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51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某教师在执教《乡愁》时,为了让学生们理解乡愁,便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家后问一问爸爸妈(江南博哥)妈、爷爷奶奶对于故土的记忆都有哪些,又经历了怎样的迁徙。这位教师运用的语文课程资源是______A.自然风光B.日常生活的话题C.风俗民情D.文化遗产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学生需要从与祖辈以及父辈的交流中得到关于故土的信息,这属于语文课程资源中的日常生活的话题。
2.
阅读《散步》一课的总结环节教学设计片段(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回归生活:
这篇文章之所以会打动我们,肯定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内心有关,现在让我们回归生活,回归内心,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被它打动。
(1)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被亲情感动过吗?
(2)在我们的生活中,三代人一同散步的场面多吗?
总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懂得了要珍惜亲情,热爱生命,追求和谐。同时学习了自学的方法:首先整体感知,用心朗读,捕捉感受,明确研读的方向。然后抓细节,品味关键语句,深入理解课文。最后再回归生活的自读方法,以后大家可以常常利用这样的方法。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享受阅读的乐趣。
对上述教学设计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回归生活环节的设计很有道理,学生阅读表现“亲情”和“生命”意识的文章,定会触动生活中的某种感受,“回归生活”十分必然、自然、天然B.回归生活这个环节的设计很有意义,可把学生的意念和情感进一步提高,对于培养人生中的美好情感、为人道德和责任意识,将发挥一定的作用C.两个关于“回归生活”的启发性问题,问题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是毫无意义的提问D.从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做总结,符合本节课教学的实际;但由于前面“回归生活”的设计欠缺深度,总结的内容缺乏应有的光彩正确答案:C[解析]“回归生活”的启发性问题,是“因文而发”,不是毫无意义的,值得一问,但不能止于此。如果回归生活只是回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三代人一同散步的场面”,就太狭窄了。在这里,应当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大幅度的发散,不能只是局限于“三代人一同散步”这一个小点。再从“因文而发”的角度来看,对文章的深刻内涵还需进一步认识。文章所写的一家三代中,充当叙事角色的“我”,既是“母亲”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父亲”,在“我”的身上,既有对“上”,也有对“下”的“亲情”和“责任”。除“我”以外的其他人——母亲、妻子、儿子,都表现了出于一定身份的美好情意。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如果能使学生在全面深刻地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全面地认识到生活中确实存在或应该存在的“上”对“下”、“下”对“上”的美好情感,对于拓展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注意而,对于点拨学生的漫漫人生路,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而这一点恰恰被教师“忽视”了。
3.
学习课文范仲淹《岳阳楼记》,教师讲解文句“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补充运用该修辞手法的其他例句,从而引导学生对该修辞手法加以理解。下列适合的是______A.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刘成章《安塞腰鼓》)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C.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D.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正确答案:B[解析]题干例句中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A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他们”比作“高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朴实,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B项,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当时躬耕在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的情况。
4.
教学李清照《如梦令》,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宋代婉约派词人。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______A.周邦彦B.柳永C.秦观D.辛弃疾正确答案:D[解析]A项,周邦彦是北宋婉约派词人。B项,柳永是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C项,秦观是北宋婉约派词人。D项,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
5.
阅读《社戏》的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社戏》。首先我们来看看题目,从题目来看,你们觉得社戏应该是一种什么东西?
生:一种文化艺术。
师:文化艺术。一种怎样的文化艺术呢?
生:一种戏剧。
师:我们做过一次实践活动——“戏曲大舞台”,你觉得它应该属于哪种戏剧?
生:没有研究过。
师:请坐。我们看看下面有个注释: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来描写这个社戏的。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翻到《社戏》这篇课文。
上述教学实录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______A.讨论法B.点评法C.练习法D.问答法正确答案:D[解析]问答法也叫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题干中教师通过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属于问答法。
6.
阅读某教师《台阶》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本篇课文较长,老师昨天已请同学们预习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抓关键词句,理读故事。理读故事的要求是:围绕小说的标题“台阶”,理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内容。
生1:1—8小节,是小说的开端部分,台阶给我们家带来的满足及父亲认为台阶低。9—16小节,是小说的发展部分,父亲为造新台阶做准备。17—23小节,是小说的高潮部分,父亲建造新台阶的过程。24—32小节,小说的结局部分,父亲对新建成的台阶感到不习惯。
生2:1—9小节,是小说的开端部分,父亲认为台阶低,想建新台阶。10—18小节,是小说的发展部分,父亲造新台阶的准备过程。19—24小节,小说的高潮部分,描述父亲建造新台阶的过程。25—32小节,小说的结局部分,写台阶建好了,父亲对新建成的台阶却感到不习惯。
师:两位同学对故事的理读出现了分歧,他们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呢?到底谁的答案更合理些?你们能否抓住关键词句说说自己的理由。
(从回答的情况看,学生比较糊涂)
(教师引导学生读第9小节的最后一句话,抓住其中的一个词“准备”,然后引导学生再找“准备”一词所出现的地方,学生发现在第10小节的第一句话中出现了。通过读,大家一致认为第9和第10小节不能断开。教师继续追问,“准备”一词还出现在什么地方。学生找到第16小节的第一句话“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这一句话起总结的作用,据此,学生一致认为小说的发展应是9—16小节。教师再引导学生抓24小节的第一句话“新台阶砌好了”和25小节的第一句中的“于是”一词,可见,小说的高潮部分应是17—23小节)
师:当我们在理读小说的故事情节,产生困惑时,我们可以抓一些关键词句,注意这些句子的前后联系。想造台阶、准备造台阶、建造台阶、台阶完工,故事的情节紧扣台阶展开,台阶就是全文的线索,通过这一条线索,全文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因而,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应尽量言之有线,从而才能言之有序。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B.当学生理解出现分歧时,教师没有进行评价而是请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体现了新课标中的尊重学生的理解与感受C.教师在最后归纳总结阅读方法的方式是不对的D.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给文章分层,在阅读中渗透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正确答案:C[解析]C项,表述错误。教师并没有强制地将自己所认为正确的分层强加于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关键词,这样的方法不但注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在最后归纳总结阅读方法的方式是正确的。
7.
《风筝》一课,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①了解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憔悴、宽恕、苦心孤诣”等词语。②以风筝为线索,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③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难懂词句,探讨疑难问题。
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______A.目标设计缺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明确设定B.作者鲁迅是学生熟悉的大作家,无须再作介绍C.自主合作探究会使课堂秩序混乱,不利于攻克难点D.设计不符合初中学情,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正确答案:A[解析]题干中的三个目标,仅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层面设定目标,缺少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意义是很明显的,在目标中不应舍掉。
8.
教学杜牧的《赤壁》,教师推荐另外几首咏史诗让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______A.李白的《塞下曲》B.杜牧的《题乌江亭》C.李商隐的《隋宫》D.杜甫的《咏怀古迹》正确答案:A[解析]A项,李白的《塞下曲》属于边塞征战诗。
9.
教学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发现有很多学生昏昏欲睡,于是立刻改变讲授教学的上课方法,连续提了三个有梯度的问题,并告诉学生回答出来可以为平时的课堂表现加分,学生们顿时打起了精神,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学方法设计的______原则。A.多样性B.灵活性C.整体性D.综合性正确答案:B[解析]教学活动是多变的,要求教师能够做到随机应变。例如,当教师运用讲授法时间过长时,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此时,教师应该增加趣味语言,引起学生注意,或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这体现了教学方法设计的灵活性原则。
10.
学习完成语使用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体会成语的妙用,为学生举出了以下例子。下列举例不正确的是______A.“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这里用“美轮美奂”来形容世博园建筑群的璀璨耀眼,很是恰当B.“大力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政府责无旁贷”,这里用“责无旁贷”说明政府在低碳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新能源的开发方面的作用,恰如其分C.“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这里用“津津乐道”是为了形象生动地说明人们对高铁出行十分满意D.“万涓聚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便有了一望无际的壮阔磅礴”,这句话用“一泻千里”来形容万涓汇聚成奔腾不息的河水的豪放正确答案:C[解析]A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用于此处恰当。B项,“责无旁贷”意为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用于此处恰当。D项,“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用于此处恰当。C项,“津津乐道”意为很感兴趣地谈论,是动词性成语,用于句中作状语不当,与后文“谈论”语意重复。
11.
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教师准备给学生另外推荐几首七言绝句进行赏析阅读。下列推荐不适合的是______A.杜牧《泊秦淮》B.杜甫《江南逢李龟年》C.白居易《钱塘湖春行》D.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正确答案:C[解析]近体诗是唐初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有4句,每句有几个字就叫几言绝句;律诗有8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有几个字就叫几言律诗。C项,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七言律诗。
12.
阅读下列作文题目,按照要求答题。
题目一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选择,送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晚上看什么电视节目?去什么餐馆用餐?这些问题常常让我们琢磨不定,不知所措,更不用说那些刚到这里的新移民和留学生了。请从上述事例或生活中任选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向不熟悉本土文化的外来人解释该如何选择。
题目二
郭沫若曾评价张衡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课外搜集资料,以“我看张衡”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对上述作文题目的相关评析,正确的是______A.题目一有明确的写作目的,题目二有具体的阅读对象B.题目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题目二引导学生运用资料C.题目一侧重训练写作能力,题目二侧重训练口头表达能力D.题目一重在考查说明的能力,题目二重在考查叙事的能力正确答案:B[解析]题目一要求学生选择某一问题写作文,并向不熟悉本土文化的外地人解释如何选择。题目二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以“我看张衡”为题写作文。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再结合选项分析。B项,表述正确。A项,题目二并没有具体的阅读对象,而是有具体的写作对象。C项,题目一和题目二都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D项,题目二要求学生写出对张衡的看法,考查的是议论的能力。
13.
学习《爱莲说》,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其他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诗文。下列不适合的是______A.《核舟记》B.《陋室铭》C.《石灰吟》D.《竹石》正确答案:A[解析]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叙述,间接表现作者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B项,刘禹锡的《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阐释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节操。C项,于谦的《石灰吟》以石灰自喻,借石灰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D项,郑燮的《竹石》着力表现了竹子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这也是作者人格的象征。以上三首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A项,《核舟记》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核舟”的外形结构等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14.
学习《论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讨论活动:“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说明你是否同意‘三人行,必有我师’这种说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对这一教学环节,评价不正确的是______A.在阅读教学中加入表达环节,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B.这个问题的设置体现了将古代经典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理念C.开放型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兴趣,营造课堂的和谐氛围D.讨论活动兼顾了不同学生的实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正确答案:D[解析]D项,“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表述有误。这个教学环节没有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
15.
阅读某位教师关于课前演讲的教学反思,按照要求答题。
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着在讲课之前,让学生到讲台上演讲,虽然经历了漫漫长途,但坚持下来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欣喜的。学生由开始时的不敢上讲台到现在的争着要上讲台,由开始的无话可说到现在的滔滔不绝,由开始的忸怩拘谨到现在的声情并茂,由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现在的潇洒自如。我真切地感到学生们进步了,我也感到他们通过演讲越来越成熟了。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演讲可以提高学生积累资料的能力,拓宽知识面B.演讲可以提高学生胆量,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C.演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D.通过演讲,教师能直接倾听学生的心声,有利于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因势利导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答案:C[解析]C项,表述有误。演讲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并不能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文课堂应该始终立足于文本教学。
二、案例分析题(共40分)阅读《关雎》的教学设计片段,回答下列小题。
案例:
一、导入
(播放歌曲《关雎》营造气氛)
罗江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古代有著名文学家李调元,现在有诗歌博物馆,春暖花开的时候还要举办诗歌节。可见,罗江人民一直在追求一种诗意的栖居。所以,罗江的学生是最应该也最配学习诗歌的。今天,我将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探索中华诗歌的源头,让我们一起走近《诗经》。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上课之前老师布置了预习,现在请同学来展示一下预习成果。
(指名一学生朗读)
师:他的字音读得很准,非常好。同学们,读准字音,是朗读的第一步,更高的要求是读出节奏。同学们看,这首诗每句话都是四个字,应该按怎样的节奏来读?
生:二二。
师:非常好,两个字一顿,或者尾音稍微延长,这样读诗的韵味儿就出来了。
(师范读,学生跟读)
三、思读,读懂诗意,读出感情
师:我要再请同学来展示预习成果,“窈窕淑女”和“好逑”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窈窕淑女”是文静美好的女子,“好逑”是好配偶。
师:那么这句的意思是?
生: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依次提问“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意思,并结合课文提问)
师:那么,你们能再读读这个故事吗?(生读)
师:这个小伙子的感情是淳朴、健康的。求之不得时虽然痛苦但没有难以自拔,求而得之的时候是要让对方快乐,要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所以,孔子说“《关雎》一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四、品读,鉴赏艺术手法,读出美感
(课件出示“关关、窈窕、参差、辗转”,学生朗读)
师:“关关”是叠词,“参差”声母相同叫双声,“窈窕”韵母相同叫叠韵,“辗转”声韵母都相同叫双声叠韵。大家再自由地读一读,感觉有什么效果?
生:好听,有音乐感。师:对,《诗经》里常用双声叠韵和叠词,既好听又生动。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句,说说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大部分句子几乎是一样的,只换了个别字。
师:找得很准!这样的句子叫“重章叠句”,又好读又好背。反复吟唱,强化了感情,突出了主题,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现代歌曲里也还有这种用法。
师:经过这样的品读,我们终于感悟出了《关雎》的魅力。这么美的爱情诗,我们如果配上一首悠扬的古琴曲《凤求凰》来有感情地朗读,一定会美不胜收的。
(生配乐朗读)
问题:1.
评析该教学设计中导入环节的作用。正确答案: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导入环节能够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该教师的课堂导入抓住罗江古有李调元,今有诗歌博物馆,还有春暖花开时的诗歌节的特色,突出了罗江的诗情画意之美,将罗江厚重的文化,从古代到现在,如数家珍,三言两语,清晰道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他们熟悉的事物来引入新课,既开发了当地的课程资源,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又在不知不觉之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还为下面的课堂教学的有序、有效展开做了铺垫。
2.
评析该教学设计中“读”的作用。正确答案:该教师从《关雎》的字音节奏巧妙切入,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披文入情。“三读”三个层次,从“字音节奏、诗意情感、艺术技巧”三个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递进。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层级,又凸显了教学流程的序列,而且在各种“读”中,将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一幅幅气韵生动、色彩宜人、形象鲜活的画面,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关雎》,品味到《关雎》那绵绵荇菜与水涡共舞的美景,体悟到“君子”对“淑女”那缠绕环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这样设计,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勃勃生机,学生快乐而充满生命活力,从而使诗歌的鉴赏真正落到了实处。
阅读以下学生习作,回答下列小题。
案例:
如流星划过天空
①“喂!快来看啊!流星!”我急忙跑到窗边。一条耀眼的白色狐线悄然滑过深蓝的天空,转眼间,它那明亮的身影便消失在遥远的天际。我被它的纯净的白色所吸引。是的,它就像友谊,纯真、洁白无瑕。“快走吧,马上就要进校了。”朋友催着奋笔急书的我。
②“哦。”我把笔收回笔袋,收拾起来。顺手抓起自己心爱的魔方,急忙把窗帘拉回原位。没想到手一松、窗帘一卷,魔方便顺着窗帘,从二楼掉了下去,如凋零的花瓣一般“碎”了。我惊呼一声,一下便呆住了。
③小悦见状,急忙说:“没事,没事,我帮你下去找啊!”便一闪出了门。紧接着,小桐和小桃也安慰了我一下,跟着出去。小雅跟我说:“没事,先坐下来冷静一下,我们下去帮你找啊。”说完便消失在门口。
④我自己坐了好久,想到妈妈知道魔方坏了之后那种又生气又失望,急忙摇了摇头。还是我自己下去找吧,本来也是自己掉的,为什么要麻烦同学去给自己找呢?
⑤来到“事发地点”,这是一个荒废了的自行车车棚,堆了积着厚厚尘土的破桌椅,我们像是几年来第一批踏足此地的人。
⑥“来看看!已经找得差不多了!”小悦朝我挥挥手。果然,就只差一个绿色的中心块了。我死灰的心里终于有了一丝亮光。我急忙道谢,满心欢喜地接过魔方。其他同学个个都灰头土脸,校服上沾满尘土,一定下了不少功夫来帮我。我内心满是愧疚:“对不起,明明是我自己摔的,还麻烦你们……”“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小桐走过来拍拍我的背。“大家快一点!再加一把劲!”“好!”大家齐声应道。
⑦今天的夕阳用最后的余光染红天边最后一片云彩。大家都翻箱倒柜,激起一片片尘土。树枝、手都一一用上。小桃甚至还踩着一个摇摇晃晃的椅子去查看。我们合力推倒了一个又重又大的柜子,在下面不停地翻找,终于发现了那枚宝贵的绿色中心块。大家都笑了起来,我也捧着完好如初的魔方笑着,非常开心。
⑧我望着那幽蓝的天空。唯有友谊,能像那流星一般,明亮洁白,才能滑过我内心的天幕,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问题:3.
请从第①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正确答案:(1)错别字:第①段中的“狐线”应改为“弧线”,“奋笔急书”应改为“奋笔疾书”。
(2)病句:第①段中“我自己坐了好久,想到妈妈知道魔方坏了之后那种又生气又失望,急忙摇了摇头”成分残缺,应改为:“我自己坐了好久,想到妈妈知道魔方坏了之后那种又生气又失望的表情,急忙摇了摇头”。
4.
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正确答案:缺点:重点不突出,人物描写偏少。寻找经过应该详细写,张罗去找、翻箱倒柜去找和直到找到这三段经过,翻箱倒柜去找应属于高潮部分,例如,找的时候可能不会很容易,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有擦伤,这些都可以详细地进行描写。另外,如果将看到这一幕后的心理变化写出来,会更加让人体会到友情的珍贵。全文写事,因此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偏少,但可以加入人物的神态描写,以体现出朋友们对“我”的重视与关心,同时也会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三、教学设计题(第1小题20分,第2小题20分,第3小题25分,共65分)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下列小题。
原文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积累拓展
一、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二、背诵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单元介绍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1.
鉴赏《钱塘湖春行》,不少于200字。正确答案: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这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是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
2.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诗歌中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烘托的表现手段,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幼儿园新学期教师工作计划
- 医院创建卫生单位工作计划
- 2025年物业客服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 加强母婴保健技术计划总结
- 大学生下学期工作计划
- 《910》一周年答谢会总结及新年工作计划
- 企业公司安全生产资金投入计划024安全投入计划
- 2025商场超市安全保卫工作计划范文
- 《外币业务核算》课件
- 《蚁群算法发展》课件
- 我用的短线选股法(此法选股100%成功)
- 2024年人工智能(AI)训练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微创手术目录(2022版)
- GB/T 15597.1-2024塑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模塑和挤出材料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 2024版招投标合同范本
- 汉字与对外汉语教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北师范大学
- 贵州省黔南州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八年级物理试卷
- 篮球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温州理工学院
- 统计与数据分析基础-形成性考核三(项目6-项目8阶段性测试权重25%)-国开-参考资料
- JB∕T 4058-2017 汽轮机清洁度
- 保险案件风险排查工作报告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