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实践活动5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_第1页
跨学科实践活动5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_第2页
跨学科实践活动5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_第3页
跨学科实践活动5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_第4页
跨学科实践活动5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跨学科实践活动5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1.

“碳中和”,我们一直在行动,我国宣布在2060年前

实现“碳中和”,“碳封存”与“碳转化”是实现“碳

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选择。(1)“碳封存”2023年6月1日,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

程项目成功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

术的空白。超临界状态二氧化碳密度高,接近液态二氧

化碳;黏度小,流动快,接近气态二氧化碳。①从微观角度分析二氧化碳易被压缩的原因

⁠。②为了防止对输送管道内部造成腐蚀,输送超临界二氧

化碳的管道材料采用不锈钢或低铬钢等,同时对二氧化

碳进行干燥处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二氧化碳需要干

燥的原因

⁠。气态二氧

化碳分子间隔很大,容易被压缩

(2)“碳转化”利用二氧化碳资源开发化工原料,合成化工产品,

有着广阔的前景。①二氧化碳与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尿素[CO

(NH2)2],同时生成水,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O2+

O2

(3)碳中和,人人参与,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你的低

碳行动是

⁠。节约用水(合理即可)

2.

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是我国政府

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承诺。为此某小组对二氧化碳的来

源、消耗、捕集、封存以及低碳措施产生兴趣,开启了

“低碳行动”项目化学习探究之旅。活动一:了解二氧化碳的来源(1)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

断上升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写一条)。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合理即

可)

室效应加剧(合理即可)

活动二:了解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2)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以下两种:①途径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配平化学方程

式:

CO2+6H2O

C6H12O6(葡萄糖)

O2,该过程是将

⁠能转化为化

学能供植物生长。6

6

太阳(或光)

对比上述两种消耗途径,反应物均是二氧化碳与水,产

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

⁠。反应条件不同

②途径二:地球上的海水吸收。发生的反应为:CO2+

H2O

H2CO3。活动三:探究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封存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用水和碱溶液“捕集”二氧化碳。为比较“捕集”效果,小组同学用3个收集满二氧化碳的烧瓶进行实验。如图1所示,与烧瓶相连的注射器内分别盛有等体积的水、澄清石灰水和25%的NaOH溶液,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三个烧瓶得到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实验步骤中,导致压强在600s后迅速减小的操作

⁠。振荡烧瓶

(4)小红认为要证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除观

察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外,还可以向烧瓶中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若观察到

,则说明烧

瓶内发生了反应。(5)注入澄清石灰水对应的曲线是

(填“曲

线1”“曲线2”或“曲线3”),写出该烧瓶中发生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

⁠。溶液变红

曲线2

CO2+Ca(OH)2

CaCO3↓+

H2O

1.

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

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

多。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科

学家预测,到2050年,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

环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用NaOH、氨

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

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

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如图2。(1)自然界碳的循环中,化石燃料燃烧

(填

“吸收”或“释放”)CO2。(2)用NaOH溶液吸收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释放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序号)。A.

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碳替

代B.

由图2可知,随着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增强C.

节约用电,绿色出行,有助于实现碳中和B

(4)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

的烟气流速范围内,当烟气流速相同时,

⁠。氨基乙酸钾

对CO2脱除效果最好

(1)产生白色浑浊现象的是

(填“甲”“乙”

或“丙”)。(2)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乙

Ca(OH)2+

(3)(跨物理学科)振荡后,甲、乙、丙中气体压强

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4)(画图——微观模型)请仿照乙,画出此时甲中

气体组成的微观示意图。丙>甲>乙

【探究二】数字实验定量探究如图2所示,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密闭的三颈烧瓶中分别

注入50mL水、50mL饱和澄清石灰水、50mL质量分数为

40%的氢氧化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微微振荡烧瓶,三次

实验分别测得瓶中压强变化如图3所示。(5)由图3可知,实验室需要成功捕捉二氧化碳选用的

试剂最好是

⁠。NaOH溶液

附加问:(6)请解释图3中60~80s图像变化的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