,你们又该如何处理?

5.分小组讨论。

6.学生表演。两个学生表演,同学评议,再请同学表演,再评议。

对该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设置生活化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水平B.教师限定了口语交际的具体内容,能更好地规范学生表达C.教师强调学生关注具体交际情境有利于发展其实践能力D.让学生依托这个情境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共同发展正确答案:B[解析]教师只是创设了口语交际的具体场景,并没有限定口语交际的具体内容。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40分)1.

阅读下面的《斑羚飞渡》教学实录,完成问题。

师:同学们,伤心崖上悲壮的飞渡使斑羚赢得了种群生存,这种可歌可泣的悲壮行为,作者借助形象生动的比喻书写得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我们现在根据文意,完成这样一个比喻——

(出示幻灯片:

老斑羚像跳板,助同伴跨越了死亡之崖;

老斑羚像火箭,将同伴送入了生的轨迹;

老斑羚像______,______)

生1:老斑羚像航船,将同伴渡向生的彼岸。

师:生动贴切。

生2:老斑羚像烛火,为同伴点燃生的亮光。

师:火点燃烛称“烛火”,用它点燃“亮光”似乎不妥。你能再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吗?

生3:老斑羚像烛光,为同伴点燃生的火花。

师(仔细思考状):烛光点燃火花你觉得——?(生摇头)

师:看来我们需要点时间斟酌。

生4:老斑羚像救命稻草,为同伴铺就生的道路。

师:救命稻草的确紧要关键,但用“稻草”铺路,是否也值得商榷?

生5:老斑羚像垫脚石,为同伴铺平了生的道路。

师:用石铺路是确切多了。

生6:老斑羚像罗盘,为同伴指明了生的方向。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应该知道了,这群斑羚以生命换生命的举动固然令人感动,但是假如我们的作者不是如此娴熟地运用了这些写作手法(强调板书内容),恐怕这故事就不会带给我们这么大的震撼。所以我们情感所受的强大冲击几乎都是这些文字传递给我们的。就让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这些具有强大震撼力的文字上吧!你们看,作者最后又将笔墨集中到了那只集智慧、神勇、大爱于一身的镰刀头羊身上,请大家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16、17自然段。

(学生深情朗读)

[问题]

从“问题的设计和提出”入手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分析。正确答案:第一,在此教学案例中,教师首先出示范例“老斑羚像______,______”,这个问题的设计是同类型的比喻练习训练,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仅可以使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依照文意创造出更多的比喻句,还可以使学生再次熟悉文章内容,加深学习记忆。

第二,在教学的关键时刻,提出这个问题是对文章内容、文章情感的一种升华。当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展现自己的想法时,说出的内容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是内在思想的一种阐释。

第三,教师和学生是通过对话问答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教师问题提出的是否恰当和准确,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有重要的作用的。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计的“老斑羚像______,______”这个问题很好地将学生直接恰当地引向了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上。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下列问题。

几点释然在心头

①都说猫有九条命,可这都是传说,没有人去证实这一点。直到去年夏天,我见证了这一生命的奇迹。

②去年暑假里的一天,我在院子里洗衣服,家中小花猫见到我,立刻喵喵地向我扑过来。用它的头蹭我的腿,向我撒娇。一开始我还挺愿意和它玩的,但我还在洗衣服,无论走到哪,就像一条尾巴似的时刻追随着。洗好衣服后,我把衣服晾在衣架上就出去了。等我回来时,小猫在和衣服“打闹”,衣服上已经有几个黑色小梅花脚印。我想:小猫脏兮兮的,我给它洗个澡吧。于是,我随手端了一盆水,朝小猫身上泼去。小猫可怜地“喵喵”叫着,好像在对我说:“我错了,原谅我吧!”

③过了几天,我发现小猫不像以前那样活泼好动了,常常安静地卷缩在一个角落里。有时候站起来,没走几步就会跌倒。我知道,这是因为小猫被水淋之后生病了。我伤心地把小猫抱回到它的小房子里。

④在以后的几天里,小猫一直蔫蔫的样子,动弹不了。我的良心受到严重的谴责,想尽一切办法来弭补我犯下的错误……可是一切都是徒劳。

⑤一天中午,小猫撕心裂肺地吼叫,我想小猫有可能要离我而去了,眼泪不觉地涌了出来。

⑥此后,我一直为小猫祈祷。然后,奇迹真的发生了,没过多久,小猫居然站了起来,又像以前那样活泼好动了!看到奔跑跳跃的小猫,我释然了。

⑦其实,生命就如秋天的落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在泥土里深埋,这也许就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蝉等了十年,才等来一个夏天的呜叫。生命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迎来一个浪漫的轮回!

⑧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刻把一份释然放在心头,可能你会懂得生命的真谛!

[问题]2.

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②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正确答案:错别字:第③段,“卷”改为“蜷”;第④段,“弭”改为“弥”。

第②段病句:“一开始我还挺愿意和它玩的,但我还在洗衣服,无论走到哪,就像一条尾巴似的时刻追随着”改为“一开始我还挺愿意和它玩的,但我还在洗衣服,无论走到哪,它都像一条尾巴似的时刻追随着我”。

3.

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问题,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正确答案:本文叙述比较流畅,但是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没有多大联系。具体来说,题目是“几点释然在心头”,但是第一段和题目没有关联,没有导出主题。第一段不点明主题有时候也可以,但是在后面的故事叙述中要多少和主题相联系,将题目中的几点释然说出来,或用心理描写感慨出来,但是在文中的末尾两段,第⑦段说了生命的感慨,第⑧段直接就是释然,和第⑦段没有联系,和叙述的故事关系也不大,以至于全文的主题和内容的处理上出现很大偏差。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65分)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课文导语

古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作“托物言志”。这篇文章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长,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课后练习

一、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1.文章中称莲为“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2.下面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觉察到。试用此法辩析下列各句中“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教学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学生情况

八年级,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多媒体设备,可播放视频和音频,演示PPT。

[问题]1.

为本篇课文设计一道至少包括4个文言文实词学习的课后练习题(含参考答案)。正确答案:问题: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正确答案: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靠近去玩弄。

2.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正确答案:(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莲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探究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主旨,学习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2)确定依据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新课标要求、文本特点和学情三个方面内容为依据。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四学段有关阅读的规定: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②《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他以具有高尚品格的“莲”自比,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和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再加上本文的可读性强,因此要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最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