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41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41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41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41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4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题41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针对学生中出现的穿戴“攀比风”,刘老师组织开展了一次主题班会。通过讨论、交流,形成了(江南博哥)积极正面的班级舆论,影响了每一个学生。该活动贯彻的德育原则是______。A.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正确答案:B[解析]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又通过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题干中,刘老师通过召开班会这种集体活动形式使班级的舆论风气得到了改善,教育了每一位学生。刘老师的教育行为贯彻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A项,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C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也称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D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

“一个人离开学校后,教育不应停止”体现的教育思想是______。A.全民教育思想B.终身教育思想C.特殊教育思想D.精英教育思想正确答案:B[解析]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题干中的话强调人在离开学校后仍旧要接受教育,这体现的教育思想是终身教育思想。

3.

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代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是______。A.凯洛夫的《教育学》B.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正确答案:A[解析]苏联的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的教育有着广泛影响。

B项,苏联的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该书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C项,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包括《民主主义与教育》。

D项,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4.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常常表现出“诲人不倦”的耐心,“循循善诱”的方法和“以理服人”的智慧。这说明孔子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遵循了______。A.长善救失原则B.疏导原则C.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确答案:B[解析]疏导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题干中,孔子教育学生时能做到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这说明孔子进行德育时遵循了疏导原则。

A项,长善救失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C项,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D项,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又通过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5.

小花平时英语成绩很好,口语表达能力也不错,但她总认为自己发音不标准。学校组织英语口语比赛时,她认为自己难以胜任,所以就没有报名参加。这表明了小花的______。A.自我效能感低B.学习动机不强C.学习态度不正D.学习效率不高正确答案:A[解析]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人们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实施该活动。题干中,小花虽然英语成绩和口语表达能力好,但是仍旧认为自己发音不准,难以胜任口语比赛,说明小花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这是自我效能感低的表现。

6.

小丽曾经被大狗咬过,之后她看到其他小狗也会感到害怕。这种现象是指______。A.刺激消退B.刺激获得C.刺激泛化D.刺激分化正确答案:C[解析]刺激泛化是指有机体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条件反应。题干中,小丽被大狗咬过后也会怕其他小狗,说明与大狗相类似的小狗也能诱发小丽产生害怕的情绪,说明小丽对狗这一刺激产生了泛化。

A项,刺激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形成的条件反射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B项,刺激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D项,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7.

李老师在教学生区分形近字“渴”“竭”“碣”“谒”时,将四个字相同的右半部分用白色粉笔写出,相异的左半部分用彩色粉笔写出。李老师运用了知觉的______。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正确答案:B[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题干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把这四个形近字的左半部分当作知觉对象,优先将其清晰反映,通过知觉的选择性让学生辨别四个形近字。

A项,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C项,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个体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的知觉特性。

D项,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8.

小军想改掉无法按时完成作业的毛病,可一到写作业时总是无法克服打游戏的诱惑,无法安心写好作业,作业依旧无法按时完成。对小军的教育应着重培养其______。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正确答案:C[解析]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题干中,小军虽然想改掉无法按时完成作业的毛病,但是无法克服打游戏的诱惑,这说明小军的道德意志较差,因此应着重培养其道德意志。

A项,道德认识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B项,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情绪和态度,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D项,道德行为是指个体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9.

小明在学习“化学平衡”这一概念时,联系之前在物理中学过的“平衡”的概念弄清楚了“化学平衡”的意义,最后将它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保留在记忆中。这种记忆方法属于______。A.无意识记B.形象识记C.机械识记D.意义识记正确答案:D[解析]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的识记,它是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题干中,小明通过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理解当下学习的概念的方式属于意义识记。

A项,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的识记。

B项,形象识记是干扰选项。

C项,机械识记是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死记硬背。

10.

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其中确立一条明确的路线,并在这条路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回忆时按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记项目的位置的记忆法属于______。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正确答案:B[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如位置记忆法、缩简与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法),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其中,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确定一条明确的路线,在这条路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然后将所要识记的项目视觉化,并按顺序和这条路线上的特定的点联系起来。题干所述的方法就是位置记忆法,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A项,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C项,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D项,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

1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体现课程结构的______。A.科学性、艺术性和表现性B.生活性、时代性和传统性C.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D.人文性、历史性和综合性正确答案:C[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传统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12.

某中学初二(1)班的学生在课外开展的气象观察、标本制作等活动属于______。A.社会活动B.艺术活动C.科技活动D.学科活动正确答案:C[解析]科技活动是以让学生了解和学习科技知识为目的的课外活动。科技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的本领,并在学生中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题干中,学生开展的气象观察、制作标本等活动属于科技活动。

A项,社会活动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教育活动。

B项,艺术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D项,学科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它是以让学生学习和研讨某一学科的知识或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13.

提倡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的西方著名教育学家是______。A.卢梭B.昆体良C.夸美纽斯D.裴斯泰洛齐正确答案:C[解析]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倡导建立“泛智”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A项,卢梭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被认为“最先发现了儿童”。

B项,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D项,裴斯泰洛齐是瑞士著名的教育家,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教育家,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4.

小明性格内向,害怕在社交场合说话,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说话时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这属于______。A.嫉妒心理B.抑郁状态C.强迫行为D.社交恐惧正确答案:D[解析]存在社交恐惧症状的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如在会场上讲演、在公共场合进餐时交谈),担心自己会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题干中,小明的表现属于社交恐惧。

15.

学生小阳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教师讲授的写作知识反复进行写作练习,以加深理解,形成写作技巧。这种教学方法是______。A.演示法B.练习法C.实习法D.实验法正确答案:B[解析]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地完成一定的操作、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题干中,小阳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写作知识反复进行写作练习,其目的是加深理解、形成写作技巧。这种教学方法是练习法。

A项,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

C项,实习法是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校内或校外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

D项,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的特性,探求其发展和变化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精神的教学方法。

16.

杨老师讲授椭圆的知识时,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上的突出贡献。同学们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杨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______。A.启发性原则B.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正确答案:B[解析]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又称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题干中,杨老师既讲授了椭圆的知识,又介绍了祖冲之的贡献,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遵循了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A项,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C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D项,循序渐进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7.

黎老师在进行学期课程设计时,将相关的课程内容按照其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黎老师采用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是______。A.横向组织B.纵向组织C.直线式D.螺旋式正确答案:B[解析]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题干中,黎老师采用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是纵向组织。

A项,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C项,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

D项,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单元、不同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课程内容层层递进。

18.

为了加强和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班主任方老师带领学生到附近敬老院进行了一下午的义务劳动。这运用了德育方法中的______。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践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正确答案:C[解析]实践锻炼法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题干中,方老师带领学生去敬老院义务劳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活动身体力行地加强和培养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这种德育方法属于实践锻炼法。

A项,说服教育法又称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辨是非,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方法。

B项,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D项,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19.

李老师这段时间对工作失去了热情,觉得工作没意思,总是感觉很疲劳,容易迁怒学生。李老师目前的状态属于职业倦怠中的______。A.去人性化B.个人成就感低C.情绪耗竭D.工作效率低下正确答案:C[解析]玛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三个方面。情绪耗竭是职业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主要表现为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个方面。生理耗竭是职业耗竭的临床指标,表现为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疲乏虚弱、睡眠障碍(失眠/嗜睡)、头痛、食欲异常(厌食/贪食)等;心理耗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最明显的症状表现,特指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状态。题干中,李老师的状态属于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耗竭。

A项,去人性化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

B项,个人成就感低是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自我效能感下降,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缺乏适应性。

20.

因为回忆某些痛苦的经历会使人感到不愉快,所以与之有关的事件可能更容易遗忘。解释这种遗忘现象的理论是______。A.消退说B.干扰说C.压抑说D.提取失败说正确答案:C[解析]压抑说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弗洛伊德认为遗忘是由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痛苦的经历产生的不愉快感觉,就是引起压抑的动力源。遗忘了相关的事件,就是压抑的过程,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题干中,与痛苦经历相关的事件更容易遗忘的现象可以用压抑说来解释。

A项,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B项,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

D项,提取失败说认为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要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21.

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______。A.裴斯泰洛齐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柏拉图正确答案:B[解析]在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即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A项,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教育家,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C项,夸美纽斯斯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直观性原则做了论证,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D项,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

二、辨析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

惩罚不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有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销一个愉快刺激,那么以后在类似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甚至受到抑制。

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采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但应该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否则将损害学生的自尊或导致更加严重的不良行为。给予惩罚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行为的关系,使学生心悦诚服,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

故题干说法错误。

2.

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集中复习是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多次;分散复习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

一般来说,分散复习的效果要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分散复习时间间隔的长短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数量,识记已经达到的水平等确定。一般认为,在刚开始复习时,时间间隔要短,以后可以长一些。

故题干说法错误。

3.

教学就是智育。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学不等同于智育。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培养美感,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智育与教学是不同的概念,二者问为交叉关系。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若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就会使教学走向唯智主义,背离全面发展的方向,并使智育局限于课堂教学,极易忽视与脱离生活实际。

故题干说法错误。

4.

教学就是教师教的活动。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失去了其中的任何一方,教学工作都不能顺利实施。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故题干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教学过程的双边性规律。正确答案:双边性规律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发挥教学过程的双边性规律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要相长。

2.

简述教师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正确答案:教师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如下。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与深度,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

(2)作业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中。

(3)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但不能照搬教科书中的例题或材料,要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4)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5)作业应尽量与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但不可牵强附会。

(6)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3.

简述奥苏伯尔提出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的特征。正确答案:奥苏伯尔提出了影响迁移的三个主要的认知结构的特征。

(1)可利用性,指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其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吸收并固定新知识的原有观念,这样才能够产生意义学习。

(2)可辨别性,指新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程度。两者的可分辨程度越高,越有助于迁移并能避免因新旧知识的混淆而带来的干扰。

(3)稳定性,指学生面临新的任务时,其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是否稳定巩固。原有知识越稳定巩固,越有助于迁移。

4.

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正确答案: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I)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我的课有一个惯例,就是课前会按照学号顺序抽一名学生进行“一分钟讲演”。这次公开课上的讲演轮到了魏霞,而她是一个说话结结巴巴、胆小的女同学。在公开课前,为了鼓励她,我在课下曾和她进行了耐心的交流,告诉她老师相信她,并且给了她一些建议,但是魏霞同学仍然不太自信。我想,要不然这次就算了吧。

公开课当天,和学生互相问好之后,我准备直接讲课。这时,魏霞同学竟然举起手来并用哆嗦的声音说:“李……老师,今天……该我……讲演……”内容是当天的新闻,她说话照样结结巴巴,但声音比平常要稍微大一些,而且看得出来,她事先做了相当认真的准备,仅凭这一点,我就应该鼓励她,而且相信她会受到鼓舞。

正当我准备热情洋溢地表扬她一番时,我转念一想,何不把我个人对她的表扬变成全班同学对她的赞赏呢?于是,我有意问全班同学:“比起过去,魏霞同学的进步大不大?”

“大。”同学们一致说。

“好,那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魏霞同学的进步表示祝贺。”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来自同学的鼓励无疑使魏霞振奋,自此之后她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

问题:1.

李老师贯彻了哪些德育原则?正确答案:李老师贯彻了疏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

请结合材料对这些德育原则加以分析。正确答案:①疏导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李老师耐心地和魏霞进行了交流,表达了老师的信任,并提出建议,体现了疏导原则。

②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材料中,李老师在知道下一次演讲人是魏霞以及魏霞的情况后,主动在课下和她交流并给出了适合她的建议,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③长善救失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材料中,李老师在教育中善于抓住魏霞的闪光点,通过肯定魏霞认真准备并在公开课上主动发言这一行为,激励其继续努力。

④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材料中,李老师将对魏霞个人的表扬变成全班同学对她的赞赏,一方面,这能够让魏霞感受到来自班集体的关怀,产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对全班同学来说也是一种正面教育,能够营造一种积极进取、追求上进的良好班级氛围。

材料:

新学期,刘老师班里转来了一位新学生——小桐。小桐虽然是新来的,却让刘老师很是费心。小桐经常上课迟到,自习课上又不安心学习,多次跑出教室,科任教师和其他学生纷纷向刘老师反映,希望刘老师严肃批评他。

刘老师了解到小桐以前挨批评是“家常便饭”,似乎“习以为常”了,再严厉的指责对他好像都没什么作用。因此,刘老师没有正面批评、指责小桐,而是采取了“旁敲侧击”的方法去教育、影响、鼓励他。

一次,刘老师因其他公务上课迟到两分钟,走进教室,便主动向学生检讨,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