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3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的史书中,公室旧贵族集团的不断衰落和卿大夫集团的崛起占据着大量篇幅。比,如鲁宣公十五年楚庄王围宋时,两国大夫私自和谈而国君却无可奈何。这反映出当时()A.诸侯采用新选官制度 B.政治权力的下移趋势C.官僚政治制度已产生 D.改革和变法运动兴起〖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史书中,公室旧贵族集团的不断衰落和卿大夫集团的崛起占据着大量篇幅,这反映出当时权力中心下移的趋势明显,B项正确;新选官制度出现、官僚政治制度产生、改革和变法运动主要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2.下表为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概况。据此可知,该法典()目录主要内容涉及法律条文第一编人民事权利的享有及消失从第7条至第515条第二编财产法关于财产和所有权的规定从第516条到710条第三编取得财产所有权的各种方法关于取得财产各种方法的规定从第711条到第2281条A.以罗马法基础 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C.提倡自由和平等 D.反专制色彩的浓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可知,该法典共三编,其中两编大部分条文内容都涉及私有财产,可见它注重保护私有财产,B项正确;《法国民法典》属于大陆法系,受到罗马法的影响,但材料未体现该法典以罗马法为基础,排除A项;材料强调该法典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未涉及自由和平等,排除C项;材料强调该法典注重保护私有财产,“反专制色彩的浓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3.1947年6月,东蒙银行改组为内蒙古银行。内蒙古银行成立后即发行“内蒙古各旗县公私款通用地方流通券”(统称内蒙币)。1950年,内蒙古在全区范围内用人民币取代内蒙币。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B.各民族认同新政府C.人民币开始成为法定货币 D.新中国金融的统一〖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50年,内蒙古在全区范围内用人民币取代内蒙币”可知,内蒙古自治区的货币由内蒙币变为人民币,这反映出1950年国家金融领域货币的统一,D项正确;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早在1947年5月建立,这不能解释1950年改用人民币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仅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改用人民币,不能据此得出“各民族认同新政府”,排除B项;1948年人民币发行后就成为法定货币,排除C项。故选D项。4.居延是汉代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在此出土的汉简中有一简(下图)记载主管侦察、报警官员礼忠的情况。这反应出,汉代()侯长。得广昌里公乘礼忠年卅小奴二人直三万。用马五匹直二万。宅一区万大婢一人二万。牛车二两直四千。田五顷五万轺车一乘直万。服牛二六千·凡赀直十五万A.监察制度细致 B.赋税来源广泛C.户籍管理严格 D.官员财产公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汉代对西北一个主管侦察、报警的官员的籍贯、仆奴、财产等进行详细统计,可知当时户籍管理严格,C项正确;A项错把户籍管理制度解读为监察制度,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赋税来源广泛,排除B项;此简在当时属于政府户籍档案,并不对社会公开,排除D项。故选C项。5.西班牙史学家奥维多于1526年、1537年先后出版了《西印度自然简史》《西印度自然通史》,书中都有专门章节描述玉米的种植和用途等。此后,记载、描述、研究玉米的欧洲人及其著述逐渐增多。这反映了当时()A.玉米在欧洲的种植和推广 B.欧洲人把玉米当成了主食C.科学家对美洲的兴趣大增 D.欧洲与美洲物种交流频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书中都有专门章节描述玉米的种植和用途等”可知,16世纪的西欧著作中便出现了玉米的记载,之后逐步增多,而玉米原产于美洲,体现了玉米在欧洲种植并逐步推广,A项正确;欧洲的主食还是小麦和大米,并非玉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史学家,而非科学家,排除C项;仅凭玉米不能得出“欧洲与美洲物种交流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6.元政府明确要求官方在采买中增加棉布收购数量,并使之成为惯例。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正式将棉布纳入政府的税赋中。大德六年(1302年),在江西行省的临江路,棉布开始取代麻布。这反映出当时()A.棉织机成为重要生产工具 B.棉布是民众主要衣料C.江南经济重心地位的凸显 D.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代用棉布交税,政府采买棉布,一些地区棉布已开始取代麻布,可见当时棉布产量增加,生产扩大,侧面反映了棉织机成为重要生产工具,A项正确;明代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排除B项;仅凭江西行省临江路棉布取代麻布,看不出江南经济重心地位的凸显,排除C项;仅凭棉布在当时生产的扩大,看不出“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排除D项。故选A项。7.据考古发现,公元前28世纪中叶埃及法老就率领船队从尼罗河进入地中海,最后抵达腓尼基海滨进行贸易活动。法老还派出商队从尼罗河出发抵达今天的苏丹等地。这说明当时埃及()A.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对外贸易对国家意义重大C.农业文明闻名于世 D.是沟通东西方贸易的桥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可知,公元前28世纪中叶埃及法老亲自率船队开展对外贸易,说明当时对外贸易对埃及意义重大,B项正确;重商主义是欧洲封建时代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仅凭材料看不出埃及农业文明闻名于世、沟通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作用,排除C、D两项。故选B项。8.据统计,16世纪最初的5年里,葡萄牙香料贸易金额由22万英镑迅速上升至230万英镑,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市场扩大和商品交流不断 B.西欧国家较少参与殖民活动C.葡萄牙和西班牙主导世界贸易 D.欧洲殖民者热衷于三角贸易〖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西班牙掠夺的金银数量惊人、葡萄牙从香料贸易中牟取暴利,这主要是由于当时两国主导国际贸易,C项正确;世界市场扩大和商品交流不断,是当时西欧各国共有的特征,不是西、葡获利丰厚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当时西欧国家竞相从事殖民活动,排除B项;从事三角贸易并不影响掠夺金银和香料,排除D项。故选C项。9.下表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分布统计情况。据此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蚕桑与丝织市镇唐栖、硖石、南浔、菱湖、双林、王江泾、濮院、盛泽、震泽等棉花与棉纺织市镇三林塘、朱家角、江湾、罗店、南翔、新泾、枫泾等米粮市镇枫桥、浒墅关、黎里等以冶铁著称嘉兴炉镇、吴江村等以陶业著称嘉兴千家窑、杭州瓶窑镇等A.城乡经济联系密切 B.商业环境宽松C.市镇经营方式多样 D.小农经济解体〖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市镇是沟通城乡经济的纽带,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专业化市镇的兴起,反映了当地城乡经济联系的密切,A项正确;市镇经济兴起不等于商业经营宽松,且当时明清政府都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市镇经营方式多样,排除C项;小农经济解体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A项。10.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长春也由此成为我国的汽车城;同年,新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这说明新中国()A.将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 B.城市交通得到根本改变C.交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D.科技创新促进交通进步〖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56年(中国)。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这说明新中国在交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C项正确;仅凭长春一汽和沈阳飞机制造厂,不能得出当时国家将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一五计划的成就,中国工业化发展刚刚起步,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城市交通从根本上改变,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显示新中国的科技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11.14世纪,意大利暴发黑死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当时,那些看似权威和正统的部门,尤其是教会,开始失去人们的信任。在黑死病面前,面对人们的拷问,看似严密而又坚固的信仰堡垒开始变得不堪一击。据此可知,瘟疫的暴发()A.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权威 B.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C.推动了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D.加速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进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意大利。根据材料“那些看似权威和正统的部门,尤其是教会,开始失去人们的信任。在黑死病面前,面对人们的拷问,看似严密而又坚固的信仰堡垒开始变得不堪一击”可知,黑死病冲击了教会的权威,使人们的信仰发生变化,更关注现实,有利于人文主义的复兴,B项正确;黑死病冲击了教会的权威,但没有摧毁,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人们思想的变化,与近代医疗体系的建立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相关信息,而且16世纪宗教改革才爆发,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浩如烟海的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和唐代诗学理论资料,成为中国学者辑佚唐诗作品、研究唐诗的重要史料。这表明()A.中日两国文化同根同源 B.日本更重视文化的传承C.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D.唐诗深受日本国民欢迎〖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和唐代诗学理论资料,体现了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中日两国文化同根同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不能说明日本更重视文化的传承,排除B项;材料仅能说明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不代表唐诗深受日本国民欢迎,排除D项。故选C项。13.列那狐故事诗是12—14世纪法国最出色的文学成就之一。故事诗以“禽兽”喻人,其中狮子象征国王、笨拙凶狠的熊象征大封建主、笨驴象征教士、灵巧狡猾的列那狐象征市民,当列那狐和其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这一文学作品()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 B.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政治体制C.加速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D.抑制了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14世纪法国。根据材料可知,列那狐象征市民,材料“当列那狐和其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说明了在市民与封建统治阶层斗争时,市民阶层一定能取得胜利,因此这一文学作品反映的是西欧市民文学的兴起,基于唯物史观,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市民文学的兴起折射出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A项正确;这一文学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政治体制”夸大了该作品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一文学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未体现对欧洲思想解放的影响,排除C项;这一文学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并不能抑制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排除D项。故选A项。14.“飞天”是印度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A.中外绘画艺术风格相互交融 B.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C.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印度“飞天”传入中国后,逐渐迎合了中国社会的审美,说明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A项正确;佛教是外来文化,飞天形象的本土化并不能体现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排除B项;外来文化对飞天风格变化有一定影响,但“决定”一说不恰当,排除C项;材料说明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未涉及儒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5.拿破仑战争时期,他试图以征服与占领让欧洲的君主国接受革命的某些理念,由“法国化”而实现“自由化”。下图为拿破仑最大势力范围。据此可知,拿破仑战争()A.推动了欧洲统一的实现 B.引发了欧洲各国的反抗C.强化了欧洲的民族意识 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根据材料“他试图以征服与占领让欧洲的君主国接受革命的某些理念,由‘法国化’而实现‘自由化’”和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下。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庞大帝国,传播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受到各国革命者欢迎,D项正确;拿破仑战争没有实现欧洲统一,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拿破仑战争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未体现引发欧洲各国的反抗,排除B项;材料强调拿破仑战争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强化了欧洲的民族意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6.清末新政时期,兴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新图书馆运动”,政府积极推进图书馆建设,各省的官办公共图书馆如同雨后春笋,相继出现。这一现象()A.表明清末新政成效显著 B.促进了革命思想广泛传播C.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加强了政府对文化的垄断〖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新政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积极推进图书馆建设,促使各省的官办公共图书馆相继出现,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项正确;材料仅说明新图书馆运动成效明显,不代表清末新政成效显著,而且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图书馆中图书的具体内容,不能得出“促进了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的图书馆带有公共性质,并不会加强政府对文化的垄断,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兴……高祖以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期,有“田租减半”之诏,景帝时(前155年)复“三十税一”制。东汉时,刘秀曾实行“什一之税”,不久又恢复“三十税一”旧制。汉初规定,不分男女,每人每年缴纳“口赋”20钱;15岁至56岁,不分男女,每人每年征112钱,谓之“一算”。据《三国志·魏志·武帝记》记载,曹魏“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摘编自王文东《浅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材料二秦汉至明清各朝赋役制度屡有更改变化,考察时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①赋与役分和合及其程度;②赋与役各自所占的比重;③赋役征派的主要依据或标准;④赋役的课征形态。若从这四方面纵观我国封建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唐代废租庸调制而实行两税法,是一个转折性变化,一个区分阶段性的标志。——摘编自林正根《隋唐至明清土地、赋役与农民起义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与曹魏赋税制度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是“一个转折性变化,一个区分阶段性的标志”的理由。(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和演变对当今社会税制变革的启示。〖答案〗(1)不同之处:土地税的征收标准,汉代是按土地的收成量,曹魏是按亩计算;户口税的征收标准,汉代是按人口,曹魏是按户;户口税的征收形式,汉代征收钱币,曹魏征收实物。(言之成理即可)(2)理由:两税法实施前,租庸调制及之前的赋役制,赋役相分离,名目繁多;课征依据主要是丁、户、口,田亩、资产居次要地位;两税法实施前,课征形态以实物为主。两税法及其后,赋役渐趋合一,名目简化;课征以田亩、资产为主要标准,丁、户、口次之;课征形态虽以实物为主,但货币形态不断上升。(言之成理即可)(3)启示:税制变革必须基于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税制变革必须考虑财政状况的变革;税制变革要贴近民生;税制变革要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制度落脚点,须与时俱进。(任答1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高祖以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其收田租亩四升”可知,土地税的征收标准,汉代是按土地的收成量,曹魏是按亩计算;根据材料一“不分男女,每人每年缴纳“口赋”20钱”“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可知,户口税的征收标准,汉代是按人口,曹魏是按户;根据材料一“每人每年征112钱”“绢二匹、绵二斤”可知,户口税的征收形式,汉代征收钱币,曹魏征收实物。【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二“赋与役分和合及其程度”可知,两税法实施前,租庸调制及之前的赋役制,赋役相分离,名目繁多;根据材料二“赋役征派的主要依据或标准”可知,课征依据主要是丁、户、口,田亩、资产居次要地位;根据材料二“赋役的课征形态”可知,两税法实施前,课征形态以实物为主。结合所学两税法的相关知识可知,两税法及其后,赋役渐趋合一,名目简化;课征以田亩、资产为主要标准,丁、户、口次之,课征形态虽以实物为主,但货币形态不断上升。【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对当今社会税制变革的启示从基于国情、符合人民需要等情况进行叙述,如税制变革必须基于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税制变革必须考虑财政状况的变革;税制变革要贴近民生;税制变革要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制度落脚点,须与时俱进。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步步推进,上海转变为世界的“东方巴黎”,成为中国最为现代化的都市,英文modern在上海有了它的第一个译音——摩登。城市化伴随着上海的国际化、商业化、现代化,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城市化和工业化都离不开人口的增加。上海的城市化也同样表现为人口集中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早期的城市化更多是在外力推动下,以商业化为主要动力。在经济因素推动的人口聚集过程中,商业贸易成为其中更重要、更突出的一大环节。随商业贸易而移民上海的商人成为上海都市移民中重要的一部分。——摘编自艾萍《近代上海城市化特征初探》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城市出现了不同于乡村的变化,形成了城乡分离的趋势。近代城市从物质外观到文化样式上都呈现出了迥异于传统乡村的新局面。然而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并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中国近代城市的变迁不仅有着明显的不同步性,而且也因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个世界。——摘编自翟志宏《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价值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城市化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答案〗(1)特征:逐步推进;国际化程度高;以商业为主要推动力;移民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半殖民地色彩。(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因素: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通商口岸的开放;租界的划定;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近代企业发展;人口的增加。(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步步推进”可知,逐步推进;根据材料一“成为中国最为现代化的都市”可知,国际化程度高;根据材料一“ 中国早期的城市化更多是在外力推动下,以商业化为主要动力”可知,以商业为主要推动力;根据材料一“随商业贸易而移民上海的商人成为上海都市移民中重要的一部分”可知,移民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开埠”可知,具有半殖民地色彩。【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根据材料二“自19世纪中叶开埠”可知,通商口岸的开放,租界的划定;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以商业化为主要动力”可知,工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城市化伴随着上海的国际化、商业化、现代化,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企业发展;根据材料二“城市化和工业化都离不开人口的增加”可知,人口的增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历代官员考核标准变化很大,但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是“政绩”标准。包括对一般性行政官员的考核和业务官吏的考核:对一般性行政官员如部门首长和地方行政首长,则考核其所属部门或地区的户口增减、垦田多少、钱谷收入、盗贼狱讼、教育水利等,也就是说,是综合指标的考核;对担任专门业务的官吏,其考核依据不同的职事制定不同的标准。二是“道德”标准。我国传统是礼治治国,比较重视官员的道德水准,于是官员的道德水平也是考核重心。在隋以前是清正、治行、勤谨、廉能等;在唐宋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不懈;在明清是清、慎、勤等。这些被认为是所有官吏必应具备的品德,也是考核的基本内容。——摘编自吕冰洋《央地关系:寓活力于秩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古代官员考核标准。(要求:论题明确,表述准确、史实充分、逻辑严密、论述成文)〖答案〗儒家理念是古代官员考核的标准之一古代官员考核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政绩考核,一部分是道德标准,其中道德标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主张以礼治国,关注官员的道德影响,如在汉朝时期,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后,选拔官员以“孝、廉”为主要标准,在考核上也侧重于此方面的考核,一直影响后世,在隋以前是清正、治行、勤谨、廉能。两宋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理学思想逐渐影响社会道德标准,同样也渗透到官员道德的评判,理学的思辨性使得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不懈,成为唐宋时期的主要标准。到明清时期,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清、慎、勤等,成为官员评判的主要标准。由此可见,以儒家思想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影响古代官员考核,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现象阐述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结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古代官员考核标准,确定观点。依据材料“我国传统是礼治治国,比较重视官员的道德水准,于是官员的道德水平也是考核重心”,可得出儒家理念是古代官员考核的标准之一的观点。其次,结合观点进行论述,要表述准确、史实充分、逻辑严密、论述成文,可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丰富进行叙述,与官员道德标准建立联系,如儒家思想主张以礼治国,关注官员的道德影响,如在汉朝时期,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后,选拔官员以“孝、廉”为主要标准,在考核上也侧重于此方面的考核,一直影响后世,在隋以前是清正、治行、勤谨、廉能。两宋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理学思想逐渐影响社会道德标准,同样也渗透到官员道德的评判,理学的思辨性使得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不懈,成为唐宋时期的主要标准。到明清时期,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清、慎、勤等,成为官员评判的主要标准。最后,回扣主题,得出结论,归纳总结,以儒家思想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影响古代官员考核,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蒙古三次西征以后,蒙古统治者挟持军事上的胜利,将大批被征服者迁徙到东方。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回回人,这些回回人原是居住在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迁入中国后从事手工业、农业和充当职业军人,担任传教士,或者依靠贸易为生,少数人在中国当了官。另有一些从唐宋以来就频繁地出入沿海港口、经营对外贸易的阿拉伯人,和当地民族居民通婚,产生了“土生蕃客”的侨民世家。回回人东迁以后,这些穆斯林侨民也加入回回这个队伍中。从那时起,在中国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信仰伊斯兰教为特点的,使用汉语而又具有学习阿拉伯文化和波斯文化的历史传统的回回民族。——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材料二2019年全球移民数量2.72亿人,2020年的数据为2.81亿人。欧洲占国际移民总数的比例达30.9%,亚洲30.5%,北美20.9%、非洲9%。2020年,65%的国际移民居住在高收入国家,31%的移民居住在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居住在低收入国家的仅占4%。约占78%的国际移民处于15岁至64岁的劳动年龄。截止2021年底,全球因迫害、冲突、暴力以及违反人权等导致的被迫移民人数再创新高,总数达8930万人。——摘编自陈积敏《当前国际移民的新动向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回族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指出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国际移民特点。〖答案〗(1)影响因素:蒙古西征导致人口迁徙;贸易往来促进了阿拉伯人与中国人的融合形成侨民。意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与经济、文化的发展。(2)特点:移民人数增多;移民以欧、亚为主;主要向发达国家移民;移民年龄以青壮年为主;被迫移民不断增长。〖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影响因素:依据材料“古三次西征以后,蒙古统治者挟持军事上的胜利,将大批被征服者迁徙到东方。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回回人”,可得出蒙古西征导致人口迁徙;依据材料“另有一些从唐宋以来就频繁地出入沿海港口、经营对外贸易的阿拉伯人,和当地民族居民通婚,产生了“土生蕃客”的侨民世家。回回人东迁以后,这些穆斯林侨民也加入回回这个队伍中”,可得出贸易往来促进了阿拉伯人与中国人的融合形成侨民。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回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回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有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依据材料“从那时起,在中国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信仰伊斯兰教为特点的,使用汉语而又具有学习阿拉伯文化和波斯文化的历史传统的回回民族”,可得出促进了民族交融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今世界。依据材料“2019年全球移民数量2.72亿人,2020年的数据为2.81亿人”移民人数增多;依据材料“ 欧洲占国际移民总数的比例达30.9% ,亚洲30.5% ,北美20.9% 、非洲9%”,可得出移民以欧、亚为主;依据材料“2020年,65% 的国际移民居住在高收入国家,31%的移民居住在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居住在低收入国家的仅占4%”,可得出主要向发达国家移民;依据材料“约占78%的国际移民处于15岁至64岁的劳动年龄”,可得出移民年龄以青壮年为主;依据材料“截止2021年底,全球因迫害、冲突、暴力以及违反人权等导致的被迫移民人数再创新高,总数达8930万人”,可得出被迫移民不断增长。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的史书中,公室旧贵族集团的不断衰落和卿大夫集团的崛起占据着大量篇幅。比,如鲁宣公十五年楚庄王围宋时,两国大夫私自和谈而国君却无可奈何。这反映出当时()A.诸侯采用新选官制度 B.政治权力的下移趋势C.官僚政治制度已产生 D.改革和变法运动兴起〖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史书中,公室旧贵族集团的不断衰落和卿大夫集团的崛起占据着大量篇幅,这反映出当时权力中心下移的趋势明显,B项正确;新选官制度出现、官僚政治制度产生、改革和变法运动主要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2.下表为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概况。据此可知,该法典()目录主要内容涉及法律条文第一编人民事权利的享有及消失从第7条至第515条第二编财产法关于财产和所有权的规定从第516条到710条第三编取得财产所有权的各种方法关于取得财产各种方法的规定从第711条到第2281条A.以罗马法基础 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C.提倡自由和平等 D.反专制色彩的浓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可知,该法典共三编,其中两编大部分条文内容都涉及私有财产,可见它注重保护私有财产,B项正确;《法国民法典》属于大陆法系,受到罗马法的影响,但材料未体现该法典以罗马法为基础,排除A项;材料强调该法典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未涉及自由和平等,排除C项;材料强调该法典注重保护私有财产,“反专制色彩的浓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3.1947年6月,东蒙银行改组为内蒙古银行。内蒙古银行成立后即发行“内蒙古各旗县公私款通用地方流通券”(统称内蒙币)。1950年,内蒙古在全区范围内用人民币取代内蒙币。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B.各民族认同新政府C.人民币开始成为法定货币 D.新中国金融的统一〖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50年,内蒙古在全区范围内用人民币取代内蒙币”可知,内蒙古自治区的货币由内蒙币变为人民币,这反映出1950年国家金融领域货币的统一,D项正确;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早在1947年5月建立,这不能解释1950年改用人民币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仅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改用人民币,不能据此得出“各民族认同新政府”,排除B项;1948年人民币发行后就成为法定货币,排除C项。故选D项。4.居延是汉代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在此出土的汉简中有一简(下图)记载主管侦察、报警官员礼忠的情况。这反应出,汉代()侯长。得广昌里公乘礼忠年卅小奴二人直三万。用马五匹直二万。宅一区万大婢一人二万。牛车二两直四千。田五顷五万轺车一乘直万。服牛二六千·凡赀直十五万A.监察制度细致 B.赋税来源广泛C.户籍管理严格 D.官员财产公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汉代对西北一个主管侦察、报警的官员的籍贯、仆奴、财产等进行详细统计,可知当时户籍管理严格,C项正确;A项错把户籍管理制度解读为监察制度,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赋税来源广泛,排除B项;此简在当时属于政府户籍档案,并不对社会公开,排除D项。故选C项。5.西班牙史学家奥维多于1526年、1537年先后出版了《西印度自然简史》《西印度自然通史》,书中都有专门章节描述玉米的种植和用途等。此后,记载、描述、研究玉米的欧洲人及其著述逐渐增多。这反映了当时()A.玉米在欧洲的种植和推广 B.欧洲人把玉米当成了主食C.科学家对美洲的兴趣大增 D.欧洲与美洲物种交流频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书中都有专门章节描述玉米的种植和用途等”可知,16世纪的西欧著作中便出现了玉米的记载,之后逐步增多,而玉米原产于美洲,体现了玉米在欧洲种植并逐步推广,A项正确;欧洲的主食还是小麦和大米,并非玉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史学家,而非科学家,排除C项;仅凭玉米不能得出“欧洲与美洲物种交流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6.元政府明确要求官方在采买中增加棉布收购数量,并使之成为惯例。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正式将棉布纳入政府的税赋中。大德六年(1302年),在江西行省的临江路,棉布开始取代麻布。这反映出当时()A.棉织机成为重要生产工具 B.棉布是民众主要衣料C.江南经济重心地位的凸显 D.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代用棉布交税,政府采买棉布,一些地区棉布已开始取代麻布,可见当时棉布产量增加,生产扩大,侧面反映了棉织机成为重要生产工具,A项正确;明代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排除B项;仅凭江西行省临江路棉布取代麻布,看不出江南经济重心地位的凸显,排除C项;仅凭棉布在当时生产的扩大,看不出“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排除D项。故选A项。7.据考古发现,公元前28世纪中叶埃及法老就率领船队从尼罗河进入地中海,最后抵达腓尼基海滨进行贸易活动。法老还派出商队从尼罗河出发抵达今天的苏丹等地。这说明当时埃及()A.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对外贸易对国家意义重大C.农业文明闻名于世 D.是沟通东西方贸易的桥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可知,公元前28世纪中叶埃及法老亲自率船队开展对外贸易,说明当时对外贸易对埃及意义重大,B项正确;重商主义是欧洲封建时代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仅凭材料看不出埃及农业文明闻名于世、沟通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作用,排除C、D两项。故选B项。8.据统计,16世纪最初的5年里,葡萄牙香料贸易金额由22万英镑迅速上升至230万英镑,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市场扩大和商品交流不断 B.西欧国家较少参与殖民活动C.葡萄牙和西班牙主导世界贸易 D.欧洲殖民者热衷于三角贸易〖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西班牙掠夺的金银数量惊人、葡萄牙从香料贸易中牟取暴利,这主要是由于当时两国主导国际贸易,C项正确;世界市场扩大和商品交流不断,是当时西欧各国共有的特征,不是西、葡获利丰厚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当时西欧国家竞相从事殖民活动,排除B项;从事三角贸易并不影响掠夺金银和香料,排除D项。故选C项。9.下表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分布统计情况。据此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蚕桑与丝织市镇唐栖、硖石、南浔、菱湖、双林、王江泾、濮院、盛泽、震泽等棉花与棉纺织市镇三林塘、朱家角、江湾、罗店、南翔、新泾、枫泾等米粮市镇枫桥、浒墅关、黎里等以冶铁著称嘉兴炉镇、吴江村等以陶业著称嘉兴千家窑、杭州瓶窑镇等A.城乡经济联系密切 B.商业环境宽松C.市镇经营方式多样 D.小农经济解体〖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市镇是沟通城乡经济的纽带,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专业化市镇的兴起,反映了当地城乡经济联系的密切,A项正确;市镇经济兴起不等于商业经营宽松,且当时明清政府都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市镇经营方式多样,排除C项;小农经济解体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A项。10.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长春也由此成为我国的汽车城;同年,新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这说明新中国()A.将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 B.城市交通得到根本改变C.交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D.科技创新促进交通进步〖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56年(中国)。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这说明新中国在交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C项正确;仅凭长春一汽和沈阳飞机制造厂,不能得出当时国家将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一五计划的成就,中国工业化发展刚刚起步,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城市交通从根本上改变,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显示新中国的科技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11.14世纪,意大利暴发黑死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当时,那些看似权威和正统的部门,尤其是教会,开始失去人们的信任。在黑死病面前,面对人们的拷问,看似严密而又坚固的信仰堡垒开始变得不堪一击。据此可知,瘟疫的暴发()A.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权威 B.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C.推动了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 D.加速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进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意大利。根据材料“那些看似权威和正统的部门,尤其是教会,开始失去人们的信任。在黑死病面前,面对人们的拷问,看似严密而又坚固的信仰堡垒开始变得不堪一击”可知,黑死病冲击了教会的权威,使人们的信仰发生变化,更关注现实,有利于人文主义的复兴,B项正确;黑死病冲击了教会的权威,但没有摧毁,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人们思想的变化,与近代医疗体系的建立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相关信息,而且16世纪宗教改革才爆发,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浩如烟海的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和唐代诗学理论资料,成为中国学者辑佚唐诗作品、研究唐诗的重要史料。这表明()A.中日两国文化同根同源 B.日本更重视文化的传承C.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D.唐诗深受日本国民欢迎〖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和唐代诗学理论资料,体现了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中日两国文化同根同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日本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不能说明日本更重视文化的传承,排除B项;材料仅能说明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国已经失传的唐诗作品,不代表唐诗深受日本国民欢迎,排除D项。故选C项。13.列那狐故事诗是12—14世纪法国最出色的文学成就之一。故事诗以“禽兽”喻人,其中狮子象征国王、笨拙凶狠的熊象征大封建主、笨驴象征教士、灵巧狡猾的列那狐象征市民,当列那狐和其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这一文学作品()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 B.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政治体制C.加速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D.抑制了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14世纪法国。根据材料可知,列那狐象征市民,材料“当列那狐和其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说明了在市民与封建统治阶层斗争时,市民阶层一定能取得胜利,因此这一文学作品反映的是西欧市民文学的兴起,基于唯物史观,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市民文学的兴起折射出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A项正确;这一文学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政治体制”夸大了该作品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一文学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未体现对欧洲思想解放的影响,排除C项;这一文学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并不能抑制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排除D项。故选A项。14.“飞天”是印度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飞天多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具有浓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飞天开始向女性化发展,五官均匀,身上的飘带数量多达四五条,营造出飞动升空的视觉效果。这表明()A.中外绘画艺术风格相互交融 B.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C.外来文化决定飞天风格变化 D.北魏儒学受到巨大的冲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印度“飞天”传入中国后,逐渐迎合了中国社会的审美,说明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A项正确;佛教是外来文化,飞天形象的本土化并不能体现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速”,排除B项;外来文化对飞天风格变化有一定影响,但“决定”一说不恰当,排除C项;材料说明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艺术创新,未涉及儒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5.拿破仑战争时期,他试图以征服与占领让欧洲的君主国接受革命的某些理念,由“法国化”而实现“自由化”。下图为拿破仑最大势力范围。据此可知,拿破仑战争()A.推动了欧洲统一的实现 B.引发了欧洲各国的反抗C.强化了欧洲的民族意识 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根据材料“他试图以征服与占领让欧洲的君主国接受革命的某些理念,由‘法国化’而实现‘自由化’”和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下。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庞大帝国,传播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受到各国革命者欢迎,D项正确;拿破仑战争没有实现欧洲统一,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拿破仑战争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未体现引发欧洲各国的反抗,排除B项;材料强调拿破仑战争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强化了欧洲的民族意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6.清末新政时期,兴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新图书馆运动”,政府积极推进图书馆建设,各省的官办公共图书馆如同雨后春笋,相继出现。这一现象()A.表明清末新政成效显著 B.促进了革命思想广泛传播C.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加强了政府对文化的垄断〖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新政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积极推进图书馆建设,促使各省的官办公共图书馆相继出现,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项正确;材料仅说明新图书馆运动成效明显,不代表清末新政成效显著,而且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图书馆中图书的具体内容,不能得出“促进了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的图书馆带有公共性质,并不会加强政府对文化的垄断,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兴……高祖以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期,有“田租减半”之诏,景帝时(前155年)复“三十税一”制。东汉时,刘秀曾实行“什一之税”,不久又恢复“三十税一”旧制。汉初规定,不分男女,每人每年缴纳“口赋”20钱;15岁至56岁,不分男女,每人每年征112钱,谓之“一算”。据《三国志·魏志·武帝记》记载,曹魏“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摘编自王文东《浅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材料二秦汉至明清各朝赋役制度屡有更改变化,考察时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①赋与役分和合及其程度;②赋与役各自所占的比重;③赋役征派的主要依据或标准;④赋役的课征形态。若从这四方面纵观我国封建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唐代废租庸调制而实行两税法,是一个转折性变化,一个区分阶段性的标志。——摘编自林正根《隋唐至明清土地、赋役与农民起义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与曹魏赋税制度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是“一个转折性变化,一个区分阶段性的标志”的理由。(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和演变对当今社会税制变革的启示。〖答案〗(1)不同之处:土地税的征收标准,汉代是按土地的收成量,曹魏是按亩计算;户口税的征收标准,汉代是按人口,曹魏是按户;户口税的征收形式,汉代征收钱币,曹魏征收实物。(言之成理即可)(2)理由:两税法实施前,租庸调制及之前的赋役制,赋役相分离,名目繁多;课征依据主要是丁、户、口,田亩、资产居次要地位;两税法实施前,课征形态以实物为主。两税法及其后,赋役渐趋合一,名目简化;课征以田亩、资产为主要标准,丁、户、口次之;课征形态虽以实物为主,但货币形态不断上升。(言之成理即可)(3)启示:税制变革必须基于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税制变革必须考虑财政状况的变革;税制变革要贴近民生;税制变革要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制度落脚点,须与时俱进。(任答1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高祖以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其收田租亩四升”可知,土地税的征收标准,汉代是按土地的收成量,曹魏是按亩计算;根据材料一“不分男女,每人每年缴纳“口赋”20钱”“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可知,户口税的征收标准,汉代是按人口,曹魏是按户;根据材料一“每人每年征112钱”“绢二匹、绵二斤”可知,户口税的征收形式,汉代征收钱币,曹魏征收实物。【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二“赋与役分和合及其程度”可知,两税法实施前,租庸调制及之前的赋役制,赋役相分离,名目繁多;根据材料二“赋役征派的主要依据或标准”可知,课征依据主要是丁、户、口,田亩、资产居次要地位;根据材料二“赋役的课征形态”可知,两税法实施前,课征形态以实物为主。结合所学两税法的相关知识可知,两税法及其后,赋役渐趋合一,名目简化;课征以田亩、资产为主要标准,丁、户、口次之,课征形态虽以实物为主,但货币形态不断上升。【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对当今社会税制变革的启示从基于国情、符合人民需要等情况进行叙述,如税制变革必须基于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税制变革必须考虑财政状况的变革;税制变革要贴近民生;税制变革要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制度落脚点,须与时俱进。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步步推进,上海转变为世界的“东方巴黎”,成为中国最为现代化的都市,英文modern在上海有了它的第一个译音——摩登。城市化伴随着上海的国际化、商业化、现代化,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城市化和工业化都离不开人口的增加。上海的城市化也同样表现为人口集中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早期的城市化更多是在外力推动下,以商业化为主要动力。在经济因素推动的人口聚集过程中,商业贸易成为其中更重要、更突出的一大环节。随商业贸易而移民上海的商人成为上海都市移民中重要的一部分。——摘编自艾萍《近代上海城市化特征初探》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城市出现了不同于乡村的变化,形成了城乡分离的趋势。近代城市从物质外观到文化样式上都呈现出了迥异于传统乡村的新局面。然而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并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中国近代城市的变迁不仅有着明显的不同步性,而且也因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个世界。——摘编自翟志宏《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价值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城市化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答案〗(1)特征:逐步推进;国际化程度高;以商业为主要推动力;移民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半殖民地色彩。(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因素: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通商口岸的开放;租界的划定;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近代企业发展;人口的增加。(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步步推进”可知,逐步推进;根据材料一“成为中国最为现代化的都市”可知,国际化程度高;根据材料一“ 中国早期的城市化更多是在外力推动下,以商业化为主要动力”可知,以商业为主要推动力;根据材料一“随商业贸易而移民上海的商人成为上海都市移民中重要的一部分”可知,移民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开埠”可知,具有半殖民地色彩。【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根据材料二“自19世纪中叶开埠”可知,通商口岸的开放,租界的划定;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以商业化为主要动力”可知,工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城市化伴随着上海的国际化、商业化、现代化,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企业发展;根据材料二“城市化和工业化都离不开人口的增加”可知,人口的增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历代官员考核标准变化很大,但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是“政绩”标准。包括对一般性行政官员的考核和业务官吏的考核:对一般性行政官员如部门首长和地方行政首长,则考核其所属部门或地区的户口增减、垦田多少、钱谷收入、盗贼狱讼、教育水利等,也就是说,是综合指标的考核;对担任专门业务的官吏,其考核依据不同的职事制定不同的标准。二是“道德”标准。我国传统是礼治治国,比较重视官员的道德水准,于是官员的道德水平也是考核重心。在隋以前是清正、治行、勤谨、廉能等;在唐宋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不懈;在明清是清、慎、勤等。这些被认为是所有官吏必应具备的品德,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