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程标准学科素养1.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2.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变法的概况,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2.分析中国古代变法成败的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3.认识中国近现代改革的特点,培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学习任务一: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内容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1)背景。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②兼并战争不断。(2)目的: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3)内容。①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③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4)意义: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材料1: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战国策·秦策》材料2: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桓宽:《盐铁论·非鞅》是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宋教仁()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材料:为今之计,须亟组织完善政府,欲政府完善,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选举事若得势力,自然成一国民党政府。兄弟非小视他党,因恐他党不能胜任,故不得不责之国民党员。2.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这段纷扰的岁月(五胡十六国)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一支来自草原的部落出现,纷争局面才宣告结束,北方建立了中华大地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稳固政权,史称北魏。建立北魏的这支部落就是来自草原的拓跋鲜卑。——卜宪群《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卷》迁都:将北魏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平城洛阳政治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小经济地处偏僻,产粮有限,供应困难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文化鲜卑地区,文化落后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材料: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根据史料记载,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3.北宋——王安石变法 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官长。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推恩信。九曰重命令。十曰减徭役。

——范仲淹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4.明朝——张居正改革材料1: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刘志琴《张居正评语》材料2: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其他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举,而五者乃其尤大较著者也。——张居正《论时政疏》材料3: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托言舟触风浪,愿借濠境(即澳门)地暴(通“曝”晒)诸水溃贡物,海道副使(官员)汪柏许之”。——《澳门纪略》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材料1: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明史·张居正》材料2: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壤地千里,荒外警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惜其褊衷多忌,刚愎自用。……久直信任,奸佞好谀成风。六曹之长,咸唯唯听命。至章疏不敢斥名,第称元辅。……世称张居正相业,誉者多许其干略,毁者仅恶其专恣。——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背景。(1)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3)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4)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2.戊戌变法。材料1: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2: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3:(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英]赫德3.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1)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材料1: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材料2: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辛亥革命史》材料3: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4.民国时期的改革。(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新中国成立初期。2.20世纪50—70年代。(1)标志:1956年,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2)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3)缺陷: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改革开放的进程。①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钢”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②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③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④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⑤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2)改革开放的影响。①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②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学习任务二:探究不同时期变法的异同及改革特征探究点一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材料一战国时期,周王室的统治逐渐崩溃,奴隶制度也在逐渐解体,加速这一解体的催化剂就是各国一系列的变法。“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秦国在整个争霸战争中处于劣势,时刻有亡秦的危险。秦孝公求贤若渴,强烈支持商鞅变法。商鞅不负秦孝公的厚望,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材料二孝文帝对原先的官制进行改造,凡政权机构的设置、官职名号等一律改行汉制;修订刑律,完善法律,废除一些野蛮残酷的刑罚……孝文帝极力尊崇孔子,提倡儒学,下诏在京城立孔子庙,并亲自到曲阜祭拜孔子,还封孔氏宗子为崇圣侯。他又下令兴立学校,传播儒学,兴复汉族传统的礼乐制度……孝文帝改制极大地提高了鲜卑族拓跋部的文明程度,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建设。——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背景,并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答案】背景:周王室日益衰微;变法成为潮流;兼并战争日渐激烈;秦国国力较为弱小;秦孝公欲变法图强。说明:废井田、开阡陌,改革原有的土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并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打击了宗法制;推行县制,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答案】历史作用:促进政权封建化的完成;加速北方的民族交融;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要点总结】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不同点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从经济结构上看,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产关系,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合作探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变法的联系与差异探究点二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材料一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二清政府实行的新政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但在执行过程中无力提供新政所需资金,只能加重旧税,增设新税……新政曾下令废止清朝长期实行的捐官制度,但捐官制度实则一直存在,这就降低了官员的素质,助长了腐败……清末新政没有挽救清政府的命运,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摘编自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答案】历史意义:戊戌变法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问题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末新政“没有挽救清政府的命运”的原因。【答案】原因:新政实施过程中缺乏资金,加重人民的赋税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腐败日盛;新政中的许多措施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要点总结】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不同点目的不同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清末新政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性质不同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清末新政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相同点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下,清政府对政策的调整都有发展经济、培养人才、增强军事的举措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都因触及君主专制政体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却没有进行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而失败学习任务三:知识总结与训练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