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上第二单元 语文活动 我最爱的一则《论语》 学习交流1_第1页
选必上第二单元 语文活动 我最爱的一则《论语》 学习交流1_第2页
选必上第二单元 语文活动 我最爱的一则《论语》 学习交流1_第3页
选必上第二单元 语文活动 我最爱的一则《论语》 学习交流1_第4页
选必上第二单元 语文活动 我最爱的一则《论语》 学习交流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必上第二单元我最爱的一则《论语》学习交流活动设计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全书仅一万五千九百四十六字,字数不多,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它承载了孔子大部分思想学说。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深刻的生命智慧,早已融入在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中。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说:“我平生读书最大的乐趣,就是从中探求、体会这一份活泼的、可以使精神提升起来的生命力量。也正是从这一点来说,《论语》是对我平生影响最大,使我受益最多的一本书。”《论语》凝聚着孔子及其弟子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精神的血脉绵延至今;《论语》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几经波折,离厄重重,传至后世,为无数的读书人、护书人传承;精神也为时代所坚守。打开《论语》对话先贤,以新的方式读懂《论语》,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思考《论语》汲取智慧,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畅谈《论语》引发的思考,书写我们对《论语》的感悟。要求:300字左右;选择一则《论语》言论,作为你的思想主张的核心,在开头阐释点明;展开论述,联系实际,丰富地、深刻地、有条理、有文采地证明你的观点。示范引领《弘道》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篇》弘,弘扬,扩大,使光大。道,圣贤之道,治国之道,也可以引申为是一种学说、事业、理想和追求。历代名家也对这句话作出过各种的诠释,发表不同的见解。《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在当时看来,道是一种非常抽象的虚无缥缈的东西。然而“人能弘道”一句,将真切实在的人立于虚无缥缈的道之上,显露出一种自信的气度,充分肯定了人在改造社会、发展学说、寻求真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论语中“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而斯仁至矣”等句子也能够体现类似的思想。古时,正是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学者前赴后继,战国的孟子、西汉的董仲舒、唐朝的韩愈、南宋的朱熹等等,致力于儒学的世俗化、时代化,丰富和扩充了儒学的内涵与深意,为其注入源头活水,使得儒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创新与完善,历久弥新。今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我们的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处于变化之中,各种新事物新技术层出不穷。与此同时,许多传统行业面临巨大冲击,日渐式微,好比传统新闻、中医医学等等,甚至于包括我们广大的人文社科类学科。但是我们仍然能看到有年轻的力量怀揣理想投身其中,并且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有志气的青年。我觉得“人能弘道”本身就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更是一种坚定的宣言。即使可能身处在一个不太友好充满挑战的外部环境下,但是希望能够有信心,去尝试在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他人,影响世界。最后我想引用一位法国华裔作家的诗作为这次分享的结尾:“谁来言说我的夜晚,莫不是我们自己,我们触摸无形于身外,我们蕴藏无言于心中。”创作实践第一则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篇》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不因为他是坏人就鄙弃他的好话。”现在社会的网络上,存在着大量“二极管”的现象,对人物的评论非黑即白,这就完全是孔子所说这句话的反面例子。唐玄宗时期,奸臣李林甫就是靠着会拍马屁一步步高升,直至宰相之位。从君主的角度讲,就是没做到“不以言举人”;从李林甫的角度,就印证了孔子的另一句话:“巧言令色,鲜矣仁。”玄宗最终因为美女与奸臣误了国,可见以言举人的严重危害。自古以来谋权篡位者向来不会有什么好名声,典型的就是汉朝中期的王莽和末期的曹氏家族。但是唐朝的武则天篡位,改国号为周,历史上却有许多人对其有许多赞美之词。野史曾传武则天弑子,心狠手辣党派勾结,任用酷吏,但是她治下的王朝却是人才辈出,农业和手工业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人口持续上涨,甚至还在退位之后将王朝还给了李家。能说她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吗?真正全面客观的评论应该是承认被评论者的功与过,承认好人的不完美,承认坏人偶尔的过人之处。“不以人废言”这句话也对应了孟子所说的“性本善”,坏人的内心或许还留存着人性的善,致使他们做出正确的事情,而此时君子所应该做出的行为就是不带偏见,接受好的言论或事物。儒家的思想都是相互贯通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过去,更适用于现在。世界原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不用“二极管”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承认每个人人性的复杂性,才是正确合理的评论态度,也是正确合理的为人处世之道。第二则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道:“如果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为什么要杀戮?您只要想行善,百姓也会跟着行善。上位者的品德好比风,下位者的品德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必定向哪边倒。”这段对话带有鲜明的儒家色彩,体现了其以仁为核心与上行下效的治国理念。论语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记载,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首先是德治的理念。孔子始终提倡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与重刑法的法家正相反,孔子认为教化的力量更为重要。而这一点,或许是他的理念不受诸侯青睐的原因。在那个群雄争霸的年代,君主更需要的是变革与律法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采用法家理念治国的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而孔子却一生未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并不是儒家与法家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时代需求的问题。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年代,儒家成为了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而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不仅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也反过来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进行了道德上的制约,减少了滥杀无辜,助长了良善的风气,增加了民心和民望。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主,纵然是“儒表法里”,也能博得美名,青史流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也就是说德既是立身之本、为官之魂、为政之要,同时也是立国之基。这体现了“为政以德”理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焕发出的蓬勃生机。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这种为民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德政。其次是上行下效的观点。“草上之风”实际上是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适用范围十分之广。齐宣王好谀,溜须拍马之风便盛行;武则天开铜瓿,社会上便掀起告密的热潮,搅得人心惶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上层阶级从服饰、用具到礼仪、谈吐,无不成为中产阶级的效仿对象……如今,我们所批判的形式主义,同样如此。第三则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攻译为攻击,异端解释为不正确的议论,已是止。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当然这句话也另有一种释义,但是和论语的词法句法都不合。于是我就选择了这一则释义。我们小组主题是为人与为学,这则论语侧重在为人。我能猜测到孔子说这句话时的想法:站在孔子的立场上,为君主出谋划策,确实应攻击小人之言,消除祸害,匡王君主。当然孔子在当时的情境与条件下,说出这句话基本是正确的。但以现在的视角来看,这句话却显得不那么义正词严。爱默生曾言,与其以异端争论不如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正确。马克吐温也曾说,不要与愚昧争辩,因为他们会把你拉到自己的水平,然后用他们的经验打败你。他们分别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观点,一个是用实际行动来攻击异端,一个是放弃争辩。我认为正确与不正确是一个很主观的事,一个人的经验看法也肯定不是完全普世的,大众的。你认为别人是祸害的同时,别人可能认为你也是。因此,我觉得许多事并不一定要分出一个对错,不去要求自己永远是对的,也不去认为别人一直是错的。有时观点可能只是天平的两极,世界永远有截然相反存在,正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所说的那样,或许求同存异才是最好的做法。用争论,用行动,用沉默,我们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正确,去保有自己的精神之纯粹,但也要允许有异端存在,与之共存,平和以待。另外我认为读论语,不可盲目地读,有时候也不可盲目把一些理论照搬到现实生活中来,要去考虑时代背景与经验适用的地方。第四则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选自《论语·里仁篇》。杨伯峻先生对此句的解释:“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不过由我观之,这样的解释或许略显单薄。譬如这个“真理”,究竟何为“真理”?首先要知道,真理具有两个层面,其一为物理。这样的真理客观存在,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其二是情理。情理不如说是一种价值体系,会在社会不断进步,文化不断传承之中发展,并非一成不变。或许不少同学都对刘慈欣的小说《朝闻道》有所耳闻,我们不妨以此为例来加深对真理的理解。小说中,以丁仪为代表的多位物理学家所提出的疑问为“宇宙的规律是什么”,这便是针对所谓物理的疑问,其答案是可知且确定的,因此这八十余位物理学家才能在得知答案后心安理得地登坛赴死。而由霍金所提出“宇宙的目的是什么?”便是针对所谓情理的疑问,其答案并非唯一确定,甚至于是否存在答案也尚且存疑,因此即便是象征全知全能的宇宙排险者,所能给出的回答也只是“这他妈谁知道啊”。说回正题,孔夫子眼中的“真理”,到底属于哪一层面?显然,我们不可能向孔子本人求证,而我也只能给出自己的理解。所谓“真理”,所谓儒之“道”,更偏向于是一种情理,具体来说便是儒家的“仁义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孔子心中最高的道德准则。倘若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不惜牺牲生命地去捍卫它,去维护它,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一言以蔽之,为道而生,为道而死,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又牵扯到另一个问题——既然在夫子心目中“闻道”如此重要,那么“即死可矣”是否比“夕死可矣”更能突出“闻道”之重要性?当然这个问题不免带有些抬杠的成分,但也不乏探讨的价值。夫子言“夕”而非“即”,绝非仅仅为与“朝”字产生时间上的照应,其背后尚有深意。众所周知,儒家是一部君子学,即为教化人成为君子,担君子之责,行君子之道的学问,并非仅是“知”君子之道。倘若“闻道”而“即死”,那么对道的理解也将永远停留在静态。正如《礼记》中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道”绝非“闻道”的最终目的,而是要在“知”的基础之上“行”,即去做,去实践,以求“学以致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