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2025届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咸宁市2025届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咸宁市2025届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咸宁市2025届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咸宁市2025届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咸宁市2025届高考压轴卷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外邦人在自己的墓志铭上面从来不自称为“某城的外邦人”,也不使用“某人居于某城某德莫”的字眼,而只写“某,系某之子,某城人”,只是标明自己原来系何地(即拥有公民权的城邦)人而已。这说明,在古雅典A.外邦人都无公民权 B.外邦人没有归属感C.保护所有公民利益 D.强调城邦利益至上2.经过这场危机,卡斯特罗深感古巴不过是超级大国棋盘上的一枚棋子,他不仅更加不信任美国,而且对盟友苏联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场危机A.推动了古巴走上独立道路 B.客观上使得美苏走向缓和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D.表明美苏冷战的中心转移3.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用权 D.土地的规模4.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下列有关罗马法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罗马法成为近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础B.《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体系的起源C.罗马法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D.罗马法体现了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5.工匠造物讲究的是“工匠精神”,并在专业、专注与专攻上只做好一件事。孔子对待这种精神的态度有过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孔子的主张A.意在强调器以载道的功能价值 B.阻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C.主要基于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 D.反映其思想观点的保守顽固6.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它们研究视角主要是A.社会变迁角度 B.社会群体角度C.近现代化角度 D.社会思潮角度7.观察下列示意图,按照正常时序,“?”处应填入A.辛亥革命 B.宋教仁遇刺案 C.护国运动 D.伪满洲国建立8.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D.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9.19世纪中后期,某国最高统治者面临国内严峻形势,被迫有所行动,但他同时在国务会议上宣布:“诸位请相信,凡是为保障地主利益能够做的一切,都做到了。”该行动是A.法国颁布《民法典》B.德意志实现统一C.俄国废除农奴制D.日本明治维新10.1907年底,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女子纷纷设立“女界保路会”等妇女团体,集议筹款,签名认股,以挽回路矿权。这表明A.清末新政改变了男尊女卑传统心理B.20世纪初女性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C.列强侵略激发了女性爱国救亡意识D.维新变法使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11.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知杭州。刚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随即“湿疫”疫情四起。他带头并号召富豪捐款修建名为“安乐坊”的医院,“作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续资治通鉴长编》),可见A.宋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 B.宋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C.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 D.宋朝开始中药治疗疫疾12.1941年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急需补充兵力,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前来应征,但陆军医疗队却以身体素质问题为理由,拒绝了近半数召集来的应征青年。这反映出A.美国军队拒绝介入战争B.医疗科技取得重大进展C.分权制衡导致效率低下D.大萧条的后续影响深远13.汉武帝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置太学并设置郡国县学。公元前135年,又设五经博士,使儒学上升为经学。这些做法A.实现了对各地的有效控制 B.推动了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C.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流派 D.使诸子百家的学说完全消失14.朱熹认为人性固然重要,但情为“未发”,把握自己的本性还需从“已发”处用力。“性无不善,但情迁于物,心所发为情,或有不善。”由此可知,朱熹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有善有恶 C.无善无恶 D.本善习远15.“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每一缔约国应协助被攻击之一国或数国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上述内容出自A.《开罗宣言》B.《大西洋宪章》C.《联合国宪章》D.《北大西洋公约》16.对下图间的联系解释合理的是A.洋务运动为辛亥革命莫定了经济基础B.辛亥革命主要发生在洋务企业集中地C.洋务运动培育了辛亥革命的武装力量D.早期近代化为民主革命创造有利条件17.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有:①自然经济出现瓦解②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③外资企业在中国开始出现④白银开始大量外流A.①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8.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相的英国政府对各大国有企业和垄断部门进行私有化,主要采取的形式包括整体出售,拆分售股给公司员工和上市三种:2010年,卡梅伦上台后,英国推动了所谓“二次私有化”进程。这些举措A.激发了市场经济活力 B.受到凯恩斯主义影响C.降低了国家财政收入 D.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19.下图是1913-1938年美国汽车产量,其中在1929-1938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②世界经济危机③罗斯福新政④第二次世界大战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0.在某次会议上,列宁提出“代表大会正用这种办法来调整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并且相信,用这种办法一定能够在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关系。”“这种办法”指的是A.实行固定粮食税 B.实行国家资本主义C.实行自由贸易 D.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21.春秋时期,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事败后逃至齐国,齐景公呵斥其为“叛徒”!南蒯解释道:“我是想帮助鲁国君王夺回政权啊。”齐国大夫韩晳指出:“身为季氏的家臣,却奢言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力,罪过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由此可见当时A.士阶层日益成为重要力量B.齐国积极维护周大子权威C.礼乐制度仍有社会约束力D.宗法制度已被诸侯破坏22.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在此之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这一变化A.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危机B.说明美元仍旧维持霸权地位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维系2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系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在不断创新与完善”。以下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商方国联盟②秦郡县制③汉刺史制④唐三省六部制⑤元行省制A.②④ B.②⑤ C.③④⑤ D.①②⑤24.在学者认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禁绝其他思想学派,事实上,儒家之外各家学术的传习者仍不乏其人,他们不仅可公开教授、治学,且不少可以进入宫廷为官。汉代“罢黯百家,独尊儒术”A.提高了儒学的政治地位 B.复兴了先秦的正统儒学C.摒弃了法家的治国理念 D.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再现25.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本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的“大兴土木”是指A.摧毁蒙昧和专制主义B.建设工业文明国家C.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D.创立民主法治社会26.明清时期,山东柳子戏传到苏州,旅居北京的文人吴长元留下“吴下传来补破缸,低低打打柳枝腔”的诗句;产生于陕西、甘肃一带的秦腔,曾因魏长生的到来,在扬州出现“到处笙箫,尽唱魏三之句”的热潮。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A.政府的文化政策较为宽松B.运河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C.北方士大夫文化品味更高D.儒家思想借戏曲艺术传播27.顺治十三年,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定“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这说明A.海禁政策受到质疑 B.明清出现进步思想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D.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28.“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社会变化29.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30.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其余桥道坊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亦有卖卦人盘街叫卖,如顶盘担架卖市食,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据此可知,宋代A.家庭手工业规模的扩大 B.商业竞争异常地激烈C.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市场 D.城市的经济功能凸显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朝前期,清政府借鉴了明朝的度量衡器制造制度,议准工部行宝源局制造铜砝子(标准砝码),各级地方行政机构根据中央颁发的标准器,由府、州、县逐级复制,校正合格印烙后方能颁发使用。近代以后,清朝在沿用传统旧制的同时,也与米制进行比较。1847年,中国与瑞典、挪威的《贸易章程》规定,瑞典、挪威等国各口岸领事馆所用度量衡均以粤津关定式为标准。1858年《天津条约》订立之后,清政府请外国人帮助办理税务,中国海关大权旁落,各国海关衙门借口中国度量衡庞杂纷乱,另设专款规定相互折合的办法,从此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即所谓海关尺和关平秤。清政府还向万国权度局(即国际计量局)定制了铂铱合金营造尺一支,库平砝码两个,作为营造尺库平两的最高基准,还定制了镍钢合金副原器以及精密检验仪器等。——摘编自顾钦《度量衡的改革期——明清时期到近代米制推行》(1)根据材料,说明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新变化的影响。32.材料张伯行,清初理学名臣,生长于黄河下游的仪封县。他从小耳闻目睹黄河水患带来的灾害,萌发了治理黄河的念头。考中进士后,他继续系统学习历代治河著作,关注黄河堤防建设,康熙三十八年,黄河决堤,张伯行组织仪封县城百姓采用沙土袋填筑决口,保住了全城百姓的生命财产。随后在督修黄河南岸二百余里长堤和多处河务工程时,他提出《治河议十条》,其中有“黄水本强,宜分其势而使其弱”、“黄河两岸之遥堤宜出坚筑”、“运河之下流宜疏”等建议,康熙四十五年,他在任山东济宁道期间。采用蓄水放船之法,解决漕运运行的难题,并结合实地考察结果,著述《运河备议》一书,康照六十年,黄河又发生险情,张伯行主张在沁、黄两河交汇处修建一座河闸,以避免两河河水汇集,导致水势增大,引发水灾;还创造性地提出“引沁河之水,以济山东之漕运”,从而“成万事之利”。——摘编自王珂《张伯行治河方略述论》等(1)根据材料,概括张伯行在治河方面的成就。(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析张伯行取得治河成就的主要因素。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晋商兴起原因之一即“聚人和”。在用人方面,以家乡子弟为主,众多的商业会馆出现即是重要体现。商业会馆中采取联合联营、地缘聚合和业缘聚和等方式,体现了群体合作。从众多晋商经营活动中我们看到,讲诚信、重道义,对自己的合作伙伴诚意相待,对商业对象不欺诈,与同宗族商业伙伴既能同甘,也能共苦。他们认为,真正的商人从来不取无义之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哪怕生意做不成也不能做有损“义”的事情。纵观明清多数成功的晋商,其都秉持了勤俭持家和求知务实的精神。晋商在行商及日常生活中往往以“士”为标尺,践行儒家的道德理念,进而跻身“士”阶层以光大门楣。——摘编自薛勇民《明清时期儒家伦理视域下的商业伦理初探》材料二16世纪马丁・路德的改革给人们带来一个新的概念“天职”,其意指上帝所希望个人完成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加尔文教派进一步认为要增加上帝的荣耀,以乞求上帝的恩宠唯一的办法就是经受职业的考验。劳动是上帝的旨意,而财富是上帝恩宠状态的标志。教徒们通过辛勤劳动、节俭和摒弃享乐而增加财富,把获得财富看作个人能力的证明。对牟利的约束被消除了,财富既能增加上帝的荣耀,也能完全实现自我。加尔文教徒们遵循着严谨的职业道德,十分关注现世的生活,不断转化为经济冲动,取得事业成功。——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晋商商业伦理的内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新教伦理与明清晋商商业伦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在近代早期西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依据材料“标明自己原来系何地(即拥有公民权的城邦)人而已”并结合雅典民主的知识来看,公民只有在自己的城邦享有公民权,表明外邦人没有归属感。B正确;外邦人回到本城邦可具有公民权,A排除;材料未体现对所有公民利益的保护,C排除;材料信息不能看出古雅典强调城邦利益至上的原则,D排除。故选B。2、B【解析】

材料评述的是美苏对抗在古巴引发的导弹危机,由于两国认识到核战争的危险,危机过后双方都主动缓和了关系。B正确;古巴独立在1962年之前已经完成,A排除;社会主义阵营分裂不是古巴导弹危机导致的,C排除;冷战的中心始终在欧洲,D排除。故选B。3、A【解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和变革,可直接排除BD两项,本题应选A项指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所有权三个时期的变革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没有变动。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4、C【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近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础,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罗马法体系的起源,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并未揭露和批判私有制的罪恶,故C错误,符合题意;罗马法的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理念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价值,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罗马法相关知识,学生应该从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内容特点、性质作用、历史影响出发,即可得出正确选项,再以逆向思维排除。5、C【解析】

据材料“孔子对待“工匠精神”的态度有过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信息可知,孔子从对“工匠精神”的不认可,到提出“道器不离”的道器关系,甚至提出了做事、做学问只要有益于国家、社会,就应该被社会承认,孔子思想的变化体现了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了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C正确;意在强调器以载道的功能价值只是“道器不离”的关系解读,而没有涉及孔子精神态度的变化,A片面;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精神的积极意义,B、D说法错误。【点睛】“君子不器”意思是指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玩物丧志”是指玩弄无益之器物,易于丧失意志,贻误大事;“道器不离”即指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经世致用”可以理解为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6、B【解析】

题干中涉及知识分子、绅商、学生、军人集团,可见其研究视角是社会群体,选项B正确;《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不符合社会变迁、近现代化,排除A、C;题干研究著作并未涉及到社会思潮,排除D。7、C【解析】

根据“二次革命”“洪宪帝制”可知均是与袁世凯当皇帝有关的事件,那么在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组织讨袁世凯的护国运动,故答案为C;辛亥革命是1911年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运动,而袁世凯称帝是在1915年,不符合题意,A错误;B是二次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排除;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为傀儡政权建立伪满洲国,与1915年的洪宪帝制没有关系,D错误。8、B【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给出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根据地的势力范围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不断扩大和加深的趋势,这说明国共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逐渐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的相关信息,故A项不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儿童、妇女、青年、农民、工人等本来就在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组织范围内,并不能说明统一战线范围的扩大,故D项不符合题意。9、C【解析】

据材料“19世纪中后期……面临国内严峻形势,被迫有所行动……凡是为保障地主利益能够做的一切,都做到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和特点,故C正确;法国颁布《民法典》在1804年,故A排除;德意志实现统一并不是“面临国内严峻形势,被迫有所行动”,故B排除;日本明治维新并不是“保障地主利益”,故D排除。10、C【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初,沿海地区的妇女成立团体掀起收回利权运动,说明列强的侵略激发了妇女的爱国救亡意识,C正确;清末新政属于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未改变男尊女卑的传统,A排除;B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9月就已经失败,D排除。故选C。11、C【解析】

材料反映了苏轼任杭州知府时杭州发生的“湿疫”疫情,他组织富豪捐款修建医院抗击疫情,说明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故C正确;材料只是体现1089年这一年的疫情和自然灾害,故A说法错误;B与材料无关;早在东汉张仲景就用中药治疗疫疾,D说法错误。12、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也称为经济危机,是空前严重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值都大幅度下降,比如美国直接下降了50%,失业人口超过了1500万,这也是在1941年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前来应征但近半数应征青年被拒的原因,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口过多,即大萧条的后续影响深远,故D选项正确;“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急需补充兵力”体现了美国面对二战的威胁而增兵,没有体现美国军队拒绝介入战争,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经济危机导致失业人口过多而大量青年征兵被拒的现象,没有涉及到医疗科技进展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近半数召集来的应征青年被拒的原因是大萧条的深远影响,与分权制衡无关,故C选项错误。13、B【解析】

材料中汉武帝接受了独尊儒术的建议,通过全国的学校教育、置五经博士等,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并使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B正确;地方设置郡国县学不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度,A排除;这是儒家思想新的发展,不是新的思想流派,C排除;‘完全消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排除。故选B。14、D【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朱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人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由此可见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习远,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并未体现外界对人性的影响;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习性却相差很远,并非有善有恶和无善无恶,B、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5、D【解析】

根据条约的内容可知,该条约是由欧洲和北美国家共同签订,在军事上实行集体防御原则,故可以知道是《北大西洋公约》,D正确。《开罗宣言》内容是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A与题意不符,错误。《大西洋宪章》是由美国和英国两个国家签订的,与材料“数个缔约国”矛盾,B错误。《联合国宪章》是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与材料军事性原则不符,C错误。16、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反映的信息是,辛亥革命起义的主要地点大部分是洋务创办企业的地点,说明早期近代化为民主革命创造有利条件,D选项符合题意。辛亥革命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A选项排除。辛亥革命主要发生在洋务企业集中地属于表面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B选项排除。洋务运动主要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C选项说法错误。17、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把握时间信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即可,②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早在汉唐时期已经出现,④白银开始大量外流是鸦片战争之前,英国走私鸦片的恶劣影响之一,故排除②④,①③都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领域里的新现象。故选B。考点:鸦片战争的影响点评: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商品输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的侵略方式。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自然经济的解体,另一个方面中国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主要是洋务工业和民族工业。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也需要掌握。18、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撒切尔夫人为了医治经济的“滞胀”,一反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掀起了私有化浪潮,对各大国有企业和垄断部门进行私有化,其目的是激发了市场经济活力,故A正确;这些措施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B错误;这些措施减少了国家财政支出,故C说法错误;这些措施不能推动第三产业兴起,故D错误。19、B【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汽车产量迅速下降,这是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汽车行业出现滞销现象,影响汽车的产量,②项符合题意;1933-1938年汽车产量回升,这是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经济逐渐复苏,民众购买力上升,③项符合题意。因此B选项正确。①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1918年,与1929-1938年的时间不符,错误;④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39-1945年,与1929-1938年的时间不符,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0、A【解析】

根据材料“调整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在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的作法伤害了农民利益,故列宁在推行新经济政策中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缓和农民的对立情绪,故A项正确;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体现在工业领域,排除B项;自由贸易涉及商品交换领域,与农民利益无关,排除C项;分配体制的变化与农民利益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21、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强调的是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逃至齐国,没有对士阶层是否重要进行阐释,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周天子权威进行维护,齐国大夫韩晳所要表达的是身为季氏的家臣却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力,旨在说明南蒯背叛了季氏,意为起违反了礼制,也就是说礼乐制度仍有社会约束力,故B项排除,C项正确;春秋时期宗法制度还没有被破坏,故D项排除。点晴:解题时需要能够透过史料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紧扣材料中“鲁国季氏家臣南蒯叛乱”的历史现象,从礼乐制度对社会的约束力分析归纳即可。22、B【解析】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可知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霸主地位,不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故B正确,CD错。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是因为政府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导致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超过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材料的表述无关,故A错。23、D【解析】

夏朝建立我国第一国家政权,但这个政权还有许多氏族社会的特点。商朝采取方国联盟形式的内服外服制度是对夏代制度的创新,同时是地方行政制度,故①符合题意;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朝推广郡县制,郡县的主要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故②符合题意;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以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东汉末年,刺史发展成州牧,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故③错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制度,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故④不符合题意;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元代创设行省制度,故⑤符合题意,故选①②⑤组合,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24、A【解析】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未禁绝其他学术流派,儒家之外各家学术的传习者仍不乏其人,他们不仅可公开教授、治学,且不少可以进入宫廷为官,说明汉代的思想政策是提高了儒学的政治地位,A正确;汉代推崇的是董仲舒的儒学,而非先秦儒学,排除B;汉代治国理念是外儒内法,排除C;D不符合史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文化专制政策,不利于思想繁荣,排除。25、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欧洲启蒙运动知识点,旨在考查知识迁移.准确判断的的能力。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束缚,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促进欧洲人民的思想解放;启蒙运动强调“理性”,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为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综上可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错误,不仅仅是“摧毁专制主义”的问题,排除;B项提及的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后,与题干信息明显不符,排除;C项与“大兴土木”寓意,即确立资产阶民主政治不符,排除。故选D。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26、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苏州、扬州人民可以熟知来自山东、陕西地区的民谣,结合所学,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大运河地位进一步提高,更有利于文化的交流,故选择B选项;明清时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达到顶峰,文化政策日益严格,故排除A选项;材料主旨是运河发达促进文化交流,不能说明北方士大夫的品味更高,故排除C选项;材料不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传播,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需了解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等等。27、A【解析】

根据材料“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可知,部分地区的巡抚要求废除海禁,准许商民出海贸易,说明清朝实行的海禁政策遭到质疑,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有人要求废除海禁政策,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主要体现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有人要求废除海禁政策,没有体现东南沿海地区是否遭到西方侵扰的问题,C项错误;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但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君主专制强化的结论,D项错误。28、C【解析】

“男女平等”和追求“民权”、“公理”,阴历、阳历兼用等新旧并存的社会现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项正确;“中体西用”旗号下进行的洋务运动与“民权”等无关,A项错误;戊戌政变后,变法内容几乎被全部废除,没有对历法等社会生活产生明显影响,B项错误;倡导男女平等、使用阳历等现象,在辛亥革命后已经存在,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社会新风貌,D项错误。29、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在边疆地区设置主要是为了防止少数民族的侵扰,且节度使掌握募兵权也是中央财力不足导致的,说明节度使的出现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D正确,B排除;

材料与民族融合无关,A排除;

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30、D【解析】

依据材料“坊巷”“三更不绝”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这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凸显。D正确;材料反映手工业的发展,不一定是家庭手工业,A排除;商业竞争是否激烈,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判断,B排除;材料未涉及宋代政府对市场的管理,C排除。故选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新变化:借鉴西方近代度量衡标准;出现了新的度量衡体系(海关度量衡)。(2)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现代化;客观上造成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解析】

(1)从材料中“近代以后,清朝在沿用传统旧制的同时,也与米制进行比较。1847年,中国与瑞典、挪威的《贸易章程》规定,瑞典、挪威等国各口岸领事馆所用度量衡均以粤津关定式为标准。……清政府还向万国权度局(即国际计量局)定制了铂铱合金营造尺一支,库平砝码两个,作为营造尺库平两的最高基准,还定制了镍钢合金副原器以及精密检验仪器等。”可以得出新变化是借鉴西方近代度量衡标准;从材料中“1858年《天津条约》订立之后,清政府请外国人帮助办理税务,中国海关大权旁落,各国海关衙门借口中国度量衡庞杂纷乱,另设专款规定相互折合的办法,从此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即所谓海关尺和关平秤。”可以得出新变化是出现了新的度量衡体系(海关度量衡)。(2)本问答好的关键有二:其一,上一问“新变化”是前提;其二,基于“新变化”进行逻辑推理其影响是关键。一方面,借鉴西方近代度量衡标准,促进了近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丧失关税主权而出现了新的度量衡体系(海关度量衡),客观上造成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同时,结合高中历史所学知识可知,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点睛】本题可以得到的备考启示:考生应注意的问题关联。一些题型存在关联,存在“荣辱与共”的特点,前一问是后一问的前提和基础,后一问是前一问的逻辑拓展。例如,内容与特点,或者内容特点与原因影响,变化与因果等。本题中“新变化”是前提;其二,基于“新变化”进行逻辑推理其影响是关键。32、(1)成就:督修黄河堤岸;疏通运河漕运;撰写治河专著。(2)因素:自小萌发治河志向;借鉴历朝治河经验;治河上的亲历亲为;朝廷治河的需求与支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