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模板_第1页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_第2页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_第3页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_第4页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

导语:语文是滋味芳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

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语文是芳香浓郁的咖啡,

让人温馨浪漫。以下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范文模

板,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模板一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字词

(1)辨形注音蔡桓公媵理骨髓遂死

(2)辨析多音字

③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

汤(同“烫”)熨还(同“旋”)走火齐(同"剂”)

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

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

读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

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

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

蕴涵的立意美。

二.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

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放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

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

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

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

“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

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

研课文。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

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

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

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

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

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

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理清文章层次作为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

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

(1)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

文意。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然后再朗

读全文一遍。

(2)确保朗读时间。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

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

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

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

(4)指导文言文的学法,在初一以指导正确划分句中停

顿为主。

(5)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

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重点文言实词和成语“病人膏肓”“讳疾忌

医”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

3.投影仪和作者作品介绍的胶片,以及补充资料。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字词

(1)辨形注音蔡桓公媵理骨髓遂死

(2)辨析多音字

③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

汤(同“烫”)熨还(同“旋”)走火齐(同"剂”)

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

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

读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

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

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

蕴涵的立意美。

二.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

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放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

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

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

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

“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

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

研课文。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

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

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

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

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

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

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理清文章层次作为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

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

(1)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

文意。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然后再朗

读全文一遍。

(2)确保朗读时间。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

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

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

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

(4)指导文言文的学法,在初一以指导正确划分句中停

顿为主。

(5)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

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重点文言实词和成语“病人膏肓”“讳疾忌

医”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

3.投影仪和作者作品介绍的胶片,以及补充资料。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课前作好预习,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章,将疑问、

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并朗读课文。

2.课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语感,领悟语言。

3.就课后练习一展开讨论,进而分析两个人物形象。

4.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提倡创造性复述,可想像

蔡桓公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看谁复述得传神。

5.进而练习背诵,争取当堂背过。

6.学生体会并总结写作特点(不求多,只要能说出一两

点心得体会就好)

七.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

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

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

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是

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

场的故事。

2.板书课题《扁鹊见察桓公》

3.解题

本课文书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

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家。

“扁鹊”是什么人?(秦越人)为什么人们用上古名医扁

鹊来称呼他?(医术高明)蔡桓公是什么人?(蔡国国君)“见”

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会见”“拜见”的意思)

(-)明确目标

用幻灯打出或小黑板出示(略)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的生字注音是

否正确。

2.出示幻灯片或小黑板,给知识目标点中的多音字注音

组词,给群形注音的字加拼音并辨别字形。

3.学生结合注释,默读一遍课文。然后结合练习三概括

主要内容,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4.教师订正并小结。

本文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

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学生试读课文,要求出声读,教师指导,读文言文一定

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才能确切了解句意。教师示例,辨析

下面各句中的停顿是否划得正确,不正确的要改正过来。

君有疾/媵在理(J)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X)(不病/以为功)

扁鹊望桓侯而旋走(X)(望桓侯/而旋走)

臣/是以无请也(J)

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四人小组结合练习一展开讨论。

教师点拨,本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

公两个人物。“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

目自信、傲慢顽固、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着“有疾”

“无疾”这一尖锐的矛盾展开争论。

学生讨论

第1题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

治疗?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价的?

(学生答后归纳)扁鹊,君有疾在媵理,不治将恐深;桓

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教师小结,“立有间”,“立”动词,站立,“有间”,时

间副词,有一会儿。“立有间”,说明扁鹊站着仔细地作了观

察(中医称为“望诊”)之后,才下断言,“君有疾在媵理,

不治将恐深”的诊断是准确的,而并非信口开河,也为下文

蔡桓公的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病情恶化、扁鹊拒医作了铺

垫。而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则形象地刻画

了讳疾忌医的无知和偏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现代汉语中

“疾病”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两个词,其

含义不同,小病为“疾”,大病为“病”。“以为功”是“以

之为功”的省略。

第2题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严重?这

些话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

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学生口译。

订正学生口译,指出这是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居

十日”一一待了十天,经历了十天。“复见”一一再一次见。

“益深”一一更加严重,更加厉害。“不应”一一不理睬。

这两次会见,在短短20天内,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媵

理”到“肌肤”到“肠胃”。

第3题“还走”该怎样解释?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

什么“还走”?(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还(xudn)走”,还,同“旋”,回转,掉转,

走,古代汉语为“跑”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扁鹊”

望桓而“还走”,“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扁鹊从远处看了

桓侯一眼,并不说话就赶紧转身跑了。第四次见蔡桓公,扁

鹊为什么“还走”?这是情节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情节的发

展上给读者造成了“悬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问扁鹊,

以及点出“还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

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对蔡桓公的病已无力无法挽救了。扁鹊的“还走”,既

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伏

笔。

2.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复述课文训练。

根据以上讨论以及以下提示,默读一遍课文,将文章划

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提示

①桓公不听扁鹊的忠告。

②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③桓公病死。

学生回答

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结尾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时

间顺序)

学生根据“扁鹊见蔡桓公一一居十日,扁鹊复见。一一

居十日,扁鹊复见。一一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一一

居五日,桓侯遂死。”复述课文。注意,汤(同烫)、齐(同剂),

复述提倡创造性,而不仅仅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可以

加上扁鹊、蔡桓公两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3.复述后评论文章结尾,也是复述的升华。

教师提问,自“居五日”到结尾是文章的第三层次。前

面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为什么这里却用“居

五日“,日期骤然缩短意味着什么?其中“索”一一“逃”,

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清?

鼓励学生七嘴八舌评论、教师小结。日期骤然缩短,表

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

扁鹊而“还走”,实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极

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

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

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4.学生试背课文,不要求全部能背诵,在于调动学生认

真读课文的兴趣,并将以上分析融入练习背诵中,指导背诵

课文。

(四)总结、扩展

在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背诵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分

析。

教师提问,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短短30余

天就出现无法医治,以至“遂死”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概括

应是哪个成语?

学生回答成语“讳疾忌医”后,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引

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本文按什么顺序,以什么线索,层层

深入地记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

特点?

教师订正学生回答并总结。按时间的顺序,以蔡桓公病

情的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写扁鹊四次拜见桓公,没

有一个具体日期,作者动用了三个“居十日”,又用了一个

“居五日”,简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

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发展过程,层层相连,逐层深入,

条理十分清楚,同时使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加密切,

增强了说服力。叙事简练、生动、准确,是本文语言运用方

面的特点。本文主要写了扁鹊和桓公两个人物,写扁鹊用了

“君有疾在媵理”“君之病在肌肤”“君有病在肠胃”“在媵

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

齐之所及也”等一些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来说明他对桓公

病情的精确判断和高明医术。同时,也写了扁鹊的动作,如

“立有间”,说明他观察快而准,“望桓侯而还走”、“说明他

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无法挽救。写桓公的态度,

用语也非常简练准确,开始用“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

以为功”,来说明他盲目自信和对医生的偏见;接着又以“不

应““不悦”的神情,进一步表现他的顽固不化。而扁鹊答

桓公使者问,几句话言简意赅,哲理隽永,深刻地总结了医

治疾病必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

(六)板书设计

(随堂统习)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扁鹊()媵理()汤熨()桓公()骨髓()

寡人()火齐()用热水焙()立有间()还走()

二、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

1.不治将恐深()6.使人索扁鹊()

2.不治将益深()7.桓侯故使人问之()

3.桓侯不应()8.火齐之所及也()

4.疾在媵理()9.扁鹊复见()

5.臣是以无请也()10.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

2.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通

3.疾在媵理,汤熨之所及也

4.望桓侯而还走通

四、选择题。

1.“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一句的正确译文是()

A.派人去搜索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

B.派人去搜索扁鹊,(扁鹊)已逃出秦国去了。

C.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

D.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出秦国去了。

2.下列划分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A.君有疾/在媵理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扁鹊望桓候/而还走D.臣/是以无请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韩非子•喻老》,在《史记•扁鹊列传》

中也有这个故事。

B.《韩非子》作者是春秋时期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

名法术的学问,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

C.这篇故事的内容带有动谕性,可以当做寓言来看。

D.现代汉语中“疾’和"病”是同义词,在古代有病情

轻重之分,“病”比“疾”重。

五、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扁鹊指出桓公有病后,桓公认为扁鹊是。

此句话用现代白话文译成:。

桓公派人去问扁鹊转身就跑的原因,扁鹊说的一番话

是。

〔参考答案〕

—.quecdutangsuIguajiwujianxuan

二、1.厉害2.更加3.答应、理睬4.皮肤的纹理5.问6.寻

找7.特意8.达到9.再一次,又10.跑三、1.说悦2.

开剂3.汤烫4.还旋四、五、略。

教案点评: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语感,领悟语言。就课后练习

一展开讨论,进而分析两个人物形象。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

课文,提倡创造性复述,可想像蔡桓公的动作、神态、心理

活动等,看谁复述得传神。进而练习背诵,争取当堂背过。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模板二岳阳楼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

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

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

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

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

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

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

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

解释: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雾气充满天空。要求

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

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一一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

排比句等。

3.修辞一一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一一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

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

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

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

下方面的“组合”。

、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

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

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

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

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一一导

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

重复和迂回一一”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

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

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

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

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

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