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广东省珠海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广东省珠海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广东省珠海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广东省珠海市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央涣(mian)纤尘(xiWn)盘桓(huan)叨陪鲤对(ddo)

B.埋怨(mGn)潦水(lao)迤遍(yl)茕茕孑立(jie)

C.潺谡(yuan)泠然(leng)出岫(xiu).起而飞(xud)

D.遗飞(chuln)怔住(zheng)流憩(qi)战战兢兢(jmg)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闲来无事,常上网发一些飞烟派馋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

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B.雪中寻梅,竹下听琴,灯前看剑,五十观人,都是别有心得.也许要五十岁的

男子,观人阅人方可△木耳分.

C.钱钟书先生用文言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编》博大宏深,其用词单厅或风,

最可表现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D.郑秀文的每个演唱会都是自成一派的独特系列,有口皆碑的至尊创意引领时尚,

弄得酒雄风用,值得玩味.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点评称: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国足在长沙雨夜击败韩

国,拿到了本届12强赛首胜,延续着进军2018年世界杯.

B.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

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

C.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

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D.今年5月,参加北京国际合作高峰大会的国家将共建合作平台,共商合作大计,

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其作品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章回体小说.

B.沈从文,现代小说家.其作品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

画于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

归真的牧歌情调.长篇小说《边城》是其代表作.

C.契诃夫是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

世.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巴尔扎克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契诃夫

的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陀、善于变相、投机钻

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D.辞,是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

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

诗,但是押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5.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①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①问征夫以前路②云无心以出岫

C.①今臣亡国贱俘②彼且恶乎待哉

D.①而彼且奚适也?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6.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引壶觞以自酌,,,审容膝之易安。

(2)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逍遥游中用“,。”两句写出了水与舟的关系表明了有所待的

大与小。

(5)《逍遥游》中真正的无所待即无所凭借应该达到时空无际的境界的两句是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少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

选拔、考试诸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

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赢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

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

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

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

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管教孩子,避免他们出现行为偏差有三道基本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父母,第二道防

线是学校,①。在当代社会,由于流动、留守等原因,一些家长监护未成年

子女的功能在弱化。②,那就只能期待司法变成“超级父母”了,而这是司

法不能承受之重。用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去对付“熊孩子”无异饮鸩止渴。最好的

方法,一方面是强化家长监护责任,另一方面则是强化学校管教功能,让孩子在学

校就能被管好,不让问题“出校园”。实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教师有权威,

③。

(节选自《老师能否惩戒“熊孩子”》)

9.请说明下面漫画内容并揭示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字。

第2页,共27页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庙堂与山林之间

(吴冠文/陈文彬)晋宋时期,无论是当代和后世褒贬不一的谢灵运,还是身前

身后均有盛名的王羲之,抑或死后方逐渐赢得“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大名的陶渊明,

他们都曾在山林和庙堂之间徘徊过。

王羲之曾经在给谢万的信中,自得于他异于古之辞世者的“坐而获逸”之乐:

“古之辞世者,或被发佯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

王羲之欣喜于自己的“坐而获逸”是“遂其宿心”,似乎退隐山林是他一直向往的

生活。但据史载,他的退隐始末大概是这样的:在王羲之出仕前,本也是一再推辞,

但殷浩用“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等语极力敦劝他,与谢安出仕前朝野上下所谓

的“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如出一辙,足令王羲之对自己的出山充满期待。不

过事与愿违,王羲之的庙堂经历显然没有谢安那样顺利。他在任右军将军、会稽内

史后,与王述不和,后王述升为扬州刺史,会稽隶属扬州,王羲之不甘心成为王述

辖下的地方官,派遣使者向朝廷提出将会稽从扬州分出来,独立为越州,结果“行

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后来王述巡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

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王羲之在辞官退隐前,

我们无法否定他曾产生过立身庙堂,甚至如谢安般在庙堂里干出--番事业的念头,

他之所以毅然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是因为耻做王述下辖的地方官,而并非是向慕

山林,希求高远。

曾放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呢,也并非彻头彻尾的“羲皇上

人”,这是自鲁迅以来的不少研究者已经指出的事实。从陶渊明的文字作品来看,

他不但少壮时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翩思远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

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猛志”,盛年也时有庙堂之念的流露,只不过他对难

以把握的庙堂有所顾虑而已,其《拟古》其六所写的“装束既有日,己与家人辞。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不畏道里长,但畏人我欺。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

正是这种顾虑重重的复杂心理的描画。虽然陶渊明也有“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的诗句,但正如谢灵运实际上终未能以山林熄灭庙堂之念一样,陶渊明也不时受到

曾经的“猛志”的侵扰。

其实无论是谢灵运,还是王羲之和陶渊明,他们在面临生命价值自我拷问时的这

种徘徊矛盾的心理,几乎可以说是大多数个体生命寄托模式单一的中国古代社会的

文土的宿命,只不过他们在这种情境中自我排解的方式和效果存在差异而已。王羲

之比较决绝,他在父母墓前立誓辞官归隐的特别方式,不但断绝了庙堂中人再次征

他出仕的可能-“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也保全了自己的晚节,没有因“去

而复还”而遭人讥笑。陶渊明虽然难免为自己的“有志不获骋”而彷徨不安过,但

终究慑于“人我欺”的复杂局面,没有再踏入庙堂,避免了“万一不合意,永为世

笑嗤”的窘状。

与王羲之、陶渊明相比,谢灵运的心理斗争要激烈得多,代价也就格外的大。如

同陶渊明表示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一样,谢灵运留下的文字中也有过

不止一次类似的表述,如他《游名山志》所说:“山水,性分之所适。”但他所谓

的“性分之所适”的山水并未能战胜他的庙堂心,当元嘉三年宋文帝征他出山做官,

且派他的旧交范泰写信敦奖他时,他便复还庙堂了。而且从他复出后被重用的期望

破灭后“意不平”的表现来看,他所谓的“性分之所适”恐怕只是刹那的感喟。比

起王羲之的“坐而获逸”和陶渊明的“羲皇上人”来,谢灵运这种瞬间的感悟对于

庙堂之念的遏止更缺乏持久的疗效,他一直是“欲希心高远”。这个“欲”字,点

出了谢灵运虽然一直是在期望、向往高远的境界,但因为无法摆脱那时时晃动的曲

盖身影,所以也就永远只是“欲”,而难以最终获致。

(有删改)(1)下列对“他们都曾在山林和庙堂之间徘徊过”的理解,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羲之出仕前虽一再推辞,但也曾想如谢安般干出一番事业,后来只因与王述

不和,又耻于做王述下辖的地方官,才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

B.陶渊明虽曾放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从其作品可以看出他仍不时

受到曾经的“猛志”的侵扰。

C.谢灵运多次说过“山水,性分之所适”之类的话,但山水并未能战胜他的庙堂

心,元嘉三年他又复还庙堂。

D.王羲之、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曾在山林和庙堂之间徘徊过,只是隐逸山林之念从

未战胜过建功立业的理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王羲之给谢万的信中可以看出王羲之对自己“坐而获逸,遂其宿心”的欣喜,

退隐山林是他一直向往的生活。

B.陶渊明的诗中也常流露出庙堂之念,只不过他对难以把握的庙堂有所顾虑,担

心万一出仕后不如意会被世人耻笑。

C.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土在面临生命价值自我拷问时,都有在山林和庙堂之间徘徊

矛盾的心理。这是他们的宿命。

D.“欲希心高远”中的“欲”字,点出了谢灵运一直是在向往高远的境界,出仕

做官只是被逼无奈,不是出于本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以来的不少研究者认为陶渊明并不是彻头彻尾的“羲皇上人”,所以陶渊

明并不能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B.王羲之的“坐而获逸”、陶渊明的“羲皇上人”和谢灵运的“性分之所适”,

这些文字都表现出对山林隐逸的向往。

C.王羲之立誓辞官归隐断绝了庙堂之念,陶渊明在彷徨不安中回归田园,虽然方

式不同,但都避免了遭人讥笑的窘状。

D.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都在山林和庙堂、隐与仕之间徘徊过。其中,谢灵运

对于庙堂之念的遏止更缺乏持久性。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成全一场母爱

陈喜联

自从知道母亲风雨无阻每天给哥哥送晚饭后,我很多次劝她:“妈,哥都四十出

头了,又不是小孩子,哪里用得着这么辛苦送饭呢?再说你自己年纪一把,又有高

血压,天天站在大马路上,太不安全。”可是我的劝阻总是立即被母亲宣布无效。

她照旧在每一个日暮西山的黄昏拎着那个蓝白相间的保温桶,执拗而骄傲地站在村

后公路边,等待哥哥驾驶着公交车经过。

我又责怪哥哥:“你就不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晚饭,妈都七十多了,你还忍心让她

天天在路边等你?"哥哥用奇怪的眼神看了我一眼,说:“你不懂。”然后再不吭

声。

我很生气,可是却毫无办法。

第4页,共27页

前几天,我回家看母亲,发现她床头墙壁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了很多数字。凑

近一看,原来写的都是时间:早早班18:05,早班18:20,晚班18:35,晚晚班

18:50.见我奇怪,母亲说:“这是你哥晚上经过的时间,每天发车时间不一样,

经过这里的时间也不一样。”过了一会儿,她又得意地说:“这可是我观察了很久

总结出来的,我提早几分钟过去送晚饭,你哥一会儿准到。”

这天,哥开的是早班,应该在18:20从村后经过。下午6点,我陪着母亲,母

亲拎着保温桶出发了。桶里有饭,有红烧肉和炒青菜,还有丝瓜蛋汤。村后不远就

是国道,大大小小的车辆川流不息,挟带过一阵一阵热风,烘烤着路边的树木,树

叶依然低垂,耐心等候入夜的清凉。

西边的天空被夕阳映得通红,一团团火烧云呈现出各种古怪有趣的形状。村庄,

田野,蜿蜒的小河,还有目不转睛注视着自西而来的车辆的母亲,都沐浴在霞光里,

一派柔和。

一辆公交车从我们面前经过,没有停下,却鸣了一声喇叭,依稀见司机侧脸对母

亲笑了笑;又一辆公交车路过,放慢速度鸣响喇叭,司机对母亲点点头。母亲骄傲

地挺直了身体,回以笑容,对我说:“瞧,都是你哥的同事。”

第三辆公交车终于在母亲面前停了下来,车门“吱呀”一声刚打开,母亲手里的

保温桶已经递进车厢,跟着一起递进去的,还有一句话:“儿子,小心一点慢慢开。”

哥大声应道:“好嘲,放心回去吧!”

车子起动的刹那,几个坐在窗边的乘客惊奇地转过头来看着母亲。母亲微笑着对

渐渐远去的公交车挥着手,直到汽车消失在来往的车流中,才心满意足地转身回家。

她边走边说:“你哥单位的同事老羡慕你哥了,他们说山珍海味也不及自己妈妈做

的饭菜。”母亲大步流星走着,洪亮的声音惊起了河边竹林里几只早归的麻雀。

看着母亲快乐的模样,我突然明白了哥哥那奇怪眼神的含义,谁能拒绝和阻止一

位母亲热腾腾的母爱呢?我知道,公交车是不允许在路上随意停车的,可是却从没

有人批评过我哥,从乘客到售票员,从同事到领导,一个都没有。

是的,在风中,在雨中,在霞光里,在暮色下……无数次,当我的母亲手拿保温

桶站立在路边翘首以吩时,有那么多人一起,用目光,用鸣笛,用微笑,用默默的

关注,成全了这一场母爱。如果有一个黄昏,你坐在公交车里,看见路边有一位拎

着保温桶的老太太,那一定就是我的妈妈,那么,请你,请你也给她一个微笑。

(1)下列对文本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我”是文章的一个叙述者,通过“我”的视角,将人物和故事串联起来,因

此“我”既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也是文章的主人公。

B.文章开头写对哥哥的责怪,是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写哥哥的良苦

用心做铺垫,“责备哥哥”实际上是为后文“理解哥哥的心理”张本,表现哥哥对

母亲的孝道。

C.本文善于借助多种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交错运用,

刻画了一位勤劳、温和的母亲形象。

D.母爱无处无时不在,但子女的孝则千差万别。文中写了众多的人参与到故事之

中,如果没有众多人的参与,则很难成全“哥哥”的这份独特的孝

E.在当今社会,“如何孝亲”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话题,作品通篇洋溢着亲慈子孝

的浓浓气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答案。

(2)文中“哥哥”的出场很少,言语简短,但全篇都留下“哥哥”的印记,母亲

的身后都有“哥哥”的影子。小说表现了“哥哥”哪几个方面的性格特点?请具体

分析。

(3)文中画线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子女应该多给予老人们关爱,常回家看看,或是打打电话聊聊天。

本文在情感上和理智上表现了一种不同的孝道,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4.0分)

1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

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

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

大将。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加嗟叹。其后,胡贼寇境,

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

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日:“汝辈多衣冠子女,破

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讯大亮献之。

大亮密表日:“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

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

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

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日:“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兄任如此。

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

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

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日:“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

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

为调药,驰驿蜴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

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日懿,陪葬昭陵。

(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______

A.岁因大稔稔:庄稼成熟

B.讽大亮献之讽:嘲讽

C.深乖昔旨乖:违背

D.其见任如此见:被

(2)下列句了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意乂相同的一项

A,所法乘马分给贫弱有所希冀

B,而闻顾嗟叹德合一君,画征一国者

C.以以功赐奴婢百人但以刘日薄西山

D,为甚为亲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

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B.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

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C.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

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D.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

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6页,共27页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

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

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

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

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5)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②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

③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并不出色的学生问老师:“老师,我在您心中排第几?”老师毫不犹豫地

说:“第一!”孩子惊喜地问:“真的?”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得第一并不难,

只要愿意另起一行,每个人都是第一。”

要求:根据上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

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A“央涣”的“渔”读音为“m6i”“叨陪鲤对”的“叨”读音为“场o”

B正确

C“泠然”的“泠然”读音为“Hng”

D“怔住”的“怔”读音为“zh6ng”

答案B

考查辨析字音

根据形声字的造字法来记忆字音,如“泠然”的“泠”,声旁是“令”,读音与“令”

相近,“怔住”的怔”,声旁是“正”,读音为“zhGng”.

2.【答案】D

【解析】

解析:A项,飞短流长:指散播谣言,中伤他人.使用正确.

B项,入木三分:比喻看问题精辟、深刻,使用正确.

C项,运斤成风:形容手法熟练,技艺高超.使用正确.

D项,满城风雨:比喻事情传遍,到处议论纷纷(多指坏事).此处褒贬不

当.此处为时尚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

答案:D

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

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

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

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

的语境.

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

义的范围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

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

第8页,共27页

要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

搭配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

语义矛盾或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答案】B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延续”后面没有宾语与之搭配,可在句末加上“的希望”.

B项没有语病.

C项“来自…”“慕名而至”杂糅一起,可改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至"或‘吸

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D语序不当,”共建合作平台,共商合作大计,共享合作成果”语序不当,应先

“共商”合作大计,再“共建”合作平台,后“共享”合作成果.

故选:B.

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

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

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病句辨析的几种方法:

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

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

都可用此法;

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

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

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

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

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

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

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

4.【答案】C

【解析】

解析:C项“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

泊桑;

答案:C

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文学常识浩如烟海,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1.粗读原著,加深记忆.应该

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

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2.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

外拓展.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3.构建文学

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

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

网络.

5.【答案】D

【解析】

解析:

A项第一句被动句,“见”表被动,句子翻译为:叔父因为我家境贫寒,便把我

派到小地方去做官;第二句宾语前置句,“见背”宾语前置,应是“背见”,背我,

句子翻译为:我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丢下我死去.两句句式不相同.

B项第一句状语后置句,应是“以前路问征夫”,句子翻译为:向行人打听前

面的道路;第二句只是一个普通陈述句,句子翻译为云朵已经无心出山,两句

句式不相同.

C项第一句判断句,无标志判断句,句子翻译为: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

虏;第二句宾语前置句,“恶乎待哉”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前置

句,应是

“待哉恶乎”,句子翻译为:那他还仰赖什么呢?两句句式不相同.

第10页,共27页

D项第一句宾语前置句,“奚适”宾语前置,应是“适奚”,句子翻译为:你要到

哪里去?第二句宾语前置句,是以,即“以是”,因为这样.“是”为前置宾语,

这,这样.句子翻译为:因此我的内心的感情使我不能弃养而远离.两句句式

相同.

故选:D

此题是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知识点.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

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

变.

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

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

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①

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

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

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

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①楚战士

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亚

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②东面而视,不见水

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

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

将.(《孔雀东南飞南“相”代“婆婆斐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府

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的宾语.②慈父见

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

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九、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

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

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6.【答案】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外无期功强

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解析】

(1)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重点词:眄、庭、柯、怡、颜、寄、傲)

(2)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重点词:彭、蠡、滨、衡、浦)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重点词:期、功、僮)

(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重点词:积、其负、舟)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重点词:乘、御、辩)

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级。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句和名篇。

要领悟句子的含义,突破生僻难写字,注重形近、音近词。名句名篇主要靠的

是点滴积累,聚沙成塔,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第12页,共27页

1.领悟含义,圈点强记,边诵边写。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

意,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词。

2.要突破生僻难写字,规范书写。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羁”极

易写错,必须多写几遍,达到熟能生巧,强化记忆的目的。

名篇中大量的存在着,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热点。这就要求应该特别注意

这些异义词,通过分析比较,知其音,识其形。

7.【答案】CE

【解析】

(1)C项,“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错,实际上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我嘲

讽,突出内心的矛盾郁闷;E项,诗歌没有使用“比兴”的手法。

(2)“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突出诗人以国事为重,在三更半夜赴

幕府就职,突出事态的紧急,也写出诗人的忧国忧民;“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

怀归官有程”写出诗人内心的苦楚与矛盾,不得不为国效力;“十里陂塘春鸭

闹,一川桑柘晚烟平''十里池塘中一群鸭子拍水嬉戏,平原之上满是桑树和柘

树,炊烟缓缓升起,描绘了闲适恬淡的乡间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

喜爱之情,侧面展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意。

答案:

(DCE

(2)“此生只合田间老”,可见诗人希望终老田园;“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

官有程”,我未能免俗,所以应聘出来做官;但是,自己对此也感到可笑啊。我

并不是不想家啊,但因为官府征召有期限,不得不这样急急忙忙赶路。看来,

当时元好问之应聘到邓州,从个人角度说,是并不很情愿的,但由于官府催

得很紧,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这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

神和内心的无奈。

译文:

邓州州府紧急招兵,我穿着破皮袄,骑着瘦马,半夜里在月光下赶路。

我未能免俗,所以应聘出来做官;但是,自己对此也感到可笑啊。

十里池塘中,一群群鸭子正在拍水嬉戏,高声鸣叫,一片热闹景象。整个川原

中种植的桑树和柘树,平展在晚烟之中。

我此生只应终老田间,是谁叫朝廷的春官识得我的姓名呢?

赏析:

正大五年(1228)十月,元好问母亲逝世,按当时礼俗,元好问从河南内乡县

令的任上,辞官服丧,家居内乡白鹿原,当时三十九岁。这种闲居生活一直过

了一年半,到正大七年(1230)春天,金国北面的蒙古军加紧迸逼。地处南北

交通孔道的邓州(今河南邓县),也受到南宋的不断袭扰。为了加强防务,邓

州守将移刺暖聘请他出来担任幕职。元好问感于家国之难,接到文书后,星

夜兼程,向邓州进发。邓州在内乡南面,路途并不远,大约朝发可以夕至,本

诗即作于赴邓途中。

这首诗的明显特点,是在结构上的深折顿挫,开合变化,而又文气跌宕,流转

自然。首句“幕府文书鸟羽轻”,单刀直入,叙述赴邓原因,起势极为迅捷。“幕

府;古时军队出征,使用帐幕,因而把军政大吏的府署称为幕府,这里是指

邓州州府。“鸟羽轻”,意义双关:一指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类似后来的“鸡毛

信”,表示紧急;二是指传送之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这三个字,把征召的

紧急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已经暗含不得不急赴之意。

第二句即紧承首句,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具体描写了连夜赶赴邓州的情景。

“敝裘赢马月三更”,诗人穿着破皮袄,骑着瘦马,半夜里在月光下赶路。这一

句用了三个名词性的词组,而不用关联词,巧妙地构成了一幅清冷而略带凄

凉的画图,不仅明白表现了赶路之早,而且隐含着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

第14页,共27页

境的伤感。诗句中的自然意象和人事意象,显然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们

的自然融合,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接着,作者把笔锋收回,第二联进行内心的自我省察:“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

怀归官有程。”“未能免俗”,是借用古人成语。据《世说新语•任诞》载,阮成家

贫,七月七日,富人在庭中晒衣,皆纱罗锦绮,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裤干中庭,

人或怪之,答日:“未能免俗,聊复尔耳。”这里,诗人用此,有自我解嘲之意。

全句意思是说:我未能免俗,所以应聘出来做官;但是,自己对此也感到可笑

啊。

“岂不怀归”,是用《诗经•小雅•出车》中的诗句:“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十分

贴切。全句意思是说:我并不是不想家啊,但因为官府征召有期限,不得不这

样急急忙忙赶路。看来,当时元好问之应聘到邓州,从个人角度说,是并不很

情愿的,但由于官府催得很紧,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这表现了他

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为了表现这种复杂的内心世界,两旬中各自有一次

转折,而出句与对句之间,又用“未能”、"岂不”两对虚词作为转接,使人如行

山中,路转峰回,景象无穷,极尽曲折变化之妙。

第三联写景,“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十里池塘中,一群群鸭子

正在拍水嬉戏,高声鸣叫,一片热闹景象。整个川原中种植的桑树和柘树,平

展在晚烟之中,仍然是一派美好景色。这当中,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

景的欣赏,但另一方面,在行进中不知不觉薄暮来临,看到田间的农夫已纷

纷归家,而自己还'fl,‘伯道途,也流露出了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情。

这样,从第三联的意思中,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最后一联:“此生只合田间老,

谁遣春官识姓名?”意谓,我此生只应终老田间,是谁叫朝廷的春官识得我的

姓名呢?春官,《周丰盼:“春官宗伯。”春官为礼官,掌典礼,后世因以春官为

礼部的通称。礼部掌贡举之职,故诗云“春官识姓名”,即谓有人举荐自己。这

最后一联与前面相呼应,补足了第二联的意思,明白地道出了自己希望终老

田园,不愿出来做官的想法。然而,作者又在马不停蹄地向前赶路,并非真的

要息隐田园,他的以国家为念的思想,其实是战胜了个人意愿的,只是有些

矛盾罢了。全诗围绕这种矛盾的复杂心情,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虽转折变化

而又一气流转,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陈浊斋先生在《元好问诗选》中说:这首“诗歌的风格颇似北宋之作”。极为中

肯。元好问的诗主要是学杜甫,但受北宋苏轼、黄庭坚的影响也较深。宋诗不

仅继承唐诗传统,并且自出机杼,有所发展。首先在谋篇布局的法度上,更为

严密。本诗的曲折变化,已如前所述。另外,第一、三联叙事写景,是实写,第

二、四联是说理抒情,是虚写,虚实相生,疏密有致,波澜层出,体现了作者

的艺术匠心。其次,宋诗在用典、对偶、炼字等方面,更趋于精严。本诗用了

不少典故,而且都用得不着痕迹,十分自然,收到了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

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其中第二联,诚如陈浊斋先生所说:“两句多用虚字,乍看来不似对句,而其实

则字字精切,这种散文化的句法,极见作者的功力。须仔细寻味,不可轻轻放

过。”诗中一些形容词、动词的使用,也都经过了精心锤炼,如“轻”、“闹二“平”

等字,下得准确而又生动。总之,本诗在学习宋诗风格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

果,显得峻峭而不硬涩,颇具流转自然的特色,深折而不晦暗,富有清新明朗

的气息。元好问学习宋诗,能人能出,体现了大家风度和创新精神。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

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

第16页,共27页

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

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

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8.【答案】最后一道防线才是司法如果学校这一道防线也不夯实有必要的约束与惩

戒手段

【解析】

解析:

第一处,根据后文“那就只能期待司法变成'超级父母’了,而这是司法不能承

受之重”语意,可知最后防线是司法;所以填“最后一道防线才是司法“;

第二处,根据“由于流动、留守等原因,一些家长监护未成年子女的功能在弱

化”和“那就只能期待司法变成‘超级父母’了,而这是司法不能承受之重”语境,

可知第一道防线没起到作用,却使用最后防线,那么第二道防线也没起到作

用,根据“那”,应是假设情况,所以填“如果学校这一道防线也不夯实”;

第三处,根据“强化学校管教功能,让孩子在学校就能被管好,不让问题'出校

园’”语意,要强化学校教师的管教功能,那教师的权威怎么树立,那就要有惩

罚的权利,所以填“有必要的约束与惩戒手段”;

答案:

①最后一道防线才是司法(关键词:司法)

②如果学校这一道防线也不夯实(关键词:如果学校…防线不夯实)

③有必要的约束与惩戒手段(关键词:惩戒)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语段,把握语段

中心,然后结合上文进行推测.

补写句子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

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

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

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

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

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

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

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9.【答案】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对漫画内容有合理的分析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

现象把握其寓意.从漫画中看,其夸张变形处是梯子分成两半,两个人只有手拉手才能

有色金属攀爬到高处,显然,这是有关合作寓意的漫画.

答案:

画面上各有一半梯子的两个人,一手握梯一手扶住对方,凭着单脚用力,一起登到白云

飘浮的高处.

寓意是优势互补的合作,可助人登上事业顶峰(懂得合作才能走得远,站得高).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

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漫画文字转换解题方略

(1)阅读漫画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眼睛,有时透过“画眼”,可洞察整幅画的主

题.故在审漫画时首先要看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漫画的内容结合起

第18页,共27页

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漫画的寓意.

(2)看清漫画的画面.漫画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

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

用.在审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观察画面.

(3)品味漫画的语言文字.为了表达其寓意,漫画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

睛的文字.在解漫画题时,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

文字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

(4)揣摩漫画的夸张之处.为了说明某种观点,漫画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

绘给以变形夸张,以引起观者共鸣.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

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

(5)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漫画的要义.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看画面指向,

对应相关现实;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跳出画面思画外.

10.【答案】D;B:A

【解析】

(DD项,“只是隐逸山林之念从未战胜过建功立业的理想“无中生有,如陶渊

明最终回归了田园.

(2)A项,原文第二段“似乎”表示可能,后文对这种可能进行了否定.C项,

绝对化,原文第四段中说的是“几乎可以说是大多数D项,“出仕做官只是

被逼无奈,不是出于本心”错误,从文本第三段可知,谢灵运其实无法摆脱心

中强烈的庙堂之念.

(3)A项,强加因果,从文章第三段和文章最后一段可知,陶渊明心中的庙堂

之念不影响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答案:

(DD

(2)B

(3)A

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

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

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

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

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

干,确定答题区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