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7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7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7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7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7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有学生提问,觉得“与坐谈”这句话很奇怪,似乎少了点什么。老师趁(江南博哥)机讲解了文言文中省略句式的知识:“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有的会省略主语,有的会省略宾语。”这么一讲解,学生立刻就将“与坐谈”补充为“与(之)坐谈”,教师要求学生课下收集整理其他文言文省略句。下列选项中属于省略句的是______A.陈胜者,阳城人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皆以关于徐公正确答案:D[解析]“皆以美于徐公”省略了宾语,完整的应该为“皆以(之)美于徐公”,翻译为“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

以下教师对“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A.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B.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C.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D.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有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正确答案:D[解析]D项“有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表述有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3.

在执教完《孔乙己》后,几位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发出了感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A.利用多媒体课件,我们既可以呈现文字,又可以插入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这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是很有好处的B.多媒体课件就是方便,用多媒体呈现板书又方便、又快捷,以后再也不用写板书了C.多媒体的功能真的很强大,它既能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渲染教学氛围,对教学重点的强调功能更是值得一提,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好好利用多媒体教学D.在给学生讲解《孔乙己》的时候,帮学生链接了鲁迅的生平、鲁迅的其他文章及当年的社会背景等资料,这对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真的很有帮助正确答案:B[解析]B项,“不用写板书”表述有误。板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通过板书将教学内容形象化、条理化、系统化,有助于揭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板书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不仅使学生容易看懂,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热爱文字、热爱语文的情感,无形中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养成。这些作用是多媒体不能替代的,不能因为使用多媒体就省略了板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配合使用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4.

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其他使用典故抒发作者情感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______A.李商隐《锦瑟》B.杜牧《赤壁》C.马致远《天净沙·秋思》D.曹操《短歌行》正确答案:C[解析]A项,《锦瑟》运用了庄子梦蝶、望帝化杜鹃等典故。B项,《赤壁》运用了火烧赤壁、曹操铸铜雀台、江东二乔等典故。C项没有运用典故。D项,曹操《短歌行》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了周公吐哺的典故。

5.

阅读《雨说》的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花、鸟、草、虫,万事万物均可入诗。而春天,最让诗人动心,有很多诗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下面,我想请同学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古诗词。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生: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生: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希望大家能够多积累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师:春雨常常和温柔、亲切、喜悦、轻松联系在一起。但不同的诗人,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春雨。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雨说》就写得别具一格。诗人在文中描写的春雨是什么样的?哪些句子让大家印象特别深刻呢?带着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雨说》。

(学生读课文)

生:我觉得春雨具有奉献精神。

生:我觉得诗中的“雨”就像母亲。

生:我认为这雨是善良的,温柔的。

师:谢谢同学们的踊跃发言。好,那咱们就带着这些感觉听读一遍录音。

对上述教学实录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教师运用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来教授课文B.教师对同学们的回答作出积极的肯定,并给出了适当的建议,有一定的鼓励和引导作用C.教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方向,不过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D.听读录音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感情,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正确答案:C[解析]C项,“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表述有误。带着问题读课文是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问题的设计既要有利于学生读懂课文,又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该教学实录中,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比较合适,不会加深学生的心理负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6.

阅读《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生: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

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当然是缺点。

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服系领带呢?我这60岁的老头儿,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

生:爱美过度。

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臭美。

(众生笑)

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该教师能够非常好地给予学生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并不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耐心地启发学生寻找答案B.针对简单的问题,学生若回答不出,教师可直接说回答错误,以免浪费时间C.当学生理解发生偏差的时候,可以适当结合生活实例、自身实际帮助学生纠正D.该教师处理反馈信息的时候,具有引导性,帮助学生对回答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具体的阐述,把看上去有疑义的答案,在修改之下变得贴切正确答案:B[解析]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切忌笼统,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反馈信息,正确而迅速地找出“病症所在”。教师发现学生回答不正确时不能操之过急,直接说回答错误,评价时应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然后耐心启发学生寻找答案。

7.

阅读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设计(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上节课我们布置了搜集关于“雨”的资料,小组讨论交流后推荐一篇最优秀的作品,现在就请我们的同学向我们展示我们小组智慧的结晶。

(学生代表朗读各自推荐的优秀作品,作品分别是《春夜喜雨》,《春》中节选的一段《春雨图》,《雨巷》,《雨声》)

师:听完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我想同学们的心扉早已被多情的雨打动了,谁能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个作者笔下的雨,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即时点评,之后,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师:前面我们倾听了写雨的作品,相互探讨,相信我们都已学到了很多写作方法了,有的同学甚至开始摩拳擦掌,急不可待地想实战演练一番了,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看过视频后,用我们这节课所学到的写作方法指导写作,即兴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视频描写。

(播放电影《惊涛骇浪》选段视频——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时,人民子弟兵临危受命,军民联手浴血奋战,抵抗洪水,保家卫国)

师:好,现在大家都完成了自己的写作,老师也完成了,能不能让老师先展示一下老师的作品,你们帮老师指导指导好不好?

对上述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课前布置搜集资料的任务,为进入正式课堂教学做好了准备,但由于教师课前没有帮学生扩展思路,从学生的准备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思路受限B.由学生自由谈论喜欢哪个作者笔下的雨,到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符合教学规律C.由读到说到写,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顺利完成了教学的过渡,且教师在选择视频教学时,适时利用这一契机,拓展了学生对“雨”的认识D.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充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整堂课的主体,故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展示自己作品,不合理,剥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正确答案:D[解析]D项,“剥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表述有误。教师首先展示作品,并不等于剥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且从这位教师的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是把自己换位成了学生,让学生去评价自己的作品,这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创作的激情以莫大的鼓舞。

8.

阅读作业设计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在讲完《三峡》后,老师设计了两道有创意的语文作业题。

作业一:现在请你担任某旅游局的宣传员,根据郦道元《三峡》的描写,查阅相关资料,利用你的绘画、书法技能,发挥想象,选择任意一个主题,策划一则关于三峡景点的宣传广告。

作业二:现在请你担任某旅游局的导游。为到三峡来游玩的游客讲解有关三峡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要求:时长三分钟,解说词要真实、生动、形象。

从教学作业意义的方面进行解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A.作业一: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各种技能设计宣传广告,把文章抽象的文字描述化为具体、短小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从深层次了解三峡,这种作业形式值得提倡B.作业一:学生完成这一作业,不仅需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还要有思考、动手能力,同时也需要去了解广告的基本特点,训练了学生撰写广告的能力,侧面提高写作水平C.作业二:训练学生写解说词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因此从教学上面来讲,一定程度上会耽误学生的课业D.这样的设计非常实用,符合社会的需要,真正体现了生活化语文的理念正确答案:C[解析]C项,“耽误学生的课业”表述有误。作业二:训练学生写解说词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不耽误课业。

9.

阅读某教师的课堂回忆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时我安排了两个环节:

首先,给学生展示单纯的美景,并配以轻柔的《高山流水》乐曲,让“陋室”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用模拟的情境,触动学生的感情,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并进一步让他们进行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也能受到美景的熏陶。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山水的感情,也激发他们热爱“陋室”。

其次,我把重点转移到人物身上,启发学生想象文中人物的吟诗及谈笑之声,在先前“身入其境”的基础上,再“情入其人”,使课堂洋溢着温馨的气息。学生仿佛与“陋室”主人共同享受山野的恬静与自然,从而带着对古人的喜爱与羡慕之情,朗读全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时,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有力激发。如果说,教学导语阶段是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触发,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心”来学习,那么,正文教学阶段对审美情趣的激发,则是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情”来读书。

对上述教师的课堂回忆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该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过于主观,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B.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创设了山水美景的情境,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C.开篇就用单纯的美景和轻柔的乐曲营造了课堂恬静的氛围,有剥夺学生阅读课文的初体验之嫌D.设计是由“景”到“人”再到“情”,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答案:D[解析]该教师的设计是由美景乐曲导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情感体验,然后“由情入人”,体会作者的情感,应该说是“景”“情”“人”层层递进。

10.

阅读《中国石拱桥》设计的教学重难点,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写作的技巧。

对上述教学重难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该教师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抓住了说明文的教学重难点B.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落脚到情感上,而不应该是说明顺序C.语言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是教师应涉及的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之一D.该教师对本文重难点的把握是合理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正确答案:B[解析]B项,“重点应该落脚到情感上”表述有误。对课文情感态度的把握只是课文教学难点的一个方面,并非所有课文都是以情感体验为教学重难点。

11.

阅读某教师《三峡》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人文素养。但如果只是将文言文分解成一字一句来阅读,既枯燥乏味,也难以向学生传递其中的韵味。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教学资源,展示三峡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三峡的特点,将学生快速带入教学情境。接着就是弄懂文意。学生解读语言,读懂文意,才能真正明白文章到底在描述什么,三峡“奇”在何处,“美”在何处,让学生与古人对话。这一环节的教学必须严格与传统的自己讲解区分开。最后就是读。读是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我在展示三峡图片的同时,为学生播放专业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步感知三峡。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看、听、读的基础,学生的学习效率很高,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快便得到了解决。

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展示图片是为了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直观感受B.实现与古人对话,需要逐字逐句理解文言文文意C.播放朗读录音有助于把握阅读节奏,体会文章情感D.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正确答案:B[解析]题干教学反思中,教师通过展示三峡图片导入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三峡、感知三峡,播放朗读录音可以使学生准确掌握阅读节奏,感知字里行间的情感,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知文本内容,提高课堂效率。A、C、D三项说法均正确。“逐字逐句”理解会打破文言文的意境,故B项表述有误。

12.

学习文言文单元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后自主归纳词类活用现象。下列句子中不包含使动用法的是______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B.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C.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确答案:B[解析]A项,“止”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止”。B项,“出”动词作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C项,“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完全发挥”。D项,“固”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巩固”。

13.

学习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表现“磨难促人成长”主题的文学作品。下列适合的是______A.老舍《骆驼祥子》B.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C.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正确答案:C[解析]A项,《骆驼祥子》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B项,《格列佛游记》通过格列佛的奇遇,反映了十八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矛盾,揭露和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以及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C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描写了苏联第一代革命青年成长历程和展示这一代革命青年优秀品质的长篇小说,符合“磨难促人成长”的主题。D项,《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14.

下列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B.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突出甄别和选拔的状况C.语文评价要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D.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答案:B[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15.

在学习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后,老师让学生列举了同样有哲理的诗句。下列诗句不符合要求的是______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正确答案:D[解析]题干“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蕴涵的哲理是高瞻远瞩的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住眼睛。A项,蕴涵的哲理是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B项,蕴涵的哲理是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C项,蕴涵的哲理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趋势。D项,不蕴涵哲学道理。

二、案例分析题(共40分)阅读《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堂实录片段,回答下列小题。

案例:

第一环节:以语言的名义进行反叛

师:我们重点来研究第二封信。(投影展示)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请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就是这封信,成为菲利普一家的福音书,成为他们十多年的希望。但是,现在,你仔细研究一下这封信,你发觉这封信有什么破绽吗?

生:有破绽。于勒开头说他买卖也好,可是后面又说“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还说“希望为期不远”,这就是矛盾的,我们可以看出他根本就没有发财。

生:按照常规,如果一个商人生意真的很好的话,他是不会丢下生意去作长期旅行的。

生:是的。如果他生意很好,又有长期旅行的时间和经济条件,他为什么不可以回哈佛尔的家一趟看看哥哥嫂子,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呢?

生:就算是旅行,也可以写信啊。为什么要好几年不写信呢?

师:对的,只要他不是到月球上旅行,应该都是可以通邮的。(众笑)

生:我觉得,这封信根本就是说谎。于勒根本就没有发财!

师:天啊,于勒居然是个骗子!可是同学们,你读了这封信,你怎么评价于勒?

生:我觉得于勒虽然说了谎,但他的心是好的,我感觉到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师:请说详细一点儿。

生:他不是故意说谎的,从字里行间,我感觉到他很心疼家人,怕家人担心,所以才说谎的。

师:原来于勒的心变柔软了。除了心疼家人,同学们还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于勒的什么变化?他完全可以直接告诉哥哥嫂嫂自己又一贫如洗了,然后忏悔请求原谅啊。为什么非要这么“绷”起呢?

生:于勒很自尊,他不希望哥哥知道他的现状。他希望在家人的心中他是一个体面的人,是能够给家族带来荣誉和温暖的人,他宁愿撒谎也要保留这点儿自尊。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这封信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于勒已经变化了,在谎言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有些温度的于勒了。

第二环节:以虚拟的方式体验文本

师:孩子们,如果你就是菲利普夫妇,此刻你在船上遇到了于勒,你会如何选择?

生:我会说,弟弟,让我们一起回家吧。

生:我会惊诧于勒的变化,被于勒深深地感动,我会和他相认。

生:我会捧起他满是皱纹的手,温暖他,安慰他。

师:同学们,你们都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老师很感动。但是,故事中的菲利普夫妇呢?他们是如何对待于勒的?

问题:1.

请结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说说该教学过程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正确答案:这两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教师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做了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创设情境——提出疑问——学生充分结合生活,从这些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新课改后的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教师顺学而导,引导学生理解得更深入,探讨得更深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我们的追求,让想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情境的创设带领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体会小人物塑造的真实面,感悟作者情感,让学生从中习得阅读的方法,领略畅谈的乐趣,锻炼语言表达,提升语文素养。

2.

说说第二环节教师设计的意图。正确答案:对一篇课文来说,若能调动学生相似或相通的情感体验,则能让学生深入文本设身处地地理解作者或作品人物,最终和文本达到共鸣。遗憾的是,有一些课文,由于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很难和文本达到共鸣。《我的叔叔于勒》无疑就是一篇离学生生活很远的作品。所以,按常理说,他们很难真正进入文本。然而,该教师用虚拟场景的方式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悲与喜。上述片段中,教师设置了一个虚拟的场景:“如果你就是菲利普夫妇,此刻你在船上遇到了于勒,你会如何选择?”于是,学生纷纷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设想自己的选择:“一起回家”“相认”“安慰他”等。在这里,虚拟场景把学生引到了文本中,学生以自己的体验来领悟文本,这为下面教师的问题:“但是,故事中的菲利普夫妇呢?他们是如何对待于勒的?”做了一个反向的铺垫,从而使课堂以更大的吸引力吸引着学生去探究。虚拟场景的设计,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引导学生介入了小说,使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期待视野,他们期待着课堂或文本是否会按自己的设想去发展,这一切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对课堂学习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阅读两位老师关于《孔乙己》的导入过程,回答下列小题。

案例:

教师A:“大家知道,偷就是窃,窃就是偷。同学们说对不对?(生:对)但有人说:窃不能算偷,(生:这个人没有读过书)不,他读过十几年书;你们的衣服大概三五天就要换洗吧,但有的人一件衣服似乎穿了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生:这不可能,穿在身上不舒服)但鲁迅笔下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孔乙己。”

教师B:“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最喜欢自己小说中的人物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怎样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呢?你们认真读完课文以后,就能获知答案。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答案。”

问题:3.

总结课堂导入的主要类型和方法。正确答案:①直接导入。即一上讲台就开门见山,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感觉。

②情境导入。指教师通过精彩的语言描绘,音乐、视频、图片、实物的呈现及学生的表演,创设切入主题的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情感体验,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的情境。

③故事导入。少年儿童都是故事迷,特别是故事性很强的内容更受他们的欢迎。教师可通过寓言、故事、典故或传说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

④悬念导入。悬念可以使人萌发出期待心理,从而产生扣人心弦的诱惑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开讲,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给教学过程增添活力。

⑤质疑导入。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妙设疑。利用设疑导入,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基础。

4.

请对上述两位教师的导入过程进行评析。正确答案:第一位教师采用的导入方法是质疑导入。如此开讲,注重抓住人物典型语言和外貌,从反面去造成一种吸引力,促使学生去探究教材中的人物。这对于学生了解孔乙己及他生活的环境,认识封建社会给主人公造成的悲剧有极大的帮助,它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

第二位教师采用的导入方法是悬念导入。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翅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两种导入方法各有各的好处,而课堂的导入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只要教师深入研究,就能设计出精妙的导语,最终达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题(第1小题20分,第2小题20分,第3小题25分,共65分)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下列小题。

原文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思考探究

一、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二、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三、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单元介绍

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1.

从“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角度,写出你对《散步》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正确答案: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运用情境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感知文章中相关的语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文章流露的浓浓亲情。其次,引导想象和联想,初中阶段是想象力丰富活跃的时期,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利用教材,采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加工,帮助学生由再造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在结尾“拓展延伸”部分可以多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感想,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联想,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情感。再次,精心设疑质疑。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是探索问题的动力。需要教师利用好学生中的疑问,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让学生拟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鉴赏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和词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最后,巧借语文实践活动。在课后通过家庭作业促使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安排活动,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

2.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