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易错知识总结(92点)-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最后冲刺+_第1页
高中生物易错知识总结(92点)-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最后冲刺+_第2页
高中生物易错知识总结(92点)-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最后冲刺+_第3页
高中生物易错知识总结(92点)-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最后冲刺+_第4页
高中生物易错知识总结(92点)-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最后冲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易错知识总结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是生物[解析]病毒营寄生生活,单独存在时不具备生物活性,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但是病毒能进行增殖。2病毒只含DNA或RNA且DNA病毒占多数[解析]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根据核酸种类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3单细胞生物不都是原核生物[解析]原生动物(如草履虫)是真核生物;单细胞绿藻(如衣藻)、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等都是真核生物。4真、原核生物的“不一定”[解析](1)不属于真核生物的不一定是原核生物,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2)原核细胞不一定都有细胞壁,如支原体。(3)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如蓝细菌。(4)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线粒体,如蓝细菌和硝化细菌。(5)没有细胞核的细胞不一定都是原核细胞,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成熟植物筛管细胞。5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实验中的易错点(1)斐林试剂本身的颜色[解析]斐林试剂不是无色而是蓝色。

(2)“斐”和“脲”字(3)脂肪的鉴定不是必须使用显微镜[解析]若要观察细胞中被染色的脂肪颗粒,需要使用显微镜,但若要观察匀浆中颜色变化,不必使用显微镜。6核糖体中合成的物质不是具有活性的“蛋白质”[解析]核糖体功能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但核糖体中合成的仅为“多肽链”,此肽链并无生物学活性,必须经过加工,形成特定的空间结构后才能具备活性。7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不同细胞中蛋白质不同的原因[解析](1)不同生物蛋白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DNA(基因或遗传信息)的特异性。(2)同一生物不同细胞蛋白质不同的直接原因是mRNA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8“水解”与“氧化分解”

[解析]水解的终产物是其单体,如淀粉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氧化分解的终产物是CO2和H2O,即糖参与有氧呼吸后的最终产物。9“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解析]植物细胞最外层是细胞壁,不具有生命活性,是全透性的,因此植物细胞“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而不是细胞壁。10不是所有生物膜均含糖蛋白[解析]糖蛋白只位于细胞膜的外侧,细胞器膜和细胞膜内侧不存在,可用于确定细胞膜内外的位置。11“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与“细胞代谢的中心”[解析]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12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解析](1)核孔并非一个简单的通道而是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结构,对进出核孔的物质具有严格的调控作用。(2)物质进出细胞核并非都通过核孔。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13不是所有生物都有“生物膜系统”

[解析]生物膜系统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的细胞“膜系统”。只有真核细胞才具备这样的生物膜系统,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核膜及各种细胞器膜,不具备生物膜系统。14细胞器分布的易错点[解析]误区1: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反例:植物非绿色部位(如根尖、果肉等)的细胞无叶绿体。误区2:具有细胞壁的细胞一定是植物细胞。反例:真菌细胞、细菌等都有细胞壁。(注意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同)误区3: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反例:蓝细菌、光合细菌等。误区4:没有叶绿体或光合色素就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反例: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误区5:没有线粒体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反例:大多数原核生物是需氧型的。15渗透平衡时水分子依然双向移动[解析]渗透平衡意味着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不可看作没有水分子移动,此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也不一定相等。16原生质层≠原生质体[解析](1)原生质层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内相当于半透膜。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2)原生质体是去除了植物细胞壁以后所剩下的部分。17酶的探究实验的易错点[解析](1)若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检测底物被分解的试剂选用碘液,不选用斐林试剂,因为用斐林试剂鉴定时需水浴加热,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2)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不宜选择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作实验材料,因为过氧化氢在常温常压时就能分解,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会加快,从而影响实验结果。(3)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宜先保证酶的最适温度,且将酶和反应物的pH调至实验要求的pH后再让反应物与酶接触。(4)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宜选用淀粉和淀粉酶作实验材料,因为酸性条件催化淀粉分解。18误认为线粒体可彻底分解葡萄糖[解析]只有在细胞质基质中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后,丙酮酸才能在线粒体中被进一步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19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ATP[解析]无氧呼吸过程共产生2个ATP,而这2个ATP只产自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不产生ATP。20脂肪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O2的量≠产生CO2的量

[解析]脂肪与葡萄糖相比,含H量高,因此有氧呼吸消耗O2的量大于产生CO2的量。21用光照射叶绿体中提取的色素未必能发生光反应[解析]叶绿体中的色素具有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作用,发生光反应除色素、光照之外,还需ADP、Pi、H2O、NADP+、酶等。2214C转移途径为14CO2→14C3→(14CH2O)[解析]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5的作用在于固定CO2形成C3,14CO2中的14C转移途径为14CO2→14C3→(14CH2O),中间没有C5参与。23塑料大棚中“薄膜颜色”与“补光类型”的选择[解析]为提高光能利用率,塑料大棚栽培时常选择“无色透明薄膜”以便透过各色光,阴天或夜间给温室大棚“人工补光”时,则宜选择植物吸收利用效率最高的“红光或蓝紫光”。因为若利用白炽灯,则其发出的光中“黄、绿光”利用率极低,从节省能源(节电、节省成本)的角度讲,用红灯泡、紫灯泡效率最高。24温室生产中昼夜温差越大,作物产量未必越高[解析]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或增加CO2浓度,可有利于提高光合产量,夜晚不进行光合作用,适当降低温度可降低呼吸速率从而减少有机物消耗,故适当提高昼夜温差可提高作物有机物积累量,从而提高作物产量。然而,昼夜温差并非越大越好,因为夜晚温度过低时,呼吸酶活性过小,当呼吸作用被过度抑制时,必将减弱矿质离子的吸收等代谢过程,从而制约次日的光合作用,这对作物生长显然不利。25并非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解析](1)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只分裂一次便不再分裂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2)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26赤道板≠细胞板[解析](1)赤道板是一种假想平面,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2)细胞板是一种真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出现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27解离≠固定

[解析]解离的作用在于破坏细胞间质,使细胞分离,以便压片时分散;固定的作用在于固定细胞形态,如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28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不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解析]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不需要由纺锤丝牵引。29精巢或卵巢中既有有丝分裂也有减数分裂[解析]生殖器官中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的形成过程为有丝分裂,故在生殖器官中不仅发生减数分裂过程,也发生有丝分裂过程,进行减数分裂装片观察时,两类分裂的细胞图像均可存在。30误认为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遗传物质数量不一定相等[解析]DNA既存在于细胞核也存在于细胞质。31所有细胞都有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需要基因突变的积累才可引发细胞癌变[解析]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根据大量的病例分析,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32“演绎”≠测交[解析]“演绎”不同于测交实验,前者只是理论推导,后者则是在大田中进行测交实验验证。33杂合子(Dd)产生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等[解析]F1(Dd)产生配子的数量中D(♂)=d(♂)、D(♀)=d(♀);D(♂)≠D(♀)、d(♂)≠d(♀)。34F2出现9∶3∶3∶1的4个条件[解析](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2)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3)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4)供实验的群体要足够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35误认为YyRr×yyrr和yyRr×Yyrr均为测交[解析]测交是指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因此虽然YyRr×yyrr和yyRr×Yyrr这两对组合的后代的基因型相同,但只有YyRr×yyrr称为测交。36重组类型的比例

[解析](1)明确重组类型的含义:重组类型是指F2中表现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而不是基因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2)含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并不都是6/16。①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6/16。②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116+916=10/16。37并非所有真核生物都有性染色体[解析]只有具性别分化(雌雄异体)的生物才有性染色体,如下生物无性染色体:①所有无性别之分的生物(如酵母菌等)均无性染色体。②虽有性别之分,但雌雄同株(或雌雄同体)的生物均无性染色体,如玉米、水稻等。③虽有性别分化且为雌雄异体,但其雌雄性别并非取决于“染色体类型”而是取决于其他因素的生物,如蜜蜂、蚂蚁、龟等。38男孩患病概率≠患病男孩概率[解析](1)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①患病概率与性别无关,不存在性别差异,因此,男孩患病概率=女孩患病概率=患病概率。②“患病”与“男孩”(或女孩)是两个独立事件,因此需把患病概率×性别比例,即患病男孩概率=患病女孩概率=患病孩子概率×1/2。(2)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它的遗传与性别连锁,“男孩患病”是指男孩中患病的,不考虑女孩;“患病男孩”则是所有孩子中患病的男孩,二者主要是概率计算的范围不同。即患病男孩的概率=患病男孩在后代全部孩子中的概率;男孩患病的概率=后代男孩中患病的概率。39遗传性疾病不都是先天性的或先天性疾病不都是遗传病[解析](1)遗传病可能是先天发生,也可能是后天发生,如有些遗传病可在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才表现出来;后天性疾病也不一定不是遗传病。

(2)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如母亲在妊娠期前三个月感染风疹病毒可使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或先天性白内障。40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会患遗传病,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患遗传病[解析]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会患遗传病,如Aa不是白化病患者;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会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4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三个误区[解析](1)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肺炎双球菌转化是将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2)并非所有的R型细菌都被转化由于转化受到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都被转化成S型细菌,只是少部分R型细菌被转化成S型细菌。(3)加热导致DNA变性后可复性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又逐渐恢复活性。42误认为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为RNA或认为某一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解析](1)真核生物(包括细胞质、细胞核中)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

(2)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43误认为DNA分子都是双链结构或认为DNA分子中嘌呤一定等于嘧啶或认为嘌呤=嘧啶时一定为双链DNA分子[解析]DNA分子一般为“双螺旋结构”,但也有些DNA分子呈“单链”结构,在此类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由此可见,双链DNA分子中嘌呤“A+G”固然等于“T+C”或(A+C)/(T+G)=1,但存在该等量或比例关系时,未必一定是双链DNA分子。44对DNA复制过程中“第n次”、“n次”复制所需某种碱基数量的计算[解析]第n次复制是所有DNA只复制第n次所需碱基数目;n次复制是指由原来的DNA分子复制n次所需碱基数目。45染色体不是基因的唯一载体[解析](1)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基因的载体。(2)原核细胞无染色体,拟核中的DNA分子和质粒DNA均是裸露的。“同时进行”。46正确辨别解旋酶、DNA聚合酶、限制酶、DNA连接酶、RNA聚合酶、逆转录酶[解析](1)解旋酶在DNA分子复制时使氢键断裂。(2)DNA聚合酶在DNA分子复制时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使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成脱氧核苷酸链。(3)限制酶是使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4)DNA连接酶是将两个DNA分子片段的末端“缝合”起来形成磷酸二酯键。(5)RNA聚合酶是RNA复制或DNA转录时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单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RNA链。(6)逆转录酶是某些RN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脱氧核苷酸合成DNA的一种酶。47基因突变≠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解析](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也可发生碱基对的改变。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中碱基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病毒性状变异,广义上也称为基因突变。48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还是“产生等位基因”[解析]病毒和原核细胞的基因一般是单个存在的,不存在等位基因。因此,真核生物基因突变可产生它的等位基因,而原核生物和病毒基因突变产生的是一个新基因。49精卵随机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

[解析]精子与卵细胞的自由(随机)结合是生殖细胞间的随机结合,不是基因重组。50单倍体未必只含一个染色体组或认为含多个染色体组者未必为多倍体[解析]单倍体强调的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其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取决于配子中所含染色体组数,可能为1组、2组或多组。含多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还是多倍体取决于其发育起点是配子还是受精卵,若为前者,一定是单倍体,若为后者,一定是多倍体。51育种中的“最简便”与“最快速”[解析]“最简便”应为“易操作”,“最快速”则未必简便,如用单倍体育种获得有显性性状的纯合子,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其技术含量却较高。52花药离体培养不等于单倍体育种[解析]单倍体育种主要包括杂交、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和筛选四个过程。53变异出现于环境变化之后,但并不是在环境“诱发”下产生的[解析]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且是不定向的,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54能产生后代≠同一物种[解析]两个个体虽然能够交配产生后代,但子代有可能高度不育,如马和驴虽然能够产生子代,但子代不育,因此马和驴是两个物种。55种群≠物种[解析](1)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能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形成不同的种群。(2)种群是同一种生物、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形成的一个群体。种群“小”,不同种群间有地理隔离;物种“大”,不同物种间有生殖隔离。56自交和自由交配时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解析](1)某种群的所有个体自交,若没有进行选择,则自交后代的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会改变,并且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降低,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升高。(2)某种群的所有个体自由交配,若没有基因突变且各种基因型的个体生活能力相同时,后代的基因频率不变。后代的基因型频率是否改变有以下两种情况:如果没有达到遗传平衡,则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会改变并达到遗传平衡;如果已达到遗传平衡,则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57血液≠血浆[解析](1)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2)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58血红蛋白≠血浆蛋白

[解析](1)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重要成分。(2)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是血浆的成分。59内环境≠体内液体[解析](1)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2)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60内环境不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解析]细胞代谢主要发生在细胞内,其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内环境为细胞生活提供了直接的液体环境,它可将营养物质、O2等送入细胞,并接纳细胞排出的代谢废物,发生于内环境中的反应主要涉及酸碱缓冲对反应,抗原—抗体结合及递质与受体结合等。61冬季产热与散热的关系或体温持续维持较高水平时产热与散热的关系[解析]只要体温稳定,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无论体温维持在37

℃,还是一直维持在39

℃均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否则产热>散热则体温升高,反之则体温降低。人在冬季散热增多,产热也增多,在炎热环境中散热减少,产热也减少,故无论冬季还是夏季,产热与散热都维持动态平衡。62突触小体≠突触[解析](1)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63神经递质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解析]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有兴奋和抑制两类。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若能使Na+通道打开,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若不能打开Na+通道,而是提高膜对K+,尤其是Cl-的通透性,从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外正内负的局面加剧,进而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被抑制。64体液调节≠激素调节[解析]在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如CO2、H+等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65尿糖≠糖尿病[解析]出现尿糖不一定就是糖尿病,如果正常人一次性吃糖过多,肾小管不能吸收多余的葡萄糖,也会出现尿糖。66分级调节≠反馈调节[解析](1)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属于反馈调节的一部分,如下丘脑分泌激素控制垂体活动,垂体分泌激素控制相关腺体活动。(2)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它是系统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可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67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的易混点[解析](1)体液免疫中抗原引起免疫的途径:并非所有的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和传递,小部分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2)不同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不同: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3)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的来源: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来自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68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并非都是吲哚乙酸[解析]植物激素的种类不同,其化学本质不同,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69抑制生长≠不生长[解析]所谓“抑制”或“促进”均是相对于“对照组”(即自然生长或加蒸馏水处理的组别)而言的——凡生长状况差于对照组者可谓生长受抑制,生长状况好于对照组者可谓促进生长。70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果实“成熟”[解析]促进果实“发育”的植物激素为生长素、赤霉素,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为乙烯。71高于最适浓度的浓度并非都是“抑制浓度”

[解析]高于最适浓度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的浓度,不是抑制浓度。72植物的向光性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解析]常见的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有:(1)植物的顶端优势:生长素对顶芽表现为促进作用,对侧芽表现为抑制作用。(2)除草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双子叶杂草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单子叶作物表现为促进作用。(3)根的向地性: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表现为抑制作用,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表现为促进作用。73年龄组成不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解析]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天敌等。74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速率[解析](1)种群增长率: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无单位。计算公式:增长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初始数量×100%。(2)种群增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有单位,如:个/年。计算公式: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时间。75λ≠增长率

[解析](1)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2)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λt+1-N0λt)/N0λt]×100%=(λ-1)×100%。76种群数量最大值不是K值[解析]K值即环境容纳量,它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在某些时段,可能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或内部因素的影响,其数量偶尔超越K值或偶尔在K值以下,即在K值上下波动,故K值并非任一时刻种群的最大值。77错将海岸不同潮间带物种分布差异看作群落的垂直结构[解析]不同潮间带,其所处区域的条件(如光照、海水浸入程度、植物或动物分布等)差异较大,不同地段分布的物种类型不同,这应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属于垂直结构。78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解析]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79混淆“研究方法”[解析](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2)调查某种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3)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4)研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80生态系统成分的几个误区[解析](1)植物≠生产者:菟丝子属于植物,营寄生生活,是消费者。(2)动物≠消费者: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3)细菌≠分解者: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81混淆“摄入量”与“同化量”[解析]摄入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的能量才是同化量,动物的粪便不曾被动物消化吸收而同化,不属于同化量,如兔吃草时,兔粪便中的能量应为草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而不属于兔的同化量。82“相邻两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不等同于“相邻两个生物个体”间的传递效率[解析]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即下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100%,而不是相邻营养级中某个体间的传递效率,如“一只狼”捕获“一只狐”时,应获得了狐的“大部分能量”而不是获得“10%~20%”的能量,“所有狼”可获得“所有狐”的能量才是10%~20%。83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解析]能量传递效率体现的是能量流动过程中所遵循的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