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3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A.考古发掘 B.史书记载 C.神话传说 D.学术论著〖答案〗A〖解析〗第一手资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资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据材料“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并结合所学可知,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考古发掘,A正确;“史书记载”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这是第二手材料,故B错误;“神话传说”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只能为研究提供借鉴,C错误;“学术论著”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这是第二手材料,故D错误。2.有学者指出,西周宗法制的实质在于男性族长对宗族政治、经济、宗教祭祀等方面有绝对的支配权,实行家长制的统治。由此可见,西周宗法制()A.避免了宗族内部矛盾发生 B.促进了宗族观念形成C.沿袭了商代的内外服制度 D.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男性族长对宗族……有绝对的支配权”“家长制的统治”可知,宗法制明确了宗族内部的等级关系,这有助于规范宗族内部秩序,进而稳定政治秩序,D项正确;“避免了宗族内部矛盾发生”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排除A项;宗法观念在夏商时期就已形成,排除B项;商朝时期,外服与商王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与“绝对的支配权”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公元前126年十月癸酉这一天,西汉河间献王诸多成年儿子同时被封为列侯,列侯所辖土地在原河间国故地。结合所学知识推知,他们被分封主要是因为()A.汉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王 B.汉景帝削减诸侯王封地C.汉武帝实施“推恩令” D.七国之乱的平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公元前126年十月癸酉这一天,西汉河间献王诸多成年儿子同时被封为列侯”可知,汉武帝时期,诸侯王除嫡长子外,其他儿子也被分封为列侯,属于推恩令的做法,C项正确;公元前126年为汉武帝时期,“汉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王”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汉景帝削减诸侯王封地引发了七国之乱,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七国之乱的平定发生于汉景帝时期,而推恩令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4.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对两汉文化的代表成就评价正确的一项是选项成就评价A《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兼具了史学和文学的特色B乐府诗是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C造纸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传播D《神农本草经》“医圣”张仲景所著,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A B.B C.C D.D〖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乐府诗是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B项正确;《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A项;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C项;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不是张仲景所著,排除D项。故选B项。5.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发展迅速,陶瓷、丝织、制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①人口的大量南迁②优越的自然条件③南北统一的实现④相对和平的环境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题干问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南方相对和平的环境都是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因此①②④正确,A项正确;③项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未实现统一,排除BCD项。故选A项。6.“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史书上这些记载说明唐朝两税法与以往的赋税制度相比()①扩大了收税对象②改变了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③出现了以庸代役④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可知扩大了收税对象,①正确,根据材料“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可知改变了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②正确,根据材料“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④正确,B项正确;两税法之前的租庸调制就有以庸代役,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7.下图为某一朝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由如图信息判断,该朝代是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三司”“政事堂”“枢密院”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示反映了宋朝为加强君权,实行“二府三司”制度,故选C;其他选项均与图示信息不符合,故排除ABD。8.宋代流行“榜下捉婿”,以将女儿嫁给中进士者为荣,社会上也争相比较家族内有多少男子考中科举。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宋代士人地位提高 B.理学受到官方尊崇C.宋代开创科举制度 D.门第观念十分流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根据“以将女儿嫁给中进士者为荣,社会上也争相比较家族内有多少男子考中科举”可知,通过科举制,士人的社会地位提高,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士人社会地位的提升,并不能说明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排除B项;科举制度是在隋朝开创的,排除C项;科举制打破了门第观念,使得门第观念不再流行,排除D项。故选A项。9.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开启了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折。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清朝〖答案〗C〖解析〗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由设在中央的宣政院对其进行管理,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0.郁达夫为某历史人物的祠堂题写了“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的对联。结合以下人物的突出事迹,他赞扬的应是()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拔剑光寒倭寇胆”可知郁达夫赞扬的是抗倭名将戚继光,C项正确;岳飞、郑和和郑成功没有抗倭,排除ABD项。故选C项。1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不包括()A.提高了中央政权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保障了中央决策的正确性 D.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决策,难免会出现决策失误,不能保障中央决策的正确性,C项符合题意;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A项;皇权的加强,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推动民族融合,排除BD项。故选C项。12.明中后期以来,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表述与此相关的是()①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广种植②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③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④西方科技知识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后期以来的中国。结合所学,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中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传播到中国并逐渐推广种植,①正确;在中外贸易中,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②正确;思想界,李贽提倡个性自由,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反对专制,③正确;伴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④正确。①②是经济方面的新现象,③④是思想文化方面出现的新现象,D项正确;ABC项片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13.《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它()A.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B.符合当时社会实际并最终得以实现C.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D.表达了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的要求〖答案〗A〖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故〖答案〗为A项。《天朝田亩制度》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排除B项;《资政新篇》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排除C项;《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阶级的要求,排除D项。『点石成金』:《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中国历史上农民第一次具体提出如何分配土地问题的方案,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也是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14.如图漫画喻指历史事件是()A.维新变法 B.明治维新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结合所学,洋务运动为维护清朝统治,在不改变封建专制体制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在自强、求富口号下,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但由于只学技术,不改变制度,治标不治本,最后以破产而失败,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洋务运动,C项正确;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1913年的春节,有一点和往年不同:这已是这一年里的第二个“新年”了。一个多月前,中华民国刚刚庆祝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元旦。在老百姓的口中,它被称为“新新年”,以区别于传统春节的“旧新年”。这反映了()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普通民众对西学的全盘接受C.传统习俗受到猛烈冲击 D.社会转型期新旧思想的杂糅〖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中华民国刚刚庆祝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元旦”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时期的中国正值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新新年”“旧新年”体现了传统习俗观念与现代生活的碰撞,D项正确;1912年辛亥革命就已结束,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缺乏群众基础,排除A项;材料中民众依然保留传统春节,并没有全盘接受西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新旧思想的并存,没有说传统习俗受到猛烈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16.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统计,一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00多万元;而自1914年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达1.17亿元,涉及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有()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③官僚资本凭借权力聚敛财富②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新注册的公司和资本额都有很大程度提升,涉及行业较多,尤其是轻工业发展较快。根据所学知识,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适应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①符合题意;一战期间列强忙于一站,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符合题意;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群众性焚烧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④符合题意,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官僚资本产生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7.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中指出,五四运动时期的工人罢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于政治和爱国的大罢工,工人的目的不是要求加薪或改善他们的待遇,而是向中国及日本政府提出抗议。这反映了当时()A.无产阶级的力量弱小 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C.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基于政治和爱国”“向中国及日本政府提出抗议”,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期间,工人发动罢工,支持学生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B项正确;民国初年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排除A项;题干强调工人运动“基于政治和爱国”的新特点,而非简单论述工人运动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工人运动受马列主义指导,无法得出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18.2017年年1月,教育部对教材修改明确规定,将中国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下列关于中国14年抗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展开抗日武装斗争B.日本侵略者犯下了南京大屠杀等滔天罪行C.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D抗战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答案〗D〖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被推翻。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点石成金』: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19.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在于A.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B.推翻了蒋介石在大陆的反动统治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9月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B选项错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蒋介石在大陆的反动统治;D选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0.“新中国成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为改变这种状况,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A.“一五”计划建设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土地改革运动D.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可知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为此中央决定从1953年开始进行“一五”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36年国民党政府时期实行,B错误;土地改革运动是1950年开始实行,C错误;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D错误。21.在一次国际会议上,面对与会国家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次会议是()A.巴黎和会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雅尔塔会议〖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亚非。据所学可知,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C项正确;巴黎和会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战后协约会议,周恩来并没有参加,排除A项;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并没有人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B项;雅尔塔会议周恩来并没有参加,排除D项。故选C项。22.“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它所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这里的“大会”是指()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于1956年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B项正确;1945年4—6月,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举行。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1949年春,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毛泽东提醒全党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23.某同学在学习完某单元知识后,制作了学习大纲(见下表)。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主题:一、毛泽东思想二、邓小平理论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科学发展观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C.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D.理论探索〖答案〗D〖解析〗据材料“主题:一、毛泽东思想二、邓小平理论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科学发展观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探索和发展历程,D正确;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传播,A错误;材料反映的思想更多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故B不符题意;材料为直接涉及改革开放的内容,故C错误。24.如表为21世纪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部分)。这主要反映了我国领域成就经济2013_201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交通2015年后,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都居世界第一科技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_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天眼、5G技术等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坚持和平发展道路C.综合国力极大提升 D.成为科技创新强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科研以及交通等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这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提升,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发展道路问题,排除B项;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但D项表述只是部分反映了材料信息,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5题14分,26题18分,27题20分,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③》材料二后世君主“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人的文章中反复说明了: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③》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宗羲的政治主张。(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对待“孔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4)综合所述,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中国传统文化?〖答案〗(1)孟子:仁政;民为贵,君为轻(民贵君轻).

荀子:用“仁义”和“王道”治国(仁政);以德治国(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2)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权);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法治国.

(3)态度:反对(否定、排斥、批判).

作用:冲击封建思想统治地位;解放人们思想(开启民智);宣传民主与科学;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维护民主共和;否定君主专制(否定帝制);推动文学发展;推动近代化进程等.

(4)应对:批判地继承;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辩证地看待;一分二地看待.〖解析〗(1)根据材料一“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可以得出孟子的思想是仁政;民为贵,君为轻(民贵君轻)。“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可以得出荀子的思想是用“仁义”和“王道”治国(仁政);以德治国(以德服人);君舟民水。(2)根据材料二“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结合所学可以知道,主张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权);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法治国。(3)根据材料三“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可以看出态度是反对。第二小问,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可以知道,积极作用是冲击封建思想统治地位;解放人们思想(开启民智);宣传民主与科学;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维护民主共和;否定君主专制(否定帝制);推动文学发展;推动近代化进程等。(4)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批判地继承;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辩证地看待;一分为二地看待。26.土地一直是亿万农民最关心的核心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八七会议中,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他响亮地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个重要论断。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明白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思想。——刘启春《历史的选择:中共早期领导人纪实》材料二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各根据地的土改政策开始向彻底分田的方向变化,对地主不再给予照顾,并开始触动富农的土地,但各地土改的政策与方法未尽一致,迫切需要有统一的政策指导。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有各根据地代表参加的全国土地会议,9月13日,通过了《____》,明确提出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废除土改前的一切债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材料三一九五O年六月六日至九日,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土地改革的完成是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首要条件。刘少奇在会上作了关于土地改革的报告:“……过去老区的土地改革,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谁胜谁负还不明朗的条件下进行的,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尽量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动员农村的人力物力参加和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争取战争的胜利。新区的土地改革,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全国转入和平的经济建设的条件下进行的。土地改革除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尽快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一中心任务。”——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中央在八七会议上确定的革命方针。简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人是如何贯彻这一方针的。(2)请写出材料二空格处的文件名称。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文件实施的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新区的土地改革”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答案〗(1)方针: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措施: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填空:《中国土地法大纲》。

背景:国共全面内战的爆发,要求推动解放区加快土地改革;各地土改的政策和方法有差异,需要统一的政策指导。(3)影响: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任意三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7年八七会议。方针:根据材料“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明白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措施:根据材料“把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填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有各根据地代表参加的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背景:根据材料“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各根据地的土改政策开始向彻底分田的方向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全面内战的爆发,要求推动解放区加快土地改革;根据材料“各地土改的政策与方法未尽一致,迫切需要有统一的政策指导。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有各根据地代表参加的全国土地会议”可知,各地土改的政策和方法有差异,需要统一的政策指导。【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影响:根据材料“新区的土地改革,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全国转入和平的经济建设的条件下进行的。”可知,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根据材料“土地改革除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尽快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一中心任务。”可知,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27.中国梦,是2014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朝”。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这一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上的哪些事件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3)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哪些政治制度?(4)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5)几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的探索,给我们今天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答案〗(1)事件:鸦片战争。影响: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事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3)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启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作出决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析〗【小问1】本题是列举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一“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鸦片战争导致的。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问2】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题干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小问3】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基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小问4】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小问5】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历程可得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根据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可得出,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作出决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A.考古发掘 B.史书记载 C.神话传说 D.学术论著〖答案〗A〖解析〗第一手资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资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据材料“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并结合所学可知,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考古发掘,A正确;“史书记载”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这是第二手材料,故B错误;“神话传说”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只能为研究提供借鉴,C错误;“学术论著”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这是第二手材料,故D错误。2.有学者指出,西周宗法制的实质在于男性族长对宗族政治、经济、宗教祭祀等方面有绝对的支配权,实行家长制的统治。由此可见,西周宗法制()A.避免了宗族内部矛盾发生 B.促进了宗族观念形成C.沿袭了商代的内外服制度 D.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男性族长对宗族……有绝对的支配权”“家长制的统治”可知,宗法制明确了宗族内部的等级关系,这有助于规范宗族内部秩序,进而稳定政治秩序,D项正确;“避免了宗族内部矛盾发生”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排除A项;宗法观念在夏商时期就已形成,排除B项;商朝时期,外服与商王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与“绝对的支配权”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公元前126年十月癸酉这一天,西汉河间献王诸多成年儿子同时被封为列侯,列侯所辖土地在原河间国故地。结合所学知识推知,他们被分封主要是因为()A.汉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王 B.汉景帝削减诸侯王封地C.汉武帝实施“推恩令” D.七国之乱的平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公元前126年十月癸酉这一天,西汉河间献王诸多成年儿子同时被封为列侯”可知,汉武帝时期,诸侯王除嫡长子外,其他儿子也被分封为列侯,属于推恩令的做法,C项正确;公元前126年为汉武帝时期,“汉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王”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汉景帝削减诸侯王封地引发了七国之乱,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七国之乱的平定发生于汉景帝时期,而推恩令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4.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对两汉文化的代表成就评价正确的一项是选项成就评价A《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兼具了史学和文学的特色B乐府诗是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C造纸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传播D《神农本草经》“医圣”张仲景所著,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A B.B C.C D.D〖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乐府诗是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B项正确;《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A项;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C项;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不是张仲景所著,排除D项。故选B项。5.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发展迅速,陶瓷、丝织、制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①人口的大量南迁②优越的自然条件③南北统一的实现④相对和平的环境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题干问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南方相对和平的环境都是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因此①②④正确,A项正确;③项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未实现统一,排除BCD项。故选A项。6.“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史书上这些记载说明唐朝两税法与以往的赋税制度相比()①扩大了收税对象②改变了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③出现了以庸代役④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可知扩大了收税对象,①正确,根据材料“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可知改变了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②正确,根据材料“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④正确,B项正确;两税法之前的租庸调制就有以庸代役,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7.下图为某一朝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由如图信息判断,该朝代是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三司”“政事堂”“枢密院”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示反映了宋朝为加强君权,实行“二府三司”制度,故选C;其他选项均与图示信息不符合,故排除ABD。8.宋代流行“榜下捉婿”,以将女儿嫁给中进士者为荣,社会上也争相比较家族内有多少男子考中科举。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宋代士人地位提高 B.理学受到官方尊崇C.宋代开创科举制度 D.门第观念十分流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根据“以将女儿嫁给中进士者为荣,社会上也争相比较家族内有多少男子考中科举”可知,通过科举制,士人的社会地位提高,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士人社会地位的提升,并不能说明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排除B项;科举制度是在隋朝开创的,排除C项;科举制打破了门第观念,使得门第观念不再流行,排除D项。故选A项。9.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开启了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折。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清朝〖答案〗C〖解析〗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由设在中央的宣政院对其进行管理,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10.郁达夫为某历史人物的祠堂题写了“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的对联。结合以下人物的突出事迹,他赞扬的应是()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拔剑光寒倭寇胆”可知郁达夫赞扬的是抗倭名将戚继光,C项正确;岳飞、郑和和郑成功没有抗倭,排除ABD项。故选C项。1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不包括()A.提高了中央政权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保障了中央决策的正确性 D.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决策,难免会出现决策失误,不能保障中央决策的正确性,C项符合题意;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A项;皇权的加强,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推动民族融合,排除BD项。故选C项。12.明中后期以来,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表述与此相关的是()①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广种植②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③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④西方科技知识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后期以来的中国。结合所学,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中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传播到中国并逐渐推广种植,①正确;在中外贸易中,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②正确;思想界,李贽提倡个性自由,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反对专制,③正确;伴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④正确。①②是经济方面的新现象,③④是思想文化方面出现的新现象,D项正确;ABC项片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13.《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它()A.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B.符合当时社会实际并最终得以实现C.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D.表达了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的要求〖答案〗A〖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故〖答案〗为A项。《天朝田亩制度》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排除B项;《资政新篇》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排除C项;《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阶级的要求,排除D项。『点石成金』:《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中国历史上农民第一次具体提出如何分配土地问题的方案,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也是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14.如图漫画喻指历史事件是()A.维新变法 B.明治维新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结合所学,洋务运动为维护清朝统治,在不改变封建专制体制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在自强、求富口号下,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但由于只学技术,不改变制度,治标不治本,最后以破产而失败,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洋务运动,C项正确;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1913年的春节,有一点和往年不同:这已是这一年里的第二个“新年”了。一个多月前,中华民国刚刚庆祝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元旦。在老百姓的口中,它被称为“新新年”,以区别于传统春节的“旧新年”。这反映了()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普通民众对西学的全盘接受C.传统习俗受到猛烈冲击 D.社会转型期新旧思想的杂糅〖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中华民国刚刚庆祝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元旦”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时期的中国正值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新新年”“旧新年”体现了传统习俗观念与现代生活的碰撞,D项正确;1912年辛亥革命就已结束,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缺乏群众基础,排除A项;材料中民众依然保留传统春节,并没有全盘接受西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新旧思想的并存,没有说传统习俗受到猛烈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16.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统计,一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00多万元;而自1914年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达1.17亿元,涉及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有()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③官僚资本凭借权力聚敛财富②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新注册的公司和资本额都有很大程度提升,涉及行业较多,尤其是轻工业发展较快。根据所学知识,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适应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①符合题意;一战期间列强忙于一站,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符合题意;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群众性焚烧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④符合题意,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官僚资本产生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7.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中指出,五四运动时期的工人罢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于政治和爱国的大罢工,工人的目的不是要求加薪或改善他们的待遇,而是向中国及日本政府提出抗议。这反映了当时()A.无产阶级的力量弱小 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C.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基于政治和爱国”“向中国及日本政府提出抗议”,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期间,工人发动罢工,支持学生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B项正确;民国初年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排除A项;题干强调工人运动“基于政治和爱国”的新特点,而非简单论述工人运动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工人运动受马列主义指导,无法得出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18.2017年年1月,教育部对教材修改明确规定,将中国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下列关于中国14年抗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展开抗日武装斗争B.日本侵略者犯下了南京大屠杀等滔天罪行C.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D抗战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答案〗D〖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被推翻。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点石成金』: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19.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在于A.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B.推翻了蒋介石在大陆的反动统治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9月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B选项错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蒋介石在大陆的反动统治;D选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0.“新中国成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为改变这种状况,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A.“一五”计划建设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土地改革运动D.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可知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为此中央决定从1953年开始进行“一五”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36年国民党政府时期实行,B错误;土地改革运动是1950年开始实行,C错误;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D错误。21.在一次国际会议上,面对与会国家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这次会议是()A.巴黎和会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雅尔塔会议〖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亚非。据所学可知,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C项正确;巴黎和会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战后协约会议,周恩来并没有参加,排除A项;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并没有人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B项;雅尔塔会议周恩来并没有参加,排除D项。故选C项。22.“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它所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这里的“大会”是指()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于1956年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B项正确;1945年4—6月,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举行。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1949年春,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毛泽东提醒全党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23.某同学在学习完某单元知识后,制作了学习大纲(见下表)。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主题:一、毛泽东思想二、邓小平理论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科学发展观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C.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D.理论探索〖答案〗D〖解析〗据材料“主题:一、毛泽东思想二、邓小平理论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科学发展观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探索和发展历程,D正确;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传播,A错误;材料反映的思想更多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故B不符题意;材料为直接涉及改革开放的内容,故C错误。24.如表为21世纪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部分)。这主要反映了我国领域成就经济2013_201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交通2015年后,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都居世界第一科技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神威_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天眼、5G技术等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坚持和平发展道路C.综合国力极大提升 D.成为科技创新强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科研以及交通等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这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提升,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发展道路问题,排除B项;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但D项表述只是部分反映了材料信息,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5题14分,26题18分,27题20分,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③》材料二后世君主“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人的文章中反复说明了: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③》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宗羲的政治主张。(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对待“孔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4)综合所述,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中国传统文化?〖答案〗(1)孟子:仁政;民为贵,君为轻(民贵君轻).

荀子:用“仁义”和“王道”治国(仁政);以德治国(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2)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权);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法治国.

(3)态度:反对(否定、排斥、批判).

作用:冲击封建思想统治地位;解放人们思想(开启民智);宣传民主与科学;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维护民主共和;否定君主专制(否定帝制);推动文学发展;推动近代化进程等.

(4)应对:批判地继承;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辩证地看待;一分二地看待.〖解析〗(1)根据材料一“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可以得出孟子的思想是仁政;民为贵,君为轻(民贵君轻)。“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可以得出荀子的思想是用“仁义”和“王道”治国(仁政);以德治国(以德服人);君舟民水。(2)根据材料二“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结合所学可以知道,主张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权);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法治国。(3)根据材料三“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可以看出态度是反对。第二小问,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可以知道,积极作用是冲击封建思想统治地位;解放人们思想(开启民智);宣传民主与科学;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维护民主共和;否定君主专制(否定帝制);推动文学发展;推动近代化进程等。(4)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批判地继承;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辩证地看待;一分为二地看待。26.土地一直是亿万农民最关心的核心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八七会议中,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他响亮地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个重要论断。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明白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思想。——刘启春《历史的选择:中共早期领导人纪实》材料二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各根据地的土改政策开始向彻底分田的方向变化,对地主不再给予照顾,并开始触动富农的土地,但各地土改的政策与方法未尽一致,迫切需要有统一的政策指导。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有各根据地代表参加的全国土地会议,9月13日,通过了《____》,明确提出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废除土改前的一切债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材料三一九五O年六月六日至九日,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土地改革的完成是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首要条件。刘少奇在会上作了关于土地改革的报告:“……过去老区的土地改革,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谁胜谁负还不明朗的条件下进行的,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尽量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动员农村的人力物力参加和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争取战争的胜利。新区的土地改革,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全国转入和平的经济建设的条件下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