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14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10/38/wKhkGWbL0qeADrC9AALgqvWhojM895.jpg)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14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10/38/wKhkGWbL0qeADrC9AALgqvWhojM8952.jpg)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14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10/38/wKhkGWbL0qeADrC9AALgqvWhojM8953.jpg)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14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10/38/wKhkGWbL0qeADrC9AALgqvWhojM8954.jpg)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14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10/38/wKhkGWbL0qeADrC9AALgqvWhojM89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14一、单项选择题1.
教学某版教材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对中国的戏曲作品及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中国戏曲用(江南博哥)于表现人物的四种艺术手段分别是唱、念、做、打B.京剧脸谱中,红脸代表忠勇,白脸代表奸诈C.汤显祖的《单刀会》是元代戏曲的代表作D.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天仙配》等正确答案:C[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A、B、D三项说法均正确。C项,《单刀会》是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而汤显祖是明代作家,其代表作为“玉茗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2.
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动词的使动用法”这一知识点。下列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______。A.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正确答案:B[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A项,“怀”意为“使……归顺”。C项,“止”意为“使……停止(使愚公止)”。D项,“乱”意为“使……扰乱”,“劳”意为“使……劳累”。B项没有涉及动词的使动用法。
3.
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同时期作家的代表作,讲授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突出地位。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______。A.王实甫的《西厢记》B.孔尚任的《桃花扇》C.马致远的《汉宫秋》D.白朴的《墙头马上》正确答案:B[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B项,孔尚任为清初戏剧作家,《桃花扇》不属于元代杂剧的代表作。
4.
茅盾《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一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修辞手法的理解,列举了以下句子,其中不合适的是______。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B.天渐渐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着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轻纱C.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D.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正确答案:B[考点]现代汉语修辞手法的运用
[解析]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赋予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以人的动作与感情。B项整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地朦朦胧胧”的状态比作“笼罩着银灰色的轻纱”,与题干要求不符。A项用拟人化的“脸红”来写红太阳,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用“欢乐地跳跃”和“打扮”这些人格化的词来写秋日的艳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用人的行为和语言来写小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5.
教师在讲到杜甫的《蜀相》一诗时,用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来作为该节课的结束语,学生也因此对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教师为学生补充的对联,其中对联的内容与作家、作品对应错误的一项是______。A.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子,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王勃《滕王阁序》B.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岳阳楼记》C.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之风——李清照《漱玉集》D.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陆游《咏怀古迹》正确答案:D[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A项中的对联语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B项对联语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C项对联所赞之人是李清照,李清照撰有《漱玉集》,并为丈夫的《金石录》作了后序。D项对联所赞之人是王昭君。“青冢”据说是王昭君的坟墓,杜甫在《咏怀古迹》中说昭君“独留青冢向黄昏”。故D项对联对应的作家及作品应为杜甫与《咏怀古迹》。
6.
阅读《三峡》课堂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读了《三峡》一文,我们犹如在导游的指引下亲身游览了三峡。下面就让我们也过把“导游瘾”。
(屏显:过把“导游瘾”)
师: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也可结合文中一段的内容,发挥想象,说一段情文并茂的三峡导游词。注意,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三峡的美景,而不是让大家简单地去翻译哟!
生1:山是雄奇、险峻的山,水是清幽、柔美的水,山美水美,这就是美丽的三峡。
师:你很聪明,用了一些形容词来描绘山,其中还含有一些想象的因素,但如果能结合文章内容来说就更好了。我们看看课文,文中如何写山?
生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师:我们来美美地读一下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
师:联系课文,搜寻我们脑中描写山的词语,我们能说出哪些词?
生1:悬崖峭壁、连绵不断、巍峨、峥嵘。
师:你的积累很丰富。哪位导游再来介绍一下三峡的山?
生3:朋友,你看过三峡的山吗?三峡的山真大啊,连绵不绝,上下七百里;三峡的山真高啊,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高得把天空和太阳都遮住了。看过三峡的山,你说,还有哪里的山值得看呢?
师:你的解说很诱人!三峡之山的特点被你介绍得淋漓尽致。那么谁来解说三峡的水?
关于教学实录片段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教师进行正面评价,点拨及时,但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稍显笼统B.生1的导游词表述流于形式,缺少与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融合C.“过把‘导游瘾’”,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D.教师创新教法,渗透人与自然的交流,使学生读得流畅,说得优美,写得有料正确答案:A[考点]教学实施
[解析]题干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对学生的点评既包括对学生肯定的评价,又有具体的分析与建议,具有引导性与启发性,A项说法错误。
7.
某教师在上语文写作课时,外面飞进来一只小鸟,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该教师灵机一动,临时决定进行题为“赏鸟、说鸟、写鸟”的活动体验课,并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下列选项中,对该教师的教学评价不恰当的是______。A.这堂语文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是生成的,与预设无关B.体现了写作应该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材立意C.该课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D.体现了教师激发和保护学生写作兴趣的能力正确答案:A[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语文课堂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虽然该教师临时决定以小鸟为对象进行本堂课的教学,但仍然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故A项评价不恰当。
8.
阅读一位教师对课文《故都的秋》的教学分析,按要求答题。
《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了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其中由体会作者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______。A.符合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要求B.该教师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C.该教师准确把握了散文教学的重难点D.该教师脱离了对文本的解读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教师紧紧围绕着课文及作者情感进行分析,并没有脱离文本。D项说法错误。
9.
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发现课标十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列对语文素养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______。A.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语文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B.知识与能力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C.实践能力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素养的最终要求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上)
[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素养做了这样的界定:“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陶冶,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段文字所包含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素有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语文能力、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语文素养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环节,语文实践的过程与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全面提升能力的保障。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久的学习和积累形成的知识沉淀,而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生不断进行语文学习的根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级向高级的连续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故C项说法有误。
10.
在学习完《岳阳楼记》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文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一句中“尝”相同用法的词语。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合适的一项是______。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B.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C.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正确答案:A[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题干中“尝”为古今异义词,古义为“曾经”,今义为“辨别滋味,试探”。B项中“去”,古义是“离开”,今义为“到某地去”。C项中“卑鄙”,“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今义指“品质恶劣”,含贬义。D项中“痛恨”,古义为“痛心遗憾”,今义为“极端憎恨”。A项中“畔”是通假字,通“叛”,不符合要求。
11.
教师教学杜甫《蜀相》一诗时,为讲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对偶修辞手法,举出了其他作品中的诗句例子。以下作品中不适合用作示例的一项是______。A.孟浩然《过故人庄》B.王维《使至塞上》C.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D.范仲淹《岳阳楼记》正确答案:C[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A、B、D三项作品中,均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C项《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全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没有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12.
某教师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瑰丽的骈体文”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______。A.《与朱元思书》B.《岳阳楼记》C.《滕王阁序》D.《答谢中书书》正确答案:B[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A项,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与D项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是传诵千古的山水名篇,其风格雅淡、文字清丽,堪与山水诗媲美,此二文都是骈文。C项,王勃的《滕王阁序》为骈文名篇。B项,欧阳修的《岳阳楼记》不是骈文。
13.
教学《社戏》后,教师建议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小说,以培养阅读兴趣和了解鲁迅小说的特点。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______。A.《孔乙己》B.《藤野先生》C.《社戏》D.《故乡》正确答案:B[考点]文学文化(下)
[解析]《藤野先生》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不符合题干的“小说”作品要求。《孔乙己》《社戏》《故乡》均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14.
教师教学《伤仲永》一课时,讲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是”为代词,意指“这,此”,要求学生从下列四个句子中找出与题干句中“是”字词性相同的一项。以下学生的回答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B.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并序》)C.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正确答案:A[考点]汉语基础知识
[解析]A项,“是”为代词,意为“这”。B项,“是”为形容词,意为“正确的”。C项,“是”为动词,意为“遵从”。D项,“是”为动词,意为“肯定,认为……正确”。
15.
教师在讲解艾青《我爱这土地》时,让学生赏析诗中的句子。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正确答案:D[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D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是指诗人自己。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40分)1.
阅读某教师《苏幕遮·怀旧》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案例:
(师生集体背诵《长亭送别》中“端正好”曲)
师:《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曲很好地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把张生和莺莺的临别场面写得凄美伤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一词,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师提问,学生回答作者简介)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进入范仲淹的世界,首先我们来听一段名家的诵读和赏析。(放录音,总长三分钟,一分钟诵读,两分钟名家鉴赏点评)
(生认真听,纷纷点头感叹名家诵读精彩)
师:名家的诵读非常精彩,下面我们来集体朗读。
(生集体读,完毕)
师:好,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首词,有了大概了解,下面我们具体鉴赏,词的上阕写什么?
生:(集体回答)写景。
师:那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景色呢?(学生沉默)
师:(追问)上阕写了几幅画面,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学生沉默)
师:(投影三张秋景图片)
(生注视投影图片,由沉默到小声议论)
师:什么样的景色,有何特点?
生:天空碧蓝,秋高气爽。
生:典型的秋景,天地之间色彩斑斓,天空晴朗,黄叶满地。
生:远处水天相接,而且云雾缭绕,景色优美。
师:(总结)很好,大家看得非常细致……
问题:
请指出这位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简要评析。正确答案:案例中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有两处问题。
第一处,教师在播放名家诵读录音的时机选择上欠妥,而且听完名家范读后并无强化措施。教师应先让学生读,可点名读,后教师范读,再名家范读,最后集体诵读,体现层次感,也符合学生情感认知升华的规律。另外,播放完名家诵读录音后再播放名家鉴赏评论录音,有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之嫌。名家的解读很容易固化学生的认识,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第二处,移花接木,偷梁换柱,图解文本。文字不同于画面,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是不能通过几幅简单直观的图片来体现的。教师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把文本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幅图,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考点]教学案例(下)
2.
阅读以下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
案例:
师:这两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品悟文字的韵味,品到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同学们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我相信,同学们今天回去,肯定会跟家里人说今天的学习体会的。也许就跟老师看电视剧一样,抹着眼泪,“这电视剧,太感人了!”那么,他们家这件事,跟我们有没有关系?
生:没关系。(个别学生说出,有的若有所思)
师:你说说看,怎么个没关系?
生:(沉吟一会儿)有关系吧。(笑声)
师:就像我们听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样,听完了,抹完眼泪了,过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也许全忘了。不过你又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我们更要好好儿活。
生:面对生命,珍惜生命。
师:我们到这一家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走了一趟,不仅仅要读出人家的味道,还要读出自己的思考,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目的。
师:因此,亲爱的同学们,文章结尾的这句话,(课件: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个“俩”应该变成——
生:我们!
师:连起来读这句话。
生: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这里的“我们”,就是说,面对自己的母亲,要——
生:好好儿活。
师:面对自己的家人要——
生:好好儿活。
师:面对自己的同学、老师要——
生:好好儿活。
问题:
阅读上述教学实录片段,请从文本阅读角度对其进行评析。正确答案:述教学实录片段中让人感触最深的地方就是该教师紧紧地抓住了“语文味”的教学。好的读者要能够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读书在于读自己,在发现别人的同时也发现自己,有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教师强调“不仅仅要读出人家的味道,还要读出自己的思考”。如果对本篇课文的教学到“同学们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便点到为止,似乎意犹未尽,所以案例中的教师生发了新的问题——“他们家这件事,跟我们有没有关系”,并且在教学结束时与学生一起将课文最后一句“我俩要好好儿活”的“俩”改为“们”,讨论这里的“们”指的是家人、同学乃至天下所有的人,从而将课文中的情感引入学生的生活,逐步引导学生从停留在为别人的感动而感动的状态过渡到对照自己的情感与生活体验,为自己和家人的感动而感动的状态中去,实现阅读的意义。此时的文本不仅仅是知识文本,更是对文本的生活体验。教师看似随意的反转,实为智慧之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了文本,并能发自内心地将文本中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如此一来,“语文味”也就随之“烹饪”出来了。
总之,“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教师有必要提醒自己:语文,要走在语文的路上,千万别被冗杂的跟风现象晃花了眼,莫让“语文味”变成“语文是个筐,啥东西都能装”。[考点]教学案例(下)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65分)阅读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叶圣陶《苏州园林》原文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中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注释: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略有删节。拙政园,苏州古典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8~1521),画家文徵明曾参与设计。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作品收录在《叶圣陶集》里。
单元导语
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课文导语
该课文为某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故宫博物院》《说“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以及《中国石拱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四、以下两题中选做一题。
1。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1.
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第二题。正确答案:第1题:“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第2题:“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第3题:“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考点]教学设计题(下)
2.
请为本篇课文教学设计一则板书,指出板书类型,并说明板书设计的原则。正确答案: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工业》听课评课记录1
- 八年级数学上册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2课时 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听评课记录 新人教版
- 指导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协议书(2篇)
- 电力传输合同(2篇)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阅读与思考海伦-秦九韶公式》听评课记录1
- 【2022年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2 爱在家人间 听课评课记录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4-3-5 用比例解决问题 听评课记录
-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听评课记录《13.4尺规作图(2)》
-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3《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听评课记录1
-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弧长及扇形的面积》听评课记录
- 2025年鲁泰集团招聘17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成都高新区七上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 企业员工食堂管理制度框架
- 《辣椒主要病虫害》课件
- 电力沟施工组织设计-电缆沟
- 2024年煤矿安全生产知识培训考试必答题库及答案(共190题)
- 《法律援助》课件
- 小儿肺炎治疗与护理
- GB/T 36547-2024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 学校物业管理投标书范本
- 《高处作业安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